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耿湋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春日即事耿湋①數畝東皋宅,青春獨屏居。家貧僮仆慢,官罷友朋疏。強飲沽來酒,羞看讀破書。閑花更滿地,惆悵復何如?【注】①耿湋于唐寶應二年(763年)舉進士,不久任周至(今陜西周至)尉,四年任滿后,罷居在家。此詩大約就寫于此時。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居住在郊外,種著幾畝薄田,過著隱士般的田園生活,日子很是清貧。B.頷聯以通俗的語言道破人情世故之淡薄:家貧官罷則僮仆怠慢、朋友見疏。C.幸而尚可暢飲沽來美酒,詩人家里的藏書也很豐富,不必翻來覆去讀破書。D.以隱居為題材的詩歌往往著重表現生活的閑適與恬靜,本詩可謂大異其趣。2.同樣是歸隱田園,《春日即事》與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所表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為什么?試作簡要比較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上將行耿湋蕭關掃定犬羊群,閉閣層城白日曛。櫪上驊騮嘶鼓角,門前老將識風云。旌旗四面寒山映,絲管千家靜夜聞。誰道古來多簡冊,功臣唯有衛將軍 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詩的起句稱強敵為“犬羊群”,表示了對敵人的蔑視。“蕭關掃定犬羊群”指在蕭關邊塞,消滅了進犯的敵人。B.第二句實寫邊關的景物,樓閣層城,落日余暉,景象雄渾壯闊。“閉”暗示了邊關將士的嚴陣以待,防衛謹嚴。C.頷聯先寫耳之所聞,再寫眼之所見,有聲有色。馬是良馬,將是“老”將,表明邊關將士裝備精良,能征善戰。D.“旌旗四面寒山映”寫旌旗招展映照山川,側面烘托軍威強盛;“寒山”既交代邊塞苦寒,又暗示戰爭形勢嚴峻。4.請簡要說明尾聯用典的好處。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完成下列小題塞上曲耿湋慣習干戈事鞍馬,初從少小在邊城。身微久屬千夫長,家遠多親五郡兵。懶說疆場曾大獲,且悲年鬢老長征。塞鴻過盡殘陽里,樓上凄凄暮角聲。5.下列對詩歌有關內容和技巧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首聯“慣習干戈事鞍馬,初從少小在邊城”的意思是寫自己少小長在邊塞,早已習慣了戎馬生活,從質樸的語言中可以看出詩人的哀傷情緒。B.尾聯“塞鴻過盡殘陽里”描寫了一幅夕陽西下,塞外的鴻雁已經紛紛飛走,消失在遙遠的天際的夕陽鴻雁秋景圖,意境遼遠開闊,表現了詩人曠達的胸襟。C.詩歌尾聯以景作結,借助“塞鴻”“殘陽”“暮角聲” 等意象,營造了凄涼的意境,凸顯長年戰亂后的荒涼,也表現出詩人的傷感。D.詩歌以邊塞為題材,比較真切地描寫出了在紛亂的時代背景下的個人遭際,不但是這一時期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同時也飽含詩人個人情感。E.全詩有敘事,有抒情,有景物描繪,意境優美恬靜,于平淡質樸中,凸顯長年戰亂后的荒涼,展示了詩人戍邊的感受。6.全詩表達了詩人哪些復雜的情感?請簡要概括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小題。喜侯十七校書【1】見訪(唐)耿湋東城獨屏居,有客到吾廬。發廩因舂黍,開畦復剪蔬。許酣令乞酒,辭窶【2】任無魚。遍出新成句,更通未悟書。藤絲秋不長,竹粉【3】雨仍余。誰為須張燭,涼空有望舒【4】。注釋:【1】侯十七校書:作者友人。校書,官職名。【2】窶:貧窮。【3】竹粉:附著在竹節旁的白色粉末。【4】望舒:代指月亮。7.下列對詩句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交代了詩人在東城屏客獨居的狀態,為后文寫友人來訪時的心情做鋪墊。