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蘇庠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清江曲蘇庠屬玉雙飛水滿塘,菰蒲深處浴鴛鴦。白蘋滿棹歸來晚,秋著蘆花兩岸霜。扁舟系岸依林樾,蕭蕭兩鬢吹華發。萬事不理醉復醒,長占煙波弄明月。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詩通過描繪屬玉、鴛鴦、白蘋、蘆花、扁舟、林越、華發、明月等意象,營造了幽美清新的意境,抒發了詩人放任自由的情感。B.“萬事不理醉復醒”句表現了作者不問人事,不與世事、寄情山水,縱酒行樂、自由不羈,對無憂無慮、無拘無束生活的喜愛和追求。C.“長占煙波弄明月”句寫出詩人小楫輕舟,蕩漾在煙波江上,優哉游哉得觀覽風景,玩賞月色的舒心愜意的隱居生活。D.本詩給人以一種脫盡塵世煙火的感受。手法上頗具李白辭氣夸張、清新自然、不飾雕琢的豐富的想象力和揮灑飄逸的風格。2.本詩前三聯寫了詩人隱逸生活的一日,請各用兩個字概括首、頷、頸三聯的活動內容,并作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題。訴衷情蘇庠倦投林樾當誅茅,鴻雁響寒郊。溪上晚來楊柳,月露洗煙梢。霜后渚,水分槽,尚平橋。客床歸夢,何必江南,門接云濤。3.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倦投林樾當誅茅”一句中,“倦”字不僅寫出了詞人身體的疲憊,更暗示出其內心對漂泊生活的厭倦,開篇奠定了全詞的情感基調。B.“鴻雁響寒郊”描繪出一幅大雁在寒冷的郊外鳴叫的畫面,與《次北固山下》中“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表達的情感不同。C.“溪上晚來楊柳,月露洗煙梢”描寫了傍晚溪邊的楊柳,在月光和露水的映照下,楊柳的煙梢仿佛被洗凈,營造出清幽靜謐的氛圍。D.整首詞夢境與現實交織,通過描繪自然景色和夢境抒發情感,語言簡練而富有韻味。4.這首詞展現了一個什么樣的詞人形象?請結合具體詞句簡要分析。木蘭花蘇庠[宋代]江云疊疊遮鴛浦,江水無情流薄幕。歸帆初張葦邊風,客夢不禁篷背雨。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無盡處。白沙煙樹有無中,雁落滄洲何處所。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的前兩句點明了時間、地點及景物特色。鴛浦二字頗有深意,“鴛”即鴛鴦,雌雄偶居不離,常比喻情深意長的伉儷。B.“客夢不禁篷背雨”一句寫雨聲淅瀝,敲擊船篷,驚擾了客夢。“不禁”二字是禁不住的意思,強調客夢清淺恍惚。C.“渚花不解留人住”,采用了移情的手法將渚花人格化,寫出了渚花無留客之舉,體現出渚花的不解風情。D.詞的最后兩句通過“白沙”“煙樹”兩個意象營造出一種明朗綺麗的意境,抒發了詞人見此情景的悵惘。6.“只作深愁無盡處”一句中的“深愁”有幾層含義?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7.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小題。臨江仙蘇庠獵獵風蒲初暑過,蕭然庭戶秋清。野航渡口帶煙橫。晚山千萬疊,別鶴兩三聲。秋水芙蓉聊蕩槳,一樽同破愁城。蓼花灘上白鷗明。暮云連極浦,急雨暗長汀。【注】①蘇庠:南宋初詞人,少年時便能寫詩作詞,但不求取科舉,隱逸以終。(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風吹蒲葉,冷落的庭戶,迷蒙的渡口,重疊的晚山,描繪了一幅清明遠的初秋傍晚圖。B.詞的上片渲染了蕭瑟凄清的秋意,主要是為下文抒情營造氛圍。C.火紅的蓼花,白鷗鑲嵌其中,鮮麗明亮,折射出了詩人喜悅的心情。D.這首詞從詩句看是寫隱居時的閑適,但作者卻在詩中流露出了一種莫名的愁。(2)結合全詞,簡要說說下片“一樽同破愁城”一句中的“愁”的含義。閱讀下面的一首宋詞,完成以下題目菩薩蠻 宜興作蘇庠北風振野云平屋,寒溪淅淅流冰谷。