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溫州市第十二中學 第八中學聯考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溫州市第十二中學 第八中學聯考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

資源簡介

浙江省溫州市第十二中學 第八中學聯考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
一、詩句摘錄
1.(2024九上·鹿城期中)小文找了課文中有關意象的詩句,請你幫忙補全。
(1)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sī yǎ   的喉嚨歌唱——《我愛這土地》
(2)那輕,那pīng   婷,你是……——《你是人間四月天》
(3)我的心是kuàng   野的鳥,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吉迦利》
意象 詩句 情感
大雁 (4)因思杜陵夢,   。——溫庭筠《商山早行》 (5)    
夕陽
(6)   ,寒林空見日斜時。——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 物是人非的惆悵
白雪
(7)   ,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英雄失路的悲慨
月亮
(8)露從今夜白,   。——杜甫《月夜憶舍弟》 思親,思鄉
(9)但愿人長久,   。——蘇軾《水調歌頭》 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對天下所有離人的美好祝愿
比較發現:請你探究意象與情感之間的關系
(10)不同的意象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   
【答案】嘶啞;娉;曠;鳧雁滿回塘;思鄉;秋草獨尋人去后;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月是故鄉明;千里共嬋娟;不同的意象可以表達相同的情感;同一個意象表達的情感不同;某些意象蘊含了相對固定的情感
【知識點】常用易錯字字音;漢字的部首與偏旁;一般性默寫;理解性默寫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字音字形及名句積累。
(1)嘶啞:sī yǎ,聲音沙啞。
(2)娉婷:pīng tíng,形容女子姿態美好的樣子。亦借指美人。
(3)曠野:kuàng yě ,空曠的原野。
(4)—(9)此處考察名句名篇默寫。注意“鳧雁、秦嶺、嬋娟”等字詞的書寫。
第(5)空:“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意為: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戲在圓而曲折的池塘。這兩句緊緊承接頸聯,頸聯描寫了作者剛上路時眼前看到的景象“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的泥墻上”,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里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作者采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第(10)空:此處需要對表格中所用的意象及情感表達進行對比分析,找到二者之間的聯系。從情感來看,《商山早行》和《月夜憶舍弟》都表達了思鄉之情,但是二者分別選用了大雁和月亮這兩種意象,由此可知,不同的意象也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從意象來看,《月夜憶舍弟》和《水調歌頭》都使用了月亮這一意象,但是分別表達了“思親,思鄉”和“對天下所有離人的美好祝愿”兩種不同的情感,由此可知,同一個意象表達的情感不同;“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一聯中的“雁”這一意象大代表的是對家鄉的思念,結合我們學過的另外的詩歌“鄉書何處來,歸雁洛陽邊”可知,“雁”同樣象征的是思鄉之情,由此可知,某些意象蘊含了相對固定的情感。
故答案為:嘶啞;娉;曠;鳧雁滿回塘;思鄉;秋草獨尋人去后;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月是故鄉明;千里共嬋娟;不同的意象可以表達相同的情感;同一個意象表達的情感不同;某些意象蘊含了相對固定的情感。
【點評】本題考查字音字形及名句積累。字音字形題需準確掌握字詞標準讀音、規范寫法,再結合題目,借助語境輔助判斷,確保讀音、字形與語義、語境契合;名句默寫作答時,一要透徹理解詩文的內容,二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詩文句子,三,答題內容要準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錯字。
二、小文發現,九年級上冊涉及到很多亭臺樓閣,準備以此為切入口,探尋“亭”的豐富內涵。
(2024九上·鹿城期中)[材料一:生活中的亭]
戰國:“秦有小亭臨境,吳起欲攻之。”
——《韓非子·內儲說》
東漢:“亭,民安所定也。”
——《說文解字》
“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釋名》
明:“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
——《園治》
[材料二:詩詞中的亭]
勞勞亭
[唐]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豐樂亭游春①
[宋]歐陽修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②草色綠無涯。
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注釋:①豐樂亭:在滁城西一里許的大豐山下,歐陽修任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時所筑,為當時滁州的勝游之地。②長郊:廣闊的郊野。
[材料三:古文中的亭]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風①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②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忭③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饑④,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游以樂于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 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喜雨亭記》(宋·蘇軾)
注釋:①扶風:鳳翔府,地名。②彌:滿。③忭:歡樂、喜悅。④薦饑:連年災荒。
溯源亭之功用
欣賞亭之美景
體會享之情思
總結亭之內涵
2.結合材料一及下圖,可以得出亭的功用有:
3.歐陽修在《豐樂亭游春》目睹了怎樣的美景?結合畫波浪線的詩句,展開想象,描繪畫面。
4.解釋加點字詞,幫助理解文意。
方法 加點字 參考 解釋
課內遷移法
則以名物 名之者誰 太守自謂也 (1)   
越三月 越明年,政通人和 (2)   
聯系上下文 以屬客而告之
(3)   
查閱字典法 優游 ①閑暇自得的樣子;②猶豫不決的樣子:③寬裕:④廣大、寬大。(《國語辭典》) (4)    (填序號)
5.品味畫線句虛詞“其”的表達效果。
6.文人墨客筆下的“亭”寄托了他們豐富的情思。請結合材料及所學,探究文人抒發的情思。
(1) (2) (3) (4)
7.依據上述探究過程,總結亭的豐富內涵。
【答案】2.休息、游玩;相當于“瞭望臺”,軍事崗亭;供旅客停宿……
3.夕陽斜掛在天邊,將天際染成了溫柔的橘紅色。遠處的山巒在夕陽的映照下,顯得更加青翠欲滴,宛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山腳下,紅樹點綴其間,像是大自然不經意間灑下的點點胭脂,為這幅畫增添了幾分生動與嫵媚。而長郊之上,一望無際的草地綠得深沉,仿佛一塊巨大的翡翠鋪展在大地之上,無邊無際,給人以寧靜與遼闊之感。
4.命名;到了;同“囑”,意為勸酒(囑托);①
5.“其可得耶”中,“其”加強反問,強調無雨則亭中游玩不可能,突顯雨水對民生改善與歡樂的重要性。而“其又可忘耶”中,“其”意為“難道”,強化反問語氣,強調雨水對民眾生活的重要及自然恩賜的感激。
6.(1)離別的不舍
(2)對春天的眷戀(“對春天的喜愛”“惜春之情”“自在悠游的愉悅”“與民同樂”等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3)天與云與山與水
(4)置身喜雨亭,蘇軾目睹了久旱后的甘霖滋潤大地,百姓因雨而喜的場景,深感雨水是上天對民眾的恩賜。這反映了他關注民生、尊重自然、與民同樂的高尚品質。(憂民之心,對自然的敬畏,以及與民眾共享喜悅的情懷。)
7.亭,起初作為軍事設施,后逐漸演變為供人休憩賞景的場所,兼具實用功能;同時,它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現出獨特的意境美感,寄托了文人墨客因亭產生的離別愁緒,個人情思,憂國憂民的豐富文化內涵。歷代文人賦予亭的這些文化意蘊,使其成為了精神的象征,情感的寄托。
【知識點】古詩詞曲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分析概括文言作者個人的觀點態度;常用文言虛詞;常用文言實詞
【解析】【導語】這篇文章通過多種材料展示了“亭”在歷史、文學和文化中的多重內涵。材料一從歷史和字源角度揭示亭的基本功能,如停憩和集會。材料二通過詩詞描繪了亭在自然景觀中的美感和情感寄托。材料三則通過古文展現了亭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及其象征意義。整體來看,亭不僅是建筑物,更是文人寄托情感、表達思想的載體,體現了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關系。
【點評】(1)本題考查字義。需先結合所給材料(如圖像、文字信息等)提取關鍵內容,明確事物的核心特征與相關情境;再聯系生活常識、歷史背景等知識,從功能、用途、象征意義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推導,確保每個要點都有依據;最后對分析出的內容進行梳理整合,用準確規范的語言分點或概括性表述。
(2)本題考查畫面內容描繪。需先仔細研讀詩句,精準提取核心意象;再結合意象的固有特征與詩句營造的氛圍,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意象的形態、色彩、狀態等進行細致描繪,同時融入合理想象以豐富畫面感;最后將各意象的描繪有機串聯,形成連貫完整的畫面,確保貼合詩句意境,語言規范且富有表現力。
(3)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翻譯文言實詞的意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的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同時還應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準確的判斷。
(4)本題考查文言虛詞。需先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句子含義,明確虛詞所在語句的語氣和表達意圖;再聚焦詞語本身,分析其在句中的語法功能,如是否起加強語氣、強調某種情感或邏輯關系等作用;最后將詞語的含義與語境、語氣、情感等結合,精準闡釋其表達效果,確保語言規范、分析到位,貼合文本主旨。
(5)本題考查材料內容概括。需先結合詩句梳理意象與場景,把握詩歌描繪的具體畫面;再聯系作者生平、創作背景及詩詞中蘊含的典型意象(如“柳”多與離別相關),分析其中寄托的情感;最后將畫面與情感相融合,精準概括詩人的思想情感,確保分析貼合詩詞內容,語言規范且表述準確。
(6)本題考查材料信息概括。需先從文本中梳理其核心實用功能及發展演變,明確其在不同場景下的具體作用;再深入挖掘其文化層面的意義,結合相關描述分析其營造的意境、承載的情感(如離別、情思、家國情懷等)及體現的文化價值;最后整合功能與內涵,形成全面且貼合文本的總結。
【點睛】
參考譯文:
【材料一】戰國:“秦國有座小亭子靠近邊境,吳起想要攻打它。”——《韓非子·內儲說》
東漢:“亭,是民眾安定居住的地方。”——《說文解字》
“亭,即停留。是人們停留聚集的地方。”——《釋名》
明:“亭,就是停留的意思。是用來供人停歇、游玩的。”——《園治》
【材料三】這座亭子用雨來命名,是為了紀念喜慶的事件。古時候有了喜事,就用它來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賞賜的稻禾,便用“嘉禾”作為他文章的篇名;漢武帝得了寶鼎,便用“元鼎”稱其年號;叔孫得臣打敗敵人僑如,便用僑如作為兒子的名字。他們的喜事大小不一樣,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卻是一樣的。
我到扶風的第二年,才開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開鑿了一口池塘,引來流水,種上樹木,把它當做休息的場所。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麥雨,占卜此事,認為今年有個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百姓才因此憂慮起來。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們認為下得還不夠;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連三天才停止。官吏們在院子里一起慶賀,商人們在集市上一起唱歌,農夫們在野地里一起歡笑,憂愁的人因此而高興,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開酒宴,向客人勸酒而告訴了這件事,問他們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嗎?”他們回答說:‘五天不下雨,就長不成麥子了。”又問“十天不下雨可以嗎?”他們回答說:“十天不下雨就養不活稻子了。”“沒有麥沒有稻,年成自然荒廢了,訴訟案件多了,而盜賊也猖獗起來。那么我與你們即使想在這亭子上游玩享樂,難道可能做得到嗎?現在上天不遺棄這里的百姓,剛有旱象便降下雨來,使我與你們能夠一起在這亭子里游玩賞樂的,都靠這雨的恩賜啊!這難道又能忘記的嗎?”
