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何景明詩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送衛進士推武昌【明】何景明少年佐郡楚城居,十郡風流盡不如。此去且隨彭蠡雁,何須不食武昌魚①。仙人樓閣春云里,估客帆檣晚照余。大別山前漢江水,畫簾終日對清虛②。【注】①不食武昌魚:東吳有民謠云“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建業即南京,明代前期之首都。②清虛:天空。1.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贊美衛進士之少年風流,雄居楚城,詩人意欲消除衛進士因外放而產生的自卑感。B.頷聯勸慰衛進士應如天外飛雁,樂于長征,不必執念于京都之職,而應學會隨遇而安。C.頷聯用“武昌魚”之典寬慰友人之心,也從側面表明作者對京城追名逐利之風的厭惡。D.尾聯以景結情,描繪了一派明麗曠遠的武昌景色,是對友人在武昌的生活的虛寫想象。2.本詩頸聯意境美好,手法高妙,堪為本詩亮點。請簡要分析其表現手法及其妙處。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列小題。答望之①何景明念汝書難達,登樓望欲迷。天寒一雁至,日暮萬行啼。饑饉饒群盜,征求及寡妻。江湖更搖落,何處可安棲。【注】①望之,即孟望之,名洋,為作者外弟。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首聯總攬全篇,交代詩人登樓原因及登樓所見之狀,也暗示頸聯的時局形勢。B.“天寒”句以寫景承上句登樓遠望,兼以“一雁”暗喻來書,點出題中“答”字之意。C.頸聯在結構上起“轉”的作用,由頷聯對樂景的描寫轉至對民生狀況的敘述。D.詩歌從一己之情寫起,鍥入目之所見,心之所思,內容豐富,情感多元。4.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列小題。雨霽何景明①斷雨懸深壁,余雷震遠空。蒼林橫落日,碧澗下殘虹。萬井波光靜,千家樹色同。何因共朋好,歸詠舞雩風。【注】①何景明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正德初,因宦官劉瑾擅權而謝病歸。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緊扣詩題,從視聽角度展現雨霽之初的情景,既描繪出陣雨之后積水難收的畫面,又捕捉住轉瞬即已遠去的聽覺形象。B.頷聯緊承首聯,巧用倒裝句式,以“橫”“下”二字生動描摹出落日斜照青蒼樹林,一彎彩虹直入碧澗的雨過天晴的美景。C.“波光靜”暗示雨來之時市井中大小水池并不靜,“樹色同”則可見雨前各處樹木深淺不一,突顯出雨霽后靜謐秀美的風光。D.全詩前六句依時間為序寫景,末二句因景抒懷,思接千載,表達了親近自然的愉悅之情,描寫與抒情緊密關聯,脈絡清晰。6.試分析尾聯中“歸詠舞雩風”用典的妙處。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雨夜何景明院靜聞疏雨,林高納遠風。秋聲連蟋蟀,寒色上梧桐。短榻孤燈里,清笳①萬井②中。天涯未歸客,此夜憶江東。注釋:①笳:一種樂器。②萬井:古制八家為井,后以井指鄉里、家宅,此處指許多村莊。7.下面對詩句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院靜聞疏雨,林高納遠風 ”,是說深夜院靜,詩人聽到疏落的輕微的雨聲,也聽到了風吹樹葉的沙沙聲。B.引起詩人注意的有秋蟲蟋蟀的鳴聲,有梧桐枝上的“寒色”?!昂?,意指秋夜的霜露在梧桐樹上染抹的帶著寒氣的色。C.“短榻”“孤燈”,以及傳遍萬戶千家上空的凄清胡笳聲,這些典型的景物,引起了詩人對故園家鄉的深情、美好的回憶。D.“天涯未歸客,此夜憶江東 ”,“天涯”示意漂泊在外,“江東”則用項羽的典故泛指家鄉。尾聯抒發了詩人羈旅天涯孤寂凄苦的思歸之情。8.請從視聽結合的角度賞析這首詩。