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閱讀賞練-----柳宗元詩歌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柳宗元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驚風亂飐①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②墻。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共來百越③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注】①亂飐(zhǎn):吹動。②薜(bì)荔:一種蔓生植物。在《離騷》中,和芙蓉一樣,是人格美好的象征。③百越,即百粵,泛指五嶺以南的少數民族。1.下列對詩歌的理解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長途跋涉到柳州,卻急不可耐登高處,為的是要遙望好友們的貶所,照應標題,奠定全詩感情基調。B.頷聯既寫了風急雨驟的景象,渲染凄涼愁苦氣氛,也是比興,以芙蓉、薜荔比喻自己人格的美好芳潔和被貶的處境。C.頸聯寫近景,意在寫盡管嶺樹重遮,卻由于登高望遠,仍能逾越障礙;放眼千里,江水依舊奔騰前進,表達高遠的志向。D.尾聯“共來”一句,與題目相呼應,“滯”一詞寫出了與朋友音信難通。表現了作者對好友處境的關懷以及思念之情。2.柳宗元詩《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與劉禹錫詩《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都是與貶謫相關的詩,請比較兩者在情感上的異同。3.閱讀下面的古詩,回答問題。溪居①[唐]柳宗元久為簪組②累,幸此南夷謫。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曉耕翻露草,夜榜③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④碧。【注】①這是作者被貶永州遷居 溪后的詩作。②簪組:古代官吏的服飾。③榜:船槳,代指船。④楚天:這里指永州。(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 )A.本詩記事以時間為線索,細膩地描繪了詩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園生活。“曉耕”與“夜榜”的對比,不僅展示了詩人生活的規律性,更表現了他生活的困苦。B.“閑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中的“閑”和“偶”字,形象地傳達出了詩人生活閑適,同時也暗含了對自身凄涼處境的自嘲。C.本詩是柳宗元貶官永州時所作的一首五言詩,描寫詩人被貶官到有“南荒”之稱的永州后,在溪邊筑室而居,過著田園的生活。D.在表現手法上,全詩不做雕琢,收筆寫來,委婉蘊藉又深沉細膩。積翠、微月、溪水、細風這四個意象,烘托出幽柔和的氛圍。(2)清代詩人沈德潛評價詩人思想感情時說:“不怨而怨”,你是如何理解本詩尾聯寄寓的情感?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詩歌,作答各題。夏晝偶作唐 柳宗元南州溽暑醉如酒①,隱幾熟眠開北牖②,日午獨覺無余聲,山童隔竹敲茶臼,[注釋]①南州:指永州。溽(rù)暑:又濕又熱,指盛夏的氣候。醉如酒:像喝醉了酒那樣要打盹。②隱幾:憑倚著幾案。北牖(yǒu):北窗。④茶臼(jiù):指搗茶用的臼。4.詩歌首句是如何表現夏晝的悶熱的?請結合詩句分析。5.“日午獨覺無余聲,山童隔竹敲茶臼”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有何表達效果?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兩則批注。漁翁①·柳宗元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②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③,巖上無心④云相逐。【注釋】①此詩作于柳宗元被貶永州時期。②欸乃(ǎi nǎi):搖櫓聲。③下中流:由中流而下。