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考語文文言文專題訓練----顧炎武作品(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考語文文言文專題訓練----顧炎武作品(含答案)

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文言文專題訓練----顧炎武作品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生員論(中)
[清]顧炎武
廢天下之生員,而官府之政清;廢天下之生員,而百姓之困蘇;廢天下之生員,而門戶之習除;廢天下之生員,而用世之材出。
今天下之出入公門,以撓官府之政者,生員也;倚勢以武斷于鄉(xiāng)里者,生員也;官府一拂其意,則群起而哄者,生員也。上之人欲治之而不可治也,欲鋤之而不可鋤也。小有所知,則曰:是殺士也,坑儒也。百年以來,以此為大患,而一二識體能言之士,又皆身出于生員,而不敢顯言其弊,故不能曠然一舉而除之也。故曰:廢天下之生員,而官府之政清也。
天下之病民者有三:曰鄉(xiāng)宦,曰生員,曰吏胥。是三者,法皆得以復其戶,而無雜泛之差,于是雜泛之差乃盡歸于小民。今之大縣至有生員千人以上者,比比也。富者行關節(jié)以求為生員,而貧者相率而逃且死,故生員之于其邑人,無秋毫之益,而有丘山之累。然而一切考試科舉之費,猶皆派取之民,故病民之尤者,生員也。故曰:廢天下之生員,而百姓之困蘇也。
天下之患,莫大乎聚五方不相識之人而交之使為朋黨。生員之在天下,近或數(shù)百千里,遠或萬里,語言不同,姓名不通,而一登科第,則有所謂主考官者,謂之座師;有所謂同考官者,謂之房師;同榜之士,謂之同年。朋比膠固,牢不可解。書牘交于道路,請托遍于官曹。其小者,足以蠹政害民,而其大者,至于立黨傾軋,取人主太阿之柄而顛倒之,皆此之由也。故曰:廢天下之生員,而門戶之習除也。
國家之所以取生員而考之以經(jīng)文、論、策、表、判者,欲以明六經(jīng)之旨,通當世之務也。今以書坊所刻之義,謂之時文,舍圣人之經(jīng)典、先儒之注疏與前代之史不讀,而讀其所謂時文。時文之出,每科一變,五尺童子能誦數(shù)十篇而小變其文,即可以取功名,而鈍者至白首而不得遇。老成之士,既以有用之歲月,銷磨之場屋之中;而少年捷得之者,又易視天下國家之事,以為人生之所以為功名者,惟此而已。故敗壞天下之人材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將不成將夫然后寇賊奸宄得而乘之敵國外侮得而勝之。茍以時文之功,用于經(jīng)史及當世之務,則必有聰明俊杰通達治體之士,起于其間矣。故曰:廢天下之生員,而用世之材出矣。
(選自《顧亭林詩文集》,有刪改)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廢天下之生員而門戶之習除 除;清除
B.而有丘山之累 累:負擔
C.朋比膠固 朋比:互相勾結
D.而鈍者至白首而不得遇 遇:相逢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而不敢顯言其弊 吾嘗終日而思矣
B.今之大縣至有生員千人以上者 求人可使報秦者
C.生員之在天下 安能以身之察察
D.今以書坊所刻之義 以資政殿學士行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開宗明義,開篇直截了當?shù)靥岢隽藦U生員之制才能解決各種弊端的觀點,然后層層深入地加以論述,得出結論。
B.文章指責時弊,切實有力,明清時,凡經(jīng)過省內各級考試取入府州縣學的都稱為“生員”,其矛頭指向當時的科舉制度。
C.作者希望生員專注于經(jīng)史及當代的政務,那么將會出現(xiàn)經(jīng)世治國之才,國家也能夠取勝于外來侵侮者,不會敗亡。
D.本文講述生員制度造成的嚴重后果,結構嚴密,邏輯性強。具有很強的說服力和戰(zhàn)斗性,顯示作者高超的說理藝術。
4.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
故 敗 壞 天 下 之 人 材 而 至 于 士 不 成 士 官 不 成 官 兵 不 成 兵 將 不 成 將 夫 然 后 寇 賊奸 宄 得 而 乘 之 敵 國 外 侮 得 而 勝 之
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天下之患,莫大乎聚五方不相識之人而交之使為朋黨。
(2)而少年捷得之者,又易視天下國家之事,以為人生之所以為功名者,惟此而已。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
廉恥
【清】顧炎武
《五代史 馮道傳 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jié);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況為大臣而無所不取,無所不為,則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故夫子之論士,曰:“行己有恥。”孟子曰:“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又曰:“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禮犯義,其原皆生于無恥也。故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
吾觀三代以下,世衰道微,棄禮義,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歲寒,雞鳴不已于風雨,彼昏之日,固未嘗無獨醒之人也!頃讀《顏氏家訓》有云:“齊朝一士夫嘗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yè)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嗟乎!顏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亂世,猶為此言;而彼閹然媚于世者,能無愧哉!