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溪上【明】何景明溪上茅齋不掩扉,西風初罷芰荷衣。月寒沙柳蕭蕭落,天晚江鴻肅肅飛。野客行吟水邊立,家人沽酒夜深歸。相逢醉語休辭數,城外黃花漸覺稀。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描繪了一幅寧靜而清冷的秋夜圖景,“初罷”一詞暗示了季節的轉換。B.頸聯著眼于水邊野客吟哦詩句和家人沽酒而歸的畫面,增添了生活的氣息。C.頸聯中的“行吟”兩個字令人聯想到屈原,塑造了一個高潔堅貞的野客形象。D.本詩選取“江鴻”“黃花”等秋天典型景物,寓情于景,情感表達含蓄蘊藉。10.本詩中的“蕭蕭”這一疊詞在杜甫的《登高》中也有運用,試比較二者表達效果的異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秋興何景明高樓一上思堪哀,水盡山空雁獨回。萬里關河迷北望,無邊風雨入秋來。故人尺素年年隔,薄暮清砧處處催。徒有寒樽對花發,病懷愁絕共誰開。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首句寫詩人登上高樓思緒感傷,難以忍受,奠定了全詩感情基調。B.詩歌第二句以“雁獨回”,融情于景,流露出了詩人不能歸鄉的孤獨感。C.詩歌頸聯直抒胸臆,以“年年”體現離鄉之久,“催”字流露出歸鄉之切。D.全詩情感沉郁,詩人滯留異鄉,悲愁哀傷,且無可奈何,極盡羈旅之愁。12.詩歌頷聯意境特別且意蘊豐富,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答案1.C 2.①運用想象(虛寫)的手法,遙想武昌美景:黃鶴樓閣,高聳入云,欲與天上的仙境相連;夕陽余暉,灑照大地,帆檣片片,商賈如云。表達了詩人對武昌美麗、繁盛的景象的贊美。②寓情于景。描繪武昌美景,其用意在勸慰衛進士不必因外放而苦惱,清明秀麗的武昌之景足以洗滌苦惱,開闊胸懷,陶冶情操,表現了詩人對友人的勸慰與關心。③用典。“仙人樓”化用黃鶴樓仙人駕鶴的典故,襯托出武昌城的出塵飄逸之感,擴大了詩歌的意境。【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頷聯“不食武昌魚”的典故,是勸慰衛進士不必執著于京都之清職,也可以在武昌大展身手?!皩┒甲访鹄L的厭惡”過于牽強,無中生有。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①運用想象(虛寫)的手法。頸聯“仙人樓閣春云里,估客帆檣晚照余”都是作者想象之景,描寫了武昌一派風景秀麗、商賈云集的繁盛景象。詩人神與物游,遙想武昌美景,在對美景的抒寫中,蘊含著對友人任職武昌的勸慰之情。②寓情于景。頸聯描寫了清明秀麗的武昌之景,寓情于景,勸慰友人不以外放為苦悶,在自然景色中開闊胸襟,勸慰衛進士不必執著于京都之清職,也可以在武昌大展身手,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關切之意。③用典。“仙人樓閣”的典故,可結合“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的詩句和地點“武昌”推出,此處用典襯托了武昌的飄逸之感。3.C 4.①對友人的思念。②對百姓饑寒交迫、流離失所的同情。③對自身身世飄零的感嘆。【解析】3.本題考查綜合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對樂景的描寫”說法有誤。詩歌上一聯“天寒一雁至,日暮萬行啼”寫的是天寒日暮,雁過萬點,咿呀啼叫的場景,營造了一種冷清凄寒的氛圍,而非“樂景”。故選C。4.本題考查分析詩人思想感情的能力。這是一首酬寄友人的詩作,其中卻寄寓了詩人深沉的憂患。詩歌首二句起筆突兀。詩題為“答”,這里卻寫書信難到,又寫詩人求信心理的急切難捺。一個“迷”字畫出了詩人等信時如癡如醉的神態。求信不達,詩人登樓遠眺,望鴻燕傳書,帶來佳音,然而望眼欲穿也終歸于失望,登臨樓臺,雖近于迷狂仍一無所獲。頸聯寫社會時勢。災情發生,百姓饑寒交迫,流離失所,盜賊蜂擁而至,打家劫舍。整個社會一片昏暗。