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關鍵能力三 文言文翻譯高考真題練一、(2023新課標Ⅰ)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20分)材料一:襄子圍于晉陽中①,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 ”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仲尼聞之,曰:“善賞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節選自《韓非子·難一》)材料二:陳人有武臣,謂子鮒曰②:“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子鮒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子鮒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 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 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節選自《孔叢子·答問》) [注] 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知氏(荀瑤)聯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合韓、魏滅殺。②子鮒:孔鮒,孔子八世孫。1.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3分)韓非書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的胡說妄言,與現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主上設置有關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職侵權,也沒有了奸詐之心,他們履職行事,有了功勞就能得到賞賜,韓非認為這樣才叫“善賞罰”。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非不一定就不對,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世圣人。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據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D.子鮒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疑,進而懷疑圣人,子鮒對此深感失望,認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5.子鮒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是什么 (3分)1.CEG 2.B 3.C 4.答案 (1)我的群臣沒有不對我有驕傲輕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沒有失去君臣間的禮節,因此把他放在前面。(大意2分,“驕侮”“先”各1分)(2)請允許我大體說說一隅之見,先生您細察一下它是否真實。(大意2分,“請”“審”各1分)5.答案 趙襄子獎賞群臣時,孔子已經去世許多年,不可能對此表達意見。(共3分;只抄原文,且找準位置,即可以認為考生理解考題,給2分;只寫年代有差別但不具體的,給2分;意思對即可)二、(2022全國乙)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19分)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饑者則食之,寒者則衣之,將之養之,育之長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義不修,而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而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湯放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盡敵國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 ”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烏;憎其人者,惡其余胥。咸劉厥敵,靡使有余,何如 ”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曰:“為之奈何 ”邵公對曰:“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 ”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為之奈何 ”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壽宮,睹長年負薪而有饑色,公悲之,喟然嘆曰:“令吏養之。”晏子曰:“臣聞之,樂賢而哀不肖,守國之本也。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治國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景公曰:“諾。”于是老弱有養,鰥寡有室。晉平公春筑臺,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貴德而務施,緩刑辟而趨民時。今春筑臺,是奪民時也。豈所以定命安存,而稱為人君于后世哉 ”平公曰:“善。”乃罷臺役。(節選自《說苑·貴德》)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饑者則食之”與“食野之蘋”(《短歌行》)兩句中的“食”字含義相同。B.“而湯放之”與“是以見放”(《屈原列傳》)兩句中的“放”字含義相同。C.