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講 散文關鍵能力一 分析散文的結構思路高考真題練一、(2023全國甲)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5分)機械的詩——旅途隨筆之一巴 金為了去看一個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寧鐵路上的旅客。三個朋友伴著我從會城到公益,我們在火車里大概坐了三個鐘頭。時間很長,天氣很熱,但是我并不覺得寂寞。南國的風物含有一種迷人的力量。在我的眼里一切都顯出一種夢景般的美麗:那樣茂盛的綠樹,那樣明亮的紅土,那一塊一塊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還有明鏡似的河水,高聳的碉樓。南國的鄉村,雖然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們究竟是很平靜,很美麗的!到了潭江,火車停住了。車輪沒有動,而外面的景物卻開始在慢慢地移動。這不是什么奇跡。這是新寧鐵路中的一段最美麗的工程。這里沒有橋,火車駛上了渡江的輪船,就停留在那上面,讓輪船載著它慢慢地渡過江去。我下了車,把腳踏在堅實的鐵板上。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鋪著鐵軌,火車就躺在那上面喘氣。左邊有賣飲食的貨攤,許多人圍在那里談笑。我一面走,一面看。我走過火車頭面前,到了右邊。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訴我在這船上做工的人數目在一百以上。我似乎沒有看見這許多。有些工人在抬鐵鏈,有幾個工人在管機械。在每一副機械的旁邊至少站得有一個穿香云紗衫褲的工人。他們管理機械,指揮輪船向前進。看著這些站在機械旁邊的工人的昂頭自如的神情,我不禁從心底生出了感動。四周是平靜的白水,遠處有樹有屋。江面很寬。在這樣的背景里顯出了管理機械的工人的雄姿。機械有規律地響著,火車爬在那里像一條被人制服了的猛蛇。我看著這一切,在我的心里開始發生了對于這些工人的羨慕。我感到了一種詩情。我仿佛讀了一首真的詩。于是一種喜悅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戰抖的感情抓住了我。這機械的詩的動人的力量,比任何詩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一般人以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綠水”“愛情”一類的東西才是詩的材料,把詩人當作很sentimental(感傷的、多愁善感的)的人。其實他們完全不懂得詩。詩應該給人以創造的喜悅,詩應該散布生命。我不是詩人,但我卻相信真正的詩人一定認識機械的力量,機械工作的靈妙,機械運動的優雅,機械制造的完備。機械是創造的,生產的,完美的,有力的。只有機械的詩才能夠給人以一種創造的喜悅。那些工人,那些管理機械、指揮輪船,把千百個人、把許多輛列車載過潭江的工人,當他們站在鐵板上面,機械旁邊,一面管理機械,一面望那白茫茫的江面,看見輪船慢慢地逼近岸邊的時候,他們心里的感覺,如果有人能夠真實地寫出來,一定是一首好詩。我在上海常常看見一些大廈的建筑。打樁的時候,許多人都圍在那里看。那有力的機械從高處把一根又高又粗的木樁打進土地里面去,一下,一下,聲音和動作都是有規律的。它們繼續下去,很快地就把木樁完全打進去了。四周的旁觀者的臉上都浮出了驚奇的微笑。土地是平的,木頭完全埋在地底下了。這似乎是不可信的奇跡。機械完成了奇跡,給了每個人以一種喜悅。這種喜悅的感情,也就是詩的感情。我每次看見工人建筑房屋,就仿佛讀一首好詩。