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河北省張家口市橋西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道德與法治試題一、單選題1.進入初中后,小輝發現身邊同學個頭蹭蹭往上長,自己身高卻變化不大。看著鏡子里略顯矮小的自己,他心里既焦慮又自卑,甚至不愿參加集體活動。作為他的好友,你會勸慰他( )①青春的美不僅僅是內在美,也要追求外在美②要保持積極心態,悅納青春期生理變化③青春是一個成長的過程,煩惱會自動消失④要學會自我調節,成為自己的“心理保健醫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青春是一本五彩斑斕的畫冊,而異性同學間的交往則是這本畫冊上不可或缺的色彩。下列屬于異性同學間恰當交往的是( )A.為避免誤會,小強通常不與女生說話B.小雅很有禮貌地向小輝請教不懂的數學問題C.小麗和小超在課桌上畫“分界線”D.在合唱排練時,小寧和小輝刻意保持距離,影響排練進度3.在公交車上,小丹和小倩發現有個男青年不停地往她們身上擠。她們感到害怕,不斷往旁邊躲避,男青年隨即又擠了過來。小倩鼓起勇氣,嚴厲地呵斥對方:“你想干什么?再這樣我就報警!”男青年見狀灰溜溜地下車走了。小倩的做法體現了她( )①具有自我保護意識②能夠把握好與異性交往的尺度③能夠慎重對待,理智處理朦朧情感④能夠掌握有效的應對性騷擾的方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喜悅,賦予生活繽紛色彩與蓬勃活力,是我們必不可少的情緒之一。下列詩句中不能體現“喜”這一情緒的是( )①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②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③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④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小麗與好朋友分享日常生活中的點滴,下列微點評與“日常點滴”匹配恰當的是( )序號 日常點滴 微點評① 我和同學們一起參與“學雷鋒”志愿服務活動。 增加自己的積極情感體驗② 生物課上,我們學習了“人的生殖”一課內容。 通過正規途徑獲取性知識③ 當我情緒低落時,喜歡去跑步,讓心情好起來。 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④ 不想受父母干涉,但又希望得到他們的理解、支持。 勇敢與怯懦的矛盾心理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6.心理學家埃利斯提出的情緒ABC理論認為,引發我們情緒(C)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A),而是我們對它的解讀(B),如圖所示,符合這一理論的情緒調節方法是( )A.保持樂觀心態,消除消極情緒B.學會轉移注意,進行體育鍛煉C.進行合理宣泄,避免情緒失控D.轉換思考角度,改變認知評價7.越王勾踐飽受屈辱,最終打敗吳國;張騫歷經坎坷,為漢朝開拓了絲綢之路……這表明( )①消極情感比積極情感更能促進人的成長②經歷的挫折越多,越有利于事業的成功③面對逆境,我們要鼓足勇氣,迎難而上④學會轉化消極情感,可以讓我們不斷成長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做自尊的人,要求我們恪守為人之德,不做有損人格的事,以下幾位同學的做法中,符合這一要求的是( )①小趙將撿到的錢包歸還,拒絕失主酬金②小錢嚴守承諾,考場上將答案傳給好友小軍③小孫路過果園發現沒人看守,進去摘果子吃④小李勸爸爸不要酒后開車,自覺遵守法律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不忘初心,青春朝氣永在,志在千秋,百年仍是少年,奮斗正青春!青春獻給黨!請黨放心,強國有我!”據此回答下列小題。9.一句句鄭重有力的誓言,彰顯著新時代中國青年( )A.自省的精神勇氣 B.節儉的生活態度C.謙和的良好品質 D.自信的青春熱情10.青少年要煥發青春活力,在自己的心中播下此種子,應( )①相信自己能行,樂觀堅定②盡快步入社會,在實踐中磨礪堅強意志③一切問題求助他人,減少前行路上的障礙④專注當下,積極行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清華大學的校訓,清華大學之所以強調“自強不息”,是因為( )①自強使人自主自立②在苦干實干中磨礪成長,砥礪前行③自強要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④自強不僅關系個人的成長,而且關系民族的命運和國家的未來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2.“我只有一個忠告給你---做你自己的主人”、“士可殺而不可辱”、“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三句名言警句分別體現的是( )A.自尊、自信、自強 B.自信、自負、自尊C.自信、自尊、自強 D.自卑、知恥、自強13.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一論述( )A.折射出黨和政府要滿足人民的一切需求B.體現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C.說明了人類的活動不需要創造與創新D.體現了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14.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下列說法與這一論述相一致的有( )①物之不齊,物之情也 ②繩鋸木斷,水滴石穿③和而不同,求同存異 ④大道之行,天下為公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張家口市慈善總會2024年開展了“讓留守不再孤單”“慈善情暖萬家”等諸多愛心活動,橋西區近年每年開展慰老、助殘等各類志愿服務活動約兒百場,惠及廣大市民,構筑起張家口市愛心助人城市文化地標,該活動提倡我們( )A.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B.