資源簡介 2025-2026學年福建省言蹊聯考新高三8月適應性檢測語 文 試 題本卷滿分共150分 考試時間150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在答題卡上作答;字體工整,筆跡清楚。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夢碑李海燕①霧,彌彌漫漫地裹住了你,裹住了東山頂上那座碑。那塊碑是柴三爺的曾祖父給你的高祖父刻的。高祖父被日本人殺害那年,跟你同齡。他是為了救那個在你家養傷的抗聯戰士和全村人而死的。三年前村黨支部書記柴三爺因喉部手術失音,卸下擔了二十年的擔子,你接替了他。村莊地理位置偏僻,經濟像土地一樣貧瘠。交接那天,柴三爺在紙上寫下:希望年輕的你,能徹底改變村莊的面貌。當時你底氣十足,告訴柴三爺你想招商引資,然后詳細地嘮了你的打算。柴三爺聽罷,指著東山頂上那座碑,對你戳起兩個大拇指。你開始為招商引資四處奔走,腿都跑細了,終于引來了薛廠長來此建廠。你跟薛廠長走了半天,最后廠址定在東山坡上。那片疙疙瘩瘩的山坡,薛廠長給出了不菲的土地占用費,還答應工人就在本村找,而且會給高薪。薛廠長走了,你來到那座碑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說,高祖父,您都看到了,咱村子要在您的第五代人手里,徹底甩掉貧窮落后的帽子了。您放心,我會給您的英名錦上添花的。②霧,越發濃了,你開著薛廠長那輛轎車,像在云端里飄游。那座碑時隱時現。一次,你跟薛廠長喝酒,他說要把車子送給你。你說那咱倆可都犯罪了。他說你廉明。你望著山頂那座碑,給薛廠長講高祖父的故事,你說,我可不敢給那座碑抹黑。前幾天工廠北邊那塊地的十戶村民,來村委會找你,說玉米苗都成黑色的了,還有股很怪的味兒,都停止生長了。昨天晚上養羊戶張林生也來找你,說山上的草都被污染了,沒地兒放牧了,可怕的是最近幾只母羊下羔,都是死胎。張林生還說,你高祖父的墓碑都掛上了一層黑色,油膩膩的,擦都擦不掉。你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早晨起來就去找薛廠長。薛廠長很豪爽地表示,高出。原價值進行賠償。你心里懸著的一塊石頭才落了地。你從廠里回來,準備把薛廠長的賠償意向告訴大家。在村頭偏偏碰上了柴三爺。確切地說是柴三爺在等你。你心里不禁敲起了小鼓。當初薛廠長來這兒建廠,柴三爺找過你幾次,一再“問”你,據說這個產品有污染,你驗證好了嗎?你指著那座碑,讓柴三爺放心。不等柴三爺“說話”,你就開始表白,三爺,你要相信我,剛才我去找薛廠長了,他答應高出原價值補償,咱村民不吃虧。柴三爺指指那幾根呼呼冒著黑煙的大煙囪,從衣兜里掏出一張紙,上面是密密麻麻的名字和鮮紅的手印,你知道那是什么。柴三爺在你的手心上寫道:現在止損還來得及,下決心吧!第一次招商引資就這樣流產,你不甘心。晚飯老婆包的餃子,你勉強吃了三個,卻喝了半斤白酒,你把自己醉倒了。那塊碑終于變得清晰起來,確如張林生所言,碑上掛著一層油膩膩的黑色物質。一股涼氣在你的腳下升騰,凝聚在你的腦門上,變成了冰冷的水珠。這座碑立在這兒八十年了,從你記事起,每年的清明節,全村人會自發地來拜祭高祖父,而爺爺會在天亮前就上山,先把碑擦亮。后來爺爺老了,是父親擦碑,再后來是你。你想像過去那樣把碑擦干凈,可是你呆住了,碑的周圍竟然躺滿了茍延殘喘的羊。所有的羊眼齊刷刷地望著你,你看到了悲哀和祈求,不,那不是羊眼,是村民的眼睛。這時從墓碑里傳出高祖父聲如洪鐘的聲音:你這個不肖子孫,當年我犧牲自己保全了村莊,而你為了表現自己,正在毀掉它!你嚇得轉身就逃。③霧卻像一面密不透風的屏障,擋住了你的去路……你一著急,醒了。你摸一下腦門,確有冷汗。想起夢中的情景,你不由得打了個寒戰。其實你早就知道那個產品污染環境,只是心存僥幸,認為山野之地,啥樣的毒都會被風刮跑的。夢中高祖父的話點中了你的死穴,自從你入黨那天起,尤其做了村書記后,你就想你是高祖父的玄孫,你有能力讓村莊盡快富起來。此時你知道自己的路走偏了。你看看手心,柴三爺寫的那行字還在:現在止損還來得及,下決心吧。選自《小說月刊》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三段以“那座碑”為核心,交代其歷史背景、人物關系及村莊現狀,既點題又為后文情節發展埋下伏筆。B.小說采用第二人稱敘述,將讀者代入“村書記”的角色,呼告式描述增強了代入感,更具情感沖擊力。C.建廠選址東山坡與山頂墓碑形成空間對照,不僅形成視覺上的高低落差,更隱喻著現代發展訴求與傳統精神根基的潛在沖突。D.夢境作為情節高潮,以高祖父的斥責、羊群的哀鳴和污染的墓碑直擊“你”的內心,推動其思想轉變。2.關于文中劃線句子的分析與解讀,不正確的一項是( )A.“腿都跑細了”運用夸張手法,“細”字生動表現了村書記為招商引資四處奔波的辛勞,凸顯其改變村莊面貌的決心。B.村書記“偏偏”遇上柴三爺,該詞既強調相遇的偶然性,也折射出他因項目問題被質疑時的緊張與抗拒心理。C.簽名手印與三爺勸誡是情節轉折點,“你不甘心”的心理描寫,既體現出“你”的脫貧執念,也為后續轉變做鋪墊。D.“擦碑”儀式代代傳承,在文中既是對先輩的緬懷,更象征著對犧牲精神的堅守,與后文碑體污染形成強烈反差。3.文本中三處“霧”的描寫蘊含著“你”的心理變化,請結合情節簡要分析。4.超現實手法在《夢碑》與卡夫卡《變形記》中均以荒誕場景實現現實批判。請從“荒誕場景的具象載體”與“隱喻的現實指涉”角度,分析兩部作品在主題表達上的不同點。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材料一:宇宙生成演化理論,首先出現在《淮南子》這部書中。在《淮南子·天文訓》中,有一段詳細描述宇宙萬物生成過程的文字:“天地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故曰太昭。道始于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故天先成而地后定。