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銅川市王益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末考試語文試卷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一、閱讀(72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2024年12月,《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這對于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具有重要意義。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不僅是人們共同參與的、周期性的慶祝傳統新年的時刻,更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文化觀念與精神價值,連接著過去與未來、傳統與現代,活態傳承著中華文明。春節文化既有變異性,也有穩定性,其內蘊的家庭團聚、社會和諧、祈福納祥、辭舊迎新等精神價值取向數千年來變化甚微。這些穩定的精神傳統融入周期性實踐的過年民俗儀式中,為中國人提供了文化認同感。中國人對過年的家庭團聚儀式極為重視,除夕全國各地都有全家一起吃年夜飯的習俗,飯前舉家叩拜先人遺像,而且祭祀之后一般不送神,意思是“請祖宗在家過年”。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除夕、大年初一都是家人團聚的時刻,“初一日各不相往來”,更不能在親友家吃飯。過年不僅是家人團聚,也是與祖先共聚,此間既蘊含著中國人重視親情的家庭倫理觀念,又暗含著中國人對生命綿延不息以及個體生命之意義的獨特理解。一年一度儀式化的年夜飯,反復強化著中華民族最為根本的倫理觀與人生觀。過節是一種重要的社會交往方式。從《四民月令》來看,漢代過年時就要給鄉黨耆老拜年。對于拜年帶來的功能,《歲華憶語》寫道:“肆夥索欠,至天明與債家口角,甚至用武,元旦途遇,必互揖道‘恭喜’,頃之齟齬,曾不芥蒂。”可見春節是一種富有智慧的社會制度設計。明清以來,全國各地都會在春節期間舉辦社火、廟會、燈會等集體活動。在過年這樣一個“閾限”時段,人們共同參與這些集體活動更容易超越日常身份限制,走向交融與團結。如果對傳統新年的節俗、節物進行分類的話,無外乎兩大類:一類是驅祟辟邪,如“爆竹、燃草,以辟山臊惡鬼”、服卻鬼丸、喝歲酒、貼門神等;另一類是祈福納祥,如貼春聯、放煙花、系中國結,以及把“福”字倒貼寓意福到,年夜飯吃魚寓意年年有余,大年初一吃水餃寓意發財、有彎必順,吃柿餅、橘子寓意“百事大吉”。宋代之前,過年節俗、節物以驅祟辟邪為主;宋代之后,尤其明清以來,節俗、節物則以祈福納祥為主,如《燕京歲時記》中提及的堂花(牡丹配金橘,寓意富貴滿堂)、搖錢樹、迎喜神等。過年蘊含的祈福納祥觀念及其文化表現是中華民族吉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諸如春聯、中國結等已經成為具有標識性的中華文化符號之一。雖然從物理時間來看年年歲歲都一樣,但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新年意味著全新的開始。年前,要理發沐浴、打掃房屋、貼窗花。除夕上午便開始更換春聯、門錢、門神,不僅戶門、房門要張貼新的春聯,雞圈、豬圈、牛馬圈也要貼一張新的“六畜平安”橫條或“福”字。新年伊始,“小民雖貧者,亦需新潔衣服”。在中國人的民俗知識體系中,燃放爆竹、“破五”、鬧元宵等儀式都是為了迎新。迎新觀念看似平淡無奇,其實蘊含著中國人堅韌、樂觀的社會文化心理,即無論日子多苦多難,都期盼著新年是一個轉折點,是美好未來的開端。(摘編自季中揚《春節:中華文明的活態傳承方式》)材料二:非遺是民族特性、民族美學的體現,只有在活態傳承與保護中才能激發恒久活力。