④無心:語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云無心以出岫”,一般是表示莊子所說的那種物我兩忘的心靈境界。這首小詩情趣盎然。6.批注一:尋跡。詩歌的前兩句以時間為序,描述了漁翁活動:夜宿西巖, , 。7.批注二:賞趣。“欸乃一聲山水綠”一句寫法反常但頗有奇趣,請作簡要賞析。閱讀下面古詩,完成小題。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①柳宗元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注】①本詩作于柳宗元被貶謫到永州之時。西園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8.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中“聞”字用得很妙,露水下降本不易察覺,這里連露水滴落的細微聲音也聽到了,寫出了環境的寂靜。B.詩人抓住夏夜中聽到的各種細微聲響來進行描寫,即事成詠,隨景寓情。C.頷聯中的“泠泠”用字極妙,一輪寒月從東嶺升起,照進稀疏的竹林,清越的聲音是水流沖刷著稀疏的竹根,營造了靜謐美好的意境。D.尾聯寓情于景,表達了自己的復雜情懷無法用言語來表達。9.頸聯采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請結合詩句作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古詩詞,完成下面小題。江雪柳宗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10.下面有關詩歌的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 )A.前兩句從近景入手,細致而具體地描繪了一幅茫茫雪景圖。B.前兩句的“絕”“滅”之無,與后兩句的“舟”“翁”之有,對比強烈。C.詩歌用“千山”“萬徑”的寂靜,來襯托漁翁的垂釣,可謂靜中見動。D.詩歌烘托了一種凄冷、肅殺氣氛,塑造了一個孤獨、高傲的漁翁形象。11.展開想象和聯想,描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的畫面。12.閱讀古詩,完成小題。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①(唐)柳宗元宦情②羈思③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注】:①這首詩歌為柳宗元被貶柳州后所寫。②宦(huàn) 情:做官的情懷。③羈思:客居他鄉的思緒。(1)通讀全詩,說說是什么原因讓詩人產生“春半如秋”的感覺?(2)第三、四兩句將環境景物和詩人內心情感結合得自然無痕,請以“亂”字為例作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后面的題目。別舍弟宗一【注】(唐)柳宗元零落殘魂倍黯然,雙垂別淚越江邊。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桂嶺瘴來云似墨,洞庭春盡水如天。欲知此后相思夢,長在荊門郢樹煙。【注】柳宗元的堂弟宗一從柳州到江陵(今湖北江陵)去,柳宗元寫此詩送別。柳宗元此時已被貶為柳州刺史。13.請你賞析本詩頷聯中數詞運用的妙處。14.詩中是怎樣抒發情感的?請簡要分析。閱讀詩歌,完成下面小題。零陵①春望唐 柳宗元平野春草綠,曉鶯啼遠林。日晴瀟湘渚,云斷岣嶁岑②。仙駕③不可望,世途非所任。凝情空景慕,萬里蒼梧④陰⑤。【注釋】此詩寫于柳宗元被貶黜永州之后。①零陵:即永州。②岣嶁岑:衡山的主峰,山高峻茂。③仙駕:特指大禹的車。④蒼梧,即永州的九嶷山。⑤陰:同“蔭”,被云遮住。15.同學們想把這首詩的畫面用短視頻形式拍攝出來,請你完成下面的腳本設計。鏡頭內容 拍攝手段 其它要素首聯 ② ③ 時間:春日清晨 地點:零陵 詩人動作:“④ ” 詩人心情:由喜轉憂① 陽光晴和,灑落在瀟水與湘水的岸邊沙洲,高峻的岣嶁山遮擋住了漂浮的白云。 俯仰結合16.有同學把握不準本詩第三聯的抒情方式和所抒發的情感,請你幫他。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各題。重別夢得①柳宗元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②。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注】①這首詩是柳宗元與劉禹錫同時被貶出京赴任途中贈給劉禹錫三首詩中的一首。