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日月之淫為精者為星辰。”進入漢代以后,中國古代的宇宙演化理論進入發展的第二個階段——理論的繁榮階段,出現了豐富多彩、多種多樣的宇宙生成演化理論。其中,張衡的學說值得一提。他在其著名的《靈憲》一文中詳細描述了他心目中宇宙演化的不同階段。他的學說中最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這幾句話:“于是元氣剖判,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內。天體于陽,故圓以動;地體于陰,故平以靜。”在這里,張衡描繪的宇宙演化的最后格局是“天成于外,地定于內”,這與《淮南子》中天在上、地在下的天地關系截然不同。之所以如此,與當時天文界存在著的渾蓋之爭有密切的關系。在對宇宙結構的認識上,漢代人存在著兩個主要的學派,一個叫蓋天學派,主張天在上,地在下,天地分離;另一個叫渾天學派,主張天在外,地在內,天大地小,天包著地。張衡是渾天說的集大成者,他的宇宙演化理論與渾天說的宇宙認識一致。但是,既然陽氣輕清,理應上揚,它為什么不上浮形成天,而是要包在地外?對此,在張衡的理論中找不出合理的答案,這就形成了一對新的矛盾。在宇宙結構領域的渾蓋之爭中,渾天說是占了上風的。在張衡之后,中國古代的宇宙生成演化理論步入了停滯期。這一停就停了差不多一千年。到了宋代,出現了轉機,學者邵雍意識到應該從宇宙演化機制上尋找新的解決辦法。他認為不能再從陰陽二氣的性質上做文章了,應該換個角度,從運動的角度思考這一問題。他說:“人皆知天地之為天地,不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不欲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則已,如其必欲知天地之所以為天地,則舍動靜將奚之焉?”邵雍說得很清楚,要想知道宇宙之所以如此,必須從運動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但是,究竟應該如何從運動的角度出發,他并沒有構建出一個合理的宇宙演化模型。即使如此,他的主張仍然揭開了中國古代宇宙演化理論發展的第三個歷史階段的帷幕,標志著中國古代宇宙演化理論開始走向了成熟階段。中國古代宇宙演化理論的成熟是以南宋朱熹學說的問世為標志的。朱熹把邵雍的學說具體化,提出了一個比較合理的力學解釋,他說:“天地初間,只是陰陽之氣,這一個氣運行,磨來磨去,磨得急了,便拶許多渣滓,里面無處出,便結成個地在中央。氣之清者便為天,為日月,為星辰,只在外,常周環運轉。地便只在中央不動,不是在下。”朱熹不再從陰陽二氣的性質出發,而是遵循邵雍的主張,從運動角度出發,用習見的旋渦現象比擬宇宙演化,合理地說明了渾天格局的形成原因。(摘編自江曉原《科學史十五講》)材料二:中國古代關于天地起源的思想,一開始就和“氣”相聯系。“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冥昭瞢暗,誰能極之?馮翼惟象,何以識之?明明暗暗,惟時何為?陰陽三合,何本何化?”屈原在《天問》中就天地起源理論提出的這幾個問題,反映出當時流行的看法是:從混沌中產生氣,氣分而為陰陽,陰陽參錯相合,化生萬物。提出問題只是為了尋得更進一步的說明。而這更進一步的說明,到一百多年以后的《淮南子》中才出現。《淮南子·天文訓》的作者們以氣為線索,對天地、日月星、四時、萬物,描寫出了一個演化過程,并對氣的來源作了追述:“道始于虛霩,霩霸生宇宙,宇宙生氣。”“霩”同“廓”,“虛霩”這個概念有點像現代宇宙學中的奇點。西漢末葉成書的《易緯·乾鑿度》說:“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渾淪。”鄭玄注云:“雖含此三始(太初、太始、太素)而猶未有分判,故曰渾淪,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易緯·乾鑿度》的天地形成理論,不但上有源,而且下有流。班固在《白虎通義·天地》篇里將其引作論據,張揖編的《廣雅·釋天》里有詳細敘述,《列子·天瑞》篇中全文照抄,就連曹植寫的《文帝誄》和陸機寫的《吳大帝誄》中也都在大談“皓皓太素,兩儀始分”“皇圣膺期,有命太素”。這里要特別一說的是王符和張衡的發展。王符在《潛夫論·本訓》篇里說:“上古之世,太素之時,元氣窈冥,未有形兆,萬精合并,混而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濁分別,變成陰陽。陰陽有體,實生兩儀,天地壹郁,萬物化淳,和氣生人,以統理之。”把《潛夫論》中的這段話,和張衡《靈憲》中關于天地起源的一段話進行對比,就會發現,兩者基本上相同,都上承《易緯·乾鑿度》,以太素為界限,太素以前是混沌狀態,氣按照剛柔和清濁的不同一分為二,形成天地;天地之氣再積聚構合,生出萬物。不同于前人的是,張衡更換了幾個名詞,他把“道”分配在演化的整個進程中。(摘編自席澤宗《科學史十論》)5.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淮南子》中的宇宙演化理論與蓋天學派宇宙結構認識一致,而《靈憲》與渾天學派的宇宙結構認知一致。B.張衡的宇宙演化理論不能合理解釋為什么陽氣輕清卻包在地外,之后,我國宇宙生成演化理論停滯。C.王符的《潛夫論》和張衡的《靈憲》都上承《易緯·乾鑿度》,兩者的觀點有力支撐了渾天學派,使其占了兩派之爭上風。D.邵雍從運動角度出發,雖沒構建合理的宇宙演化模型,但其主張標志著中國古代宇宙演化理論走向成熟階段。6.下列選項中,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持材料一渾天學派觀點的一項是( )A.天地,含氣之自然也,萬物自生于其中間矣。