落日送歸鴻,夕嵐①千萬重。荒陂垂斗柄②,直北鄉山近。何必苦言歸,石亭春滿枝。【注】①嵐:山林中之霧氣。②斗柄:北斗七星柄部三星。8.簡要分析本首詞上片營造了怎樣的意境。9.本首詞結尾兩句有怎樣的深刻含義?閱讀下面詩歌,回答后面題目。鷓鴣天蘇庠楓落河梁野水秋,澹煙衰草接郊丘。醉眠小塢黃茅店,夢倚高城赤葉樓。天杳杳,路悠悠。鈿箏歌扇等閑休。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10.詞的上片描寫了怎樣的情景?請試做簡要描述。11.“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表達出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情感?請試做簡要分析。答案1.A 2.(1)首聯:觀賞。詩人隱居于水鄉,長時間地觀賞這些可愛而有靈性的水鳥,在水草深處嬉戲,感到有趣而欣喜。(2)頷聯:歸來。詩人在江上流連忘返,歸來天色已晚,江邊岸上,白蘋盛開,雪白的蘆花連成一片好似鋪了一層濃霜,情景如畫,不禁心曠神怡。(3)頸聯:系舟。將一葉扁舟系在岸邊林蔭下,上得岸來,迎面蕭蕭秋風,吹拂著詩人兩鬢的花白頭發,讓詩人感受到無限情趣。【解析】1.本題綜合考查了詩歌的內容、表達技巧、思想情感、語言。每個選項一個考點,每個選項對應一聯,注意結合詩句分析。主要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語言主要是風格不正確,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A項“華發”營造不出幽美清新的意境。故選A。2.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的概括、分析。注意審題,明確要求。理解詩句意思是關鍵,用時注意抓住關鍵詞。本詩大意為:鸀鳥雙雙飛離水面,水滿小塘,菰蒲深處,鴛鴦兩兩戲水。船槳劃在滿是白蘋的水面上,我歸來已晚,只看到秋日岸邊的蘆絮像霜一樣。我將一葉小舟系在岸邊林蔭下,上岸來,一陣秋風吹得我兩鬢生起白發,我不理萬事,醉后又醒,只希望永遠占據江上,欣賞這一輪明月。首聯全是寫景,活動為觀景;頷聯抓住關鍵詞“歸來”,頸聯抓關鍵詞“扁舟系岸”,要求兩個字,縮為系舟。再具體分析詩人的活動和感情即可。3.B 4.①倦游思鄉,“倦投林樾當誅茅”中“倦”字盡顯漂泊倦意,“客床歸夢”直白表達思鄉情切,長期羈旅使詞人身心俱疲,對故鄉思念深切。②喜愛自然,“溪上晚來楊柳,月露洗煙梢”描繪溪邊幕景,“霜后渚,水分槽,尚平橋”勾勒開闊遠景,足見詞人對自然景色的敏銳捕捉與由衷喜愛,有幽居自然之向往。③超脫豁達,“何必江南,門接云濤”體現詞人不拘泥于江南故鄉,有開闊心境與對理想生活的獨特思索,展現超脫豁達之態。【導語】這首《訴衷情》以倦游歸隱為主題,通過“倦投林樾”“鴻雁寒郊”等意象,勾勒出一個厭倦漂泊、向往歸隱的詞人形象。上片寫景清冷,下片抒情含蓄,“客床歸夢”三句尤見超脫。全詞將羈旅之思與隱逸之志融為一體,展現了宋代文人典型的山林情懷與精神追求。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B.“表達的情感不同”錯誤,“鴻雁響寒郊”中的“鴻雁”和《次北固山下》中“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表達的情感有相似之處,在本詞中,鴻雁在寒郊鳴叫,暗示了詞人的客居之愁,有思鄉的情感暗示;在《次北固山下》中,詩人借歸雁來寄托自己的鄉思,二者情感是相通的。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倦投林樾當誅茅”中,“倦投”直抒胸臆,“誅茅”(割草搭屋)暗喻渴望歸隱安居,“倦”字既寫身體漂泊之疲憊,更點出內心對漂泊生涯的厭倦,隱含對安定生活的向往。“客床歸夢”以“客床”點明羈旅身份,“歸夢”直白傾訴思鄉情切,與“鴻雁響寒郊”的秋雁悲鳴相呼應,強化了游子漂泊、歸心似箭的愁緒。