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王之道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小題。如夢令王之道一餉凝情無語,手撚梅花①何處。倚竹不勝愁,暗想江頭歸路。東去,東去,短艇淡煙疏雨。【注】①梅花:南朝宋陸凱《贈范曄》:“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br/>1.下列對本詞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A.如夢令,詞牌名,又名“憶仙姿”“無夢令”,代表作有李清照的《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B.前四句寫女子對心愛的人的思念,末三句采用補敘和插敘的方式寫對心愛的人當初乘舟離去的不舍。C.第二句用典,其中“何處”二字有欲寄無由的苦惱,故“手撚”梅枝,彷徨不已。D.前兩句說明主人公不是終日銷凝、悶悶不樂,而很可能是攀折梅花忽然間觸景生情。E.這首閨情詞著重點在于對人物心理和外貌的刻畫,語言精妙,委婉含蓄地抒寫了傷離惜別之情。2.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詞中刻畫了一個怎樣的女子形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秋興八首追和杜老王之道勛業休煩付考功,此生終待老山中。宦情薄似賢人酒,詩思清於少女風。秋雨養肥桑耳白,溪流濯出柳須紅。不堪世路頻磽確,四十蕭然禿鬢翁。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開篇直抒胸臆,以決絕的口吻表達了自己對功名的淡泊態度,表明此生寧愿終待山中,也不為追求功名而煩惱。B.詩人分別以“賢人酒”和“少女風”來作為自身仕情和詩思的喻體,既彰明了自身情志所寄,也緊承首聯意脈而出。C.頸聯用細膩筆觸呈現了秋景的生機:秋雨滋潤著桑樹,使得桑耳變得肥白,溪流沖刷著柳樹,使柳須變得更加鮮紅。D.詩人在尾聯感嘆自己前半生因為在俗世浮沉而歷經了坎坷道路,已經四十歲卻依舊蕭然一身,鬢發斑白,頗為自省。4.在詩詞交流會上,有同學認為此詩風格類同李白,但你認為更像陶淵明,請闡明你的理由。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江天暮雪王之道凍云垂地風栗冽,萬里江天暮飛雪。九華①何處正嶙峋,瓊樹瑤林斗明潔。扁舟突兀依寒蘆,朝來殘酒猶半壺。夜寒獨酌不成醉,臥聽宿雁鳴相呼。【注】①九華:秋菊的別名。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萬里江天,風雪料峭,江天一色,廣闊的天地在嚴冬時節別具韻味,壯美中充滿凄迷。B.冬日的菊花經受不了酷寒,早已零落凋謝,雪后的樹木銀妝素裹,如美玉般純凈明潔。C.清晨詩人守著半壺殘酒,寒夜詩人獨自飲酒,在欲醉卻不得醉中臥聽陣陣雁鳴相和。D.詩人身處渺茫、凄冷、孤獨的環境中,哀傷愁思席卷心頭,連遠方親人也無心牽掛。6.這首詩在寫景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朝中措·和孔倅,郡齋新栽竹①王之道君心節直更心虛,移植并庭除。好在紅蕖相映,卷簾如見吳姝。清風明月,君無我棄,我不君疏。況有騷人墨客,時來同醉兵廚②。【注】①南渡之后,王之道因為主張收復失地的想法沒有得到朝廷的同意,遭讒貶謫,罷官閑居了二十年。此詞作于閑居之時。②兵廚,代指儲存好酒的地方。7.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君心節直更心虛”直呼剛移栽到院子里的竹子為“君”,表達了作者的贊美之情。