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關鍵能力三 鑒賞小說的形象高考真題練一、(2022新高考Ⅰ)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8分)江 上[注]馮 至子胥望著昭關以外的山水,世界好像換了一件新的衣裳,他自己卻真實地獲得了真實的生命。時節正是晚秋,眼前還是一片綠色,夏天仿佛還沒有結束。向南望去,是一片人煙稀少的平原。他在這荒涼的原野里走了三四天,后來原野漸漸變成田疇,村落也隨著出現了,子胥穿過幾個村落,最后到了江邊。太陽已經西斜,岸上三三兩兩集聚了十來個人:有的操著吳音,有的說著楚語。有人在抱怨,二十年來,這一帶總是打過來打過去,弄得田也不好耕,買賣也不好做。一個上了年紀的人說:“前幾年吳王余昧死了,本應該傳位給季札,但是季札死也不肯接受,退到延陵耕田去了。一個這樣賢明的人偏偏不肯就王位,要保持他的高潔。”“他只自己保持高潔,而一般人都還在水火里過日子,——我恨這樣的人,我們都是吃了他高潔的苦。”一個年輕人憤恨地說。那老年人卻諒解季札:“士各有志。他用行為感動我們,不是比做國王有意義得多嗎 ——就以他在徐君墓旁掛劍的那件事而論,對于友情是怎樣好的一幅畫圖!”季札在死友墓旁掛劍的事,子胥從前也若有所聞,他再低下頭看一看自己佩著的劍,不覺起了一個愿望:“我這時若有一個朋友,我也愿意把我的劍,當作一個友情的贈品,——而我永久只是一個人。”子胥這樣想時,也就和那些人的談話隔遠了,江水里的云影在變幻,他又回到他自己身上。這時江水的上游忽然浮下一只漁船,船上回環不斷地唱著歌: 日月昭昭乎侵已馳, 與子期乎蘆之漪。面前的景色,自己的身世,日月昭昭乎侵已馳,是怎樣感動子胥的心!他聽著歌聲,身不由己地向蘆葦叢中走去。西沉的太陽把蘆花染成金色,半圓的月也顯露在天空,映入江心,是江里邊永久捉不到的一塊寶石。漁夫的歌聲又起了: 日已夕兮予心憂悲, 月已馳兮何不渡為 歌聲越唱越近,漁舟在蘆葦旁停住了。子胥身不由己地上了船。多少天的風塵仆仆,一走上船,呼吸著水上清新的空氣,立即感到水的溫柔。子胥無言,漁夫無語,耳邊只有和諧的櫓聲,以及水上的泡沫隨起隨滅的聲音。船到江中央,水流變得急驟了,世界回到原始一般地寧靜。子胥對著這滔滔不斷的流水,他想這是從郢城那里流來的。他立在船頭,身影映在水里,好像又回到郢城,因為那里的樓臺也曾照映在這同一的水里。他望著江水發呆,不知這里邊含有多少故鄉流離失所的人的眼淚。父親的、哥哥的尸體無人埋葬,也許早已被人拋入江心;他們得不到祭享的魂靈,想必正在這月夜的江上出沒。郢城里的王公們都還在享受眼前的升平,誰知道這時正有一個人在遙遠的江上,想把那污穢的城市洗刷一次呢。子胥的心隨著月光膨脹起來……他再看那漁夫有時抬起頭望望遠方,有時低下頭看看江水,心境是多么平坦。子胥在他眼里是怎樣一個人呢 一個不知從何處來,又不知向哪里去的遠方的行人罷了。但是子胥,卻覺得這漁夫是他流亡以來所遇到的唯一的恩人,這引渡的恩惠有多么博大,尤其是那兩首歌,是如何正恰中子胥的運命,怕只有最親密的朋友才唱得出這樣深切感人的歌詞,而這歌詞卻又吐自一個異鄉的、素不相識的人的口里。船緩緩地前進著。兩人在兩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整日整夜浸在血的仇恨里,一個疏散于清淡的云水之鄉。