既用它來命名亭子以后,又接著來歌唱此事。歌詞說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當做短襖;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餓的人不能把它當做糧食。一場雨下了三天,這是誰的力量?百姓說是太守,太守說沒有這力量。歸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認。歸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當作自己的功勞,歸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飄渺,不能夠命名它,于是我用它來為我的亭子命名。
2.本題考查字義。
根據材料一“亭,停也。人所停集也”“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說明了亭是供人們停留休息的地方,所以亭子的功用為:休息,游玩,供旅客停宿;
根據圖片可知,畫面上是一個高臺,上面有一些人在房檐下觀察遠方,最后有了象形字的“亭”,再結合材料一“秦有小亭臨境,吳起欲攻之”可知,這里描述了亭子的軍事功能,相當于“瞭望臺”,軍事崗亭;
根據材料一“亭,民安所定也”可知,亭也是地方行政管理和百姓安定生活的場所。
故答案為:休息、游玩;相當于“瞭望臺”,軍事崗亭;供旅客停宿……
3.本題考查畫面內容描繪。本題首先要準確揣摩出“長郊”的“長”意為廣闊。再把紅樹、青山、日斜、長郊、綠草等意象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紅樹”指開紅花的樹,或落日反照的樹,不是指秋天的紅葉;“長郊”指廣闊的郊野;“無涯”形容沒有邊際。再結合句意進行畫面內容描繪。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意為:紅花滿樹,青山隱隱,日已偏西。廣漠的郊野,草色青綠,看不見邊際。
示例:夕陽西下,天空被晚霞染成了紅色,遠處的青山也顯得格外青翠。在廣闊的郊野上,草色綠得無邊無際,仿佛與天邊相連。游人們似乎并不在意春天的即將逝去,他們依然興高采烈地在豐樂亭前踏著落花游玩,享受著這美好的春光。
故答案為: 夕陽斜掛在天邊,將天際染成了溫柔的橘紅色。遠處的山巒在夕陽的映照下,顯得更加青翠欲滴,宛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山腳下,紅樹點綴其間,像是大自然不經意間灑下的點點胭脂,為這幅畫增添了幾分生動與嫵媚。而長郊之上,一望無際的草地綠得深沉,仿佛一塊巨大的翡翠鋪展在大地之上,無邊無際,給人以寧靜與遼闊之感。
4.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1)“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意為: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名:命名,取名。根據課內遷移法可知,此句中的“名”也應理解為“命名,取名”,句意為:就用此命名事物。
(2)“越明年,政通人和”意為:到了第二年,政治清明通達,人民安居和順。越:到了。根據課內遷移法可知,此句中的“越”也應理解為“到了”,句意為:到了三月份。
(3)根據語境“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可知,前文寫到作者在宴席上舉起酒杯,接下來自然是勸大家喝酒,所以這里的“屬”應是通假字,同“囑”,意為勸酒。句意為:向客人勸酒并問道。
(4)句意為:一起悠閑自得地在這座亭中玩樂。根據查字典法可知,“優游”在字典中有四個義項,根據句意此處應理解為“閑暇自得的樣子”,故選①。
故答案為:命名;到了;同“囑”,意為勸酒(囑托);①。
5.本題考查文言虛詞 。
畫線句中“其可得耶”中的“其”作為語氣副詞,加強了反問的語氣。原文通過“雖欲優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這樣的反問句式,強調了如果沒有雨水,亭中游玩將成為不可能的事情。這種表達方式突顯了雨水對民生改善的重要性,以及雨水所帶來的歡樂是多么珍貴。通過“其”的加強反問,作者更加有力地傳達了雨水的重要性。
畫線句中“其又可忘耶”中的“其”也是語氣副詞,意為“難道”,再次強化了反問的語氣。原文通過“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這樣的反問句式,強調了雨水對民眾生活的重要性以及人們對自然恩賜的感激之情。通過“其”的強化反問,作者更加深刻地表達了對雨水的感激和對自然恩賜的珍視。綜上所述,虛詞“其”在這段文字中起到了加強反問語氣、突顯雨水重要性和強調感激之情的作用。通過“其”的運用,作者更加有力地傳達了自己的情感和觀點,使文字更加生動、有力。這也體現了古文中虛詞在表達情感、強化語氣方面的重要作用。
故答案為:“其可得耶”中,“其”加強反問,強調無雨則亭中游玩不可能,突顯雨水對民生改善與歡樂的重要性。而“其又可忘耶”中,“其”意為“難道”,強化反問語氣,強調雨水對民眾生活的重要及自然恩賜的感激。
6.本題考查材料內容概括。
(1)“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意思是:天下最傷心的地方就是這個送客的勞勞亭了。點明送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意思是:春風知道離別之苦,也不讓柳條發青。看到周圍柳條未青,作者突發奇想,春風不忍看到世間離別,不讓發青的柳條觸發離愁,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離別的不舍。
(2)【材料二】由“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可知,詩歌描寫的是暮春時節一望無際、郁郁蔥蔥的美景,這時的豐樂亭草木青翠、落紅滿地,天已暮,春將歸。再由“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可知,多情的游客卻不顧這些,即使太陽就要下山了,他們仍舊踏著落花緩步徘徊,欣賞著暮春時節的景色。詩人自己也是這批惜春的游客隊伍中的一員,從詩歌中的“日欲斜”和“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這些詞語,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對美妙春光的不舍與憐惜之情。
(3)此處考查名句名篇默寫。注意字詞書寫正確,語句積累準確。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出自明代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意思是湖上雪光、水汽混漾不分,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片白色。
(4)根據【材料三】“亭以雨名,志喜也”“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可知,本文中,作者通過敘述扶風地區久旱逢甘霖的喜悅,以及亭的命名由來,深刻表達了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和對自然恩賜的感激之情。當久盼的雨終于到來,不僅緩解了旱情,更帶來了民眾的歡欣與希望。作者在此背景下,將亭命名為“喜雨亭”,既是對及時雨的慶祝,也是對民生安危系于天時的深刻體悟。表現出作者關心民眾疾苦、與民同樂的真摯感情。特別是第二段在敘述名亭之意時,句句關乎國計民生,款款愛民之心,充盈于字里行間。該句描寫了久旱逢甘霖后,人們高興的樣子,以及亭子也隨之建好后的快樂。據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為:離別的不舍;對春天的眷戀(“對春天的喜愛”“惜春之情”“自在悠游的愉悅”“與民同樂”等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天與云與山與水;置身喜雨亭,蘇軾目睹了久旱后的甘霖滋潤大地,百姓因雨而喜的場景,深感雨水是上天對民眾的恩賜。這反映了他關注民生、尊重自然、與民同樂的高尚品質。(憂民之心,對自然的敬畏,以及與民眾共享喜悅的情懷。)
7.本題考查材料信息概括。
首先,從材料一中我們可以看到,亭的起源與軍事設施有關。例如,《韓非子·內儲說》中提到“秦有小亭臨境,吳起欲攻之”,這里的亭顯然是指邊境上的軍事哨所或瞭望臺。而《說文解字》和《釋名》中的解釋,則表明亭后來逐漸演變為供人停留、休憩的場所,具有了一定的實用功能。
其次,根據材料二“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可知,這些詩詞展示了亭在文人墨客心中的獨特地位。李白的《勞勞亭》通過描繪送別的場景,表達了離別時的愁緒和不舍;歐陽修的《豐樂亭游春》則描繪了春日里亭前踏落花的歡樂景象,展現了亭作為賞景場所的優美意境。這些詩詞不僅展現了亭的實用功能,更賦予了亭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意境美感。
再次,材料三《喜雨亭記》中的描述,進一步豐富了亭的文化內涵。根據材料三“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志不忘也”“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可知,蘇軾在文中通過喜雨亭的命名和慶祝活動,表達了對雨水恩賜的感激和對民生福祉的關切。這里的亭不僅是一個休憩賞景的場所,更是一個寄托了文人憂國憂民情懷的精神象征。蘇軾通過亭這一載體,將自己的情感和對社會的關注融入其中,使亭成為了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象征。
綜上所述,亭的豐富內涵包括:起初作為軍事設施的功能性;后來逐漸演變為供人休憩賞景的場所,兼具實用功能;同時,它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意境美感,寄托了文人墨客因亭產生的離別愁緒、個人情思以及憂國憂民的豐富情感。歷代文人賦予亭的這些文化意蘊,使其成為了精神的象征和情感的寄托,具有深遠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故答案為: 亭,起初作為軍事設施,后逐漸演變為供人休憩賞景的場所,兼具實用功能;同時,它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現出獨特的意境美感,寄托了文人墨客因亭產生的離別愁緒,個人情思,憂國憂民的豐富文化內涵。歷代文人賦予亭的這些文化意蘊,使其成為了精神的象征,情感的寄托。
三、意象探究
(2024九上·鹿城期中)小文在閱讀《艾青詩選》過程中,發現意象運用技巧值得探究,請你幫他完成。
8.結合詩歌畫線部分,分析詩歌中意象的表達效果。
詩歌 意象 意象的表達效果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永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土地 河流 風 黎明 詩人描繪土地、河流、風、黎明多個意象,共同構成了一個充滿悲憤與抗爭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深沉的愛、對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對民族未來的希望。
礁石 艾青 一個浪 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的腳下 被打成碎沫 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 看著海洋 創作背景:1954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建設面臨困難和挑戰。 礁石 “礁石”,這一意象,運用(1)   的修辭——它擁有身軀,仿佛站立于浩瀚之畔,雙腳深深扎根;它的面容,帶著一抹微笑,靜靜訴說著歲月的故事。表達了作者(2)   。
向太陽 艾青 太陽照著我們的田野,河流和山巒 照著我們的從很久以來 到處都蠕動著痛苦的靈魂的 田野、河流和山巒…… 今天 太陽的炫目的光芒 把我們從絕望的睡眠里刺醒了 也從那遮掩著無限痛苦的迷霧里 刺醒了我們的城市和村莊 也從那隱蔽著無邊憂郁的煙霧里 刺醒了我們的田野,河流和山巒 我們仰起了沉重的頭顱 從濡濕的地而 一致地 向高空呼嚷 “看我們 我們 笑得像太陽!” 創作背景: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 太陽 田野 河流 山巒 …… (3)   
9.總結艾青詩歌意象運用的小技巧。
10.結合以上探究過程,運用相關技巧,以“亭”為意象創作與“初二生活”相關的一首三行詩。
【答案】8.擬人;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戰勝困難的信心/鼓勵人們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笑對苦難的人生態度。;田野、河流、山巒處蠕動著“痛苦的靈魂”,這就像當時被壓迫的人民。作者將太陽擬人化,太陽“刺醒”田野、河流和山巒,意味著太陽要打破無限的痛苦,帶來希望。太陽表達了作者對光明的熱愛和追求,同時表達了作者要打碎舊世界,建立一個光明自由的心世界的憧憬。
9.選擇合適的意象,并使用恰當的修飾語描述意象特征,充分表達個性化情感;運用意象時,可以發揮聯想和想象,借助擬人等修辭豐富內涵;將多個意象進行組合,營造詩歌意境;運用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使詩歌意豐厚。
10.[例1]長亭靜臥翠林間,/書頁輕啟似琴弦,汗水凝珠落青石,滴答成歌(技巧:比喻、多意象組合)
[例2]初三教學樓離亭很近/初三生活卻/離亭很遠(技巧:象征、對比)
【知識點】《艾青詩選》
【解析】【導語】艾青的三首詩通過意象的運用,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抗爭以及對光明未來的憧憬。《我愛這土地》通過土地、河流、風、黎明等意象,展現了深沉的愛國情懷;《礁石》以堅韌不拔的形象,象征著不屈的精神;《向太陽》則通過太陽的光芒,傳達了對新生和希望的追求。艾青善于通過自然意象,賦予其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內涵。
【點評】(1)本題考查對詩歌意象的理解。需先定位詩中核心意象,結合詩句分析其具體特征;再聯系該意象的傳統文化內涵,并結合詩歌主旨、作者情感及創作背景,探究其在詩中的獨特寓意;最后將意象特征與深層含義結合,精準闡釋其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確保分析緊扣詩歌內容,語言規范且邏輯清晰。
(2)本題考查對詩歌意象運用技巧的理解。需先梳理詩中核心意象及其呈現的特征,再結合具體詩句分析意象的選擇與修飾、表現手法、意象組合方式,進而關聯詩人情感與詩歌主旨,闡釋這些技巧對情感表達和內涵深化的作用,確保分析緊扣文本,邏輯連貫且語言精準。
(3)本題考查語言表達。需先明確主題的核心特征與意象的固有內涵,再結合比喻、象征、對比、多意象組合等技巧,將二者有機聯結,使意象既能承載主題內容,又能通過技巧增強詩歌的形象性與感染力,同時在篇幅限制下精準傳達情感與意蘊,確保創作緊扣主題、意象鮮明且技巧運用恰當。
8.本題考查對詩歌意象的理解。
第一、二空:在“礁石”這一意象中,艾青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礁石賦予了人的特征,使其仿佛擁有身軀和面容,能夠微笑面對海浪的沖擊。這種擬人化的描繪,生動地表現了礁石在暴風雨中的堅韌不拔和從容不迫,礁石面對海浪的沖刷是如此從容不驚的形象是象征著新中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面對建設的困難和挑戰,但依舊從容不驚,妥善處理好各種問題和克服各種困難,作者在此所表達對國家戰勝困難充滿樂觀態度。
第三空:由“到處都蠕動著痛苦的靈魂的田野、河流和山巒”可知,田野、河流、山巒等意象在詩中象征著被壓迫的人民和他們的痛苦生活。由“太陽的炫目的光芒把我們從絕望的睡眠里刺醒……刺醒了我們的田野,河流和山巒”可知,詩中,太陽被賦予了擬人化的特征,其“炫目的光芒”具有強烈的穿透力,能夠“刺醒”沉睡的萬物。這種意象表達了從黑暗中走向光明的過程,象征著希望的重生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太陽不僅僅是自然界的光源,更是精神上的引領者,帶領人們從痛苦和絕望中走出,迎接新的生活和希望。通過太陽的意象,詩人傳達了對光明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太陽作為一個積極的意象,它象征著希望和光明。通過這些意象的對比,詩人表達了對光明的向往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反映了抗戰時期人民對新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故答案為:擬人;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戰勝困難的信心/鼓勵人們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笑對苦難的人生態度;田野、河流、山巒處蠕動著“痛苦的靈魂”,這就像當時被壓迫的人民。作者將太陽擬人化,太陽“刺醒”田野、河流和山巒,意味著太陽要打破無限的痛苦,帶來希望。太陽表達了作者對光明的熱愛和追求,同時表達了作者要打碎舊世界,建立一個光明自由的心世界的憧憬。
9.本題考查對詩歌意象運用技巧的理解。
結合《我愛這土地》“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永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其中“被暴風雨所打擊著”來修飾“土地”,表現土地遭受的痛苦打擊;“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來修飾“河流”,表現人們面對侵略者時的激憤之情,“永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來修飾“風”表現人們面對侵略者的抗擊,“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來修飾“黎明”,表現作者對抗戰勝利充滿期待之情。由此可見,作者善于運用恰當的修飾語描述意象特征,來突出情感的強烈和復雜。
結合《礁石》“每一個浪都在它的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此處采用擬人化手法,詩人把礁石當成人來寫,表現無數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以及礁石面對浩瀚的海洋屹立不動的畫面,“礁石”不僅是不向命運低頭的詩人自身的象征,還是我們民族不畏強暴、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的象征。詩人通過賦予自然物以人的情感和行為,使意象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結合《向太陽》“太陽的炫目的光芒/把我們從絕望的睡眠里刺醒了/也從那遮掩著無限痛苦的迷霧里 刺醒了我們的城市和村莊/也從那隱蔽著無邊憂郁的煙霧里”,可知:詩中的太陽照亮了世界,給予人們無限的希望。在此“太陽”的意象表現了詩人靈魂的另一面,即對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熱烈的不息的追求。在詩歌中,太陽象征光明和希望。由此可見,詩人運用了象征手法,通過意象象征特定的情感或思想。