B.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地見牛羊。C.天地之體,狀如鳥卵,天包地外,猶殼之裹黃也。D.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7.請根據材料內容,將下面宇宙演化示意圖補充完整。8.兩則材料都在討論中國古代天文理論,二者的重點內容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9.李約瑟對中國古代天文學給予了積極評價。請根據材料一、材料二的相關內容,對下面李約瑟的研究結論進行簡要分析。李約瑟眼中的中國古代天文學李約瑟的研究結論:中國古代天文學對世界的貢獻是巨大的,它是在相對隔絕狀態下發展起來的與歐洲的古代天文學完全不同的體系,它的許多內容處于世界領先地位。(我國宇宙演化理論早于西方)二、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平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雖有賁、育[注],無所復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當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節選自蘇軾《留侯論》)材料二:鄭伯肉袒牽羊以逆,曰:“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敢不唯命是聽。其俘諸江南以實海濱,亦唯命。其翦以賜諸侯,使臣妾之,亦唯命。若惠顧前好,徼福于厲、宣、桓、武,不泯其社稷,使改事君,夷于九縣,君之惠也,孤之愿之,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君實圖之。”(節選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注】賁、育:戰國時勇士孟賁和夏育的并稱。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有生平之素A卒然B相遇C于草野之間D而命E以仆F妾之役G油然H而不怪者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間不能容發”與《屈原列傳》中“懷王乃悉發國中兵”的“發”意義不同。B.“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與《孔雀東南飛》中“逆以煎我懷”的“逆”意義不同。C.“以僥幸于不死”與《廉頗藺相如列傳》中“以勇氣聞名于諸侯”中的“以”用法相同。D.“夷于九縣”與《蘇武列傳》中“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中的“夷”意義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韓國已滅亡時,秦國正很強盛,采用酷刑來對付天下志士,那種住在家里平白無故被抓去殺頭滅族的人,數不勝數。B.張良狙擊秦王的行動,是“不忍忿忿之心”的表現,這種荊軻、聶政式的刺殺行為,在當秦勢方盛時無異于白白送死。C.橋上老人是一位隱居君子,為考驗張良,橋上老人授予張良兵書,暗中觀察張良所表現出來的想法是否與圣賢相符合。D.鄭襄公面對兵臨城下的楚王,既肉袒牽羊以示戰敗投降,又言辭謙卑反復表示惟命是從,事例證明忍辱負重能成大事。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2)孤不天,不能事君,使君懷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14.《論語·衛靈公》中說:“小不忍則亂大謀。”從不能“忍”開始,然后張良之“忍”經歷了哪幾個階段?請結合材料簡要說明。三、古代詩歌閱讀閱讀下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五弦①白居易嗟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所以綠窗琴,日日生塵土。五言寒山子②重巖我卜居,鳥道絕人跡。庭際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住茲凡幾年,屢見春冬易。寄語鐘鼎家,虛名定無益。[注]①本詩為節選。全詩先描繪五弦演奏高超;后嘆俗人好今樂、輕古樂。②寒山子,詩僧。其詩多山林隱逸之興。1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白居易直指時俗輕古樂之風,借蒙塵綠窗琴抒文化衰微之憾。B.寒山子以重巖、鳥道、云石構建幽寂意境,凸顯超脫塵俗之境。C.兩詩分別通過古今、隱俗對比手法,折射詩人對價值取向的反思。D.“寄語鐘鼎家”以超脫姿態傳遞批判意識,激烈批評世俗功名價值。16.兩首詩歌分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人生態度或精神追求?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四、名篇名句默寫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賦》中,蘇軾用“ , ”兩句,抒發了對個體生命的短暫和渺小的感慨。(2)在參觀革命紀念館時,你被革命先輩的事跡深深打動,準備引用高適《燕歌行》中“ , ”兩句詩來贊美他們英勇無畏的愛國精神。(3)與下圖內容相契合的古詩文名句,可以是“ , 。”五、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語言是人類交往的工具和手段,它反映了人類獨有的社會活動。