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袁隆平》同步練習B卷 2024-2025學年高教版(2023)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一、語言文字運用1. 下列關于本文體裁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 屬于人物傳記,以時間順序敘述袁隆平生平B. 是新聞特寫,聚焦袁隆平某一典型事件C. 是人物通訊,通過多個事件展現人物品質D. 是報告文學,兼具文學性與科學性2. 文中“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自毛澤東的詩句,其作用是( )A. 直接描繪袁隆平試驗田的豐收景象B. 象征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惠及天下C. 暗示農業科技領域的艱難歷程D. 表達對革命先輩的敬仰之情3. 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袁隆平_________稻田,_________觀察每一株水稻,_________尋找天然雄性不育株。A. 扎根 仔細 終于B. 駐守 認真 最終C. 深入 細心 最終D. 堅守 耐心 終于4. 下列句子中,使用比喻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A. 袁隆平像候鳥一樣追趕著太陽南繁北育B. 他的研究成果讓饑餓的威脅在退卻C. 科學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實的追隨者D. 稻穗像掃帚那么大,谷粒像花生米那樣飽滿5. 下列對“泥腿子專家”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A. 袁隆平因長期在田間勞作,腿部沾滿泥土B. 袁隆平出身農民,始終保持農民的樸實本色C.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直接服務于農民D. 袁隆平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務實精神6. 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錯誤的一項是( )A. 袁隆平提出了“三系法”、“兩系法”等雜交水稻培育理論。B. 他的兩個心愿是:“讓超級稻合成”,“讓雜交稻走向世界”。C. 文中“曾記否,到中流擊水”出自毛澤東《沁園春·長沙》。D. 袁隆平說:“我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7. 下列橫線上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A. 袁隆平在科研中義無反顧,面對質疑毫不退縮B. 雜交稻的推廣讓糧食產量鶴立雞群,解決了溫飽問題C. 他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每年都有新突破D. 面對困難,袁隆平一籌莫展,最終找到解決方法8. 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 通過袁隆平的努力,使雜交水稻的產量大幅提高B. 袁隆平不僅是科學家,而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C. 雜交稻的品質是否優良,取決于科學的培育方法D. 他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二、文本探究1. 文章通過_________個小標題組織材料,分別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個方面展現袁隆平的品質。2. 文章的主旨是:通過記述袁隆平_________的過程,贊揚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學精神,以及_________的崇高理想。三、課內閱讀閱讀課文第二部分“創新是科學家的靈魂和本質”,回答問題: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衰退,因而雜交無優勢”的論斷曾被寫進美國著名遺傳學家辛諾特和鄧恩的經典著作《遺傳學原理》。有人因此嘲笑袁隆平“提出雜交水稻課題是對遺傳學的無知”。袁隆平沒有退縮。他認為,水稻的雜交優勢利用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進行人工去雄,但這種方法效率極低,無法推廣;另一條是培育雄性不育系(“母稻”),再用其他品種授粉雜交。盡管日本、美國等國的科學家早在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究,但均因難度太大未能成功。袁隆平堅信中國具備獨特的優勢:中國是水稻發源地之一,擁有豐富的種質資源;海南島的氣候條件適合全年育種;更重要的是,中國可以組織科研協作攻關。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農校的稻田里發現了一株“性狀奇特、鶴立雞群”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這正是他尋找多年的關鍵突破口。兩年后,袁隆平發表論文《水稻雄性不孕性》,證明了雜交水稻培育的理論可行性。他的研究開創了世界水稻研究的新紀元,也打破了“水稻無雜交優勢”的權威論斷。1. 這一部分主要圍繞什么展開敘述?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2. 袁隆平挑戰權威的具體表現是什么?請結合文本說明。3. 分析“突然,他那敏銳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態特異、鶴立雞群的水稻植株上”中“鶴立雞群”的表達效果。4. 文中提到袁隆平“在實踐中發現真理”,請舉例說明。5. 這一部分在結構上有什么作用?與其他部分有何聯系?6. 聯系實際,談談袁隆平的創新精神對當代青年的啟示。四、課外閱讀(全文《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禾下乘涼夢”是我真實做過的夢。我夢見水稻長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掃把那么長,籽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乘涼。這個夢的實質,就是水稻高產夢——讓人們吃上更多的米飯,永遠都不用再餓肚子。為了實現這個夢想,我們從三系法到兩系法,再到超級雜交稻,不斷突破產量極限。2019年,我們的超級稻示范田畝產突破1200公斤;2021年,在三亞的試驗田里,我親眼看到了“巨人稻”,株高超過2米,穗粒數超過500粒。這些成果,都是向“禾下乘涼夢”邁出的堅實一步。另一個夢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目前,雜交水稻已在印度、越南、非洲等40多個國家種植,年種植面積超過700萬公頃。馬達加斯加的農民告訴我,他們種了中國雜交稻后,畝產從3噸躍升到10.8噸,這讓我無比欣慰。我希望通過雜交水稻技術,讓全世界的人都能遠離饑餓。有人問我,為什么90歲了還在田里奔波?我說,我就是一個農民,我的工作在田里,我的夢想也在田里。只要田里還有稻子,我就不會停下腳步。1. 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有什么含義?2. 演講中提到“讓雜交稻走向世界”,體現了他怎樣的情懷?3. 分析演講中引用數據“每年增產的糧食可多養活7000萬人”的作用。4. 袁隆平的演講風格有什么特點?請結合文本說明。B卷答案:一、1.C 2.B 3.A 4.D 5.D 6.B 7.A 8.D二、1. 四;工作方法;學術品格;道德準則;理想志向2. 攻克雜交水稻難題;獻身科學;勇于創新;堅持真理;讓所有人遠離饑餓三、1. 袁隆平挑戰權威、自創新說的科研歷程3. 提出雜交水稻課題,反駁“遺傳學無知”的指責4. 比喻突出水稻植株的獨特性,暗示袁隆平的敏銳觀察力5. 發現天然雜交稻,通過實踐驗證理論設想6. 承上啟下,銜接工作態度與道德操守的內容7. 啟示青年要敢于質疑、勇于實踐,培養創新思維四、1. 希望水稻高產,人們不再受饑餓威脅8. 體現全球視野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9. 用數據強調雜交稻的實際價值,增強說服力10. 語言樸實、情感真摯,結合具體事例和數據展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