結合《我愛這土地》“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永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其中“土地”對詩人來說,象征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河流”和“風”象征人民的悲憤和激怒,象征抗戰力量的日漸壯大和那風起云涌的不屈不撓的抗爭;“黎明” 是苦難人民的希望和抗戰勝利的曙光,詩人通過多重意象組合,構建豐富的情感和思想畫面,共同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希望。
故答案為: 選擇合適的意象,并使用恰當的修飾語描述意象特征,充分表達個性化情感;運用意象時,可以發揮聯想和想象,借助擬人等修辭豐富內涵;將多個意象進行組合,營造詩歌意境;運用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使詩歌意豐厚。
10.本題考查語言表達。
運用相關技巧,以“亭”為意象創作與“初二生活”相關的三行詩。創作時可選擇“亭”作為意象,象征著一個靜謐的空間,承載著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也可將“亭”賦予生命,象征初二生活中的寧靜與成長。
示例:筆直的長廊通向初二的亭,
挑燈夜讀,只為那南來的風拂盡迷茫,
佇立其間,望見學子的晨光不息。(技巧:擬人、多意象組合)
故答案為: [例1]長亭靜臥翠林間,/書頁輕啟似琴弦,汗水凝珠落青石,滴答成歌(技巧:比喻、多意象組合)
[例2]初三教學樓離亭很近/初三生活卻/離亭很遠(技巧:象征、對比)
四、為增進對詩歌藝術的理解,小文搜集了相關材料,探索詩歌奧秘,邀你共同參與,詩歌探秘
(2024九上·鹿城期中)[材料一]
在讀詩讀人中感受萬千氣象
莫礪鋒
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需要好好繼承發揚。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和價值追求,這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蘊含的正能量。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各類書籍,便是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然而古籍汗牛充棟,應該從何入手呢?我首先推薦中國古典詩歌,也即從《詩經》《楚辭》開始的中國古典詩歌。
②古詩是古人心聲的真實記錄,是展現先民人生態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葉燮所說:“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故每詩以人見,人又以詩見。”讀詩就是讀人,閱讀那些長篇短什,古人音容笑如在目前,這是我們了解前人心態的最佳途徑。清人沈德潛說:“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中國古人評價文學家時有一個優良傳統,就是人品與文品并重。經過歷代讀者集體選擇,凡是公認的大詩人,往往都是具備“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詩,從中可以感受真實心跳和脈搏,從而淪肌泱髓地領會傳統文化精神。從《詩經》《楚辭》到明清詩詞,都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如果兼顧作品的經典意義、閱讀難度等因素,唐詩宋詞應是我們的首選閱讀對象。
③唐詩宋詞對于現代讀者到底有什么價值?我們先來看唐詩宋詞到底寫的是什么內容。中國古典詩歌有一個最古老的綱領,就是“詩言志”。到了西晉,陸機在《文賦》中又提出“詩緣情”。有人認為二者是對立關系,但是初唐孔潁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說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包括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對萬事萬物的價值判斷。唐詩宋詞的內容跟現代人沒有距離,因為詩詞中表達的那些內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觀和基本價值觀,比如喜怒哀樂,比如對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保家衛國英雄行為的贊美,唐宋人如此,現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詩宋詞中典范作品所表達的內心情感、思考和價值判斷可以傳遞到今天,啟發我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
④當然,唐詩宋詞對于現代人的最大意義,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們的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深遠教育作用。且舉李、杜、蘇、辛為例。李白熱情謳歌現實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詩中蘊含強大精神力量。與李白齊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積極的入世精神進行詩歌創作,為安史之亂前后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時代描繪生動的歷史畫卷。杜詩中充滿憂國憂民的憂悲意識和熱愛天地萬物的仁愛精神,是儒家思想積極因素的藝術表現,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現。蘇軾在詞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來詞專寫艷情的局限,他大量寫作抒情述志、詠史懷古等題材,使詞從音樂歌詞向抒情詩轉變,在以柔聲曼調為主的傳統詞樂中增添高昂雄壯的因素。到了南宋,時代動蕩引起詞壇風氣的巨大變化,以辛棄疾為首的愛國詞人把愛國主義主題變成當時詞壇的主旋律,他們繼承蘇軾詞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詞風,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涼兩種傾向充實了豪放風格。
⑤總的來說,李、杜、蘇、辛的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且具有提升讀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閱讀唐詩宋詞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審美享受中不知不覺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這個過程就像杜甫所描寫的成都郊外的那場春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古代文學經典作品流傳至今的意義并不是專供學者研究,它更應該是供大眾閱讀欣賞,給予精神滋養。嚴肅深奧的學術論著只在學術圈產生影響,生動靈活的講解或注釋解說卻能將古典名篇引入千家萬戶。如果說唐詩宋詞是一座氣象萬千的名山,我愿意當一位站在山口的導游,來為游客們指點進山路徑與景點分布。
(選自《人民日報》2019年12月17日,有刪減)
[材料二]
①中國古代文學創造了一個審美的世界,古代的優秀作家們不僅擁有高超的審美鑒賞力,更有高超的審美創造力,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智慧。
②在古代文學家們看來、審美創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謂“但見情性,不睹文字”。他們共同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具體的語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創造出最高的審美境界?他們認為,言是文學手段,意是文學目的,文學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過手段到達目的,一方面又要通過否定手段來強化目的,對創作者而言,文學創作最終呈現的美,不是“言”這個手段之美,而是“意”這個作品之美。對接受者而言,要領悟到這個美,這個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語言文字之美而忘記了“意”這個根本之美。
③因此,當作家創造出文學作品之后,當讀者開始全身心地關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學手段之美時,文學作品的審美創造才真正全部實現,這樣的文學審美創造才是成功的。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文學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實現文學作品之美,對手段否定的越徹底,對作品的創造就越成功。這是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審美智慧與審美創造觀,其思想淵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兩家的文辭觀與言意觀中,所謂“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顯然,言與意的審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辯證思維方式。
④滋味與意境,是中國古代文學特有的審美范疇,它是從文學品鑒與接受的角度,對文學文本審美感受的高度概括,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智慧。與西方美學不同,“味”這個詞在中國古典美學中并不專指感官的味覺或嗅覺,而是指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基礎上,感官愉悅與審美、精神愉悅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學家們看來,五官的感覺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與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說反映了中華民族注重體驗,注重經驗,注重整體宏觀感受的審美思維方式。說到底,是心與物,情與景,境與意不分披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燮《白石道人詩說》),“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詩評選》),這與西方文學創作推崇的典型論大相徑庭,是有著中華民族思維特色的審美智慧。
(摘編自康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文化擔當與時代使命》)
11.為了幫助同學理解文意,請梳理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1)   (2)   (3)   
12.下列對材料一、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第③段提到中國古典詩歌“詩言志”這一綱領與“詩緣情”的觀點在孔穎達看來并非對立關系,情志是指人的內心世界。
B.材料一指出對于現代讀者而言,領悟人生意義及美感,提升情操、氣質與人格境界,是所有唐詩宋詞對現代人最大的作用。
C.材料二第②段提到古代文學家既想借“言”達到“得意”目的,又想通過“忘言”來強化“得意”目的。
D.材料二第③段提到欲“忘言”而“得意”,這反映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審美智慧與審美創造觀,其思想淵源要追溯到儒道兩家的文辭觀與言意觀中。
13.中國古代文學“滋味說”,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是中華特有的審美智慧。請你依據鏈接材料,論述王安石詩句中“綠”字之改如何體現“滋味說”的審美智慧。
[鏈接材料]
《泊船瓜洲》①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②,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釋:①本詩創作于王安石奉召回京,仕途得意之時。②本詩最初為“春風又到江南岸”經數次修改,最終定為“春風又綠江南岸”,遂成千古名句。
14.鄭振鐸與姚華是深諳古典文學的學者,在翻譯《泰戈爾詩選》時都傳達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智慧。你更喜歡誰的譯本?結合上述材料的觀點及個人的閱讀體驗簡述理由。
[原文]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which have no songs,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n.
——泰戈爾《飛鳥集》
[鄭振鐸譯本]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窗前唱歌,又飛去了。
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么可唱,只嘆息一聲,飛落在那里。
[姚華譯本]飛鳥鳴窗前,飛來復飛去。紅葉了無言,飛落知何處?
【答案】11.我們要以唐詩宋詞(或“中國古典詩歌”)為首選對象閱讀古代典籍,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教育作用。;引用“詩言志”理論和陸機、孔穎達的話,闡述中國古典詩歌“情”“志”兼收,與現代人沒有距離,有力地論證了“唐宋詩詞的典范作品所表達的思昂感情、價值判斷可以啟發我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的觀點。列舉了李、杜、蘇、辛等詩人的作品,闡述唐宋詩詞的作品中的情感、人生觀、價值觀,有力地論證了“閱讀唐詩宋詞典范作品,可以在審美享受中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的觀點,使得讀者更容易理解,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12.B
13.“滋味說”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中“到”字雖直觀描繪了春風拂面的景象,略顯直白,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賦予了春風以鮮活的動態,將江南大地萬物復蘇、春意融融的壯麗畫卷生動星現,這種生機盎然的景色與詩人奉召回京的喜悅心情相諧合。“綠”字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意象與情感,使得全詩意境深遠,韻味悠長,真正達到了“滋味”與“意境”的完美融合。
14.示例1:我更喜歡姚華的版本。姚華的版本“飛鳥鳴窗前,飛來復飛去。紅葉了無言,飛落知何處 ”注重意象的營造與情感的抒發。他用“紅葉”替代“黃葉”,能讓人聯想到秋天的離別。“了無言”與“知何處”賦予了詩歌更深的情感色彩,讓人感受到一種淡淡的哀愁與對未知的探尋,讓我認真地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示例2:我更喜歡鄭振鐸的版本。夏天的飛鳥象征自由、靈動或遠方的使者,而秋天的黃葉則被賦予飄零、蕭瑟、時光流逝等寓意,這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詩句通過“唱歌”與“嘆息”的對比,生動地表達了不同季節中生命的情感狀態,顯得別有滋味。飛鳥在夏天歡快地唱歌,象征著生命的活躍與熱情;而黃葉在秋天無奈地嘆息,則表達了生命的衰老與無奈。這給我帶來了生命的啟發與思考,能讓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與美感。
示例3:我更喜歡鄭振鐸的版本。審美創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鄭振鐸的譯本還原了詩句中夏天歡快飛翔,黃葉飄落的意境之美,沒有改變太多的形式,而是追求詩歌的意境之美,將詩歌中時光流逝的主旨表達了出來,給我帶來了生命的啟發與思考。
【知識點】議論文文本
【解析】【導語】這兩篇文章通過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分析,強調其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材料一從詩歌的內容、情感和價值觀出發,論述唐詩宋詞對現代讀者的情操提升和人格熏陶作用。材料二則探討了古代文學的審美智慧,特別是“得意忘言”的創作理念和“滋味說”的審美觀,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辯證思維。整體上,文章通過對古典詩歌的多角度分析,展現了其深遠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意義。
【點評】 (1)本題考查論證思路。需先通讀文本,明確文章的中心論點;再逐層梳理段落內容,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分論點的,以及采用了何種論證方法(如舉例、道理論證等);接著理清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如總分、并列、遞進等);最后按“首先提出……觀點,然后通過……論據(或論證方法)從……方面進行論證,接著……,最后總結調……”的思路,條理清晰地概括出整體論證過程,確保語言簡潔準確。
(2)本題考查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和分析。需先通讀題干明確考查內容,再逐一將選項與原文對應段落細致比對,關注關鍵信息的表述(如是否偷換概念、曲解原意、混淆邏輯等),判斷選項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是否準確,最后依據比對結果得出結論,確保每一步都緊扣文本,邏輯嚴謹,判斷精準。
(3)本題考查閱讀運用。需先明確相關文學理論的核心內涵,再分別剖析原句與修改句在詞語運用、景象描繪、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差異,重點闡釋修改后的詞語如何更精準地實現情景交融、增強畫面感與情感張力,最后結合語境或作者情感,說明修改對提升作品藝術效果的作用,分析緊扣理論,體現修改的妙處。