“靡使有余”與“望其旗靡”(《曹劌論戰》)兩句中的“靡”字含義不同。D.“公悲之”與“心中常苦悲”(《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悲”字含義不同。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魏武侯乘船順河而下,對吳起說,險固的河山是魏國之寶。吳起以三苗氏、夏桀雖有河山之固卻因不修德而亡為例,指出德政才是國之寶。B.太公建議把殷商的士眾全部殺掉,一個也不要剩。邵公則建議有罪的誅殺,無罪的人讓他們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議。C.景公在壽宮游玩,看到老人背著柴并面有饑色,就下令讓官吏供養老人。晏子則指出,喜愛有才德的人,同情沒能力的人,是守國的根本。D.叔向反對晉平公在春天筑臺,認為那樣做會耽誤農時,如果只顧自己安身立命,就不會被后世稱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臺的勞役。★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 ”(2)今請求老弱之不養,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1.D 2.A 3.D 4.答案 (1)武王戰勝了殷商,召見太公而問道:“將如何對待他們的官員和民眾呢 ”(大意3分,“克”“奈……何”各1分)(2)現在請讓我尋找老弱而無人供養的人,孤苦而沒有成家的人,評定后供給用度。(大意3分,“不室”“論”各1分)高考模擬練1.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嘗欲作露臺,召匠計之,直百金。(1)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臺為!”上常衣綈衣(質地粗厚的絲織衣服),所幸慎夫人,令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繡,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南越王尉佗自立為武帝,(2)然上召貴尉佗兄弟,以德報之,佗遂去帝稱臣。群臣如張武等受賂遺金錢,覺,上乃發御府金錢賜之,以愧其心,弗下吏。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于禮義。(節選自《史記·孝文本紀》)(1)(2)答案 (1)文帝說:“百斤黃金相當于十戶中等人家的產業,我繼承了先帝留下來的宮室,時常擔心有辱于先帝,還建造露臺干什么呢 ”(“中民”、“羞”、反問句式各1分,大意1分)(2)然而文帝卻把尉佗的兄弟召來,(加官晉爵)使他們顯貴,用恩德回報他,尉佗于是取消了帝號,向漢朝稱臣。(“貴”“報”“去”各1分,大意1分)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1)刑過不辟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下之邪,(2)治亂決繆,絀羨齊非,一民之軌,莫如法。(摘編自《韓非子·有度》)(1)(2)答案 (1)懲罰有罪過的人,即使是大臣也不回避;獎賞善行,即使是平民也不遺漏。(“刑”“辟”“匹夫”各1分,大意1分)(2)治理紛亂,判斷謬誤,削減多余,糾正錯誤,統一民眾的規范,沒有比得上法的。(“齊”“一”“如”各1分,大意1分)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圣人之治民,度于本,不從其欲,期于利民而已。(1)故其與之刑,非所以惡民,愛之本也。刑勝而民靜,賞繁而奸生。故治民者,刑勝,治之首也;賞繁,亂之本也。夫民之性,喜其亂而不親其法。故明主之治國也,明賞,則民勸功;嚴刑,則民親法。(2)勸功,則公事不犯;親法,則奸無所萌。故治民者,禁奸于未萌;而用兵者,服戰于民心。(節選自《韓非子·心度》)(1)(2)答案 (1)所以君主對民眾施用刑罰,并不是因為憎恨民眾,而是以愛護為根本。(“與”、“所以”、判斷句式各1分,大意1分)(2)民眾努力立功,政府的事務就不受侵犯;民眾服從命令,奸邪就無從產生。(“勸”“犯”“萌”各1分,大意1分)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初,王安石既與呂惠卿議定,出示蘇轍等,曰:“此青苗法也,有不便,以告勿疑。”轍曰:“(1)以錢貸民,本以救民,然出納之際,吏緣為奸,雖有法不能禁。錢入民手,雖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納錢,雖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則恐鞭笞必用,州縣之事煩矣。唐劉晏掌國計,未嘗有所假貸,而四方豐兇貴賤,知之未嘗逾時。(2)有賤必糴,有貴必糶,以此四方無甚貴甚賤之病。今此法見在,而患不修,公誠能有意于民,舉而行之,則晏之功可立俟也。”安石曰:“君言誠有理,當徐思之。”(節選自《宋史紀事本末》)(1)(2)答案 (1)把錢借給百姓,本來是為了救濟百姓,但是在錢款出入的時候,官吏趁機作奸,即使有法令也無法禁止。(“貸”“緣”“雖”各1分,大意1分)(2)物價低時就一定買進,物價高時就一定賣出,因此各地沒有物價過高或過低的弊病。(“糴”“糶”“病”各1分,大意1分)5.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為人主者,莫不欲強而惡弱,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要此三欲,辟此三惡,果何道而便 曰:在慎取相,道莫徑是矣。故知而不仁不可,仁而不知不可,既知且仁,是人主之寶也。不急得,不知;得而不用,不仁。無其人而幸有其功,愚莫大焉。今人主有大患:(1)使賢者為之,則與不肖者規之;使知者慮之,則與愚者論之;使修士行之,則與污邪之人疑之。雖欲成功,得乎哉 (2)是猶立直木而恐其景之枉也,惑莫大焉。(節選自《荀子·君道》)(1) (2)答案 (1)讓賢能的人去做事,卻與不賢的人去限制他;讓聰明的人來考慮,卻與愚蠢的人去評判他。(“不肖”“規”“論”各1分,大意1分)(2)這就像豎立直木而擔心它的影子彎曲一樣,沒有比這更糊涂的了。(“景”“枉”“惑”各1分,大意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