正是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官府催逼勒索,橫征暴斂,就連一位寡婦也不放過。詩人的憤慨不平之氣溢于辭表,顯而易見。結尾一聯詩人感嘆自身飄零。“江湖”一句形象地寫出了詩人所處時代的動蕩騷亂。在如此不安的時代,詩人為自己找不到一塊平安的棲身之處而感慨。言外之意,詩人向封建統治者治國無方,不能維持社會安定提出了譴責。5.D 6.①用典巧妙自然,舞雩臺本就是求雨的祭壇,由眼前的雨霽清景聯想到曾皙之志自然貼切,不著痕跡。②借用典故含蓄蘊藉地體現了作者的高情雅致,有著與古代圣賢情志相隨的會心之感,表達了對禮樂社會的向往與贊美。③借古抒懷表達歸隱之樂。作者雖然仕途不暢,但能夠歸隱田園,與朋好君子一起享受山水之美也是一種追慕先賢的美好體驗。【分析】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全詩前六句依時間為序”錯誤。詩歌首、頷聯是依時間為序,但頸聯則從野外寫到市井,是以空間為序。故選D。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何因共朋好,歸詠舞雩風”這兩句化用了《論語·先進》中孔子請侍坐弟子各言其志的典故。所謂“舞雩”指魯國祭天求雨場所(一說為女巫祭天求雨之舞)。曾皙說:“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碑斣娙嗣鎸τ旰蟪跚绲木跋筇杖簧裢H,他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曾皙那番話,所以此處典故化用的極其巧妙自然。典故中曾皙的這番話深得孔子贊賞,因為他描繪的這番景象體現了儒家的至高理想——天下大定后,與民同樂!作者化用此典故,同樣表達了自己對曾皙展現的禮樂社會的神往,體現了其志趣的高雅。結合詩歌所給的注釋可知,作者仕途不順,詩人渴望像曾皙一樣,約上志趣相投的好友一起游山玩水,暢享自然之樂,表達了詩人由清景迷人而產生的皈依自然的情緒,詩人通過親近自然感到一種與古代圣賢情志相追隨的會心的愉快。7.C 8.①雨聲、蟋蟀聲、風聲、清笳等聲音是聽覺描寫,靜院、高林、梧桐、孤燈等意象是視覺描寫,②全詩視覺和聽覺相結合,共同構成一幅秋夜凄清畫面,③寄寓了詩人羈旅天涯孤寂凄苦的思歸之情。【解析】7.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詩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讀懂詩句的內容和思想情感。錯誤選項的設置一般有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C項,“短榻”“孤燈”,以及傳遍萬戶千家上空的凄清胡笳聲,這些典型的景物,引起的是詩人對故園家鄉思念之情,以及漂泊異鄉的孤獨之感,而不是“美好的回憶”。故選C。8.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這道題要求從視聽結合的角度賞析這首詩。解答步驟:首先結合詩句回答出“視”“聽”的景色,然后回答視聽結合的表現效果,表達效果要關注詩人的情感。首先讀懂全詩,詩人為了表達天涯漂泊者的鄉愁難耐,詩人著重渲染秋風夜雨的凄清氛圍。疏雨、遠風,可見其于孤寂無奈之際對外界變化的敏感;而秋聲、寒色則折射出詩人凄清的心境。頸聯短榻孤燈與清笳萬井相映襯,天涯孤客的形象呼之欲出。尾聯由寫景而轉入抒情,傾訴遙憶故鄉的情懷。回答本題時,前三聯中的“雨”“風”“蟋蟀”等發出的各種聲音,訴諸聽覺。“院”“林”“梧桐”“孤燈”等意象訴諸視覺,全詩視覺和聽覺相結合,渲染了秋夜凄清的氛圍。一切景語皆情語,這樣凄清的秋夜之景寄寓了詩人羈旅天涯孤寂凄苦的思歸之情。【點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一個選項都是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錯誤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9.C 10.