古人治軍之道,未有不本于廉恥者。《吳子》曰:“凡制國治軍,必教之以禮,勵之以義,使有恥也。夫人有恥,在大足以戰(zhàn),在小足以守矣。”《尉繚子》言:“國必有慈孝廉恥之俗,則可以死易生。” 而太公對武王:“將有三勝,一曰禮將,二曰力將,三約止欲將。故禮者,所以班朝治軍而粗野之武夫,皆本于文王后妃之化;豈有淫氓隸,竊牛馬,而為暴于百姓者哉!”《后漢書》:張奐為安定屬國都尉,“羌豪帥感奐恩德,上馬二十匹,先零酋長又遺金鐻八枚,奐并受之,而召主簿于諸羌前,以酒酹地曰:‘使馬如羊,不以入廄;使金如粟,不以入懷。’悉以金馬還之。羌性貪而貴吏清,前有八都尉率好財貨,為所患苦,及奐正身潔己,威化大行”。嗚呼!自古以來,邊事之敗,有不始于貪求者哉?
吾嘗觀于《唐書》,言王佖為武靈節(jié)度使,先是,土蕃欲成烏蘭橋,每于河壖先貯材木,皆為節(jié)帥遣人潛載之,委于河流,終莫能成。蕃人知佖貪而無謀,先厚遺之,然后并役成橋,仍筑月城守之。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為患,由佖之黷貨也。故貪夫為帥而邊城晚開。有恥則安亂,無恥則危亡。自古洎今,未有不然者也。明鏡所以昭形,往古可以知今也。夫知惡往古之所以危亡,而不務襲跡于其所以安亂,斯亦可以已乎!
(選自《日知錄集釋》,有刪改)
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捐廉恥,非一朝一夕之故 捐:舍棄,放棄。
B.吾時俯而不答 俯:俯首,低頭。
C.而彼閹然媚于世者 閹然:心安理得的樣子。
D.而不務襲跡于其所以安亂 務:從事,追求。
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不恥則無所不為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
B.未有不本于廉恥者 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
C.使金如粟,不以入懷 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D.蕃人知佖貪而無謀 劍閣崢嶸而崔嵬
8.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在作者看來,人如果沒有廉恥之心,那么災禍、失敗、逆亂與死亡,就會隨之產(chǎn)生。在禮義廉恥這四者之中,恥是最為重要的。
B.三代以下,社會和道德日益衰微,但仍不乏有識之士。如顏之推者,反對僅重視技藝的家庭教育,認為不應僅經(jīng)由技藝而為官。
C.以廉恥治國行教化,于軍則能戰(zhàn)能守,于國能以犧牲來交換生存,于將領而言,則使其懂教化行仁政,以守邊,則威化大行。
D.選文將士大夫的廉恥與個人教養(yǎng)、治政得失、邊關戰(zhàn)事以及國家興亡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以小見大,用例豐約,論證使人信服。
9.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恥之于人大矣,為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
(2)自是朔方御寇不暇,至今為患,由佖之黷貨也。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廣宋遺民錄序
【清】顧炎武
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古之人學焉而有所得,未嘗不求同志之人。而況當滄海橫流,風雨如晦之日乎?于此之時,其隨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而亦豈列一二少知自好之士,然且改行于中道,而失身于暮年。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難。而或一方不可得,則求之數(shù)千里之外;今人不可得,則慨想于千載以上之人。茍有一言一行之有合于吾者,從而追慕之,思為之傳其姓氏而筆之書。嗚呼,其心良亦苦矣!
