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閱讀賞練-----李白詩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訪戴天山道士不遇①[唐]李白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注]①此詩作于詩人早年在戴天山讀書之時。不遇:沒有遇到。1.下列對這首詩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通篇無華麗辭藻,以“訪”為線索,從清晨入山至午時倚松,時間推移與情感起伏層層遞進,清新自然。B.首聯“犬吠水聲”“桃花帶露”,以聽覺與視覺開篇,點明清晨入山,渲染山林的靜謐與生機。C.頷聯“樹深見鹿”“溪午無鐘”,通過“鹿”的意象暗示環境的清幽,“不聞鐘”暗示道士外出,為“不遇”埋下伏筆。D.“野竹分靄”著一“分”字,以靜寫動,表現出竹林的茂密與生機;“飛泉掛峰”,以“掛”字將飛瀉的瀑布定格,化靜為動,展現瀑布飛瀉的壯美。 2.尾聯說“愁倚兩三松”,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也寫到了“愁”。試分析兩詩中的“愁”哪一個更沉重。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題目。送友人李白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3.下列對這首詩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送別的環境景色,山的青綠,水的流轉,一靜一動,相映成趣。B.頷聯發表議論,友人即萬里游蕩,無所歸依,詩人對友人的擔憂之情,溢于字里行間。C.尾聯借班馬嘶叫襯托離愁別緒,馬猶如此,意蘊深遠,令人回味不盡。D.這首送別詩新穎別致,不落俗套,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織在一起,寫得有聲有色,氣韻生動。4.本詩的頸聯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頸聯都是經典名句,請結合詩句,比較這兩聯詩在情感上的異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小題。渡荊門送別李白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5.下列對詩歌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點明詩人遠游的目的地,展現開闊的意境。B.頷聯以移動的視角描寫景物變化,氣勢磅礴。C.頸聯以靜寫動,描繪月夜江景,展現奇幻色彩。D.尾聯借故鄉水送行,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眷戀。6.請從修辭角度賞析“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的妙處。閱讀下面的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標題“春夜”點出季節和時間,“洛城”表明詩人客居他鄉。B.“暗”有“斷續、隱約”之意,照應“誰”。讓人產生遐想。C.此夜詩人聽聞笛聲,又見有人折柳相送,思鄉之情油然而生。D.全詩的情感真摯直率,語言清新流暢,充滿抑揚錯落的韻味。8.這首詩中的“散”是個多音字。為讀準字音,小語查閱了《古代漢語詞典》的相關義項,請幫助他選擇正確讀音,并簡要分析。散 sàn①分開,分散;②驅歌,排解。 sǎn①研成細末的藥;②懶散;③閑散。閱讀下面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9.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古代以右為尊,以左為卑,詩題中的“左遷”指降職。此詩是詩人因友人貶官而作的。B.首句寫景兼點時令,突出了楊花的美麗和子規啼聲的悅耳,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氣息。C.次句中的“龍標”指王昌齡。“過五溪”表現出友人被貶之荒遠,道路之艱難。D.整首詩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把友情抒發得真摯感人。10.“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兩句是如何表達情感的?請簡要分析。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七言絕句,題目中的“龍標”是唐代縣名,詩句中的“龍標”指王昌齡。B.“過五溪”寫出王昌齡“左遷”赴任路途險遠,表明詩人為朋友的不幸而感到悲傷。C.