他看那漁夫搖櫓的姿態,他享受到一些從來不曾體驗過的柔情。往日的心總是箭一般地急,這時卻唯恐把這段江水渡完,希望能多么久便多么久,與漁夫共同領會這美好的時刻。船靠岸了,子胥口里有些囁嚅,但他最后不得不開口:“朋友。我把什么留給你作紀念呢 ”漁夫倒有些驚奇了。這時子胥已經解下他的劍,捧在漁夫的面前。漁夫嚇得倒退了兩步,他說:“我,江上的人,要這有什么用呢 ”“這是我家傳的寶物,我佩帶它將及十年了。”“你要拿這當作報酬嗎 ”漁夫的生活是有限的,他常常看見有些行人,不知為什么離鄉背井要走得那么遠。既然遠行,山水就成為他們的阻礙;他看慣了走到江邊過不來的行人,是多么苦惱!他于是立下志愿,只要一有閑暇,就把那樣的人順便渡過來。因為他引渡的時候多半在晚間,所以就即景生情,唱出那樣的歌曲。“這值得什么報酬呢 ”子胥半吞半吐地說:“你渡我過了江,同時也渡過了我的仇恨。將來說不定會有那么一天,你再渡我回去。”漁夫聽了這句話,一點也不懂,他只撥轉船頭,向下游駛去。子胥獨自立在江邊,望著那只船越走越遠了,最后他才自言自語地說:“你這無名的朋友,我現在空空地讓你在我的面前消逝了,將來我卻還要尋找你,不管是找到你的船,或是你的墳墓。”他再一看他手中的劍,覺得這劍已經不是他自己的了:他好像是在替一個永久難忘的朋友保留著這支劍。(有刪改) [注] 歷史小說《伍子胥》寫于1942~1943年,取材于春秋時期伍子胥的復仇故事,敘述他由楚至吳的輾轉逃亡。小說共九節,《江上》為第六節,伍子胥過了昭關,繼續跋涉,前往吳國。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子胥過了昭關,所見風景與前大不相同,那大片綠色和原野,也是子胥再次“獲得了真實的生命”的心情寫照。B.“唯恐把這段江水渡完”,表現了逃亡中的子胥的心態,只有在江上的這段短暫時光,他才能夠平和地欣賞風景。C.子胥同漁夫道別,說話時“有些囁嚅”“半吞半吐”,表現的是子胥渴望同漁夫交流,又礙于隱情而無法敞開心扉。D.“你渡我過了江,同時也渡過了我的仇恨”,子胥在江上領會到漁夫的“世界”,他對自己的使命有了更深的理解。2.關于文中江邊人們談論季札的部分,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那位老人欣賞季札不就王位的高潔,也稱贊他以美好的行為感動了世人。B.那位年輕人認為季札不顧百姓死活,只顧獨善其身,逃避了濟世的責任。C.季札掛劍一事進一步說明了他的品行,也為后文的子胥贈劍做了鋪墊。D.季札的退耕田園,與下文漁夫的泛舟江上,共同表達出本文的隱逸主題。3.(圍繞中心事件概括人物心理變化過程)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緒隨著他在江上的所見所感而逐步生發展開。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6分)4.(拓展·改寫人物形象的文學效果)漁夫拒劍是一段廣為流傳的歷史故事,漁夫是一位義士,明知伍子胥身份而冒死救他渡江,拒劍之后,更為了消除伍子胥的疑慮而自盡。本文將漁夫改寫為一個普通漁人,這一改寫帶來了怎樣的文學效果 談談你的理解。