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新風向高考模擬練題組一 多文本的比較與互證一、[2024八省八校(T8)第二次聯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材料一:列子師老商氏,友伯高子,進二子之道,乘風而歸。尹生聞之,從列子居,數月不省舍。因間請蘄其術者,十反而十不告。尹生懟而請辭,列子又不命。尹生退,數月,意不已,又往從之。列子曰:“汝何去來之頻 ”尹生曰:“曩章戴①有請于子,子不我告,固有憾于子。今復脫然,是以又來。”列子曰:“曩吾以汝為達,今汝之鄙至此乎 居!將告汝所學于夫子者矣。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眄而已。五年之后,心庚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顏而笑。七年之后,從心之所念,庚無是非;從口之所言,庚無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橫心之所念,橫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歟;亦不知夫子之為我師,若人之為我友:內外進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無不同也。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干殼。竟不知風乘我邪 我乘風乎 今女居先生之門,曾未浹時,而懟憾者再三。女之片體將氣所不受,汝之一節將地所不載。履虛乘風,其可幾乎 ”尹生甚怍,屏息良久,不敢復言。(節選自《列子·黃帝》,有刪改)材料二:閔子騫始見于夫子,有菜色②,后有芻豢之色③。子貢問曰:“子始有菜色,今有芻豢之色,何也 ”閔子曰:“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門,夫子內切磋以孝,外為之陳王法,心竊樂之;出見羽蓋龍旗裘旃相隨,心又樂之;二者相攻胸中而不能任,是以有菜色也。今被夫子之文寖深,又賴二三子切磋而進之。內明于去就之義出見羽蓋龍旗旃裘相隨視之如壇土矣是以有芻豢之色。”《詩》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節選自《韓詩外傳》,有刪改) [注] ①章戴:尹生名。②菜色:形容人臉色干枯蒼白泛黃,好像平日只吃蔬菜而營養不良的樣子。引申為心境混亂憂煩的神色。③芻豢(chú huàn)之色:形容人臉色紅潤有光澤,好像是常吃肉類葷食而營養豐富的樣子。引申為平和喜悅的神色。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內A明于去就之義B出C見羽蓋D龍旗E旃裘相隨F視之G如壇土矣H是以有芻豢之色。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進二子之道”與《庖丁解牛》“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中的“進”含義不同。B.“列子又不命”與成語“耳提面命”中的“命”含義不同。C.“今復脫然”與《歸去來兮辭(并序)》“脫然有懷”中的“脫然”含義相同。D.“心竊樂之”與《諫太宗十思疏》“樂盤游則思三驅以為度”中的“樂”含義相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閔子騫與尹生在求道過程中都有情緒的起伏:閔子騫先有快樂后有糾結,最后釋然;尹生先因請教無果而心生怨恨,后因受到批評又深感慚愧。B.列子在學道五年后始有起色,學道七年后得到了先生“并席而坐”的禮遇,學道九年后與自然融為一體,心境如枯葉隨風飄蕩,達至道境。C.列子學道獲得進展主要表現在對是非利害的態度上:最初悟道之時不敢言是非利害,最后得道時不知是非利害所在,實現了心靈的徹底超越。D.閔子騫因出身貧寒而臉色暗淡無光,入孔子之門學習后,他變得容光煥發,這讓他的同門子貢感到好奇,于是便前去詢問緣由。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今女居先生之門,曾未浹時,而懟憾者再三。(4分)(2)今被夫子之文寖深,又賴二三子切磋而進之。(4分)5.(多文本比較)兩則材料都對學道之法進行了探討,請簡述其異同。(3分)1.BFH 2.B 3.D 4.答案 (1)現在你在我的門下當學生,還沒有多少時間,就多次怨恨抱怨。(“女”“曾未浹時”“憾”各1分,句意1分)(2)現在我接受夫子的禮儀教化(學問)漸漸加深,再依靠和你們(諸君)在一起互相探討而使學問有所長進。(“被”“寖”“二三子”各1分,句意1分)5.答案 相同點:①都強調要靠內在修道;②都認為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急于求成。