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李嶠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詠竹李嶠高簳楚江濆①,嬋娟含曙氛。白花搖風影,青節動龍文。葉掃東南日,枝捎西北云。誰知湘水②上,流淚獨思君。【注】①高簳(gǎn):高竹。濆(fén):河岸,水邊。②湘水:舜南巡,死于蒼梧之野,其二妃娥皇、女英。南下尋夫至湘江,思夫不已,淚灑沾竹,竹悉成斑。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點明所詠之竹的生長環境,營造出一種纏綿、凄清的氛圍,極易引發讀者情思。B.頷聯運用比喻手法,形象描摹出白花、青竹在風中搖動時呈現的風影之姿、龍紋之形。C.竹葉能掃日,竹枝可捎云,突出表現了竹的高大、不凡形象,極富生命力和蓬勃氣勢。D.從前三聯看,詩人用筆細膩生動,既有整體描寫,又有細節刻面,竹的形象躍然紙上。2.詩歌以“誰知湘水上,流淚獨思君”結尾,有何妙處?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餞薛大夫護邊李嶠荒隅時未通,副相①下臨戎。授律②星芒動,分兵月暈空。犀皮擁青橐,象齒飾雕弓。決勝三河勇,長驅六郡雄。登山窺代北,屈指計遼東。佇見燕然③上,抽毫頌武功。[注]①副相:御史大夫的別稱,此處指薛大夫。②授律:此處指接受命令。③燕然:典出《后漢書》,東漢大將竇憲追擊北匈奴至燕然山,班固奉其命令刻石勒功,記漢威德。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以邊塞的荒涼偏遠和與世隔絕,點出薛大夫此次受命護邊的艱辛。B.古人認為官員是天上的星宿,詩中以“星芒動”來寫薛大夫受命護邊。C.詩人親眼目睹出征將士個個裝備精良,英勇威武,贊賞之情溢于言表。D.詩中的“決勝”“長驅”,盛贊薛大夫率領將士所向披靡的勇猛氣勢。4.作為一首餞別詩,這首詩所表達的情感有何特別之處?詩人又是運用什么手法來表現的?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晚景悵然簡二三子李嶠①楚客秋悲動,梁臺②夕望賒。梧桐稍下葉,山桂欲開花。氣引迎寒露,光收向晚霞。長歌白水③曲,空對綠池華。【注】①李嶠(645~714):曾三度拜相,晚年因被追究韋后之亂時“身為宰相,不能匡正”的罪責而被貶地方。②梁臺:南朝梁的禁城,代指宮城。③白水:語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后用作誓詞,表示信守不移。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晚景”實指傍晚之景,也暗含詩人晚年之景,“悵然”二字統攝了全詩的感情基調。B.頸聯以“晚霞”對“寒露”,對仗工整,露水清寒,晚霞絢爛,別有韻味,情感深沉。C.“長歌白水曲”簡單幾筆描畫出詩人池畔放歌的畫面,表現了作者通達不羈的性格。D.“綠池華”描繪清麗之景,“空”字與首句“悲”字相照應,刻畫出詩人的獨特心境。6.請結合全詩,概述作者“悵然”的具體內涵。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送駱奉禮從軍李嶠玉塞邊烽舉,金壇廟略①申。羽書資銳筆,戎幕引英賓。劍動三軍氣,衣飄萬里塵。琴尊留別賞,風景惜離晨。笛梅含晚吹,營柳帶余春。希君勒石②返,歌舞入城闉③。[注]①金壇廟略:“金壇”指拜將的壇,“廟略”指朝廷的謀略。②勒石:碑刻術語。③城闉(yīn):城內重門,亦泛指城郭。7.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詩歌從邊關燃起的烽火切入,既點出了朋友要去之地,又與標題相呼應。B.第二句交代“從軍”的背景,“金壇”這一意象營造出濃烈的戰爭氛圍。C.五、六句運用了比喻手法寫軍隊出征的盛況,氣勢恢宏,體現了高昂的士氣。D.九、十句通過虛寫,描繪了軍營里笛聲悠揚,晚風拂面,柳條曼舞的景象。8.本詩抒發了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歌內容進行賞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又送別李嶠岐路方為客,芳尊【注】暫解顏。