(4)本題考查閱讀拓展運用。需先明確賞析角度(如意象、情感、語言風格、文化內涵等),再結合具體譯本內容,對比分析不同版本在相關角度上的差異與特色,同時關聯傳統審美智慧或作品核心情感,闡述個人喜好的理由,確保分析緊扣文本,體現對譯本藝術價值的理解與評判。
11.本題考查論證思路。
材料一第①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需要好好繼承發揚”首先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指出其中核心精神是正面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和價值追求。接著提出古籍眾多,推薦從中國古典詩歌入手來感受傳統文化。第②段古詩是古人心聲的真實記錄,通過讀詩可以了解前人的心態和傳統文化精神。強調大詩人的作品往往體現其高尚的人格和真實的情感,是領會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徑。
第一空。結合①段開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好好繼承發揚”和結尾“我首先推薦中國古典詩歌”及第②段結尾“唐詩宋詞應是我們的首選閱讀對象”,可概括中心論點為:我們要以唐詩宋詞(或“中國古典詩歌”)為首選對象閱讀古代典籍,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第③④段具體分析唐詩宋詞對于現代讀者的價值,指出其內容表達的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人生觀和價值觀,與現代人沒有距離。第③段“唐詩宋詞中典范作品所表達的內心情感、思考和價值判斷可以傳遞到今天,啟發我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說明了作用之一是: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
第二空。結合第④段“當然,唐詩宋詞對于現代人的最大意義,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們的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深遠教育作用”,可概括為“提升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教育作用”填空。
第三空。第③段“中國古典詩歌有一個最古老的綱領,就是‘詩言志’。到了西晉,陸機在《文賦》中又提出‘詩緣情’。有人認為二者是對立關系,但是初唐孔潁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說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包括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對萬事萬物的價值判斷。唐詩宋詞的內容跟現代人沒有距離,因為詩詞中表達的那些內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觀和基本價值觀,比如喜怒哀樂,比如對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保家衛國英雄行為的贊美,唐宋人如此,現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詩宋詞中典范作品所表達的內心情感、思考和價值判斷可以傳遞到今天,啟發我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引用“詩言志”理論和陸機、孔穎達的話,闡述中國古典詩歌“情”“志”兼收,與現代人沒有距離,有力地論證了“唐宋詩詞的典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價值判斷可以啟發我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的觀點。第④段提出分論點“唐詩宋詞對于現代人的最大意義,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們的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深遠教育作用”后,以李、杜、蘇、辛為例,詳細論述唐詩宋詞中的典范作品如何提升讀者的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具有深遠的教育作用。第⑤段“總的來說,李、杜、蘇、辛的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且具有提升讀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最后總結唐詩宋詞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能提升讀者的人格境界。強調古代文學經典作品應供大眾閱讀欣賞,給予精神滋養。第三空可據此分析提煉概括論證過程即可。
故答案為:我們要以唐詩宋詞(或“中國古典詩歌”)為首選對象閱讀古代典籍,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教育作用 ;第三空。第③段“中國古典詩歌有一個最古老的綱領,就是‘詩言志’。到了西晉,陸機在《文賦》中又提出‘詩緣情’。有人認為二者是對立關系,但是初唐孔潁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說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包括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對萬事萬物的價值判斷。唐詩宋詞的內容跟現代人沒有距離,因為詩詞中表達的那些內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觀和基本價值觀,比如喜怒哀樂,比如對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保家衛國英雄行為的贊美,唐宋人如此,現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詩宋詞中典范作品所表達的內心情感、思考和價值判斷可以傳遞到今天,啟發我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引用“詩言志”理論和陸機、孔穎達的話,闡述中國古典詩歌“情”“志”兼收,與現代人沒有距離,有力地論證了“唐宋詩詞的典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價值判斷可以啟發我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的觀點。第④段提出分論點“唐詩宋詞對于現代人的最大意義,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們的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深遠教育作用”后,以李、杜、蘇、辛為例,詳細論述唐詩宋詞中的典范作品如何提升讀者的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具有深遠的教育作用。第⑤段“總的來說,李、杜、蘇、辛的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且具有提升讀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最后總結唐詩宋詞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能提升讀者的人格境界。強調古代文學經典作品應供大眾閱讀欣賞,給予精神滋養。第三空可據此分析提煉概括論證過程即可。
故答案為:我們要以唐詩宋詞(或“中國古典詩歌”)為首選對象閱讀古代典籍,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教育作用 ;引用“詩言志”理論和陸機、孔穎達的話,闡述中國古典詩歌“情”“志”兼收,與現代人沒有距離,有力地論證了“唐宋詩詞的典范作品所表達的思昂感情、價值判斷可以啟發我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的觀點。列舉了李、杜、蘇、辛等詩人的作品,闡述唐宋詩詞的作品中的情感、人生觀、價值觀,有力地論證了“閱讀唐詩宋詞典范作品,可以在審美享受中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的觀點,使得讀者更容易理解,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12.本題考查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和分析。
B.有誤,選項擴大了范圍,將“典范作品”的作用擴大到了“所有唐詩宋詞”。根據材料一第④段的表述,“唐詩宋詞對于現代人的最大意義,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們的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深遠教育作用”,明確指出了是“典范作品”具有這樣的作用,而不是“所有唐詩宋詞”。
故答案為: B。
13.本題考查閱讀運用。
首先,我們來理解“滋味說”的審美智慧。
根據材料二第④段“‘滋味’說反映了中華民族注重體驗,注重經驗,注重整體宏觀感受的審美思維方式。說到底,是心與物,情與景,境與意不分披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燮《白石道人詩說》),‘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的描述,可知“滋味說”強調心與物、情與景、境與意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這是一種注重體驗、注重經驗、注重整體宏觀感受的審美思維方式。
接著,我們來看王安石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這里的“綠”字是經過數次修改后最終確定下來的,它原本是“到”字。那么,“綠”字與“到”字相比,有何獨特之處呢?“到”字只是一個普通的動詞,表示春風到達了江南岸,缺乏生動的畫面感和情感色彩。而“綠”字則不同,它既是一個動詞,表示春風使江南岸變綠,又是一個形容詞,形象地描繪了江南岸在春風的吹拂下變得綠意盎然的景象。這樣,一個“綠”字就將春風與江南岸的景象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審美效果。此外,“綠”字還蘊含了豐富的情感色彩。它不僅僅表示江南岸的綠意,還暗示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對江南美景的眷戀之情。這種情感與景象的交融,使得詩句更加生動、感人。
可見,王安石詩句中“綠”字的修改,巧妙地體現了“滋味說”的審美智慧。它通過將一個普通的動詞替換為一個既具有動作意義又具有形容詞性質的詞語,實現了心與物、情與景、境與意的完全交融,使得詩句既具有生動的畫面感,又蘊含了豐富的情感色彩。
據此分析提煉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為: “滋味說”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中“到”字雖直觀描繪了春風拂面的景象,略顯直白,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賦予了春風以鮮活的動態,將江南大地萬物復蘇、春意融融的壯麗畫卷生動星現,這種生機盎然的景色與詩人奉召回京的喜悅心情相諧合。“綠”字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意象與情感,使得全詩意境深遠,韻味悠長,真正達到了“滋味”與“意境”的完美融合。
14.本題考查閱讀拓展運用。
在比較鄭振鐸與姚華的譯本時,我們需要結合上述材料中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審美智慧的觀點來進行分析。
材料一中強調了讀詩即讀人,以及古典詩歌中蘊含的情感、人生觀和價值觀;材料二則著重闡述了“滋味說”的審美智慧,即心與物、情與景、境與意的交融。
首先看鄭振鐸的譯本:“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窗前唱歌,又飛去了。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么可唱,只嘆息一聲,飛落在那里。”這個譯本較為直白地傳達了原詩的意思,用詞簡潔明了,易于理解。它注重了情感的傳達,如“唱歌”“嘆息”等詞語都帶有明顯的情感色彩,使得譯本也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然而,在“滋味說”的審美智慧方面,這個譯本可能略顯不足,因為它更多地是在直接陳述事實,而較少運用意象和意境來營造一種整體的審美感受。
再看姚華的譯本:“飛鳥鳴窗前,飛來復飛去。紅葉了無言,飛落知何處?”這個譯本在傳達原詩意思的同時,更加注重了意象和意境的營造。如“飛鳥鳴窗前”和“紅葉了無言”兩句,通過“飛鳥”和“紅葉”的意象,以及“鳴”和“了無言”的對比,營造出一種靜謐而又略帶哀愁的氛圍。同時,“飛來復飛去”和“飛落知何處”兩句,又通過飛鳥的飛動和紅葉的飄落,傳達出一種無常和不確定的感受。這種意象和意境的營造,更加符合“滋味說”的審美智慧,使得譯本在傳達原詩意思的同時,也具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價值。
結合個人的閱讀體驗,進行選擇,理由充分即可。
示例:我更喜歡姚華的譯本。因為姚華的譯本在傳達原詩意思的同時,更加注重了意象和意境的營造,符合“滋味說”的審美智慧。通過飛鳥和紅葉的意象以及飛動和飄落的對比,營造出一種靜謐而又略帶哀愁的氛圍,使得譯本更加具有深度和韻味。同時,這種注重意象和意境的譯本也更好地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智慧。
故答案為: 示例1:我更喜歡姚華的版本。姚華的版本“飛鳥鳴窗前,飛來復飛去。紅葉了無言,飛落知何處 ”注重意象的營造與情感的抒發。他用“紅葉”替代“黃葉”,能讓人聯想到秋天的離別。“了無言”與“知何處”賦予了詩歌更深的情感色彩,讓人感受到一種淡淡的哀愁與對未知的探尋,讓我認真地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示例2:我更喜歡鄭振鐸的版本。夏天的飛鳥象征自由、靈動或遠方的使者,而秋天的黃葉則被賦予飄零、蕭瑟、時光流逝等寓意,這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詩句通過“唱歌”與“嘆息”的對比,生動地表達了不同季節中生命的情感狀態,顯得別有滋味。飛鳥在夏天歡快地唱歌,象征著生命的活躍與熱情;而黃葉在秋天無奈地嘆息,則表達了生命的衰老與無奈。這給我帶來了生命的啟發與思考,能讓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與美感。
示例3:我更喜歡鄭振鐸的版本。審美創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鄭振鐸的譯本還原了詩句中夏天歡快飛翔,黃葉飄落的意境之美,沒有改變太多的形式,而是追求詩歌的意境之美,將詩歌中時光流逝的主旨表達了出來,給我帶來了生命的啟發與思考。
五、創意表達
15.(2024九上·鹿城期中)閱讀詩歌,按要求寫作。
盼 望
艾青
一個海員說,
他喜歡的是起錨所激起的
那一片潔白的浪花……
一個海員說,
最使他高興的是拋錨所發出的
那一陣鐵鏈的喧嘩……
一個盼望出發
一個盼望到達
“ 出發 ”和“到達 ”,你更盼望哪一個?又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呢?請你自 選角度寫一篇文章,可以講述經歷,可以闡述觀點,也可以進行文學創作。
要求:①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詩歌除外);②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現含 有個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我盼望到達 若說出發如初開花朵的青澀,到達則是果實成熟的甘甜,若說出發是清晨朝陽的朝氣,到達則是落山時斜陽的淡漠;若說出發是野花的春意濃濃,到達則是落英的秋光閃動。
出發即是到達,到達即為出發。即便說出發是到達的基礎,我卻更熱衷于到達。
書聲瑯瑯,墨香是染,多少學子寒窗苦讀。十多年,像是一場麗夢,又像是一陣回味無窮的醉夢。如飲茶,慢期細飲,清心明志,如飲酒,壯志豪情。而這一種痛苦卻又幸福的過程,何嘗又不是一種出發 這一切的出發,都只是為了將來的“金榜題名”時。如莘莘學子,都如此熱烈地盼望著,能夠到達學海那遙不可及的彼岸,這又何嘗不是一次盼望
溪流潺潺,汩汩奔流,多少小溪終于匯成大海。從源頭開始出發,一生似是無盡的奔跑、奔跑。從出發開始,便在無窮盡的過程中,追尋著大海的到達點。待最終到達,便終于能緩下流速。到達了彼方,這或許就是溪流一生的使命,也為宿命吧。正是這種奔跑,如此執著地奔跑,如此瘋狂地盼望著奔跑,才能夠支持著到達大海。
少男少女,前路迷惘,卻也都熱切地盼望著,盼望著到達那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的彼岸。一顆年輕的心有著年輕的念想,都會盼望著到達。撥開未知的迷霧,斬斷前路的荊棘,攜上那顆飽含著希望的心,一起渴望著到達。
到達,是碩果,是眼淚,是幸福的酒杯,那閃亮的金杯,是奧運會上冉冉升起的國旗和噴亮而弘大的義勇軍進行曲。我們可以揚帆遠航,也可以乘風破浪,我們也可以失敗,有了失敗才會有勝利的果實。但我們始終盼望出發,更期待美好的到達。
【知識點】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學生材料作文的寫作能力。
第一,審題。“出發 ”和“到達 ”,你更盼望哪一個。強調你對出發和到達的看法,這兩個中的一個對你生活的積極影響。寫作時要圍繞一個展開,寫自己的感悟和收獲,要聯系自己的實際經歷來寫。
第二,立意。可以從以下方面立意:期盼出發,出發代表行動,代表奮斗的過程。或者期盼到達,到達意味著結束,意味著已經獲得成功。
第三,選材。如果選擇出發,可以舉例子,如司馬遷受到腐刑后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堅持整理資料,歷時十三年筆耕不輟。自己也是如此,面對困難,選擇勇往直前,永遠奔赴在前進的道路上。
如果選擇到達,可以舉例子,如愛迪生發明電燈,獲得成功。自己認真學習,取得好成績。
第四,結構。寫成議論文,應先明確中心論點,如盼望出發。然后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思路安排文章結構;選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從道理和事實兩個角度充分論證,做到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有力。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材料作文的寫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學生整體感知材料,從材料中提煉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學生根據主旨,自選角度進行寫作,切不可偏題。材料中的側重點一定要抓準。材料作文的開頭,最好能夠聯系材料,可以保證自己的觀點的確源于材料,不會脫離材料,且能夠明確地體現從材料中提煉自己的中心論點的過程。
