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謝枋得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各題。北行別人(宋)謝枋得①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綱常在此行。天下豈無龔勝②潔,人間不獨伯夷③清。義高便覺生堪舍,禮重方知死甚輕。南八④男兒終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注】①謝枋得:南宋遺民,宋亡,交易姓名隱居閩中。后來為福建行省參政魏天祜強迫北上,至元都燕京,不食而卒。這首詩就寫在北上前夕。②龔勝:王莽篡漢,龔勝不授官,絕食十四日而卒。③伯夷:商亡,伯夷不食周粟,餓死于首陽山。④南八:南霽云,安史叛軍破城被俘,不降而被殺。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這首詩的首聯作者將自己比作為雪中松柏,不改青翠之色,此次北行的目的就是要扶植“綱常”。B.頸聯“生堪舍”“死甚輕”,詩人在認真權衡了生死禮義之后,做出了明確的回答,直言此行的意義。C.末句用“皇天上帝眼分明”作結,意為自己雖將被迫北上,但精神氣節皇天可鑒,赤膽忠心對天可表。D.這首詩結構處理很獨特,開頭鋪陳,結尾比興,避免了全詩僅用一種手法可能產生的枯燥之弊。2.本詩頷聯表情達意頗具藝術性,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和曹東谷韻謝枋得①萬古綱常擔上肩,脊梁鐵硬對皇天。人生芳穢有千載,世上榮枯無百年。此日識公知有道,何時與我詠游仙。不為蘇武即龔勝②,萬一因行拜杜鵑③。【注】①謝枋得,南宋末年愛國詩人。②龔勝,漢哀帝時光祿大夫,王莽篡漢后,拒不應聘,絕食而死。③拜杜鵑,表示對國家、君主的忠誠。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表明“綱常”在作者心中占有重要地位,此處的“綱常”可指愛國情懷、民族氣節。B.頷聯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有異曲同工之妙,同唱一曲正氣歌。C.根據頸聯內容及酬和詩特點,可以推測出詩人朋友曹東谷可能是一位游仙論道的高人。D.本詩意緒慷慨激昂,語言清新淡遠,樸直而有韻致,言為心聲,毫無矯揉造作之態。4.《宋史》評價謝枋得“以忠義自任”,請分析這種忠義在此詩中是如何體現的。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小孤山(宋)謝枋得①人言此是海門關,海眼無涯駭眾觀。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瀾。堅如猛士敵場立,危似孤臣末世難。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注釋】謝枋得:南宋末年詩人,帶領義軍在江東抗元,被俘不屈,在北京殉國。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起句運用比喻,勾畫小孤山所處的環境似海門關,突出了江水的險惡,“無涯”“駭眾”等詞進一步描寫環境的兇險,為下聯作鋪墊。B.頷聯照應詩題,點出了小孤山的壯偉。“天地偶然”表明小孤山是造化的杰作,不可多得,“砥柱”語義雙關,突出了它的現實意義。C.頸聯進一步運用比喻和擬人的修辭,以間接抒情的手法,展現小孤山的氣概和獨木難支的社會現實。體現了本詩托物言志的特色。D.尾聯是虛寫。運用“明日”“須”“渺觀”等詞,表達意欲登上小孤山峰頂,放眼眺望宇宙以開闊心胸之情。傳達出作者以身許國的志向。6.古詩常論:“詩言志”。作者在這首詩中“言”了哪些“志”?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沁園春·寒食鄆州道中謝枋得〔宋代〕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嘆雨濡露潤,還思宰柏,風柔日媚,羞看飛花。麥飯紙錢,只雞斗酒,幾誤林間噪喜鴉。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鼎中煉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鶴馭,常游絳闕,浮生蟬蛻,豈戀黃沙。