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關鍵能力二 文言詞語理解高考真題練一、(2022新高考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 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 ”孟嘗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為之約車百乘。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孟嘗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聞乎 ”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 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田文曰:“夫行數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曰:“臣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王曰:“大變可得聞乎 ”曰:“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 利行數千里而助人乎 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 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乃為之起兵八萬、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曰:“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請講于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節選自《戰國策·魏策三》)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B.百乘即一百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稱。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國門,文中是實指,指魏國國都的城門;現在則用來指一個國家的邊境。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家就可以存續下來,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B.孟嘗君見趙王不愿出兵,勸說趙王,指出魏國每年地危民死,而趙國土地與民眾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趙國將面臨危險,趙王這才同意出兵。C.孟嘗君請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猶豫不決,孟嘗君指出魏國倘若聯合他國合力攻打燕國,將會對燕國十分不利。燕王聽從了建議,出兵救助魏國。D.孟嘗君計謀得以實現,魏王非常高興,夸獎他短時間內搬來很多援軍。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給魏國,魏王于是讓燕、趙援軍返國,封賞孟嘗君。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5.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 請簡要概括。(3分)1.C 2.C 3.A 4.答案 (1)我國收成不好已經兩年了,如今又要行軍數千里去援助魏國,將怎么辦呢 (譯出大意2分,“歲不熟”“且”各1分)(2)如果燕國不救援魏國,魏王就會屈己下人割讓土地,以魏國的一半送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撤兵離開。(譯出大意2分,“折節”“去”各1分)5.答案 ①對待趙國:分析利弊;②對待燕國:威脅恐嚇。二、(2023全國乙)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19分) 昔者晉公子重耳出亡,過于曹,曹君袒裼而觀之,釐負羈與叔瞻侍于前。叔瞻謂曹君曰:“臣觀晉公子,非常人也。君遇之無禮彼若有時反國而起兵即恐為曹傷君不如殺之。”曹君弗聽。釐負羈歸而不樂,其妻問之曰:“公從外來而有不樂之色,何也 ”負羈曰:“吾聞之,有福不及,禍來連我。今日吾君召晉公子,其遇之無禮。我與在前,吾是以不樂。”其妻曰:“吾觀晉公子,萬乘之主也;其左右從者,萬乘之相也。今窮而出亡過于曹,曹遇之無禮。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子奚不先自貳焉。”負羈曰:“諾。”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公子見使者,再拜,受其餐而辭其璧。公子自曹入楚,自楚入秦。入秦三年,秦穆公召群臣而謀曰:“昔者晉獻公與寡人交,諸侯莫弗聞。獻公不幸離群臣,出入十年矣。嗣子不善,吾恐此將令其宗廟不祓除而社稷不血食也。如是弗定,則非與人交之道。吾欲輔重耳而入之晉,何如 ”群臣皆曰:“善。”公因起卒,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于晉,立為晉君。重耳即位三年,舉兵而伐曹矣。因令人告曹君曰:“懸叔瞻而出之,我且殺而以為大戮。”又令人告釐負羈曰:“軍旅薄城,吾知子不違也。其表子之閭,寡人將以為令,令軍勿敢犯。”曹人聞之,率其親戚而保釐負羈之閭者七百余家。此禮之所用也。故曹,小國也,而迫于晉、楚之間,其君之危猶累卵也,而以無禮蒞之,此所以絕世也。(節選自《韓非子·十過》)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君遇之A無禮B彼若有時C反D國E而起兵F即恐為曹傷G君H不如殺之。★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窮,指困窘、困厄,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窮冬烈風”的“窮”意思相同。B.出入,表示“大約”,與《愚公移山》中“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C.血食,指受享祭品,古代祭祀時宰殺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祭,稱為血食。D.絕世,指斷絕了諸侯的世系傳承,與成語“絕世無雙”的“絕世”意思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重耳遭到曹君的無禮對待,叔瞻預見到這件事可能會帶來不好的后果,主張殺掉重耳以杜絕后患,曹君沒有聽從叔瞻的建議。B.釐負羈參與了接見重耳的活動,為曹君對重耳無禮感到憂心忡忡,他妻子問明原委后,積極幫他出主意,釐負羈聽取了她的意見。C.