同:都描寫了蕭瑟的秋景,表達對時光逝去的感慨。不同:①意境:杜詩中的“蕭蕭”寫草木被秋風吹襲,意境闊大蒼涼。何詩中“蕭蕭”與“肅肅”相應,意境寂靜而冷清。②情感:杜詩中的“蕭蕭”表達了對生命消逝的感慨。何詩中“蕭蕭”寓情于景,流露出主人公內心的落寞。【導語】這首詩描繪了秋季溪上茅齋的清冷景象,通過描寫自然景物如月、沙柳、江鴻,營造出一種寧靜而略顯蕭瑟的氛圍。詩人在感受秋色中加入人事活動,“野客行吟”與“家人沽酒”相映,既表現了詩人對季節更替的感慨,也流露出其內心的孤寂與淡淡惆悵。詩情恬靜,自然與人事水乳交融。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及藝術特色的能力。C.“塑造了一個高潔堅貞的野客形象”錯誤。頸聯中的“行吟”是描寫野客在水邊吟詩的動作,并非強調高潔堅貞的形象,而是更側重于表現一種悠閑自在的生活狀態。故選C。10.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中詞語的含義及作用的能力。同:《溪上》中的“蕭蕭”用來描繪沙柳在秋風中的凋零,呈現出一種秋天獨有的蕭瑟與凄涼的氛圍。杜甫《登高》中的“蕭蕭”同樣是作為秋風瑟瑟的象聲詞,用以傳達自然景色的凋零與時間的流逝。這兩個“蕭蕭”都緊扣秋天的特點,通過自然景色的變化,表達了詩人內心對時光流逝、人生無常的深沉感慨。兩詩都借助秋景的營造,傳遞出生命的短暫與對過往的眷戀之情。不同:①意境:杜甫的《登高》使用“蕭蕭”來描繪草木在秋風中瑟瑟作響,給人以遼闊而蒼涼的感覺,體現了一種無邊落木蕭蕭下的宏大而肅殺的秋景感受。而何景明的詩中,“蕭蕭”用于描寫沙柳在寒月下蕭條零落的景象,與“肅肅”一詞相呼應,營造出一種清冷寂靜的氛圍。這種意境更側重于細膩的描繪寧靜秋夜中的一隅,帶有淡淡的孤寂之感。兩首詩都通過“蕭蕭”這一疊詞傳達了秋日的蕭條,但一者重在宏大蒼涼的氣勢,另一者側重于寧靜冷清的意境。②情感:在杜甫的《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落葉紛紛而下,“蕭蕭” 描繪出落葉飄落時那種浩大而又不可阻擋的態勢。詩人杜甫當時處于年老多病、窮困潦倒的境地,看到這無邊無際的落葉飄落,就如同看到生命的消逝,所以“蕭蕭”表達了對生命消逝的感慨;在何景明的《溪上》中,“月寒沙柳蕭蕭落”,在寒冷的月光下,沙柳蕭蕭飄落。這里的“蕭蕭”通過描寫沙柳飄落的景象,寓情于景。詩中的主人公可能處于一種孤獨或者寂寥的狀態,看到沙柳蕭蕭飄落,這種景象與他內心的落寞相呼應,從而流露出主人公內心的落寞之情。11.C 12.頷聯采用了“關河”“風雨”等意向,寫到作者登上高樓北望,看到江山在秋季的風雨中一片迷蒙的景象,營造了蕭瑟蒼茫的意境,既表達了作者處在無邊秋雨中的孤獨迷茫,也表達出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迷茫。【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C.“直抒胸臆”錯誤。頸聯寫到老朋友的書信年年被隔斷,傍晚的搗衣聲催促自己又到了回家鄉的時候,這里面作者借“尺素”“清砧”來表現作者離家在外,歸鄉心切的情感,屬于側面描寫。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意境和情感的把握能力。頷聯寫到作者登上高樓,向北眺望,看到萬里江山處在一片迷蒙當中,無邊的風雨隨秋天的到來而來。作者通過“關河”“風雨”這兩個意象,并且作者用“萬里”來修飾“關河”,用“無邊”來修飾“風雨”,從而營造了蕭瑟蒼茫的意境。作者登上高樓,看到萬里江山處在一片凄寒的秋雨之中,一片迷茫,所以本處的“風雨”首先指的是自然界的風雨,“迷”指的是風雨的迷茫,所以表達作者處在無邊秋雨中的孤獨迷茫。其次,“風雨”還可以指國家處于風雨飄搖之中,“迷”指的是國家前途命運的迷蒙,所以表達的是作者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和迷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