人隨轉蓬去,春伴落梅還。白云度汾水,黃河繞晉關。離心不可問,宿昔鬢成斑。【注】芳尊,是指精致的酒器。亦借指美酒。9.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詩從題材上看是一首送別詩,詩題中的“又”字加重了離情別緒,讀來令人感慨。B.首聯前句的“歧路”照應詩題“送別”,后句則寫以醉酒來釋愁,使離愁更進一層。C.頸聯用地點的轉換,從空間上突出了離別后距離的遙遠,“度”與“繞”十分貼切。D.末句運用了夸張的手法,寫自己旦夕之間鬢發變斑白,表現了詩人漂泊天涯的悲苦。10.本詩的頷聯富有意蘊,請結合詩句進行賞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送光祿劉主簿之洛①李嶠函谷雙崤右,伊川二陜東。仙舟窅②將隔,芳斝③暫云同。朋席余歡盡,文房舊侶空。他鄉千里月,岐路九秋風。背櫪嘶班馬,分洲叫斷鴻。別后青山外,相望白云中。[注]①洛:洛陽。②窅(yǎo):深遠。③斝(jiǎ):古代的一種酒器。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寫法別致,通過并置多個地理名詞,表明友人即將遠行,營造了離別的氛圍。B.三、四句寫朋友將要遠行,短暫餞別,飽含詩人依依不舍之情及珍惜相聚時光的之意。C.七、八句中“他鄉”“千里”“歧路”“九秋”等詞語暗示友人未來的道路艱難辛苦。D.九、十句用離群之馬和失群的孤雁作比,更加契合此時的離愁別緒,強化了詩人的感受。12.這首詩的最后兩句在表情達意上非常巧妙,請簡要分析。答案1.A 2.運用典故,引發讀者的聯想和想象,豐富了詩歌的內容和文化底蘊;由表及里,賦予竹子以人的情感,使竹子的形象、品格、情操更加豐盈不凡,增強了詩人對竹子的喜愛之情以及詩歌的感染力。【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本提要求選出“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A項,“營造出一種纏綿、凄清的氛圍”理解錯誤,這與竹子的美好姿態不相吻合。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品味詩歌語言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如本題“詩歌以‘誰知湘水上,流淚獨思君’結尾,有何妙處”,然后理解尾聯的意思,分析其中使用的手法,以及這種手法的效果。“誰知湘水上,流淚獨思君”,結合注釋二“湘水:舜南巡,死于蒼梧之野,其二妃娥皇、女英。南下尋夫至湘江,思夫不已,淚灑沾竹,竹悉成斑”可知,此處的“湘水”使用典故,由“竹子”而想到人,由竹葉上的斑紋而想到娥皇女英對夫君的思念,這里使用典故,由“竹子”到“人”,賦予“竹子”以人的情感,展現出人的情操,借以表達詩人對竹子的喜愛之情,也升華了詩歌的主旨。【點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考查范圍很廣,既有形象的鑒賞,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語言的賞析,如煉字、煉句、詩眼、語言風格,還有表達技巧的鑒賞,如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也有詩歌內容的理解,如背景、題材、作者等。常見的設題誤區主要有一下幾個:意象意境分析不當,基礎知識運用錯誤,詞句解說曲解原意,主題情感分析不當,手法分析張冠李戴等等。解答此類題目,讀懂詩歌是關鍵,要關注標題、作者、注釋以及關鍵詞等;審清題目要求,細讀選項劃出要點,即切分關鍵信息,最后正選排除巧妙用。3.C 4.①情感上,本詩沒有一般餞別詩的離愁別緒,表達的是對薛大夫護邊建功的期許與勸勉之意。②手法上,本詩大篇幅運用想象,以薛大夫率領將士馳騁沙場及運籌帷幄的情形表現對其建功立業的信心。或:最后兩句以班固刻石記漢功德的典故,表達對薛大夫護邊定能建功的信心。【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C.