不同點:①在目標上,材料一追求物我兩忘的境界,順應自然;材料二則注重內心修煉和思想提升,追求心靈的寧靜和超越。(2分)②在方法上,材料一提倡排除私念和利害,達到內心的平靜;材料二則強調遵循老師教誨,與同門切磋,不斷積累進步。(2分)(相同點1分,答出任意一點即可;不同點2分,對兩則材料的分析各1分,答出任意一點即可)二、(2025屆重慶巴蜀中學高考適應性月考)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材料一:荀況嘗與臨武君論兵于趙孝成王前。趙王曰:“請問兵要。”荀卿曰:“凡用兵攻戰之本,在乎一民。士民不親附,則湯、武不能以必勝也。”臨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貴者勢利也,所行者變詐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莫知所從出。”荀卿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貴,權謀勢利也。仁人之兵,不可詐也。以桀詐堯,譬之以指橈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故仁人之兵,上下一心,三軍同力;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且仁人用十里之國則將有百里之聽,用百里之國則將有千里之聽,用千里之國則將有四海之聽,必將聰明警戒,和傅而一。故仁人之兵,聚則成卒,散則成列,延則若莫邪之長刃,嬰之者斷;兌則若莫邪之利鋒,當之者潰。圜居而方止,則若盤石然,觸之者角摧而退耳。《詩》曰:‘武王載發,有虔秉鉞,如火烈烈,則莫我敢遏’,此之謂也。”(摘編自《資治通鑒·秦紀一》)材料二:二世皇帝,勢為天子,富有天下。人跡所至,舟楫所通,莫不為郡縣。然縱耳目之欲,窮侈靡之變,不顧百姓之饑寒窮匱也。興萬乘之駕,而作阿房之宮,發閭左之戍,收太半之賦,百姓之隨逮肆刑,挽輅首路死者,一旦不知千萬之數。天下敖然若焦熱,傾然若苦烈,上下不相寧,吏民不相憀。戍卒陳勝,興于大澤,攘臂袒右,稱為大楚,而天下響應。當此之時,非有牢甲利兵,勁弩強沖也,伐棘棗而為矜,周錐鑿而為刃,剡扌斬?余,奮儋?,以當修戟強弩,攻城略地,莫不降下。天下為之糜沸蟻動,云徹席卷,方數千里。勢位至賤而器械甚不利然一人唱而天下應之者積怨在于民也。(摘編自《淮南子·兵略訓》)材料三:孔子曰:“仁不可為眾也。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今也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詩》云:“誰能執熱,逝不以濯 ”(節選自《孟子·離婁上》)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勢位至賤A而器械B甚不利C然D一人唱E而天下F應之者G積怨H在于民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聰明,偏義復詞,與《鴻門宴》“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中“出入”的用法相同。B.嬰,文中指接觸,與《陳情表》“而劉夙嬰疾病”中“嬰”的意思不相同。C.首路,指頭朝向大路,“首”與成語“狐死首丘”中“首”的意思相同。D.席,名詞作狀語,與《阿房宮賦》“誰得而族滅也”中“族”用法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荀況曾經與臨武君在趙孝成王面前論辯用兵之道,臨武君認為用兵看重的是形勢有利,行動上要講究詭詐多變。B.荀況在反駁臨武君時說到,君王所看重的是權術、謀略、形勢、利害,而不是仁人的用兵之道和統治天下的志向。C.秦二世皇帝,擁有天子的權勢,占有天下的財富。凡是人跡能到達的地方,船只可通航之處,沒有不建立郡縣的。D.材料二中有關秦末農民起義的場景描述以及作者的相關觀點可以與賈誼《過秦論》中所用史料和觀點互為印證。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以桀詐堯,譬之以指橈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沒耳。(4分)(2)今也欲無敵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猶執熱而不以濯也。(4分)5.(多文本互證)材料三中說:“夫國君好仁,天下無敵。”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從哪方面印證該觀點。(3分)1.ACG 2.A 3.B 4.答案 (1)用夏桀的計策去欺騙堯,就如同把手指伸進滾水中攪動,如同投身到水火之中,(一旦)投身其中,不是被燒焦,就是被淹死。(“詐”“赴”“焉”各1分,大意1分)(2)如今,(如果)想要在天下無人能抵擋,卻不施行仁政,這就好比是拿了燙手的東西卻不去用水洗一洗一樣。