B.“好在紅蕖相映”是說幸好有荷花的一抹紅色映襯,否則只有竹子,顏色會很單調。C.“卷簾如見吳姝”運用比喻的修辭,將新竹比作吳地的美女,形象鮮明,語言生動。D.“況有”一句表明作者不僅有賞竹之樂,更有騷人墨客為友之樂,體現了自足的情懷。8.作者通過竹子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小題。秋興八首追和杜老(其三)王之道云影曚昽日灑暉,金湖西畔晚陰微。漁舟繚繞青山去,楓葉追隨白鳥飛。摩詰家風非世有,淵明心性與時違。近來病瘠連詩瘦,翻愛西臺字樣肥。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云影”一句,云層變幻,日光透過云層灑落大地,生動地描繪了秋日傍晚時分的自然美景。B.“晚陰微”三字,點明時間已是深夜,與前句“日灑暉”形成對比,凸顯秋日晝夜溫差之大。C.頷聯通過“繚繞”“追隨”等詞,刻畫了漁舟與青山、楓葉與白鳥的動態關系,展現出自然界的和諧。D.全詩語言平易自然卻暗藏筋骨,章法謹嚴而氣韻貫通,于深沉內斂中抒發詩人的情志。10.本詩結尾兩聯在情感表達上獨具匠心,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各題。青玉案·有懷軒車山舊隱王之道【注】半年不踏軒車路。仿佛過、長橋去。貼水行云風送度。兩行高柳,一坡修竹,是我嘗游處。黃鸝休嘆青春暮。出谷遷喬舊家句。天意從人還許訴。凝寒和氣,沉陰霽色,大旱滂沱雨。【注】王之道,宋宣和六年進士,因觸怒秦檜而淪廢20年,后累官至湖南轉運判官。11.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上片寫作者故地重游,對眼前景物感到格外親切,覺得自己又回到了美好的過去。B.“長橋”“行云”“高柳”“修竹”等一系列典型意象,營造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優美意境。C.本詞“黃鸝休嘆青春暮”中的“青春”與杜甫“青春作伴好還鄉”中的“青春”含義相同。D.“出谷遷喬”為用典,本指鳥兒從幽深的山谷飛上高大的喬木,后比喻地位上升。12.有些詩詞不僅飽含詩情,還暗含哲理。請簡要分析“凝寒和氣,沉陰霽色,大旱滂沱雨”所蘊含的哲理。答案1.BE 2.詞中刻畫了一位惆悵、彷徨無奈、憂愁,殷切盼望心愛的人從遠方歸來的女子?!耙火A凝情無語”,寫女子有片刻的時間深思凝滯,默默不語,無比悵惘;而“手撚梅花何處”則寫女子手捻梅花,卻不知該寄向何處,表現了女子內心的彷徨無奈;“倚竹不勝愁”更是直接點明女子思念心愛之人內心產生的憂愁;“暗想江頭歸路”寫女子想象心愛的人應該從離開時的江頭之路歸來了,表達了對心愛的人深切的思念和殷切的盼歸之情;“東去”三句,寫女子回憶起心愛的人離別時的情景,更添悲傷,加強思念。【解析】1.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與評價作者的觀點態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B項,“末三句采用補敘和插敘的方式”錯誤。本詞先寫心愛的人離去后女子的思念,再說當初心愛的人離去的情形,采用的是倒敘的表達方式,而不是補敘。E項,“著重點在于對人物外貌的刻畫”表述有誤,該詞沒有刻畫人物外貌。故選B、E。2.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題要審清題干的要求,注意題干是要求“概括”還是要求“分析”,如果是要求“概括”,只要從詩歌中提煉出要點即可;如果是要求“分析”,則要先概括出人物形象,然后結合詩句分析。該題要求考生結合全詞分析人物形象,因此答題時要先總括詞中刻畫的人物形象,然后再結合詞句分析形象特征。