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同步練習B卷2024-2025學年高教版(2023)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一、語言文字運用1. 下列關于課文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 本文作者是茅盾、老舍、巴金,均為現代文學大家。B. 焦裕祿在蘭考僅工作了半年,因積勞成疾不幸逝世。C. 文章通過虛構情節塑造焦裕祿的光輝形象。D. 焦裕祿精神的核心是“親民愛民、艱苦奮斗”。2.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 焦裕祿_________群眾的疾苦,經常深入田間地頭了解情況。② 他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仍_________蘭考的未來,令人動容。③ 蘭考的巨變_________著焦裕祿的心血和汗水。A. 關心 思慮 凝聚B. 關懷 思考 凝結C. 關心 惦記 凝聚D. 關懷 思索 凝結3. 下列句子中,橫線上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A. 焦裕祿在治沙工作中好大喜功,帶領群眾取得了顯著成效。B. 面對困難,他自暴自棄,最終找到了治沙的有效方法。C. 蘭考人民眾志成城,在焦裕祿的帶領下戰勝了“三害”。D. 他的事跡平淡無奇,卻深深打動了每一個人。4. 下列句子有語病的一項是( )A. 焦裕祿的精神激勵著我們不斷前進,為實現中國夢而努力。B. 通過治理風沙,蘭考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C. 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值得贊揚的。D. 蘭考的泡桐樹成為焦裕祿精神的象征,見證了蘭考的變遷。二、文本探究1. 文章結構填空全文以_________為線索,分為四個部分:① 第一部分(1-16段):焦裕祿__________________,制定治沙策略;② 第二部分(17-27段):蘭考__________________,他組織救災;③ 第三部分(28-36段):身患重病,他仍__________________;④ 第四部分(37-62段):臨終之際,他__________________。2. 文章主旨填空本文通過記敘焦裕祿_________的事跡,展現了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質,成為黨員干部的楷模。三、課內閱讀閱讀下面文段,完成1-4題。文段一焦裕祿的房子里,電燈亮了一夜。第二天,他挨門把全院的同志們叫起來開會,說:“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1. 文中“電燈亮了一夜”暗示了焦裕祿_________的工作態度。文段二醫生開出診斷書:“肝癌后期,皮下擴散?!壁w文選哭著懇求醫生:“俺蘭考離不開他呀!”焦裕祿卻對同志們說:“我死后,把我埋在沙堆上,看著你們治好沙丘?!?br/>2. 這段文字通過_________和_________描寫,表現了焦裕祿_________的精神。3. 文中焦裕祿與群眾的對話有何作用? 4. 分析“蘭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一句在文中的含義。 四、課外閱讀蘭考的“除堿書記”(節選自《人民日報》2024年3月12日)焦裕祿到蘭考的第一個冬天,就遇上了“三害”中最棘手的鹽堿地。他帶著技術員,拿著pH試紙,在凍得開裂的土地上蹲了整整半個月。老鄉們說:“焦書記不像官,倒像個種地的把式,褲腳沾滿泥,手上磨出血泡,卻總笑著問‘這地咋能長出莊稼’。”有一次,他在張莊村看到老貧農李大爺家的麥子被鹽堿“燒”得枯黃,蹲在田埂上直嘆氣。焦裕祿拉著李大爺的手說:“大爺,咱一起想辦法。鹽堿地怕啥?咱挖溝排堿、壓沙改土,不信種不出好莊稼!”當晚,他就帶著干部們在村委會開了通宵會,畫出了第一張“蘭考鹽堿地改造草圖”。開春后,他帶頭跳進沒過膝蓋的冰水,和群眾一起挖排水溝。有人勸他:“書記,你身體不好,歇著吧!”他擺擺手:“群眾在泥里泡著,我哪能站在岸上?”那年年末,張莊村的鹽堿地竟長出了綠油油的麥苗,李大爺捧著麥穗,對著焦裕祿的方向深深鞠了一躬。1. 文中“褲腳沾滿泥,手上磨出血泡”屬于什么描寫?表現了焦裕祿怎樣的特點? 2. 焦裕祿為什么說“群眾在泥里泡著,我哪能站在岸上”?這句話體現了他怎樣的思想? 3. 結合課文,說說焦裕祿改造鹽堿地的事跡與“焦裕祿精神”的哪一核心內涵相呼應。 參考答案一、語言文字運用1. D 2. C 3. C 4. C二、文本探究1. 時間;臨危受命;遭遇洪災;堅守崗位;心系蘭考。2. 治理蘭考“三害”;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三、課內閱讀1. 廢寢忘食、高度負責。2. 語言、側面;舍己為公、鞠躬盡瘁。3. 直接展現焦裕祿的公仆情懷,增強文章的真實性和感染力。4. 體現蘭考人民在焦裕祿帶領下改造自然的決心和勇氣,呼應文章主旨。四、課外閱讀1. 細節描寫。表現了焦裕祿深入一線、務實肯干、與群眾同甘共苦的特點。 2. 因為他始終把群眾的疾苦放在心上,認為黨員干部必須和群眾站在一起、共克難關。體現了他“親民愛民、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 3. 與“實事求是、迎難而上”的核心內涵相呼應。他通過實地調研找到改造鹽堿地的方法,面對困難帶頭實干,正是這種精神的體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