[“以(第一個)”“執熱”“濯”各1分,大意1分]5.答案 材料三中認為,國君喜愛仁德,天下無人能夠抵擋。材料一中“仁人之兵”所向披靡,可以從正面論證材料三的觀點。材料二中秦二世對百姓“隨逮肆刑”而積怨于民,最終亡國,可以從反面論證材料三的觀點。三、(2025屆浙江溫州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2分)材料一:吳王曰:“寡人將北伐齊魯,道出胥門,過姑胥之臺,忽然晝夢。子為占之,其言吉兇。”公孫圣乃仰天嘆曰:“愿大王無伐于齊。遣下吏太宰嚭解冠幘肉袒徒跣稽首謝于勾踐國可安存也,身可不死矣。”吳王聞之,索然作怒,乃曰:“吾天之所生,神之所使。”顧力士石番,以鐵錘擊殺之。太宰嚭趨進曰:“賀大王喜,災已滅矣,因舉行觴,兵可以行。”伍子胥聞之,諫曰:“臣聞興十萬之眾,奉師千里,百姓之費,國家之出,日數千金。不念士民之死,而爭一日之勝,臣以為危國亡身之甚。越之為病,乃心腹也。愿大王定越而后圖齊。”吳王不聽,遂伐齊。吳王既勝,乃使行人成好于齊,吳齊遂盟而去。吳王還,乃讓子胥曰:“吾前王履德明,垂功用力,為子西結強仇于楚,賴天降衷,齊師受服。寡人豈敢自歸其功 乃前王之遺德,神靈之祐福也。若子于吳,則何力焉 ”伍子胥攘臂大怒,釋劍而對曰:“昔吾前王有不庭之臣,以能遂疑計,不陷于大難。今王播棄,所患外不憂,此孤僮之謀,非霸王之事。”(節選自《吳越春秋》,有刪改)材料二:十四年六月乙酉,越五千人與吳戰。丙戌,虜吳太子友。丁亥,入吳。吳人告敗于王夫差,夫差惡其聞諸侯。或泄其語,吳王怒,斬七人于幕下。七月辛丑,吳王與晉定公爭長。吳王曰:“于周室我為長。”晉定公曰:“于姬姓我為伯。”趙鞅怒,將伐吳,乃長晉定公。國亡太子,內空,王居外久,士皆罷敝,于是乃使厚幣以與越平。二十三年十一月丁卯,越敗吳。越王勾賤欲遷吳王夫差于甬東,予百家居之。吳王曰:“孤老矣,不能事君王也。吾悔不用子胥之言,自令陷此。”遂自剄死。越王滅吳,誅太宰嚭,以為不忠,而歸。(節選自《史記·吳太伯世家》,有刪改)材料三:夫實則斗,虛則走;盛則強,衰則北。吳王夫差地方二千里,帶甲七十萬,南與越戰,棲之會稽;北與齊戰,破之艾陵;西遇晉公,擒之黃池。此用民氣之實也。其后驕溢縱欲,距諫喜諛;忄堯悍遂過,不可正喻;大臣怨懟,百姓不附;越王選卒三千人,擒之干隧,因制其虛也。夫氣之有虛實也,若明之必晦也。故勝兵者非常實也,敗兵者非常虛也。善者能實其民氣,以待人之虛也;不能者虛其民氣,以待人之實也。故虛實之氣,兵之貴者也。(節選自《淮南子·兵略訓》)1.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遣下吏A太宰嚭B解冠幘C肉袒D徒跣E稽首F謝于勾踐G國可安存也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而爭一日之勝”與《齊桓晉文之事》中“若無罪而就死地”的“而”用法相同。B.幣,禮物,與《屈原列傳》中“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的“幣”意思相同。C.棲,使……居住,使動用法,與《陳情表》中“臣具以表聞”的“聞”用法不同。D.遂,放任,任從,與《氓》中“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的“遂”意思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公孫圣與伍子胥反對吳王北伐,他們意識到越國對吳國存在威脅,都認為興師遠伐會勞民傷財,導致國力空虛,從而讓自身及國家都陷入危險境地。B.夫差伐齊獲勝,借前王為伍子胥與楚結仇一事,責備伍子胥沒有為吳國出力;而伍子胥則認為夫差沒有效仿前王,反而拋棄賢臣,將無法成就霸業。C.長年征伐使吳國內外交困,內無太子,士民疲敝,最終為越所滅。夫差拒絕蝸居甬東,選擇自剄而死,臨死醒悟,后悔自己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勸諫。D.吳王夫差由一方霸主到身死國滅,這與其不重視充實民氣有關。善于作戰的將領,能夠讓民氣充實,等待敵人民氣空虛時乘虛而入,從而獲得勝利。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越之為病,乃心腹也。愿大王定越而后圖齊。(4分) (2)夫氣之有虛實也,若明之必晦也。(4分) 5.(多文本互證)請概括材料三中關于夫差亡國的原因,并以材料一、二中的相關史實加以印證。(5分)亡國原因 相關史實①②③1.CEG 2.C 3.A 4.答案 (1)越國是(吳國)的心腹大患(致命禍患)。(或譯為“越國對于吳國而言,像心腹的疾病一樣嚴重”也可)希望大王平定越國后再去對付齊國。(“病”“愿”“圖”各1分,大意1分)(2)氣是有虛實的,就像有光明必定有昏暗一樣。(“若”“明”“晦”各1分,大意1分)5.答案亡國原因 相關史實① 驕傲放縱 不把越國放在眼里,認為自己是上天所生、天神所派/不顧惜軍民生死出兵伐齊/與晉定公爭當盟主② 不聽勸諫 拒聽公孫圣、伍子胥的諫言,信任太宰嚭③ 兇悍暴虐 讓武士用鐵錘擊殺進諫的公孫圣/吳國戰敗消息泄露,將知情者七人斬殺于帳下(一點1分,兩點3分,三點5分。