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語文上冊新部編版第一單元第4課《古代詩歌四首》課時練習題一、基礎知識綜合1.閱讀下面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現了詩人李白對王昌齡的同情與安慰。【乙】盛夏時節,來到“華北明珠”白洋淀,淀水與岸齊平,視野廣闊,和風拂過,微波漾起,白帆如同一衛士挺立在船上,生氣勃勃。【丙】借助大海的壯闊,表達了詩人渴望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和壯志。(1)請在甲段文字空缺處填上相應的詩句。(2)王灣《次北固山下》的詩句“ , 。”能恰當的體現乙段文字的內容。(3)丙段文字的描述,想到了東漢末曹操的《 》。二、選擇題2.下列文學文化常識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A.《觀滄海》,作者曹操,字孟德,西漢末年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他的詩以“慷慨悲壯”見稱。B.中國自古以來就是詩歌之國:漢魏時期有樂府詩,如《觀滄海》;唐代盛行律詩,如《次北固山下》;元代有小令,如《天凈沙·秋思》。C.古代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如《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題目中的“龍標”和詩句中“聞道龍標過五溪”中的“龍標”都指王昌齡。D.《天凈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馬致遠,號青蓮,元代戲曲作家,是“元曲四大家”之一。3.朗讀《次北固山下》頸聯“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時,對“生”和“入”兩個字的朗讀處理,正確的是( ) A.“生”和“入”都讀重音,聲音短促有力 B.“生”讀重音,聲音上揚,“入”讀輕聲,一帶而過 C.“生”讀輕聲,“入”讀重音,聲音低沉 D.“生”和“入”都讀重音,“生”聲音上揚,“入”聲音稍緩 4.閱讀下面兩首詩歌,回答問題。【甲】觀滄海 曹操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乙】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對上面兩詩詞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詩想象豐富,意境宏闊,為詩歌的達志蓄勢。B.乙曲開頭,意象羅列,富有特色,為后面的抒情鋪墊。C.兩首詩歌都是借景抒情的名篇:甲詩表達了詩人遠大的志向和抱負,乙曲抒發了游子的鄉愁之苦。D.甲詩是一首律詩,講究押韻和對仗,句式整齊,韻律感強。乙曲中的“天凈沙”是詞牌名;“秋思”是題目,意思是對秋天的思緒。5.閱讀古詩,完成問題。【甲】天凈沙 秋思馬致遠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乙】秋思張籍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對兩首詩詞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兩首詩都借景物渲染出蕭瑟悲涼的意境,烘托出游子孤寂、悲涼的心境。B.【甲】詩前三句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乙】詩最后一句通過“又開封”這一動作,生動地表達出了詩人的思鄉情結。C.【甲】詩描繪了一幅秋天的黃昏圖景,通過描繪荒涼的景色來渲染悲涼的氣氛。【乙】詩描述了詩人離開家鄉,來到洛陽城后所感到的秋風凄涼與思鄉之情。D.兩首詩的共同之處在于都表達了一種人在異地、思念故鄉的情感。三、名句名篇默寫6.植物園的攬勝亭中有許多副對聯,其中一副令小羅與小湖浮想聯翩。上聯:百卉萬芳茂林幽蘭楊柳翠下聯:一湖三色青山綠水夕陽紅小羅:上聯中的“百卉萬芳”讓我想到了那些古詩中的花兒。如:(1) , 。(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小湖:下聯中的“青山綠水”讓我想起了那些吟詠山水的名句。如:(2) , ;(曹操《觀滄海》)(3) , 。(王灣《次北固山下》)小羅:看到下聯中的“夕陽”讓我想到了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中的:(4) , 。四、綜合性學習7.綜合性學習。為了弘揚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黃海中學九(1)班決定開展“會詩詞·詠經典·信中國”為主題的語文實踐活動,請你參與。【會詩詞】在班級舉行的賽詩會上,甲乙兩位同學分別朗誦了一首詞。請你結合學過的古詩詞知識,為這兩首詞選擇正確的詞牌名,將序號填在橫線上。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甲)遠遠游蜂不記家,數行新柳自啼鴉,尋思舊事即天涯。睡起有情和畫卷,燕歸無語傍人斜,晚風吹落小瓶花。(乙)A.卜算子 B.浣溪沙 C.如夢令 D.相見歡甲: 乙:【詠經典】《經典詠流傳》用現代的唱法和曲調來演繹傳統經典,將詩詞文化與電視媒介有機結合,兼顧詩詞文化的意境悠遠和表現形式的通俗易懂。經典傳唱人結合自身的音樂風格,將經典詩詞轉化為優美的歌曲,以現代人更喜聞樂見的方式,去學習詩詞,“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造性發展”,受到廣大觀眾的一致好評。