1 / 1浙江省溫州市第十二中學 第八中學聯考2024-2025學年九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
一、詩句摘錄
1.(2024九上·鹿城期中)小文找了課文中有關意象的詩句,請你幫忙補全。
(1)假如我是一只鳥,我也應該用sī yǎ   的喉嚨歌唱——《我愛這土地》
(2)那輕,那pīng   婷,你是……——《你是人間四月天》
(3)我的心是kuàng   野的鳥,在你的眼睛里找到了它的天空——《吉迦利》
意象 詩句 情感
大雁 (4)因思杜陵夢,   。——溫庭筠《商山早行》 (5)    
夕陽
(6)   ,寒林空見日斜時。——劉長卿《長沙過賈誼宅》 物是人非的惆悵
白雪
(7)   ,   。——韓愈《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 英雄失路的悲慨
月亮
(8)露從今夜白,   。——杜甫《月夜憶舍弟》 思親,思鄉
(9)但愿人長久,   。——蘇軾《水調歌頭》 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對天下所有離人的美好祝愿
比較發現:請你探究意象與情感之間的關系
(10)不同的意象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   
二、小文發現,九年級上冊涉及到很多亭臺樓閣,準備以此為切入口,探尋“亭”的豐富內涵。
(2024九上·鹿城期中)[材料一:生活中的亭]
戰國:“秦有小亭臨境,吳起欲攻之。”
——《韓非子·內儲說》
東漢:“亭,民安所定也。”
——《說文解字》
“亭,停也。人所停集也。”
——《釋名》
明:“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
——《園治》
[材料二:詩詞中的亭]
勞勞亭
[唐]李白
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
豐樂亭游春①
[宋]歐陽修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②草色綠無涯。
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注釋:①豐樂亭:在滁城西一里許的大豐山下,歐陽修任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時所筑,為當時滁州的勝游之地。②長郊:廣闊的郊野。
[材料三:古文中的亭]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志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書;漢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孫勝敵,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齊,其示不忘一也。
予至扶風①之明年,始治官舍。為亭于堂之北,而鑿池其南,引流種木,以為休息之所。是歲之春,雨麥于岐山之陽,其占為有年。既而彌②月不雨,民方以為憂。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忭③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
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 ”曰:“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 ”曰:“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饑④,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則吾與二三子,雖欲優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 今天不遺斯民,始旱而賜之以雨。使吾與二三子得相與優游以樂于此亭者,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 ”
既以名亭,又從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為襦;使天而雨玉,饑者不得以為粟。一雨三日,伊誰之力 民曰太守。太守不有,歸之天子。天子曰不然,歸之造物。造物不自以為功,歸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喜雨亭記》(宋·蘇軾)
注釋:①扶風:鳳翔府,地名。②彌:滿。③忭:歡樂、喜悅。④薦饑:連年災荒。
溯源亭之功用
欣賞亭之美景
體會享之情思
總結亭之內涵
2.結合材料一及下圖,可以得出亭的功用有:
3.歐陽修在《豐樂亭游春》目睹了怎樣的美景?結合畫波浪線的詩句,展開想象,描繪畫面。
4.解釋加點字詞,幫助理解文意。
方法 加點字 參考 解釋
課內遷移法
則以名物 名之者誰 太守自謂也 (1)   
越三月 越明年,政通人和 (2)   
聯系上下文 以屬客而告之
(3)   
查閱字典法 優游 ①閑暇自得的樣子;②猶豫不決的樣子:③寬裕:④廣大、寬大。(《國語辭典》) (4)    (填序號)
5.品味畫線句虛詞“其”的表達效果。
6.文人墨客筆下的“亭”寄托了他們豐富的情思。請結合材料及所學,探究文人抒發的情思。
(1) (2) (3) (4)
7.依據上述探究過程,總結亭的豐富內涵。
三、意象探究
(2024九上·鹿城期中)小文在閱讀《艾青詩選》過程中,發現意象運用技巧值得探究,請你幫他完成。
8.結合詩歌畫線部分,分析詩歌中意象的表達效果。
詩歌 意象 意象的表達效果
我愛這土地 艾青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永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土地 河流 風 黎明 詩人描繪土地、河流、風、黎明多個意象,共同構成了一個充滿悲憤與抗爭的場景,表達了詩人對祖國深沉的愛、對侵略者的仇恨以及對民族未來的希望。
礁石 艾青 一個浪 一個浪 無休止地撲過來 每一個浪都在它的腳下 被打成碎沫 散開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的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 看著海洋 創作背景:1954年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建設面臨困難和挑戰。 礁石 “礁石”,這一意象,運用(1)   的修辭——它擁有身軀,仿佛站立于浩瀚之畔,雙腳深深扎根;它的面容,帶著一抹微笑,靜靜訴說著歲月的故事。表達了作者(2)   。
向太陽 艾青 太陽照著我們的田野,河流和山巒 照著我們的從很久以來 到處都蠕動著痛苦的靈魂的 田野、河流和山巒…… 今天 太陽的炫目的光芒 把我們從絕望的睡眠里刺醒了 也從那遮掩著無限痛苦的迷霧里 刺醒了我們的城市和村莊 也從那隱蔽著無邊憂郁的煙霧里 刺醒了我們的田野,河流和山巒 我們仰起了沉重的頭顱 從濡濕的地而 一致地 向高空呼嚷 “看我們 我們 笑得像太陽!” 創作背景:1938年抗日戰爭期間。 太陽 田野 河流 山巒 …… (3)   
9.總結艾青詩歌意象運用的小技巧。
10.結合以上探究過程,運用相關技巧,以“亭”為意象創作與“初二生活”相關的一首三行詩。
四、為增進對詩歌藝術的理解,小文搜集了相關材料,探索詩歌奧秘,邀你共同參與,詩歌探秘
(2024九上·鹿城期中)[材料一]
在讀詩讀人中感受萬千氣象
莫礪鋒
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需要好好繼承發揚。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和價值追求,這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蘊含的正能量。浩如煙海的經、史、子、集各類書籍,便是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載體。然而古籍汗牛充棟,應該從何入手呢?我首先推薦中國古典詩歌,也即從《詩經》《楚辭》開始的中國古典詩歌。
②古詩是古人心聲的真實記錄,是展現先民人生態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葉燮所說:“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故每詩以人見,人又以詩見。”讀詩就是讀人,閱讀那些長篇短什,古人音容笑如在目前,這是我們了解前人心態的最佳途徑。清人沈德潛說:“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學識,斯有第一等真詩。”中國古人評價文學家時有一個優良傳統,就是人品與文品并重。經過歷代讀者集體選擇,凡是公認的大詩人,往往都是具備“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詩,從中可以感受真實心跳和脈搏,從而淪肌泱髓地領會傳統文化精神。從《詩經》《楚辭》到明清詩詞,都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如果兼顧作品的經典意義、閱讀難度等因素,唐詩宋詞應是我們的首選閱讀對象。
③唐詩宋詞對于現代讀者到底有什么價值?我們先來看唐詩宋詞到底寫的是什么內容。中國古典詩歌有一個最古老的綱領,就是“詩言志”。到了西晉,陸機在《文賦》中又提出“詩緣情”。有人認為二者是對立關系,但是初唐孔潁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說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包括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對萬事萬物的價值判斷。唐詩宋詞的內容跟現代人沒有距離,因為詩詞中表達的那些內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觀和基本價值觀,比如喜怒哀樂,比如對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保家衛國英雄行為的贊美,唐宋人如此,現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詩宋詞中典范作品所表達的內心情感、思考和價值判斷可以傳遞到今天,啟發我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
④當然,唐詩宋詞對于現代人的最大意義,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們的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深遠教育作用。且舉李、杜、蘇、辛為例。李白熱情謳歌現實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詩中蘊含強大精神力量。與李白齊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積極的入世精神進行詩歌創作,為安史之亂前后唐帝國由盛轉衰的時代描繪生動的歷史畫卷。杜詩中充滿憂國憂民的憂悲意識和熱愛天地萬物的仁愛精神,是儒家思想積極因素的藝術表現,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現。蘇軾在詞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來詞專寫艷情的局限,他大量寫作抒情述志、詠史懷古等題材,使詞從音樂歌詞向抒情詩轉變,在以柔聲曼調為主的傳統詞樂中增添高昂雄壯的因素。到了南宋,時代動蕩引起詞壇風氣的巨大變化,以辛棄疾為首的愛國詞人把愛國主義主題變成當時詞壇的主旋律,他們繼承蘇軾詞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詞風,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涼兩種傾向充實了豪放風格。
⑤總的來說,李、杜、蘇、辛的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且具有提升讀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閱讀唐詩宋詞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審美享受中不知不覺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這個過程就像杜甫所描寫的成都郊外的那場春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古代文學經典作品流傳至今的意義并不是專供學者研究,它更應該是供大眾閱讀欣賞,給予精神滋養。嚴肅深奧的學術論著只在學術圈產生影響,生動靈活的講解或注釋解說卻能將古典名篇引入千家萬戶。如果說唐詩宋詞是一座氣象萬千的名山,我愿意當一位站在山口的導游,來為游客們指點進山路徑與景點分布。
(選自《人民日報》2019年12月17日,有刪減)
[材料二]
①中國古代文學創造了一個審美的世界,古代的優秀作家們不僅擁有高超的審美鑒賞力,更有高超的審美創造力,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智慧。
②在古代文學家們看來、審美創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謂“但見情性,不睹文字”。他們共同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具體的語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創造出最高的審美境界?他們認為,言是文學手段,意是文學目的,文學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過手段到達目的,一方面又要通過否定手段來強化目的,對創作者而言,文學創作最終呈現的美,不是“言”這個手段之美,而是“意”這個作品之美。對接受者而言,要領悟到這個美,這個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語言文字之美而忘記了“意”這個根本之美。
③因此,當作家創造出文學作品之后,當讀者開始全身心地關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學手段之美時,文學作品的審美創造才真正全部實現,這樣的文學審美創造才是成功的。從某種意義上而言,文學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才能實現文學作品之美,對手段否定的越徹底,對作品的創造就越成功。這是具有鮮明中華民族特色的審美智慧與審美創造觀,其思想淵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兩家的文辭觀與言意觀中,所謂“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孟子》),“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顯然,言與意的審美智慧反映的就是中華民族特有的辯證思維方式。
④滋味與意境,是中國古代文學特有的審美范疇,它是從文學品鑒與接受的角度,對文學文本審美感受的高度概括,體現出中華民族特有的審美智慧。與西方美學不同,“味”這個詞在中國古典美學中并不專指感官的味覺或嗅覺,而是指在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基礎上,感官愉悅與審美、精神愉悅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學家們看來,五官的感覺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與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說反映了中華民族注重體驗,注重經驗,注重整體宏觀感受的審美思維方式。說到底,是心與物,情與景,境與意不分披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燮《白石道人詩說》),“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王夫之《唐詩評選》),這與西方文學創作推崇的典型論大相徑庭,是有著中華民族思維特色的審美智慧。
(摘編自康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文化擔當與時代使命》)
11.為了幫助同學理解文意,請梳理材料一的論證思路。
(1)   (2)   (3)   
12.下列對材料一、二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材料一第③段提到中國古典詩歌“詩言志”這一綱領與“詩緣情”的觀點在孔穎達看來并非對立關系,情志是指人的內心世界。
B.材料一指出對于現代讀者而言,領悟人生意義及美感,提升情操、氣質與人格境界,是所有唐詩宋詞對現代人最大的作用。
C.材料二第②段提到古代文學家既想借“言”達到“得意”目的,又想通過“忘言”來強化“得意”目的。
D.材料二第③段提到欲“忘言”而“得意”,這反映出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審美智慧與審美創造觀,其思想淵源要追溯到儒道兩家的文辭觀與言意觀中。
13.中國古代文學“滋味說”,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是中華特有的審美智慧。請你依據鏈接材料,論述王安石詩句中“綠”字之改如何體現“滋味說”的審美智慧。
[鏈接材料]
《泊船瓜洲》①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②,明月何時照我還?
注釋:①本詩創作于王安石奉召回京,仕途得意之時。②本詩最初為“春風又到江南岸”經數次修改,最終定為“春風又綠江南岸”,遂成千古名句。
14.鄭振鐸與姚華是深諳古典文學的學者,在翻譯《泰戈爾詩選》時都傳達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智慧。你更喜歡誰的譯本?結合上述材料的觀點及個人的閱讀體驗簡述理由。
[原文]Stray birds of summer come to my window to sing and fly away.
And yellow leaves of autumn,which have no songs,flutter and fall there with a sign.
——泰戈爾《飛鳥集》
[鄭振鐸譯本]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窗前唱歌,又飛去了。
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么可唱,只嘆息一聲,飛落在那里。
[姚華譯本]飛鳥鳴窗前,飛來復飛去。紅葉了無言,飛落知何處?
