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程顥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郊行即事程顥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益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注】①程顥:北宋理學的奠基者。②游衍:指放任地游玩。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緊扣詩題,寫郊外踏春賞景,“碧”字用詞精當,可與“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媲美。B.頷聯描繪了詩人在美景中盡興暢游,感覺疲累即坐在岸邊石頭上休憩,也自然過渡到詩人的思考。C.詩的前面寫郊外踏春,后面寫春游所得感悟,由落花想到友人的離散,頓覺感傷。D.詩人將一種思考嵌入字里行間,做到寫景、抒情、議論兼具。2.宋代的詩歌常含理趣,請簡要分析頸聯所蘊含的道理。秋日偶成程顥①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注】①程顥,北宋理學的奠基者。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前句為因,后句為果。詩人心情閑靜,紅日已上東窗,還在安然入睡。B.頷聯寫作者靜觀春夏秋冬萬物的自得之態,與首聯“無事不從容”相呼應。C.頸聯將“道”“形”“思”“態”同論,進一步解釋了頷聯中的“自得”之境。D.這首哲理詩多角度表現了詩人對社會、人生的洞察、別開生面,頗有理趣。4.這首詩給了我們哪些生活啟示?請結合具體詩句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游月陂[注]【宋】程顥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臺。萬物己隨秋氣改,一樽聊為晚涼開。水心云影閑相照,林下泉聲靜自來。世事無端何足計,但逢佳節約重陪。【注】月陂(bēi):水泊名。因形如月,故名月陂,遺址在今洛陽洛水之南。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從首聯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天高氣爽、月明如水的秋天夜晚,詩人登上月陂堤岸,東走西游,悠然四顧。B.秋氣蕭瑟,萬物改顏,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詩人面對肅殺之氣,卻斟上一杯美酒,樂在其中。C.尾聯寫詩人自己的人生感悟,詩人認為人世間有些事情,說不上有什么來由,繁雜而無頭緒,無力計較。D.本詩寫“靜觀自得”,在詩人的筆下,月陂堤內外,景致宜人,體現了詩人所追求的清靜自如的理想境界。6.詩歌的頸聯廣受稱道,請賞析其精妙之處。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陳公廙園修禊事席上賦程顥盛集蘭亭舊,風流洛社①今。坐中無俗客,水曲有清音。香篆②來還去,花枝泛復沉。未須愁日暮,天際是輕陰③。【注】①洛社:宋代歐陽修、梅堯臣等在洛陽時組織的詩社。②香篆:指焚香時所起的煙縷。③輕陰:淡云、薄云。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用典,暗示此次聚會即便與有名的蘭亭、洛社雅集相比,也更勝一籌。B.頷聯用“無”和“有”,表現出廙園修禊事參與者都擁有脫俗氣質、高雅情懷。C.詩歌選取了清音、香篆、花枝、輕陰等多個意象,有“足以極視聽之娛”的妙處。D.整首詩語言清新自然,簡約凝練,借優美的意境寄寓細膩的情感,耐人尋味。8.程顥作為理學家,善于從自然的變化中領悟人生,請分析本詩后兩聯中蘊含的哲理與情感。9.閱讀下面一首清詩,回答問題。秋 月 [宋]程顥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隔斷紅塵三十里,白云紅葉兩悠悠。(1)“白云紅葉兩悠悠”運用了什么表現手法?請加以分析。(2)有評者說,全詩無一筆寫月,而處處見月,正如司空圖所說“不著一字,盡得風流”。你是否同意?請結合全詩簡要說明。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春日偶成〔宋〕程顥①云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時人不識余心樂,將謂偷閑學少年。新雷②〔清〕張維屏造物無言卻有情,每于寒盡覺春生。千紅萬紫安排著,只待新雷第一聲。【注】①程頤,北宋哲學家、教育家、詩人和北宋理學的奠基者。學術上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的命題,認為“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知信皆仁也”。