“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兩句將明月人格化,通過奇特的想象,把明月看成知人意的友好使者,把對朋友的情誼濃縮其中,突顯了李白的浪漫主義風格。D.全詩抒寫了作者對朋友遭遇的深刻憂慮,主要目的是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12.首句描寫“楊花”“子規”兩樣景物,請結合全詩,揣摩詩人這樣寫的用意。閱讀下面的詩歌,作答各題。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①李白醉別復幾日,登臨遍池臺。何時石門路,重有金樽開。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徠②。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注釋】①杜二甫:即詩人杜甫。②徂徠:山名。13.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中的兩位詩人臨別把酒,一個“重”字,表現了李白熱切盼望分別后還能再見的心情。B.“秋波落泗水”一句,以秋波明凈、泗水長流,象征友誼純潔深長,堪稱巧妙。C.本詩描寫了李白在冬日于魯郡東石門送別杜甫的情形,表達了離別時的不舍之情。D.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融敘事、繪景、抒情于一體,將與朋友的深情厚誼躍然紙上。14.本詩與《渡荊門送別》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但又有差別,試從修辭的角度結合這兩首詩的尾聯做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小題。關山月①李白明月出天山②,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③。漢下白登④道,胡窺青海灣⑤。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戍客⑥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注]①關山月:其名出自古樂府的《鼓角橫吹曲》,其辭多抒寫征戍離別之苦。②天山:可能是指今日之天山山脈,也可能僅指甘肅祁連山。③玉門關:關隘名。在今天的甘肅省敦煌市西面,是漢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④白登:指白登山,在今天山西省大同市東北方,漢初劉邦攻韓王信并伐匈奴,被匈奴冒頓單于圍困在白登山上,七日夜乃得脫,史稱白登之圍。⑤青海灣:即青海湖,唐軍和吐蕃曾多次在青海湖附近交戰。⑥戍客:即戍卒,守備邊境的士兵。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四句借用明月、天山、云海、長風等意象,描摹出一幅疏朗寧靜、清新明麗的景象。B.“漢下”兩句化用典故,歌頌了戍邊將士為擊破胡虜,甘愿遠離故土,為朝廷建功立業的豪情。C.中間四句描寫的對象由邊塞過渡到戰爭,由戰爭過渡到征戍者,承上啟下。D.后四句通過“戍客”的“思歸”,“高樓”上的“嘆息”,委婉含蓄地抒發將士對親人的思念。16.補寫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樂府解題》云“《關山月》,傷離別也。”陸游也作了一首《關山月》——“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陸游作《關山月》,除了與李白一樣都表達了對征客的同情與關切之外,還表達了(1) 、(2) 等情感。閱讀下面一首詩,完成下列小題。春思李白〔唐代〕燕①草如碧絲,秦②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③?(選自《唐詩三百首》)【注】①燕: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②秦:今陜西一帶。③羅幃:絲織的簾帳。17.下列對詩歌的分析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兩句信手拈起,從相隔遙遠的燕、秦兩地的春天景物寫起,頗為別致。“燕草如碧絲”,是思婦的眼見之景;“秦桑低綠枝”,當是思婦所懸想。B.三四兩句直承興句的理路而來,丈夫及春懷歸,足慰離人愁腸。按理說,詩中的女主人公應該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斷腸”承之,這樣寫對表現思婦的感情又進了一層。C.詩的最后兩句捕捉了思婦在春風吹入閨房,掀動羅帳的一霎那的心理活動,表現了她忠于所愛、堅貞不二的高尚情操。D.這首詩中,作者采用民歌的手法,如諧音雙關,起興,來表達一種委婉含蓄的情感。18.