一九三三,六月十日在廣州(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在寫南國的風物時,用了“那一塊一塊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等,語言的節奏感符合火車行進時的動態感。B.作者認為車過潭江的部分是“新寧鐵路中的一段最美麗的工程”,既在于這里風景的優美,更在于工程體現了機械的詩意。C.作者認為如果只把“月夜”“花朝”“青山”一類的東西當作寫詩的材料,其實是不懂詩,依據是這些材料本身缺乏生命力。D.“詩應該給人以創造的喜悅,詩應該散布生命”是作者對詩的認識,也是他認為機械具有詩意的一個重要前提。2.本文在寫“機械的詩”時一再寫到工人,請簡要分析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6分)3.(分析結尾段的作用)這篇隨筆的最后一段跳轉到作者在上海的生活見聞,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6分)1.C 2.答案 ①工人的雄姿、自如的神情、內心的詩意與“機械的詩”相互映襯;②“機械的詩”需要工人的激發,工人的管理和操作是“機械的詩”生成的條件。3.答案 ①通過場景的轉換,表明“機械的詩”到處都存在,寫出了它的普遍性;②通過對上海建筑工地的描寫,進一步說明“機械的詩”的內涵,深化了主題;③由旅途見聞引出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感,充分發揮了隨筆自由靈活的特點。二、(2021全國甲)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5分)當痛苦大于力量的時候王小鷹我認識他是在我們家附近的街心花園里,那時還沒上小學。奶奶每星期從保育園接我回家,路過那小小的三角花園,我指著他的雕像問:“他叫什么名字 ”奶奶搖搖頭,奶奶知道秦香蓮和王寶釧,但不知道這個有著卷曲鬃角的男人是誰。后來讀書了,老師講了老漁夫和小金魚的故事,并帶我們到那三角花園,指著他說:“那個美麗的故事就是他寫的,他叫普希金。”汽車愈來愈靠近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我的心情從焦慮逐漸趨于寧靜。剛到普斯科夫的時候,聽導游小姐說普希金父母的莊園不開放,我們全都急了起來,導游小姐多方努力,終于遂了我們的夙愿。穿過五彩斑斕的矮樹林,滿地的落葉在腳下咔嚓咔嚓作響,像是大地絮絮地向我們訴說一個古老的故事。沒有其他參觀的人,雨霧橫亙處傳出間歇的啁啾鳥鳴。大家無意言談,都靜靜地品嘗著悠遠的詩意。我仿佛看見一個憂郁的白衣少女,正沿著落葉鋪滿的小路緩緩地走來,她就是達吉雅娜,我最鐘愛的女性。1824年普希金遭受當局的迫害,被押解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流放,他在這里完成了《葉甫蓋尼·奧涅金》的重要章節。記得在大學中文系讀書的時候,曾經為了書中的女主人公達吉雅娜與同學們爭論。有的同學不喜歡她,認為她拒絕奧涅金的求愛,是為了維護她貴婦人的名聲與地位而壓抑本性;我卻以為她拒絕奧涅金,是因為她看透了奧涅金只是在追求圍繞她貴婦人身份的顯赫與虛榮,而那些正是達吉雅娜所厭惡的。她的感情真摯、道德純潔、性格堅忍,雖不合時宜卻具有永久的魅力。一位年輕女子款款地走來,短發,著呢裙,碧藍的大眼。不是幻覺,也不是達吉雅娜,她是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的講解員,畢業于列寧格勒大學的高才生。她的氣度與莊園的氣氛很相配,她講話很有條理,娓娓動聽,向我們介紹普希金在流放中的生活。普希金是一位偉大的俄羅斯民族詩人。在普斯科夫,我們與兩位當地作家交談時探討過普希金的性格發展,他出身貴族卻具有火般的愛國熱情與進步的自由思想,因此屢遭沙皇迫害。他的思想轉變是曲折而復雜的,他曾經寫過幾首支持沙皇進攻波蘭的詩,作品中也一度出現懷疑和悲觀,然而如今世界上恐怕沒有人會懷疑普希金的偉大了。