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劉希夷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代悲白頭翁(節選)劉希夷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光祿池臺①文錦繡,將軍樓閣②畫神仙。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注]①光祿池臺:漢元帝時的外戚王根任光祿勛之職時,生活奢侈,以錦繡裝飾池臺中物。②將軍樓閣:東漢外戚梁冀為大將軍時,大興土木,建造府宅,在墻壁上畫神仙的肖像,以期長生不老。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由題目可知,此詩是白頭老翁的遭遇觸動了詩人的內心,引其感慨而作。B.“蛾眉”在此指美好的容顏,易使人想到屈原的詩句“眾女嫉余之蛾眉兮”。C.老翁年輕時曾伴公子王孫在樹下花前清歌妙舞,詩人由此提醒人們及時行樂。D.詩歌語言婉轉流暢、淺顯易懂,耐人尋味;以“悲”收束,情真意切,凄愴哀婉。2.本詩題目為“代悲白頭翁”,表達了怎樣的“悲”情?請簡要作答。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洛中晴月送殷四①入關劉希夷②清洛浮橋南渡頭,天晶萬里散華洲。晴看石瀨③光無數,曉入寒潭浸不流。微云一點曙煙起,南陌憧憧④遍行子。欲將此意與君論,復道秦關尚千里。【注釋】①殷四:詩人的同鄉晚輩。②劉希夷,初唐詩人。③瀨:從沙石上流過的急水。④憧憧:往來不定的樣子。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呼應題目,點明了送別的地點、天氣情況,為下文送別做了鋪墊。B.“曉入寒潭”“曙煙起”描寫了冷寂、朦朧的景象,烘托了離別時的傷感。C.第五句“微云一點”描繪了天邊淡淡的、細微的云色,突出了天“晴”。D.本詩中詩人對友人充滿不舍之情,可又想到路途遙遠而不能再挽留他。4.請從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角度分析詩歌中晴月的特點。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入塞劉希夷(唐)將軍陷虜圍,邊務息戎機。霜雪交河盡,旌旗入塞飛。曉光隨馬度,春色伴人歸。課績朝明主,臨軒[注]拜武威。注∶臨軒,皇帝不坐正殿而御前殿。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敘事清晰,開始寫破敵靖邊,接著寫奏凱還朝,最后寫論功封晉,行云流水,一氣呵成。B.二、三兩聯分別從空間和時間的角度,描寫行軍迅疾和軍威雄壯,展示了凱旋者的精神風貌。C.結尾兩句寫還朝后的事,在表現政治清明的同時,也抒發了建功獲賞者發自內心的喜悅和感激。D.詩歌既正面突出主將的英雄群像,還運用景物和細節描寫的方法進行側面烘托,構成鮮明的意境。6.這首初唐詩充滿了剛健昂揚之氣,試結合詩歌內容對此作簡要概括。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白頭吟(節選)劉希夷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兩句借花開花落抒發兩層悲:一悲落花顏色已變,二悲明年花開物是人非。B.三、四句描繪的意象轉為松柏、桑田,通過二者的變化來強調時間流逝的力量。C.五、六句寫古人已逝,今人卻依舊對著隨風飄零的落花傷懷,引出后面的感慨。D.節選部分以花開始,以人結束,以花喻人,構思巧妙,生動形象而又充滿哲理。8.本詩結尾兩句與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都將人與物并提,請分析其有何不同。9.閱讀下面詩歌,完成小題。晚春劉希夷佳人眠洞房,回首見垂楊。寒盡鴛鴦被,春生玳瑁床。庭陰幕青靄,簾影散紅芳。寄語同心伴,迎春且薄妝。“寒盡鴛鴦被,春生玳瑁床”是什么意思?詩人為什么要寫“鴛鴦被”“玳瑁床”?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嵩岳聞笙劉希夷月出嵩山東,月明山益空。山人愛清景,散發臥秋風。風止夜何清,獨夜草蟲鳴。仙人不可見,乘月近吹笙。絳唇吸靈氣,玉指調真聲。真聲是何曲,三山鸞鶴情。昔去落塵俗,愿言聞此曲。今來臥嵩岑,何幸承幽音。神仙樂吾事,笙歌銘夙心。10.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起筆“出”字通過寫月,為之后的鋪敘打開更廣的空間,也為感情的抒發蓄勢。B.三至六句以山人自居,用草蟲的鳴叫襯托山中的清靜,營造清幽寂靜的意境。C.