“無理而妙”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藝術特征。所謂“無理而妙”,就是指在看似違背常理、常情的描寫中,反而更深刻地表現了各種復雜的感情。請結合詩歌的最后兩小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古詩,完成各題。太原早秋唐·李白歲落眾芳歇,時當大火①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②樓。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注釋】①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農歷六七月開始向下行,故稱“流火”。②故國:家鄉。1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中“眾芳歇”和“大火流”含蓄地交代了詩歌所描繪的季節。B.頷聯“早”“秋”二字巧妙點題,從視覺、聽覺角度寫出太原早秋的特點。C.頸聯兩句夢境與現實相互交織融合,詩歌由前兩聯的寫景轉入抒情。D.這首五言律詩,結構嚴整,格調高遠,帶有邊塞詩之雄健,可謂“行氣如虹”。20.請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的妙處。閱讀下面的詩歌,作答各題。別東林寺①僧李白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②。【注釋】①東林寺:在今江西九江市南廬山西北麓,東晉大元九年名僧慧遠創建,寺在西林寺之東,故名。②虎溪:東晉高僧慧遠法師深通經論,兼習儒術,戒律精嚴,發誓一生腳跡不越廬山虎溪,以杜絕世間塵埃。21.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月出白猿啼”展現的畫面。22.本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閱讀下面的詩歌,作答各題。行路難(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23.下面對詩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面對美酒佳肴,卻“停杯投箸”“拔劍四顧”,表現極大的郁悶之情。B.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屬于比興用法。C.詩中運用姜尚、伊尹的故事,含蓄地表達了詩人盼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理。D.整首詩籠罩在苦悶、惆悵的情緒中,最后兩句表明詩人對前途仍有所期待。24.當代詩人伊沙寫了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李白》。有評論家稱“這是一個偉大的失敗者的故事”,“他(李白)把人生的失敗寫成偉大的詩篇”。請你結合《行路難(其一)》的內容及寫作背景談談李白這個“失敗者”的“偉大”之處。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兩則批注。南軒①松李白南軒有孤松,柯葉②自綿冪③。清風無閑時,瀟灑終日夕。陰生古苔綠,色染秋煙碧。何當凌云霄,直上數千尺。【注釋】①南軒,指當南的窗外。②柯葉:枝葉。③綿冪:密密層層的樣子。25.批注一:品讀古詩時,體會到首聯中的一個“ ”字,突出了松樹的不同凡俗;頸聯中一個“ ”字,化靜為動,將景物著上了迷人的色彩。26.批注二:整首詩詩人以南軒松自比,尾聯運用夸張的口吻,表達了怎樣的追求?答案1.D 2.《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愁”更沉重。友人被貶,天各一方,詩人處于政治漩渦中身不由己,“愁”字表現了詩人對友人遭遇的沉痛心情,對兩人即將分離的痛苦以及對自己前途的擔憂。本詩的“愁”是因為詩人探訪友人無果而產生的遺憾,以及在欣賞了道士所居住的清幽、脫俗的環境之后所產生的對超脫塵世的隱逸生活的向往。【導語】這首訪友不遇之作展現了李白早期詩風的清新自然。全詩以時間為序,通過犬吠、桃花、野鹿、飛泉等意象,勾勒出戴天山的幽靜美景。“愁倚兩三松”的悵惘與《聞王昌齡》的深沉愁緒形成對比,前者是訪友不遇的淡淡失落,后者則飽含對友人的深切牽掛。煉字精妙,“分”“掛”二字尤見功力。1.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D.“以靜寫動”與“化靜為動”錯誤:“野竹分青靄”中,“分”字意為“分隔”,寫野竹生長繁茂,仿佛將青色的云靄分隔開來。這里是以動態的動作描寫靜態的竹林,屬于化靜為動,而非“以靜寫動”,突出了竹林的挺拔與生機。“飛泉掛碧峰”中,“掛”字將飛瀉的瀑布比作懸掛在碧峰上的畫卷,是以靜態的“掛”描繪動態的瀑布,屬于化動為靜,而非“化靜為動”,以奇特的想象展現瀑布的壯美與飄逸。