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邪。又何必,待過家上冢,書錦榮華。【注】該詞是謝枋得當年過鄆州時所作。宋朝滅亡之后,元朝不斷南征。其間,作者一直隱居在閏中,直到至元二十六年(1289),元統治者強行逼迫詞人北上,中途遇寒食節,遂作此詞。詞人四月到了燕京,但最終絕食而死,時年六十四歲。7.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人十五年沒回家過寒食節,在外漂泊之久,“嘆雨濡”四句寫詞人雖背井離鄉,但時刻掛念家中。連“宰柏”都思念不已,而羞見飛花,原因不想自知。B.“麥飯”三句,寫林中的喜鵲、烏鴉原本可以食祭祀之物,但由于自己多年未祭,連它們都要空等了。詞人表面上憐惜喜鵲、烏鴉,實為自己的不幸慨嘆。C.下片一貫悲痛沉郁之風,依然凄婉低沉。起首兩句借道家之說,流露出早已看破生死、愿與神仙天帝成作一家的想法,表明作者堅守氣節,視死如歸。D.“帝命守墳”三句,詞人再次明志,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寧死不屈的思想。所以詞人最后說此次北上,雖被逼迫,但自己心意已決,他們也不能奈何。8.本詞與文天祥的《過零丁洋》在情感上有何異同,請結合本詞加以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初到建寧賦詩一首謝枋得自序:魏參政拘執役,行有期,死有日,詩別妻子,良朋良友。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綱常①在此行。天下久無龔勝②潔,人間何獨伯夷③清。義高便覺生堪舍,禮重方知死甚輕。南八④男兒終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注]①綱常:本指三綱五常,此處指民族氣節。②龔勝:西漢光祿大夫,王莽當權,他辭官歸隱。王莽稱帝,征他為上卿,他絕食而死。③伯夷:商朝孤竹君之子,周武王滅商,伯夷與弟叔齊恥食周栗,餓死于首陽山。④南八:唐代名將南霽云,安祿山反,他和張尋堅守睢陽,城陷被俘,敵人迫其投降。張巡對南霽云說:“南八,男兒死耳,不可為不義屈。”南霽云道;“欲將以有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遂罵賊赴死。9.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上句寫大雪之下的青松枝葉更加翠勁,借松喻志,表明自己不屈的氣節。B.頸聯詩人權衡對比了義與禮、生與死。“義、禮”詩中指一般的倫理綱常。C.尾聯用典,借“南八”之事再次剖白心跡,表現出詩人的胸懷坦蕩與一片忠誠。D.此詩雖是絕命詩,卻沒有哀傷的情調,自然流暢的語言中呈現出視死如歸的壯烈。10.頷聯對仗工整,表達了詩人豐富的情感,請簡要賞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掛冠謝枋得①玉皇殿下卸恩袍,羞見冥鴻惜羽毛。天地有心扶社稷,朝廷無意得英豪。早知骨鯁攖時忌,何似山林道跡高。次第秋風到蘭菊,歸家痛飲讀離騷。注①謝枋得,南宋末年著名的愛國詩人,曾擔任六部侍郎。11.下面對這首詩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寫鴻雁愛惜自己的羽毛,相比在“玉皇殿下卸恩袍”的自己很是慚愧。B.頷聯“有心”與“無意”對仗工整,表達了詩人在理想與現實沖突下的無奈。C.頸聯詩人面對時弊,如骨鯁在喉,不吐不快,因此向往山林閑適的歸隱生活。D.尾聯“讀離騷”有詩人借屈原自比之意,可見詩人即使掛冠,仍心系家國。12.結合全詩分析詩人“掛冠”的原因。答案1.D 2.①照應,頷聯照應首句,表明自己舍生取義的決心。②用典,運用了龔勝不事二姓、伯夷恥食餓卒的典故,表現了自己的凜然正氣。③比喻,以龔勝、伯夷自喻,表明自己要以他們為榜樣,誓做忠臣義士。④煉詞,“豈無”“不獨”兩個虛詞運用精妙,不僅表示自己要追慕古人,還表明自己決不向元朝統治者屈膝。【解析】1.