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倪瓚詩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列小題。春日倪瓚閉門積雨生幽草,嘆息櫻桃爛熳開。春淺不知寒食近,水深唯有白鷗來。即看垂柳侵磯石,已有飛花拂酒杯。今日新晴見山色,還須拄杖踏青苔。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塑造了一個長吁短嘆的詩人形象,交代了詩情滋生的原因。B.頷聯詩人直言“春淺”,突出了初春春意不深,萬物開始萌芽。C.頸聯寫詩人既“看垂柳”又賞“飛花”,真是“春心”萌動。D.全詩情景交融,情深而景麗,詩情盎然,讀來頗有一番趣味。2.尾聯主要表達了詩人什么情感?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人是怎樣層層深入地表現這種情感的。閱讀下面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題。小桃紅 秋江倪瓚 一江秋水澹寒煙。水影明如練。眼底離愁數行雁。雪晴天。綠蘋紅蓼參差見。吳歌蕩槳,一聲哀怨,驚起白鷗眠。3.下面對本詩的理解最恰當的兩項是A.“一江秋水澹寒煙。水影明如練。眼底離愁數行雁”寫初秋季節,江面上漂浮著淡淡的煙靄,江水澄澈,征雁南飛。B.“雪晴天。綠蘋紅蓼參差見”虛寫了在晴朗的天空下,綠色的浮萍、粉紅色的蓼花高低錯落地生長在水邊的情景。C.“吳歌蕩槳,一聲哀怨,驚起白鷗眠”寫駕舟人、歌聲及鷗鳥,使整個畫面充滿了動感。D.本曲動靜結合,寫動態的有“眼底離愁數行雁”“吳歌蕩槳,一聲哀怨,驚起白鷗眠”,其余句子是從靜態方面寫的。E.本曲長于色彩渲染,作者將白、藍、黃、綠、紅幾種色彩巧妙地調和在一起,把秋色點綴得異常綺麗、多姿多彩。4.本曲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從情與景的角度進行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過虞山①元·倪瓚陳蕃懸榻處,徐孺過門時②。甘冽言游③井,荒涼虞仲祠④。看云聊弄翰,把酒更題詩。此日交歡意,依依去后思。【注】①此詩作于倪瓚晚年,作者訪好友伯琬高士,因作《虞山林壑圖》,并題五言以紀來游。②徐孺:東漢高士。《后漢書》載,陳蕃為太守時,在郡概不待客,唯徐孺來特設一榻,去則懸之。③言游:孔門七十二賢人之一,故居在虞山東麓。④虞仲:商末高士,虞山因其葬于此得名。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借東漢“陳蕃懸榻”的典故表現賓主性情相投,也暗示了兩人是君子之交。B.頷聯描寫了具有虞山地方特色的兩處景點,起到了照應詩題、激發聯想的作用。C.頸聯寫詩人舞墨題詩,心境灑脫,對仗工整,詩歌也由敘事自然轉入到尾聯的抒情。D.尾聯詩人回味與好友交游之趣,飽含依依惜別之情,難掩人到晚年的哀婉遺憾之感。6.倪瓚詩書畫俱佳,藝術風格“言簡意遠”,本詩亦能體現這一特點。請結合作品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小題。江城子元 倪瓚滿城風雨近重陽,濕秋光,暗橫搪。蕭瑟汀蒲,岸柳送凄涼。親舊登高前日夢,松菊徑, 也應荒。堪將何物比愁長?綠泱泱,繞秋江。流到天涯,盤屈九回腸。煙外青停飛白鳥,歸路阻, 思微茫。7.出版社再版《歷代詞選》時擬為這首詞添加題目,最合適的一項是( )A.野望 B.歸隱 C.餞別 D.懷鄉8.對本詞所用手法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A.融情于景 B.用典化用 C.以動襯靜 D.化抽象為具體9.