七至十句實寫遠處的吹笙人,隱含了《莊子》中理想人格之美,又切合題意。D.“落塵俗”化用了陶淵明詩句“誤入塵網中”,表達詩人堅定了想要隱居的決心。11.詩人聞笙時有多重感受,請簡要分析。答案1.C 2.①青春消逝之悲:白頭翁曾經為“紅顏美少年”,而今白發“亂如絲”,時光無情,轉眼老邁。②快樂難再之悲:白頭翁年少時盡情享樂,而今臥病無人問津,身世孤苦,境況凄慘。③繁華不存之悲:曾經極度奢華的光祿勛池臺、將軍樓閣,如今只剩下鳥雀在黃昏中悲鳴,凸顯了世事變遷。【導語】這首《代悲白頭翁》以紅顏易老、盛衰無常為主題,通過白頭翁今昔對比,抒發了人生短暫、富貴難久的深沉悲嘆。詩人以婉轉流暢的語言,描繪了青春歡愉與暮年凄涼的強烈反差,結尾以黃昏鳥雀之悲渲染蒼涼意境,情感真摯動人。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詩人由此提醒人們及時行樂”錯誤,詩中通過描寫白頭翁曾經年少時與公子王孫在芳樹下、落花前清歌妙舞的情景,與如今白頭臥病無人相識的處境形成鮮明對比,主要是為了感嘆時光流逝,提醒人們要珍惜青春年少,而非提醒人們及時行樂。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青春消逝之悲:詩中“此翁白頭真可憐,伊昔紅顏美少年”以及“宛轉蛾眉能幾時,須臾鶴發亂如絲”等句,明確地寫出了白頭翁曾經是容顏美好的少年,然而時光飛逝,如今卻是白發蒼蒼,“須臾鶴發亂如絲”,青春不再。詩人通過這種今昔對比,表達了對青春易逝的悲哀,時光的無情流逝讓美好的容顏和青春歲月一去不復返。②快樂難再之悲:“公子王孫芳樹下,清歌妙舞落花前”描繪了白頭翁年少時與公子王孫一起在芳樹下、落花前盡情享樂,清歌妙舞的歡樂場景。而“一朝臥病無相識,三春行樂在誰邊”,則寫出了如今他臥病在床,無人相識。這種今昔生活狀態的巨大反差,體現了白頭翁身世的孤苦和境況的凄慘,曾經的快樂難以重現,表達了對人生境遇變化的悲哀之情。③繁華不存之悲:“光祿池臺文錦繡,將軍樓閣畫神仙”描寫了光祿勛的池臺以錦繡裝飾,將軍的樓閣上畫著神仙,展現出曾經的極度奢華與繁華。而“但看古來歌舞地,唯有黃昏鳥雀悲”,如今再看那些曾經繁華的歌舞之地。曾經的繁華不再,一切都已成為過去,只剩下無盡的悲涼,抒發了對繁華逝去的感慨和悲哀。通過今昔對比,凸顯了世事的變遷。3.B 4.首聯中“天晶萬里”從正面描寫了晴月的晶瑩剔透、皎潔明亮、光照萬里的特點;頷聯中“石瀨光無數”、頸聯中“南陌憧憧遍行子”描寫了水映月光之后的閃閃之態,以及詩人清楚地看見路上行人行走的狀態,側面烘托了月光的皎潔、明亮。【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思想情感、表達技巧等的能力。B.“描寫了冷寂、朦朧的景象,烘托了離別時的傷感”錯,本詩描寫的離別時的天氣情況以“晴”為主,所以用“冷寂”來形容“曉入寒潭”的景象不妥,同時此處的景畫也沒有烘托離別時的傷感之情,這首送別詩只表達了依依不舍的深情和因路途遙遠,宜早上路的諄諄勸導之意,沒有傷感之意。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正面描寫:首聯寫“清洛浮橋南渡頭,天晶萬里散華洲”,其中描寫晴月為“天晶萬里”,此處是正面描寫,通過描寫光照萬里的亮晶晶的月亮來形象生動地表現晴月晶瑩剔透、皎潔明亮、光照萬里的特點。側面描寫:頷聯寫“晴看石瀨光無數,曉入寒潭浸不流”,其中“石瀨光無數”寫石頭上急水閃閃發光的狀態,通過描寫水映月光之后的閃閃之態側面描寫晴月;頸聯寫“微云一點曙煙起,南陌憧憧遍行子”,其中“南陌憧憧遍行子”描寫了詩人清楚地看見路上行人行走的狀態,通過描寫路上行人往來不定側面描寫晴月。這兩處都側面烘托了月光的皎潔、明亮。5.D 6.①敘寫戰場激烈的拼殺一筆帶過,重在表現對敵人的蔑視和扭轉戰局的強烈自信;②寫凱旋過程格局宏大,寫日夜兼程不突出艱辛,字里行間洋溢著勝利者的豪邁;③將衛國止武與個人建功立業聯系起來,充滿了為國做貢獻的昂揚進取的正能量。【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D.“正面突出主將的英雄群像”錯。詩歌以軍隊整體的行軍、凱旋的場面突出軍隊昂揚的剛健之氣,沒有正面突出主將的英雄群像。故選D。6.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創作風格的能力。這首詩的剛健昂揚之氣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來:“將軍陷虜圍,邊務息戎機”寫將軍率兵攻破外敵的圍困,邊防平息戰事,戰勝的軍隊撤回了邊塞。“陷虜圍”“息戎機”本應有激烈的拼殺,此處敘寫一筆帶過,重在表現對敵人的蔑視和扭轉戰局的強烈自信。“霜雪交河盡,旌旗入塞飛”,“盡”指霜雪消融,有殘冬已去,春色將至的景象,“飛”寫出戰旗隨風飄揚的勝利姿態,交河故城霜雪依舊,北風卷起邊塞旌旗;“曉光隨馬度,春色伴人歸”寫清晨的陽光照著疾馳的戰馬,春色伴著大獲全勝的軍士們歸來,意氣昂揚。