吳江朱君明德,與仆同郡人,相去不過百余里,而未嘗一面。今朱君之年六十有二矣,而仆又過之五齡,一在寒江荒草之濱,一在絕障重關之外,而皆患乎無朋。朱君乃采輯舊聞,得程克勤所為《宋遺民錄》而廣之,至四百余人,以書來問序于余,殆所謂一方不得其人,而求之數(shù)千里之外者也,其于宋之遺民,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盡舉而筆之書,所謂今人不可得,而慨想于千載以上之人者也。
余既鮮聞,且耄矣,不能為之訂正,然而竊有疑焉:自生民以來,所尊莫如孔子,而《論語》、《禮記》皆出于孔氏之傳,然而互鄉(xiāng)之童子①,不保其往也;伯高之赴②,所知而已;孟懿子③、葉公④之徒,問答而已;食于少施氏而飽⑤,取其一節(jié)而已。今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集者,豈無一日之交而不終其節(jié)者乎!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然而朱君猶且眷眷于諸人,而并號之為遺民,夫亦以求友之難而托思于此歟?莊生有言:“子不聞越之流人乎?去國數(shù)日,見其所知而喜;去國旬月,見所嘗見于國中者喜;及期年也,見似人者而喜矣。”余嘗游覽于山之東西、河之南北二十余年,而其人益以不似。及問之大江以南,昔時所稱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換骨,學為不似之人;而朱君乃為此書,以存人類于天下,若朱君者,將不得為遺民矣乎?因書以答之。吾老矣,將以訓后之人,冀人道之猶未絕也。
【注】①互鄉(xiāng)之童子:出自《論語·而》。孔子接見互鄉(xiāng)(地名)的童子,取他當時有上進心。②伯高之赴:出自《禮記·檀弓》。孔子聽到伯高死的消息而哭他。③孟懿于:魯國大夫,姓仲孫,名何忌。《論語·功政》有孟懿子問孝一章。④葉公:楚國葉縣尹,字子高,他曾向子路問過孔子的為人,見《論語·子路》。⑤食于少施氏而飽:少施,復姓。孔子曾在少施氏那里吃過飽飯見《禮記·雜記下》。
10.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思為之傳其姓氏而筆之書 筆:寫
B.其心良亦苦矣 良:的確
C.得程克勤所為《宋遺民錄》而廣之 廣:推廣、傳播
D.不保其往也 往:過去(的行為)
11.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A.然且改行于中道,而失身于暮年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B.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C.孟懿子、葉公之徒 士大夫之族
D.夫亦以求友之難而托思于此軟 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段作者談士人求友之難并指明原因,表面看與文章主旨關聯(lián)不大,實際上點明了朱明德記錄宋代遺民、向作者索要書序的原因——求友。
B.作者以敘事筆調簡練介紹《廣宋遺民錄》一書的成書特點,既滿足了書序這一文體的寫作要求,又順勢提出自己的疑問,引出下文的議論。
C.作者以孔子相關文獻中的五個人為例,說明即使名字記錄在名人集中也未必就是值得稱述之人,從而否定了朱明德所著《廣宋遺民錄》的內容。
D.朱明德為宋遺民“傳其姓氏而筆之書”并不是無目的地單純?yōu)楣湃肆鳎墙铓v史以寄托自己對現(xiàn)實的感受。顧炎武借作序譴責和鞭撻那些改仕清朝的失節(jié)之士。
13.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而或一方不可得,則求之數(shù)千里之外;今人不可得,則概想于千載以上之人。
(2)去國旬月,見所嘗見于國中者喜;及期年也,見似人者而喜矣。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裴村記
顧炎武
嗚呼!自治道愈下,而國無強宗。無強宗是以無立國,無立國是以內潰外畔,而卒至于亡。然則宗法之存,非所以扶人紀而張國勢者乎!
余至聞喜縣之裴村,拜于晉公之祠。問其苗裔,尚一二百人,有釋耒而陪拜者。出至官道旁,讀唐時碑,載其譜牒世系。登隴而望,十里之內,丘墓相連。其名字官爵可考者,尚百數(shù)十人。
蓋近古氏族之盛,莫過于唐。而河中為唐近畿地,其地重而族厚。若解之柳、聞喜之裴,皆歷任數(shù)百年,冠裳不絕;汾陰之薛,憑河自保,于石虎、苻堅割據(jù)之際,而未嘗一仕其朝;猗氏之樊、王,舉義兵以抗高歡之眾。此非三代之法尤存,而其人之賢者,又率之以保家亢宗之道,胡以能久而不衰若是?
嗚呼!此治道之所以日趨于下,而一旦有變,人主無可仗之大臣,國人無可依之巨室,相率奔竄以求茍免。是非其必至之勢也與?是以唐之天子貴士族而厚門蔭。蓋知封建之不可復,而寓其意于士大夫,以自衛(wèi)于一旦蒼黃之際,固非后之人主所能知也。
予嘗歷覽山東、河北,自兵興以來,州縣之能不至于殘破者,多得之豪家大姓之力,而不盡恃乎其長吏。及至河東,問賊李自成所以長驅而下三晉之故,慨而傷之。或言曰:“崇禎之末,輔臣李建泰者,曲沃人也。賊入西安,天子臨朝而嘆,建泰對言:‘臣郡當賊沖,臣請率宗人鄉(xiāng)里出財百萬,為國家守河。’上大喜。命建泰督師,親餞之正陽門樓,舉累朝所傳之御器,而酌之酒,因以賜之。未出京師,平陽太原相繼餡,建泰不知所為。師次真定,而賊已自居庸入矣。”
此其人材之凡劣,固又出于王鐸、張浚之下。而上之人無權以與之,無法以聯(lián)之,非一朝一夕之故矣。乃欲其大臣者以區(qū)區(qū)宰輔之虛名,而系社稷安危之命,此必不可得之數(shù)也。
《周官》:“太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五曰宗,以族得民。”觀裴氏之與唐存亡,亦略可見矣。夫不能復封建之治,而欲藉士大夫之勢以立其國者,其在重氏族哉!其在重氏族哉!