故選D。2.本題考查理解詩歌情感。《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背景:詩人早年入山拜訪道士未果,目睹山林清幽之景。“愁”源于探訪不遇的遺憾,以及對道士隱逸生活的向往而產生的悵惘。這種“愁”是文人雅趣中的淡淡失落,帶有對自然與超脫境界的憧憬,情感基調偏向清淺、含蓄。全詩前六句鋪陳山水之美,尾聯“愁倚兩三松”的愁緒被自然之景沖淡,更像是一種詩意的留白,而非深沉的痛苦。《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背景:友人王昌齡被貶龍標(今湖南黔陽),詩人身處遠離友人的異鄉,且自身仕途亦受牽連。“愁”包含多重沉重情感:對友人遭遇的痛惜;王昌齡被貶荒遠之地,前途未卜,詩人為其命運擔憂。分離的痛苦與孤獨:天各一方,友情難寄,“我寄愁心與明月”直接抒發對友人的深切思念。對自身處境的憂慮:詩人當時亦因政治風波處于失意狀態,友人的被貶更觸動了他對仕途險惡的感慨,愁緒中暗含身世之嘆與對現實的無奈。所以《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的“愁”更沉重。3.B 4.相同點:都表達了在離別時對友人的深厚情誼。不同點:《送友人》主要表達“我”與友人離別時的難舍難分,對即將遠行友人的擔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主要勸勉朋友不要因離別而傷感,要心胸豁達,坦然待之。(意思對即可)【導語】《送友人》以青山白水起筆,繪送別之景。以孤蓬、浮云喻游子漂泊,落日托故人情深,末以班馬嘶鳴結,融情于景。不寫悲戚卻滿含不舍,于自然意象中見離情,氣脈流暢,余韻悠長。3.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辨析。B.有誤,結合“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可知,這兩句是用“孤蓬”比喻即將遠行的友人,屬于抒情和敘事,并非發表議論。詩句通過比喻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對友人漂泊遠方的擔憂,而非議論;故選B。4.本題考查對比閱讀及情感理解。結合李白《送友人》頸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可知,詩人以浮云喻游子漂泊不定,以落日似故人不舍,體現離別時的難舍與對友人的擔憂。結合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可知,詩句強調知己情誼不受距離阻隔,勸勉友人豁達對待離別。 由此可知,兩聯均含對友人的深情;但前者側重不舍與擔憂,后者側重豁達勸勉,情感表達各有側重。5.C 6.此聯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將江中月影比作“飛天鏡”,云霞比作“海市蜃樓”。前者以動態的“飛”字化靜為動,展現月影隨波浮動的靈動;后者以“結”字勾勒云霞聚散的奇幻。兩句虛實相生,既生動描繪了荊門壯闊的江天夜景,又暗含詩人對自然奇觀的驚嘆與遠游的豪情。【導語】這首以壯闊的山水意象展現詩人豪邁胸襟。首聯點明游歷,頷聯“山隨”“江入”勾勒雄渾畫卷,頸聯“飛天鏡”“結海樓”以比喻手法營造奇幻意境,尾聯“憐故鄉水”轉入細膩鄉愁。全詩剛柔相濟,體現盛唐氣象。5.本題考查內容理解。C.頸聯“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中,“月下飛天鏡”寫月亮倒映江中如飛下的明鏡,“云生結海樓”寫云霞變幻如海市蜃樓,這是以動寫靜,展現奇幻景色,并非“以靜寫動”;故選C。6.本題考查詩句賞析。“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這兩句詩從修辭看,巧妙運用比喻。“月下飛天鏡”,把平靜江面在月光下的月影,比作從天上飛落的明鏡,“飛”字賦予月影動態感,化靜為動,讓原本靜態的月影,似有了靈動的生命力,隨江水波動。“云生結海樓”,將天邊云霞比作海市蜃樓,“結”字生動呈現出云霞積聚、變幻,如同慢慢構建起奇幻樓閣的過程。這兩個比喻,把月夜江景的美妙奇幻展現得淋漓盡致。從畫面上,先是江中月影如鏡,后是天上云霞似樓,虛實相生,相互映襯。詩人通過這樣的修辭,不僅讓讀者看到荊門一帶江天一色、奇妙瑰麗的夜景,更傳遞出自己面對自然奇觀時,內心滿是驚嘆的情感,以及遠游在外,對這一路新奇風景的豪邁欣賞,盡顯李白詩歌的浪漫與奔放。7.C 8.應該讀sàn,意為“分開、分散”。這里指笛聲隨著春風傳送,分散開來,遍布洛城的每個角落。【導語】李白此詩以春夜聞笛為引,通過“暗飛聲”“滿洛城”的聽覺渲染,將無形笛聲化為彌漫天地的鄉愁。“折柳”雙關離別意象,觸發游子共情,末句反問直擊人心。全詩語言凝練,意境空靈,以聲傳情,展現盛唐絕句的含蓄雋永。7.