B.“發廩”二句,表現出詩人生活的辛勞,又暗含他招待友人時的真誠與熱情。C.“藤絲”二句,使用藤絲、竹粉和秋雨等意象,營造出了蕭索、冷清的意境。D.末句中“涼”字點出了秋雨后環境的特點,也表現出友人離去后詩人的孤寂之情。8.下列詩句中的“任”字與“辭窶任無魚”句中的“任”字,含義不同的一項是( )A.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B.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蘇軾《定風波》)C.盡道有些堪恨處,無情,任是無情也動人。(秦觀《南鄉子》)D.有井極甘便試茗,無花可插任空瓶。(趙師秀《移居謝友人見過》)9.詩人因朋友到訪而喜,詩中寫了二人相處時的哪些“喜”?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隴西行耿湋雪下陽關路,人稀隴戍頭。封狐①猶未剪,邊將豈無羞。白草三冬色,黃云萬里愁。因思李都尉②,畢竟不封侯。【注】①封狐:大狐,這里指邊境敵人。②李都尉:西漢名將李廣。10.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二句“大雪”“稀”,言邊地酷寒、人煙稀少;“陽關”“隴”,點明邊塞詩的題材。B.三、四句中邊關將士的情感,與“燕然未勒歸無計”句中流露出的情感是不同的。C.五、六句蘊藉豐富,塞外之荒涼,時空之無限,心中之憂愁,皆熔鑄在這十字之中。D.全詩用字凝練,用典精當;寫景壯闊,格調高昂,體現出了作者積極進取的胸懷。11.人言此詩有“萬里之愁”,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詩人因何而愁。閱讀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題。路傍老人唐 耿湋老人獨坐倚官樹,欲語潸然淚便垂。陌上歸心無產業,城邊戰骨有親知。余生尚在艱難日,長路多逢輕薄兒。綠水青山雖似舊,如今貧后復何為。(注)這首詩作于“安史之亂”期間。12.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首聯寫詩人見到老人的苦況以及向老人發問,后三聯是老人自述。詩歌由對話組成,敘事具體,繪景細致。B.詩句中的“余生”既指劫后余生的老人自己,又指幸存下來的人們。這句詩交代了戰禍連綿、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C.詩歌第六句寫老人在流浪途中經常受到輕薄兒的欺凌,這讓老人的處境更為可憐。劫后余生本是幸事,但由此更加悲苦。D.這首詩采用浪漫主義的手法,以下層老百姓為主角,通過描寫路旁老人的不幸遭遇,再現了戰爭對老百姓的無情傷害。13.詩歌的頷聯交代了什么事實?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答案1.C 2.(1)《春日即事》著重表現詩人青春隱居的抑郁不平、韶光易逝時不我待的惆悵和傷感。詩人是任滿而罷居在家,不得已而隱居。(2)《歸園田居》則真切抒發了詩人歸隱山林、躬耕田園的自由和喜悅之情,以及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快慰、愜意與歡欣。詩人是主動辭官歸隱,他本就熱愛山林(田園),雖誤入官場,但一直渴望歸隱。【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及分析概括詩人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C.“幸而尚可暢飲沽來美酒,詩人家里的藏書也很豐富,不必翻來覆去讀破書”錯誤。“強飲沽來酒,羞看讀破書”,詩人沽酒澆愁而已,并不快樂;僅有的藏書已翻來覆去讀破,實在羞于再看。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春日即事》一、二兩句開門見山,寫他此時過著隱士般的田園生活。