14.對下列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無立國是以內潰外畔 畔:背叛
B.而河中為唐近畿地 畿:門檻
C.而不盡恃乎其長吏 恃:依靠
D.而欲藉士大夫之勢以立其國者 藉:借助
1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通過自己的親身考察和深刻思考,認為強大的宗族有利于一個國家的生存和發(fā)展。
B.裴村歷史悠久、地理位置重要,村民講禮義,人才輩出,曾經(jīng)作出過特別的歷史貢獻。
C.山東、河北等州縣,雖處于動蕩年代,但并沒有變得破敗,全都依靠宗族百姓的支持。
D.考察裴氏和唐朝共存共亡的事實,可以明白要立國治國就得重視士大夫和宗族的力量。
16.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此非三代之法尤存,而其人之賢者,又率之以保家亢宗之道,胡以能久而不衰若是?
(2)乃欲其大臣者以區(qū)區(qū)宰輔之虛名,而系社稷安危之命,此必不可得之數(shù)也。
17.氏族有哪些重要作用?請根據(jù)文意簡要概括。
答案
1.D 2.B 3.C 4.故敗壞天下之人材/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將不成將/夫然后寇賊奸宄得而乘之/敵國外侮得而勝之。 5.(1)天下的憂患,沒有比聚合各方互不相識之人使之相勾結而成為私黨這件事更大的了。
(2)而很快得到(功名)的年輕人,又把天下國家的事情看得很輕而易舉,認為人生用來取得功名的本事,不過如此罷了。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的能力。
D.遇:際遇,機會。“得遇"意為能夠得到賞識。句意:而那些不賣乖討巧的老實人到頭發(fā)白了也不能得到賞識。
故選D。
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所以:連詞,表因果。句意:因此他們不敢明言其弊病。
所以:連詞,表修飾。句意:我曾經(jīng)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
B.者:皆為定語后置標志詞。
前句句意:如今生員達到千人以上的大縣。
后句句意:尋找一個能到秦國去答復的使者。
C.之:結構助詞,用于主謂之間, 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句意:生員遍布天下。
之:結構助詞,用于定語后置句中,作定語后置的標志。句意:怎么能用皎潔的身體。
D.以:介詞,把。句意:現(xiàn)在把書坊刻印的經(jīng)義。
以:介詞,憑……身份。句意:憑資政殿學士的身份出行。
故選B。
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并篩選信息的能力。
C.“作者希望生員專注于經(jīng)史及當代的政務,那么……國家也能夠取勝于外來侵侮者,不會敗亡”強加因果。原文只是說“茍以時文之功,用于經(jīng)史及當世之務,則必有聰明俊杰通達治體之士,起于其間矣”,可見,“國家也能夠取勝外來侵侮者,不會敗亡”與“作者希望生員專注經(jīng)史及當代的政務”未能構成因果關系。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為:因此敗壞天下的人才,以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將不成將,然后寇賊、犯法作亂的人能夠乘機而起,敵對國家、外來侵侮者能夠取勝。
“故敗壞天下之人材”,句意:因此敗壞天下的人才。“敗壞”作謂語,“天下之人材”作賓語,故應在“人材”后停頓。
“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將不成將”,句式對稱,應在其后分別停頓。“夫” 用于句首,引起下面的議論,故“夫”之前應停頓;“寇賊奸宄得而乘之”和“敵國外侮得而勝之”句式也對稱,故其后應停頓。
綜上分析,該句的特點如下:故敗壞天下之人材/而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將不成將/夫然后寇賊奸宄得而乘之/敵國外侮得而勝之。
5.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1)題得分點:“患”,憂患;“乎”,相當于“于”,比;“交”,結交,勾結。
第(2)題得分點:“捷得”,很快得到;“易視”,看得輕易;“所以”,用來……的辦法(本事)。
參考譯文:
廢除天下的生員,官府的政治就能清明;廢除天下的生員,老百姓的困窮就能得到解救;廢除天下的生員,結黨營私的惡習就能清除;廢除天下的生員,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才就會出現(xiàn)。
如今天下能夠出入于衙門并且阻撓官府政事的,是生員;憑借權勢在鄉(xiāng)里橫行霸道的,是生員;官府一旦違背他們的意愿,就群起作亂的,是生員;上面的人想懲辦他們而又不可能懲辦,想除掉他們而又不可能除掉,要是對他們稍稍加以懲罰,就會說這是殺士,是坑儒。一百年以來,因此而成為大患,而少數(shù)幾個懂得治國大體、能夠發(fā)表有益言論的人,又都是生員出身,他們不敢明言其弊病,因此不能公開地一一列舉而除掉他們。因此說廢除天下的生員,官府的政治就能清明。