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和辨析。C.有誤,詩中“此夜曲中聞折柳”并不是指詩人親眼見到有人折柳相送,而是指笛聲中吹奏的《折楊柳》曲子,引發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故選C。8.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結合詩歌內容,“散入春風滿洛城”這句詩描繪的是笛聲隨著春風傳送,分散開來,遍布洛城的每個角落的情景。在這首詩中,“散”字應該讀作sàn,意為“分開、分散”。“散”字形象地表現了笛聲在春風中的傳播和擴散,使得整個洛城都充滿了悠揚的笛聲。如果讀作sǎn,則無法準確表達出笛聲在春風中分散、傳送的意境。9.B 10.這兩句想象奇特,詩人通過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明月當成使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不舍、關心和牽掛之情。 76.D 77.詩人選取這兩個景物,一是表明事情發生的時令,二是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畫面感強;三是取其象征意義,楊花飄忽不定,行游無蹤,暗喻征人前途命運未卜,子規常鳴“不如歸去”,借用來關懷跋山涉水、遠走他鄉的友人王昌齡,希望他早日歸來。(意思對即可)【導語】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通過楊花落盡、子規啼鳴的春景,渲染了離別的哀愁。詩人將愁心寄予明月,伴隨友人遠行至夜郎,表達了深切的思念與同情。全詩情景交融,語言凝練,情感真摯,展現了李白對友情的珍視與對友人不幸遭遇的感同身受。9.本題考查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B.“突出了楊花的美麗和子規啼聲的悅耳,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氣息”的理解賞析不恰當。結合“楊花落盡子規啼”可知,詩句的意思是在柳絮落完子規啼鳴之時,這一句寫景兼點明時令,詩人選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融情入景,描繪了春暮的蕭瑟景象,暗示了友人被貶的凄涼境遇,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故選B。10.本題考查賞析詩句。結合“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可知,詩句的意思是我把我憂愁的心思寄托給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隨著風一直陪著您到夜郎以西。詩人與友人即將分隔兩地,月卻處處可以見到,所以詩人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將“月”賦予人的情感,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明月當作善解人意的知心人與使者,想象新奇,風格浪漫;友人被貶地處偏遠的龍標,詩人的“愁”既有對友人被貶的同情,又有對友人遠赴貶謫之地的擔憂、牽掛、懷念,更有一層憂愁與無奈。據此概括作答。這首詩是唐代詩人李白在得知好友王昌齡被貶后,表達思念和憂慮的詩作。全詩通過描繪自然景物楊花、子規,營造出一種傷感的氛圍,聯想到友人路途艱遠,表達了深切的同情和牽掛。詩人奇特的想象將愁心寄托給明月,突顯了李白浪漫主義的風格,展示了詩人對朋友深厚的情誼。整首詩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感人至深。11.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與分析。D.詩歌首句勾勒出一幅春光消逝的蕭條景象,渲染了環境氣氛的黯淡、凄楚;次句是對好友“左遷”赴任路途險遠的描畫,顯露出詩人對好友遠謫的關切與同情;三、四兩句寄情于景,對好友進行由衷的勸勉和寬慰。此詩是詩人為好友而作,他以此抒發感慨、寄托慰藉,表達對好友懷才不遇的惋惜與同情之意。題干中“表達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說法錯誤;故選D。12.本題考查詞句賞析和作用分析。楊花飄落、子規啼叫的時節一般是暮春時節,故兩種意象的描寫交代了詩歌所寫事情發生的時間,渲染出一種暮春時節的凋零、凄清氛圍。故點明了時令;楊花漂泊不定,子規啼聲悲切,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畫面感強;且“楊花落盡子規啼”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烘托出一種哀傷、惆悵的氛圍,為下文抒發對友人的擔憂和牽掛之情做鋪墊。