“青春獨屏居”這句話透露出了他心里的煩悶:這樣的年華,這樣的時節,正是應該有所作為的時候,應該飽嘗生活樂趣的時候,而自己卻不得不獨自被排斥在這種生活之外,這是不平的表現。這句詩也為全詩定下了基調。“家貧僮仆慢,官罷友朋疏”,這是從人的關系方面說的。由于失去了官俸,僅靠幾畝薄田生活,家境困窘,連僮仆都怠慢自己,不那么聽使喚了。因為沒有了權勢,連朋友都漸漸疏遠自己,不那么來往了。“強飲沽來酒,羞看讀破書”,這是從貧居生活方面說的。“閑花更滿地,惆悵復何如”,處處不如意,事事不稱心,偏偏又看到落花滿地,平添一段傷春的惆悵,韶光易逝,時不我待,這樣的惆悵,不能不叫人傷懷。結合注釋內容可知,詩人是任滿而罷居在家,不得已而隱居。《歸園田居》(少無適俗韻),詩人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愉悅的心情。主要是以追悔開始,以慶幸結束,追悔自己“誤落塵網”、“久在樊籠”的壓抑與痛苦,慶幸自己終“歸園田”、復“返自然”的愜意與歡欣,真切表達了詩人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對山林隱居生活的無限向往與怡然陶醉。詩人是主動辭官歸隱。3.D 4.①尾聯巧妙用典,情感含蓄深沉。②用衛青的典故來贊美詩中上將的不朽功勛,祝愿這位上將像西漢名將衛青那樣永載史冊;③通過寫對上將的美好祝愿,表達了詩人對掃除強虜、贏取和平安定局面的由衷欣喜,對保家衛國、奮勇殺敵的將士的贊美與景仰。【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歌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本提要求選出“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D項,“暗示戰爭形勢嚴峻”分析錯誤,頸聯的下句是“絲管千家靜夜聞”,即千家萬戶夜弄“絲管”(音樂),描繪的是一幅和平安寧的溫馨場景,因此,“戰爭形勢嚴峻”與和平安詳的場景相矛盾。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表達技巧能力。賞析詩歌表達技巧,首先指出一個運用何種表達技巧,然后結合具體內容分析詩歌是如何運用該表達技巧的,最后指出詩歌運用該表達技巧有什么表達效果,或者抒發了什么情感。本題要求簡要說明尾聯用典的好處。已經確定要賞析的表達技巧是用典。用典的好處是運用讀者熟知的故事來表達情感,既含蓄委婉,又莊重典雅,言近旨遠。解答時,應先說明典故的內容,再說明典故所表達的含義及情感。尾聯“誰道古來多簡冊,功臣唯有衛將軍”,“衛將軍”指西漢名將衛青。意思是:誰說從古到今,這么多的史書,僅僅載了西漢長平侯衛青大將軍一個人的大名?言外之意,除了衛青將軍,還有為我們帶來“絲管千家靜夜聞”安定局面上將也將和衛青一樣載入史冊。這里是運用衛青的典故贊美掃除強虜,迎來“絲管千家靜夜聞”安定局面上將的大名一定也會像西漢名將衛青那樣,永載史冊。既表達了對上將的美好祝愿,又表達了對掃除強虜、贏取和平安定局面的由衷欣喜,對保家衛國、奮勇殺敵的將士的贊美與景仰之情。【點睛】詩歌類選擇題主要集中對詩意、詩的思想主旨、詩的語言、技巧、結構等內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兩種,一種是根據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概括,另一種是對詩歌特色和手法的賞析,分析詩歌意思要讀懂文章,主要是內容、主旨、情感表述不當,賞析一般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當,手法集中在詩歌表達技巧上,主要考核內容主旨表達、情感抒發、詩句作用等。賞析時首先要讀懂詩,然后根據選項進行分析。選擇題往往錯誤的選項命制都是明顯的不會引起爭議的錯誤,即所謂的“硬傷”,在答題時注意尋找這些硬傷。5.CD 6.