古代文人的“時空意識”在深化情感表達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請從這一角度賞析這首詞作的妙處。閱讀詩歌,完成各題。[黃鐘]·人月圓(元)倪瓚傷心莫問前朝事,重上越王臺,鷓鴣啼處,東風草綠,殘照花開。悵然孤嘯,青山故國,齊木蒼苔。當時月明,依依素影,何處飛來?驚回一枕當年夢,漁唱起南津。畫屏云嶂,池塘春草,無限消魂。舊家應在,梧桐覆井,楊柳藏門。閑身空老,孤篷聽雨,燈火江村。[注]作者生活在元末明初。10.“黃鐘”為這首曲的 。11.下列對本曲的上片內容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莫問”,既寫出詩人不堪問詢的愁懷之深,又引出摧人心肝的原因是“前朝事”。B.“鷓鴣啼處”,從聽覺上渲染凄清的氣氛,賦予其留戀不舍、悲傷哀切的象征意味。C.“青山故國”,指故國如今青山依舊,借景抒情,寄托了詩人對于故國的美好祝愿。D.“月明”寄寓作者對故國往事的追懷,對世事變遷、朝代更迭,昔盛今衰的感慨。12.這首曲的下片虛實結合,請加以賞析。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題鄭所南蘭①[元]倪瓚秋風蘭蕙化為茅,南國凄涼氣已消,只有所南心不改,淚泉和墨寫《離騷》。【注】①鄭所南;宋末著名愛國志士,工于畫蘭。13.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下筆就結合自己的想象對鄭所南所畫的蘭抒發自己的感受。B.作者想象這畫中的蘭花,在肅殺的秋風里已被摧殘變成了茅草。C.“氣已消”指詩人面對凄涼之景,原有的復國斗志也已變得消沉。D.一個“只”字,吐出了詩人心頭郁塞,集中表達他對畫家的崇敬。14.有評論者認為尾句精華全在“寫《離騷》”三字上,請你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這一觀點。答案1.B 2.尾聯表達了雨后天晴詩人能夠出門賞春色的欣喜急迫之情。首聯寫詩人因積雨多日,春花不得賞的抑郁心情;頷聯寫詩人感嘆春日苦短,眼前景致單調乏味,更生對戶外春景的向往;頸聯寫詩人看垂柳掃水邊巖石,又見“飛花拂酒杯”,賞春之情更為迫切;尾聯寫天晴,詩人“拄杖踏青苔”也要賞春,內心急迫欣喜的心情躍然紙上。【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語言的能力。B.“初春”錯誤,寒食節屬于仲春,所以由“寒食近”可知“初春”錯誤;“春意不深”錯誤,這只是詩人主觀感受,詩人閉門居家自然感受不到濃郁春意,從全詩內容看,春意已經很濃,不是萬物開始萌芽。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品味詩人情感的能力。首先體會尾聯的情感。“今日新晴見山色,還須拄杖踏青苔”意思是今日天剛放晴,山中春色顯現,自己應該拄著拐杖腳踏青苔欣賞春景。久雨新晴,內心雀躍萬分,拄著杖也要出門賞春,迫不及待之情躍然紙上。由此可知詩人內心的欣喜急迫。然后結合全篇分析詩人是如何層層深入展現這種情感。由首聯來看,因積雨而無奈閉門不出,只能徒然嘆息春色爛漫而自己不得賞,此時內心是抑郁不樂的;由頷聯來看,前一句因居家不出所以感受不到戶外的濃郁春意,不知不覺之間寒食降臨,可見春日苦短,后一句寫眼前唯有白鷗飛來,可見景致之單調乏味,由此更加向往戶外的春景;由頸聯來看,詩人既“看垂柳”又賞“飛花”,真是“春心”萌動,內心對戶外春景的向往更加強烈;所以到了尾聯“新晴見山色”之時,詩人“拄杖”也要“踏青苔”,經過前面的層層鋪墊,最后的欣喜急迫噴薄而出。3.CD 4.本曲抒發了離別之苦(或離愁)。江水如練,綠蘋紅蓼 ,景色熱烈 ,以樂景襯哀情,更顯離別之苦。以樂景襯哀情,秋水寒煙,飛雁鷗眠,景色凄涼,以哀景寫哀情,盡顯離別之苦。【解析】3.