這首閨情詞,寫的是一位女子盼望心愛的人從遠方歸來的殷切情懷。詞中對人物舉止著墨甚少,對其內心活動的刻畫卻極為深細。分析時須從其關鍵詞、用典及結構上入手?!耙火A凝情無語”,“無語”是因攀折梅花,忽然間因觸景牽情而產生的不快;“手撚梅花何處”,“何處”二字則有欲寄無由寄的苦惱,故“手撚”梅枝,彷徨不已;“倚竹不勝愁”,細節描寫,刻畫出詞中女主人公同心而離居的憂傷,和對丈夫往情深的盼望;“暗想”又進一步通過狀態表情,表現出女子的思念之深沉;“東去,東去,短艇淡煙疏雨”,回憶丈夫當初出發的狀況,顯示出女主人公心境的悲涼,企盼的失望。解答時,先概括女子形象,詞中刻畫了一位憂愁,殷切盼望心愛的人從遠方歸來的女子。再結合詩句分析即可。【點睛】古詩詞閱讀的選擇題考查涉及鑒賞形象、語言、技巧、感情四個基本點,其中情感內容是核心,而詩歌中的形象、語言和技巧是詩歌的外在形式,是鑒賞詩歌切入的目標和對象。所以這類題,應在讀懂詩歌的基礎上去作答。同時,一定不可忽略注釋的作用,它是對詩歌寫作背景的介紹,有時是詩歌內容的有效補充,結合注釋作答,是詩歌鑒賞必不可少的環節。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3.B 4.①從詩歌情感主題看:王之道在詩中表達了對仕途的厭倦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而陶詩歌主題也多圍繞田園生活及歸隱之志,兩人的情感基調高度契合;李詩更多的是將其作為抒發個人豪情壯志的背景或陪襯,并非真實的歸隱之心。②從詩歌語言風格看:王之道此詩語言清新自然,與陶詩的清新質樸的語言風格類同;而李詩語言瑰麗豪壯,充滿浪漫主義色彩。③從詩歌寫作技法看,王之道此詩以白描和寫意的手法勾勒描繪景物,而陶詩也多以白描的方式將自然景物與自身情志質樸呈現,表達方式類同;而李詩在表達技巧上多用夸張、想象。【導語】王之道《秋興八首追和杜老》一詩,表達了詩人對功名的淡泊與對隱居生活的向往。詩中“勛業休煩付考功,此生終待老山中”直抒胸臆,展現了詩人超然物外的心境。頸聯以細膩的筆觸描繪秋景,生動自然。尾聯則感嘆世路坎坷,流露出對人生滄桑的感慨。3.本題考查學生綜合理解和賞析古代詩歌的能力。B.“以……‘少女風’來作為自身仕情和詩思的喻體”錯?!扒屐渡倥L”并非比喻,而是比較。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探究問題并提出見解的能力。①從詩歌情感主題上看,本詩首聯“勛業休煩付考功,此生終待老山中”中,詩人明確表示,不追求功名利祿,愿意在山中度過余生,這反映了他對仕途的淡泊和對自然生活的向往;頷聯“宦情薄似賢人酒”中,詩人將宦情比作淡薄的酒,進一步強調了他對仕途的厭倦;尾聯“不堪世路頻磽確,四十蕭然禿鬢翁”,詩人感嘆世路艱難,自己已年屆四十,頭發斑白,卻仍然一無所成,流露出對人生無常的感慨和對隱逸生活的渴望。綜上可以發現,王之道的詩表達了對仕途的厭倦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這與陶淵明的詩歌主題高度契合。陶淵明作為田園詩派的代表,他的詩歌多圍繞田園生活及歸隱之志展開,體現了對自然和簡樸生活的熱愛。相比之下,李白的詩歌雖然也有描寫自然和隱逸的元素,但更多的是將其作為抒發個人豪情壯志的背景或陪襯,并非真實的歸隱之心。②從詩歌語言風格上看,王之道的詩語言清新自然,沒有過多的修飾和華麗辭藻,與陶淵明的清新質樸的語言風格相類似。陶淵明的詩歌以自然、質樸見長,追求語言的簡潔和意境的深遠。而李白的詩歌語言則瑰麗豪壯,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善于運用夸張和想象等修辭手法來增強詩歌的表現力。