有同學根據上面材料擬寫了一副對聯的上聯,請你寫出下聯:上聯:變形式演繹經典 下聯:【信中國】央視《信·中國》節目曾播放茅臺酒廠首席釀造師嚴剛寫給孫兒們的一封信,信中要求孫兒們“做人如做酒”……其間,主持人朱軍講述了一段往事,1954年,周恩來總理總結日內瓦會議中國外交取得突破靠的是“兩臺”:一是國酒茅臺,一是戲劇《梁山伯與祝英臺》。請根據這則材料寫出我們對傳統文化應持有的態度。(不少于兩點)五、語言表達8.請賞讀下面這幅書法作品,結合詩句,在下面空缺處補全句子。詩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曹操《觀滄海》)畫面:你看, ;你看,天河里的燦爛群星,也好像是從大海中涌現出來。六、詩歌鑒賞閱讀下面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李白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9.“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兩句是如何表達情感的?請簡要分析。10.首句描寫“楊花”“子規”兩樣景物,請結合全詩,揣摩詩人這樣寫的用意。閱讀古詩文,回答下列小題。觀滄海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11.這首詩的體裁是 ,“星漢”的意思是 。12.除了詩歌的最后兩句,全詩可分為三層。請根據對詩歌的理解和相關提示,填寫橫線空白處。第一層(一、二句),交代“觀海”的① 。第二層(緊接著的六句),先寫海水和山島,凸顯了大海的② ;次寫草木;再寫到“洪波”。這一層寫實,動靜結合。第三層(接下來四句),發揮想象,兩個“若”字,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描繪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物的壯闊景象,表達了詩人③ 。13.閱讀下面的詩歌,然后回答問題。次北固山下王 灣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1)小語想把詩歌的頷聯畫成一幅畫,請你幫他把頷聯的內容描繪出來。(2)默寫古詩時,同學們常把本詩尾聯中的“雁”誤寫成“燕”。請你根據詩歌內容,解釋為什么要寫作“雁”?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各題。觀滄海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 )A.“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點明了“觀滄海”的位置,雖沒有直接寫到人,但讓讀者似乎看到了詩人登臨碣石觀海時的英姿。B.“樹木叢生,百草豐茂”描寫了島上樹木茂盛、野草繁密的畫面,這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讓詩人生發出豪邁之氣。C.“秋風蕭瑟,洪波涌起”寫出了蕭瑟秋風吹拂,洶涌的波濤濺起陣陣浪花的景象。詩人不禁產生些許落寞之情。D.這首詩選取了滄海、日月、洪波、星漢等宏大的景物,在蒼涼中又有慷慨之氣,表現了詩人的雄心壯志。15.這首詩運用動靜結合的方法描寫滄海形象,如“ ”寫的是動景,“ ”寫的是靜景,突出了海上風光壯闊迷人的特點。1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采用了 (選填“直舒胸臆”或“借景抒情”),描繪大海 的壯麗景象,抒發詩人 的雄心壯志。試卷第2頁,共2頁試卷第1頁,共1頁《七年級語文上冊新部編版第一單元第4課《古代詩歌四首》課時練習題》參考答案題號 2 3 4 5答案 B D D A1.(1)我寄愁心與明月 隨君直到夜郎西(2) 潮平兩岸闊 風正一帆懸(3)觀滄海2.B3.D4.D5.A6. 楊花落盡子規啼 聞道龍標過五溪 水何澹澹 山島竦峙 客路青山外 行舟綠水前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7.【會詩詞】C B【詠經典】詠詩詞弘揚傳統【信中國】①讓后輩傳承中國傳統文化;②在海內外弘揚傳統文化。8.示例:升降起落的日月,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滄海中發出的9.這兩句想象奇特,詩人通過擬人的修辭手法,將明月當成使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朋友的不舍、關心和牽掛之情。 10.詩人選取這兩個景物,一是表明事情發生的時令,二是二者都是有形之物,畫面感強;三是取其象征意義,楊花飄忽不定,行游無蹤,暗喻征人前途命運未卜,子規常鳴“不如歸去”,借用來關懷跋山涉水、遠走他鄉的友人王昌齡,希望他早日歸來。(意思對即可)11. 四言古詩 銀河 12. 地點 遼闊和莊嚴 胸懷天下、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13.(1)潮水上漲,江面顯得非常開闊;一艘船順風行駛在江面上,船上高懸的帆張得鼓鼓的。(2)古人曾在雁足上系書信傳遞信息,后來“雁”便成為書信的代稱。“歸雁洛陽邊”這句詩的意思是希望北歸的大雁捎一封家書到洛陽,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故此處應寫作“雁”。14.C 15. 水何澹澹(或:秋風蕭瑟;或:洪波涌起) 山島竦峙(或:樹木叢生;或:百草豐茂) 16. 借景抒情 吞吐日月、包蘊萬千 統一天下、建功立業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