①連年征戰,久戍塞外的鄉愁;②身份卑微,報國無門的怨憤;③年華易逝,容顏蒼老的悲傷。 試題分析:注意結合詩歌的表情達意的重點詞語“干戈事”“身微”“家遠”“年鬢”分析“鄉愁”“報國無門”“年華易逝”的情感。【解析】5.試題分析:A項,詩歌前兩句寫自己少小離家戍邊,早已習慣于戎馬生活,而不是從小長在邊關。B項,“表現了詩人曠達的胸襟”錯。E項,“意境優美恬靜”不準確,應該是“蒼涼、凄愴”。6.試題分析:注意結合詩歌的表情達意的重點詞語“干戈事”“身微”“家遠”“年鬢”分析“鄉愁”“報國無門”“年華易逝”的情感。7.A 8.C 9.①不在意物質條件簡陋,一起暢飲的喜悅。②暢談交流的喜悅。③清雅美景相伴的喜悅。【導語】耿湋此詩以簡淡筆墨勾勒隱逸之樂:首聯“獨屏居”與“客到”對比,暗含驚喜;中二聯舂黍剪蔬、詩酒論書,盡顯貧中真趣;尾聯“望舒”點睛,清輝代燭,烘托出超然物外的文人雅致。白描間見深摯,枯淡處得風流,唐人五律中上品。7.本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B.“表現出詩人生活的辛勞”錯誤。“發廩因舂黍,開畦復剪蔬”中,“發廩舂黍”“開畦剪蔬”是詩人為招待友人主動準備食物的動作,體現的是待客的真誠熱情,而非“生活的辛勞”。詩句未強調勞作的辛苦,而是突出主人的殷勤。C.“營造出了蕭索、冷清的意境”錯誤。“藤絲秋不長,竹粉雨仍余”描繪的是秋日雨后藤絲輕垂、竹節帶粉的清新景致,“秋不長”寫藤絲在秋日未過度生長的疏朗,“雨仍余”留秋雨潤澤后的潔凈,整體營造的是清幽雅致的意境,而非“蕭索、冷清”。D.“也表現出友人離去后詩人的孤寂之情”錯誤。末句“涼空有望舒”中,“涼”字點出秋雨后空氣的清爽,“望舒(月亮)”則增添了夜色的寧靜美好。結合全詩,友人來訪后詩人心境是愉悅的,詩句未體現“友人離去后的孤寂”,反而以月色收尾,暗含相聚后的平和愜意。故選A。8.本題考查學生詩歌鑒賞之煉字的能力。“辭窶任無魚”中的“任”意為“聽憑、任憑”。句意:(即便)有擺脫貧困的想法,也能任憑(眼下)不如意的處境存在。A.任:聽憑、任憑。句意:身體寄托在天地之間,又能有多少時間呢?為什么不隨心所欲,任憑自然地生死來去呢?B.任:聽憑、任憑。句意:拄著竹杖、穿著草鞋,輕便得勝過騎馬,有什么可怕的呢?一身蓑衣任憑風吹雨打,我照樣安然度過一生。C.任:即使、縱然,表假設讓步。句意:都說如此高超的畫技,如此美艷的人,可是看過之后卻有些遺憾,可惜不是真人,不通情愫。這樣美麗的女子,即使無情也是很動人的。D.任:聽憑、任憑。句意:有口井水格外甘甜,便取來試著煮茶;沒有鮮花可以插瓶,就任憑空瓶閑置在一旁。故選C。9.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①“發廩因舂黍,開畦復剪蔬。許酣令乞酒,辭窶任無魚”寫到友人到訪,詩人欣然忙碌備餐,打開糧倉舂米做飯,到菜畦采摘新鮮蔬菜。詩人任憑友人暢飲,甚至吩咐家人去乞酒添興;雖因家境貧寒無魚可食,卻毫不在意。寫出了二人不在意物質條件簡陋,一起暢飲的喜悅。②“遍出新成句,更通未悟書”寫到二人分享新作詩句,探討未解的書中奧義,在文學與思想的交流中達成精神共鳴,寫出了超越物質的暢談之樂。③“藤絲秋不長,竹粉雨仍余”描繪了秋日雨后的清新:藤絲疏朗,竹節帶粉,空氣潔凈濕潤。夜色漸濃時,“誰為須張燭,涼空有望舒”,無需點燈,清涼夜空已有明月高懸,月光與清幽景致相融,為相聚增添了寧靜美好的底色。這份因環境清幽而更顯融洽的氛圍,讓相聚的喜悅更添一層愜意。10.D 11.①邊患未息。邊境敵人仍然沒有被消滅,國家處于戰事之中。②環境艱苦。邊地苦寒,積雪封路,人煙稀少,將士們艱苦難耐,勝利無望。③朝政昏暗。用畢生未能封侯的李廣的典故,暗指朝廷昏庸腐朽,對邊關將士賞罰不公。【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D.“體現出了作者積極進取的胸懷”錯誤。“積極進取”太絕對,因為作者在似乎有一種為國效力的愿望時,又同時害怕朝廷的刻薄寡恩。故選 D。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詩開首兩句“雪下陽關路,人稀隴戍頭”描繪了一幅邊疆積雪封路、人跡稀少的艱苦景象。