五、創意表達
15.(2024九上·鹿城期中)閱讀詩歌,按要求寫作。
盼 望
艾青
一個海員說,
他喜歡的是起錨所激起的
那一片潔白的浪花……
一個海員說,
最使他高興的是拋錨所發出的
那一陣鐵鏈的喧嘩……
一個盼望出發
一個盼望到達
“ 出發 ”和“到達 ”,你更盼望哪一個?又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呢?請你自 選角度寫一篇文章,可以講述經歷,可以闡述觀點,也可以進行文學創作。
要求:①自擬題目,自選文體(詩歌除外);②不少于 600 字;③文中不得出現含 有個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嘶啞;娉;曠;鳧雁滿回塘;思鄉;秋草獨尋人去后;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月是故鄉明;千里共嬋娟;不同的意象可以表達相同的情感;同一個意象表達的情感不同;某些意象蘊含了相對固定的情感
【知識點】常用易錯字字音;漢字的部首與偏旁;一般性默寫;理解性默寫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字音字形及名句積累。
(1)嘶啞:sī yǎ,聲音沙啞。
(2)娉婷:pīng tíng,形容女子姿態美好的樣子。亦借指美人。
(3)曠野:kuàng yě ,空曠的原野。
(4)—(9)此處考察名句名篇默寫。注意“鳧雁、秦嶺、嬋娟”等字詞的書寫。
第(5)空:“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意為:因而想起昨夜夢見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野雁,正嬉戲在圓而曲折的池塘。這兩句緊緊承接頸聯,頸聯描寫了作者剛上路時眼前看到的景象“枯敗的槲葉,落滿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鮮艷地開放在驛站的泥墻上”,使詩人想起了昨夜在夢中出現的故鄉景色:“鳧雁滿回塘。”春天來了,故鄉杜陵,回塘水暖,鳧雁自得其樂;而自己,卻離家日遠,在茅店里歇腳,在山路上奔波。“杜陵夢”,補出了夜間在茅店里思家的心情,與“客行悲故鄉”首尾照應;而夢中的故鄉景色與旅途上的景色又形成鮮明的對照。眼里看的是“槲葉落山路”,心里想的是“鳧雁滿回塘”。“早行”之景與情,都得到了完美的表現。作者采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表達了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第(10)空:此處需要對表格中所用的意象及情感表達進行對比分析,找到二者之間的聯系。從情感來看,《商山早行》和《月夜憶舍弟》都表達了思鄉之情,但是二者分別選用了大雁和月亮這兩種意象,由此可知,不同的意象也可以表達不同的情感;從意象來看,《月夜憶舍弟》和《水調歌頭》都使用了月亮這一意象,但是分別表達了“思親,思鄉”和“對天下所有離人的美好祝愿”兩種不同的情感,由此可知,同一個意象表達的情感不同;“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一聯中的“雁”這一意象大代表的是對家鄉的思念,結合我們學過的另外的詩歌“鄉書何處來,歸雁洛陽邊”可知,“雁”同樣象征的是思鄉之情,由此可知,某些意象蘊含了相對固定的情感。
故答案為:嘶啞;娉;曠;鳧雁滿回塘;思鄉;秋草獨尋人去后;云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月是故鄉明;千里共嬋娟;不同的意象可以表達相同的情感;同一個意象表達的情感不同;某些意象蘊含了相對固定的情感。
【點評】本題考查字音字形及名句積累。字音字形題需準確掌握字詞標準讀音、規范寫法,再結合題目,借助語境輔助判斷,確保讀音、字形與語義、語境契合;名句默寫作答時,一要透徹理解詩文的內容,二要認真審題,找出符合題意的詩文句子,三,答題內容要準確,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錯字。
【答案】2.休息、游玩;相當于“瞭望臺”,軍事崗亭;供旅客停宿……
3.夕陽斜掛在天邊,將天際染成了溫柔的橘紅色。遠處的山巒在夕陽的映照下,顯得更加青翠欲滴,宛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山腳下,紅樹點綴其間,像是大自然不經意間灑下的點點胭脂,為這幅畫增添了幾分生動與嫵媚。而長郊之上,一望無際的草地綠得深沉,仿佛一塊巨大的翡翠鋪展在大地之上,無邊無際,給人以寧靜與遼闊之感。
4.命名;到了;同“囑”,意為勸酒(囑托);①
5.“其可得耶”中,“其”加強反問,強調無雨則亭中游玩不可能,突顯雨水對民生改善與歡樂的重要性。而“其又可忘耶”中,“其”意為“難道”,強化反問語氣,強調雨水對民眾生活的重要及自然恩賜的感激。
6.(1)離別的不舍
(2)對春天的眷戀(“對春天的喜愛”“惜春之情”“自在悠游的愉悅”“與民同樂”等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
(3)天與云與山與水
(4)置身喜雨亭,蘇軾目睹了久旱后的甘霖滋潤大地,百姓因雨而喜的場景,深感雨水是上天對民眾的恩賜。這反映了他關注民生、尊重自然、與民同樂的高尚品質。(憂民之心,對自然的敬畏,以及與民眾共享喜悅的情懷。)
7.亭,起初作為軍事設施,后逐漸演變為供人休憩賞景的場所,兼具實用功能;同時,它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現出獨特的意境美感,寄托了文人墨客因亭產生的離別愁緒,個人情思,憂國憂民的豐富文化內涵。歷代文人賦予亭的這些文化意蘊,使其成為了精神的象征,情感的寄托。
【知識點】古詩詞曲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分析概括文言作者個人的觀點態度;常用文言虛詞;常用文言實詞
【解析】【導語】這篇文章通過多種材料展示了“亭”在歷史、文學和文化中的多重內涵。材料一從歷史和字源角度揭示亭的基本功能,如停憩和集會。材料二通過詩詞描繪了亭在自然景觀中的美感和情感寄托。材料三則通過古文展現了亭在社會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及其象征意義。整體來看,亭不僅是建筑物,更是文人寄托情感、表達思想的載體,體現了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關系。
【點評】(1)本題考查字義。需先結合所給材料(如圖像、文字信息等)提取關鍵內容,明確事物的核心特征與相關情境;再聯系生活常識、歷史背景等知識,從功能、用途、象征意義等不同角度進行分析推導,確保每個要點都有依據;最后對分析出的內容進行梳理整合,用準確規范的語言分點或概括性表述。
(2)本題考查畫面內容描繪。需先仔細研讀詩句,精準提取核心意象;再結合意象的固有特征與詩句營造的氛圍,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對意象的形態、色彩、狀態等進行細致描繪,同時融入合理想象以豐富畫面感;最后將各意象的描繪有機串聯,形成連貫完整的畫面,確保貼合詩句意境,語言規范且富有表現力。
(3)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翻譯文言實詞的意義時要注意文言詞語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詞類的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詞;同時還應結合具體的語境做出準確的判斷。
(4)本題考查文言虛詞。需先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句子含義,明確虛詞所在語句的語氣和表達意圖;再聚焦詞語本身,分析其在句中的語法功能,如是否起加強語氣、強調某種情感或邏輯關系等作用;最后將詞語的含義與語境、語氣、情感等結合,精準闡釋其表達效果,確保語言規范、分析到位,貼合文本主旨。
(5)本題考查材料內容概括。需先結合詩句梳理意象與場景,把握詩歌描繪的具體畫面;再聯系作者生平、創作背景及詩詞中蘊含的典型意象(如“柳”多與離別相關),分析其中寄托的情感;最后將畫面與情感相融合,精準概括詩人的思想情感,確保分析貼合詩詞內容,語言規范且表述準確。
(6)本題考查材料信息概括。需先從文本中梳理其核心實用功能及發展演變,明確其在不同場景下的具體作用;再深入挖掘其文化層面的意義,結合相關描述分析其營造的意境、承載的情感(如離別、情思、家國情懷等)及體現的文化價值;最后整合功能與內涵,形成全面且貼合文本的總結。
【點睛】
參考譯文:
【材料一】戰國:“秦國有座小亭子靠近邊境,吳起想要攻打它。”——《韓非子·內儲說》
東漢:“亭,是民眾安定居住的地方。”——《說文解字》
“亭,即停留。是人們停留聚集的地方。”——《釋名》
明:“亭,就是停留的意思。是用來供人停歇、游玩的。”——《園治》
【材料三】這座亭子用雨來命名,是為了紀念喜慶的事件。古時候有了喜事,就用它來命名事物,表示不忘的意思。周公得到天子賞賜的稻禾,便用“嘉禾”作為他文章的篇名;漢武帝得了寶鼎,便用“元鼎”稱其年號;叔孫得臣打敗敵人僑如,便用僑如作為兒子的名字。他們的喜事大小不一樣,但表示不忘的意思卻是一樣的。
我到扶風的第二年,才開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開鑿了一口池塘,引來流水,種上樹木,把它當做休息的場所。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麥雨,占卜此事,認為今年有個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個月沒有下雨,百姓才因此憂慮起來。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們認為下得還不夠;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連三天才停止。官吏們在院子里一起慶賀,商人們在集市上一起唱歌,農夫們在野地里一起歡笑,憂愁的人因此而高興,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我在亭子里開酒宴,向客人勸酒而告訴了這件事,問他們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嗎?”他們回答說:‘五天不下雨,就長不成麥子了。”又問“十天不下雨可以嗎?”他們回答說:“十天不下雨就養不活稻子了。”“沒有麥沒有稻,年成自然荒廢了,訴訟案件多了,而盜賊也猖獗起來。那么我與你們即使想在這亭子上游玩享樂,難道可能做得到嗎?現在上天不遺棄這里的百姓,剛有旱象便降下雨來,使我與你們能夠一起在這亭子里游玩賞樂的,都靠這雨的恩賜啊!這難道又能忘記的嗎?”
既用它來命名亭子以后,又接著來歌唱此事。歌詞說的是:“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當做短襖;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餓的人不能把它當做糧食。一場雨下了三天,這是誰的力量?百姓說是太守,太守說沒有這力量。歸功于天子,天子也否認。歸之于造物主,造物主也不把它當作自己的功勞,歸之于太空。而太空冥然飄渺,不能夠命名它,于是我用它來為我的亭子命名。
2.本題考查字義。
根據材料一“亭,停也。人所停集也”“亭者,停也。所以停憩,游行也”說明了亭是供人們停留休息的地方,所以亭子的功用為:休息,游玩,供旅客停宿;
根據圖片可知,畫面上是一個高臺,上面有一些人在房檐下觀察遠方,最后有了象形字的“亭”,再結合材料一“秦有小亭臨境,吳起欲攻之”可知,這里描述了亭子的軍事功能,相當于“瞭望臺”,軍事崗亭;
根據材料一“亭,民安所定也”可知,亭也是地方行政管理和百姓安定生活的場所。
故答案為:休息、游玩;相當于“瞭望臺”,軍事崗亭;供旅客停宿……
3.本題考查畫面內容描繪。本題首先要準確揣摩出“長郊”的“長”意為廣闊。再把紅樹、青山、日斜、長郊、綠草等意象用生動的語言描繪出來。“紅樹”指開紅花的樹,或落日反照的樹,不是指秋天的紅葉;“長郊”指廣闊的郊野;“無涯”形容沒有邊際。再結合句意進行畫面內容描繪。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意為:紅花滿樹,青山隱隱,日已偏西。廣漠的郊野,草色青綠,看不見邊際。
示例:夕陽西下,天空被晚霞染成了紅色,遠處的青山也顯得格外青翠。在廣闊的郊野上,草色綠得無邊無際,仿佛與天邊相連。游人們似乎并不在意春天的即將逝去,他們依然興高采烈地在豐樂亭前踏著落花游玩,享受著這美好的春光。
故答案為: 夕陽斜掛在天邊,將天際染成了溫柔的橘紅色。遠處的山巒在夕陽的映照下,顯得更加青翠欲滴,宛如一幅濃淡相宜的水墨畫。山腳下,紅樹點綴其間,像是大自然不經意間灑下的點點胭脂,為這幅畫增添了幾分生動與嫵媚。而長郊之上,一望無際的草地綠得深沉,仿佛一塊巨大的翡翠鋪展在大地之上,無邊無際,給人以寧靜與遼闊之感。
4.本題考查文言實詞。
(1)“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意為: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太守用自己的別號(醉翁)來命名。名:命名,取名。根據課內遷移法可知,此句中的“名”也應理解為“命名,取名”,句意為:就用此命名事物。
(2)“越明年,政通人和”意為:到了第二年,政治清明通達,人民安居和順。越:到了。根據課內遷移法可知,此句中的“越”也應理解為“到了”,句意為:到了三月份。
(3)根據語境“于是舉酒于亭上,以屬客而告之”可知,前文寫到作者在宴席上舉起酒杯,接下來自然是勸大家喝酒,所以這里的“屬”應是通假字,同“囑”,意為勸酒。句意為:向客人勸酒并問道。
(4)句意為:一起悠閑自得地在這座亭中玩樂。根據查字典法可知,“優游”在字典中有四個義項,根據句意此處應理解為“閑暇自得的樣子”,故選①。
故答案為:命名;到了;同“囑”,意為勸酒(囑托);①。
5.本題考查文言虛詞 。
畫線句中“其可得耶”中的“其”作為語氣副詞,加強了反問的語氣。原文通過“雖欲優游以樂于此亭,其可得耶?”這樣的反問句式,強調了如果沒有雨水,亭中游玩將成為不可能的事情。這種表達方式突顯了雨水對民生改善的重要性,以及雨水所帶來的歡樂是多么珍貴。通過“其”的加強反問,作者更加有力地傳達了雨水的重要性。
畫線句中“其又可忘耶”中的“其”也是語氣副詞,意為“難道”,再次強化了反問的語氣。原文通過“皆雨之賜也。其又可忘耶?”這樣的反問句式,強調了雨水對民眾生活的重要性以及人們對自然恩賜的感激之情。通過“其”的強化反問,作者更加深刻地表達了對雨水的感激和對自然恩賜的珍視。綜上所述,虛詞“其”在這段文字中起到了加強反問語氣、突顯雨水重要性和強調感激之情的作用。通過“其”的運用,作者更加有力地傳達了自己的情感和觀點,使文字更加生動、有力。這也體現了古文中虛詞在表達情感、強化語氣方面的重要作用。
故答案為:“其可得耶”中,“其”加強反問,強調無雨則亭中游玩不可能,突顯雨水對民生改善與歡樂的重要性。而“其又可忘耶”中,“其”意為“難道”,強化反問語氣,強調雨水對民眾生活的重要及自然恩賜的感激。
6.本題考查材料內容概括。
(1)“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意思是:天下最傷心的地方就是這個送客的勞勞亭了。點明送別;“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意思是:春風知道離別之苦,也不讓柳條發青。看到周圍柳條未青,作者突發奇想,春風不忍看到世間離別,不讓發青的柳條觸發離愁,借景抒情,表達了詩人離別的不舍。
(2)【材料二】由“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可知,詩歌描寫的是暮春時節一望無際、郁郁蔥蔥的美景,這時的豐樂亭草木青翠、落紅滿地,天已暮,春將歸。再由“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可知,多情的游客卻不顧這些,即使太陽就要下山了,他們仍舊踏著落花緩步徘徊,欣賞著暮春時節的景色。詩人自己也是這批惜春的游客隊伍中的一員,從詩歌中的“日欲斜”和“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這些詞語,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對美妙春光的不舍與憐惜之情。
(3)此處考查名句名篇默寫。注意字詞書寫正確,語句積累準確。