此題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此類試題一般從意象的含義、手法及其解說、藝術效果、語言風格、曲解詩意等角度設錯,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題中D項,“開頭鋪陳,結尾比興”錯誤,開頭“雪中松柏愈青青”以物比人,是比興的手法;結尾用“南八”的事例,是用典。故選D。2.此題考核鑒賞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答題時注意明確具體的手法,然后詩歌的內容解釋,然后分析藝術效果。此題要求分析頷聯的藝術性,注意從煉字、手法的角度分析,從煉字看,“豈無”“不獨”用反問的語氣,寫出自己像龔勝、伯夷決不向元朝統治者屈膝;手法看,用龔勝、伯夷的典故,以二人自喻,表明自己的志向;從結構看,這兩句照應開頭“扶植綱常在此行”句,表明自己舍生取義的決心。【點睛】詩歌的藝術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懷、托物言志、懷古傷今,表現手法主要是對比、擬人、烘托、動靜、虛實、抑揚、用典等,修辭主要是比喻、擬人、對偶、借代、設問、反問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詩歌或某一部分,表現手法和修辭集中在某一聯詩句。答題時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結合詩歌內容分析為什么是這種手法,然后分析藝術效果。3.D 4.①直抒胸臆,以肩擔“綱常”和“脊梁鐵硬”,直接表達對國家的忠貞不渝。②對比,以人生中的美好品德或丑惡言行可以千年留存,與萬物盛衰枯敗的短暫做對比,突出了他對忠義節氣的追求。③用典,借蘇武不變氣節和龔勝絕食而死,表明作者為國死節的愛國情懷和不屈辱事敵的民族正氣。【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D.“清新淡遠”錯誤。本詩語言樸素自然,言為心聲。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和鑒賞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首兩聯“萬古綱常擔上肩,脊梁鐵硬對皇天”,表達出詩人要以天下為己任,愿意肩擔萬古綱常的重任,脊梁就像鐵一樣的堅硬有力,對天對地問心無愧。指出君子雖身處亂世逆境,但不為物惑,敢擔當大任,不與社會濁流同流合污,節操自持,方能無愧于皇天后土。作者決心以弘揚這一民族精神為己任,把千百年來歷代相傳的人倫綱常擔在肩上。采用直抒胸臆的表現手法,直接表達對國家的忠貞不渝。②頷聯“人生芳穢有千載,世上榮枯無百年。”人一生中的美好品德或丑惡言行,都將千年留存,后人共睹,而世上萬物的榮盛與枯敗,只是短暫的,不會經久不變。勉勵人們,不要貪圖一時的榮華顯貴、興盛享樂,以至成為歷史的罪人,遺臭萬年,要潔身養德,去惡從善,讓后世敬仰,引為楷模。詩中采用對比的表現手法,突出了詩人對美好品德即忠義節氣的追求。③尾聯“不為蘇武即龔勝,萬一因行拜杜鵑” 化用典故,從側面表達心志,詩人強調自己要像蘇武、龔勝那樣,寧死不屈。再結合注釋“龔勝,漢哀帝時光祿大夫,王莽篡漢后,拒不應聘,絕食而死”“拜杜鵑,表示對國家、君主的忠誠”可知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君主的忠誠。全詩慷慨激昂,千秋悲烈。5.C 6.①身處危局,面對將帥匱乏、孤立無援的苦悶之情。②明知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卻仍矢志不移,力挽狂瀾,堅定抗元的復雜情感。③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頂,放眼眺望宇宙,開闊心胸的高遠志向。④將山與人合二為一,傳達出不畏時艱、挺身而出、舍身報國的愛國之情。【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鑒賞能力。C.“以間接抒情的手法”錯誤。借小孤山形象表達了詩人明知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卻愿堅定抗元、力挽狂瀾的復雜情感。是直抒胸臆的表現手法。故選C。