春節從萌芽、演化到定型,已有超過四千年的歷史,在人民群眾中有著廣泛的心理基礎。在非遺保護中,人是最重要的載體,生活是最生動的場景。文化和旅游部統籌聯動全國各地開展春節“村晚”大聯歡,舉辦“賞年畫,過大年”、云游書香等活動,推動“村晚”進社區、進街區、進景區,通過豐富優質文旅產品供給,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體驗春節年俗,有助于吸引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提升全民保護非遺的意識。過春節,人們不僅能看看熱鬧,而且能在潛移默化中體驗春節文化。春節,承載著中華民族豐富的文化信息、價值觀念與審美追求。人們可以在系列年俗中,感受春聯、年畫所蘊含的藝術價值,感受除夕守歲所凝聚的美好憧憬,感受舞龍、舞獅所展現的文化融合,感受年夜飯所承載的喜樂親情。春節集成傳統信仰、天人觀念、民俗禮儀,讓人們體驗到家國情懷、仁義忠孝等價值追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春節還成為中國與世界的文化紐帶,全球近二十個國家將農歷新年確立為法定節假日,春節越來越成為世界性節日,展現獨特的中國精神、中國氣派。在當代社會,活態傳承春節文化必須面向當代社會與生活之變遷,主動創新慶祝春節的方式。事實上,隨著數智技術的廣泛應用,當代社會已經創造出了諸多慶祝春節的新方式。數智技術打造了春節數字景觀,在虛擬空間營造了濃厚的春節氣氛。不管是網上年貨、云拜年、數智春聯,還是虛擬春節場景,仍然傳承著拜年、聚會等春節的核心節俗,使用著春聯、煙花、紅包、燈彩、舞龍等春節的標識性文化符號。不僅如此,數智化春節場景還復興了諸多歷史上的節俗與文化符號,拓展了傳統節俗活動的傳播、共享空間。(摘編自濟兼《品味古老年俗傳承春節文化》)1.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春節習俗中,除夕的年夜飯最具儀式感,中華民族最為根本的倫理觀與人生觀在其儀式中得以體現和強化。B. 傳統春節的節俗、節物被人們用于驅祟辟邪或祈福納祥,但爆竹、燃草等節物的寓意在宋代前后發生了改變。C. 春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能讓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體驗民族文化,感受家國情懷、仁義忠孝等美好的價值追求。D. 材料二結尾闡述數智技術的運用,意在說明采用數智化技術慶祝春節的方式比傳統慶祝春節的方式更受人們歡迎。2.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它具有周期性、穩定的精神傳統等特點,能增強我們的文化認同感。B. 慶祝春節這一民俗體現了中國人重視親情的家庭倫理觀念,也蘊含著中國人堅韌、樂觀的社會文化心理。C. 各地開展的春節“村晚”大聯歡等活動能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是保護民族特性、展現民族美學的具體表現。D. 春節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使得春節越來越成為世界性節日,成為中國與世界的文化紐帶。3. 下列選項,通過描寫春節習俗來體現春節特點的一項是( )A.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殷堯藩)B. 人日已過還谷日,梅花開盡見桃花。(王漸逵)C.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陸游)D. 桂花浮玉,正月滿天街,夜涼如洗。(文征明)4. 材料一的論證有何特點?請結合材料內容從論證結構與論證方法的角度簡要分析。5.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是現代社會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力源泉。