故畫面感強,且烘托了氛圍;楊花的漂泊無定象征著友人王昌齡的漂泊不定的命運,子規啼叫在古代詩詞中往往與哀怨、思歸等情感相關聯,這里也暗示了詩人對友人被貶的同情和擔憂,以及友人內心的哀怨。故該意象具有象征意義。13.C 14.《渡荊門送別》尾聯,運用了擬人的手法,賦予故鄉山水以人的特點,表現了詩人對故鄉的依戀之情。本詩的尾聯運用比喻的手法,把“飛蓬”比喻成自己和友人,抒發了離別的感傷【導語】李白此詩以醉別起筆,通過“遍池臺”“金樽開”等意象展現與杜甫的深厚情誼。頸聯“秋波”“海色”二句,以水天澄澈之景暗喻友情純凈,尾聯“飛蓬”之喻道盡漂泊無奈。全詩在豪放中見細膩,將離情別緒融入自然景物,五言句式簡練而意境開闊。13.本題考查對詩歌的理解。C.依據“秋波落泗水”可知,本詩描寫的是李白在“秋日”于魯郡東石門送別杜甫的情形,不是在“冬日”;故選C。14.本題考查表現手法。《渡荊門送別》的尾聯“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意思是我還是憐愛故鄉的水,流過萬里送我遠行。這一句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故鄉水”擬人化,借寫故鄉水有情,不遠萬里,依戀不舍送我遠別故鄉,表達了詩人離開故鄉時依依不舍,思念故鄉的感情。《魯郡東石門送杜二甫》尾聯“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的意思是:我們就如飛蓬一樣各自飄遠,且來個淋漓痛快飲盡手中杯!“飛蓬”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好友離別,仿佛轉蓬隨風飛舞,各自飄零遠逝,令人難過。用“飛蓬”比喻漂泊的自己和友人,暗示離別后各自漂泊的命運,抒發了離別的感傷之情。15.C 16. 對于朝廷歌舞升平、不恤國難的批判; 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想要收復中原、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感;【分析】《關山月》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此詩以明月為線索,勾勒出遼闊壯美的邊塞風光與深沉蒼涼的戰爭哀歌。前四句描繪邊疆的雄渾景象,意境闊大而情調哀傷;中四句敘述歷史上漢匈交戰的事實,暗諷時政,流露出對戰爭的厭倦;后四句轉而描寫征人與思婦的互念,情感細膩,哀婉動人。全詩情景交融,虛實相生,既有蒼茫的自然景觀,又有深刻的人文關懷,展現了詩人對和平的向往和對戰爭苦難的深刻同情。15.本題考查詩詞的理解和賞析。A.有誤。開篇四句“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雖然借用了明月、天山、云海、長風等意象,但并非描摹出一幅疏朗寧靜、清新明麗的景象。實際上,這些意象共同營造出一種雄渾壯闊、蒼茫遼遠的意境,暗含著邊塞的荒涼和征戰的艱辛,與“疏朗寧靜、清新明麗”相去甚遠。B.有誤。“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兩句確實化用了典故,但并非歌頌戍邊將士為擊破胡虜、甘愿遠離故土、為朝廷建功立業的豪情。相反,這兩句通過歷史典故的引用,暗示了戰爭的頻繁和殘酷,以及邊疆地區的不穩定和威脅,表達了對戰爭的憂慮和對和平的渴望。D.有誤。后四句“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確實通過“戍客”的“思歸”和“高樓”上的“嘆息”來抒發情感,但這里的情感不僅僅是將士對親人的思念,更包含了征人對戰爭的厭倦、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以及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等多重復雜情感。因此,將這一情感簡單歸結為“委婉含蓄地抒發將士對親人的思念”是不夠準確的。故選C。16.本題考查情感主旨。第一空:根據李白《關山月》中對邊塞景象的描繪和對征客思鄉之情的抒發,可以看出李白對征人和戰爭的同情與關切。而陸游的《關山月》中,“和戎詔下十五年,將軍不戰空臨邊”一句直接揭示了朝廷長期采取和戎政策,將軍們雖有壯志卻無從施展,只能空守邊疆的現狀。緊接著,“朱門沉沉按歌舞,廄馬肥死弓斷弦”更是對朝廷內部權貴們沉迷于享樂、不顧國家安危的批判。因此,陸游在這一空表達了對朝廷歌舞升平、不恤國難的強烈批判。第二空:陸游的《關山月》中,“戍樓刁斗催落月,三十從軍今白發”一句描繪了征人戍守邊疆、歲月蹉跎的無奈與悲哀。而“笛里誰知壯士心,沙頭空照征人骨”則進一步表達了壯士們內心的孤獨與苦悶,他們的豪情壯志無人理解,只能化作白骨埋于沙頭。這些詩句都透露出陸游對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深切感慨。