天下危害老百姓的有三種人:一是鄉(xiāng)宦,一是生員,一是吏胥。這三種人,根據(jù)法律都可以免除他們家的徭役和賦稅,又沒有各種雜項差使,于是就把這些全歸老百姓來負擔。如今生員達到千人以上的大縣,到處都是。富有的人通過行賄托情而取得生員資格,貧窮的人則一個接一個逃跑或死亡,因此生員對于本縣的人來說,不僅沒有絲毫的好處,反而帶來沉重的負擔。然而一切科舉考試的費用,還都從老百姓那里派取。因此,危害老百姓最嚴重的,是生員。所以說廢除天下的生員,老百姓的困窮就能得到解救。
天下的憂患,沒有比聚合各方互不相識之人使之相勾結而成為私黨這件事更大的了。生員遍布天下,相隔近的有數(shù)百千里,相隔遠的有萬里,語言互不相同,姓名互不通曉,但一旦考中了科舉,那么有所謂主考官的人,稱之為座師;有同考官的人,稱之為房師;同榜的士人,稱之為同年。這些人結成死黨,就像膠粘在一起,牢不可破。書信往來于道路,請托蔓延于官府。這種關系小則足以敗壞政事、危害百姓,大則發(fā)展到建立黨派,互相傾軋,奪取國君的大權,倒行逆施,這都是由于生員的緣故。所以說廢除天下的生員,結黨營私的惡習就能消除。
國家錄取生員之所以用經(jīng)義、論、策、表、判等文章來考試他們,是為了使生員了解六經(jīng)的旨意,通曉當代的政務。現(xiàn)在把書坊刻印的經(jīng)義稱之為時文,舍棄圣人的經(jīng)典、先儒的注疏和前代的史書不讀,而去讀那些所謂時文。時文產(chǎn)生以后,每一科變化一次,小孩子只要能背誦幾十篇,并且稍為改變一下原文,即可以取得功名,而那些不賣乖討巧的老實人到頭發(fā)白了也不能如愿以償。年高持重之士,他們已經(jīng)把有用的歲月,消磨在考場之中。而年輕快中的人,又把天下國家的事情看得很輕而易舉,認為人生用來取得功名的本事,不過如此罷了。因此敗壞天下的人才,以至于士不成士,官不成官,兵不成兵,將不成將,然后寇賊、犯法作亂的人能夠乘機而起,敵對國家、外來侵侮者能夠取勝。如果把用于攻讀時文的功夫,用于經(jīng)史及當代的政務,那么必定會有聰明俊杰通達治國大體的人,出現(xiàn)于其中了。所以說廢除天下的生員,對國家社會有用的人才就會出現(xiàn)了。
6.C 7.D 8.B 9.(1)廉恥對于人關系大極了,那些搞陰謀詭計耍花樣的人,是根本談不上恥的(廉恥對他們是無用的)。(2)從此以后北方防御侵掠的戰(zhàn)事就沒完沒了,至今還成為邊患,都是由于王佖的貪財引起的。
【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C.“心安理得的樣子”錯誤。結合“媚于世”分析,那些曲意逢迎、卑劣地獻媚于世俗的人。譯為曲意逢迎貌。
故選C。
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連詞,表順承,就;連詞,表轉折,卻。
B.助詞,不譯;助詞,用在因果復句或條件復句偏句的末尾,提示原因或條件。
C.介詞,把;連詞,表目的,來。
D.連詞,表并列。
故選D。
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
B.“認為不應僅經(jīng)由技藝而為官”錯誤。結合“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yè)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為之”分析,奇怪啊,這個人竟是這樣教育兒子的!倘若借助這些本事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們這樣做。原文只是表示假設做到卿相,沒有說“認為不應僅經(jīng)由技藝而為官”。
故選B。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于”,對于;“機變”,機謀,權詐,指隨機應變的心計。
(2)“朔方”,北方;“御寇”,抗擊敵寇,防御賊寇;“黷貨”,釋義為貪污納賄。
參考譯文:
《五代史·馮道傳》中論述道:“禮義廉恥,是治國的綱紀準則,治國的綱紀準則得不到伸張推行,國家就會滅亡。”禮義,是治理人民的大法;廉恥,是為人立身的大節(jié)。大凡不廉潔便什么都可以拿,不知恥便什么都可以做。人如果到了這種地步,那便災禍、失敗、逆亂、死亡,也就都隨之而來了。更何況身為大臣如果什么都拿,什么都做,那么天下哪有不亂,國家哪有不亡的道理呢?然而在這四者之中,知恥尤其顯得重要。因此孔子論及怎么才可以稱為士,說道:“個人處世必須有羞恥心。”孟子說:“羞恥心對于人的關系重大極了,那些搞陰謀詭計耍花樣的人,是根本談不上羞恥的。”之所以如此,因為一個人不廉潔,甚至于違背禮義,原因都產(chǎn)生在沒有羞恥心上。因此士大夫沒有羞恥心,可以稱之為國恥。
我考察自夏商周三代以后,社會道德日益衰微,禮義廉恥被拋棄,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了。但是凜冽的嚴冬中有不凋的松柏,風雨如晦中有警世的雞鳴,在那些昏暗的日子里,其實不是沒有獨具卓識的清醒者啊。最近讀到《顏氏家訓》,書上說:“齊朝一個士大夫,曾對我說:‘我有一個兒子,年已十七歲,頗能寫點文件書牘什么的,教他講鮮卑話,也學彈琵琶,想要讓他稍微通曉一點,用這些技能侍候公卿大人,肯定到處受到寵愛。’我當時低下頭不曾回應。奇怪啊,這個人竟是這樣教育兒子的!倘若借助這些本事能使自己做到卿相,我也不愿你們這樣做。”唉!顏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亂世,尚且能說出這樣的話,那些曲意逢迎、卑劣地獻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慚愧嗎?
