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黃公度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乙亥歲除漁梁村①黃公度年來似覺道途熟,老去空更歲月頻。爆竹一聲鄉夢破,殘燈永夜客愁新。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領略春。想得在家小兒女,地爐相對說行人。[注]①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是農歷乙亥年。這年十月,秦檜死了,在輿論壓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檜打擊迫害的官員。詩人也奉詔回朝,大年三十行經閩北漁梁村時寫下此詩。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上句寫自己多年來仕途奔波,宦海沉浮,仿佛諳練世情,卻又覺得政治風云變幻莫測,有茫茫身世之感。B.首聯下句寫當看到年復一年,時光流逝,而自己功業未就,老大無成,詩人又有歲月蹉跎、流年虛度的嗟嘆。C.頷聯中“爆竹”渲染了節日的氣氛,“殘燈”“永夜”刻畫出環境的凄涼,從中不難悟出詩人舊愁添新愁的內涵。D.尾聯詩人開始想念自己的兒女,并把思念說給閩北漁梁村的同行之人,抒發了思念家人、盼望團圓的情感。2.這首詩的頸聯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岳陽樓黃公度后樂先憂記飽觀,茲樓今始得憑欄。吐吞五水波濤闊,出納三光境界寬。黃帝樂聲喧廣宙①,湘君山影浸晴瀾。江山何獨助張說②,收拾清暉上筆端。【注】①傳說黃帝南巡時在洞庭湖之野演奏《咸池》之樂,廣施教化于百姓。②張說:唐朝宰相,兼擅詩文,曾任岳州刺史,期間建造岳陽樓。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開篇作者引用范仲淹名言,交代了自己創作此詩的緣由,引出了如今登岳陽樓觀賞。B.頷聯描繪出洞庭湖吞吐五江之水,融入日月星三光的壯闊景象,呈現出高遠遼闊的境界。C.頸聯運用神話傳說拓展了詩歌的審美意境,增添了詩歌的人文意蘊,豐富了詩歌的內涵。D.詩歌尾聯寫唐朝宰相張說將江山美景盡收筆端,表現了作者對張說寫作才華的高度評價。4.本詩與杜甫的《登岳陽樓》都是吟詠岳陽樓的佳作,但兩詩抒發的感情有同有異,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列各題。悲秋黃公度萬里西風入晚扉,高齋悵望獨移時。迢迢別浦帆雙去,漠漠平蕪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鳥樂,寒聲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關時事,不學楚人兒女悲。【注】 詩人黃公度因反對朝廷投降求和被貶為肇慶府通判。5.下列對本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本詩首句在“扉”前著一“晚”字,交代了時間,又渲染了歡樂的氣氛。B.頷聯對仗,寫詩人極目遙望“別浦、平蕪”,景象蕭瑟落寞,廖廓蒼茫。C.頸語意雙關,自然氣候的變化,虛中寓實,隱喻政治氣候的變化。D.作者托景抒情,把復雜的思想感情,用簡潔的形象表達出來,耐人咀嚼。6.請分析與杜甫《登高》所抒發情感的異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眼兒媚·一枝雪里冷光浮黃公度一枝雪里冷光浮。空自許清流。如今憔悴,蠻煙瘴雨,誰肯尋搜。昔年曾共孤芳醉,爭插玉釵頭。天涯幸有,惜花人在,杯酒相酬。【注】此詞作于詞人屢遭秦檜黨徒誣陷被貶任肇慶府通判時,為和參議傅霽韻而作。7.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空自許清流”,既是寫梅也是在寫詞人自己,暗示了自己被貶的緣由。B.“蠻煙瘴雨”惡劣環境下,詞人直言自己精神“憔悴”,寫出自己被貶之后的精神困頓。C.“昔年曾共”緊承“誰肯尋搜”,過去與現實兩相對照,并突出“天涯幸有”的可貴。D.全詞語言少有夸飾,樸素自然,卻營造出感人之深境,深得“詞淺意深”之妙。8.本詞注重表現梅的內在情韻和詞人內心的情感,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道間即事黃公度花枝已盡鶯將老,桑葉漸稀蠶欲眠。半濕半晴梅雨道,乍寒乍暖麥秋天。村壚沽酒誰能擇,郵壁題詩盡偶然。方寸①怡怡無一事,粗裘糲食地行仙②。【注】:①方寸:指心。②地行仙:原是佛典中記載的長壽佛,后指人間安樂長壽的人。9.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前兩聯寫景,把各種物象組合在一起,像電影中的“疊印”鏡頭。養蠶、麥收農事活動的攝入,給全詩增添了濃郁的田園生活氣息。B.桑葉“漸稀”并非凋零,而是被采摘殆盡,這說明蠶要進入不食不動的眠期了。“蠶欲眠”以季節性和地區性的特點,形象地顯示了詩人在初秋時節行經江南農村的情景。