同時,“中原干戈古亦聞,豈有逆胡傳子孫!遺民忍死望恢復,幾處今宵垂淚痕”等句則表達了陸游對收復中原、實現國家統一的強烈渴望和堅定信念。這些詩句中的情感與李白《關山月》中對征客的同情與關切相呼應,但又超越了個人情感的層面,上升到了對國家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因此,陸游在這一空既表達了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苦悶,又表達了想要收復中原、渴望統一的愛國情感。17.A 18.“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春風這種自然現象以人的行為,無端地吹入羅幃,打破了她思念的寧靜。這種“無理”的表達,深刻地展現出她對丈夫忠貞不二的深情,體現了她內心深深的思念和幽怨。【導語】這首詩借景抒情,通過燕地碧草與秦地綠桑的對比,反映思婦對遠方丈夫的思念。詩人用“斷腸”表達思婦復雜的情感變化,而以春風入帷隱喻時間流逝與離別的無奈,體現對愛情的忠貞和堅貞。 17.本題考查詩句分析與鑒賞。A.開頭兩句運用諧音手法,“絲”即“思”,“枝”即“知”。因此“燕”指女主人公的丈夫戍守的燕地,“燕草如碧絲”是女主人公想象中的景象,“秦桑低綠枝”是思婦的眼見之景;故選A。18.本題考查情感主旨分析。“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意思是:春風啊你與我素不相識,為何吹進羅帳激我愁思?從常理來講,春風是自然之物,它沒有意識,吹進羅幃是很自然的現象。但在這里,思婦卻將春風擬人化,責怪春風不認識自己,為什么要吹進羅幃。這種看似無理的責怪,其實深刻地表現出思婦復雜的情感。結合前兩句“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可知,她滿心都是對遠方丈夫的思念,內心十分孤寂,心思全在盼君歸上,容不得其他事物的打擾。所以連春風這樣的自然之物進入羅幃,都引發了她的嗔怪,通過這種“無理”的表達,將思婦獨守空閨的那種忠貞和深深的思念之情展現得淋漓盡致。19.B 20.示例一:運用比喻的修辭,將思鄉之情比作綿綿不斷的汾河水,借其無時無刻不在悠悠地流淌,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詩人思鄉之情的濃烈、綿長。示例二:運用化虛為實的手法,詩人將抽象的思鄉之情化作綿綿不斷的汾河水,借其無時無刻不在悠悠地流淌,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詩人思鄉之情的濃烈、綿長。【導語】李白的《太原早秋》是一首描繪早秋景色并表達思鄉情感的五言律詩。詩歌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描寫,巧妙地融情于景,表現了詩人對季節變換的敏銳觀察。首聯以“眾芳歇”和“大火流”暗示季節變遷,頷聯通過“霜威”和“云色”營造出秋日的寒意與蒼涼,頸聯將心緒與夢境交錯,最后以汾水作比,表達思鄉如綿延不絕的河水般悠長感傷。詩歌用詞精練,格調高遠,情景交融,展現了李白獨特的浪漫風格。19.本題考查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B.頷聯意思是:秋霜早早地從北方來到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帶過了汾河。主要是從視覺角度描寫太原霜降早至、云色變幻的秋天景象,未涉及聽覺;故選B。20.本題考查詩句賞析。“思歸若汾水,無日不悠悠”意思是我對于家鄉的思念,就像這長長的汾水一樣沒有盡頭,沒有一天心里不充滿相思之愁。將思鄉之情比作綿綿不斷的汾河水,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把抽象的思歸之情形象化,以水喻情,化虛為實,以連綿不斷之水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思歸不斷的情懷,生動形象地表現了詩人思鄉之情的濃烈、綿長和深沉。汾水悠悠不息,如同詩人的思緒般綿延不斷,生動地傳達出他對故鄉的深切思念。這一描寫突出了詩人感情的真摯,使讀者更易感受到詩中濃厚的思鄉之情。21.月明高懸,白猿啼叫(意近即可) 22.表達了詩人對東林寺僧人的依依惜別之情。【導語】這首詩描繪了東林寺周圍的自然景象,展現月升白猿啼鳴的圖景,透出寧靜與清幽。詩人以輕松笑別的方式表達了一種灑脫、悠然的心情,對于離別廬山并不過分眷戀,體現出他超然物外、淡泊名利的思想情感。21.本題考查詩中畫面,開放類試題,尊重詩句原意,語言生動形象即可。句意為:在明月高懸白猿啼叫聲中告辭離去。“月出白猿啼”運用月亮、白猿、啼鳴這幾個意象,構成了一幅聲色交織的畫面,展現了奇麗幽美的山中夜色。注意抓住意象描繪。畫面示例:月亮緩緩地從山后升起,起初只是露出一點銀白的邊緣,像是在悄悄地窺探著東林寺。在這寧靜的月色下,突然傳來了白猿的啼叫聲。