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語文下學期期末質量監測考試時間:150分鐘 滿分:120分一、積累與運用(26分)(一)古詩文默寫(10分)1. 根據課文原句填空。(每空1分,共10分)(1)萬里赴戎機,__________。(《木蘭詩》)(2)__________,寒光照鐵衣。(《木蘭詩》)(3)__________,散入春風滿洛城。(李白《春夜洛城聞笛》)(4)馬上相逢無紙筆,__________。(岑參《逢入京使》)(5)__________,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6)簫鼓追隨春社近,__________。(陸游《游山西村》)(7)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己亥雜詩》)(8)__________,青草池塘處處蛙。(趙師秀《約客》)(9)__________,獨愴然而涕下。(陳子昂《登幽州臺歌》)(10)會當凌絕頂,__________。(杜甫《望岳》)(二)字音字形與成語運用(6分)2. 下列加畫線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2分)A. 亙古(gèn) 佇立(zhù) 褶皺(zhě) 伶俐(líng)B. 醞釀(niàng) 纖維(xiān) 熾熱(chì) 嗥鳴(háo)C. 殷紅(yān) 愧怍(zuò) 斑斕(lán) 祈禱(qǐ)D. 顫抖(chàn) 澎湃(péng) 哽咽(yàn) 震悚(sǒng)3. 下列詞語書寫無誤的一項是( )(2分)A. 鋒芒畢露 鞠躬盡瘁 家喻戶曉 深惡痛絕B. 鍥而不舍 瀝盡心血 群蟻排衙 鋒芒必露C. 迥乎不同 警報疊起 一反即往 慷慨淋漓D. 目不窺園 潛心貫注 心會神疑 氣沖斗牛4. 下列句子中加點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2分)A. 面對突如其來的山火,消防員們義無反顧地沖進火海,令人嘆為觀止。B. 經過艱苦訓練,他在運動會上大顯身手,可謂當之無愧。C. 這篇作文洋洋灑灑千余字,卻言簡意賅,令人回味無窮。D. 他對待同學總是彬彬有禮,鋒芒畢露,深受大家喜愛。(三)語段綜合運用(10分)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題。贛鄱大地,青山如黛,碧水似練。清晨,第一縷陽光穿過薄霧,灑在鄱陽湖靜謐的湖面,粼粼波光便與飛鳥的鳴唱交織成一方靈動的交響。湖畔的廬山上,云霧繚繞,松濤陣陣;山腳的村落里,炊煙裊裊,書聲瑯瑯。這里既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雄奇,也有“稻花香里說豐年”的恬靜。江西,這片古老而年輕的土地,正以她獨有的風姿,向世界訴說著歷史的厚重與未來的希冀。5. 請用“/”給文中畫線句標出兩處朗讀停頓。(2分)粼粼波光便與飛鳥的鳴唱交織成一方靈動的交響。6. 請仿照畫線句,續寫一句,要求句式相同,語意連貫。(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文段運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請簡要賞析其表達效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閱讀理解(44分)(一)現代文閱讀(24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題。泥人張馮驥才手藝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張”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沒第二,第三差著十萬八千里。泥人張大名叫張明山。咸豐年間常去的地方有兩處。一是東北城角的戲院大觀樓,一是北關口的飯館天慶館。坐在那兒,為了瞧各樣的人,也為捏各樣的人。去大觀樓要看戲臺上的各種角色,去天慶館要看人世間的各種角色。這后一種的樣兒更多。那天下雨,他一個人坐在天慶館里飲酒,一邊留神四下里吃客們的模樣。這當兒,打外邊進來三個人。中間一位穿得闊綽,大腦袋,中溜個子,挺著肚子,架式挺牛,橫沖直撞往里走。站在迎門桌子上的“撂高的”一瞅,趕緊吆喝著:“益照臨的張五爺可是稀客,貴客,張五爺這兒總共三位——里邊請!”一聽這喊話,吃飯的人都停住嘴巴,甚至放下筷子瞧瞧這位大名鼎鼎的張五爺。當下,城里城外最沖的要算這位靠著販鹽賺下金山的張錦文。他當年由于為盛京將軍海仁賣過命,被海大人收為義子,排行老五,所以又有“海張五”一稱。但人家當面叫他張五爺,背后叫他海張五。可是手藝人除外。手藝人靠手吃飯,求誰?怵誰?故此,泥人張只管飲酒,吃菜,西瞧東看,全然沒把海張五當個人物。但是不會兒,就聽海張五那邊議論起他來。有個細嗓門的說:“人家臺下一邊看戲,一邊手在袖子里捏泥人。捏完拿出來一瞧,臺上的嘛樣,他捏的嘛樣。”跟著就是海張五大粗嗓門說:“在哪兒捏?在袖子里捏?在褲襠里捏吧!”隨后一陣笑,拿泥人張找樂子。這些話天慶館里的人全都聽見了。人們等著瞧泥人張怎么“回報”海張五。只見人家泥人張聽賽沒聽,左手伸到桌子下邊,打鞋底下摳下一塊泥巴。右手依然端杯飲酒,眼睛依然瞅著桌上的酒菜,這左手便擺弄起這團泥巴來:幾個手指飛快捏弄,比變戲法的劉禿子的手還靈巧。海張五那邊還在不停地找樂子,泥人張這邊肯定把那些話在他手里這團泥上全找回來了。隨后手一停,他把這泥團往桌上“叭”地一戳,起身去柜臺結賬。