②西東:實指東去連州與西去柳州。17.詩中哪一個字點明詩人對光陰飛逝、轉瞬別離的驚心?18.“若許”二字流露出詩人怎樣的情感?閱讀下面的詩歌,作答各題。早 梅柳宗元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注】柳宗元21歲入仕,一生26年的仕宦生涯竟有16年遭貶謫流放。此詩寫于他參加王叔文改革失敗后被貶于永州時期。19.請簡要分析并概括詩中刻畫的早梅形象。20.孫昌武先生評價此詩是“表現上的簡淡清爽與內在感情上的深沉熾烈的統一”。試選一角度進行賞析。閱讀,完成下面小題。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①[唐]柳宗元海畔尖山似劍鎧,秋來處處割愁腸。若為化得身千億,散上峰頭望故鄉②。[注]①本詩是柳宗元貶任柳州刺史時所作。浩初上人:詩人朋友,時從臨賀到柳州會見作者。“上人”是對和尚的尊稱。②故鄉:此指長安。與上文“京華”同地。作者祖籍河東,在長安出生、長大。21.詩中的“割”字運用巧妙,請你簡要分析它的妙處。22.本詩想象奇特,情感強烈,詩中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答案1.C 2.同:均含貶謫之愁、對友人關懷。異:柳詩側重被貶的凄涼孤寂與音信阻隔之苦;劉詩側重雖遭貶謫仍樂觀向上,堅信未來。【導語】本詩借登樓所見,以“驚風”“密雨”“嶺樹”“江流”等意象,既繪荒遠蒼茫之景,又融比興手法,將被貶的孤寂愁苦、對友人的牽掛思念,以及壯志難酬的悲憤,寄寓于壯闊又凄清的詩境之中,沉郁頓挫。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辨析。C.有誤,頸聯“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寫的是遠景,而非近景。詩人借“嶺樹重遮”“江流曲回”,既實寫眺望友人貶所時視線被阻的實景,又以曲折回環的江流比喻內心的愁腸百結,層層疊疊的嶺樹象征仕途的重重阻礙,表達的是愁思的深廣與無法排遣的抑郁,而非“仍能逾越障礙”“表達高遠的志向”;故選C。2.本題考查對比閱讀及情感理解。相同點:結合柳詩“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與劉詩“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可知,柳詩開篇即借登樓所見“大荒”“海天”的遼闊孤寂之景,奠定“愁思茫茫”的貶謫愁緒;劉詩直抒胸臆,以“凄涼地”“棄置身”道盡長期貶謫的孤寂凄涼。由此可知,兩首詩均蘊含貶謫之愁。結合柳詩“猶自音書滯一鄉”與劉詩“暫憑杯酒長精神”可知,柳詩因“音書滯”牽掛友人處境,劉詩以“長精神”的勸慰表達對白居易的關懷。由此可知,兩首詩均含對友人的關懷之情。不同點:結合柳詩“驚風亂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腸”可知,詩人以“驚風密雨”摧殘芙蓉薜荔(象征高潔人格),暗喻仕途打擊;以“嶺樹重遮”“江流曲回”象征前路阻隔、愁思纏繞,凸顯被貶后的凄涼孤寂與音信難通之苦。由此可知,柳詩側重抒發被貶的凄涼孤寂與音信阻隔之愁。結合劉詩“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可知,詩人以“沉舟”“病樹”自喻貶謫處境,卻以“千帆過”“萬木春”的生機景象,表達對未來的樂觀信念與豁達態度。由此可知,劉詩側重展現雖遭貶謫卻樂觀向上、堅信未來的精神。3.(1)B(2)表面上看詩中寫了詩人在為官時被官務所累,幸好乘被貶永州時可以過一種閑居山林,自由自在、無官一身輕日子,所以說是“不怨”。但“來往不逢人”卻又表現出內心深處的孤獨寂寞,字里行間難免又透露出憂郁之情,所以又是“有怨”的。【導語】這首詩描寫詩人長期受官職束縛,本覺疲憊,此次被貶到南方少數民族地區,表面稱幸,實則暗藏無奈憤懣。閑居時,他與農家為鄰,偶爾似山林隱士,清晨耕地翻除帶露雜草,夜晚行船船槳碰響溪石。日常獨來獨往碰不見行人,便對著碧空藍天放聲長歌,看似灑脫,實則難掩孤寂憂憤,整首詩呈現出其被貶后的生活境遇與復雜心緒。【詳解】(1)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A.有誤,“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意思是早晨耕田,翻鋤帶著露水的野草,傍晚伴著水激溪石的聲響歸去。