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信息傳播的快速發展,網絡流行語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迅速在互聯網平臺走紅,成為人們日常交流的載體之一,對語言文化的傳承和演變都有影響。與此同時,方言作為地方文化的語言載體,凝節了大量有關人文、歷史、風俗的文化現象,能側面反映該地區的歷史文化、地理變遷以及文化心理等因素,在網絡空間發揮著重要作用。從詞匯方面看方言對網絡流行語的影響, A ,可以分為完全借用和不完全借用。完全借用就是將方言中的詞匯完全照搬。“我嘞個逗”是河南方言中的一句口頭禪,表示驚訝、驚奇、疑惑等情緒。這個梗出自抖音作者凱凱奶奶,在夸人時加上這句話,帶點兒夸張意味的真誠, B ,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比如“我嘞個逗,這也太好看了吧!”2023年,“搭子”成為網絡十大流行語之一。在微博上,一個名為“超一半的年輕人都有‘搭子’”的話題登上熱搜,閱讀量達兩億次之多。“搭子”一詞有說源于上海方言,在2007年出版的《上海話大詞典》中,“搭子”的解釋是:“對某件事有共同興趣的人,引伸為合伙者。”在傳統語境下有“飯搭子”的含義,指的是飯友。在互聯網時代,“搭子”已經突破了傳統的語境,有了年輕人新型社交的意味,出現了很多分類,如“考研搭子”“減肥搭子”等。18.文中有兩處錯別字,請找出這兩處含錯別字的詞語并加以改正。19.請在文字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20.“解釋”一詞存在多種含義與用法。請結合文本,簡要說明文中加點詞語“解釋”的詞義、語法成分,并使用相同詞義與語法成分的“解釋”一詞進行造句。21.本文第四段是“不完全借用”的示例,請你據此說明“不完全借用”的概念,并依據本文段簡要分析。22.以下是方言影響網絡流行語的兩個例子,請你任選一個,說明其屬于“完全借用”還是“不完全借用”,簡述理由并列舉一個使用場景。序號 網絡流行語 對應源頭 含義① “靚仔”、“靚女” 廣東地區的稱謂語 年輕靚麗的男人或女人② “那咋了” 河南方言“咋啦”(意為“怎么了”或“什么事”) 表達對某事不在意的心態六、作文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人們往往把樸素誤認作短淺,又把華麗誤認作豐富。——周國平在衰落遺失的邊緣堅守,在快捷功利的繁榮里堅持。——《了不起的匠人》學術無界,文化無墻,永遠不能畫地為牢。——余秋雨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第1頁 共4頁 ◎ 第2頁 共4頁第1頁 共4頁 ◎ 第2頁 共4頁參考答案1.B 2.B 3.①處:“霧”的彌漫朦朧,既暗示“你”剛接手村書記一職對前路的迷茫與忐忑,也表現出“你”在尚未行動前,對工作有著一絲不確定與隱憂。②處:此時工廠已建成,“越發濃”的霧,形象地反映出“你”因初步“成功”而產生的得意、陶醉與自我迷失心理。③處:“密不透風的屏障”般的霧,直觀地展現出“你”內心的恐懼、慌亂與無路可逃的絕望,深刻地反映出“你”在夢中被真相沖擊后,想要逃避現實卻無法逃脫的痛苦與掙扎。 4.(1)荒誕場景的具象載體不同:《變形記》以“格里高爾變甲蟲”為具象載體;《夢碑》以“羊群哀鳴、亡靈質問”為具象載體。(2)隱喻的現實指涉與主題差異:①《變形記》通過人變甲蟲,隱喻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際關系的功利本質與人被異化為“工具”的生存困境,主題直指現代文明對人性的異化與個體的孤獨絕望。②《夢碑》通過奇幻的夢境,隱喻基層干部為追求政績而犧牲生態環境的短視行為,批判權力責任意識的缺失與急功近利的發展觀,主題聚焦于生態保護與責任擔當。【導語】《夢碑》以特殊的第二人稱視角營造沉浸感,通過“碑”的意象勾連歷史與當下,展現鄉村振興中的生態倫理困境。三幕“霧”的描寫層層遞進,隱喻主角從躊躇滿志到內心掙扎的轉變。夢境中的超現實場景將環境污染具象化為黑色墓碑與瀕死羊群,形成對短視發展的尖銳批判。最終以“擦碑”的家族儀式完成精神救贖,彰顯守護家園的深層人文關懷。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相關內容及藝術特色的理解和分析鑒賞能力。B.“采用第二人稱敘述,將讀者代入‘村書記’的角色,呼告式描述”錯誤。本文的“你”屬于第三人稱敘述中特殊的“第二人稱視角”,并非采用第二人稱敘述;也不是“將讀者代入‘村書記’的角色”,對“你”進行“呼告”;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本來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的一種修辭方式。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的能力。B.“該詞既強調相遇的偶然性……抗拒心理”錯誤。“偏偏”一詞在此處強調的并非相遇的“偶然性”,而是村書記遇到柴三爺的“必然性”(或說是情節推進的需要)。該詞更側重表現他此時因項目出問題而被柴三爺“撞見”時的尷尬、心虛,而非“抗拒心理”;他的緊張源于對污染問題的擔憂和對柴三爺質疑的畏懼,而非抗拒。故選B。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及人物心理變化的能力。①處:“霧,彌彌漫漫地裹住了你,裹住了東山頂上那座碑”,此時“你”剛接任村書記,懷揣改變村莊的理想,但面對“貧瘠的土地”和招商引資的壓力,前路未知。“彌漫的霧”既寫實景,也象征“你”對未來的迷茫與忐忑——雖有決心,但對如何平衡發展與傳統仍存隱憂。