②“溪上晚來楊柳,月露洗煙梢”以細膩筆觸描繪溪邊夜景:晚風輕拂楊柳,月光與露水 “洗”凈煙靄籠罩的柳梢,畫面清新靜謐,“洗”字擬人化手法更賦予自然以動態美感,可見詞人對自然之美的敏銳觀察與喜愛。“霜后渚,水分槽,尚平橋”選取霜后的沙洲、分流的溪水、橫跨的平橋等意象,勾勒出一幅開闊疏朗的秋日圖景,畫面層次分明,透露出詞人對自然景致的悠然欣賞與棲居向往。③“何必江南,門接云濤”為全詞主旨句,“何必”以反問打破地域局限——故鄉未必限于江南,只要門前有云濤翻涌,何處不可為家?這一自問自答跳出了傳統“思鄉必念故鄉”的窠臼,體現對“故鄉”概念的哲學化重構:心之所安處,即為故鄉。結合前文“倦投林樾” 的歸隱意向,此處進一步升華:詞人追求的并非具體的地理歸屬,而是與自然相融的精神家園,展現出超越世俗束縛的豁達心境。5.D 6.①離別之愁:薄暮時分,云氣重疊,小船漸離鴛浦遠去,詞人與伊人分別離鄉,內心充滿無限的悲涼與傷感。②思鄉之愁:江上輕風吹拂,蘆葦搖曳,將要歸家的遠帆張開,而詞人迎風冒雨揚帆遠行。此番情景寫出了游子的思鄉之情。③漂泊渺茫之愁:江邊白沙茫茫,煙樹迷蒙,似有似無;雁落平沙準備休憩的時候,不知應該棲息在何處。在景物之中寄托漂泊無依、前路渺茫之感。(意近即可)【分析】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D.“營造出一種明朗綺麗的意境”錯,江邊白沙茫茫,煙樹迷蒙的情景營造出的是一種凄迷朦朧之意境。故選D。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詞語含義并分析作者思想感情能力。開頭兩句,“薄幕”二字點名別離的時間是傍晚,“鴛浦”二字點明離別的地點,而“江云疊疊”“江水無情”則寫出了別離時的景物特色。在薄暮時分,船兒離開鴛浦,漸漸遠去,江上云氣重重疊疊,遮蔽了與伊人分別時的鴛浦,不見伊人的倩影。詞中的“江云疊疊遮鴛浦”不僅寫出江云重疊遮蔽鴛浦之狀,更暗寓了詞人不得不與伊人分別的離愁,無限憂怨之情亦隱在“疊疊”二字之中。“流薄暮”三字耐人品味,不僅點出出行時間的遲暮,而且烘托出傷別的氛圍:在薄暮冥冥中拋別伊人遠離家鄉,在薄暮冥冥中浪跡天涯,天各一方,游子的心緒該多么悲涼、傷感、孤寂。“歸帆初張葦邊風,客夢不禁篷背雨。”以對仗手法作了鮮明的對比,揭示了游子的思鄉深情。上句寫江風吹拂,蘆葦搖曳,恰見歸帆初張,將返家鄉,而自己卻是迎風冒雨,揚帆遠行。下句寫雨聲淅瀝,敲擊船篷,驚擾了客夢。“不禁”二字是禁不住的意思,它強調了客夢輕淺恍惚。“渚花不解留人住,只作深愁無盡處。”這是移情入景的手法,將小渚的荻花人格化了。這里既是嗔怪荻花不了解游子思鄉情,又嗔怪她無留客之舉,只是一味地在瑟瑟秋風中含情脈脈,愁思縷縷地送別游子。詞人用移情法從側面表達了游子思歸深情。 結句“白沙煙樹有無中”兩句,以景結情。寫江邊白沙茫茫,煙樹迷蒙,似有似無;時至傍晚,正是雁落平沙休憩之時,然而這休憩之地能否安全呢?“何處所”是設問句,寫出詞人對雁行的關心。“滄洲”是濱水之處。詞人在景物描寫之中寄托了自身漂泊無依,前路茫茫的感慨與惆悵。7.⑴C⑵①悲秋之意。一陣秋風掃著蒲葉而來,院子里雜草枯敗,秋天不期而至讓人產生愁緒。②對家國淪亡的哀怨。憂嘆南宋君臣不思收復失地。【詳解】(1)試題分析:此題考查鑒賞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C項,“折射出了詩人喜悅的心情” 錯誤,是表達作者的愁情。(2)試題分析:此題考查評價詩歌的思想感情。第一,從揣摩景物特點來分析愁的內容,詞的上片寫風吹蒲葉,冷落的庭戶,迷蒙、寂靜的渡口,重疊的晚山,凄厲的鶴聲。描繪了一幅清疏明遠的初秋傍晚圖,渲染了濃厚的秋意。可以得出作者有悲秋之愁。第二,結合注釋“南宋初詞人”聯系時代,“一樽同破愁城”,欲借酒澆愁,憂嘆南宋君臣不思收復失地,表達對家國淪亡的哀怨。點睛:評價詩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答題要領:抓住詩題,抓住關鍵詞,抓住題材類型,抓住景物形象特點(景物形象可分為“樂景”和“哀景”兩類),抓住典型意象 ,抓住注釋(介紹寫作背景,暗示詩人的創作動機及本詩的思想感情。介紹相關詩句,暗示本詩的用典或意境。