這兩句描繪的是詩人日常勞作場景,展現的是田園生活狀態,沒有體現生活困苦;C.有誤,《溪居》是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描寫詩人被貶官到有“南荒”之稱的永州后,在溪邊筑室而居,過著閑適的生活;D.有誤,在表現手法上,全詩不假雕琢,放筆寫來,自然平淡而又清新曠遠;詩中未提及“積翠、微月、溪水、細風”四個意象;故選B。(2)本題考查詩人情感。尾聯“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意思是來去之間碰不到那庸俗之輩,眼望楚天一片碧綠,高歌自娛。結合“不逢人”可見詩人生活的孤寂,在這貶謫之地,他處于一種孤獨無依的狀態,無人可交流,無人能理解。但詩人卻選擇“長歌”,看似灑脫豪放,實則是一種強作豁達。他被貶的憤懣、內心的愁苦無法排遣,只能以這種方式抒發。表面上沒有直接抱怨被貶的遭遇,可在這孤獨長歌之中,蘊含著對自身不幸遭遇的怨憤,是“不怨而怨”,將這種復雜情感委婉深沉地表達了出來。據此作答即可。4.“溽暑”是直接(或正面)描寫夏晝又濕又熱,“醉如酒”通過寫人的狀態,像喝醉了酒要打盹,間接(或側面)表現夏晝的悶熱。 5.反襯或以聲襯靜,用兒童敲茶臼反襯夏日午后的寂靜,表現了作者悠閑(閑適、愜意、舒適、慵懶)的心情。【導語】柳宗元的《夏晝偶作》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夏日午后的靜謐與悶熱。首句“南州溽暑醉如酒”通過比喻生動表現了暑氣的沉重,仿佛使人醉意朦朧。后兩句“日午獨覺無余聲,山童隔竹敲茶臼”則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以竹林中茶臼的敲擊聲反襯出午后的寧靜,營造出一種閑適而幽深的意境,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生活的敏銳觀察與深刻體驗。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南州溽暑醉如酒”寫的是永州的盛夏又濕又熱,人就像喝醉了酒一樣。這里“溽暑”一詞直接描寫永州夏天的天氣狀況,即夏晝又濕又熱。“醉如酒”將觸覺上的悶熱感受轉化為如同醉酒般的眩暈、慵懶的感覺,人在這樣的暑氣下,仿佛喝醉了酒,身體沉重、頭腦昏沉,從側面有力地表現出了夏晝悶熱的程度之深。5.本題考查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詩句。詩句中“山童隔竹敲茶臼”是動態描寫,描繪了山童在竹林外搗茶的聲音,打破了午后的寂靜。而“日午獨覺無余聲”先強調了中午時分詩人獨自醒來后周圍一片寂靜,沒有其他聲音。因此這里運用了以動襯靜的手法,通過山童敲茶臼這一動態的聲音,反襯出周圍環境的靜謐。這種以動襯靜的手法,也從側面襯托出詩人內心的寧靜。在如此安靜的環境中,詩人能夠清晰地聽到山童敲茶臼的聲音,說明他心境平和,能夠專注于周圍的細微聲響,享受著這份寧靜與閑適,表現出詩人在夏日午后獨醒時的恬淡、悠然、閑適的心境。6. 晨起汲水 燃竹做飯(意近即可) 7.“反常”表現在“山水綠”與“欸乃一聲”本不存在因果關系;山水隨著天色的變化,色彩由黯而明,本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但在詩中,隨著劃破靜空的一下聲響,就萬象皆綠。這不符合生活實際。(意近即可)“有奇趣”表現在:(1)使耳中所聞之聲與目中所見之景發生了奇特的依存關系;(2)“欸乃一聲”使得“綠”字不僅呈現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給人一種動態感;(3)聲響的驟起,不僅使“綠”字有動態,而且給人頃刻變綠的疾速感,令人更覺神奇;(4)于“山水綠”中聞“欸乃一聲”,感覺特別悅耳怡情,山水似乎也綠得更可愛了;(5)聲音和色彩結合而成的境界,清寥而又有幾分神秘;(6)以聲襯靜,于悠閑恬靜的詩境中傳達出作者孤寂落寞的心境;(7)把慢寫快,傳達出作者深沉熱烈的內心世界。【導語】這首詩通過描繪漁翁在自然中的活動,展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詩中“欸乃一聲山水綠”以聲襯景,反映出漁翁的悠然自得和自然的生機盎然。全詩意境清新,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和對自然的熱愛。6.本題考查賞析詩句及內容概括。根據示例“夜宿西巖”可知,用四字短語概括。