“詩人親眼目睹出征將士個個裝備精良,英勇威武”說法錯誤,本詩是作者為薛大夫護邊踐行,后面的是想象薛大夫護邊的場景,不是親眼目睹。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情感和藝術手法的能力。情感上,本詩沒有一般餞別詩的離愁別緒,“決勝三河勇,長驅六郡雄。登山窺代北,屈指計遼東。佇見燕然上,抽毫頌武功”,衷心祝愿薛大夫能打勝仗,建立像竇憲那樣燕然勒功的戰績,表達的是對薛大夫護邊建功的期許與勸勉之意。手法上,第二至八句通過想象軍隊出征時的磅礴氣勢、軍容的嚴整威武、戰場上的長驅直入,烘托出薛大夫治軍有方、指揮得力的形象。“登山”“窺”“屈指”“計”等動詞塑造了薛大夫深謀遠慮、運籌帷幄的形象,表現對其建功立業的信心。“佇見燕然上,抽毫頌武功”“東漢大將竇憲追擊北匈奴至燕然山,班固奉其命令刻石勒功,記漢威德”,最后兩句以班固刻石記漢功德的典故,表達對薛大夫護邊定能建功的信心,衷心祝愿薛大夫能建立恢弘戰績。5.C 6.①年高歲暮,客居他鄉,遠離朝廷,望而不得,為自身所處孤寂境遇而悵然;②秋意甚濃,夕陽西照,以山桂花開襯梧桐葉落,以絢爛晚霞襯寒涼清露,為眼中所見蕭瑟秋景而悵然;③對水長歌,信念不改,綠池清麗,空蕩無依,為滿腔抱負無從施展而悵然。【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C.“表現了作者通達不羈的性格”錯誤。本詩的題目是《晚景悵然簡二三子》,“悵然”二字統攝了全詩的感情基調。而“白水”運用了典故,表示信守不移,所以表現了作者通達不羈的性格是錯誤的。故選C。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詩歌首聯說到作者客居他鄉,由對作者的注釋可知詩人晚年被貶地方,而“秋悲動”可知,已經到了深秋時節,而“梁臺”用來代指宮城,一個“賒”字可知,作者被貶之地和朝廷相距甚遠,可望而不可及,可以說作者的處境非常的孤寂,所以作者因年高歲暮,客居他鄉,遠離朝廷,望而不得,為自身所處孤寂境遇而悵然。詩歌的頷聯寫到深秋時節梧桐樹的葉子已經落下,山中的桂花將要開放。頸聯寫到露水清寒,晚霞絢爛。這兩聯以山桂花開襯梧桐葉落,以絢爛晚霞襯寒涼清露,更加表現深秋時節景物的凄涼,所以作者為眼中所見蕭瑟秋景而悵然。詩歌的尾聯運用了《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所不與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的典故,作者對水長歌來表達對朝廷的信念不改,當年綠池清麗,空蕩無存,作者空有對朝廷的一腔熱情,但自己的滿腔抱負去無從施展,所以作者感到悵然。7.C 8.①對朋友的贊美。詩中用“銳筆”寫朋友有精銳的文筆,用“英賓”突出其才華,從而贊美了朋友才華卓著。②對離別的傷感。早晨風景美麗,琴與酒樽已備好,離別在即,只能依依惜別。③對朋友的祝愿。最后兩句用竇憲勒石燕然的典故和凱旋將士受歡迎的載歌載舞畫面,表達了對朋友建功立業的期望以及對安邊戰爭的必勝信念。【解析】7.本題考查準確把握詩歌的內容的理解和表達技巧的綜合能力。這是一道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題目,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C項,“運用了比喻手法”錯誤,此句是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衣飄萬里塵”形容軍容的壯盛。故選C。8.本題考查賞析詩歌情感的能力。詩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一直是考試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難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答案無限接近,還要注意詩歌的抒情方式,根據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題時情感都要求結合詩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棄詩句。