第①點側重驕縱,第②點側重拒諫,第③點側重暴虐,如寫“不得民心”及相關史實“大臣怨懟,百姓不附”,也可給分)題組二 文本藝術性的鑒賞與評價一、(2024山西呂梁階段性測試)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材料一: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蔑。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來。(節選自《春秋·隱公元年》)材料二:三月,公及邾儀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書爵。曰“儀父”,貴之也。公攝位而欲求好于邾,故為蔑之盟。初,鄭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莊公寤生,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太叔。祭仲曰:“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叁國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對曰:“姜氏何厭之有 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既而太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 ”公曰:“無庸,將自及。”太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昵,厚將崩。”太叔完聚,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太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太叔出奔共。遂置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潁考叔為潁谷封人,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 ”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泄泄!”遂為母子如初。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始通也。十二月,祭伯來,非王命也。眾父卒。公不與小斂,故不書日。(摘編自《左傳·隱公元年》)1.文中畫波浪線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制A巖B邑C也D虢E叔F死G焉H佗I邑J唯K命。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公攝位而欲求好于邾”與“攝乎大國之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中兩個“攝”字的含義相同。B.“初,鄭武公娶于申”與成語“初生牛犢”中兩個“初”字含義不同。C.“繕甲兵”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秦論》)中兩個“兵”字的含義不同。D.“其是之謂乎”與“其若是,孰能御之”(《齊桓晉文之事》)中兩個“其”字的用法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隱公元年三月,隱公與邾儀父在蔑地會盟,《春秋》中之所以沒有記載儀父的爵位,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周朝冊封。B.共叔段得封地京邑后,貪欲滋長,對鄭國心懷不軌,莊公身邊的大臣多次進諫,但莊公顧及親情一再寬容,給其反省改過的機會。C.姜氏偏愛小兒子共叔段,為其多方謀取利益,甚至計劃為共叔段打開國都大門,里應外合幫助他奪取政權,最終失敗。D.潁考叔為人至孝,還將自己的孝心推及他人,他給莊公出謀劃策,莊公和姜氏得以相見,最后母子之間消除矛盾,和好如初。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姜氏何厭之有 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4分)(2)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4分)5.(評鑒藝術手法)《左傳》對《春秋》中“夏五月,鄭伯克段于鄢”這一歷史事件的表達更具文學性,請簡要說明其主要采用了哪些手法。(3分)1.ADH 2.B 3.B 4.答案 (1)姜氏有什么滿足的 不如及早為他安排個地方,別讓(禍根)滋長蔓延。