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關鍵能力五 文意概括分析高考真題練一、(2022新高考Ⅱ)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 吳漢,字子顏,南陽人。韓鴻為使者,使持節,降河北,人為言:“吳子顏,奇士也,可與計事。”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上既破邯鄲,誅王郎,召鄧禹宿,夜語曰:“吾欲北發幽州突騎,諸將誰可使者 ”禹曰:“吳漢可。禹數與語,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上于是以漢為大將軍。漢遂斬幽州牧苗曾,上以禹為知人。吳漢與蘇茂、周建戰,漢躬被甲持戟,告令諸部將曰:“聞鼓聲皆大呼俱進,后至者斬。”遂鼓而進,賊兵大破。北擊清河長垣及平原五里賊,皆平之。吳漢伐蜀,分營于水南水北,北營戰不利,乃銜枚引兵往合水南營,大破公孫述。吳漢兵守成都,公孫述將延岑遣奇兵出吳漢兵后,襲擊破漢,漢墮水,緣馬尾得出。吳漢性忠厚,篤于事上,自初從征伐,常在左右,上未安,則側足屏息,上安然后退舍。兵有不利,軍營不完,漢常獨繕檠其弓戟,閱其兵馬,激揚吏士。上時令人視吳公何為,還言方作戰攻具,上常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封漢廣平侯。吳漢嘗出征,妻子在后買田業。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遂盡以分與昆弟外家。吳漢爵位奉賜最尊重,然但治宅,不起巷第。夫人先死,薄葬小墳,不作祠堂,恭儉如此。疾篤,車駕親臨,問所欲言。對曰:“臣愚無所識知,唯愿慎無赦而已。”病薨,奏謚曰:“有司議宜以為武。”詔特賜曰忠侯。(節選自《東觀漢記》卷十)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B.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C.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D.吳漢為人質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辭語自達/鄧禹及諸將多所薦舉/再三召見/其后勤勤不離公門上/亦以其南陽人/漸親之/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銜枚指在口中橫銜著枚,枚的形狀像筷子,是古代行軍時用以禁止喧嘩的器具。B.差強人意,文中指表現較差、不能令人滿意,后來的意思轉變為勉強令人滿意。C.尊重,文中是尊貴、顯要的意思,現在一般表示敬重、重視,二者的意思不同。D.車駕,文中以帝王所乘車馬代指帝王,與古詩文中“絲竹”代指音樂用法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鄧禹向皇上推薦吳漢承擔調發幽州軍隊的任務,皇上命吳漢為大將軍,吳漢斬幽州牧苗曾,完成使命,皇上贊賞鄧禹有知人之明。B.吳漢伐蜀,在水南水北分設大營,北營不利,合兵南營,大破公孫述,但后來被延岑襲擊后方,吳漢落水,拉著馬尾才得以脫險。C.吳漢為人質樸,忠心耿耿,深得皇上的信任。他跟著皇上征伐四方時,常常隨從左右,小心侍衛,總是等到皇上安歇后才退出去。D.吳漢處世儉樸,恭敬謹慎,不置田產,不起巷第。他出征在外時,家人曾置買一些田產宅業,他歸來后全部都分送給了故舊部屬。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禹曰:“吳漢可。禹數與語,其人勇鷙有智謀,諸將鮮能及者。”(2)漢還,讓之曰:“軍師在外,吏士不足,何多買田宅乎!”5.(概括、分析人物特點)《后漢書·吳漢傳論》用孔子的“剛毅木訥近仁”一語來贊譽吳漢,請簡要概述吳漢的剛毅與木訥之處。(3分)1.C 2.B 3.D 4.答案 (1)鄧禹說:“吳漢可以,我屢次與他交談,那人勇猛而有智謀,眾將少有能趕得上的。”(譯出大意2分,“數”“鮮”各1分)(2)吳漢回來,責備他們說:“軍隊出征在外,官兵們用度不足,為什么多買田地房產呢 ”(譯出大意2分,“讓”“何……乎”各1分)5.答案 剛毅之處:①作戰勇猛,連克強敵;②敗而不餒,激揚士氣。木訥之處:缺乏文采,不善言辭。二、(2021新高考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東宮顯德殿。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封德彝對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兩漢以來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給力役,恐非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為天子,所以養百姓也,豈可勞百姓以養己之宗族乎!”十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為縣公,惟有功者數人不降。上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后,海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上聞景州錄事參軍張玄素名,召見,問以政道。對曰:“隋主好自專庶務,不任群臣,群臣恐懼,唯知稟受奉行而已,莫之敢違。以一人之智決天下之務,借使得失相半,乖謬已多,下諛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誠能謹擇群臣而分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敗,以施刑賞,何憂不治!”