(6分)1.B 2.D 3.答案 ①子胥登上漁船,清新的空氣、和諧的櫓聲等都使他感到安寧;②船到江中央,月涌江流,子胥的思緒隨江水奔涌,復仇的情緒漸趨激昂;③漁船緩緩前行,子胥觀察搖櫓漁夫,體會漁夫的世界,感念漁夫的恩惠,享受到不曾體驗過的柔情。4.答案 ①把漁夫改為無意施恩的普通人,更顯出平凡人“恩惠”的博大;②借漁夫來書寫一個散淡處世的境界,與伍子胥的世界構成對比;③放棄描述驚險的外部沖突,轉向探究人物的內心沖突;④使故事的傳奇色彩有所減弱,而現實寓意則有所增強。二、(2023全國乙)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5分)長出一地的好蕎麥曹多勇這年里,德貴最后一次來種河灘地已是臘月里。這期間,他先后種過一次黃豆,兩次綠豆,兩次麥子,莊稼還是顆粒無收。這情況,德貴還有歲數更大的犁都沒經歷過。兒子兒媳說這怪氣候叫厄爾尼諾現象,德貴不聽這道理,罵天,說這是要絕人啊!大河灣土地分兩種:一種在圍堤壩里,淮河水一般淹不掉,是大河灣人賴以生存的保障;另一種地在堤壩外,無遮無攔地緊挨淮河,一年里能收季麥就不錯了,秋季天都荒著——這地叫河灘地,也叫荒地。大河灣只德貴一人秋季天還耕種河灘地。村人說德貴,那點河灘地還能結出金豆豆、銀豆豆 德貴家人也說德貴,年年秋季天見你河灘地種呀種呀種,可臨了收幾次 德貴先是不愿搭理話,落后才說,俺見河灘地長草就像長俺心口窩,痛得夜夜睡不著覺呀!河灘地位于村東兩里地。德貴村東里出了莊,趕頭牛,扛張犁,沿河堤一直往東去。人老,牛老,犁也老。牛老,蹄邁得很遲緩,遠處里還以為牛是站堤壩上不動彈。人老,老在脊梁上。肩上掛一張犁,側斜身顯得更佝。犁呢是犁鏵小,犁把細,還滿身裂出一道一道暗裂紋,像老人手上臉上的皺紋皮。牛前邊領,德貴后面跟,牛韁繩牽連他們倆,一副懶懶散散的模樣,弄不清是德貴趕牛,還是牛牽德貴。至河灘地頭,德貴說一聲“吁——”,牛停下蹄,瞪一對大牛眼瞧德貴。德貴下堤壩往河灘地里走,牛也側轉身頭低屁股撅,挺住蹄緩下堤壩追德貴。關鍵時才分出牛還是受人支配著。德貴沒有即刻套牛犁地,他知道牛跟自己還有犁都得歇息喘口氣。犁榫眼松,趴德貴肩“吱呀、吱呀”一路不停歇地叫。德貴說犁,俺知道你榫眼咧著嘴,不濕潤濕潤水,你準散架。牛嘴也“吧嗒、吧嗒”扯黏水吐白沫。德貴說牛,俺知你嗓子眼冒著火,得去淮河里喝個飽。于是,德貴、牛和犁三個老貨徑直朝淮河走去。牛飲水,人喝水,犁干脆丟河里。德貴喝幾口水站起身,罵犁,你個老貨還真能憋氣呢;罵牛,你個吃草的家伙能站俺上游飲水 淮河水這會兒還溫溫順順躺河床里,波浪一疊壓一疊有條不紊地浪過來又浪過來。德貴、牛,還有那只淹沒水里的犁構成一幅溫馨的田園畫。但德貴卻在這寧靜貌似溫順的淮河水里瞧看出洪水泛濫的跡象。這跡象是幾縷混濁的泥絲,曲曲折折隱河邊的水里搖曳流過。這幾縷混濁的泥絲就是上游山水下來的前兆,就像暴風雨過來之前的一陣涼風。牛飲飽水抬起頭,潤濕的嘴像涂抹油似的又黑又亮。德貴問牛,你說俺們這地犁還是不犁 牛兩眼盯著水面瞧著什么,又似乎什么也沒瞧。德貴又問犁,你說俺們這地犁還是不犁 德貴問犁沒見犁,這才彎腰伸手撈出犁。犁全身吃透水,多余的水“滴答滴答”往河面滴。這清脆的水滴聲像是回答德貴的問話。德貴說還是犁說得對,不能害怕漲水淹河灘地,俺們就不種河灘地。不知怎么的,德貴感覺最通人性的是犁,而不是牛。