(一旦)滋長蔓延,就難對付了。(“厭”“所”“圖”各1分,大意1分)(2)您擔心什么呢!若是挖一條地道,挖到了泉水,在地道中相見,難道誰會說(您)沒有遵守誓言嗎 (“患”“闕”“隧”各1分,大意1分)5.答案 ①以時間為序復原故事,將歷史事件條理清楚地呈現出來。②借助大量人物語言、動作描寫,使人物特征鮮明。③細節傳神,潁考叔勸說莊公等情節描寫得生動形象。④引用君子言論及《詩經》中的語句,增加點評,揭示史傳意義。(答出三點即可)二、(2025屆山東煙臺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材料一:人來承示近日所為文數首,并以為文之道殷殷下問。余學殖荒落,安有以發足下者耶 顧其平日頗有志不肯為世間言語既辱二生之問其曷敢以匿 蓋余昔嘗讀道家之書矣,凡養生之徒,從事神仙之術,吐納以為生,咀嚼以為養,蓋其說有三:曰精,曰氣,曰神。此三者,煉之凝之而渾于一,于是外形骸,凌云氣,飄飄乎御風而行,遺世而遠舉。余嘗欲學其術而不知所從,乃竊以其術而用之于文章。古之作者,未有不得是術者也。太史公纂《五帝本紀》,擇其言尤雅者。蔡邕曰:“煉余心兮浸太清。”夫惟雅且清則精。精則糟粕、渣滓與剽賊,皆刊削而靡存,夫如是之為精也。而有物焉,陰驅而潛率之,動如風雨,靜如山岳,無窮如天地,不竭如山河。是物也,杰然有以充塞乎兩間,而蓋冒乎萬有。嗚呼! 此為氣之大過人者,豈非然哉! 今夫語言文字,文也,而非所以文也;行墨蹊徑,文也,而非所以文也。文之為文,必有出乎語言文字之外,而居乎行墨蹊徑之先。蓋昔有千里馬,牝而黃,伯樂使九方皋視之。九方皋曰:“牡而驪。”伯樂曰:“此真知馬者矣!”夫非有聲色臭味足以娛悅人之耳目口鼻,而其致悠然以深、油然以感,尋之無端而出之無跡者,吾不得而言之也。夫惟不可得而言,此其所以為神也。二生好學甚篤,所為文章,意思蕭然,既閑且遠。蓋有得于吾之云云者,而世俗之人不識也,吾故書以告焉。吾聞為神仙,遺形骸,解銷化,其術秘不傳;即傳,其術不能通。嗚呼!遇之而傳、傳之而通者,非二生,吾誰望之 (摘編自戴名世《答張、伍兩生書》)材料二:穆公不悅,召伯樂而謂之曰:“敗矣! 子所使求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馬之能知也 ”伯樂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 是乃其所以千萬臣而無數者也。若皋之所觀,天機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見其所見,不見其所不見;視其所視,而遺其所不視。若皋之相馬,乃有貴乎馬者也。”馬至,果天下之馬也。(節選自《列子·說符》)1.材料一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顧其平日A頗有志B不肯為C世間D言語E既辱F二生之G問H其曷I敢以匿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形骸,人的軀體,與王羲之《蘭亭集序》中“放浪形骸”的“形骸”意思相同。B.率,遵行,遵循,與林覺民《與妻書》中“率性就死不顧汝”的“率”意思不同。C.所以,原因,與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中“今具道所以”的“所以”意思相同。D.一,副詞,乃,竟,與《荀子·勸學》中“用心一也”的“一”意思及用法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在引述道家關于精、氣、神的學說的時候,化用了蘇軾《赤壁賦》中的句子,為文章增添了文采。B.戴名世認為,寫文章不能只在外在的語言文字、行墨蹊徑上下功夫,更應該重視內在的思想感情。C.戴名世既為自己的文學主張不為世俗所理解而慨嘆,又為能得到張、伍二生這樣優秀的傳人而欣慰。D.伯樂認為,九方皋相馬關注的是馬的內在素質而忘記了它的外表,這正是九方皋勝過自己的地方。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精則糟粕、渣滓與剽賊,皆刊削而靡存,夫如是之為精也。(4分)(2)二生好學甚篤,所為文章,意思蕭然,既閑且遠。(4分)5.(分析說理方法)戴名世是如何闡述自己的文學主張的 (3分)1.BEH 2.B 3.C 4.答案 (1)既然是精,那么粗劣的、無價值的與抄襲的東西,都要削除而不留存,這樣才能稱之為精。(“剽賊”“靡”“如是”各1分,大意1分)(2)二位書生追求學問非常專心,所寫的文章,文意灑脫自然,既文雅又深遠。(“篤”“蕭然”“閑”各1分,大意1分)5.答案 ①借用道教概念,提出文章要有精、氣、神的主張;②援引司馬遷、蔡邕等人的實例、言論,明確“精”的內涵;③運用比喻論證,將“氣”比作風雨、山岳、天地、江河;④以九方皋相馬進行類比,闡明文章的“神”重于外在形式的觀點。(每個要點1分,答出其中任意三個要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