那聲音劃破了夜空的寂靜,回蕩在山林之間。22.本題考查賞析作者感情。詩的首句“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點明了送別的地點是東林寺,時間是月出之時,還有白猿啼叫。這種場景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清幽、略帶惆悵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送別,暗示出詩人對東林寺僧人有著不舍之情。后兩句“笑別廬山遠,何煩過虎溪”中,“笑別”一詞直接體現出詩人的態度是樂觀、瀟灑的。詩人笑著告別廬山,并且打趣送行的僧人不要越過虎溪這條禁戒線。他以一種輕松詼諧的方式來對待離別,這反映出詩人豁達的心境。23.D 24.李白這個失敗者的偉大之處主要表現在:被賜金還山,但他不甘消沉。想到開始在政治上并不順利、最后大有作為的呂尚、伊尹,他獲得了信心;盡管前路迷茫、艱難,但他依然能相信自己能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解析】23.本題考查詩歌賞析。D.有誤,由“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可以看出詩人的茫然,然后感慨“冰塞川”“雪滿山”,心生失望之感。中間又想到“垂釣碧溪”和“乘舟夢日”的兩位歷史人物,又心生希望。結尾二句,經過前面的反復回旋以后,境界頓開,唱出高昂樂觀的調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負總有實現的一天。從詩人的前后情感的變化可以看出,詩人是樂觀曠達的。所以不能說是始終籠罩在苦悶、惆悵的情緒中。故選D。24.本題考查賞析作者情感。聯系寫作背景可知,本詩作于李白被貶出長安期間,一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從這個角度來看,他無疑是一個失敗者。詩的一開頭,“金樽美酒”,“玉盤珍羞”,讓人感覺似乎是一個歡樂的宴會,但緊接著“停杯投箸”“拔劍四顧”兩個細節,就顯示了作者被逐出長安之后對于前途的迷茫之意。中間四句,剛剛慨嘆“冰塞川”“雪滿山”,即有感于自己仕途的艱難。又恍然神游千載之上,仿佛看到了姜尚、伊尹由微賤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他又重新生發出信心與希望。“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姜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對未來的信心,但當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的時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艱難。離筵上瞻望前程,只覺前路崎嶇,歧途甚多,不知道他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但是倔強而又自信的李白,決不愿在離筵上表現自己的氣餒。他那種積極用世的強烈要求,終于使他再次擺脫了歧路彷徨的苦悶,唱出了充滿信心與展望的強音:“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他相信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能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云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雖仕途失意,他卻始終對前途充滿了信心,堅信自己一定會有所成就,這就是他的偉大之外。25. 孤 染 26.表達了作者崇高的理想,遠大的抱負和剛正不阿的高尚品格。【解析】25.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運用鋪敘的手法,描繪出一幅松樹蒼勁挺拔、松樹枝葉稠密昂首天外的景致。作者寫“松”用“孤”加以修飾,突出了它的不同凡俗。頸聯“陰生古苔綠,色染秋煙碧”意思是:陰涼處長滿了顏色深綠的青苔,秋日的云霧到此也被它染碧。其中又運用一個“染”字,化靜為動,描繪了半空中松樹茂密的枝葉與地上的古苔也呈現出一片綠色,上下輝映,似乎將周圍的空氣都要染綠了似的。據此可選“孤”和“染”兩個詞填寫作答。26.本題詩歌情感主旨。“何當凌云霄,直上數千尺”的意思是:什么時候時來運轉,百尺竿頭更進千丈,直入云霄。此處作者以南軒松自比,既夸張地寫出了松樹高大的形象,還表現出詩人剛正不阿的高尚品格,體現出詩人不滿足于“孤松”的瀟灑自得,向往著“直上數千尺”的凌云之勢,暗寓出詩人崇高的理想和遠大的抱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