②這首詩寫于公元1824年(道光四年)初春,正是鴉片戰爭前的十余年。10.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程詩把柔和明麗的春光和詩人自得其樂之情融為一體,清新自然,耐人尋味。B.“近”強調詩人只顧春游而忘卻了時間,“傍”“隨”表現了信步漫游的狀態。C.張詩開篇移情于物,賦予春雷以人的思維能力,表現了詩人盼望春天的急切。D.兩首詩的語言風格平易自然,其中,張詩第三句具有口語化色彩,通俗易懂。11.有評論者認為,兩首詩都富有哲思。請就此談談你的理解。答案1.C 2.頸聯,詩人認為美好時光會逝去,人生中有的事物,終有一天會煙消云散。好高騖遠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C.“頓覺感傷”錯,詩人認為要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沒有頓覺感傷。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頸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飛”意思是:休要推辭這杯酒,休要辜負十分誠摯勸酒的心意,只是怕風吹花落,一片片飛散了。面對漸飄漸遠的落花,詩里人想到了時間的珍貴,想到了聚少離多的世事,更想到了朋友,這是想象。他認為美好時光會像風吹花落一樣逝去,人生中會有的事物感情,終究有一天會煙消云散,好高騖遠不如抓住目前,珍惜今天所有的美好就是珍惜了自己的一生。運用比喻手法,表達了作者希望世人珍惜友情和美好時光的思想感情。3.A 4.①用從容的態度面對生活。首聯,說自己心境清閑,事事從容,睡醒之時,紅日高照。②靜觀萬物,窮極物理,世間萬事萬物,雖然紛紜變幻,千奇百態,但只要靜靜地觀察,就能窮極物理、格物致知。③處富貴而不淫,安貧賤而自樂,超越世俗。【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A.“還在安然入睡”錯?!八X東窗日已紅”意為“早晨醒來,東邊的窗子早已被日頭照得一片通紅”,覺,醒的意思,“睡覺”,指的是“睡醒”。故選A。4.本題考查對詩歌思想情感的分析鑒賞能力。此詩給我們的生活啟示從以下詩句中可以看出:詩歌首聯“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體現了詩人修身養性,保持生活的閑適平和,睡眠充分,盡情享受四季輪回的自然之樂。頷聯“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意在說明世間萬事萬物,雖然紛紜變幻,千奇百態,但只要靜靜地觀察,就能窮極物理、格物致知。頸聯“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云變態中,”進一步解釋“自得”之境界,詩人認為要窮極物理,靜觀體察天地之道。尾聯中“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是豪雄”,可以看出程顥要求男子漢要處富貴而不淫,安貧賤而自樂。男子漢若能修養到這一步,就是英雄豪杰,就是偉丈夫,體現了他超越世俗的心態。5.C 6.融情于景,水里的云影悠閑地相互照映,詩人將內心平靜安閑的情緒融于景物描寫之中;以動襯靜,林中泉水在靜謐中淙淙流淌,凸顯出月夜的寧靜;表達了詩人閑適(恬淡,自在),隨遇而安,不計較得失的淡泊情懷。【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無力計較”錯誤。詩歌尾聯“世事無端何足計,但逢佳節約重陪?!睂懗隽俗髡哒J為人世間有些事,說不上有什么來由。繁雜而無頭緒,不值得去認真計較?!白恪笔侵档玫囊馑?,因此不是“無力計較”,而是作者認為不值得去認真計較。故選C。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解答此題,要明確該題考查的是“煉句”題,“煉句”題,要從兩方面來考慮:①意象或手法,也就是詩句本身入手;②分析句子在結構和情感上的作用。從抒情手法角度分析:頸聯“心云影閑相照,林下泉聲靜自來”中的“閑”“靜”二字寫自己心境的從容自得。明明是自己心境“閑”“靜”,作者卻覺得仿佛大自然界的萬物也是閑”“靜”的。藍天白云倒映于綠水碧波之中,是因為“閑”,淙淙的泉流之響,是因為樹木的幽靜,融情于景。從寫景手法角度分析:“泉聲靜自來”可直譯為“泉聲自靜來”,是“鳥鳴山更幽”的逆向思維。以動襯靜,林中泉水在靜謐中淙淙流淌,更能凸顯出月夜的寧靜。從情感角度分析:作者觀水面閑云之影、聽林下流泉之聲,不同于俗人為名利奔走,因事務而纏身。從而表達了表達了詩人閑適(恬淡,自在),隨遇而安,不計較得失的淡泊情懷。7.A 8.①頸聯描繪了香篆繚繞、花枝沉浮的景象,“還”“復”寫出煙縷、花枝的變化,暗示了生活不停變化、生命不斷流轉的哲理。②尾聯作者直接點明不要為日暮到來而愁怨,看看天邊輕盈的薄云,那也是美好的景象。