開放包容,務實法治C.樂于助人,扶危濟困 D.行已有恥,止于至善16.作為中國文化藝術領域的一張亮麗名片,《只此青綠》以北宋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為靈感源泉,以當代藝術視角演繹千年丹青,自2021年首演以來,該劇已在海內外演出超過650場,收獲各界廣泛贊譽,《只此青綠》受到廣泛贊譽的原因有( )①我國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進②中國舞蹈對形、意、神的獨特美學追求③舞者用身體語言詮釋了中國山水畫的意境④涵養了我們中華民族的道德情操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17.居民通過參與志愿服務攢積分兌換生活日用品;學生靠德育表現增加在校積分,以獲得優先評優資格……“小積分”積攢出“大文明”,這些現象表明( )①我國堅持共享發展,滿足人民物質生活需要②要發揮道德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作用③中華傳統美德已融入每位公民的日常行為④踐行美德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8.同學們針對法律的理解展開了小組討論,下列觀點表述不正確的是( )①法律的生命和權威在于實施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以憲法為主干③每一部法律都是應生活的需要而制定須布的④我國已經健全國家治理急需的法律制度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19.法律是治理國家的重器,為我們的成長提供文明有序、和諧自由的空間,生活離不開法律的規范和保障,下列對法律的作用理解正確的是( )A.法律是統治階級利益和意志的體現B.我國積極推進國家安全等領域立法C.法律維護社會秩序,促進社會發展D.我國的法律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性質的20.“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民法典的這條規定說明( )①公序良俗是人們從事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②法律和道德的調整范圍和保障手段完全一致③公序良俗規定了民法典的內容④法治與德治相互結合,相得益彰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1.“因自愿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民法典這一規定( )①有利于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②不利于保護受助人的合法權益③體現出維護公平正義的價值追求 ④有助于將中華傳統美德上升為法律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2025年5月是第五個“民法典宣傳月”,某市司法局、市普法辦推出“普法+非遺”主題皮影戲劇目、普法微集市、趣味普法畫展等融入式、互動式的法治文化活動。該活動產生影響的先后順序應為( )①營造崇尚法律的社會氛圍 ②創新法治宣傳活動形式③完善法律以保障社會生活 ④引導公民學法守法用法A.②→④→① B.②→①→③ C.④→②→① D.④→③→①23.下列能體現公民嚴守行為底線的是( )A.學生彬彬見到老師和同學們總是文明有禮B.醫生張娟捐獻208毫升造血干細胞混懸液C.開車的小剛駕駛機動車輛時遵守交通法規D.12歲的小明騎電動自行車上學時佩戴頭盔24.我們的生存和發展及物資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滿足,都離不開財產。關于財產權,八年級5班幾個同學進行了討論,請選出不對的( )A.我投稿獲得的稿費給媽媽買了生日禮物——使用權B.老師沒收小華新買的課外書且一直未歸——侵犯小華占有權C.我家有兩層樓房,把第一層出租給小超市——收益權D.我在地震后捐出了一些學習用品和衣物——處分權25.學校開展“法不可違”議題學習活動,組員小王出示了自己搜集的案例。小組同學對該案例進行探究。案例 一起跨國電信網絡詐騙案在人民法院公開宣判,87名被告人分別被判處8個月至1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并處罰金共計1132萬余元。對此,下列觀點正確的是( )A.罰金和罰款一樣,都是犯罪分子要承擔的法律責任B.有期徒刑與罰金屬于刑罰中的主刑,只能獨立適用C.民法典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法院要以此審理D.我國法律切實保護公民的合法財產,制裁違法犯罪二、情境探究題26.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1)對漫畫一《保持距離》中新校規的內容,你的正確態度是: 。理由: 。(2)漫畫二中人物的做法: 。理由: 。(3)小明看到同學買了一套名牌運動服十分羨慕,而父母收入不高,他就向同學借錢買了一套,許多同學都投來羨慕的眼光,小明覺得很有面子,為自己贏得了自尊。判斷: 。理由: 。三、分析說明題2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當今AI(人工智能)蓬勃發展,2024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我國政府工作報告、AI+中華文化,驚艷世界,AI數字人國風少女“元曦”帶領大家穿越3300年,探源中國漢字源頭——甲骨文;走進剪紙世界,感受中國民俗文化的無限魅力,飛天少女伽瑤”從敦煌壁畫中“復活”,向世界講述敦煌歷史,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在海內外吸粉無數。(1)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談談“AI+中華文化,驚艷世界”說明什么道理。(2)除了人工智能講述中國傳統文化故事外,在語文、歷史、音樂、美術等課程上也在不斷學習中華人文精神,請你舉例說明在這些課程中所感受到的中華人文精神。