這天上午,德貴犁過河灘地;這天下午,德貴耙過河灘地;這天挨傍晚,德貴撒開黃豆種。一天時間,這塊河灘地就暄暄騰騰像塊餅被德貴精心制作好,擺放在淮河邊上。然而,還沒等德貴的鋤伸進去,淮河的水便漲出來。德貴赤腳跑進黃豆地,眼前那些沒頂的禾苗還使勁地舉著枝葉在河水里掙扎。德貴站立的地方原本還是一處干地,河水舔舔地漫過腳面,德貴往后退,罵河水,說俺是一棵會挪動的莊稼,你們想淹也淹不住。就這么河水淹過種、種過淹,德貴從夏日里一口氣趕進臘月天。臘月里天寒地凍,德貴這回出村沒牽牛,沒扯犁,只扛一把大掃帚。河灘地經河水反復浸泡幾個月,晃晃蕩蕩地如鋪展一地的嫩豆腐。這樣的地是下不去牛、伸不開犁。德貴扛的大掃帚是牛也是犁。德貴脫下鞋,“咔嚓”踩碎表層的薄冰走進去,冰泥一下沒過小腿肚,德貴挨排排拍碎冰,而后才能撒上種。這一次撒的是蕎麥。臘月天,只能種蕎麥。德貴畢竟是上歲數的人,又加兩腿淤進冰泥里,那些刺骨的寒氣也就洪水般一浪一浪往心口窩那里涌。德貴仍不罷手,不急不躁,拍一截冰泥地,撒一截種子,而后再把蕎麥種拍進泥水里。德貴知道停下手,這些拍碎的冰泥又會凝結起來。德貴還知道蕎麥種在這樣的冰泥里是長不出芽的,即使長出芽,也會被凍死。但德貴仍是一點一點地種。這天,德貴回家燒兩碗姜茶喝下肚,便躺床上睡起來。夢里的河灘地綠油油長滿一地的好蕎麥,長呀長呀一個勁地往上長。(有刪改)1.下列對小說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小說以一年里多次耕種都顆粒無收的事實開篇,為下文在人與大自然的激烈沖突中塑造德貴這一人物形象埋下了伏筆。B.面對村人與家人的不理解,德貴說“俺見河灘地長草就像長俺心口窩”,形象地表達了他對土地的那種深厚感情。C.小說最后以德貴夢見地里長出了好蕎麥結尾,這樣的藝術處理既照應了題目,也增強了小說的溫情意味與向上的力量。D.德貴與《老人與海》中的老人有相似之處,德貴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與老人的永不言敗,都是他們堅韌執著性格的體現。2.文中畫線部分的描寫,人、牛、犁渾然一體,這種藝術效果是如何營造出來的 請簡要賞析。(6分)3.(分析某一小場景中人物的心理)德貴與牛、犁對話,表現了德貴什么樣的心理 請結合小說簡要分析。(6分)1.A 2.答案 ①“人老,牛老,犁也老”,總述三者具有共同的老邁特征;②對人、牛、犁的描寫一視同仁,不區分人與物,互為參照;③將人、牛、犁三者并列,交替描寫;④行文舒緩,與人、牛遲緩的步態和諧一致。(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3.答案 ①讓牛、犁飲水以及對它們的笑罵,表現了德貴對牛和犁的親近與愛惜;②問牛與犁“俺們這地犁還是不犁”,借犁的“回答”表達了德貴堅持耕種到底的決心;③對牛與犁的絮絮叨叨,表現了德貴不被人理解的孤獨感。高考模擬練(2025屆重慶調研)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6分)城中(節選)葉圣陶“仲翁,你是縣視學,丁雨生他們辦出學校來,你有視察的權柄。看他們有什么不妥當的地方,我們就不客氣,勒令停辦。”教育局長王塤伯堅強地說。仲芳呷了口茶,說:“這當然可以。