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謝翱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鐵如意①謝翱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散影若云霧,遺音杳江河。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雙執(zhí)鐵如意,擊碎珊瑚柯。一人奪執(zhí)之,睨者一人過。更舞又一人,相向屢傞傞②。一人獨撫掌,身掛青薜蘿,夜長天籟絕,宛轉愁奈何。【注】①本詩是詩人謝翱路過姑蘇對,為以身殉國的愛國將領文天祥招魂而作。②傞傞:醉舞不停的樣子。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前四句總敘月下歌舞概況,仙人散亂的身影猶如云霧,縹緲迷蒙。B.第四句中的“杳”字描繪出了余音飄散很遠,在江河之上回響的情景。C.本詩鋪敘詳贍,層次分明,主要對仙人們起舞歡歌的場景進行了描寫。D.本詩無一字涉及為文天祥招魂之事,而是通過空靈迷離的境界來表現(xiàn)。2.請簡要分析“夜長天籟絕,宛轉愁奈何”兩句在全詩的作用。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效孟郊體(其一)謝翱①閑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忽忽如有人,起視不見處。牽牛②秋正中,海白夜疑曙。野風吹空巢③,波濤在孤樹。【注】①謝翱,南宋遺臣,景炎元年七月,文天祥在南劍州建都督府,謝翱傾家募鄉(xiāng)兵役效,任咨議參軍,文天祥殉國后流浪浙江。②牽牛:星名,俗稱牛郎星。③南宋遺民慣用“秋風吹巢落”喻指國亡。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運用了側面描寫的手法,不著一字表現(xiàn)了秋夜月光的明亮、皎潔。B.詩人心意煩亂,夜不成寐,步于空曠庭院,疑心有人,卻又百尋不見。C.“海白夜疑曙”,其實天并沒有發(fā)亮,只是海色生白,令詩人產生錯覺。D.尾聯(lián)的景物描寫暗喻亡國之狀,隱含著詩人對元兵掃蕩南宋的痛恨之情。4.認真閱讀詩歌,簡要分析首聯(lián)在詩中的作用。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西臺哭所思謝翱殘年哭知己,白日下荒臺。淚落吳江水,隨潮到海回。故衣猶染碧,后土不憐才。未老山中客,惟應賦八哀?!甲ⅰ阶髡咴诼牭轿奶煜橛谘嗑┭畴y后,心中悲痛萬分。該詩便是作者在嚴子陵釣魚臺哭奠文天祥時所寫。西臺就是釣魚臺。5.頷聯(lián)描寫了怎樣的人物形象6.本詩除了歌頌、哀悼文天祥以外,還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書文山卷后①謝翱②魂飛萬里程,天地隔幽明。死不從公死,生如無此生。丹心渾未化,碧血③已先成。無處堪揮淚,吾今變姓名。[注]①文山,文天祥的號,至元二十年,文天祥抗元被俘,就義于燕京。此詩即作于此年。②謝翱,南宋詩人。元兵南侵時,謝翱曾追隨文天祥。③碧血,出自《莊子 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員流于江,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寫詩人聽說文天祥被害后,痛不欲生,但兩人已幽明隔絕,再無相見之時。B.頷聯(lián)用“死、生”兩個字組成對偶句,蘊蓄著極其深摯的感情,格外哀切動人。C.詩人因未能隨文天祥為國盡節(jié)而羞愧,故沒有面目以本名示人,于是改名換姓。D.本詩抒發(fā)詩人了無生趣的悲嘆之情,同時血淚凝成的忠憤抑郁之氣勃勃于言表。8.有人說本詩頸聯(lián)“字字血淚,讀之令人泣下”,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近體二首謝翱(其一)南雁去來盡,音書不可憑。應過蠻嶺瘴,間拊楚臣膺。滄海沉秦璧①,愁云起舜陵②??煽盎陦粼?,回首舊觚棱③。(其二)月離孤嶂雨,尋夢下山川。野冢埋鸚鵡,殘碑哭杜鴉。妓收中使④客,民買內醫(yī)田。到此聞鄰笛⑤,離情重惘然。[注]①秦璧:秦始皇得藍田玉,為印,上刻“受命于天,即壽永昌”為傳國璽。始皇二十八年渡江時沉于水中,不久秦亡。②舜陵:借指南宋六朝帝陵,曾被掘。③觚棱:殿堂屋角上的瓦脊,借指皇宮。④中使:太監(jiān)。⑤聞鄰笛:魏末稽康、呂安被司馬昭殺害,嵇康好友向秀經其山陽舊居,聞鄰人笛聲而念亡友,因作《思舊賦》。9.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一)首聯(lián)寫南雁去盡、音書無憑,表明亡國后故人音信斷絕、自己孑然一身的境遇。