詩歌前兩句“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句意:漁翁夜晚靠著西巖休息,清晨起來汲取清澈的湘江之水,點燃楚地的竹子。“曉汲清湘” 描繪了漁翁在早晨汲取湘江水,故概括 “晨起汲水”;“燃楚竹” 則是說漁翁燃燒竹子,結合生活常識可以推斷是在做飯,所以是 “燃竹做飯”。這里通過對漁翁清晨活動的描寫,展現出一種古樸自然的生活畫面。7.本題考查賞析重要詩句。“欸乃一聲山水綠”意思是:漁翁搖櫓的聲音從碧綠的山水中傳出。“反常”:從詩句“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來看,正常情況下,山水顏色的變化是自然的光線變化等因素導致的漸進過程。但在此處,文中沒有描述陽光如何讓山水變綠的緩慢過程,僅因“欸乃一聲”,山水瞬間就綠了,這是“反常”的。如我們日常觀景,不會因一聲搖櫓聲就讓周圍景色顏色驟變,這不符合常理。“有奇趣”:①依據詩句內容,聲音本無形,色彩本無聲,這里卻將“欸乃一聲”與“山水綠”緊密相連,使聽覺與視覺產生了奇妙聯系,仿佛聲音賦予了山水色彩變化的力量。②“綠”字本只是對山水色彩的靜態描繪,可“欸乃一聲”讓“綠”有了靈動之感,好像這一聲喚醒了山水的生機,使其從靜態變為動態,山水像是被賦予了生命般鮮活起來。③“欸乃一聲”的突然出現,讓“綠”的變化極具速度感,不是慢慢變綠,而是瞬間完成,這種變化給人神奇之感,突破了我們對事物變化的常規認知。④在一片翠綠的山水畫面中聽到“欸乃”之聲,那聲音會顯得格外清脆悅耳,同時也讓山水的綠色更顯可愛,兩者相互映襯,增添了畫面的美感和趣味性。⑤這種聲音和色彩交織的情境,營造出了清幽神秘的氛圍。這里遠離塵囂,山水之綠靜謐深邃,“欸乃”之聲打破寂靜又不顯得突兀,反而更襯出環境的清寥神秘。⑥此句以突然的“欸乃一聲”打破了原本安靜的畫面,以動襯靜,而結合此詩創作背景,柳宗元被貶永州,這種靜中的一聲,更能體現出他內心的孤寂落寞,他在這看似悠閑的漁翁生活畫面中,融入了自身的情感。⑦山水由無色變綠本應是個緩慢過程,詩人卻用“欸乃一聲”瞬間完成這種變化,把慢的過程寫快,這種藝術處理方式,展現出作者內心深處對生活、對世界的熱烈情感,他將復雜深沉的情感融入這看似簡單的一句中。8.A 9.運用了以動襯靜的藝術手法。作者抓住在靜夜中聽到的各種細微聲響,用遠處傳來的泉水聲和偶爾一喧的鳥鳴聲,反襯出夜晚的沉寂,表達作者當時謫居僻遠之地的孤寂愁苦之情。【解析】8.本題考查內容理解。B.根據首聯“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意思“夜半醒來聽到了濃重的露珠滴落聲,打開門來面對愚溪西邊依稀的菜園”可知,應是深秋的夜晚,而非“夏夜”;C.根據頷聯“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意思“一輪清冷的月亮正在東邊的嶺上升起,清越的聲音是水流沖刷著稀疏的竹根”可知,營造了“清幽、冷寂”的意境,而非“靜謐美好的意境”;D.根據“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意思“我斜靠在房柱上一直等到天亮,心中寂寞到這般還有什么話可言”可知,尾聯直抒胸臆,“寂寞”二字透出詩人的心跡,而非“寓情于景,表達了自己的復雜情懷無法用言語來表達”;故選A。9.本題考查詩句賞析。頸聯“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意思是:泉水從巖石上飛瀉而下越遠越覺響亮,山中的鳥兒不時地叫一聲實在驚人心魂。運用了反襯或者以動襯靜的藝術手法,作者夜中不能寐,起望西園。遠處傳來的泉水聲,還有那一時的鳥兒喧嘩聲,打破了這沉寂的夜晚。作者以動寫靜,反襯出這中夜的寂靜,結合注釋“本詩作于柳宗元被貶謫到永州之時。西園位于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可知,作者在偏遠之地,心中充滿了孤獨和憂郁,對寂寞難耐的生活感受深切。10.A 11.群山中的鳥兒飛得不見蹤影,所有的道路都不見人的蹤跡。【解析】10.考查對詩文內容的理解和辨析。A.“前兩句從近景入手,細致而具體地描繪了一幅茫茫雪景圖”表述有誤,應是:前兩句從遠景入手,典型概括地描繪了一幅茫茫雪景圖。故選A。11.考查描述詩歌畫面的能力。解答時,要先結合翻譯,把古詩換成現代白話文。然后再對其進行潤色和加工,用優美的言辭將其敘述出來就可以了。語言一定要生動,不能僅僅是翻譯,要進行合理的想象,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動人的意境。