在這樣艱難困苦的環境中,將士們英勇奮戰,但遺憾的是“封狐猶未剪”,戰事依舊,胡虜未滅,“邊將豈無羞”那些將士們似乎應該感到羞慚。故詩人愁的是環境艱苦、邊患未息。“白草三冬色,黃云萬里愁”這兩句又轉為寫景,極寫廣闊的邊疆白草遍地,寒冬季節,陰云密布,給人以艱難困苦、不勝愁苦之感,也喻示著戰爭還在進行。“因思李都尉,畢竟不封侯”,漢代的“飛將軍”李廣,他多年在邊疆保衛了國家但朝廷又是怎么對待的呢!言外之意,似乎在批評朝廷的刻薄寡恩、賞罰不公。詩人愁的是朝政昏暗。12.C 13.事實:老人無產業、無親故,空有歸心而無處可歸;情感:對老人不幸遭遇的同情;對罪惡戰爭的詛咒;對和平安定生活的企盼。【解析】1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及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清題干,明確題干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然后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思考詩歌中運用的藝術手法,在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本題題干要求“對這首詩的賞析,正確的一項”,A項,“繪景細致”錯,是個最后兩句。“綠水青山雖似舊,如今貧后復何為。”意為“青山常在,綠水長流,老人卻歷盡劫難,備嘗辛酸,如今一貧如洗,真不知怎么辦才好!”這兩句借與大自然的對比,喊出了老人心中郁積已久的聲音,對那個動亂的社會的控訴,并非“繪景細致”;B項,“余生”有雙重意義,一是指虎口余生,沒有象“親知”那樣化為城邊的戰骨,二是說年紀老邁,剩下的生命已為日不多了,此處并不是指“幸存下來的人們”;D項,“這首詩采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分析錯誤,本詩采用的是“現實主義”的手法。故選C。13.此題考查學生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審清題干要求,明確答題的內容,其次要注意結合詩歌的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字詞句來進行分析。本題題干要求“頷聯交代了什么事實?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頷聯是“陌上歸心無產業,城邊戰骨有親知。”“陌上”,即老人面前的大路,“歸心”即思歸之心,接著句中又陡然來一轉折“無產業”,雖然思歸,可是故鄉的產業已經蕩然無存,回去又靠什么生活呢?假如有親朋可以托付,或許仍然可以歸鄉,可是老人的“親知”—— 親戚和朋友,又都化為城邊的戰骨。前句強調有歸心無產業,后句強調“親知”戰死。表達的情感可以從詩人、老人兩個角度來分析、概括,即對老人的不幸遭遇的同情,對戰爭的厭惡,對和平、安定生活的期盼。【點睛】詩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一直是考試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難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歌的標題、詩中的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字詞句來答,重點是在自己的答案中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字詞,這樣就能和參考答案非常接近,另外,還要注意一般詩歌的情感都要求結合詩句分析,答題時不要只答出情感而丟掉詩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