本詩是一首送別詩,與其他送別詩不同的是,本詩是送朋友去從軍,所以本詩中所蘊含的感情就不僅僅是離別之情,還摻入了其他一些感情。本詩的二三句“羽書資銳筆,戎幕引英賓”,“銳筆”點明了駱奉禮具有精妙的文筆,因此可以輔助當時的主將,成為其“英賓”,此句是對朋友能力的贊美;五六句“琴尊留別賞,風景惜離晨”,琴與酒樽已備好,離別在即,早晨的風景雖美,但因朋友的離去而染上了濃濃的離愁,此處表達了對朋友離別的依依惜別之情;“劍動三軍氣,衣飄萬里塵”是作者想象的朋友所在軍隊的壯麗軍容,為下一句“希君勒石返,歌舞入城闉”埋下伏筆,“希君勒石返,歌舞入城闉” 借用竇憲勒、石燕然的典故來表現駱奉禮凱旋之后,與將士受歡迎的載歌載舞畫面,這是祝愿朋友一定能夠得勝歸來,完成朋友建功立業的心愿,同時也反映了作者對此次安邊戰爭的必勝信念。9.D 10.頷聯對仗工整,韻律協調。用了“轉蓬”“落梅”兩個意象,借喻人生漂泊,時序輪轉的自然規律!表達了人生不定、四季輪回的無奈,但無常中總是充滿著希望!表達了對被送別者身世飄零的同情和惋惜。【解析】9.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D項,“表現了詩人漂泊天涯的悲苦”錯誤。李嶠送別朋友時顯現出來的悲愴,是對朋友的擔心和同情等。故選D。10.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需要審清題干要求,如本題“本詩的頷聯富有意蘊,請結合詩句進行賞析”,賞析詩句的妙處,通常由三部分組成,詩句的內容,使用的手法,表達的效果及作用。答題模式基本是,該聯(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結合具體詩句內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體表現,再次寫使用該手法所傳達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達的情感。“人隨轉蓬去,春伴落梅還”,“轉蓬”,是秋天時的景物,指隨風飄轉的干枯蓬草,后人用來比喻身世飄零。表達了對被送別者身世飄零的同情和惋惜。從內容和感情上看,李嶠送別朋友時顯現出來的悲愴,與他晚年顛沛流離的生活經歷有關。李嶠曾經三任宰相,可謂仕途沉浮多變。紅極一時的時候位高權重,落魄時被貶京城之外。因此,看到朋友“隨轉蓬”的遭遇,也會不由自主聯想到自己“春伴落梅還”的身世。從藝術形式上看,頷聯對仗工整,韻律協調?!叭恕焙汀按骸倍际敲~,“隨”和“伴”都是動詞,“轉蓬”和“落梅”相對,“去”和“還”相應。讀起來瑯瑯上口。11.C 12.①詩人通過虛寫,想象與友人分別之后青山相隔、遙相思念的場景,含蓄地表達對友人的思念之情。②“青山”“白云”意象的運用,使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更加具體可感,詩歌的意境尤顯悠遠遼闊。【導語】此詩寫送劉主簿赴洛陽,開篇列地名顯行程,中寫餞別、舊侶散,再以“千里月”“九秋風”等狀別愁,“班馬”“斷鴻”強化離情,結句虛寫相望,“青山”“白云”寄遠思,盡顯惜別深情與悠遠意境。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C.“暗示友人未來的道路艱難辛苦”錯。“他鄉”“千里”強調距離之遙,“岐路”點明離別,“九秋風”以秋景烘托蕭瑟之感,側重表達離別后的相思之苦與空間阻隔,而非“暗示友人未來的道路艱難辛苦”。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①詩人以虛寫手法,想象別后與友人隔著青山遙遙相望的場景,“別后青山外”凸顯距離之遙,強化空間阻隔感;“相望白云中”想象友人在遠方,彼此只能在白云繚繞中遙遙相望,“白云”縹緲無定,既喻相思之虛幻,又暗示相見之難,將不舍之情融入想象的畫面,韻味悠長。②“青山”“白云”意象兼具畫面感與象征意義:青山巍峨,象征阻隔卻暗含堅守;白云飄蕩,喻指思念的無拘與綿長。二者疊加,既讓“相望”的深情有了具象載體,又以山水縹緲的意境拓寬詩的空間維度,使離別的悵惘與情誼的悠遠在遼闊畫面中渾然交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