示例:連綿不絕的群山上,鳥兒已經銷聲匿跡,山下千萬條道路都被皚皚白雪覆蓋,絲毫不見人的蹤跡。12.(1)春天雨后榕葉落滿庭院,讓人錯以為秋風掃落葉;詩人被貶柳州,心中悲苦,雖是春日卻感覺秋天一般。(2)一個“亂”字,既是寫鶯啼,更是寫詩人的心亂。詩人正是借鳥的亂啼表現出他此時凄迷煩亂的心緒。【詳解】(1)此題考查學生把握詩歌內容能力。解答此類題,要通讀詩歌,整體上把握詩歌的內容主旨,在此基礎上回歸詩歌,找到要把握內容要點的區域,仔細閱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礎上,回歸詩歌,尋找答題點。本題要求結合全詩內容回答是什么原因使詩人產生“春半如秋”的感覺。回答前首先搞懂“春半如秋”是什么意思。春半如秋:春天過半,感覺像秋天。弄懂意思,原因就好入手分析了。人在秋天,感情一般是低迷的——“意轉迷”,為什么低迷呢?無非就是眼前景、心頭事、胸中情。景——百花凋零,樹葉亂飛,誠如秋天;事:自己被貶,宦游遠地——心中凄楚;情:被貶壓抑,遠宦思鄉——感情愴然。(2)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把握詩歌抒情技巧能力。解答此類題,要通讀詩詞,整體把握詩詞內容主旨和思想情感,然后回歸詩詞,找到要把握抒情技巧的部分仔細閱讀,根據其所寫內容分析其運用什么抒情技巧來表達什么情感。本詩的三、四兩句,偏重敘事描寫。說山城過雨,人們似乎還難于體味這場雨的份量和內涵,故后面緊接著補寫了百花盡三字。此雨非早春潤物之雨,它橫掠山城,下得大,來得猛,滌蕩萬物。此一句,遙扣題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實處,同時又引帶出末尾一句“榕葉滿庭鶯亂啼”。柳州多檀椿樹,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無傷。但是經過這場暴風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葉落滿庭了。此等情景令詩人傷心,鶯啼之聲又格外增添了一重傷感情緒。那一個“亂”字,分明是詩人心煩意亂的精神狀態的真實反映。達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效果。13.“一身”與“萬死”對比,概括了詩人孤苦零落的凄慘現實和屢遭不幸的殘酷人生;“六千里”與“十二年”從空間、時間上高度概括了詩人屢遭貶謫的距離遙遠和時間之長。14.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運用“黯然”“別淚”“去國”“投荒”“相思”等詞語,抒發了惜別、哀傷之情。②間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瘴”“云”“春”“水”“夢”“煙”等意象,表達了凄惻、惆悵之情。【詳解】13.本題考查的是鑒賞詩歌的煉字。賞析用詞,首先要理解詞語本義和它在語境中產生的特殊意味,然后結合所使用的手法具體分析。從字面上看,一身去國六千里,萬死投荒十二年,是對他的政治遭遇的客觀實寫,他被貶謫的地區離京城確有五六千里,時間確有十一二年之久。“一身”與“萬死”形成對比,寫出了詩人孤苦零落的凄慘現實,“六千里”與“十二年”從空間、時間上高度概括了詩人屢遭貶謫的距離遙遠和時間之長。14.此題考查對抒情手法的掌握情況。應注意抒情無外乎兩種,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等,本詩兩種手法都使用了,結合具體詩句分析即可。直接抒情,“一切景語皆情語”,運用“黯然”“別淚”等詞語,抒發了送兄弟到越江邊時依依不舍之情。間接抒情,”桂嶺瘴來云似墨”,寫柳州地區山林瘴氣彌漫,天空烏云密布,象征自己處境險惡。自己處境不好,兄弟又遠在他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之夢,來表達自己的凄惻、惆悵之情。15. 頷聯 空曠的平野上,春草欣欣向榮,早晨的鶯鳥在遠林里歡鳴。 視聽結合或動靜結合或遠近結合 望 16.第三聯直抒胸臆,“仙駕不可望”表達詩人對大禹這樣的先賢深切的敬慕之情。“世途非所任”一句流露出詩人被貶永州后的失落以及對世路艱難的慨嘆。整句詩表達了柳宗元渴望重返朝廷,為國家效力的心情。(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導語】這首《零陵春望》以清新自然的筆觸描繪永州春景,卻暗含貶謫之痛。