2006年,端午節被首批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請你從春節的傳承經驗出發,結合所學知識,談談我們應如何傳承好端午節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荒山野嶺的半碗飯支祿又走了兩三里路,太陽成了一個金黃金黃的烙餅,我把脖子使勁往上伸,像長頸鹿的一樣長,但仍然無法吃上半口。①一張嘴,就喝了一口西北風,又硬又冷,從頭頂寒到了腳跟。在一個鳥都不下蛋的地方迷了路,我火急火燎地,從這坡上來,那坡下去……都說鼻子下面有嘴,不知道路就問一下,可是連個人影都看不到,咋問!太陽翻山而下,“騰”的一下,夜色一個蹦子就從頭頂跳了下來。“我”要怎么才能找到迷失的方向呢?哎!我的個老天爺!肚子餓得老貓樣胡抓亂咬呢!一籌莫展之際,我隱隱約約看到旮旯里冒出半個土灰色的屋頂,這對于我來說,猶如看到了一個大救星一樣!再不能瞎鬧了,若是碰到狐貍就輕手輕腳的,小心點兒倒無所謂;若是遇到兇狠的、牙露得一匝長的狼,它眼皮瞭一下,一口就能把我吞下去,怕是連骨頭也不想吐出來。月亮爬上山頭,冰冷地望著我!我的心兒跳得咚咚響,心想月亮肯定幫不了我什么大忙。又一想,如果讓狼死死地盯上,恐怕再也看不到月亮了!但我也不敢去投宿人家。塬上缺衣少食,不是我一家這樣窮,家家戶戶都這樣。一個個跟魍魎鬼樣,會讓住家以為是來討飯的,定會給些難堪!說不定還會轟出大門,但我不試一試又能去哪呢?一個慢坡拐下來,爬上地埂,瞅了一眼,這樣的荒野人家應該會養狗,我咳嗽了兩聲,不見動靜,便又往前走了百十來米,看到了拴狗的鐵鏈還在,但狗卻不知道去了哪里。我悄悄咪咪地上去,試著敲門,但沒有人來開。大門旁有間驢棚,我想就偷偷地鉆進去將就一夜也行,畢竟驢棚有門,比荒山野洼可靠多了,等到天麻麻亮我就悄悄地走人。哎!一根繩不知不覺間走到了最細處。一時間,頭暈眼花,一碌碡砸不出個響屁來,但為了求生,我還是不得不鼓足勇氣再次敲門,②聲音像擠牙膏樣,更像一個人捂在被筒里喊話:“有沒有人呀?”喊完話,我從破門縫朝里看,一個白發白須的老頭,弓著腰從耳房出來,立在院中,豎長耳朵,聽著動靜。我從小就臉皮薄,此刻,心里正如十五個吊桶打水一樣——七上八下。吱扭一聲,門拉開了。“哎呀!快進來。天擦黑時,我看到一個像人頭頂樣的,在嶺頭忽閃忽閃地,又像不是!轉眼又看不見了!”老頭和藹地說,“前幾年,耳朵不好使,這兩年,眼睛也不好使了。”跟著老頭進了耳房,黑通通的,炕墻上,一盞油燈,瞌睡地正丟盹呢!老頭不知從哪摸到陶罐,一邊倒水一邊說:“喝上一口。”話說完,弓著身,一顛一顛地出去了!嘴搭在碗邊上,一仰頭,老牛樣一氣灌下去,又倒了一碗,咣當一聲,又是大半碗。一下子感覺很餓,前胸貼到后背樣地難受!吭哧吭哧,剛才走遠的腳步,又往回折了!門一響,撲哧一聲,先伸進半碗飯,然后,人弓著身子進來了,雖然燈有點暗,但隱隱能看到老人滿臉溝溝壑壑,布滿風霜!一看到飯,我略帶哭腔地趕緊說:“我不吃!”那個年代,黃土塬上的人很窮很窮。③家里要是有一兩粒米,白天煙筒都不敢冒煙,等到半夜村子靜下來時才敢偷偷下鍋。連一棵草都心知肚明:半碗飯就是半碗命。不要吃人家的飯,即使餓得眼睛都快轉不動了。我一直低著頭,像做錯了事樣:喝了人家的水,又怎么能吃人家的飯?老頭硬把碗往我的手里塞:“指頭蛋大點兒的娃,一口不吃熬不到簸箕灣!”我雙手端住碗,緊靠炕沿頭,呆呆地,像打懵的雞,左右為難:吃還是不吃呢?話停在嘴邊,也說不出來,肚子實在太餓了。老人一直看著我,看來我不動筷子,老人是絕對不會同意的。老人又說今晚月亮很亮,不翻幾鐵锨地就白白浪費大好的月光了,又囑咐我天亮走時順手把大門關上。言外之意是家里就他一個人。片刻,又說出了大門,沿著右手的蚰蜒小路往溝口走,娃娃走路快,花不了多長時間,碰到一棵歪脖子大柳樹就到了。此刻,我動了筷子,老頭弓著腰,慢騰騰地退了出去,順手扣上門!在門外,不忘叮囑我早點兒睡,碗擱在炕墻上。④狼吞虎咽,幾秒鐘光景,碗底朝天了!燈,感覺比以前亮了些,看到席炕上的被子,補丁摞補丁,枕頭是半截蛇皮袋子,芯是草做的,頭,一擱上,壓得嘶哇嘶哇地要叫一兩聲。人累得快要死了,眼睛一閉,什么也就不知道了!