試題分析:題干是“下面對本詩的理解最恰當的兩項是”。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讀懂是的內容和思想情感。A項,“初秋”有誤,應是“深秋”。B項,“虛寫”有誤,應是“實寫”。E項,文中沒有黃色。4.試題分析:題干是“本曲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從情與景的角度進行簡要分析。”此題的考點是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要求從情與景的角度進行簡要分析。首先要讀懂全詩。此曲動靜結合,從文面看,寫動態的有“眼底離愁數行雁”、“吳歌蕩槳,一聲哀怨,驚起白鷗眠”,其余句子是從靜態方面寫的;作用:動景與靜景和諧統一或首尾照應。寫色彩的有藍天白雪(雪晴天)、綠硙、紅蓼。這首小令描寫了在晴朗的天空下,綠色的浮硙、粉紅色的蓼花高低錯落地生長在水邊情景。作者將白、藍、綠、紅幾種色彩巧妙地調和在一起,把秋色點綴得異常綺麗、多姿多彩。一江秋水,數行飛雁;雪后初晴,小船載著歌聲,驚起沉睡的白鷗。景物動靜交錯,其中混和著淡淡的愁緒,頗有韻致。詞人是運用色彩的高手。明凈的秋江水、蔚藍的晴空、綠、紅蓼、白鷗,這一切構成一幅十分宜人的畫卷。然而,離愁數行,一聲哀怨,詞人內心的悲涼,卻完全溢于畫卷之外。因此,此曲不是單純的寫景之作。詩中的“眼底離愁”是什么,作者并未明說。倪瓚晚年預感國勢將亂,疏散家財而遁跡江湖,其“離愁”也許就是因此而來,也許不限于此,還有更深一層的底蘊。總之,作者一方面把大自然寫得很美,一方面又透露出內心的不平靜,完整地展現了他的內心世界。以哀景寫哀情,盡顯離別之苦。點睛:解答詩歌情感的答題方法如下:①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②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③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④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⑤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實對照,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感。同時還要注意詩文后面的注解。對于本題,考生可以抓住詩句中的寫景及用典來體悟情感。5.D 6.①“言簡”:用徐孺、陳藩典故暗示賓主品性,簡明易懂;寫景簡略,以“言游井”“虞仲祠”點出虞山景物;用詞簡潔,如用“甘冽”“荒涼”寫出兩處景點的特點等。②“意遠”:情致高貴深遠,徐孺與陳蕃之交體現高潔品性;“弄翰”“題詩”等行為蘊藏文人志趣;結尾“依依去后思”,以虛寫想象未來之情,情思余韻悠遠。【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難掩人到晚年的哀婉遺憾之感”說法有誤。尾聯展現詩人對友人的依依惜別之情,是人之常情,而且體現的也是兩者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高潔品行,并無哀婉遺憾之意。故選D。6.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藝術特色的能力。“言簡”主要針對詩人的寫作手法而論。“意豐”則說明文字背后所蘊含的情致非常深遠。首聯中, 詩人用了徐孺、陳藩兩人的典故,表現了兩位剛正高潔的先賢的純潔友誼。但他用此典故,并不是僅僅為了展現徐、陳二人的形象特點,而是想要以古鑒今,借此表現自己與友人也都是高潔之士,并且兩人的友誼也是君子之交。