B.(其二)首聯(lián)上句寫景,渲染孤寂、凄涼、黯淡的氣氛;下句寫追尋歸隱之夢,領起下文。C.(其一)頷聯(lián)以“楚臣”自稱,寫自己亡國后浪跡南方崇山峻嶺間,亡國悲憤不能自勝。D.(其一)頸聯(lián)以“沉秦璧”借指南宋滅亡,(其二)頸聯(lián)寫宋亡后昔日權貴已淪為平民。10.從情感內涵與表現(xiàn)手法兩方而簡要分析兩詩尾聯(lián)的異同。答案1.C 2.內容上:描寫了夜色深沉、萬籟俱靜的情景,突出了詩人憂心忡忡、愁腸百結的心境。結構上:由上文的仙人起舞高歌的場景描寫陡然發(fā)生轉折,進入抒情,并戛然而止,余味悠長,令人回味無窮。【解析】1.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綜合鑒賞能力。C項,“主要對仙人們起舞歡歌的場景進行了描寫”分析不正確,能使詩人“宛轉愁奈何”的“楚歌”,顯然不是“歡歌”。故選C。2.本題考查對詩句作用的分析能力。本題需要從詩歌的內容和結構兩方面進行分析,從內容上看,“夜長天籟絕,宛轉愁奈何”描寫出在萬籟俱寂的夜晚,詩人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情形形象的表達了詩人內心的萬般愁思,也表達了對文天祥殉國的悼念之情;從結構上看,詩歌的前文勾勒了一幅月夜仙人歌舞圖,營造出一種歡樂祥和的氛圍,而結尾兩句進行抒情,情感氛圍轉入“愁奈何”,發(fā)生結構上的陡轉,并與前文形成對比。這樣的手法讓詩歌更具韻味,讓人回味無窮。3.B 4.首聯(lián)描繪了月光皎潔、庭院冷寂、柏影交橫的秋夜之景,渲染了冷清、孤寂的氛圍,奠定了詩中悲涼的抒情基調,表達了詩人此時內心的孤獨和哀傷。【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及分析概括詩人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B.“卻又百尋不見”錯誤,“忽忽如有人,起視不見處”意為“我”心神恍惚不定,似乎看到有人,抬頭一看又不見人處何地?!鞍賹げ灰姟睂υ娨饫斫獠徽_。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句作用的能力。“閑庭生柏影,荇藻交行路”,“閑庭”,空庭;“荇、藻”,兩種水草。這兩句寫月光如水,照著柏樹,而柏影映在路上,如有荇藻浮在水中。渲染了冷清、孤寂的氛圍,奠定抒情基調。頷聯(lián)以鳥去巢空,但余孤樹,暗喻南宋滅亡,帝后被擄北去。人民流離失所。根據(jù)注釋①內容分析,首聯(lián)寫景渲染氣氛,表現(xiàn)出詩人的哀傷、孤獨。5.描繪了詩人西山祭拜時,涕淚橫流、淚落吳江的志士形象。 6.將對故國的懷想融入對為國捐軀的烈士的悼念之中,表達自己因無法與元人決一死戰(zhàn),只能如杜鵑啼血一樣放聲痛哭的悲憤心情。【解析】5.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分析詩歌的形象特征,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明確形象的屬性,是“閨中女子”還是“戍邊戰(zhàn)士”,是“落魄書生”還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緒是“壯志難酬”還是“寂寞無聊”等;還要分析人物的具體的行動、生活的環(huán)境等,語言表述一般為“在什么環(huán)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內心充滿什么情緒的什么形象”。頷聯(lián)的“吳江”指富春江,詩人祭文天祥就在富春江的“西臺”。這一聯(lián)寫自己在文天祥靈前痛哭流涕的情形。詩人追隨文天祥多年,如今冒著生命危險來此偷偷哭祭,不僅僅是因為文天祥對他個人的賞識,更重要的是他們志同道合,都以抗擊元軍、恢復河山為己任。表現(xiàn)出的是一個有志之士的形象。6.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歌的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字詞語進行分析。想到文天祥的遭際,他不禁仰天呼吁,無情的皇天大地,為什么如此不愛惜人才,讓文天祥落得這樣下場。最后,詩由死及生,由文天祥歸到自己,說自己還健在,還沒到老年,但一事無成,再也不能有所作為,只能在這山中,寫些懷悼忠臣烈士的詩篇而已。這首詩依題目層層展開,首聯(lián)點“西臺”,次聯(lián)寫“哭”,三、四聯(lián)寫“所思”。