②處:“霧,越發濃了,你開著薛廠長那輛轎車,像在云端里飄游”,此時工廠已經建成,“你”初見成效(不菲的土地占用費、會給高薪),甚至得到薛廠長贈車的誘惑。“越發濃的霧”與“云端飄游”呼應,反映“你”因初步成功而產生的得意與自我迷失——沉浸在短期利益中,對潛在的污染問題有所忽視,心理上被“成功”的迷霧籠罩。③處:“霧卻像一面密不透風的屏障,擋住了你的去路”,夢境中“你”直面污染的惡果(碑體變黑、羊群死亡)和高祖父的斥責。“密不透風的霧”象征“你”內心的恐懼、慌亂與無路可逃——既為破壞環境而愧疚,也為辜負先輩期望而痛苦,無法逃避現實的拷問,心理上陷入絕境。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作品藝術手法及主題的能力。(1)荒誕場景的具象載體不同:《變形記》以“格里高爾變成甲蟲”為核心載體,這一完全違背常理的生理變形,是荒誕的極致體現,聚焦個體身體的異化;《夢碑》以“夢境中的超現實場景”為載體,如“碑上黑色油膩擦不掉”“羊群哀鳴望著你”“高祖父亡靈質問”,通過亡靈顯靈、動物通感等奇幻元素,構建荒誕的精神審判場景。(2)隱喻的現實指涉與主題不同:①《變形記》中格里高爾變甲蟲后被家人拋棄,隱喻資本主義社會中人性的異化——人被物欲(工作、金錢)異化為工具,親情、人際關系淪為功利關系,主題是對現代文明下個體孤獨與生存困境的批判。②《夢碑》中夢境里的荒誕場景,隱喻現實中發展與生態的矛盾:“你”為政績忽視污染,象征基層干部急功近利的短視;“碑被污染”“高祖父斥責”則批判對傳統精神(犧牲、守護)的背棄。主題聚焦于對生態破壞、責任缺失的反思,呼吁平衡發展與傳承。兩者均以荒誕場景批判現實,但《變形記》指向個體精神困境,《夢碑》指向社會發展中的現實問題。5.C 6.C 7.①凝聚 ②四時 ③萬物 8.相同點:兩則材料都談到了中國古代宇宙(天地)形成的演化理論。不同點:①材料一主要談及中國古代宇宙生成演化理論的發展過程,即古人對宇宙結構的設想及發展;②材料二以“氣”為線索,討論“氣”和天地形成的關系,強調“氣”的思想對中國早期天文學的影響。 9.①貢獻巨大。中國古代天文學在古代就已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自己的宇宙演化理論,推動文明發展。②體系獨特。中國古代天文學以“氣”為核心,與歐洲天文學少有交集,具有原創性。③世界領先,具有先進性。早在漢代便有蓋天說與渾天說的爭論,以及一些古籍文獻的相關記載,宇宙演化理論早于西方,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具有引領意義。【導語】兩則材料圍繞中國古代宇宙生成演化理論展開,梳理其發展脈絡:從《淮南子》奠基,經漢代張衡等與渾蓋之爭關聯,至宋代邵雍轉向運動視角、朱熹形成成熟模型。同時關注“氣”的核心地位及各學說傳承演變,展現理論發展的階段性與內在邏輯。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兩者的觀點有力支撐了渾天學派,使其占了兩派之爭上風”錯誤。材料二僅說明王符和張衡的觀點“都上承《易緯 乾鑿度》”,但并未提及二者“有力支撐了渾天學派,使其占了兩派之爭上風”。渾天學派占上風是材料一中對漢代宇宙結構領域爭論的客觀描述,與王符、張衡的理論無直接因果關聯。故選C。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渾天學派的核心主張:天在外,地在內,天大地小,天包著地。A.僅強調天地由氣構成且萬物生于其中,未提及天地的位置關系(誰包誰),無法支持渾天說。B.將天比作 “穹廬”(帳篷),形象描述天覆蓋在大地之上,符合蓋天學派“天在上,地在下,天地分離”的觀點,與渾天說無關。C.明確以“鳥卵”為喻,指出“天包地外”,如同蛋殼包裹蛋黃,直接對應渾天學派“天在外、地在內、天包著地”的核心主張,是最貼合的論據。D.認為天像張開的傘蓋、地像方形棋盤,體現蓋天學派“天在上、地在下”的天地分離觀,與渾天說相悖。故選C。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圖表的能力。①處,從材料一可知,《淮南子 天文訓》中提到“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所以①處對應“凝聚”,因為重濁之氣凝聚形成地。②處,依據材料一第一段“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可知,陰陽二氣的精華融合在一起孕育了四時,所以②處對應“四時”。③處,依據材料一第一段“四時之散精為萬物”可知,四時的精氣消散之后產生萬物,所以③處對應“萬物”。8.本題考查學生對多個信息進行比較、辨析的能力。相同點:材料一從《淮南子》奠基,經漢代張衡等與渾蓋之爭關聯,至宋代邵雍轉向運動視角、朱熹形成成熟模型,都是在圍繞宇宙生成演化理論展開。材料二屈原在《天問》中就天地起源理論提出有關天地起源的思想的幾個問題,《淮南子》作進一步的說明,然后又說到《易緯·乾鑿度》《白虎通義·天地》《廣雅·釋天》等有關天地形成的理論。所以,兩則材料圍繞中國古代宇宙生成演化理論展開。不同點:①材料一重點梳理中國古代宇宙演化理論的發展階段,從《淮南子》開啟的階段,到漢代張衡等代表的繁榮階段及后續停滯、宋代邵雍開啟新方向,直至朱熹理論標志成熟,深入分析不同階段古人對宇宙結構的設想及發展。②材料二以“氣”為線索,梳理從《天問》到《淮南子》《易緯 乾鑿度》等文獻中關于“氣”和天地形成的關系,強調“氣”的思想對中國早期天文學的影響。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運用文本信息的能力。①貢獻巨大。結合材料一,宇宙生成演化理論,首先出現在《淮南子》這部書中,經漢代張衡等與渾蓋之爭關聯,至宋代邵雍轉向運動視角、朱熹形成成熟模型。所以,中國古代天文學在古代就已取得巨大成就,形成了自己的宇宙演化理論,推動文明發展。