等再醒來,太陽老高了。急忙翻下炕,伸長耳朵,四處靜悄悄的,一根針落下也能聽到響聲。大門一關,一溜煙朝簸箕灣的方向趕路了!半路上,感覺衣袋垂垂的,掏出來一看,半個巴掌大的雜面烙餅,像是從天上掉下來的!看來昨晚睡得跟死豬一樣。如今,我也年過半百了,夜深人靜之時,我總會不由自主地回憶起那半碗飯,咂巴了半天,卻死活記不起當時的味道。半碗飯,應該是很香很香的,可惜我餓得慌,呲溜呲溜,幾筷頭子就全都倒進了肚里,弄得到現在想不起那飯究竟是啥味兒,但卻讓我惦念不已。如果不促急促忙,就能嘗到什么味,香到什么程度,記下一片菜的縷縷香,或者有辣味,紅紅地,留下火柴劃過的一點燙味,或者鹽味兒,咸咸的,讓我茅塞頓開,或者奢侈到有一絲油腥兒,一下子才讓我體力大增……在那餓得發慌的情況下,一個小娃娃根本做不到。什么味道都沒留下,但是又像什么味道都有。(有刪改)6. 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及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文章前三段運用比喻、比擬的修辭手法,形象地描繪出時間的推移與環境的變化,為后文“我”借宿作鋪墊。B. 文中對“我”“略帶哭腔”“一直低著頭,像做錯了事樣”等細節描寫,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我”內心的感動與窘迫。C. 文中多處描寫“我”的心理活動,如怕遇到狼、想偷偷鉆進驢棚將就一夜等,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D. 文中老人雖然眼神不好,但還是一眼看出了“我”的饑餓,不過鑒于“我”是一個孩子,便只給了“我”半碗飯。7. 對文中畫線句子的理解與分析,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句①“又硬又冷”將西北風的寒冷具象化,使讀者能夠鮮明直觀地感受到“我”所處環境的惡劣。B. 句②“擠牙膏”“捂在被筒里”等描寫既符合“我”的饑餓情況,也表現了“我”敲門時內心的緊張。C. 句③是對上句的闡述,展現了當時人們生活貧苦的現狀,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地域特色。D. 句④三個短句有力地展現了“我”饑餓的狀態,短句與感嘆號也使得語氣和表達的情感更為強烈。8. 本文是一篇散文,卻有了小說的味道,這是如何體現的?請簡要分析。9. “什么味道都沒留下,但是又像什么味道都有”意蘊豐富,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材料一:國以賢興,以諂衰,君以忠安,以忌危。此古今之常論,而世所共知也。然衰國危君繼踵不絕者,豈世無忠信正直之士哉?誠苦忠信正直之道不得行爾。以漢之廣博,士民之眾多,而官無直吏,位無良臣。此非今世之無賢也,乃賢者廢錮而不得達于圣主之朝爾。夫志道者少友,逐俗者多儔,是以舉世多黨而用私。貢士者,非復依其質干,準其材行也,直虛造空美。擇能者而書之,公卿刺史掾從事,茂才孝廉且二百員。歷察其狀,德侔顏淵、卜、冉①,最其行能,多不及中。誠使皆如狀文則是為歲得大賢二百也然則災異曷為譏此非其實之效。夫說粱飯食肉,有悅于心,而不若糲粢藜烝之可食于口也。圖西施毛嬙,有好于目,而不若丑妻陋妾之可御于前也。虛張高譽,強蔽疵瑕,以相誑耀,有快于耳,而不若忠選實行可任于官也。周顯拘時,故疏蘇秦;燕噲利虛譽,故讓子之②,皆舍實聽聲,嘔哇之過也。(節選自王符《潛夫論·實貢第十四》)材料二:蘇代為齊使燕,王問之曰:“齊王亦何如主也?”對曰:“必不霸矣。”燕王曰:“何也?”對曰:“昔桓公之霸也,內事屬鮑叔,外事屬管仲,桓公日游于市。今齊王不信其大臣。”于是燕王因益大信子之。子之聞之,使人遺蘇代金百鎰,而聽其所使之。潘壽謂燕王曰:“王不如以國讓子之。人所以謂堯賢者,以其讓天下于許由,許由必不受也,則是堯有讓許由之名,而實不失天下也。今王以國讓子之,子之必不受也,則是王有讓子之之名,而與堯同行也。”