前兩聯通過“春草綠”“曉鶯啼”等意象展現盎然生機,后兩聯筆鋒陡轉,“仙駕不可望”直抒胸臆,表達政治理想破滅的苦悶。尾句“萬里蒼梧陰”以景結情,將郁結心緒融入蒼茫山色,體現柳宗元“寄至味于淡泊”的獨特詩風。全詩明寫春望,實抒“孤臣”之悲,形成外淡內濃的藝術張力。15.本題考查詩歌賞析。首聯鏡頭內容:詩的首聯“平野春草綠,曉鶯啼遠林”,描繪的是空曠平野上春草翠綠,清晨的鶯鳥在遠處樹林啼叫的畫面,所以此處可填“空曠的平野上,春草欣欣向榮,早晨的鶯鳥在遠林里歡鳴”。首聯拍攝手段:“平野春草綠”是視覺描寫,“曉鶯啼遠林”是聽覺描寫,有動有靜,“平野”是近景,“遠林”是遠景,所以拍攝手段可采用視聽結合、動靜結合或者遠近結合 。詩人動作:從詩中整體情境看,再結合題目“零陵春望”可知,詩人是在觀望眼前景色,觸景生情,所以動作填“望”。鏡頭內容對應的詩句:根據所給鏡頭內容“陽光晴和,灑落在瀟水與湘水的岸邊沙洲,高峻的岣嶁山遮擋住了漂浮的白云”,對應的是詩中的“日晴瀟湘渚,云斷岣嶁岑”,這兩句詩在頷聯,所以此處填“頷聯”。16.本題考查詩句賞析。“仙駕不可望,世途非所任”這兩句詩直接袒露心跡,屬于直抒胸臆。沒有借助景、物等其他媒介委婉表達情感,而是直白地傾訴內心想法。情感分析:對先賢的敬慕:“仙駕不可望”中,“仙駕”特指大禹的車,這里指代大禹。大禹是古代賢明的君主,有著卓越的功績。詩人說“不可望”,即難以再見到像大禹這樣的賢君,表達出對大禹這樣的先賢深切的敬慕之情。在柳宗元所處的時代,朝廷局勢復雜,他渴望能有像大禹一樣賢明的君主引領國家,實現政治清明。 被貶后的失落與對世路艱難的慨嘆:“世途非所任”,“世途”指的是仕途、人生道路。柳宗元被貶永州,仕途遭受重大挫折。這句話意思是當前的人生道路、仕途艱難,自己難以承受。流露出他被貶永州后的失落情緒,也感慨世事艱難,自己雖有抱負卻難以施展。 渴望重返朝廷效力:柳宗元本是積極用世之人,有著遠大的政治理想。從這兩句詩中,也能體會到他雖然身處被貶之地,但內心依然渴望能夠重返朝廷,重新為國家貢獻自己的力量,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17.忽 18.“若許”流露出詩人與劉禹錫很難再有重逢的機會,無法卜舍為鄰,而難分難舍的悲傷之情。【解析】17.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今朝岐路忽西東”意為:今天忽然歧路分別各自西東。表現相聚時間之短,分別之快速。這個“忽”字,傳達了詩人與劉禹錫二十年同朝為官,一朝分別,各奔東西的強烈感受。它不僅表現了時間的迅速流逝,也凸顯了分別的突然和令人驚愕的情感,表達了詩人對這段長久友情的珍視以及對即將分別的深深不舍。據此作答即可。18.本題考查詩歌情感主旨。“皇恩若許歸田去”意思是說如果皇恩浩蕩允許回家種地,“若許”意思是“如果允許”,說明這種“歸田”是一種假設,說明目前連歸田亦不可得,然而詩人偏偏以這樣的夢想來安慰分路的離愁,唯其如此,詩人那信誓旦旦的語氣也就更顯得凄楚動人。結合下句“晚歲當為鄰舍翁”,晚年就日夕相處做鄰居老翁,作者在和劉禹錫分別之際,戀戀不舍,珍惜和朋友相聚的機會,希望能夠皇恩浩蕩,允許自己歸家種田,和朋友相鄰而居,相守晚年,表達了作者與朋友劉禹錫難舍難分的離別之情。19.早梅具有“香、白”的特點,一個“發”字,寫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機盎然的形象;高樹,楚天,映襯了她的雅潔不凡;朔風,繁霜的惡劣環境表現梅花不同凡花的風骨,不屈的品格。以早梅自比,表現了詩人雖遭貶但孤傲高潔的品格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 20.構思:全詩分前后兩層意思,前四句詠物,后四句抒懷。“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 起筆不凡,筆勢突兀。早梅與別的花卉不同,在萬物沉寂的寒冬綻開了花蕾,一個“發”字把早梅昂首怒放、生機盎然的形象逼真地展現在讀者的眼前。其背景高遠廣闊的碧藍的天空,不僅映襯著梅花的色澤,更突出了它的雅潔,不同凡俗。作者目睹可歌可敬的梅花想起了遠方的親友,于是借物抒懷,“欲為萬里贈”四句詩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很復雜的;既有對親友的思念之情;也有對自身遭遇的不平之情;以及借梅花的銷落而表達的理想不能實現的痛苦之情。寫法:①借物抒懷,詩中借對梅花在嚴霜寒風中早早開放的風姿的描寫,表現了自己孤傲高潔的品格和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②襯托,詩歌第二聯,用“朔吹”“繁露”來寫早梅生長的惡劣環境,反襯出早梅不畏嚴寒,堅守“香、白”的品質。