這兩聯寫戰勝后意氣昂揚的場景和畫面,凱旋過程格局宏大,寫日夜兼程不突出艱辛,字里行間洋溢著勝利者的豪邁。“課績朝明主,臨軒拜武威”寫圣明的君王在朝堂上封賞功臣,授予武威的官職,既大力贊揚得勝將領,又表達對帝王的感激之情,也表達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急切心情。此聯將衛國止武與個人建功立業聯系起來,充滿了為國做貢獻的昂揚進取的正能量。7.D 8.①本詩將人與花比較,突出人與花的不同,二者形成對比,強調的是自然的永恒與人個體生命的短暫,蘊含了無奈感傷的思想感情。②張詩將人與月比較,突出二者的相似,強調的是自然的永恒與人類整體的延續,蘊含了積極、樂觀、豁達的思想感情。【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D.“以花喻人”說法錯誤,節選部分寫花開花落是為了表達時光流逝、世事變化無常的無奈,并沒有以花喻人。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比較閱讀知識的分析能力。在本詩中,“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意思是年年歲歲繁花依舊,歲歲年年看花之人卻不相同。此處作者將花與人相比較,年年盛開的花朵看不出有什么不同,而看花人卻每年都不相同。這就將花的相似與人的不同相比較以突出人的不同。花代表著自然界,花的不變代表著自然的永恒,而人的變化則暗示人之個體生命的短暫,人無法像自然那樣永存,蘊含著作者無奈感傷的思想感情。與之不同的是,張若虛在“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里沒有劉希夷的這種傷感,而是表現出一種積極、樂觀、豁達的思想感情。個人不能永存,但卻世世代代可以延續,從人類這一物種的角度看,人也是不變的,就如代表自然的月亮一樣。9.①意思是:去年結婚用的繡有鴛鴦的被子,隨著春天的來臨消盡了寒意,撫摸上去那么柔軟、溫暖,用玳瑁裝飾的床上也生出溫馨的氣息。②這兩句,摹寫佳人在室內的內心活動,以樂景寫哀情,用“鴛鴦被”“玳瑁床”這些色彩鮮艷、濃麗的事物來反襯她的孤獨、無聊。【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這首《晚春》詩就是描寫晚春一個閨中少婦的心理狀態及其對在外遠行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寒盡鴛鴦被,春生玳瑁床”,去年結婚用的繡有鴛鴦的被子,隨著春天的來臨消盡了寒意,摩挲上去那么松軟、暖和,用玳瑁裝飾的華美的床上也生出溫馨的氣息。雖說閨帷寒盡春生,然而丈夫遠行,不能團聚。這鴛鴦被、玳瑁床徒然勾起她回憶的苦痛罷了。這兩句,摹寫佳人在室內的內心活動,以樂景寫哀,用“鴛鴦被”“玳瑁床”這些顏色鮮艷、濃麗的事物來反襯她的孤獨、無聊。10.C 11.①詩人想象仙人乘著月色吹奏著笙樂,是詩人內心對接近仙境的渴望。②通過回憶過去的自己陷落塵世,表達了詩人對親耳聆聽仙樂的喜悅與幸運。③最后寫仙樂讓詩人得到心靈的慰藉,更展現了個人對超然境界的向往。【導語】這首詩通過敘寫月夜嵩山的景色,展現了詩人因清幽的樂聲而產生的多重感受。起筆“月出嵩山東”開闊了詩的意境,接著描寫山中的寧靜并融入詩人的主觀感受,“風止夜何清”突出了夜的寂靜和清爽。詩人仿佛看見仙人在月下吹笙,想象中與仙人神交,“真聲是何曲,三山鸞鶴情”表達出對超凡之聲的感嘆和對山林仙境的向往。整個詩篇充滿了詩人對脫離塵俗、享受自然幽靜的心愿。10.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實寫遠處的吹笙人”錯誤。根據“仙人不可見,乘月近吹笙”可知,詩人并未真正見到吹笙之人,而是通過想象來描繪這一場景。詩人借助“仙人”“絳唇”“玉指”等意象,營造出一種虛幻、空靈的意境,而非實寫。故選C。11.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①對仙境的渴望:根據“仙人不可見,乘月近吹笙”可知,詩人通過想象仙人吹笙的場景,表達了對仙境的向往。詩人將自己置身于一個空靈、虛幻的世界中,渴望接近仙人,感受仙樂的美妙。②對親耳聆聽仙樂的喜悅與幸運:根據“昔去落塵俗,愿言聞此曲。今來臥嵩岑,何幸承幽音”可知,詩人回憶過去陷于塵世,如今卻有幸在嵩山聽到仙樂,表達了對這種幸運的感慨和喜悅。③對超然境界的向往:根據“神仙樂吾事,笙歌銘夙心”可知,詩人通過仙樂得到了心靈的慰藉,進一步表達了對超然境界的向往。詩人希望借助仙樂的力量,擺脫塵世的束縛,達到一種超凡脫俗的境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