③從詩歌寫作技法看,王之道的詩以白描和寫意的手法勾勒描繪景物,如“秋雨養肥桑耳白,溪流濯出柳須紅”等句,通過簡潔的筆觸勾勒出秋景的生動畫面。這種寫作技法與陶淵明的白描方式相類似,都注重將自然景物與自身情志質樸地呈現出來。而李白的詩歌在表達技巧上則多用夸張、想象等手法來增強詩歌的浪漫主義和豪放氣息。5.D 6.①突出“江天暮雪”的特點。全詩圍繞“江天”的闊遠和“暮雪”的明潔,多角度展 現這種特點。②運用多種手法描寫景物。詩人用擬人、襯托的手法,將嚴冬中菊花瘦骨嶙峋、扁舟與蘆葦相依、雁鳴相呼等自然之景描寫得細膩靈動。③在景物描寫中融入個人的體驗。詩人將由“江天暮雪”之境所產生的聯想與想象,與個人的境遇結合起來,表現出寂寥孤獨之感。【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D.“連遠方親人也無心牽掛”錯誤。在欲醉卻不得醉中臥聽陣陣雁鳴相和,表現詩人對遠方親人的思念指情。故選D。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能力。突出“江天暮雪”的特點。萬里江天,風雪料峭,江天一色,廣闊的天地在嚴冬時節別具韻味,壯美中充滿凄迷。全詩圍繞“江天”的闊遠和“暮雪”的明潔,多角度展 現這種特點。運用多種手法描寫景物。冬日的菊花經受不了酷寒,早已零落凋謝,雪后的樹木銀妝素裹,如美玉般純凈明潔,用雪后的樹木襯托冬日的菊花,突出了嚴冬中菊花瘦骨嶙峋;“斗”“依”“相呼”運用擬人的手法,寫了扁舟與蘆葦相依,雁鳴相呼等自然之景,描寫得細膩靈動。在景物描寫中融入個人的體驗。萬里江天,風雪料峭,江天一色,詩人將由“江天暮雪”之境所產生的聯想與想象,與個人的境遇結合起來,身處渺茫、凄冷、孤獨的環境中,哀傷愁思席卷心頭,清晨詩人守著半壺殘酒,寒夜詩人獨自飲酒,在欲醉卻不得醉中臥聽陣陣雁鳴相和,表現出寂寥孤獨之感。7.B 8.①作者以竹子的“節直”和“心虛”來表明自己也具有像竹子一樣正直和虛懷若谷的品性,借此表達自己的高尚情操;②表達了作者即便在遭貶和閑居中仍然渴望報效國家,為朝廷效力,“君無我棄,我不君疏”直接表達了作者的愿望;③表達了作者遭讒貶謫的悲憤之情,作者因主張收復失地的想法沒有得到同意,而罷官閑居二十年,只能與文人墨客借酒同醉。【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好在”并非“幸好”的意思;“顏色會很單調”無中生有,“好在紅蕖相映”,是說恰好有紅蕖映襯著這新栽的竹子。故選B。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君心節直更心虛”,稱呼竹子為“君”,表現的是對竹子的尊敬和贊美之情。為何如此稱呼竹子?是因為它“節直更心虛”,這是在贊美竹子的正直和虛懷若谷。而詞人的言外之意是在說:在庭院中種下竹子的人也是具有這種品德。者以竹子的“節直”和“心虛”來表明自己也具有像竹子一樣正直和虛懷若谷的品性,借此表達自己的高尚情操。“清風明月,君無我棄,我不君疏”,此句大意是,翠竹啊,你沒有拋棄我,我也不會疏遠你。借助注釋可知,王之道因為主張收復失地的想法沒有得到朝廷的同意,遭讒貶謫,罷官閑居了二十年。此詞作于閑居之時。可見這里的“君”不僅僅指竹子,而是意有所指,可以理解為皇帝,雖遭到貶謫閑居,但王之道并未有怨恨之情,而是滿懷深情表示不會疏遠君王,表達了作者即便在遭貶和閑居中仍然渴望報效國家,為朝廷效力,表現了一個愛國志士對國家、朝廷的忠貞,這種忠君愛國情懷與杜甫一脈相承。“況有騷人墨客,時來同醉兵廚”,此句表面上看是詞人享受眼前的生活,栽種竹子和荷花,不僅有賞竹之樂,更有騷人墨客為友之樂,但實際上卻表達了作者遭讒貶謫的悲憤之情。作者因主張收復失地的想法沒有得到同意,而罷官閑居二十年年,只能與文人墨客借酒同醉,這對于一個心懷國家的愛國志士來說是何等無奈和痛苦,表面曠達的背后是遭受貶謫的悲憤之情。