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喜看稻菽千重浪——記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袁隆平》同步練習A卷2024-2025學年高教版(2023)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一、語言文字運用1. 下列關于作者沈英甲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 曾擔任《科技日報》記者,著有《走進神農架》等紀實文學B. 本文是為袁隆平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而作的人物通訊C. 其作品多次獲中國新聞獎和全國征文獎D. 本文體裁屬于人物傳記,以時間為線索展開敘述2. 文中“喜看稻菽千重浪”引用自毛澤東《七律·回韶山》,其作用是( )A. 暗示袁隆平的研究成果帶來農業豐收景象B. 表達對革命先烈的緬懷之情C. 象征袁隆平的科學精神如波浪般壯闊D. 直接描繪稻田的自然風光3. 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袁隆平_________權威但不迷信權威,_________實踐中發現“天然雜交稻”,最終_________了世界難題。A. 尊重 經過 突破B. 尊敬 通過 攻克C. 敬重 歷經 破解D. 尊崇 經過 解決4. 下列句子中,沒有使用修辭手法的一項是( )A. 袁隆平像候鳥一樣追趕著太陽南繁北育B. 稻穗像掃帚那么大,谷粒像花生米那樣飽滿C. 他的研究成果讓饑餓的威脅在退卻D. 科學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實的追隨者5. 下列對“泥腿子專家”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A. 袁隆平出身農民家庭,始終保持樸素的生活作風B. 袁隆平常年在田間勞作,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C. 袁隆平因長期在稻田工作,腿部沾滿泥土D. 袁隆平的研究成果惠及廣大農民,被親切稱呼6. 下列句子中,標點符號使用正確的一項是( )A. 袁隆平提出了“三系法”、“兩系法”等雜交水稻培育理論。B. 他的兩個心愿是:“讓超級稻合成”,“讓雜交稻走向世界”。C. 文中“曾記否,到中流擊水”出自毛澤東《沁園春·長沙》。D. 袁隆平說:“我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7. 下列橫線上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A. 袁隆平在科研中義無反顧,面對質疑毫不退縮B. 雜交稻的推廣讓糧食產量鶴立雞群,解決了溫飽問題C. 他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每年都有新突破D. 面對困難,袁隆平一籌莫展,最終找到解決方法8. 下列句子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 通過袁隆平的努力,使雜交水稻的產量大幅提高B. 袁隆平不僅是科學家,而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C. 雜交稻的品質是否優良,取決于科學的培育方法D. 他的事跡感動了無數人,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二、文本探究1. 文章采用_________結構,設置四個小標題:(1)曾記否,到中流擊水——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學術精神與品格;(3)事實是科學家的空氣——__________________;(4)饑餓的威脅在退卻——__________________。2. 文章主旨:通過記述袁隆平_________的歷程,展現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科學精神,以及讓所有人遠離饑餓的崇高理想。三、課內閱讀閱讀課文第三部分“事實是科學家的空氣”,回答問題:前些年一家有影響的報紙在頭版刊登了一篇貶斥雜交稻的文章,說雜交稻是“三不稻”——“米不養人,糠不養豬,草不養牛”。這種不顧事實的說法給農業科研人員和廣大農民心頭蒙上了陰影。袁隆平寫了一封信寄給了《人民日報》,憑著他杰出的學識和無與倫比的實踐,用事實說明“雜交稻既能高產又能優質”。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報》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來信。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語氣、無可辯駁的事實說:“我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在生產上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國家,雜交稻比一般水稻每畝增產100公斤左右。1976年至1991年全國累計種植雜交稻19億多畝,增產糧食近2000億公斤。由此可見,雜交水稻的推廣,對解決我國11億人口的溫飽問題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產量最高的一種水稻良種‘汕優63’是雜交稻。