②體系獨特。結合材料,中國古代天文學以“氣”為核心邏輯,從《淮南子》中“道始于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到朱熹以運動、旋渦現象解釋宇宙演化,與歐洲天文學(依托古希臘數理傳統、宗教宇宙觀 )少有交集,具有原創性。③世界領先,具有先進性。材料一寫到早在漢代就有了渾蓋之爭,兩則材料分別記載了一些關于宇宙演化理論的相關文獻記載,諸多理論在古代處于世界前沿,具有引領意義。10.ADG 11.D 12.C 13.(1)再說,有向人報仇的心愿,卻不能做人下人的,這是普通人的剛強而已。(2)我不能承奉天意,不能侍奉您,使您帶著怒氣來到我國,這是我的罪過。 14.①磨礪“忍”:忍橋上老人“倨傲鮮腆而深折”。②修成“忍”:秦始皇所不能驚懼他和項羽所不能激怒他(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③指導“忍”:漢高祖之忍,是張良所教。【導語】這篇文章通過張良、楚莊王、鄭伯等歷史人物的故事,探討了“忍”與“成大事”的關系。蘇軾在《留侯論》中強調,張良從“不忍”到“忍”的轉變,是其成功的關鍵。文章結合歷史事件,闡述了“忍”不僅是個人修養的體現,更是成就大業的智慧。通過對比張良與項羽、劉邦的不同表現,進一步深化了“忍”在政治斗爭中的重要性。整體上,文章邏輯嚴密,論據充分,具有深刻的歷史與現實意義。【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老人和張良并沒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間相遇,卻拿奴仆的低賤之事來讓張良做,張良很自然而不覺得怪異。“有” 作謂語,“生平之素” 作賓語,故在A處斷開;“卒然” 是副詞,修飾 “相遇”,“于草野之間” 是后置狀語,故在D處斷開;“命” 作謂語,“以仆妾之役” 是狀語后置,故在G處斷開。故選ADG。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實詞和文言虛詞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正確。名詞,頭發/動詞,征調。句意:那間隙連一根頭發也容納不下。/懷王就發動全國的軍隊。B.正確。動詞,迎接/動詞,預料、想到將來。句意:鄭伯袒露上身牽著羊迎接。/想到將來違背情義讓我心里像受煎熬一樣。C.正確。介詞,憑借。句意:憑借僥幸而沒有死掉。/憑借勇氣在諸侯國中聞名。D.錯誤。動詞,等同/動詞,滅掉、殺盡。句意:等同于楚國的諸縣。/大臣無罪而全家被殺的有幾十家。故選D。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C.“暗中觀察張良所表現出來的想法是否與圣賢相符合”錯誤。原文“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中的“其”指代橋上老人,正確的理解是“看那老人用微微顯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這種方式是“倨傲鮮腆而深折之”,通過折辱考驗激發張良的隱忍品質。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且夫”,再說;“報人”,向人報仇;“下人”,做人下人。(2)“不天”,不能承奉天意;“事”,侍奉;“敝邑”,我國;“孤之罪也”,判斷句。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信息、歸納要點的能力。①磨礪 “忍”:張良一開始因不能忍受憤怒,以個人之力行刺秦王,“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后遇到橋上老人,老人用傲慢無禮的態度深深挫折他,他忍住了,這是對他“忍”的磨礪。②修成 “忍”:經過老人的磨礪,張良達到了一種境界,能做到“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讓秦始皇不能使他驚恐,項羽不能使他發怒,這表明他的“忍”已修煉成功。③指導“忍”:張良用自己修成的“忍”,“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教導漢高祖學會忍耐,等待時機,最終取得勝利。參考譯文:材料一:張良被橋上老人授給兵書這件事,確實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隱居君子出來考驗張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顯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賢之人相互提醒告誡的意思意圖。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當作神仙,也太荒謬了。再說,橋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給張良兵書(而在于使張良能有所忍,以成就大事)。在韓國已滅亡時,秦國正很強盛,秦王嬴政用刀鋸、油鍋對付天下的志士,那種平時平白無故被抓去殺頭滅族的人,數也數不清。就是有盂責、夏育那樣的勇士,沒有再施展本領的機會了。凡是執法過分嚴厲的君王,他的刀鋒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氣勢是不可以憑借的。張良壓不住他對秦王憤怒的情感,以他個人的力量,在一次狙擊中求得一時的痛快,在那時他沒有被捕被殺,形勢非常危急,也太危險了!富貴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盜賊手里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寶貴,死在盜賊手里太不值得。