以典故暗示,言簡意賅,簡明易懂,但徐孺與陳蕃之交所體現出的賓主的高潔品性,卻使得詩意高貴深遠,富有韻味。頷聯中,詩人描寫了賓主賞游的虞山之景。虞山景物眾多,但詩人并沒有全都一一道來,而是重點借助“言游井”“虞仲祠”這兩個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加以展現,可見其寫景簡略。并且,詩人也并沒有以繁復筆法極言“言游井”“虞仲祠”這兩個代表景點的景色之優美,而是用通俗簡潔的“甘冽”“荒涼”形容詞寫出兩處景點的特點,用詞簡潔。頸聯中,詩人主要敘述了自己與友人在一起時的言行舉止。好友相聚,他們所做的事是“看云”“弄翰”“把酒”“題詩”。這些都是高雅之士的愛好,富含文人志趣。詩人借此敘述交游之行,蘊藏文人情趣,也借此進一步展現賓主的高潔品行,韻味豐富。尾聯中,詩人想象未來景象,借此抒發友人去后自己對他的依依不舍之情。客已遠去,情意卻越來越濃,以致充滿“依依去后思”。以虛寫想象未來之情,使得詩意并未因此斷絕,而情思也顯得余韻悠遠了。7.D 8.C 9.(1)“滿城風雨近重陽”從時間節令角度強化思鄉之情。(2)“橫搪”“汀蒲”“岸柳”,從空間角度展現了一副凄慘冷清的畫面,強化了思鄉之情和獨處之悲;秋水繞江而流,從空間角度描寫,表現出鄉愁之深重。(3)全詞時間空間渾然一體,強化了詩人的鄉思與愁情。【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這首詞抒寫鄉愁。上片寫出了重陽時節秋天氣的潮濕、橫塘的昏暗,而枯萎的汀蒲,秋風中的柳枝,展現了一副凄慘冷清的畫面。下片將連綿不絕的愁情形象地比喻為無際的秋水,體現了鄉愁之深重。“歸路阻, 思微茫”自己的歸鄉之路卻被阻斷,景物描寫中流露出了不能回到親人身邊的深沉悲哀和無奈的感傷。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A.上片寫出了重陽時節秋天氣的潮濕、橫塘的昏暗,而枯萎的汀蒲,秋風中的柳枝,展現了一副凄慘冷清的畫面。融情于景。B.“松菊徑, 也應荒”化用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C.沒有以動襯靜。D.將連綿不絕的愁情形象地比喻為無際的秋水,化抽象為具體。故選C。9.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感情和表達技巧的能力。時空意識:指人們對時間流逝與空間變動的感知與情感,體驗與思考,并將之有意表達在詩歌文字中。首先尋找詩歌中能體現時間意識的詞句。“滿城風雨近重陽”寫重陽時節潮濕、冷清的節令特點,時間流轉角度強化思鄉之情、獨處之悲。體現對自然時節變換的敏感觀察與體悟。再尋找詩歌中能體現空間意識的詞句。“暗橫搪。蕭瑟汀蒲,岸柳送凄涼”橫塘的昏暗,而枯萎的汀蒲,秋風中的柳枝,從空間角度展現了一副凄慘冷清的畫面,強化了思鄉之情和獨處之悲。“綠泱泱,繞秋江。流到天涯,盤屈九回腸”從空間角度描寫連綿不絕的秋水無盡地流淌,表現出鄉愁之深重。全詞時間空間渾然一體,在時空轉換中強化了詩人的鄉思與愁情。10.宮調 11.C 12.下片開頭兩句借夢境追憶過去之恬靜生活。夢醒來回憶記憶中的家鄉,美景無限,令人留戀不已;接著遙想“舊家”,如今是處處寂寞,沓無人跡,字里行間透露出對“舊家”的懷念。以上都是虛寫,夢境與想象的現實形成對比,表達了對歲月滄桑的慨嘆。最后三句為實寫,營造了一種孤寂、蒼涼的意境,表達了對生活的無奈。下片虛實結合,在想象與現實的交替中,可見作者飄零的現狀,深切表達出作者的悲涼與無可奈何的憂慮,將懷念與失望交結在一起,動人心腸。【分析】10.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人月圓”是這首元曲的題目,“黃鐘”曲牌名所在的宮調,宮調屬于曲子的音樂屬性。1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分析能力。