“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出自明代張岱的《湖心亭看雪》,意思是湖上雪光、水汽混漾不分,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片白色。
(4)根據【材料三】“亭以雨名,志喜也”“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可知,本文中,作者通過敘述扶風地區久旱逢甘霖的喜悅,以及亭的命名由來,深刻表達了對民生疾苦的深切關懷和對自然恩賜的感激之情。當久盼的雨終于到來,不僅緩解了旱情,更帶來了民眾的歡欣與希望。作者在此背景下,將亭命名為“喜雨亭”,既是對及時雨的慶祝,也是對民生安危系于天時的深刻體悟。表現出作者關心民眾疾苦、與民同樂的真摯感情。特別是第二段在敘述名亭之意時,句句關乎國計民生,款款愛民之心,充盈于字里行間。該句描寫了久旱逢甘霖后,人們高興的樣子,以及亭子也隨之建好后的快樂。據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為:離別的不舍;對春天的眷戀(“對春天的喜愛”“惜春之情”“自在悠游的愉悅”“與民同樂”等言之有理的答案亦可。);天與云與山與水;置身喜雨亭,蘇軾目睹了久旱后的甘霖滋潤大地,百姓因雨而喜的場景,深感雨水是上天對民眾的恩賜。這反映了他關注民生、尊重自然、與民同樂的高尚品質。(憂民之心,對自然的敬畏,以及與民眾共享喜悅的情懷。)
7.本題考查材料信息概括。
首先,從材料一中我們可以看到,亭的起源與軍事設施有關。例如,《韓非子·內儲說》中提到“秦有小亭臨境,吳起欲攻之”,這里的亭顯然是指邊境上的軍事哨所或瞭望臺。而《說文解字》和《釋名》中的解釋,則表明亭后來逐漸演變為供人停留、休憩的場所,具有了一定的實用功能。
其次,根據材料二“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可知,這些詩詞展示了亭在文人墨客心中的獨特地位。李白的《勞勞亭》通過描繪送別的場景,表達了離別時的愁緒和不舍;歐陽修的《豐樂亭游春》則描繪了春日里亭前踏落花的歡樂景象,展現了亭作為賞景場所的優美意境。這些詩詞不僅展現了亭的實用功能,更賦予了亭以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意境美感。
再次,材料三《喜雨亭記》中的描述,進一步豐富了亭的文化內涵。根據材料三“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則以名物,志不忘也”“官吏相與慶于庭,商賈相與歌于市,農夫相與忭于野,憂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適成”可知,蘇軾在文中通過喜雨亭的命名和慶祝活動,表達了對雨水恩賜的感激和對民生福祉的關切。這里的亭不僅是一個休憩賞景的場所,更是一個寄托了文人憂國憂民情懷的精神象征。蘇軾通過亭這一載體,將自己的情感和對社會的關注融入其中,使亭成為了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象征。
綜上所述,亭的豐富內涵包括:起初作為軍事設施的功能性;后來逐漸演變為供人休憩賞景的場所,兼具實用功能;同時,它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意境美感,寄托了文人墨客因亭產生的離別愁緒、個人情思以及憂國憂民的豐富情感。歷代文人賦予亭的這些文化意蘊,使其成為了精神的象征和情感的寄托,具有深遠的歷史和文化價值。
故答案為: 亭,起初作為軍事設施,后逐漸演變為供人休憩賞景的場所,兼具實用功能;同時,它也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展現出獨特的意境美感,寄托了文人墨客因亭產生的離別愁緒,個人情思,憂國憂民的豐富文化內涵。歷代文人賦予亭的這些文化意蘊,使其成為了精神的象征,情感的寄托。
【答案】8.擬人;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戰勝困難的信心/鼓勵人們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笑對苦難的人生態度。;田野、河流、山巒處蠕動著“痛苦的靈魂”,這就像當時被壓迫的人民。作者將太陽擬人化,太陽“刺醒”田野、河流和山巒,意味著太陽要打破無限的痛苦,帶來希望。太陽表達了作者對光明的熱愛和追求,同時表達了作者要打碎舊世界,建立一個光明自由的心世界的憧憬。
9.選擇合適的意象,并使用恰當的修飾語描述意象特征,充分表達個性化情感;運用意象時,可以發揮聯想和想象,借助擬人等修辭豐富內涵;將多個意象進行組合,營造詩歌意境;運用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使詩歌意豐厚。
10.[例1]長亭靜臥翠林間,/書頁輕啟似琴弦,汗水凝珠落青石,滴答成歌(技巧:比喻、多意象組合)
[例2]初三教學樓離亭很近/初三生活卻/離亭很遠(技巧:象征、對比)
【知識點】《艾青詩選》
【解析】【導語】艾青的三首詩通過意象的運用,表達了對祖國的熱愛、對侵略者的抗爭以及對光明未來的憧憬。《我愛這土地》通過土地、河流、風、黎明等意象,展現了深沉的愛國情懷;《礁石》以堅韌不拔的形象,象征著不屈的精神;《向太陽》則通過太陽的光芒,傳達了對新生和希望的追求。艾青善于通過自然意象,賦予其深刻的情感和思想內涵。
【點評】(1)本題考查對詩歌意象的理解。需先定位詩中核心意象,結合詩句分析其具體特征;再聯系該意象的傳統文化內涵,并結合詩歌主旨、作者情感及創作背景,探究其在詩中的獨特寓意;最后將意象特征與深層含義結合,精準闡釋其在表情達意中的作用,確保分析緊扣詩歌內容,語言規范且邏輯清晰。
(2)本題考查對詩歌意象運用技巧的理解。需先梳理詩中核心意象及其呈現的特征,再結合具體詩句分析意象的選擇與修飾、表現手法、意象組合方式,進而關聯詩人情感與詩歌主旨,闡釋這些技巧對情感表達和內涵深化的作用,確保分析緊扣文本,邏輯連貫且語言精準。
(3)本題考查語言表達。需先明確主題的核心特征與意象的固有內涵,再結合比喻、象征、對比、多意象組合等技巧,將二者有機聯結,使意象既能承載主題內容,又能通過技巧增強詩歌的形象性與感染力,同時在篇幅限制下精準傳達情感與意蘊,確保創作緊扣主題、意象鮮明且技巧運用恰當。
8.本題考查對詩歌意象的理解。
第一、二空:在“礁石”這一意象中,艾青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礁石賦予了人的特征,使其仿佛擁有身軀和面容,能夠微笑面對海浪的沖擊。這種擬人化的描繪,生動地表現了礁石在暴風雨中的堅韌不拔和從容不迫,礁石面對海浪的沖刷是如此從容不驚的形象是象征著新中國。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面對建設的困難和挑戰,但依舊從容不驚,妥善處理好各種問題和克服各種困難,作者在此所表達對國家戰勝困難充滿樂觀態度。
第三空:由“到處都蠕動著痛苦的靈魂的田野、河流和山巒”可知,田野、河流、山巒等意象在詩中象征著被壓迫的人民和他們的痛苦生活。由“太陽的炫目的光芒把我們從絕望的睡眠里刺醒……刺醒了我們的田野,河流和山巒”可知,詩中,太陽被賦予了擬人化的特征,其“炫目的光芒”具有強烈的穿透力,能夠“刺醒”沉睡的萬物。這種意象表達了從黑暗中走向光明的過程,象征著希望的重生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太陽不僅僅是自然界的光源,更是精神上的引領者,帶領人們從痛苦和絕望中走出,迎接新的生活和希望。通過太陽的意象,詩人傳達了對光明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堅定信念。太陽作為一個積極的意象,它象征著希望和光明。通過這些意象的對比,詩人表達了對光明的向往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反映了抗戰時期人民對新生活的渴望和追求。
故答案為:擬人;表達了作者對國家戰勝困難的信心/鼓勵人們自強不息/堅韌不拔、笑對苦難的人生態度;田野、河流、山巒處蠕動著“痛苦的靈魂”,這就像當時被壓迫的人民。作者將太陽擬人化,太陽“刺醒”田野、河流和山巒,意味著太陽要打破無限的痛苦,帶來希望。太陽表達了作者對光明的熱愛和追求,同時表達了作者要打碎舊世界,建立一個光明自由的心世界的憧憬。
9.本題考查對詩歌意象運用技巧的理解。
結合《我愛這土地》“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永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其中“被暴風雨所打擊著”來修飾“土地”,表現土地遭受的痛苦打擊;“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來修飾“河流”,表現人們面對侵略者時的激憤之情,“永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來修飾“風”表現人們面對侵略者的抗擊,“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來修飾“黎明”,表現作者對抗戰勝利充滿期待之情。由此可見,作者善于運用恰當的修飾語描述意象特征,來突出情感的強烈和復雜。
結合《礁石》“每一個浪都在它的腳下/被打成碎沫/散開”“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的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此處采用擬人化手法,詩人把礁石當成人來寫,表現無數浪花被礁石打成碎沫以及礁石面對浩瀚的海洋屹立不動的畫面,“礁石”不僅是不向命運低頭的詩人自身的象征,還是我們民族不畏強暴、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的象征。詩人通過賦予自然物以人的情感和行為,使意象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
結合《向太陽》“太陽的炫目的光芒/把我們從絕望的睡眠里刺醒了/也從那遮掩著無限痛苦的迷霧里 刺醒了我們的城市和村莊/也從那隱蔽著無邊憂郁的煙霧里”,可知:詩中的太陽照亮了世界,給予人們無限的希望。在此“太陽”的意象表現了詩人靈魂的另一面,即對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熱烈的不息的追求。在詩歌中,太陽象征光明和希望。由此可見,詩人運用了象征手法,通過意象象征特定的情感或思想。
結合《我愛這土地》“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這永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其中“土地”對詩人來說,象征著生他養他而又多災多難的祖國;“河流”和“風”象征人民的悲憤和激怒,象征抗戰力量的日漸壯大和那風起云涌的不屈不撓的抗爭;“黎明” 是苦難人民的希望和抗戰勝利的曙光,詩人通過多重意象組合,構建豐富的情感和思想畫面,共同表達對祖國的熱愛和希望。
故答案為: 選擇合適的意象,并使用恰當的修飾語描述意象特征,充分表達個性化情感;運用意象時,可以發揮聯想和想象,借助擬人等修辭豐富內涵;將多個意象進行組合,營造詩歌意境;運用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使詩歌意豐厚。
10.本題考查語言表達。
運用相關技巧,以“亭”為意象創作與“初二生活”相關的三行詩。創作時可選擇“亭”作為意象,象征著一個靜謐的空間,承載著學生們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也可將“亭”賦予生命,象征初二生活中的寧靜與成長。
示例:筆直的長廊通向初二的亭,
挑燈夜讀,只為那南來的風拂盡迷茫,
佇立其間,望見學子的晨光不息。(技巧:擬人、多意象組合)
故答案為: [例1]長亭靜臥翠林間,/書頁輕啟似琴弦,汗水凝珠落青石,滴答成歌(技巧:比喻、多意象組合)
[例2]初三教學樓離亭很近/初三生活卻/離亭很遠(技巧:象征、對比)
【答案】11.我們要以唐詩宋詞(或“中國古典詩歌”)為首選對象閱讀古代典籍,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提升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教育作用。;引用“詩言志”理論和陸機、孔穎達的話,闡述中國古典詩歌“情”“志”兼收,與現代人沒有距離,有力地論證了“唐宋詩詞的典范作品所表達的思昂感情、價值判斷可以啟發我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的觀點。列舉了李、杜、蘇、辛等詩人的作品,闡述唐宋詩詞的作品中的情感、人生觀、價值觀,有力地論證了“閱讀唐詩宋詞典范作品,可以在審美享受中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的觀點,使得讀者更容易理解,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12.B
13.“滋味說”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中“到”字雖直觀描繪了春風拂面的景象,略顯直白,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賦予了春風以鮮活的動態,將江南大地萬物復蘇、春意融融的壯麗畫卷生動星現,這種生機盎然的景色與詩人奉召回京的喜悅心情相諧合。“綠”字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意象與情感,使得全詩意境深遠,韻味悠長,真正達到了“滋味”與“意境”的完美融合。
14.示例1:我更喜歡姚華的版本。姚華的版本“飛鳥鳴窗前,飛來復飛去。紅葉了無言,飛落知何處 ”注重意象的營造與情感的抒發。他用“紅葉”替代“黃葉”,能讓人聯想到秋天的離別。“了無言”與“知何處”賦予了詩歌更深的情感色彩,讓人感受到一種淡淡的哀愁與對未知的探尋,讓我認真地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示例2:我更喜歡鄭振鐸的版本。夏天的飛鳥象征自由、靈動或遠方的使者,而秋天的黃葉則被賦予飄零、蕭瑟、時光流逝等寓意,這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詩句通過“唱歌”與“嘆息”的對比,生動地表達了不同季節中生命的情感狀態,顯得別有滋味。飛鳥在夏天歡快地唱歌,象征著生命的活躍與熱情;而黃葉在秋天無奈地嘆息,則表達了生命的衰老與無奈。這給我帶來了生命的啟發與思考,能讓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與美感。
示例3:我更喜歡鄭振鐸的版本。審美創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鄭振鐸的譯本還原了詩句中夏天歡快飛翔,黃葉飄落的意境之美,沒有改變太多的形式,而是追求詩歌的意境之美,將詩歌中時光流逝的主旨表達了出來,給我帶來了生命的啟發與思考。
【知識點】議論文文本
【解析】【導語】這兩篇文章通過對中國古典詩歌的分析,強調其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性。材料一從詩歌的內容、情感和價值觀出發,論述唐詩宋詞對現代讀者的情操提升和人格熏陶作用。材料二則探討了古代文學的審美智慧,特別是“得意忘言”的創作理念和“滋味說”的審美觀,體現了中華民族特有的辯證思維。整體上,文章通過對古典詩歌的多角度分析,展現了其深遠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意義。
【點評】 (1)本題考查論證思路。需先通讀文本,明確文章的中心論點;再逐層梳理段落內容,分析作者是如何提出分論點的,以及采用了何種論證方法(如舉例、道理論證等);接著理清各部分之間的邏輯關系(如總分、并列、遞進等);最后按“首先提出……觀點,然后通過……論據(或論證方法)從……方面進行論證,接著……,最后總結調……”的思路,條理清晰地概括出整體論證過程,確保語言簡潔準確。
(2)本題考查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和分析。需先通讀題干明確考查內容,再逐一將選項與原文對應段落細致比對,關注關鍵信息的表述(如是否偷換概念、曲解原意、混淆邏輯等),判斷選項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是否準確,最后依據比對結果得出結論,確保每一步都緊扣文本,邏輯嚴謹,判斷精準。