9.B 10.①用典寄情:頸聯借王維“詩中有畫”的家風、陶淵明“守拙歸園”的心性,暗喻自己不合時俗的孤高品性?!胺鞘烙小薄芭c時違形成雙重否定,強化對超然精神境界的追求。②對比顯志:尾聯“詩瘦”與“字肥”構成新奇對比?!安●ぴ娛荨币陨眢w枯槁反襯詩歌清峻風骨,“西臺字肥”借書法豐隱喻精神豐盈,在矛盾對立中展現困境中的堅守。【導語】這首詩以秋日傍晚的自然景象為背景,通過細膩的描繪和深刻的抒情,展現了詩人內心的復雜情感。首聯和頷聯以“云影”“漁舟”“楓葉”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寧靜和諧的畫面,體現了自然的動態美。頸聯和尾聯則通過對比“摩詰家風”與“淵明心性”,以及“詩瘦”與“字樣肥”,表達了詩人對理想與現實、病痛與藝術的深刻思考,語言平易而內涵豐富,情感深沉且含蓄雋永。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與賞析能力。B.“點明時間已是深夜”錯誤?!巴黻幬ⅰ比?,點明時間已是傍晚,與前句“日灑暉”形成對比,但并不能明確表明已是深夜,只是說明傍晚時分天空陰沉,光線較弱。說“凸顯秋日晝夜溫差之大”也有些牽強附會,前后句主要是描繪不同時間的光線變化,以表現秋日傍晚的景色特點,并非強調溫差。故選B。10.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感情的理解與賞析的能力。①頸聯“摩詰家風非世有,淵明心性與時違”中,“摩詰”是王維的字,王維的詩歌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著稱,體現出一種超然物外的審美境界;“淵明”指陶淵明,他以“守拙歸園”的心性,遠離官場,回歸自然,追求精神的自由與獨立。詩人通過引用這兩位古代高士的典故,表達了自己對超然物外精神境界的向往與追求,同時也暗喻自己在現實生活中不合時俗的孤高品性。“非世有”強調這種家風的稀有與珍貴,表明詩人對這種精神境界的珍視;“與時違”則表明詩人與世俗的格格不入,進一步強化了對超然精神的追求。②尾聯通過“病瘠詩瘦”與“字肥”的對比,展現了詩人在困境中的堅守?!安●ぴ娛荨辈粌H描繪了詩人身體的消瘦,更象征著其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和清峻的詩風;“字肥”則借書法的豐盈隱喻精神的豐盈,表明詩人在困境中依然保持著對藝術和精神追求的堅定。這種對比手法的運用,使詩人的情感表達更加深刻有力,凸顯了其在困境中不放棄精神追求的高尚品格。11.A 12.①嚴寒會退去,溫暖會來臨;陰云會散天會晴;久旱之后必有雨。②生動形象地告訴我們,困難坎坷終將過去,光明必會到來。【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及分析概括詩人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上片寫作者故地重游”錯誤。由題目中的“有懷”和上片中的“仿佛”可知,上片是虛寫,并非故地重游。故選A。1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要把握“凝寒和氣,沉陰霽色,大旱滂沱雨”的表層意思,本句借氣象的變化表達了一個具體的表層意思:嚴寒會退去,溫暖會來臨,云會散天會晴,久旱之后必有雨。詩句所寫內容是寒氣轉暖、陰云散盡、久旱終究會迎來滂沱的大雨。根據寒去暖來,云散天晴,久旱逢霖的規律,由此我們不難推出其蘊含的人生哲理:困難坎坷終會成過去,光明必將會到來。用自然的變化,暗示人事的否極泰來。以景結情,以自然之象寓理,韻味悠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