不過,根本的對付方法,還在釜底抽薪。”“怎么說呢 ”“就是不要讓他們招到學生。這也不是辦不到的事。”宏毅中學的創設,雖然算不得一件大事,卻在這城里多數人的心海里掀起了波浪了。尤其是丁雨生接受了青年同志會的邀請,出席演講,給與許多人以說不出的不安。王塤伯問清楚了演講內容,就出去轉述給陸仲芳、高菊翁等一班學界中人聽。“他的題目叫《改造社會》。他說:‘身體里面有了老廢的質料,就得排泄出去,血管里面有了污濁的血液,就得重行化清。一個社會的情形正同身體相似,所以要講改造社會,應該排去社會里的老廢物,讓社會的血管里滿滿地流著新鮮的血液。’”不約而同地,聽眾心里都覺得一沉,他們相信所謂老廢物就是指他們而言。“知道了,你是我們的仇敵!”大家仿佛這么想,深深地記在心頭。在平民教育運動大會的前兩天,教育局的書記受王塤伯責備了。“這一點兒小事也辦不來!怎么讓丁雨生這東西也簽了名呢 ”“本來說無論什么人都可以先來簽名,到那天擔任演講。剛才丁雨生自己來了,說愿意擔任演講,似乎不好叫他不要簽名。”書記小心地為自己辯解。“這樣吧,你把電話接通了,我同方紫老商量。”商量的結果,方紫老答應寫信給警察廳長,請他在后天派警察多名,荷槍攜彈,到公共體育場防護;或有不逞之徒乘機煽惑群眾,警察得受教育局長的指揮,立即逮捕。開會那一天,天色陰晦,有風,頗有秋天的意味。①公共體育場只在進門處有幾棵柳樹,雖然綠葉綴枝,但經風飄起,蕭蕭作響,也就有點衰索的景況。人倒來得不少;固然,教育局先曾張貼大幅廣告,在本城報上也刊登核桃大的字,但還是許多小學生排了隊,搖著手里的小紙旗,在街上游行一周的效力來得大,隊伍往體育場,一般人也就跟來了。小紙旗上都寫些字句,可是不容易叫人家注意,一陣風來,只聽見沙沙作響,如掃敗葉。場中警察有六七十名之多,都拿著槍,斜佩著子彈帶,顆顆子彈的尖頭閃閃發亮。人越來越多,喧聲籠罩在群眾頭上。塤伯、仲芳一班人站在柳樹底下,反負著手,踮起腳直望。“幾位先生都在這里。”塤伯、仲芳等人收回遠望的眼光,就見身旁站著個高高的衣褲全白的人物,不自禁地不舒快起來。但是略頓一頓之后,塤伯就堆著笑臉說:“啊,雨生先生已經來了。我們這個會,承你擔任演講,實在光榮之至。”“在外邊久了,難得同本鄉人談話。今天恰好是個機會,故而愿意來說幾句。”雨生說。雨生站上平臺演講的時候,站得較遠的人也只是個聽不見,僅能望見他身體這樣那樣的姿態。柳樹下的幾個人似乎特別注意地在那里聽,但并不走近一點。“他講些什么 ”仲芳回轉圓大的頭這么問。“用得著警察么 ”教育局的一個職員這么問,眼睛望著塤伯。塤伯不便說沒聽清楚,便搖頭說:“用不著,用不著,他講的都是些愛國的話。”這一天,雨生無意地翻開報名簿,看看仍舊只有八個名字。但他并不失望,這么想:“這不是失敗,還沒有做出來,失敗什么呢!八個,就好好地教這八個!教不好這八個,才是失敗呢!”這當兒校役引了高菊翁進來。高菊翁隨便談了幾句,便矜持地換個話頭說:“雨生,我同你談幾句話。前幾天體育場開平教運動大會時,你看見密布著武裝警察么 ”“看見的。”“你道為的什么 ”“想是維持秩序罷了。”“不然,不然,”高菊翁微笑,搖著頭。略頓一頓,繼續說:“這完全是鎮守使的意思,他命令派來的。他探知現在有激烈派在這里活動,所以在這樣人山人海的會場里,要嚴密地防備。”“這里有激烈派 ”雨生不覺笑了。