古人治軍的原則,沒有不以廉恥為基礎的。《吳子》說:“凡是統(tǒng)治國家和管理軍隊,必須用禮節(jié)教化軍民,用大義勉勵軍民,這是為了使他們有羞恥心。當人有了羞恥心,從大處講就足夠進攻,從小處講就足夠防守了。”《尉繚子》說:“一個國家必須有慈孝廉恥的風尚,那就可以用犧牲去換得生存。”《后漢書》上記載:“張奐擔任安定屬國都尉,羌族的首領感激他的`恩德,送上二十匹好馬,先零族的酋長又贈送他八枚金鐘,張奐一并收了下來,隨即召喚屬下的主簿來到羌族眾人的面前,以酒酹地說:‘即使送給我的馬多得像羊群一樣,我也不讓它們進馬廄;即使送給我的金子多得如粟米一樣,我也不放進我的口袋。’然后把金鐘和好馬全部退還給羌人。羌人的性格重視財物而尊重清廉的官吏,以前的八個都尉,大都貪財愛貨,為羌人所憎惡,直到張奐正直廉潔,威望教化才得到了充分發(fā)揚。”唉!自古以來,邊疆局勢的敗壞,難道有從不貪求財貨的官吏開始的嗎?
但我讀《唐書》,講到王佖做武靈節(jié)度使時,先前吐蕃人想造烏蘭橋,每次在河岸邊事先堆積木材,都被節(jié)度使派人暗地里運走,丟棄在河水中,橋始終沒有造成。吐蕃人了解到王佖貪心而無謀,先用厚禮賄賂了他,然后加緊工期造成了橋,并且修筑了甕城防守。從此以后北方邊境防御侵略的戰(zhàn)事就沒完沒了,至今還成為邊患,這都是由于王佖的貪財引起的。所以貪財?shù)娜藫瘟私y(tǒng)帥,邊關的大門到晚間也還洞開著無人把守。懂得這個道理,即使是郢書燕說式的穿鑿附會,廉恥之意或許也可以用來治國吧!自古至今,沒有不這樣的。明鏡是用來清晰地反映外物,過去是用來認識現(xiàn)實的。知道厭惡那些歷史上導致國家動蕩滅亡的方法,卻不去追求、學習那些歷史上讓國家安定昌盛的方法,那么與倒退著跑卻想要追上前面的人的行為沒有差別。
10.C 11.C 12.C 13.(1)有時一處得不到合適的人,那就在幾千里之外尋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感慨想象依托于千年以上的人。
(2)離開本土十天一個月,見到本國人就高興;到一周年后,見到像人的人就高興。
【分析】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
C.“廣”,這里是充實的意思。句意為得到程克勤所寫的《宋遺民錄》并充實了它。
故選C。
1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連詞,表并列關系,同時/連詞,表轉折,卻,意義不同。
B.助詞,表句中停頓,無義/代詞,……的人。
C.都是指示代詞,這,這些,意義和用法相同。
D.連詞,表原因,因為/介詞,用,意義和用法不同。
故選C。
12.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C.“從而否定了朱明德所著《廣宋遺民錄》的內容”說法有誤,由原文“然而朱君猶且眷眷于諸人,而并號之為遺民,夫亦以求友之難而托思于此歟”“而朱君乃為此書,以存人類于天下”可知作者認為朱明德記錄那些名字記錄在名人集中的人也許是因為求友很難因而在這上面寄托思念,以便在天地間保存人的節(jié)操。肯定了他這樣做的意義,所以并未否定朱明德所著《廣宋遺民錄》的內容。
故選C。
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1)“或”,有時候;“則求之數(shù)千里之外”,省略了“于”字,“則求之(于)數(shù)千里之外”,又是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則(于)數(shù)千里之外求之”,那就在幾千里之外尋求;“概想”,感慨想象。
(2)“去”,離開;“旬”,十天為一旬;“期年”,一周年。
參考譯文
孔子說:“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訪,不也是很快樂的嗎?”古人學習如有所收獲,未曾不尋求志趣相同的人,何況在社會動亂不安、黑暗混亂的時候呢?在這時候,那些隨世道變化來成就功名的人本來不值得稱道,然而又怎會沒有一兩位略微知道潔身自愛的士人?但是(他們)又在中途改變了德行,在晚年喪失了氣節(jié),因此士找到朋友就更難了。有時一個地方找不到合適的人,那就在幾千里之外尋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慨然思慕千年以前的人。如果有言行完全符合自己心意的人,就追隨仰慕他,考慮替他樹碑立傳。唉,士人也是用心良苦啊!