吃飯的人伸脖一瞧,這泥人真捏絕了!就像把海張五的腦袋割下來放在桌上一般。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比海張五還像海張五,只是只有核桃大小。海張五在那邊,隔著兩丈遠,就看出捏的是他。他朝著正走出門的泥人張的背影叫道:“這破手藝也想賺錢,賤賣都沒人要!”泥人張頭都沒回,撐開傘走了。但天津衛的事沒有這樣完的——第二天,北門外估衣街的幾個小雜貨攤上,擺出來一排排海張五這個腦袋,而且是翻模子扣的,成批生產,足有一二百個。攤上還都貼著個白紙條,上邊用墨筆寫著:“賤賣海張五”。估衣街上來來往往的人,誰看誰樂。樂完找熟人來看,再一塊兒樂。三天后,海張五派人花了大價錢,才把這些泥人全買走——據說連模子也買走了。泥人是沒了,可“賤賣海張五”這事卻傳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兒個。8. 結合全文,概括“泥人張”技藝高超的具體表現。(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 文中畫線句“但天津衛的事沒有這樣完的——”有何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 海張五是一個怎樣的人?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從描寫手法角度賞析文中“瓢似的腦袋,小鼓眼,一臉狂氣”一句的表達效果。(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 本文體現了馮驥才“津味小說”的獨特風格,請結合文本談談你的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詩文閱讀(20分)閱讀《木蘭詩》節選,完成13—16題。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13. “東市買駿馬……北市買長鞭”四句運用了什么修辭?有何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結合詩句,分析木蘭形象的特點。(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 “旦辭爺娘去……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中兩次寫“不聞爺娘喚女聲”,其表達效果有何不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 請從節奏、用詞兩個角度賞析“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一句的妙處。(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寫作(50分)17. 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青春是一場奔跑,是一次攀登,是一段在風雨中仍仰望星空的旅程。請以“那一次,我懂得了______”為題,寫一篇記敘文。要求:①將題目補充完整;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出現真實校名、人名。參考答案及解析一、積累與運用(一)古詩文默寫1.(1)關山度若飛 (2)朔氣傳金柝 (3)誰家玉笛暗飛聲 (4)憑君傳語報平安(5)山重水復疑無路 (6)衣冠簡樸古風存 (7)落紅不是無情物 (8)黃梅時節家家雨(9)念天地之悠悠 (10)一覽眾山小(二)字音字形與成語運用2. C(A項“褶”讀zhě,B項“纖”讀xiān,D項“咽”讀yè)3. A(B項“鋒芒必露”應為“畢露”,C項“警報疊起”應為“迭起”,D項“心會神疑”應為“凝”)4. B(A“嘆為觀止”用于贊美技藝,不當;C“言簡意賅”與“洋洋灑灑”矛盾;D“鋒芒畢露”含貶義)(三)語段綜合運用5. 粼粼波光/便與飛鳥的鳴唱/交織成一方靈動的交響。6. 示例:遠山的翠色同天邊的朝霞暈染出一幅靜謐的水墨。7. 運用了視覺、聽覺、動靜結合的描寫,如“青山如黛”“碧水似練”與“飛鳥的鳴唱”“松濤陣陣”相映成趣,既寫出贛鄱大地的秀美,又烘托出人文與自然的和諧。二、閱讀理解(一)現代文閱讀8. ①隨手摳泥,瞬間捏出酷似海張五的泥人;②袖中捏人,形神畢肖;③批量翻模,讓“賤賣海張五”傳為笑談。9. 承上啟下,既總結上文泥人張的“回報”,又引出下文“賤賣海張五”的高潮,增強故事張力。10. 傲慢自大、目中無人,如“橫沖直撞”“架式挺牛”;刻薄輕狂,如“在褲襠里捏吧”;最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狼狽不堪。11. 運用肖像描寫,以夸張、比喻突出海張五的丑態,寥寥數筆形神兼備,強化了諷刺效果。12. 語言極具“津味”,方言口語化,如“撂高的”“嘛樣”“賽沒聽”;情節緊湊,人物鮮活,市井氣息濃郁,體現地域文化特色。(二)古詩文閱讀13. 排比、互文。通過鋪陳“東、西、南、北”四市,突出準備之迅速周全,烘托木蘭從軍的果決。14. 孝順——替父從軍;勇敢——“從此替爺征”;機敏——周密準備;堅毅——“不聞爺娘喚女聲”。15. 第一次寫離家漸遠,表現不舍;第二次寫到邊地,突出環境險惡,反襯木蘭的堅強。16. 節奏上用疊詞“唧唧復唧唧”形成回環往復,表現織機聲與嘆息聲的交織;用詞“當戶”點明場景,引出下文,含蓄而自然。三、寫作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