高菊翁微覺愕然;自己振作了一下,帶笑說:“有沒有我們也不知道,不過他說有罷了。現在要向你說的,就是在這個當兒,你最好不要在這里,暫且到別處去避一避。”“為什么 ”雨生聽說,疑心沒聽真切,一雙銳敏的眼直望著高菊翁的臉。“因為我聽人家說,鎮守使的衣袋里有一張單子,記著激烈派的名字,單子上就有你的名字!”高菊翁說到這里,近視眼幾乎瞇成一線,從眼鏡里偷看雨生的神色。雨生卻大笑了。“有我的名字!我不知道什么激烈不激烈,記著我的名字也不相干。”“這倒不是這么說,”高菊翁似乎極關切地駁說,“你固然不知道,他可記住你了。你知道他的背后是誰 現在的世界,軍閥的意思就是威權。軍閥最恨的是激烈派。你若不走,十有九成會吃些冤枉苦。我同你師生舊情,互相關切,知道了沒有不說的道理,故此特地來通知一聲。”高菊翁自覺肩背上一松,幾個人斟酌盡善的一番話,總算都背誦出來了。雨生想了一想,說:“高先生的好意,十分感激!”高菊翁別無留戀,站起來穿好衣服就走。雨生送了他回進來,②見庭中槐樹承受日光,作蔥綠色,感到青春的歡樂與事業的愉悅,便低頭一笑,牙齒嚙著下唇,心里想:“假如聽了他的話,那就太可笑了!”1925年11月1日寫畢(有刪改)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王塤伯、陸仲芳都是縣城教育界的頭面人物,對丁雨生為代表的進步青年返鄉辦學的行為充滿恐懼和仇恨。B.在背后咒罵“丁雨生這東西”,當面卻堆著笑臉稱“雨生先生”,可見王塤伯不僅陰險冷酷,還虛偽狡猾。C.高菊翁向丁雨生透露內情,并勸他暫到別處去避禍,既是念師生舊情,也表明他對丁雨生等人抱有同情。D.當聽到自己上了“激烈派”名單時,丁雨生第一句話是“有我的名字!”說明他對此十分詫異,很不理解。2.下列對文本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本寫陸仲芳介紹其“釜底抽薪”法,為后文敘述丁雨生的宏毅中學只招到八個學生埋下伏筆。B.在描寫小紙旗時,作者以“如掃敗葉”為喻,帶有強烈的諷刺意味,矛頭指向平民教育運動大會。C.作者讓丁雨生出場不多,但語言、外貌、動作、心理描寫一樣都沒落下,人物形象躍然紙上。D.文本打破線性敘事結構,頗多時間的跳躍,聚焦新舊力量的暗中角力,情節緊湊且起伏跌宕。3.(拓展·分析物象的含義)文中兩次對樹的描寫都帶著強烈的象征意味,請結合全文簡要分析。(4分)4.(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文本對王塤伯、高菊翁等人物的描寫筆墨,遠多于對主人公丁雨生的描寫,請談談你的理解。(6分)1.C 2.D 3.答案 第①處描寫柳樹“綠葉綴枝”卻“衰索”,象征教育局主辦的平民教育運動大會盛大熱鬧,其實徒有其表,不能夠真正起作用。第②處描寫槐樹的蔥綠,象征丁雨生朝氣蓬勃,對事業充滿熱情,堅定不移。(每處分析2分)4.答案 ①主要從側面刻畫人物,以王、高等人的保守卑瑣,反襯丁雨生的朝氣蓬勃和堅忍不拔,技巧獨特;②描寫王、高等人對丁雨生的阻撓、威脅,表現保守勢力的頑固強大和平民教育的任重道遠,深化主題;③充分描寫舊勢力的勾結和陰謀,客觀真實地展現主人公面臨的困境和挑戰,具有藝術張力。(每點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