C.“梅雨”是江南特有的氣候。黃梅雨是下一陣停一陣,行人還能在間歇中趕路,用“半濕半晴”形容梅雨天氣的道路,十分貼切。D.這是一首紀行述懷之作。整首詩用白描手法,把眼前常見景象組合入詩,不堆砌辭藻,寫得簡淡而不近俗。10.請簡析該詩的情感變化。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列小題。青玉案黃公度①鄰雞不管離懷苦,又還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橋月館,水村煙市,總是思君處。裛②殘別袖燕支雨③,謾留得、愁千縷。欲倩歸鴻分付與。鴻飛不住,倚闌無語,獨立長天暮。【注】 ①黃公度:福建人,此時在泉南任職期滿,秦檜假借君命令他速回都城臨安。②裛(yì):沾濕。③燕支雨:夾著胭脂的淚水紛落如雨。1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A.首句運用了擬人手法,以對報曉鄰雞的埋怨表明自己不愿離開的心情。B.詞中“霜橋月館,水村煙市”以想象虛寫時空變換轉移,極富形象性。C.“愁千縷”表面指奸臣當道前途未卜之憂,深層是離開家鄉親友之愁。D.詞的結尾意境深遠,作者將難言之隱、入骨之痛都寄寓在獨立不言中。E.本詞詞風柔美,格調優雅,纏綿悱惻,顯示出婉約詞含蓄細膩的特點。12.“欲倩歸鴻分付與。鴻飛不住”兩句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答案1.D 2.①運用了擬人的手法,“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繪出烏云堆積山頭,醞釀著一場大雪的景象,“柳眼桃腮領略春”形象地描繪出桃紅柳綠、春回大地的景象。②運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眼前的彤云密布與想象中春回大地的美景互相映襯,彤云密布襯托出詩人飄泊羈旅的艱辛和前路難測的憂慮;“柳眼桃腮”則用旖旎春光象征詩人對未來的希望,表達了詩人長期貶謫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悅心情。【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D.“尾聯詩人開始想念自己的兒女,并把思念說給閩北漁梁村的同行之人”理解錯誤,尾聯是展開想象,不說自己掛念親人,而借小兒的口說出想念出門在外的自己,表達更為委婉動人。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詩人用擬人的手法寫天氣,“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繪雪意濃酣,垂垂欲下的客中實景,進一步映襯游宦在外的艱辛和飄泊羈旅的寂苦,“柳眼桃腮領略春”句又聯想到臘盡春來,春回大地的旖旎風光,虛實結合,眼前的彤云密布與想象中春回大地的美景互相映襯。“柳眼”指初生的柳葉,“桃腮”指桃花,從歲末欲雪到春光明媚,在時間上有一個大的跨度,但詩人卻用對偶的手法,把不同時間的意象組合在一起,通過對比來增加境界之美,從而表達了他在長期貶謫之后,終于盼來了重新起用的喜悅心情。同時還可以看出他對這次臨安之行充滿了希望,因為殘冬將盡,春天將臨,他可以盡情領略“桃紅柳綠”的春色,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華了。3.D 4.同:都贊美了洞庭湖的壯麗景色;都抒發憂國憂民之情,如杜詩“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黃詩“后樂先憂記飽觀”。異:①杜詩表達了漂泊天涯的不幸遭遇,抒發凄苦憂傷之情,如“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②黃詩表達出對國家強盛和時局清明的渴盼,流露出自信與豪情,如“黃帝樂聲喧廣宙”“收拾清暉上筆端”。【導語】黃公度的《岳陽樓》以登樓觀景為線索,融合了歷史典故與神話傳說,展現了洞庭湖的壯闊景象。詩中“后樂先憂”引范仲淹名言,體現了作者的家國情懷;頷聯描繪湖光山色,意境高遠;頸聯引入黃帝、湘君傳說,增添了人文底蘊;尾聯則借張說之筆,表達了對江山美景的贊美與對前人功績的追思。全詩語言凝練,情感深沉,既有對自然的敬畏,也有對歷史的感懷。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表現了作者對張說寫作才華的高度評價”錯,最后兩句表達了作者對江山的贊美和對自己創作的期望。“江山何獨助張說”意味著江山不僅僅是為了張說而存在,而是有著獨立的價值和意義;“收拾清暉上筆端”意味著作者希望收拾好自己的情感和思緒,以清晰的心境來書寫作品。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情感態度的能力。