上善其言,擢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有司門令史受絹一匹,上欲殺之,民部尚書裴矩諫曰:“為吏受賂,罪誠當死。但陛下使人遺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謂‘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上悅,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當官力爭,不為面從,儻每事皆然,何憂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貞觀君臣論治》)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強宗室/以鎮天下故皇/再從三從弟及兄弟之子雖童孺/皆為王/王者數十人/上從容問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甲子,甲為天干首位,子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紀年月日,文中是紀日。B.宗室,是古代社會中對與君主同一宗族血親的稱謂,歷代皇族例稱為宗室。C.海內,即國內,古人認為我國疆土四面環繞著大海,故稱國境之內為海內。D.庶務,指國家的各種政務,后來專指朝堂之上跟軍國大事相關的各種急務。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唐太宗贊同封德彝的意見,認為天子應該養育百姓,不應辛勞百姓以養活自己宗族,于是將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為縣公。B.在討論制止偷盜一事時,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認為應減輕賦稅,選用清官,使百姓衣食無憂,嚴刑峻法反而不能達到目的。C.唐太宗向張玄素詢問政事,張說隋亡在于君王專權,以致下諛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賢能之臣,考核成敗,賞罰分明,一定能夠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舊臣,進入唐朝后,忠于國事,不做面從之臣,敢于進言,對唐太宗的不當行為諫諍,受到唐太宗的認可和當眾表揚。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上患吏多受賕,密使左右試賂之。(2)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5.(分析觀點態度)文末《資治通鑒》的作者司馬光評價說“君者表也,臣者景也”,這句話說的是什么道理 他這樣說的目的是什么 (3分)1.B 2.D 3.B 4.答案 (1)皇上擔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賄賂的,暗地里叫身邊人賄賂官員進行試探。(譯出大意1分,“患”“受賕”“左右”各1分)(2)君主厭惡聽到自己的過錯,忠臣就會變為佞臣;君主喜愛聽到正直的言論,佞臣就會變成忠臣。(譯出大意1分,“惡”“過”“則……則……”各1分)5.答案 第一問: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隨著君主的好惡而行動。第二問:告誡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第一問2分,第二問1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三、(2021新高考Ⅱ)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 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廩,布三千疋,不給鎧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將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擊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進。逖既入譙城,石勒遣石虎圍譙,桓宣救之,虎解去。晉王傳檄天下,稱:“石虎敢帥犬羊,渡河縱毒,今遣九軍,銳卒三萬,水陸四道,徑造賊場,受祖逖節度。”大興三年,逖鎮雍丘,數遣兵邀擊后趙兵,后趙鎮戍歸逖者甚多,境土漸蹙。秋七月,詔加逖鎮西將軍。逖在軍,與將士同甘苦,約己務施,勸課農桑,撫納新附,雖疏賤者皆結以恩禮。逖練兵積谷,為取河北之計。后趙王勒患之,乃下幽州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與逖書,求通使及互市。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諸將不使侵暴后趙之民。邊境之間,稍得休息。四年秋七月,以尚書仆射戴淵為征西將軍,鎮合肥。逖以已翦荊棘收河南地,而淵一旦來統之,意甚怏怏。又聞王敦與劉、刁構隙,將有內難。知大功不遂,感激發病。九月,卒于雍丘。豫州士女若喪父母,譙、梁間皆為立祠。祖逖既卒,后趙屢寇河南,拔襄城、城父,圍譙。豫州刺史祖約不能御,退屯壽春,后趙遂取陳留。梁、鄭之間復騷然矣。(節選自《通鑒紀事本末·祖逖北伐》)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B.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C.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D.