普斯科夫的作家說,他們出了普希金的選集三卷本,收集了普希金的最優秀的作品。而我以為應該為普希金出全集,讓后人了解一個完整的、復雜的、真正的普希金。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前我們先去圣山寺院拜謁普希金之墓,他與他的父母葬在一起,豎著一尊簡樸的錐形石碑,在小小紀念堂里,鮮花叢中有普希金的石膏面模,是從普希金的遺體上合下來的。四壁掛著巨幅油畫,描繪了風雪天他與丹特士決斗的情景以及臨終前他不可名狀的痛苦。普希金的死因從來眾說紛紜,有人說他僅為愛情而死,亦有人說丹特士其實是沙皇派的殺手。普希金的妻子是莫斯科公認的第一美人,經常出入于上流社交場合。當他收到那些有關他妻子的匿名信時,他感到的不是妒忌,而是人格上的侮辱。幾年前沙皇為了讓普希金的妻子能出入宮廷舞會,贈給普希金“宮廷近侍”的職務,他說:“我寧愿做奴隸,卻永遠不愿做弄臣!”普希金是為了維護人格的尊嚴而向丹特士挑戰的。監視、流放,政治上的迫害都沒有像人格受侮辱這樣不可忍受,于是他奮起反抗社會的輿論。他并不是去尋找死亡,他是如戰士那樣視死如歸。紀念堂里那幅描繪普希金臨終情景的油畫下面,寫著普希金的遺言:“我的痛苦已經大于我的力量了!”這樣巨大的痛苦顯然不僅僅是來自妻子的不貞,還有人格上的、事業上的種種,與其說詩人死于丹特士的子彈,不如說他是被當時沙皇統治下的壓抑和黑暗窒息而死的。普希金是被來自社會的巨大痛苦吞噬的,因此他的死也不是屬于個人的。細蒙蒙的雨一直似有似無地飄著,我們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尋覓詩人的蹤跡,心里沉淀著懷念、景仰與惆悵。我想起古人有一句話: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天才能感受到庸人感覺不到的痛苦,故而他們往往比庸人承擔多得多的痛苦,故而他們的生命往往是那樣的短暫而璀璨。人們是喜歡天才的命運還是庸人的生活呢 彩色的落葉鋪滿的林蔭道在雨霧中靜悄悄地延伸,就像我遏止不住的思緒……(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以童年時代的一段記憶開頭,既點出了作者與普希金結緣之早,也自然地引出下文對訪問普希金流放地的期待。B.當地出版的普希金選集雖然收集了他最優秀的作品,但作者并不滿足,認為這無助于人們了解完整、復雜、真正的普希金。C.滿地密葉的林蔭道,秀美靜謐的莊園,若有若無的細雨,這些環境描寫,將尋訪者的懷念、景仰與惆悵渲染得更加深切。D.文章結尾,作者由普希金的痛苦和命運生發開去,將“喜歡天才的命運還是庸人的生活”這一問題置于讀者面前,啟人深思。2.作者訪問米哈伊洛夫斯克村,為什么會聯想到達吉雅娜 請談談你的看法。(6分)3.(分析重要句子的作用)普希金的臨終遺言是理解本文的鑰匙,請簡要分析。(6分)1.B 2.答案 ①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是《葉甫蓋尼·奧涅金》的創作地點,參觀此地,想到這部作品及其主人公是自然的;②達吉雅娜是本文作者最鐘愛的女性,她的個性雖不合時宜卻具有永久的魅力;③達吉雅娜跟本文作者的青春記憶有關,大學讀書期間,因為她本文作者還曾與同學爭論。(每答出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3.答案 ①臨終遺言是理解普希金人生悲劇的線索,它將普希金個人不幸與時代痛苦聯系起來,揭示出他人生悲劇的深層原因。②臨終遺言是統攝全篇的“文眼”,文章的標題由此而來;作者的情感抒發、思想表達也都與遺言有密切關系。(每答出一點給3分,意思答對即可)高考模擬練(2024湖北宜昌、荊州、荊門高考適應性考試)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問題。