同:本詩中“吐吞五水波濤闊,出納三光境界寬”,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能夠吞吐五江之水,其波濤廣闊無垠,還能容納日月星三光,展現出一種高遠遼闊的境界,凸顯了洞庭湖的壯美;杜甫《登岳陽樓》中“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詩人用“坼”“浮”二字,將洞庭湖廣闊無邊、氣勢磅礴的景象描繪得淋漓盡致,把洞庭湖的浩瀚與宏偉展現得十分震撼。由此可見,兩首詩都對洞庭湖的壯麗景色進行了贊美。本詩開篇“后樂先憂記飽觀”,作者牢記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名言,體現了作者以天下為己任,心懷百姓,有憂國憂民的情懷;杜甫《登岳陽樓》中“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詩人在登上岳陽樓時,想到北方邊關戰事未休,不禁憑欄遠望,涕泗橫流,表達了他對國家命運和百姓疾苦的深切憂慮,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感十分真摯。所以兩詩都抒發了憂國憂民之情。異:①杜甫《登岳陽樓》中“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詩人說自己沒有收到親朋好友的一點消息,而自己年老多病,如今只能以孤舟為家,漂泊在江湖之上。這些詩句生動地描繪了詩人漂泊天涯的不幸遭遇,流露出一種孤獨、凄苦和憂傷的情感,表現出他生活的艱難和內心的無奈。②本詩“黃帝樂聲喧廣宙”,運用黃帝南巡在洞庭湖之野演奏《咸池》之樂,廣施教化于百姓的神話傳說,暗示希望國家能像黃帝時期一樣,政治清明,百姓受教化,表達出對國家強盛的渴盼。“收拾清暉上筆端”,結合前文對洞庭湖壯麗景色的描寫,作者認為自己也能像張說一樣,將這美好的江山景色盡收筆端,展現出一種自信與豪情,同時也流露出對時局清明,能夠創作出優秀作品來歌頌美好時代的期待。5.AC 6.同:都因秋起興,面對秋景心生哀愁。異:杜詩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慷慨激越,動人心弦。本詩表現了詩人不念個人得失的豪邁氣度和胸懷天下的偉大抱負。【解析】5.試題分析:A錯在“歡樂”。C應該是實寫自然氣候的變化,實中寓虛。6.試題分析:相同點:因秋起興,面對秋景心生哀愁;不同點:杜詩傾訴了詩人長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本詩表現了詩人不念個人得失的豪邁氣度和胸懷。點睛:詩歌的對比閱讀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一道題目中出現兩首詩歌,運用一首詩歌和課本中的一首詩歌進行對比,一般選擇課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誦的名篇。命題方式有比較異同、相同點或不同點,有時給出比較的對象,有時不給。如果給出就按要求進行比較,如果不給可以從詩歌的意象的選取、詩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別、手法的運用、寫景的角度、詩歌的格調等方面著眼分析,此題為比較情感異同,注意結合詩歌的重點詞語分析。7.B 8.①開篇“雪里冷光”四個字將梅花的孤冷情韻描摹出來,并以梅自喻。②借昔日賞梅寄予著對往昔歲月的懷念。曾經“共孤芳醉,爭插玉釵頭”的日子終成過往。③對幸有知己唱和賞梅的欣慰。被貶他鄉,內心凄苦,所幸有友人陪伴,聊以慰藉。【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語言、結構等的能力。B.“詞人直言自己精神‘憔悴’”錯誤,從詞中來看,“如今憔悴”是直接寫此地的梅花。故選B。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一枝雪里冷光浮”描寫梅花孤冷的情韻,“空自許清流”寫梅花德行高潔,孤傲,這既是寫梅,也是在寫詞人自己,以梅自喻。“昔年曾共孤芳醉,爭插玉釵頭”,回憶過去與友人一起賞梅的情景,但如今這已成為過去,借昔日賞梅寄予著對往昔歲月的懷念。“天涯幸有,惜花人在,杯酒相酬”,結合寫作背景“此詞作于詞人屢遭秦檜黨徒誣陷被貶任肇慶府通判時,為和參議傅霽韻而作”,作者被貶他鄉,內心凄苦,好在有友人陪伴,聊以慰藉,表達作者對幸有知己唱和賞梅的欣慰。9.B 10.①起句“花枝已盡鶯將老”選用富有時令特色的景物,含有對韶華易逝的惋惜之情;頷聯表達對梅雨時節忽干忽濕、乍暖乍寒天氣的煩惱。②頸聯寫詩人在梅雨時節趕路,走累了,也只能在鄉村酒店歇歇腳,飲幾杯水酒解解乏,“誰能擇”一句反問,隱隱露出失意的情懷。③尾聯寫詩人自己雖然勞累途路,但心中怡然,不讓得失縈繞胸中,穿著粗布衣服、吃著粗食,仍然恬淡無憂,猶如地行仙一樣。表明詩人決心丟開煩惱,以曠達求解脫。【解析】9.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思想感情的能力。B項,“初秋時節”錯誤,應為“初夏時節”。詩中作者用到了“花”,寫“花枝已盡”,可見花期已過。“鶯聲”,用“老”形容,可見黃鶯已經長成,屬于暮春時節。“桑葉”已經稀少,春“蠶”將要進入眠期,可見已經是暮春初夏。