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這首詩首聯描寫了小孤山所處環境的險惡;頷聯照應詩題,點出了壯偉的小孤山,又賦予小孤山中流砥柱的意義;頸聯托物言志,表明情感;尾聯直抒胸臆,是對全詩的總結。看作者在這首詩中“言”了哪些“志”,重點就頸聯和尾聯分析。頸聯“堅如猛士敵場立,危似孤臣末世難”這兩句,運用比喻和擬人修辭,把小孤山比作挺立戰場上的一員猛士,堅強不屈;又如一位末世艱難中孤獨無助的忠臣,危困無奈。“孤”字既寫小孤山獨立江中的情形,也寫自己孑然抗元的形象,表達了作者身處危局依舊希望像小孤山一樣中流砥柱、聳然堅定的傲態及面對將帥匱乏、孤立無援的苦悶,以及詩人明知大廈將傾,獨木難支,卻仍矢志不移,力挽狂瀾,堅定抗元的復雜情感。尾聯“明日登峰須造極,渺觀宇宙我心寬”,表達了詩人意欲攀登上小孤山峰頂,放眼眺望宇宙,開闊心胸的高遠志向,進一步抒發不畏時艱、挺身而出、舍身報國之情。7.C 8.相同之處:都表明自己堅定不移的意志和崇高的民族氣節。兩首詩作都在以詩明志,在敵人的逼迫面前毫不無懼,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寧死不屈的思想。不同之處:①《過零丁洋》回憶自己的過往生活以及當下的境遇,借用“汗青”的典故表達作者認為自己一片丹心會流傳后世的思想感情。②本詞除了表達作者原意誓死報國的堅貞民族氣節之外,還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家人的思念之情,也包含為保衛家國在外漂泊多年的愁緒。【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下片一貫悲痛沉郁之風,依然凄婉低沉”錯誤。詩文的下闋一改上片悲痛沉郁之風,轉而抒發豪情。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之處:都表明自己堅定不移的意志和崇高的民族氣節。本詞“想前人取”四句,進一步說明詞人不戀紅塵俗世,不愿荀且偷生,甚至渴望像前人一樣,解脫之后駕鶴云游,逍遙自在。“帝命守墳,王令修墓,男子正當如是耶”三句,詞人再次明志,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寧死不屈臣節的思想。正因為有了這種“忠臣不事二主”的思想,所以詞人最后說此次北上,雖被元人逼迫,但自己心意已決,他們也不能奈何。再次強調自己的堅定信念。該詞由寒食節寫起,詞人先寫自己的思鄉之情,繼而由家至國,表明自己決不愿做背信棄國的叛臣,即便舍棄性命也要保全臣節,從而升華了全詞的思想境界,增強了詞的藝術感染力。《過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讓赤誠的心如一團火,照耀史冊,照亮世界,照暖人生。用一照字,顯示光芒四射,英氣逼人。以磅礴的氣勢、高亢的情調收束全篇,表現出他的民族氣節和舍身取義的生死觀。兩首詩作都在以詩明志,在敵人的逼迫面前毫不無懼,表明自己誓死效忠宋朝,寧死不屈的思想。不同之處:《過零丁洋》中“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繼續追述今昔不同的處境和心情,昔日惶恐灘邊,憂國憂民,誠惶誠恐;今天零丁洋上孤獨一人,自嘆伶仃。前者為追憶,后者乃當前實況,兩者均親身經歷。一身為戰將,一為階下囚。故作戰將,面對強大敵人,恐不能完成守土復國的使命,惶恐不安。而作為階下囚,孤苦伶仃,只有一人。“汗青”是指歷史典籍。古時在未有紙的發明之前,要記錄軍國大事,便只能刻寫在竹簡之上;但必須先用火把竹簡中的水分蒸發出來,這樣才方便刻寫,并可防蟲蛀;后人據此引申,把記載歷史的典籍統稱為“汗青”。“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兩句詩的意思,是說古往今來,人難免一死,為拯救祖國而死,一片衷心將永垂史冊。借用“汗青”的典故表達作者認為自己一片丹心會流傳后世的思想感情。本詞“十五年來,逢寒食節,皆在天涯”寫已經十五年沒有回家過寒食節,說明詞人在外漂泊已久,“皆在天洲”是夸張手法,說明詞人思鄉情濃,也暗含當時國破家亡,百姓飽受流離失所之苦。“嘆雨濡”四句寫詞人雖背井離鄉,但無時無刻不在掛念家中。十五年都沒有回家為祖塋掃墳祭墓,連“宰柏”都令詞人思念不已。而在陽光明媚的時節,詞人羞見飛花”,羞見的原因不想自知。