張良有超過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樣深謀遠慮之事,反而只學荊軻、聶政行刺的下策,憑借僥幸免于死亡,這必定是橋上老人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態度傲慢無理、言語粗惡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憑借這點而成就大功業,所以到最后,老人說:“這個年青人可以教育了。”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脫去上衣裸露身體、牽了羊來迎接。莊王說:“國君能夠對人謙讓,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棄對鄭國的進攻。越王勾踐在會稽陷于困境,他到吳國去做奴仆,好幾年都不懈怠。再說,有向人報仇的心愿,卻不能做人下人的,這是普通人的剛強而已。那老人,認為張良才智有余,而擔心他的度量不夠,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輕人剛強銳利的脾氣,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憤去成就遠大的謀略。為什么這樣說呢?老人和張良并沒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間相遇,卻拿奴仆的低賤之事來讓張良做,張良很自然而不覺得怪異,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驚懼他和項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看那漢高祖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于一個能忍耐、一個不能忍耐罷了。項羽不能忍耐,因此戰爭中是百戰百勝,但是隨隨便便使用他的刀鋒(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實力)。漢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鋒銳的戰斗力,等到對方疲敝。這是張良教他的。當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為王,高祖為此發怒了,語氣臉色都顯露出來,從此可看出,他還有剛強不能忍耐的氣度,不是張良,誰能成全他?材料二:鄭襄公脫去衣服,牽著羊迎接楚莊王,說:“我不能承奉天意,不能侍奉您,使您帶著怒氣來到我國,這是我的罪過,豈敢不唯命是聽?如果要把我俘虜到江南,放到海邊,也聽君王吩咐;如果要滅亡鄭國,把鄭地賜給諸侯,讓鄭國人作為奴隸,也聽君王吩咐。如果承君王顧念從前的友好,向周厲王、宣王、鄭桓公、武公求福,而不滅絕我國,讓我國重新事奉君王,等同于楚國的諸縣,這是君王的恩惠,我的心愿,但又不是我所敢于指望的了。謹坦露心里的話,請君王考慮。”15.D 16.①白居易:以“俗人好今棄古”“綠琴生塵”批判世俗審美淺薄,表達對古雅文化的堅守,暗含文化傳承之思;②寒山子:借“重巖幽居”“白云抱石”,展現超脫塵俗的隱居生活;“寄語鐘鼎家”蔑視功名,追求寧靜自在的人生。【導語】這兩首唐詩展現了截然不同的精神境界。白居易《五弦》以蒙塵古琴為喻,批判時人趨新忘舊的文化浮躁,流露出對傳統雅樂衰微的憂思;寒山子則通過“白云抱幽石”的隱逸意象,構建超然物外的禪意空間,以“鐘鼎家”的勸誡彰顯淡泊名利的出世情懷。兩詩共同折射出唐代文人面對世俗的價值抉擇。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D.“激烈批評”錯誤。“寄語鐘鼎家,虛名定無益”中,寒山子以平靜的語氣傳遞對世俗功名的否定,態度是溫和勸誡而非“激烈批評”,“激烈”一詞與詩意不符,賞析錯誤。故選D。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白居易:“嗟嗟俗人耳,好今不好古”直斥世人只重當下流行、輕視古典傳統的淺薄;“所以綠窗琴,日日生塵土”以古琴蒙塵的意象,隱喻古樂(傳統文化)被冷落的境遇,暗含詩人對文化傳承衰微的惋惜與痛心,體現出他對古雅文化的堅守,暗含文化傳承之思。②寒山子:“重巖我卜居,鳥道絕人跡”“白云抱幽石”構建出遠離塵囂、人跡罕至的清幽之境,展現詩人對超脫塵俗的隱逸生活的選擇;“寄語鐘鼎家,虛名定無益”直接否定世俗功名的價值,凸顯詩人超脫物外、追求心靈寧靜與精神自由的人生境界。17. 寄蜉蝣于天地 渺滄海之一粟 相看白刃血紛紛 死節從來豈顧勛 飛湍瀑流爭喧豗 砯崖轉石萬壑雷(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詳解】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錯字詞:“蜉蝣”“滄”“粟”“勛”“豗”“砯”。18.“凝節”改為“凝結”;“引伸”改為“引申”。 19.示例:A:主要表現在詞匯借用上B:它的使用方式比較靈活 20.示例:詞義:說明某事的言語、文字或結論,側重“被闡述的內容”。造句:論文末尾對實驗數據的解釋,為研究結論提供了關鍵支撐。 21.概念:方言詞匯借用到網絡流行語時,保留部分原義,但在使用場景或語義上有所拓展。分析:“搭子”原指上海方言中特定場景下的伙伴,網絡中突破傳統用法,衍生出“考研搭子”“減肥搭子”等新分類,語義范圍擴大。 22.①示例:借用類型:完全借用。原因:直接沿用廣東方言里夸贊年輕、靚麗的含義,在網絡和日常交流中,成為對他人青春、精神面貌的正向肯定,契合對美好形象與積極氣質的推崇,傳遞欣賞與鼓勵。