“梅雨”提示了這是江南初夏的景色;“麥秋天”進一步引證了這是初夏時節。故選B。10.本題主要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花”是春天的象征,“花枝已盡”用一“盡”字,寫出了繁花凋落,春光消逝的景象。“鶯”是報春的鳥,“鶯將老”用一“老”字,說明雛鶯漸長,啼聲衰謝,春天已經歸去。含有對韶華易逝的惋惜之情。用“半濕半晴”形容梅雨天氣的道路,十分貼切。由于時下時停,陰晴不定,天氣便是忽冷忽暖。表達對梅雨時節忽干忽濕、乍暖乍寒天氣的煩惱。詩人在梅雨時節趕路,已見羈旅行役之苦。走累了,也只能在鄉村酒店歇歇腳,飲幾杯水酒解解乏,更顯出沉滯下僚,仕途奔波之艱辛。“誰能擇”一句反問,深化了意境,隱隱露出蹭蹬失意的情懷。尾聯只要心境怡然,全然沒有塵俗雜事;即使天天粗衣淡飯,也悠閑自樂宛如神仙。筆意灑脫,詩人決心丟開煩惱,以曠達求解脫。直抒胸臆,以地行仙自比,說明自己雖然粗裘糲食,但是內心依舊和悅順從,怡然自得。11.CE 12.①對高城中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因“高城音信阻”,故欲托鴻雁傳情,可見其思念之情。②此情難寄的無奈之情。鴻飛不住,無法傳信,可見此情難寄。③欲訴相思,鴻飛不住,更加深了作者的滿腹憤懣。【解析】11.試題分析:題干“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答題關鍵詞“不恰當”,選項中,C下闋“愁千縷”作者表面上愁的是離開家鄉親友之愁,深層的愁是指奸相當道國恥難消,壯志難酬、前途堪憂等等。E詞風婉約但不是柔美閑雅。婉約之中不乏激憤之意。12.試題分析:題干要求分析“’欲倩歸鴻分付與,鴻飛不住。’該句抒發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答題關鍵詞“感情”“結合全詞” 分析詩歌的情感,要從重點意象和情感關鍵詞入手。本題抓住關鍵點“離懷苦”“思君”“謾留得、愁千縷”“鴻飛不住”結合注釋分析情感。點睛:古典詩歌的作者在他們的作品中表達情感、主張、觀點和態度時,直白張揚(或開門見山,或卒章顯志)的少”就是隱晦的。含蓄隱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確評價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必須多管齊下,準確理解、仔細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讀。首先,熟悉形象的符號意義。眾所周知,古典詩歌乃至各類文學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來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詩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敘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園桑麻、大漠孤城之類。這些形象,傾注著詩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稱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詩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領會詩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詩中的顯性信息,古典詩歌中,除了含蓄隱晦的隱性信息,也有一些顯性信息,鑒賞時要注意把握。 這些顯性信息,一般出現在詩歌的標題或由命題者提供的注釋中。第三,了解典故的關聯比照。典故辭約意豐,常為古人在詩詞中使用,以與所反映的時、事、人形成關聯比照。典故的含義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對詩歌內容的分析鑒賞有時可以從所用典故的聯想比照意義著手。第四,分析運用的表達技巧,表達技巧的運用,是為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服務的。不僅是在解答“表達技巧”類題目時,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類題目時,也需要對詩歌中所采用的表達技巧進行分析,通過對表達技巧的分析來把握詩意詩情。第五,捕捉蘊含的情感理趣 古詩詞大都采用兩種表達方式,一為描寫,一為抒情。結構上,往往描寫在前,抒情在后;描寫是為抒情作鋪墊,抒情是描寫的升華。詩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實飽滿,意蘊很深。分析詩人的心境與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這些詩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