吳江的朱明德跟我同鄉(xiāng),彼此相距不過百余里,但沒有見過一面。如今朱先生六十二歲了,而我又大他五歲,一個在長滿荒草的寒冷的江邊,一個在邊遠險要的地方,都擔心沒有朋友。朱明德于是采編舊聞,得到程克勤寫的《宋遺民錄》并充實了它,使里面記載的人有四百多位。他拿書來讓我?guī)退麑懶颍蟾啪褪撬f的一個地方找不到合適的人,那就到幾千里之外尋求吧。對于宋代遺民,(如果)有言行或姓氏留在一兩個名人的文集中,他就將其全部記錄下來并寫在書中,大概就是所說的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慨然思慕千年以前的人吧。
我既見識少,又上了年紀,不能替他訂正,雖然如此,但是私下存有疑問:自從有人類以來,大家所尊崇的人沒有人比得上孔子,《論語》《禮記》都是出自孔子的弟子,但是互鄉(xiāng)的童子,他以前的所有行為并不都是正確的;伯高死后,孔子吊喪,只是相識罷了;孟懿子、葉公這些人,孔子只是與他們相互問答過罷了;孔子在少施氏那兒吃飽,僅僅是少施氏的一種禮節(jié)罷了。現(xiàn)在一兩個名人的文集中留下姓名的人,難道沒有只是短時相識但沒能使節(jié)操保全不變的人嗎?或者偶然遇見但并不志同道合的人嗎?所以那樣的人未必都值得記述啊。雖然如此,但朱先生仍然對這些人戀戀不舍,將他們一起稱為遺民,這也是因為求友很難因而在這上面寄托思念吧?莊子說過:“你沒聽說過越國被流放的人嗎?離開本土幾天,見到他所了解的人就高興;離開本土滿一個月,見到本國人就高興;等到離開一周年后,見到像越國人的人就高興。”我曾經(jīng)游覽太行山以東以西的地方、黃河以南以北的地方二十多年,而那些人越發(fā)不像人樣了。等探尋到大江以南,過去人們所稱道的那些偉大壯士(有志反清的明代遺民),卻也改變裝束和品質,喪失氣節(jié)。而朱先生卻寫了這樣的書,以便在天地間保存人的節(jié)操。像朱先生這樣的人,將不會成為那些歸順清朝的遺民吧?于是寫這篇序來答復朱先生。我老了,希望能教導后輩人,希望敦品行、重節(jié)義的為人之道還不至于滅絕。
14.B 15.C 16.(1)這不是三代之法還存在的表現(xiàn),而那些賢能的人,又率領同族這人保護家庭庇護宗族,憑什么能夠像這樣長久而不衰退呢
(2)(君王)卻想要大臣憑小小的宰輔虛名,擔當國家安危的重任,這一定找不到好的方法。 17.團結族人,維護人倫,保疆固土,護持國運(勢)。
【解析】14.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言實詞的意思。實詞類題目答題的方法有“結構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解答此題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依據(jù)上下文的語意來推導之,應該很容易判斷出來。B項,“畿”,結合“河中”“其地重而族厚”等分析,“門檻”錯誤。應該是國都的四周。句意:河中府是唐代靠近京畿的重地。故選B。
15.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內容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容還是分析觀點。C項,“全都依靠宗族百姓的支持”錯,第五節(jié)是“不盡恃乎其長吏”,不完全依靠國家官吏。故選C。
點睛:在整體把握的情況下,在準確理解詞義、句意的基礎上,梳理句與句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依據(jù)情理辨清主要信息、次要信息,從而明確文章的內容要點和主旨。不僅要對原文的基本內容進行歸納概括,還要對文章的內容作較深層次的剖析。這就要求我們能全面準確地把握文章內容,并對文章的所述事件或所說道理進行分析與判斷,進而歸納和概括。也就是說,不僅要能概括某個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所導致的結果或某個(幾個)人物的所作所為,還要能揭示出這個事件的意義,或者某個人物的思想性格,或者某種現(xiàn)象的本質,或者某種觀點等。