③運用視覺、嗅覺寫景。語言;①煉字準確,一個“發”字,寫出早梅昂首怒放生機盎然的形象。②語言平實質直,不事藻飾,意脈若隱若現,藝術美和人格美的融和合一,形式的質樸,感情的其淳,流露出來的詩人的高潔、孤傲的情志。【解析】19.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形象。“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的意思是,臘梅在高樹之上早早地綻放,映照著碧藍的南國天空;其中 “發高樹”表現早梅在高樹之上綻放的情景,體現了它的孤高傲岸的品質,“發”字又生動地體現出它生命力旺盛;這句詩描寫了早梅映照在湛藍的天空下,描繪了一幅明凈曠遠的畫面,體現出早梅的高雅脫俗,暗寓詩人不茍合流俗,行高于時人的傲岸品格。“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的意思是,夜晚的寒風吹來梅花的縷縷清香,清晨的濃霜滋潤著梅花潔白的芳容。其中“朔風”“繁霜”表現早梅在惡劣的環境開放,實際上正是柳宗元遭遇的政治環境的縮影。“飄夜香”“滋曉白”表現梅花頑強的生命力和不屈的風骨,表現詩人面對打擊,始終堅持自己的理想,懷抱堅定的自信。20.本題考查賞析詩歌的寫法。“表現上的簡淡清爽與內在感情上的深沉熾烈的統一”的意思是,詩歌的內容表述很簡明,描寫的景物很常見。但其情感很熱烈深沉。“早梅發高樹,迥映楚天碧”的意思是,臘梅在高樹之上早早地綻放,映照著碧藍的南國天空;“發”字生動地體現出臘梅盛放的情態,描繪了一幅明凈曠遠的畫面,表現了它的高雅、非凡脫俗,此句運用了象征的手法,詩人借在高樹綻放的梅花,暗喻志趣高潔的詩人。“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的意思是,夜晚的寒風吹來梅花的縷縷清香,清晨的濃霜滋潤著梅花潔白的芳容;寫出了臘梅的清香和顏色,表現了它的高雅、非凡脫俗。“朔風”“繁霜”通過描寫梅花盛開的環境很惡劣,反襯梅花堅強不屈的品質。“香”“白”從氣味和顏色上描寫臘梅的特點,運用了人的感官來描寫景物,暗示梅花品質高雅,志向純良。“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的意思是,想把梅花贈給萬里之外的親友,無奈路途遙遠山水阻隔;作者看見了梅花盛開,就想把梅花贈給萬里之外的好友,但因為路途太遠而無法相贈。結合注解“柳宗元21歲入仕,一生26年的仕宦生涯竟有16年遭貶謫流放。此詩寫于他參加王叔文改革失敗后被貶于永州時期”,可知:詩人長期被貶流放,他與家鄉的親友被迫分離。“隔”字表現詩人對遠方親友的思念之情。也有對自身遭遇被貶的不平之情;“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的意思是,寒風中梅花就要凋落,能用什么來撫慰遠方的客人呢?看著梅花盛開,日子一天天過去,但卻等不到好友的到來,眼看梅花就要凋謝,詩人顯得無奈而惆悵,不由得產生疑問,用什么來撫慰遠方的客人呢?詩人借梅花的銷落感嘆時光的流逝,表現自己空有理想、抱負而無法實現的痛苦之情。詩歌語言簡潔質樸,情感熱烈,借描寫梅花的情態表現詩人孤高傲岸的品格。結合以上分析,組織答案即可。21.前兩句以劍喻山峰,謂其割人愁腸,“割”字照應上句“劍鎧”的比喻,進一步寫出作者愁苦之深 22.貶謫之恨;思鄉之愁。【解析】21.本題考查學生對重點詞語的理解與分析能力。煉字,即根據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當的字詞,貼切生動地表現人或事物.割的意思是分割截斷。“愁腸“本已寫出詩人內心的愁苦,卻還要把這份“愁苦“從中割開,真有刺人心腸、腸腸寸斷的感覺啊!詩人從腸斷這一意念出發,于是聳峙在四周圍的崇山峻嶺,著眼點就在于它的巉削陡峭,在于它的“尖”,從而使群山的形象,轉化為無數利劍的鋒芒,這“愁腸”仿佛就是被它們割斷似的。“割”字照應上句“劍鎧”的比喻,進一步寫出作者愁苦之深。22.本題題考查的是對詩人的感情的理解。此詩寫于詩人被貶期間,全詩因景生情,融情入景,想象奇特,比喻新穎,前兩句以劍喻山峰,謂其割人愁腸,突出作者愁苦之深;后兩句由峭拔似劍芒的群峰進一步產生出一個奇特的幻想,期望身化千億,散上諸峰以望故鄉。表現了作者對故鄉的深切思念之情,同時也表達了作者被貶謫的憤慨不平之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