近幾年的年種植面積都超過1億畝,平均畝產穩定在500公斤左右,不僅產量高而且品質好,被評為全國優質秈稻米。”他進而寫道:“的確,在我國南方生產的稻谷中,有相當一部分米質較差,這主要是雙季早稻。目前積壓的稻谷以及歷年來糧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數為這種早秈稻。而雙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質較好,糧店偶爾出售這種稻米時,就會出現排長隊爭購的現象。而雜交稻則占雙季晚稻和一季中稻面積的80%左右,產量占90%以上。因此,說雜交稻屬劣質米與事實不符。”袁隆平還指出:“雜交稻、常規稻與任何其他農作物一樣,品種不同,產量和品質是有差別的,有的甚至很懸殊。一般地說,大多數雜交稻品種的米質屬于中等,其中也有個別雜交稻品種的米質較差,但絕不能以個別品種的優劣來概括一般。”就這樣,袁隆平以事實為武器,捍衛了真理,也捍衛了農民的利益。1. 有人稱雜交稻是“三不稻”,袁隆平如何反駁這一觀點?請分點概括。(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文中“凡是涉及不顧農民利益、無視事實的事,他都能挺身而出毫不含糊地闡明事實”體現了袁隆平的什么品質?3. 分析“他屏氣靜神地伸出雙手,欣喜地撫摸著那可愛的稻穗”這一細節描寫的作用。4. 袁隆平引用數據“年種植面積超過1億畝,平均畝產穩定在500千克左右”的目的是什么?5. 這一部分在選材上有什么特點?請結合文本說明。6. 聯系全文,談談你對“科學家是真理的侍者,是事實的追隨者”這句話的理解。四、課外閱讀(全文《媽媽,稻子熟了》)閱讀袁隆平寫給母親的信,回答問題:稻子熟了,媽媽,我來看您了。媽媽,您在安江,我在長沙,隔得很遠很遠。我在夢里總是想著您,想著安江這個地方。人事難料啊,您這樣一位習慣了繁華都市的大家閨秀,最后竟會永遠留在這么一個偏遠的小山村。1957年,我要從重慶的大學分配到這兒,是您陪著我,臉貼著地圖,手指順著密密麻麻的細線,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圖上這么一個小點點。當時您嘆了口氣說:“孩子,你到那兒,是要吃苦的呀……”我說:“我年輕,我還有一把小提琴。”沒想到的是,為了我,為了幫我帶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媽媽您哪!您哪里走得慣鄉間的田埂!每次都要小孫孫牽著您的手,您才敢走過屋前屋后的田間小道。安江是我的一切,我卻忘了,對一輩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來說,70歲了,一切還要重新來適應。我總以為會有時間的,會有時間的,等我閑一點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時候,我還在長沙忙著開會。其實我知道,那個時候已經是您的最后時刻。誰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趕,我還是沒能見上媽媽您最后一面。媽媽,當時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長,您一定有很多話要對我說,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這么多年,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實驗,少出一天差,坐下來靜靜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他們說,我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我知道,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稻子熟了,媽媽,您能聞到嗎?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還留著熟悉的歡笑?隔著21年的時光,我依稀看見,小孫孫牽著您的手,走過稻浪的背影;我還要告訴您,一輩子沒有耕種過的母親,稻芒劃過手掌,稻草在場上堆積成垛,谷子在陽光中畢剝作響,水田在西曬下泛出橙黃的味道。這都是兒子要跟您說的話,說不完的話啊……媽媽,稻子熟了,我想您了!1. 信中多次提到“稻子熟了”,有何象征意義?2. 分析“這粒種子,是媽媽您在我幼年時種下的”一句的深層含義。3. 信中回憶母親陪伴自己到安江的情節,有什么作用?4. 袁隆平在信中表達了哪些情感?請結合文本分析。A卷答案:一、1.D 2.A 3.B 4.C 5.B 6.C 7.A 8.D二、1. 小標題;工作態度與方法;創新是科學家的靈魂和本質;道德操守與準則;個人理想與志向2. 研究雜交水稻;勇于實踐;敢于創新;實事求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三、1. (1)全國種植面積最大的“汕優63”是雜交稻;(2)“汕優63”被評為優質秈稻米;(3)雜交稻占雙季晚稻面積的80%以上2. 堅持實事求是、維護農民利益的品質3. 細節描寫生動展現袁隆平對科研的專注與熱愛4. 用數據證明雜交稻的實際效益,增強說服力5. 選材精當,通過“三不稻”事件突出人物個性6. 科學家應尊重事實、追求真理,袁隆平用行動踐行了這一理念四、1. 象征豐收與希望,呼應標題,表達對母親的思念2. 母親的教育為袁隆平的科研之路奠定基礎3. 體現母親對袁隆平的支持,突出親情與事業的交織4. 思念、感激、愧疚、崇敬等情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