16.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1)“此”,代詞,這;“尤”,尚且、還;“其”,代詞,那些;“其人之賢者”(定語后置句);“之”,代詞,他們;“以”,連詞,來;“亢宗”,庇護宗族;“之”,助詞,的;“以”,介詞,憑借;“而”,連詞,表轉折;“若”,像;“是”,代詞,這樣。(2)補充句首主語“君王”;“乃”,連詞,表轉折,卻;“其”,代詞,那些;“以”,介詞,憑借;“區(qū)區(qū)”,小小的,(人或事物)不重要;“之”,助詞,的;“而”,連詞,表轉折;“系”,聯(lián)系、關聯(lián);“社稷”,指國家;“命”,此處意譯為重任;“此”,代詞,這;“數(shù)”,方法、技藝;“此必不可得之數(shù)也”(判斷句)。
17.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需要審清題干要求,如本題“氏族有哪些重要作用?請根據(jù)文意簡要概括”,要立足全文,對文章進行段落的劃分,篩選文中的重要語句,整合后作答。結合“問其苗裔,尚一二百人,有釋耒而陪拜者。出至官道旁,讀唐時碑,載其譜牒世系。登隴而望,十里之內,丘墓相連。其名字官爵可考者,尚百數(shù)十人”分析,氏族可以團結族人,維護人倫。結合“若解之柳、聞喜之裴,皆歷任數(shù)百年,冠裳不絕;汾陰之薛,憑河自保,于石虎……又率之以保家亢宗之道,胡以能久而不衰若是”“州縣之能不至于殘破者,多得之豪家大姓之力”分析,氏族可以保疆固土,護持國運(勢)。
【點睛】參考譯文:
唉!自從國策每況愈下,國家沒有強大的宗族。沒有強大的宗族就無法立國,無法立國因此就會內部潰敗外部背叛,最終趨向滅亡。既然這樣,那么宗法的存在,難道不是用來護持做人的綱紀準則、增強國家運勢的嗎
我到聞喜縣的裴村,祭拜晉公祠。尋問他的后代,尚有一二百人,有的人放下農具陪同我一起祭拜。走到官道邊,讀到唐時的石碑,石碑上記載著裴氏家族的先后世系。登上田隴遠望,十里之內山岳墳墓相連。那些姓名、官爵可考的尚有一百多人。
近古氏族繁盛,沒有能超過唐的。河中府是唐代靠近京畿的重地。這里占據(jù)地利、望族頻出。若解的柳氏、聞喜的裴氏,都先后歷經(jīng)幾百年,人丁興旺綿延不絕。汾陰的薛氏,依河自我保全,在石虎、苻堅割據(jù)一方之時,沒有一個人在朝中任職,猗氏的樊、王二人,舉起義旗率領義兵抗擊高歡的部眾。這不是三代之法還存在的表現(xiàn),而那些賢能的人,又率領同族這人保護家庭庇護宗族,憑什么能夠像這樣長久而不衰退呢
唉!這正是國策之所以每況愈下的原因,而一旦發(fā)生變故,國君沒有可以仰仗的大臣,人民沒有可以依靠的世家大族,相繼奔走逃竄,以求茍且免于災禍,這難道不是他們必然的趨勢嗎 因此唐朝的君王厚待士族和族人。君王們懂得封邦建國不可能再次出現(xiàn),就把自己的想法告知士大夫,一旦事有變化能夠自我保衛(wèi),這本來就是后代君王所能明白的。
我曾經(jīng)在肴山以東、黃河以北廣泛游覽,自從戰(zhàn)火暴發(fā)以來,州縣沒有變得殘破,大多靠了豪家大姓的力量,卻不完全依靠國家官吏。到了黃河以東,尋問李自成軍隊能夠長驅而下三晉的原因,悲慨而傷感。有人說:“崇楨末年的輔臣李建泰,是曲沃人。李自成軍隊攻入西安,皇帝臨朝嘆息,建泰進言說‘我的郡縣可以阻擋他們的進攻,我請求率領族人鄉(xiāng)親捐出百萬錢財,為國家守住山河。’皇帝非常高興。命令建泰都督軍隊,親自在正陽門樓設宴為他餞行,舉起歷朝傳下的御器,斟滿酒,并賜予給他。建泰還沒有離開京城,平孫太原相繼淪陷,建春不知干什么好。軍隊駐扎在真定,而李自成的軍隊早已打進了居庸關。”
這個人才能平庸低劣,本來連工鐸、張浚都不如。而皇上又沒有授權給他,沒有方法跟他相聯(lián),這并不是短時間的緣故。卻想要大臣憑小小的宰輔虛名,擔當國家安危的重任,這一定找不到好的方法。
周朝官員太宰用九項政治措施聯(lián)綴萬民,不便其離散,五種可以效仿的方法使同宗同族百姓生活在一起。考察裴氏和唐朝共存共亡的事,可以明白一些大略。不能恢復封邦建國的治理方法,卻想借士大夫的力量來立國治國,一定要重視氏族的作用,一定要重視氏族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武县| 甘孜| 当阳市| 巴青县| 紫云| 华容县| 广灵县| 三明市| 南汇区| 尖扎县| 远安县| 辉南县| 永善县| 微山县| 观塘区| 桂阳县| 微博| 象山县| 梁平县| 湘西| 文安县| 太仓市| 临沂市| 青神县| 八宿县| 迭部县| 江孜县| 中江县| 弥勒县| 镇雄县| 胶州市| 灵璧县| 迁安市| 阳春市| 黑山县| 碌曲县| 全椒县| 前郭尔| 集安市| 进贤县| 来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