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京口,古城名,在今江蘇省鎮江市,是古代長江下游軍事重鎮,為兵家所重。B.遺民,指改朝換代后仍然忠于前朝的人,也泛指淪陷區的人民,文中指后者。C.部曲,原指古代豪門大族和將領招募的私人軍,文中是指部隊的編制單位。D.傳檄,檄指檄文,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曉諭、聲討的文書,傳檄即傳布檄文。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祖逖力請北伐,時任左丞相的司馬睿雖無北伐之志,但仍然盡力支持,這堅定了祖逖的斗志,祖逖指江發誓:若不能收復中原,就不再渡江返回江南。B.祖逖北伐,先在譙城遭石虎圍攻,幸得桓宣解救;后鎮雍丘,屢次派兵邀擊后趙軍隊,使后趙疆土日益縮小;又為攻取河北練兵積谷,與后趙相持。C.大興三年秋,朝廷任命祖逖為鎮西將軍。祖逖與將士同甘共苦,嚴于律己,廣施恩惠,勉勵督促農桑,安撫接納新來歸附的人,不論貴賤都加以禮遇。D.祖逖死后,后趙頻頻侵犯河南地區,攻陷襄城、城父,包圍譙城,豫州刺史祖約抵擋不住,退駐壽春,后趙攻取陳留,梁、鄭之間又重新陷入了騷亂。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逖不報書,而聽其互市,收利十倍。(2)知大功不遂,感激發病。5.(概括、分析原因)文中說到“邊境之間,稍得休息”,具體原因是什么 請簡要說明。(3分)1.C 2.C 3.A 4.答案 (1)祖逖不回信,但聽任雙方互通貿易,獲取十倍的利益。(“報”“聽”“互市”各1分,句意1分)(2)知道大功不能完成,感慨激憤而生病。(“知”“遂”“感激”各1分,句意1分)5.答案 后趙王石勒主動向祖逖示好,(1分)祖逖允許雙方貿易,(1分)并禁止諸將侵暴后趙百姓。(1分)高考模擬練一、(2024江蘇鎮江三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材料一:古者文王處豐、鎬之間,地方百里,行仁義而懷西戎,遂王天下。徐偃王處漢東,地方五百里,行仁義,割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國。荊文王恐其害己也,舉兵伐徐,遂滅之。故文王行仁義而王天下,偃王行仁義而喪其國,是仁義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世異則事異。當舜之時,有苗不服,禹將伐之。舜曰:“不可。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乃修教三年,執干戚舞,有苗乃服。共工之戰,鐵铦短者及乎敵,鎧甲不堅者傷乎體。是干戚用于古不用于今也。故曰:事異則備變。(節選自《韓非子·五蠹》)材料二:趙造曰:“臣聞之:‘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俗而動。’因民而教者不勞而成功據俗而動者慮徑而易見也。今王易初不循俗,胡服不顧世,非所以教民而成禮也。且服奇者志淫,俗辟者亂民。是以蒞國者不襲奇辟之服,中國不近蠻夷之行,所以教民而成禮者也。且循法無過,修禮無邪,臣愿王之圖之。”王曰:“古今不同俗,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 宓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三王,觀時而制法,因事而制禮,法度制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故治世不必一道,便國不必法古。圣人之興也,不相襲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禮而滅。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且服奇而志淫,是鄒、魯無奇行也;俗辟而民易,是吳、越無俊民也。是以圣人利身之謂服,便事之謂教。進退之謂節,衣服之制,所以齊常民,非所以論賢者也。故圣與俗流,賢與變俱。諺曰:‘以書為御者,不盡于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達于事之變。’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學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節選自《戰國策·武靈王平晝閑居》)1.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加句讀,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因民A而教者B不勞C而成功D據俗E而動者F慮徑G而易見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懷,指安撫、感化,與《諫太宗十思疏》“終茍免而不懷仁”中“懷”意思不同。B.所以,用來……的,與《師說》“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中“所以”的用法相同。C.之,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與材料二“何古之法”中“之”用法不同。D.一,使……一致,與《蘭亭集序》“一死生為虛誕”中“一”的意思和用法相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徐偃王施行仁義讓三十六小國都前來歸附。雖然荊文王舉兵討伐讓徐國消亡,但是韓非子對徐偃王施行仁義的政策仍然給予肯定。B.趙造認為圣人不改民眾而教化,聰明人不改風俗而行動,并揭示改風易俗的危害。他反對趙武靈王改變中原風俗禮法與改穿胡服。C.