于是燕王因舉國而屬之,子之大重。明主之道,如周行人③之卻衛侯也。衛君入朝于周,周行人問其號,對曰:“衛侯辟疆。”周行人卻之曰:“諸侯不得與天子同號。”衛君乃自更曰:“衛侯燬。”而后內之。仲尼聞之曰:“遠哉禁逼,虛名不以借人,況實事乎?”(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注】①卜:指卜子夏。冉:指冉伯牛、冉仲弓、冉子有。他們與顏淵皆在“孔門十哲”之列。②子之:燕國權臣。③行人:掌管接待禮儀的官員。10. 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誠使皆如狀A文B則是為歲C得大賢D二百也E然則災異曷為F譏G此非H其實之效。11. 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興,興盛、昌盛,與《氓》中“夙興夜寐”的“興”意思不同。B. 且,暫且,與《離騷》中“馳椒丘且焉止息”的“且”意思相同。C. 任,勝任,與《孔雀東南飛》中“恐不任我意”的“任”意思不同。D. 如,像,如同,與《石鐘山記》中“噌咕如鐘鼓不絕”的“如”意思相同。12. 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王符認為,忠誠的臣子對君主而言很重要,衰微的國家、處于險境的君主接連不斷,就是因為忠誠正直的原則不能實行。B. 王符批判了人才舉薦中弄虛作假的風氣,從舉薦文書上看,這些人德行可與顏淵相比,但實際上其才能大多不如一般人。C. 王符指出當時社會上普遍存在官員沉迷美食、美色的行為,在他看來,可飽腹的粗劣飯菜、侍奉跟前的丑陋妻妾就很好。D. “辟疆”是天子的名號,諸侯不能使用,因此周王室的行人拒絕了衛君的朝見,等衛君更名后才接納,孔子對此很是贊同。13. 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此非今世之無賢也,乃賢者廢錮而不得達于圣主之朝爾。(2)昔桓公之霸也,內事屬鮑叔,外事屬管仲,桓公日游于市。14. 材料一中說燕王噲讓位給子之是貪圖虛名,請結合材料二對此作簡要說明。(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鷓鴣天·建康上元作①趙鼎客路那知歲序移,忽驚春到小桃枝。天涯海角悲涼地,記得當年全盛時。花弄影,月流輝,水晶宮殿五云飛。分明一覺華胥夢②,回首東風淚滿衣。【注】①本詞作于北宋滅亡,宋室南遷時期,此時詞人南渡到了建康。上元:元宵節。②華胥夢:指的是傳說黃帝夢游華胥之國,該國社會繁榮祥和的景象。15. 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詞人感嘆時序推移之快,小桃枝上的花蕊已經顯露出春色,一個“驚”字傳達出詞人內心的欣喜。B. 過元宵本是歡快之事,詞人卻發出了“天涯海角悲涼地”的悲慨,這突顯了詞人內心的悲痛之深。C. “分明一覺華胥夢”中的“分明”二字表現了詞人夢醒之后的清醒,以及意識到這種清醒后的悲哀。D. 本詞與姜夔《揚州慢》都運用了對比的手法,以往昔之盛景來反襯今日之荒涼,強化詞人的情感。16. 本詞結尾兩句與杜甫《蜀相》的尾聯都提到了“淚”,但表達的情感有所不同。請簡要分析。(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 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出自《詩經》,借寫姑娘思念情人來表達渴慕賢才之意。(2)陶淵明《移居二首》中“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寫出了與鄰人過從招飲之樂,這與杜甫《客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3)自然界中,鳥類的啼鳴有時會引發人們的某些思緒,這在唐宋詩詞中屢見不鮮,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中的鳥啼就引發了詩人的悲愁之情。