(17分)北京雨燕以及行者 ——對理想作家的比喻李敬澤一代一代的北京人都曾抬頭看見天上那些鳥——北京雨燕,是唯一以“北京”命名的野生鳥類。①它有一個諢號,叫“無腳鳥”,它的四趾只適合抓住高處的樹枝或梁木,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飛。它日復一日不停歇地飛,它在飛翔中睡覺,在飛翔中捕食,在飛翔中俯沖下去,掠取大河或大湖中濺起的水滴。如果讓我用一種鳥來形容來比喻我理想中的作家,那就是北京雨燕。北京雨燕把你的目光拉得更遠,如果他是一個作家,他就是將天空、飛翔、遠方、廣闊無垠的世界認定為他的根性和天命。他心懷天下,抗拒著、承擔著來自大地之心的引力,不讓大地把他拘禁在此時此地、此心此身。這讓我想起另一個飛行家,就是齊天大圣——行者悟空。《西游記》第九十八回,唐僧師徒在玉真觀歇腳,第二天啟程上靈山,金頂大仙要給他們指路,悟空嘴快,說:“不必你送,老孫認得路。”大仙道:“你認得的是云路……當從本路而行。”小時候讀《西游記》,總有一個大疑惑,既然目的就是取經,孫悟空一個筋斗翻過去,把經書拎回來交給師父不就得了嗎 看到第九十八回,作者才作出了回答,②飛在天上、走“云路”能解決的問題就不是問題,人之為人的問題是,他必須走“本路”,他無法直接抵達終極,人總是要死的,但日子還得一天一天過,人是在向死而去的一天一天里,在“本路”、在地上的路獲得他活著的意義。所以,走“云路”取的經不是真經,在大地上用雙腳一步一步走過去,在人世的苦、人生的難中走過去,取得的才算得了真經。孫悟空,這偉大的行者,他的本領是飛,他也終于學會了落地,學會了在地上一步一步走,走過萬里長路而成佛。現在,我心里馬上就有了一個像行者那樣的作家,他就是杜甫。年輕時的杜甫是鳳凰,心高萬仞,壯志凌云,“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那時杜甫二十四歲,壯游山東、河北,“放蕩齊趙間,裘馬頗清狂”,遙望泰山,他的目光隨飛鳥而上,他的心凌絕頂而小天下。這樣的速度和激情,這樣的一往無前、萬里橫行的豪氣,不是杜甫了,是李白了。杜甫在天寶三載遇到了李白,那一年李白四十三,杜甫三十二。第二年,他們同游齊趙,杜甫寫下了《贈李白》:“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杜甫寫的是李白,也是自己。李白才是真正的、純粹的北京雨燕。他畢生不落地,他是“無腳鳥”、他是“謫仙人”,他只活在他自己那空闊無邊的尺度里。他的偉大,讓杜甫、讓后來人身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格,就在于他真是不累,真是不牽掛,真是在飛,他在人世、在紅塵中如此一意孤行、如此飛揚跋扈放浪輕狂。李白走的一直是“云路”,他一生都在飛。③杜甫一生都深情地遙望著懷想著李白,他那么愛李白,放不下李白,他愛的其實是他心中那個曾經的自己,那個青春勃發飛在“云路”上的自己。但一定有一個時刻,生命里的關鍵時刻,也是中國詩歌和中國精神的一個關鍵時刻,杜甫忽然想明白了,他不是李白,他做不成李白,他注定要在這泥濘的人間踽踽獨行,他的路就是人的“本路”,歷經橫逆、失敗、勞苦,艱辛地為一餐飯、一瓢飲而奔忙,為夜雨中的一把春韭、為人和人的一點溫情而感動,“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他卑微到了泥土里。但也就是在泥土與泥濘中,在漫漫長路上,他才看得見“三吏”、看得見“三別”,在生命和生活的根部、底部,在寒冷、逼仄中,他的心貼向別人的心——他的妻子、他的孩子、他的朋友、路上那些陌生的受苦的人們。他成了負重前行的行者,背負起人世的沉重,成了詩歌中的圣人。哪里有什么“飛揚跋扈”,而是一步一步、步步驚心,戰栗著喘息著,流淌汗水和淚水,從極度勞頓的身體中提煉出來句子。那是一個行者一個登山者的頓挫喘息,那就是生命之累之艱難苦恨。杜甫之偉大就在于,他竟能把一切提煉為精悍的韻律、提煉為詩。