周文王稱王天下的原因不同。材料一認為周文王成功的原因在于施行仁義,材料二認為周文王成功的原因在于依據時事制定禮法。D.材料一中韓非子論證觀點,使用舉例論證與對比論證;材料二中趙武靈王為反駁趙造的觀點,使用舉例論證、歸謬法、引用論證。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上德不厚而行武,非道也。(4分)(2)然則反古未可非,而循禮未足多也。(4分)5.(概括、分析觀點態度)在材料二中,趙武靈王對趙造的觀點進行了反駁。請概述趙武靈王的主要觀點。(3分)1.BDF 2.D 3.A 4.答案 (1)崇尚德教還做得不夠就施行武力,這不是治國的方法。(“上”“行”“道”各1分,大意1分)(2)既然這樣,那么不沿襲古代的做法不一定就要遭到非議,遵循舊的禮法未必值得稱贊。(“反”“非”“多”各1分,大意1分)5.答案 ①古今習俗不同,且帝王的禮法也不是一脈相承的,不需要效法古代。②服飾奇異并不會使人心思不正,習俗怪僻也不會讓百姓變壞,凡是適合穿著的就是好服裝,凡是便于行事的就是好規章。③引用俗語闡明遵循舊制的做法不會建立蓋世的功業,尊崇古人的做法不能治理當今之世。(每點1分)二、(2025屆湖北武漢調研)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2分)材料一:亮嘗自校簿書,主簿楊颙直入,諫曰:“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請為明公以作家譬之:今有人,使奴執耕稼,婢典炊爨,雞主司晨,犬主吠盜,牛負重載,馬涉遠路;私業無曠,所求皆足,雍容高枕,飲食而已。忽一旦盡欲以身親其役,不復付任,勞其體力,為此碎務,形疲神困,終無一成。豈其智之不如奴婢雞狗哉 失為家主之法也。是故古人稱‘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故丙吉不問橫道死人而憂牛喘,陳平不肯知錢谷之數①,云‘自有主者’,彼誠達于位分之體也。今明公為治,乃躬自校簿書,流汗終日,不亦勞乎!”亮謝之。及颙卒,亮垂泣三日。(節選自《資治通鑒·魏紀二》)材料二:楊颙之諫諸葛公曰:“為治有體,上下不可相侵。”大哉言矣!公謝之,其沒也哀之,而不能從,亦必有故矣。公之言曰:“寧靜可以致遠。”則非好為煩苛以競長而自敝者也。先主之初微矣,雖有英雄之姿,而無袁、曹之權藉,屢挫屢奔,而客處于荊州,望不隆而士之歸之也寡。及其分荊據益,曹氏之勢已盛,曹操又能用人而盡其才,人爭歸之,蜀所得收羅以為己用者,江、湘、巴、蜀之士耳。楚之士輕,蜀之士躁,雖若費祎、蔣琬之譽動當時,而能如鐘繇、杜畿、崔琰、陳群、高柔、賈逵、陳矯者,亡有也。軍不治而唯公治之,民不理而唯公理之,政不平而唯公平之,財不足而唯公足之;任李嚴而嚴亂其紀,任馬謖而謖敗其功;公不得已而察察于纖微以為讠于謨大猷之累豈得已乎 夫大有為于天下者,必下有人而上有君。而公之托身先主也,非信先主之可為少康②、光武也,恥與荀彧、郭嘉見役于曹氏,以先主方授衣帶之詔③,義所可從而依之也。上非再造之君,下無分猷之士,孤行其志焉耳。向令龐統、法正不即于溘亡,徐庶、崔州平未成乖散,先主推心置腹,使關羽之傲、李嚴之險,無得間焉,領袖群才,各效其用,公亦何用此營營為也 (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十)[注] ①丙吉、陳平:西漢丞相,都不親理細務。②少康:夏代中興之主。③衣帶之詔:藏在衣帶間的秘密詔書。1.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公不得已A而B察察C于纖微D以為讠于謨E大猷F之累G豈得已乎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爨,煮飯、做飯,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爨”意思相同。B.勞,使……勞累,與《赤壁賦》“侶魚蝦而友麋鹿”的“侶”用法相同。C.微,卑微,與《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的“微”意思不同。D.“見役于曹氏”中的“見”與《孔雀東南飛》“府吏見丁寧”的“見”用法不同。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楊颙認為,凡事親力親為的人,把自己弄得神形疲憊,不是因為才智比不上奴婢和雞狗,而是因為他忘記了作為一家之主的職責。B.諸葛亮認為,心境平穩沉靜,專心致志,才能高瞻遠矚,可見他并不是喜歡以處理繁雜瑣碎的事務來逞強,使自己疲勞困乏的人。C.劉備分得荊州、占據益州的時候,曹操的勢力已經很強盛了,再加上曹操知人善任,能做到人盡其才,所以士人爭相投奔他。D.江湘和巴蜀的士人都有缺點,雖有像費祎、蔣琬等名人,但像鐘繇、杜畿這樣的人太少,以致蜀國在政治、財用等方面都存在問題。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今明公為治,乃躬自校簿書,流汗終日,不亦勞乎!(4分)(2)以先主方授衣帶之詔,義所可從而依之也。(4分)5.(概括、分析原因)對于楊颙的諫言,諸葛亮為何“謝之”但又“不能從” 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5分)1.ADG 2.B 3.D 4.答案 (1)如今您處理國家政務,卻親自校對文書簿冊,終日汗流浹背,豈不是太勞累了嗎!(“躬自”“不亦……乎”各1分,大意2分)(2)(諸葛亮)因為劉備剛剛接受獻帝的衣帶詔,從大義上講可以追隨,因此才依附于他。(“方”“義”各1分,大意2分)5.答案 ①“謝之”,感謝,是因為楊颙勸諫諸葛亮不要陷入瑣碎事務而過于勞累。(2分)②“不能從”,不能聽從,是因為雖然諸葛亮知道不應親自處理瑣碎事務,但是主上非中興之主,屬下無分憂之人,只好親力親為。(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