離開曹國后,重耳一路逃亡到楚國、秦國,秦穆公念在過去晉獻公跟自己交好的份上,出兵護送重耳返回晉國,立重耳為晉君。D.重耳即位三年后,出兵討伐曹國,派人威脅曹君要他吊死叔瞻并交出尸體,不然就大開殺戒,但對釐負羈則給予了特別的關照。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此若反國,必誅無禮,則曹其首也。(2)盛黃金于壺,充之以餐,加璧其上,夜令人遺公子。1.BFG 2.A 3.D 4.答案 (1)這人如果返回晉國,一定會責罰對他無禮的人,那么曹國就是第一個了。(“反”“誅”各1分,大意3分)(2)把黃金盛在壺里,用飯食裝滿,把玉璧放在上面,夜晚派人送給公子重耳。(“充”“遺”各1分,大意3分)高考模擬練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題。(9分)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秦王曰:“寡人聞之,毛羽不豐滿者,不可以高飛;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誅罰;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順者,不可以煩大臣。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愿以異日。”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黑貂之裘弊,黃金百斤盡,資用乏絕,去秦而歸。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狀有歸色。歸至家,妻不下纴,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乃夜發書,陳篋數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 ”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說當世之君矣。”于是乃摩燕烏集闕,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封為武安君,受相印,革車百乘,錦繡千純,白璧百雙,黃金萬鎰,以隨其后,約從散橫,以抑強秦。將說楚王,路過洛陽。父母聞之,清宮除道,張樂設飲,郊迎三十里。妻側目而視,傾耳而聽;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謝。蘇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 ”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蘇秦曰:“嗟乎!貧窮則父母不子,富貴則親戚畏懼。人生世上,勢位富貴,蓋可忽乎哉 ”(節選自《戰國策·秦策一》,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愿以異日”與“異日圖將好景”[《望海潮》(東南形勝)]兩句中的“異日”含義相同。B.“以大王之賢”與“尊賢而重士”(《過秦論》)兩句中的“賢”字含義相同。C.“乃夜發書”與“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蘇武傳》)兩句中的“發”字含義不同。D.“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與“屋舍儼然”(《桃花源記》)兩句中的“儼然”含義不同。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蘇秦始將連橫”與“始速禍焉”(《六國論》)兩句中的“始”字含義不同。B.“引錐自刺其股”與“兩股戰戰,幾欲先走”(《口技》)兩句中的“股”字含義相同。C.“形容枯槁”與“第三個身量未足,形容尚小”(《紅樓夢》)兩句中的“形容”含義相同。D.“臣請奏其效”與“吾家讀書久不效”(《項脊軒志》)兩句中的“效”字含義不同。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簡練以為揣摩”中的“揣摩”和現代漢語意思相同,“簡練”和現代漢語意思不同。B.“資用乏絕”與“生生所資”[《歸去來兮辭(并序)》]兩句中的“資”字含義相同。C.“以抑強秦”與“抑為采色不足視于目與 ”(《齊桓晉文之事》)兩句中的“抑”意思不同。D.“受相印”與“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兩句中的“受”字含義不同。溫馨提示 以下第4~6題為2022新高考Ⅰ卷文言文改編模擬題,文本見本節“高考真題練”部分4.(2022新高考Ⅰ改編)下列對文中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曰:‘可得聞乎 ’”意思是“王說:‘能講給我聽聽嗎 ’”,“聞”,使動用法,其后省略賓語“余”,即趙王。B.“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中的“兵”是“軍隊”的意思,與《詩經·秦風·無衣》“王于興師,修我甲兵”中的“兵”含義相同。C.“魏之兵非能弱于趙”與“而青于藍”(《荀子·勸學》)兩句中的“于”用法和意義相同。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中的“所以”是“……的原因”的意思,與《師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的“所以”含義不同。5.(2022新高考Ⅰ改編)下列對文中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以國之半與秦”與“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兩句中的“與”字含義相同。B.“秦必去矣”與“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蜀道難》)兩句中的“去”字含義不同。C.“秦已去魏”與“學不可以已”(《荀子·勸學》)兩句中的“已”字含義不同。D.“魏王悉韓、魏之兵”與“懷王乃悉發國中兵”(《屈原列傳》)兩句中的“悉”字含義不同。6.(2022新高考Ⅰ改編)下列對文中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請行矣”與“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五代史伶官傳序》)兩句中的“請”字含義不同。B.“此國之利也”與“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荀子·勸學》)兩句中的“利”字含義不同。C.“王且何利 ”與“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過秦論》)兩句中的“何”字含義相同。D.“因歸燕、趙之兵”與“自牧歸荑,洵美且異”(《靜女》)兩句中的“歸”字含義不同。1.B 2.D 3.B 4.B 5.A 6.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