介紹作者暗示本詩的寫作風格,從中揣摩出本詩的感情基調。介紹別人評價暗示本詩的藝術特色或本詩的思想內容)。8.開篇兩句以寒風、低云、寒溪、冰谷等景物寫風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場面;后兩句寫鴻雁伴隨著兩下的夕陽緩緩飛回,霧氣纏繞的重重山巒映入眼簾,在凄冷的氣氛中詩人卻不覺得凄涼。(能把意境描繪出即可。) 9.結尾兩句說不必苦苦地想回鄉,宜興不久將是滿樹春光。以景結情,告訴人們:山中未必盡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開之日;如果心無所苦,則冬日亦視若春時。【詳解】(1)試題分析:開篇兩句風吼云涌、寒溪冰谷的場面,以風、云、溪、谷的景物,從聲、色、勢、溫等方面烘染出凄冷的氣氛,然而這里也有宜人的景致。三、四兩句,所寫的景物和給人的感覺與上兩句迥然不同:鴻雁伴隨著西下的夕陽緩緩飛回棲居之地,落日映照下的重重山巒映入眼簾。此景給人以舒徐寧靜的感受。詞之上片,寫出了風卷平野、寒凝大地的景象,以寒流暗示了政壇的險惡,又從鴻雁寄寓了歸心。技巧點撥:鑒賞景物形象,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在描摹出圖景后,結合主旨分析為什么要寫這一形象,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2)試題分析:結拍兩句卻詞意陡轉,說不必苦苦地想回鄉,宜興不久將是滿樹春光。詞人的心意是:政壇既不可涉足,則只有借山而隱;宜興之山亦是大好,又何以必歸丹陽?詞中所謂“石亭春滿枝”句好像是寫實景,其實卻是虛擬,從“北風”、“寒溪”推演而出:一是山中未必盡是冬日苦寒,自有春暖花開之日;二是如心無所苦,則冬日亦視若春時。此二句語淺情深,意味深長,含蓄蘊藉,耐人尋味。技巧點撥:詩歌的思想內容是詩歌考查的重點,要做到知人論世。要對作者所處的時代、作者的思想觀點、作品的風格特點有所了解。這些需要在平時積累識記,詩歌后面的注釋會起很大作用,做題時要仔細閱讀分析。10.寫旅途上所見的秋郊景色:楓葉已經凋落,站河橋上望去,野水退落,呈現出秋季的寂寥。這兩句準確而傳神地抓住最能表現秋月黃昏郊外景色的典型化意象,富有立體感地描繪出一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圖景,渲染出秋的寥廓與蒼涼、蕭瑟。 11.結尾兩句抒寫別恨和遲暮之感。漢人送別,灞橋折柳,故“灞橋楊柳”即代指離別。“年年恨”是說離別的頻繁。繁華凋落后,無人垂顧。作者借物言情,表達了詞人哀嘆流年、自傷遲暮的深沉悲慨。【分析】試題分析:10.注意圍繞詩歌中的主要意象進行描述,然后概括概括出畫面的特征,即意境的特征。【考點定位】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名師點睛】概括詩歌畫面的內容是詩歌常考的題目之一,答題時首先描述畫面的內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為“通過……等景物,描繪出一幅……(意境特征)+時令+地點圖景。有時后面在加上情感。11.注意結合是各種的表情達意的重點詞語“恨”“愁”分析情感。【考點定位】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名師點睛】詩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一直是考試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難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答案無限接近,還要注意一般詩歌的情感都要求結合詩句分析,答題時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棄詩句。此題注意結合是各種的表情達意的重點詞語“恨”“愁”分析情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