勸誡世人不要只沉湎于一時的悲傷,而應該著眼于美好的事物,表達了詩人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導語】本詩以蘭亭雅集為比興,通過“水曲清音”“香篆花枝”等意象,構建出超然物外的文人雅境。頷聯“無”與“有”的對仗,暗含精神純凈的追求;尾聯的曠達,既是對自然的體悟,更透露作者出“萬物靜觀皆自得”的理學境界。7.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A.“也更勝一籌”錯。首聯 “盛集蘭亭舊,風流洛社今” 用典,將此次聚會與 “蘭亭雅集”“洛社詩會” 并提,以 “盛集”“風流” 贊嘆聚會的盛大與風雅,但并未直接表達 “更勝一籌” 之意,“暗示更勝一籌” 屬于過度解讀。故選A。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①頸聯“香篆來還去,花枝泛復沉”,寫香爐中升起的煙縷飄然而來,又悄然散去;水面上的花枝隨著水流起伏,一會兒浮起,一會兒沉下。描繪了香篆繚繞、花枝沉浮的景象,暗示了世間萬物都在不停地變化之中。從更深層次來看,這種變化也象征著生命的流轉。生命如同香煙和花枝一樣,經歷著起伏和變遷,表達了對生命不斷流轉的深刻理解和接受。②尾聯“未須愁日暮,天際是輕陰”,寫不要為太陽即將落山而發愁,天邊的薄云,也是一種美好的景象。詩人直接勸誡人們不要為日暮而愁怨,而是要看到天邊輕盈的薄云,那也是美好的景象。借此表達了豁達的人生態度,即不要只關注事物的消逝,而要發現其中的美好。詩人通過“未須愁”和“天際是輕陰”的對比,傳達了一種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9.(1)運用了虛實結合和借景抒情的手法。從實景角度看,寫了夜晚看到的云之潔白和楓葉之紅艷;從虛的角度看,具有象征意義,寫出了“白云”的浮游和“紅葉”的飄逸,借助景物,表現了詩人悠閑清靜的心境。(2)同意。前兩句寫清亮的溪水繞著翠綠的青山,澄碧的天空倒映于水中,兩者澄鮮一色,正是因為有皎潔的月光,詩人才在秋夜中欣賞到水之清,感受到山之碧。詩的第三、四句寫詩人在靜觀秋光月色之中而生的超塵脫俗、心曠神怡之感。全詩寫景抒情樸素自然,所有景物和感受都是受到月光的籠罩,而全詩不著一月字,“盡得風流”。(如果答“不同意”,理由充分即可。)【解析】【小題1】試題分析:清溪:清澈的溪水。碧山頭:碧綠的山頭。指山上樹木蔥蘢、蒼翠欲滴。空水:指夜空和溪中的流水。澄(chénɡ)鮮:明凈、清新的樣子。一色秋:指夜空和在融融月色中流動的溪水像秋色一樣明朗澄dènɡ清。隔斷紅塵三十里:指溪水距離有人家的地方有三十里路的遠。“三十”非確數,只是寫其遠隔人世,寫其幽深。紅塵,佛教徒把人間稱為紅塵。此泛指人世間。悠悠:悠閑自在的樣子。這句與上句在一起,是說溪流隔開人間真是遙遠,那溪上的白云,那山間的紅葉,該是多么悠閑自在!同時這一句也表達了詩人的心情。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小題2】試題分析:“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意思是:詩歌的含蓄是以具體的形象表現思想感情,無須用抽象的語言加以任何說明。這是對詩歌要求含蓄的一種精巧的闡釋,強調詩歌的藝術形象,講究詩歌要發人興味??搭}目的意思是問,全詩不著一個“月”字,可是卻把月色完全表現出來了。答題就要分析景物中所蘊含的月色的特點以及給人的感受。如果答“不同意”,理由充分可酌情給分。考點: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和表達技巧。能力層級為鑒賞評價D。10.C 11.①程詩三、四句融議論入詩,指出當時的人不知詩人心里的快樂,表達了詩人當時的“怡然自得”之樂。詩人置身自然,追求平淡、不急不躁,傳達出可以在自然中修身養性獲得認知的道理。②張詩借對新雷的描寫,表達出對社會變革的渴望和信心,也傳達出新生力量蓄積勃發的道理。【解析】1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C.“賦予春雷以人的思維能力”分析不當,從開篇的“造物無情卻有情”來看,應是賦予“造物”者,即大自然以人的思維能力。故選C。11.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程詩三、四句意為:旁人不知道此時此刻我內心的快樂,還以為我在學少年模樣趁著大好時光忙里偷閑呢。這兩句融議論入詩,詩人指出當時的人不知自己心里的快樂,表達了詩人當時的“怡然自得”之樂,也傳達出可以在自然中修身養性獲得認知的道理。張詩的意思是:大自然雖然默默無言但卻有情,每當寒冬將盡便促使春意萌生。大自然早已安排好了萬紫千紅,只等春雷一響,百花就將競相開放。此詩寫于道光四年(1824)初春,正是鴉片戰爭前的十余年。當時清政權腐敗黑暗,已臻至絕境;而西方的鴉片貿易,又在不斷增加?!缎吕住氛窃诖藭r代背景下所寫。此詩通過對大自然的贊頌和對美好春天與充滿生命力的新雷的呼喚,表達了詩人對春天即將到來的喜悅之情,對社會變革的渴望和信心,也傳達出新生力量蓄積勃發的道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