C.“寄托了詩人對于故國的美好祝愿”錯,“青山故國”,意思是青山依舊,可是故國已被歷史的潮流卷走。抒發了深切的物是人非、家國破敗之悲。選項曲解文意。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詞表達技巧的能力。“驚回一枕當年夢,漁唱起南津”,作者從夢醒后寫起。南邊渡口的漁歌陣陣,驚醒了作者的一場好夢,一個“驚”字寫出了作者的無限惆悵,可見夢中場景令其流連不已。接著“畫屏云嶂”三句,既是再現夢中情景,同時也是作者記憶中的家鄉。“畫屏云嶂”,重巒疊嶂掩映于云霧之間,恍若身處畫中。作者的思緒從夢中回到故鄉,遙想“舊家”,如今應是“梧桐覆井,楊柳藏門”處處寂寞,沓無人跡。字里行間透露出對“舊家”的懷念。以上內容由寫夢境到想象“舊家”情景,皆為虛寫,夢境的美好家園與現今舊家的殘破形成對比,作者內心的哀痛可見一斑。末三句“閑身空老,孤篷聽雨,燈火江村”是實寫,作者又無奈地回到現實,自己“閑身空老”,無所作為,空待時光流逝,只能“孤篷聽雨”,坐看“燈火江村”。作者孤身獨坐,聽雨打篷頂,飄忽間唯見遠處點點漁火搖曳,顯得寂寞悲涼。下片以作者夜間被漁歌驚夢作背景,將夢中的美好與當前的現實作對比,“當年夢”所指的是對從前的幸福田園生活的追憶,“梧桐覆井,楊柳藏門”則是如今落魄的樣子;“閑身空老”及以下兩句,把作者對以往的追憶又拉回到了現實中,表達了對生活的無奈。虛實結合,比照鮮明,在過去與現實的交織中透露出作者國破家殘的悲涼與無可奈何的憂慮,讀來動人心腸。13.C 14.《離騷》即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詩篇,尾句寫鄭所南用自己的淚水和著墨水畫蘭,以繪畫的方式寫出又一部《離騷》。“寫《離騷》”三字借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憂念故國、不甘同流合污的不朽詩篇來指代所南的畫作,從而表現了鄭所南堅貞的民族節操和堅定的愛國信念。鄭所南寫《離騷》與前文人們抗元復國斗志日益消沉形成對比,更顯出鄭所南堅貞之志和愛國精神的可貴。【解析】1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指詩人面對凄涼之景,原有的復國斗志也已變得消沉”錯,消沉的是遺民的復國斗志,而不是詩人的斗志。故選C。14.本題考查學生評論觀點,理解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有評論者認為尾句精華全在“寫《離騷》”三字上,如贊同,應該分析《離騷》與詩歌思想內容的關聯。首先明確,《離騷》即愛國詩人屈原的愛國詩篇;其次分析尾句含義,尾句寫鄭所南用自己的淚水和著墨水畫蘭,以繪畫的方式寫出又一部《離騷》。《離騷》前半部反復傾訴詩人對楚國命運和人民生活的關心,表達要求革新政治的愿望,和堅持理想、雖逢災厄也絕不與邪惡勢力妥協的意志。而本詩恰是借助《離騷》蘊含的愛國憂國之情與不屈服于奸佞、不甘同流合污的高潔品質來歌頌鄭所南。因此“寫《離騷》”三字借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憂念故國、不甘同流合污的不朽詩篇來指代所南的畫作,從而表現了鄭所南堅貞的民族節操和堅定的愛國信念。同時,詩歌前兩句表明宋亡之后,不僅國土慘遭蒙古族統治者的蹂躪,而且許多人有的受到摧殘,有的變節,有的抗元復國的意志消磨殆盡。而且是整個“南國”一片凄涼,毫無復國的生氣了。這兩句寫出南宋滅亡之后,在蒙古族殘酷統治下,抗元復國的斗爭已逐漸消沉的情狀。尾句鄭所南寫《離騷》與前文人們抗元復國斗志日益消沉形成對比,更顯出鄭所南堅貞之志和愛國精神的可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