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國家的兒子(節選)》同步練習B卷2024-2025學年高教版(2023)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一、語言文字運用1. 下列對《國家的兒子》文體特點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 以虛構情節為主,具有小說的文學性B. 以新聞報道形式呈現,強調時效性C. 兼具真實性與文學性,注重細節刻畫D. 以詩歌形式表達對英雄的贊美2. 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羅陽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仍________著艦載機的試飛情況,這種________的精神令人動容。A. 牽掛 鞠躬盡瘁B. 惦記 敷衍了事C. 關注 三心二意D. 擔憂 半途而廢3. 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 遼寧艦的成功服役,標志著我國海軍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B. 通過學習羅陽的事跡,讓我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愛國情懷。C. 他的科研成果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際上也受到了高度評價。D. 我們要繼承和發揚羅陽同志的精神品質,為國家貢獻力量。4. 下列對“航空報國”精神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A. 為航空公司創造經濟效益B. 個人利益優先于國家利益C. 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航空事業D. 追求航空領域的個人榮譽5. 下列關于羅陽具體貢獻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 主持研制我國第一艘核潛艇,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B. 擔任殲-15艦載機工程總指揮,推動艦載機成功起降遼寧艦C. 主導“兩彈一星”工程,為核武器研發奠定基礎D. 發明雜交水稻技術,解決糧食短缺問題6. 下列文學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黃傳會是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原常務副會長B. 《國家的兒子》主人公羅陽是殲-15艦載機工程總指揮C. 報告文學《三個太陽》也出自黃傳會之手D. 羅陽曾獲“航空報國英模”稱號7. 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 羅陽對同事說:“試飛成功后,我們要好好總結經驗”。B. 遼寧艦上的工作人員包括:科研人員、試飛員、航母官兵等。C. 黃傳會的作品有《國家的兒子》《中國一個縣》《首例農民告縣長案始末》。D. 他的事跡讓我們思考:什么是責任?什么是擔當?什么是奉獻?8. 下列句子中修辭手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 羅陽的生命是一支燃燒到最后的蠟燭。B. 艦載機的轟鳴聲像悶雷般震動著海天。C. 科研人員的智慧在實驗室里綻放出光芒。D. 國家的需要就是沖鋒號,召喚我們勇往直前。二、文本探究1. 文章結構:全文采用________結構,以羅陽在遼寧艦上的________為明線,以他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為暗線,展現其精神品質。文中多次使用________手法,如對比羅陽工作時的嚴謹與生活中的簡樸。2. 文章主旨:通過描寫羅陽在________中的________與________,揭示了“國家的兒子”精神的核心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三、課內閱讀選段一:羅陽在海試協調會上強調:“艦載機起降是航母戰斗力的核心,我們必須做到萬無一失。”他要求團隊“把每一個環節都當成生死考驗來對待”。1. 選段中羅陽的語言描寫體現了他怎樣的工作態度?2. “生死考驗”一詞有何表達效果?選段二:羅陽去世后,同事們在他的筆記本上發現一行字:“此生無悔,唯愿祖國強盛。”這行字被淚水浸濕,卻依然清晰。3. 分析“此生無悔,唯愿祖國強盛”的含義。4. 選段通過________描寫和________描寫,突出了羅陽的________________。四、課外閱讀《于敏:隱姓埋名二十八載》(節選)1961年,34歲的于敏接到一項特殊任務——參與氫彈理論研究。在此之前,他已是國內著名的核物理學家,在基礎理論研究領域頗有建樹。當組織找他談話時,他只問了一句:“國家需要我做什么?”得知要隱姓埋名、放棄已有的研究方向時,他堅定地說:“我服從安排。”此后的28年里,“于敏”這個名字從公開文獻中消失了。他和同事們扎根青海金銀灘,在零下30攝氏度的高原上,用舊保險柜改造出“土冰箱”存放資料,在鐵皮屋里日夜演算。最艱難時,他因過度勞累患上嚴重的胃病,卻仍堅持工作:“氫彈研究是國之重器,一天也不能耽誤。”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從原子彈到氫彈,美國用了7年,蘇聯用了4年,中國只用了2年8個月。當蘑菇云在羅布泊升起時,于敏在指揮帳篷里默默點燃一支煙,淚水沿著布滿皺紋的臉頰滑落。1988年,于敏的名字終于“解禁”。有人問他:“隱姓埋名這么多年,值得嗎?”他笑著說:“一個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沒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進祖國的強盛中,便足以自慰了。”1. 于敏“隱姓埋名二十八載”的原因是什么?這體現了他怎樣的精神? 2. 文中對比“美國用了7年,蘇聯用了4年,中國只用了2年8個月”有何用意? 3. 分析“用舊保險柜改造出‘土冰箱’”這一細節對塑造人物的作用。 4. 結合《國家的兒子》課文及本文,談談你對“國家的兒子”這一稱號的理解。答案一、語言文字運用1. C 2. A 3. D 4. C 5. B 6. C 7. D 8. C二、文本探究1. 文章結構:雙線;工作細節;愛國情懷;奉獻精神;對比。2. 文章主旨:殲-15研制;擔當;犧牲;忠誠;奉獻;責任。三、課內閱讀1. 體現他對工作的高度負責和嚴謹態度。2. 強調試飛任務的重要性和風險性,凸顯羅陽的使命感。3. 表達羅陽對國家的無限忠誠和為事業奉獻終身的決心。4. 細節;心理;崇高理想與家國情懷。四、課外閱讀1. 原因:為了參與氫彈理論研究,嚴守國家機密。體現了他以國家利益為重、甘于奉獻的精神。 2. 突出中國氫彈研制的速度之快,彰顯我國科研人員的智慧和奮斗精神,增強民族自豪感。 3. 細節展現了科研條件的艱苦,反襯出于敏團隊不畏艱難、潛心研究的執著品質。 4. “國家的兒子”指像羅陽、于敏這樣的人:① 把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② 為國家利益甘于犧牲個人名利;③ 用實際行動踐行對祖國的忠誠,他們是國家的脊梁,是民族的驕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