詩人對文天祥的哀痛,不因為時間的推移而稍減,在悼念文天祥時,又表現(xiàn)了自己對元政權的痛恨,亡國之哀,凝聚在每個字中。前人以謝翱西臺慟哭比之漢高祖時為田橫自殺的五百門客,就是有見于謝翱對文天祥的知己之感及他強烈的愛國主義熱忱而言。【點睛】對于詩歌情感題,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體現(xiàn)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內容。一般答題的時候,盡量兩者都涉及。對于情感的把握,可以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可以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從作者和創(chuàng)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可以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chuàng)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可以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xiàn)實對照,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態(tài)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題的時候,應先借助題干明確考查的是哪個方面的內容,有無暗示。7.C 8.頸聯(lián)寫文天祥耿耿丹心仍在,卻帶著未酬的壯志,含恨離開了人世。本聯(lián)化用了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詩意和“萇弘化碧”的典故,抒發(fā)哀痛、惋惜、悼念、崇敬之情。【分析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內容及藝術特色的能力。C.“羞愧”“沒有面目以本名示人”錯,宋朝已被元人所滅,詩人埋名隱姓,遁跡山林,是表達不與元朝統(tǒng)治者合作的決心。故選C。8.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重要詩句的能力。這兩句的意思是:您的一顆丹心仍郁結不散,盡灑的熱血卻已化為碧青。“碧血”一詞,化用“萇弘化碧”以及文天祥詩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典故,表達作者對文天祥對國忠誠的無限崇敬之情。同時,“丹心”尚未化去,熱血已化為碧血,英雄帶著未酬的壯志,含恨離開了人世。唯其丹心未化,愈覺其碧血先成的可悲可嘆;唯其碧血先成,愈覺其丹心未化的可歌可泣。這聯(lián)寫文天祥,仍歸結于自己的悼念之情,感情郁結而悲壯,抒發(fā)了作者的哀痛、惋惜與悼念之情。9.B 10.(1)情感內涵:①同:都抒發(fā)了沉痛哀傷之情。②異:(其一)側重抒發(fā)對故國的魂牽夢縈;(其二)側重抒發(fā)對死于敵人刀下的故人的傷悼、思念。(2)表現(xiàn)手法:①同:都運用了觸景生情的手法。②異:(其一)從視覺角度寫景,目睹故宮而生故國之思;(其二)從聽覺角度寫景,同時運用典故,將生離死別之情表達得更為含蓄蘊藉。【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古詩內容的能力。B.“下句寫追尋歸隱之夢,領起下文”這一理解不正確,從(其二)上下文語境看,“尋夢下山川”是寫詩人在宋亡后,只身浪跡江湖,尋找往事遺跡,憑吊故國山河,而非歸隱。故選B。10.本題考查學生賞析古詩手法、情感等的能力。題干從比較兩詩尾聯(lián)情感內涵與表現(xiàn)手法角度設題。解答此題,須立足兩詩整體語境,再從各自尾聯(lián)的情感與手法角度做解析。情感上:從“可堪魂夢在”,“離情重惘然”可知,二者都抒發(fā)了沉痛哀傷之情。“可堪魂夢在,回首舊觚棱”,哪里還能尋到夢中故國的影子呢,回頭只看見古國破敗的宮殿還在。前者側重寫對故國的懷念;“到此聞鄰笛,離情重惘然”,行到此處只聽見哀婉的笛聲,想起老友不由內心愴然。后者側重寫對故人的傷悼。技巧上:從“回首舊觚棱”“到此聞鄰笛”可知,兩詩尾聯(lián)都用了觸景生情的手法。前者“回首舊觚棱”,回頭只看見破敗的宮殿還在,從視覺角度寫景,由“舊觚棱”而生故國之思;后者“到此聞鄰笛”,行到此處只聽見哀婉的笛聲,從聽覺角度寫景,從“聞鄰笛”而引出對故人的追懷、傷悼,且后者化用向秀《思舊賦》懷念嵇康的典故﹐表意渾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