他是中國文學中最偉大的行者,他是第一個走過并且寫出“本路”的詩人,第一個直接面對累和喘息的詩人,第一個在累和喘息中為生命唱出意義的詩人。李白是純粹的雨燕,他的持久魅力也正在這份常人沒法模仿、不可企及的純粹。而杜甫曾經是雨燕,后來落了地,他竟在地上長出了腳,一步一步走過去,這何其難啊,李白和王維那樣絕頂的心智都做不到。杜甫身體里的那只雨燕真的飛走了嗎 沒有,還在,他翱翔于天之高、地之闊、江河萬古,然后,他緩緩地落下,落到此時此刻、此人此心。④杜甫也是雨燕,在絕對的重中依然能輕,在石頭縫里望見了明月,他是悲、他是歡,他是窮途末路、他是通達安泰,他能收能放能屈能伸能快能慢,由此,他才能把艱難苦累淬煉成詩。當這么談論杜甫時,我重新想到了曹雪芹。曹雪芹,我說他是雨燕,但他其實同時也是行者。這個人作為作家的橫絕古今,正在于他既飛在“云路”上、又走在“本路”上,他的路既是“本路”又是“云路”。《紅樓夢》沒有寫完,實在是一大恨事,我甚至大逆不道地懷疑,《紅樓夢》寫不完,其實是真的寫不下去了,“云路”和“本路”越走越合不到一起,雪芹之死是把自己活活難死。當我這么談論杜甫和曹雪芹時,我心里想的其實是蘇東坡,留給你們去想吧,記起你們見過的雨燕、你們遭遇的行者。這些偉大的靈魂,在往昔的日子、現在的日子里一直陪伴著我們,他們是我們的理想作家天上地下的路,他們替我們走過,他們將一直陪伴著我們,指引著我們。(有刪改)1.下列對本文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者以“雨燕”“行者”比喻他心目中的理想作家,生動形象地展示了李白、杜甫等人的形象和精神風貌。B.“云路”與“本路”分別對應著“雨燕”和“行者”,貫穿了全文,內涵豐富,頗具啟發意味。C.作者認為曹雪芹橫絕古今,是因為他既走“云路”又走“本路”,這也是《紅樓夢》沒有寫完的原因。D.文章多用整句、短句,使文章語言生動靈活、富有表現力;多處引用詩歌,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底蘊。2.下列對文中畫線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第①處,“無腳鳥”“落到地上既不能走也不能飛”等寫出了北京雨燕的特點,為下文寫作者心中的作家張本。B.第②處,在此可以看出作者否定作家走“云路”,肯定走“本路”,認為走“本路”才有意義。C.第③處,杜甫對李白的遙望懷想,其實是在懷念當年那個青春勃發、壯志凌云的自己。D.第④處,作者認為杜甫既是“行者”,心中也有“雨燕”,這也是杜甫能把苦難淬煉成詩的原因。3.(梳理行文思路)請簡述本文的行文思路。(5分)4.作者說“當我這么談論杜甫和曹雪芹時,我心里想的其實是蘇東坡”,可見在作者心里,蘇軾既是“行者”也是“雨燕”。請結合文本以及蘇軾的人生經歷或文學創作進行分析,說一說你對“行者”蘇軾和“雨燕”蘇軾的理解。(6分)1.C 2.B 3.答案 ①作者首先從北京雨燕和孫悟空引出自己心中兩種作家形象的代表“雨燕”和“行者”;②然后以杜甫和李白為例,說明了這兩種作家形象的不同特質;③最后又聯想到曹雪芹和蘇軾,說明兩種作家形象的對立統一。(一點1分,兩點3分,三點5分)4.答案 ①“行者”蘇軾:“行者”腳踏實地,體察人間疾苦,在艱難苦累中唱出生命之歌。蘇軾像行者那樣用雙腳一步步走過人世的苦難。他的后半生幾乎是在流放中度過的,“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是其一生的寫照。②“雨燕”蘇軾:“雨燕”仰望天空,追求更自由更高遠的創作理想與人生狀態。蘇軾在苦難中追求心靈的超脫曠達。面對苦難,蘇軾如“雨燕”般抗拒著大地的引力,不肯拘禁在此,追求心靈的超脫曠達,發出“物與我皆無盡也”的慨嘆。(一點3分,需闡明“行者”“雨燕”的特點,并結合蘇軾進行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