材料二 從2002年到2024年,《感動中國》讓廣袤的神州大地一次又一次掀起“感動”的熱潮,到處洋溢著“崇德尚善、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感動中國》節目向全國觀眾推出了許多人物,其中有劉翔、姚明等光彩耀人的文體明星,也有鐘南山、袁隆平這樣的睿智學者,更有張榮鎖、魏青剛這樣的普通百姓,還有楊業功、劉金國這樣的黨政高官。他們腳踏實地、惠民為國,每個人物身上都有一種讓觀眾感到心靈震撼的精神力量,《感動中國》被媒體譽為“中國人的年度精神史詩”。(3)從中華傳統美德角度,請你歸納上述人物感動中國的特質有哪些 (4)通過以上材料和問題歸納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2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4歲的初中生小林父母雙亡,根據遺囑,小林繼承了父母留下的一套房產和30萬元存款,姑姑承諾作為監護人代管財產。然而姑姑卻私自挪用小林的存款用于自己的生意周轉,還以“為小林好”為由,將小林房間安裝監控,全天候監視其生活起居和學習情況,此外,一天小林在小區內散步時,鄰居張某遛狗未拴繩,狗突然撲向小林并將其咬傷,不僅不賠償還謾罵、侮辱小林。小林多次與姑姑和張某協商未果,最后在多方幫助下,通過法律途徑維護了權利。(1)結合材料分析小林的哪些權利受到了侵犯 示例:張某謾罵、侮辱小林侵犯了小林的人格尊嚴權。(2)我國的哪部法律保護小林的上述權利 材料中人違反了該法的哪些原則 (3)從以上材料及問題中,我們體會到法律的作用是什么 2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余華英,云南大理鶴慶人,實施長達11年的拐賣兒童行為,被拐兒童達17人,2022年,被拐女孩楊妞花報案,余華英被捕,她的罪惡不斷被揭開,貴州安順市的王艷龍、王能能兄弟倆,1994年被余華英拐賣到河北邯鄲,如今兄弟倆的母親張榮仙依然在苦等見兒子們一面。2023年9月18日,貴陽中院一審判決余華英犯拐賣兒童罪情節特別嚴重,影響特別惡劣,一審判處余華英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2024年10月25日,貴陽中院對余華英拐賣兒童案做出重審一審宣判,對被告人余華英以拐賣兒童罪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2025年2月28日余華英被執行死刑。(1)結合材料,說說余華英拐賣兒童會給他人和社會帶來哪些影響 (2)余華英的行為屬于什么性質 說出你的判斷依據,(3)為了讓同學們既能嚴于律己,又能面對犯罪行為勇于斗爭,運用所學,請以“遠離違法犯罪”為主題,寫一篇演講稿,要求:觀點明確,條理清晰,不少于120字。參考答案1.C2.B3.B4.A5.A6.D7.D8.D9.D 10.B11.D12.C13.D14.B15.C16.B17.D18.B19.C20.A21.B22.A23.C24.A25.D26.(1) 反對。 男女同學交往有利于自身的全面發展,漫畫中的保持距離不交往是錯誤的,男女生正常交往可以取長補短、共同進步。(2) 正確。 消極情緒通常給人帶來不良體驗,會產生負面影響。情緒是可以管理的,我們要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積極調節情緒,做自己情緒的主人。(3) 錯誤,沒有贏得自尊。 這是一種虛榮心,自尊的人不為名利所惑,不過分追求表面上的榮耀,能夠正確認識自己,客觀分析他人的評價。27.(1)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久彌新。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著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理念,AI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創造與創新,散發歷久彌新的魅力,煥發現代活力。(2)①語文課本中司馬遷忍辱著《史記》,體現了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②歷史上張騫出使西域,展現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③音樂中古典樂曲營造出情景交融的氛圍,體現美學追求。④美術作品里的梅蘭竹菊蘊含儉約自守的生活理念等。(3)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等(4)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弘揚中華人文精神、踐行中華傳統美德、傳承核心思想理念。28.(1)姑姑私自挪用小林的存款用于生意周轉侵犯了小林的繼承權;在小林房間安裝監控侵犯了小林的隱私權;張某遛狗未拴繩咬傷小林侵犯了小林的生命權和健康權。(2)《民法典》;誠信、公平、守法和公序良俗。(3)①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②促進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彰顯中華傳統美德);③解決糾紛,化解矛盾,維護公平正義。29.(1)①造成受害人家庭骨肉分離,正常生活受到嚴重破壞,給受害人及其親人造成嚴重的心靈創傷。②引發社會恐慌,踐踏法律尊嚴,危害社會穩定。(2)①犯罪。②余華英的行為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這是犯罪的最本質特征。③余華英的行為觸犯了刑法,刑事違法性是區分犯罪與其他違法行為的法律分界線。④余華英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受到了刑罰的處罰。(3)同學們:不違法是人們行為的底線,任何違法犯罪行為都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違法犯罪會對他人、社會和國家造成危害。作為社會的一員,我們要珍惜美好生活,認清違法犯罪的危害,增強法治觀念,依法自律,做自覺遵紀守法的人,要時刻警惕違法犯罪,遠離違法犯罪。同時面對犯罪行為,我們要敢于斗爭,及時對受害者給予聲援和救助,更要善于斗爭,在保全自己、減少傷害的前提下,巧妙地借助他人或社會的力量,采取機智靈活的方式,有勇有謀地同犯罪行為作斗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