二、語言文字運用(18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8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位于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的庫爾德寧景區,有令人無法想象的容量。一車又一車的人下來,從四面八方千里迢迢、風塵樸樸跋涉而來,奔向它的胸膛。但庫爾德寧的胸膛廣袤無垠,一群人的到來,不過像是新點了一粒淺淺的痣,哪怕你身穿黑色的外套、白色的西褲,或是紅色的連衣裙,因為這里的綠色過于盛大和濃郁,以致其他色彩的光芒統統會被淹沒。草原、森林和雪山“三巨頭”,將眼前的景象強勢覆蓋,幾乎不剩一絲縫隙,也不給人疲憊的雙眼預留出適應性的過渡空間。稍謁片刻,細細觀之,你會發現,其實“三巨頭”也是溫柔、和諧的,就像是嘀親的三兄妹,在大自然的懷抱里親密無間地愉快玩耍。草原、森林、雪山,由近及遠,三套筆愚,一幅明亮的畫,雪山、森林、草原,由遠及近,三種音符,一首歡快的歌。18. 文中有多處錯別字,請找出兩處含錯別字的詞語并改正。答:詞語:________修改:________詞語:________修改:________19. 文中畫波浪線的語句可以改寫成“草原、森林、雪山,是一幅畫;雪山、森林、草原,又是一首歌”,兩者語意基本相同,但原句的表達效果更好,為什么 (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2月13日,國家兒童醫學中心、北京兒童醫院會診中心,一位專家型AI兒科醫生正式“上崗”,與13位兒科專家共同完成了一場疑難病例多學科會診。【甲】據悉,這是全國首個AI兒科醫生,有望輔助疑難罕見病,為兒科醫療服務帶來新變革。【乙】在我國兒科醫生仍比較短缺的背景下,AI兒科醫生的“上崗”無異于雪中送炭。據2019年的一項統計,當時我國每千名兒童僅有0.63名兒科醫生。盡管近年來兒科醫生數量逐年增加,但兒科醫生荒現象仍比較普遍。兒科醫生短缺還存在明顯的地域失衡,中西部省份和基層兒科醫生缺口更大。【丙】此外,“數字醫生”對人類醫生的協助作用更是不容忽視。通過自然語言處理技術,AI可快速完成病史采集、癥狀初篩等基礎工作,提升醫生日均接診效率。【丁】AI輔助系統將醫生從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使其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提升兒童診療服務水平,以及科學研究的開展等,從多層面惠及患兒。但同時也應看到,AI醫療技術也有局限性。當前AI系統的決策依賴于歷史數據,面對全新病種或非典型癥狀時可能失效。更深層的挑戰在于其存在數據偏差風險,若訓練數據過度依賴某地域或某醫院病例,可能導致診斷建議的群體適用性下降。醫學是一門人文科學,醫療要帶有人的情感,( )。AI可以計算概率,但無法替代醫生對患兒情感需求的體察,更無法傳遞希望。因此,AI僅提供診斷建議,最終決策還是得由醫生簽字確認,不能喧賓奪主,如此才能守牢醫療技術的倫理紅線,讓兒童醫療不失溫情與溫度。20. 文中畫橫線的【甲】【乙】【丙】【丁】四句中,有兩句有語病,請找出并修改正確。可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句意。21. 將下列語句填入文中括號內,最恰當的一項是( )A. 患兒家長普遍重視醫生的臨床經驗B. 患兒家長普遍重視醫生的合作精神C. 患兒家長普遍重視醫生的共情能力D. 患兒家長普遍重視醫生對AI的約束力22. 下列短語與文中加點短語“非典型癥狀”的結構相同的一項是( )A. 富有藝術性 B. 幸福感爆棚 C. 國人自豪感 D. 減少焦慮感三、寫作(60分)23.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歌德說:“陽光越是強烈的地方,陰影就越是深邃。”