生活場景:社區志愿活動結束后,居民對參與服務的年輕志愿者說:“這些靚仔靚女,用行動傳遞溫暖,好樣的!”②示例:借用類型:不完全借用。原因:該詞源于河南方言“咋啦”,在增加了“那”字后,語氣更趨隨意,多表達“不在意”的心態,有“看淡”之意,突破了原本意。生活場景:我擔心考試失利影響評優,心里打氣:“那咋了,一次考試失敗算啥,咱查漏補缺,下次肯定行!”【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并正確書寫現代常用規范漢字的能力。“凝節”應改為“凝結”。“凝結”指氣體變成液體或液體變成固體,也有聚集、積聚的意思,符合語境中方言積聚文化現象的表述。“引伸”應改為“引申”。“引申”指(字、詞)由原義產生新義,是固定搭配,此處用于說明 “搭子”一詞的意義發展,應用“引申”。19.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的能力。A:前文提出“從詞匯方面看方言對網絡流行語的影響”,后文緊接著分類“完全借用和不完全借用”,可見空缺處需點明分類的依據是“借用方式”,故補寫 “主要表現在詞匯借用上”。B:后文提到“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和其他詞語組合”是說“ 我嘞個逗”使用方式的多樣性、靈活性,故補寫“它的使用方式比較靈活”。20.本題考查學生對詞語含義、語法成分的理解以及詞語造句的能力。詞義:文中“解釋”是對“搭子”含義的解釋,從而得出“搭子”的結論,所以“解釋”是說明某事的言語、文字或結論。“解釋”為名詞,作句子的主語,后文闡釋的內容是對“搭子”進行說明,所以“解釋”側重“被闡述的內容”。造句中“解釋”要同樣為名詞,作主語,詞義為對詞語含義的說明,與文中用法一致,可寫為:論文末尾對實驗數據的解釋,為研究結論提供了關鍵支撐。2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概念:材料闡述了方言“對網絡流行語的影響”,且從“搭子”的例子看,網絡流行語中的“搭子”保留了原詞匯的部分含義,但“已經突破了傳統的語境,有了年輕人新型社交的意味,出現了很多分類”,這表明“不完全借用”指從方言中借用詞匯的核心形式或基本含義,但在互聯網傳播中結合新的語境、社會需求對其意義、用法或適用范圍進行拓展、延伸,使其突破原有的方言語境和傳統含義,產生新的表達效果或內涵。分析:“搭子”源于上海方言,傳統含義是“對某件事有共同興趣的人,引申為合伙者”,如“飯搭子”特指一起吃飯的伙伴,這是對該方言詞匯核心形式和基本意義的借用。在互聯網時代,“搭子”不再局限于傳統語境中的“飯搭子”等單一場景,而是延伸到年輕人新型社交的多種領域,衍生出“考研搭子”“減肥搭子”等分類,強調基于共同目標或興趣的新型社交關系,語義范圍擴大。22.本題考查學生談觀點并補充論據的能力。①示例:借用類型:完全借用。原因:“靚仔”、“靚女”直接照搬廣東方言中的稱謂語,其含義“年輕靚麗的男人或女人”與方言中夸贊年輕、靚麗的含義一致,未在互聯網傳播中發生意義或用法的拓展、改變,符合“完全借用”“將方言中的詞匯完全照搬”的特征。生活場景:在生活場景中,只要是對年輕靚麗的男人或女人的青春、精神面貌進行正向肯定就可以,如對社區年輕的志愿者進行夸贊,稱他們為“靚仔”或“靚仔”,贊美他們用行動傳遞溫暖。②示例:借用類型:不完全借用。原因:“那咋了”源于河南方言“咋啦”(原意“怎么了”“什么事”),但在互聯網語境中,其含義已從單純的疑問拓展為“表達對某事不在意的態度”,突破了原方言的含義,屬于“不完全借用”。生活場景:通過不完全借用,“那咋了”表達的是對某事不在意的態度,比如在擔心自己考試失利的時候,使用“那咋了”,表示對本次考試失利的看淡,從而對自己進行鼓勵。23.略【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審題:這是一道引語類材料作文題。這三則材料從不同角度探討了當代社會中的價值認知與文化傳承問題。周國平的話揭示了人們常有的認知誤區:將樸素簡單等同于淺薄,把華麗復雜等同于深刻。這其實反映了現代社會追求表面光鮮的浮躁心態,就像我們常會認為包裝精美的商品一定更好,而忽略了內在品質。《了不起的匠人》的句子則展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張力,在工業化快節奏的時代,那些需要時間沉淀的技藝和品質正在被邊緣化,但總有人在堅持。這讓人想到那些默默傳承非遺技藝的手藝人,他們的堅守讓文化得以延續。余秋雨的話則從更宏觀的角度指出文化的包容性,強調學術和文化都應該打破界限、互相交融,就像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鑒才能促進共同發展。三則材料看似獨立,實則內在關聯:都在探討如何在浮躁的時代保持清醒認知,在變革中守護文化根脈。樸素不等于膚淺,堅守不意味著保守,開放也不等于失去自我,這些都需要我們建立更加辯證的認知方式。寫作時,開頭可以先點明三則材料的共同指向:在這個追求速成與表象的時代,我們需要重新審視樸素與深刻、堅守與創新的辯證關系。中間部分可以分三個段落展開:第一段分析現代社會對樸素與華麗的誤解,指出真正的價值往往藏在簡單之中;第二段用匠人精神的例子,說明在浮躁社會中堅守本真的可貴;第三段引用余秋雨的觀點,討論文化傳承需要打破界限、兼容并蓄。結尾可以升華主題,強調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我們既要守護傳統的精髓,又要保持開放的心態,在堅守中創新,在樸素中見深度。立意:1.堅守本真,破界前行。2.勘破認知迷霧,重拾價值本真。3.打破認知囚牢,延展文化根脈。4.在堅守中傳承,在交融中創新。5.文明三棱鏡:祛魅·堅守·破壁。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