“飛花”此處指熱同繁盛之所,國破家亡之際,自己身為人臣,卻無力挽大廈之將傾,實在羞愧。“麥飯”三句,寫林中的喜、烏鴉原本可以食祭祀之物,但由于自己多年未祭,連它們都要空等了。表面詞人在憐喜烏鴉,實則在為自己的不幸慨嘆。除了表達作者原意誓死報國的堅貞民族氣節之外,還抒發了作者對家鄉,對家人的思念之情,也包含為保衛家國在外漂泊多年的愁緒。9.B 10.①“天下”對“人間”,寫出宇宙空間的遼闊廣大,表示對正氣必存其間的堅信。②“久無”對“何獨”,表達出效法前賢、以死保節的決心。③“龔勝”與“伯夷”對舉,同類共列,行志一致,流露出詩人對前賢的仰慕之情。④“潔”與“清”相對,表達出詩人對高尚清貞人格來的向往和追求。【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賞析能力。B.“詩中指一般的倫理綱常”錯誤,此處的“義”和“禮”不是一般的倫理綱常,而是民族大義與愛國情懷。故選B。10.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句藝術特點及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題,應首先找準對仗的詞語,然后具體分析其表現內容和情感。“天下”對“人間”,寫出宇宙空間的遼闊廣大,表現了自己的凜然正氣,表示對正氣必存其間的堅信。“久無”對“何獨”,表明自己要以他們為榜樣,誓做忠臣義士,以死保節的決心。“龔勝”與“伯夷”對舉,他們都是志向高潔之人,能堅守氣節,流露出詩人對前賢的仰慕之情,表明自己的志向。“潔”與“清”相對,表達出詩人對高尚清貞人格來的向往和追求,表明自己舍生取義的決心。11.C 12.①潔身自好,詩人本身也有“退隱”山林之念。②有心匡扶社稷,但是得不到朝廷的重用。③性情耿介,針砭時弊,觸犯時忌。【解析】11.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一個選項都是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錯誤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C項,“如骨鯁在喉”錯,“骨鯁”意為“正直之臣”。故選C。12.此題的考點是分析詩歌的內容的能力。題干是要求考生結合全詩分析詩人“掛冠”的原因。這是一道原因概括題,首先要讀懂全詩,根據具體詩句分析。詩題“掛冠”的意思是辭去官職,有意歸隱之意。首聯,寫鴻雁愛惜自己的羽毛,表達了詩人潔身自好,但也很慚愧自己“玉皇殿下卸恩袍”。頷聯,表達了詩人有心匡扶社稷的理想與朝廷無意任用自己的現實相沖突的無奈。頸聯,詩人說自己性情耿介,針砭時弊,觸犯時忌,為朝廷排擠,表達了自己向往山林閑適的歸隱生活。尾聯,詩人借屈原自比,表達了自己即使掛冠,仍心系家國的情懷。綜上,詩人辭去官職的原因是:潔身自好,得不到朝廷的重用,性情耿介,觸犯時忌。【點睛】詩歌的選擇題屬于綜合考查題,綜合考查學生對詩句的內容、寫作技巧以及思想情感的把握。本題考查對詩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考生解答時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經歷及本詩的寫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然后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59.C 60.(1)藝術手法:①擬人,詩人將紅花、綠柳比擬為人,寫花朵一逢到酒侶容顏就先變紅,柳樹一見到詩人就施以青眼;②用典,“眼剩青”化用了晉代阮籍善為青白眼,用青眼看他喜歡的人的典故,實際上是描寫春天柔美的青色柳葉。(2)情感:詩人通過對紅花、柳葉的生動描寫,表達了對春日美景的喜愛之情。【導語】這首詩通過描繪春日清晨游園的情景,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美景的喜愛與自身生命短暫的感慨。詩人在對“花”、“柳”的觀察中融入對生命如“浮萍”般無常的感悟,表現了一種對春光和人生流逝的惋惜,同時,杜鵑鳥的鳴聲更催生出老人的傷春之情。詩句融情于景,情感細膩且富有哲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