但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只看到了強烈的陽光,而有的人卻只看到了深邃的陰影。讀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樣的思考和感想?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銅川市王益中學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二年級期末考試語文試卷考生注意:1.本試卷滿分150分,考試時間15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一、閱讀(72分)(一)閱讀I(本題共5小題,19分)【1~5題答案】【答案】1. C 2. D3. C 4. ①材料一采用了總分的結構。首先,文章開篇點明春節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意義,接著從春節的文化價值、家庭團聚、社會交往、節俗節物、迎新觀念等多個方面展開論述。②材料一采用了舉例論證、引用論證和對比論證。例如,通過舉例說明除夕年夜飯的儀式感,引用《四民月令》和《歲華憶語》中的內容來說明春節的社會交往功能,對比宋代前后節俗節物的變化來說明春節文化的演變。5. ①活態傳承,將端午節的傳統習俗融入現代生活,如舉辦龍舟比賽、包粽子、掛艾草等活動,讓人們在參與中感受端午節的文化內涵。②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網絡直播、虛擬現實等,創新端午節的傳播方式,擴大其影響力。③通過文化交流活動,將端午節推廣到國際舞臺,增強其國際影響力,促進文化互鑒。(二)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8分)【6~9題答案】【答案】6. D 7. B8. ①情節的完整性: 文章通過“我”迷路、求宿、得到幫助、匆忙離開等一系列情節,構建了一個完整的故事線,具有小說的敘事性。②人物塑造的豐富性: 文章中“我”和老人的形象鮮明。通過“我”的內心獨白和行為描寫,展現了“我”的緊張、窘迫和感激;而老人的善良和熱情則通過他的言行表現出來,人物形象豐滿,具有小說中人物塑造的特點。③環境描寫的細膩性: 文章通過細膩的環境描寫,營造出一種荒涼、孤獨的氛圍,增強了故事的感染力,這是小說常用的環境描寫手法。9. ①“什么味道都沒留下”:因為“我”當時餓得發慌,吃飯時狼吞虎咽,沒有細細品味,所以對那半碗飯的具體味道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②“但是又像什么味道都有”:盡管“我”記不起那飯的具體味道,但那半碗飯對“我”來說意義重大,它代表了老人的善良和“我”在困境中得到幫助的溫暖。③在“我”記憶中,那半碗飯的味道變得豐富而深刻,它包含了感激、感動和生存的希望等多種情感。這句話反映了“我”對那段經歷的深刻記憶和對老人的感激之情。(三)閱讀Ⅲ(本題共5小題,20分)【10~14題答案】【答案】10. BEG11. B 12. C13. (1)這并不是(因為)當今世上沒有賢能的人,而是賢能的人被罷免禁錮而不能來到圣明君主的朝廷(任職)罷了。(2)過去齊桓公稱霸的時候,朝廷內的事托付給鮑叔牙,朝廷外的事托付給管仲,齊桓公每天在市街游玩。14. 潘壽以堯讓天下給許由為例,勸說燕王噲將國家禪讓給子之,并稱子之一定不接受,燕王噲便既能保有國家,又能獲得讓賢之美名。燕王噲聽信此建議,為求讓賢虛名,將國家禪讓給子之。(四)閱讀Ⅳ(本題共2小題,9分)【15~16題答案】【答案】15. A 16. ①本詞結尾兩句寫詞人夢醒后淚流滿面,表達了對故國的思念之情,以及對故國山河淪陷的悲痛之情。②《蜀相》尾聯寫杜甫感念諸葛亮的功績,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以及對諸葛亮功業未遂的痛惜之情。(五)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題答案】【答案】 ①. 青青子衿 ②. 悠悠我心 ③. 肯與鄰翁相對飲 ④. 隔籬呼取盡余杯 ⑤. 但見悲鳥號古木 ⑥. 雄飛雌從繞林間(又聞子規啼夜月,愁空山/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二、語言文字運用(18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2小題,8分)【18~19題答案】【答案】18. ①. “風塵樸樸” ②. 改為“風塵仆仆” ③. “稍謁片刻” ④. 改為“稍歇片刻”19. ①原句通過“由近及遠”和“由遠及近”的敘述方式,不僅描繪了自然景觀的層次,還賦予了讀者以空間移動的視覺體驗。②原句用“三套筆墨”“三種音符”來描述畫面和歌曲的構成,具體地描繪了自然景觀是如何被藝術化表達的--如同畫家精心調配色彩、音樂家巧妙組合音符一樣。③原句用“明亮的”和“歡快的”兩個形容詞營造了一種輕松愉快的氛圍,強化了這些景象給人帶來的愉悅和積極向上的情感。(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3小題,10分)【20~22題答案】【答案】20. 【甲】據悉,這是全國首個AI兒科醫生,有望輔助疑難罕見病診療,為兒科醫療服務帶來新變革。【丁】AI輔助系統將醫生從重復性勞動中解放出來,使其有更多時間和精力提升兒童診療服務水平,以及開展科學研究等,從多層面惠及患兒。21. C 22. C三、寫作(60分)【23題答案】【答案】例文:笑迎陰影到來,靜享陽光的燦爛海倫·凱勒曾留下一句名言,把臉一直向著陽光,這樣就不會見到陰影。而她卻是一位盲人,一生沒有見到過陽光,只能通過感覺去“看見”世界。她應該是終生都處在茫茫的黑暗與陰影之中,但她還是在無光、無聲的世界里完成了14本著作,是她在自己的心靈里產生了陽光,給予在不幸陰影中的自己一絲溫煦的陽光。如果她一直斷定自己始終不能走出磨難的陰影,那世間怎么會留下她如此多的創作,又怎會留下她永遠的傳奇和勵志故事?美國成功學家博恩曾說過“有光的地方就有陰影”。畢竟陽光與陰影是一對相生又相克的矛盾體。站在太陽底下,不管在哪里都會有陰影。不僅是在物質上,陽光和陰影是對死對頭,在精神上,大家也早已認可了二者相輔相成的存在,不知有多少媒體,又有多少民眾在抱怨這個世界和社會,千萬種情緒和話語匯在一起,共同感嘆生活被陰影所籠罩,陽光又在何處?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正因有陰影的清冷,才襯托出陽光的溫馨,人生苦辣酸甜咸,百般滋味都匯聚,我們面對的一直就是光影交織的人生。其實,陽光并不是消失了,而是沒被察覺。即使陽光就在自己手邊,也會被有些人熟視無睹。人們因為一時黑暗把自己關在自認為安全的籠子里,讓自己的影子和周圍的影子把自己包圍起來,不敢走出自己的囚籠,卻一直在慨嘆陽光的吝嗇,真是可悲可嘆。走不出自己的誤區,永遠看不到溫暖和希望。真正的陰影、最大的陰影是在人們的內心,只有讓自己勇敢地跨出一步,你才會把它拋在身后。張海迪自幼殘疾,不幸的影子從小籠罩在她的周圍,但她從沒放棄人生,學語言,學醫學,寫自傳,帶著一顆始終朝向陽光的心,推動輪椅前行,把曲折坎坷拋在身后,追尋灑滿陽光的人生之路;老年的貝多芬耳聾、貧困、失戀,仿佛世間的所有陰影都覆蓋在他孱弱衰老的身體上,可是他卻用熱忱的心靈創作出了最燦爛、最震撼人心的命運交響曲,爆發出生命的最強音;史鐵生在最青春的年紀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沉重的生命主題讓他帶著迷茫、彷徨在空闊的地壇游弋,但最終還是走出生命的陰影,笑迎璀璨的朝陽,活出了通透溫暖的人生。把自己從囚籠里放出來,從陰暗角落里走出來,從現在開始,扼住命運的咽喉,把握命運的方向盤,驅散內心的陰霾,堅定勇敢地走向陽光,袒露自己的真誠和熱情,那些陰影會被你遠遠地拋在身后,你會發現自己原來處在一片繁花似錦的明媚春光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