(3)本題考查閱讀運用。需先明確相關文學理論的核心內涵,再分別剖析原句與修改句在詞語運用、景象描繪、情感表達等方面的差異,重點闡釋修改后的詞語如何更精準地實現情景交融、增強畫面感與情感張力,最后結合語境或作者情感,說明修改對提升作品藝術效果的作用,分析緊扣理論,體現修改的妙處。
(4)本題考查閱讀拓展運用。需先明確賞析角度(如意象、情感、語言風格、文化內涵等),再結合具體譯本內容,對比分析不同版本在相關角度上的差異與特色,同時關聯傳統審美智慧或作品核心情感,闡述個人喜好的理由,確保分析緊扣文本,體現對譯本藝術價值的理解與評判。
11.本題考查論證思路。
材料一第①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遺產,需要好好繼承發揚”首先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指出其中核心精神是正面思維方式、生活態度和價值追求。接著提出古籍眾多,推薦從中國古典詩歌入手來感受傳統文化。第②段古詩是古人心聲的真實記錄,通過讀詩可以了解前人的心態和傳統文化精神。強調大詩人的作品往往體現其高尚的人格和真實的情感,是領會傳統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徑。
第一空。結合①段開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需要好好繼承發揚”和結尾“我首先推薦中國古典詩歌”及第②段結尾“唐詩宋詞應是我們的首選閱讀對象”,可概括中心論點為:我們要以唐詩宋詞(或“中國古典詩歌”)為首選對象閱讀古代典籍,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第③④段具體分析唐詩宋詞對于現代讀者的價值,指出其內容表達的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人生觀和價值觀,與現代人沒有距離。第③段“唐詩宋詞中典范作品所表達的內心情感、思考和價值判斷可以傳遞到今天,啟發我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說明了作用之一是: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
第二空。結合第④段“當然,唐詩宋詞對于現代人的最大意義,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們的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深遠教育作用”,可概括為“提升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教育作用”填空。
第三空。第③段“中國古典詩歌有一個最古老的綱領,就是‘詩言志’。到了西晉,陸機在《文賦》中又提出‘詩緣情’。有人認為二者是對立關系,但是初唐孔潁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說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包括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對萬事萬物的價值判斷。唐詩宋詞的內容跟現代人沒有距離,因為詩詞中表達的那些內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觀和基本價值觀,比如喜怒哀樂,比如對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保家衛國英雄行為的贊美,唐宋人如此,現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詩宋詞中典范作品所表達的內心情感、思考和價值判斷可以傳遞到今天,啟發我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引用“詩言志”理論和陸機、孔穎達的話,闡述中國古典詩歌“情”“志”兼收,與現代人沒有距離,有力地論證了“唐宋詩詞的典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價值判斷可以啟發我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的觀點。第④段提出分論點“唐詩宋詞對于現代人的最大意義,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們的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深遠教育作用”后,以李、杜、蘇、辛為例,詳細論述唐詩宋詞中的典范作品如何提升讀者的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具有深遠的教育作用。第⑤段“總的來說,李、杜、蘇、辛的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且具有提升讀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最后總結唐詩宋詞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能提升讀者的人格境界。強調古代文學經典作品應供大眾閱讀欣賞,給予精神滋養。第三空可據此分析提煉概括論證過程即可。
故答案為:我們要以唐詩宋詞(或“中國古典詩歌”)為首選對象閱讀古代典籍,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教育作用 ;第三空。第③段“中國古典詩歌有一個最古老的綱領,就是‘詩言志’。到了西晉,陸機在《文賦》中又提出‘詩緣情’。有人認為二者是對立關系,但是初唐孔潁達在《春秋左傳正義》中說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個人的內心世界,包括對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對萬事萬物的價值判斷。唐詩宋詞的內容跟現代人沒有距離,因為詩詞中表達的那些內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觀和基本價值觀,比如喜怒哀樂,比如對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對保家衛國英雄行為的贊美,唐宋人如此,現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詩宋詞中典范作品所表達的內心情感、思考和價值判斷可以傳遞到今天,啟發我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引用“詩言志”理論和陸機、孔穎達的話,闡述中國古典詩歌“情”“志”兼收,與現代人沒有距離,有力地論證了“唐宋詩詞的典范作品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價值判斷可以啟發我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的觀點。第④段提出分論點“唐詩宋詞對于現代人的最大意義,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們的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深遠教育作用”后,以李、杜、蘇、辛為例,詳細論述唐詩宋詞中的典范作品如何提升讀者的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具有深遠的教育作用。第⑤段“總的來說,李、杜、蘇、辛的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而且具有提升讀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最后總結唐詩宋詞不僅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還能提升讀者的人格境界。強調古代文學經典作品應供大眾閱讀欣賞,給予精神滋養。第三空可據此分析提煉概括論證過程即可。
故答案為:我們要以唐詩宋詞(或“中國古典詩歌”)為首選對象閱讀古代典籍,繼承和發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提升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教育作用 ;引用“詩言志”理論和陸機、孔穎達的話,闡述中國古典詩歌“情”“志”兼收,與現代人沒有距離,有力地論證了“唐宋詩詞的典范作品所表達的思昂感情、價值判斷可以啟發我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和美感”的觀點。列舉了李、杜、蘇、辛等詩人的作品,闡述唐宋詩詞的作品中的情感、人生觀、價值觀,有力地論證了“閱讀唐詩宋詞典范作品,可以在審美享受中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的觀點,使得讀者更容易理解,使論證更有說服力。
12.本題考查對材料內容的理解和分析。
B.有誤,選項擴大了范圍,將“典范作品”的作用擴大到了“所有唐詩宋詞”。根據材料一第④段的表述,“唐詩宋詞對于現代人的最大意義,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們的情操、氣質和人格境界,有深遠教育作用”,明確指出了是“典范作品”具有這樣的作用,而不是“所有唐詩宋詞”。
故答案為: B。
13.本題考查閱讀運用。
首先,我們來理解“滋味說”的審美智慧。
根據材料二第④段“‘滋味’說反映了中華民族注重體驗,注重經驗,注重整體宏觀感受的審美思維方式。說到底,是心與物,情與景,境與意不分披此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姜燮《白石道人詩說》),‘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的描述,可知“滋味說”強調心與物、情與景、境與意的完全交融,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這是一種注重體驗、注重經驗、注重整體宏觀感受的審美思維方式。
接著,我們來看王安石的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這里的“綠”字是經過數次修改后最終確定下來的,它原本是“到”字。那么,“綠”字與“到”字相比,有何獨特之處呢?“到”字只是一個普通的動詞,表示春風到達了江南岸,缺乏生動的畫面感和情感色彩。而“綠”字則不同,它既是一個動詞,表示春風使江南岸變綠,又是一個形容詞,形象地描繪了江南岸在春風的吹拂下變得綠意盎然的景象。這樣,一個“綠”字就將春風與江南岸的景象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了“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的審美效果。此外,“綠”字還蘊含了豐富的情感色彩。它不僅僅表示江南岸的綠意,還暗示了詩人對春天的喜愛和對江南美景的眷戀之情。這種情感與景象的交融,使得詩句更加生動、感人。
可見,王安石詩句中“綠”字的修改,巧妙地體現了“滋味說”的審美智慧。它通過將一個普通的動詞替換為一個既具有動作意義又具有形容詞性質的詞語,實現了心與物、情與景、境與意的完全交融,使得詩句既具有生動的畫面感,又蘊含了豐富的情感色彩。
據此分析提煉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為: “滋味說”即“意中有景,景中有意”。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中“到”字雖直觀描繪了春風拂面的景象,略顯直白,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個“綠”字,賦予了春風以鮮活的動態,將江南大地萬物復蘇、春意融融的壯麗畫卷生動星現,這種生機盎然的景色與詩人奉召回京的喜悅心情相諧合。“綠”字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意象與情感,使得全詩意境深遠,韻味悠長,真正達到了“滋味”與“意境”的完美融合。
14.本題考查閱讀拓展運用。
在比較鄭振鐸與姚華的譯本時,我們需要結合上述材料中關于中國傳統文化審美智慧的觀點來進行分析。
材料一中強調了讀詩即讀人,以及古典詩歌中蘊含的情感、人生觀和價值觀;材料二則著重闡述了“滋味說”的審美智慧,即心與物、情與景、境與意的交融。
首先看鄭振鐸的譯本:“夏天的飛鳥,飛到我窗前唱歌,又飛去了。秋天的黃葉,它們沒有什么可唱,只嘆息一聲,飛落在那里。”這個譯本較為直白地傳達了原詩的意思,用詞簡潔明了,易于理解。它注重了情感的傳達,如“唱歌”“嘆息”等詞語都帶有明顯的情感色彩,使得譯本也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然而,在“滋味說”的審美智慧方面,這個譯本可能略顯不足,因為它更多地是在直接陳述事實,而較少運用意象和意境來營造一種整體的審美感受。
再看姚華的譯本:“飛鳥鳴窗前,飛來復飛去。紅葉了無言,飛落知何處?”這個譯本在傳達原詩意思的同時,更加注重了意象和意境的營造。如“飛鳥鳴窗前”和“紅葉了無言”兩句,通過“飛鳥”和“紅葉”的意象,以及“鳴”和“了無言”的對比,營造出一種靜謐而又略帶哀愁的氛圍。同時,“飛來復飛去”和“飛落知何處”兩句,又通過飛鳥的飛動和紅葉的飄落,傳達出一種無常和不確定的感受。這種意象和意境的營造,更加符合“滋味說”的審美智慧,使得譯本在傳達原詩意思的同時,也具有一種獨特的審美價值。
結合個人的閱讀體驗,進行選擇,理由充分即可。
示例:我更喜歡姚華的譯本。因為姚華的譯本在傳達原詩意思的同時,更加注重了意象和意境的營造,符合“滋味說”的審美智慧。通過飛鳥和紅葉的意象以及飛動和飄落的對比,營造出一種靜謐而又略帶哀愁的氛圍,使得譯本更加具有深度和韻味。同時,這種注重意象和意境的譯本也更好地傳達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審美智慧。
故答案為: 示例1:我更喜歡姚華的版本。姚華的版本“飛鳥鳴窗前,飛來復飛去。紅葉了無言,飛落知何處 ”注重意象的營造與情感的抒發。他用“紅葉”替代“黃葉”,能讓人聯想到秋天的離別。“了無言”與“知何處”賦予了詩歌更深的情感色彩,讓人感受到一種淡淡的哀愁與對未知的探尋,讓我認真地思考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示例2:我更喜歡鄭振鐸的版本。夏天的飛鳥象征自由、靈動或遠方的使者,而秋天的黃葉則被賦予飄零、蕭瑟、時光流逝等寓意,這是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詩句通過“唱歌”與“嘆息”的對比,生動地表達了不同季節中生命的情感狀態,顯得別有滋味。飛鳥在夏天歡快地唱歌,象征著生命的活躍與熱情;而黃葉在秋天無奈地嘆息,則表達了生命的衰老與無奈。這給我帶來了生命的啟發與思考,能讓我更細致地品味人生意義與美感。
示例3:我更喜歡鄭振鐸的版本。審美創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鄭振鐸的譯本還原了詩句中夏天歡快飛翔,黃葉飄落的意境之美,沒有改變太多的形式,而是追求詩歌的意境之美,將詩歌中時光流逝的主旨表達了出來,給我帶來了生命的啟發與思考。
15.【答案】我盼望到達 若說出發如初開花朵的青澀,到達則是果實成熟的甘甜,若說出發是清晨朝陽的朝氣,到達則是落山時斜陽的淡漠;若說出發是野花的春意濃濃,到達則是落英的秋光閃動。
出發即是到達,到達即為出發。即便說出發是到達的基礎,我卻更熱衷于到達。
書聲瑯瑯,墨香是染,多少學子寒窗苦讀。十多年,像是一場麗夢,又像是一陣回味無窮的醉夢。如飲茶,慢期細飲,清心明志,如飲酒,壯志豪情。而這一種痛苦卻又幸福的過程,何嘗又不是一種出發 這一切的出發,都只是為了將來的“金榜題名”時。如莘莘學子,都如此熱烈地盼望著,能夠到達學海那遙不可及的彼岸,這又何嘗不是一次盼望
溪流潺潺,汩汩奔流,多少小溪終于匯成大海。從源頭開始出發,一生似是無盡的奔跑、奔跑。從出發開始,便在無窮盡的過程中,追尋著大海的到達點。待最終到達,便終于能緩下流速。到達了彼方,這或許就是溪流一生的使命,也為宿命吧。正是這種奔跑,如此執著地奔跑,如此瘋狂地盼望著奔跑,才能夠支持著到達大海。
少男少女,前路迷惘,卻也都熱切地盼望著,盼望著到達那觸手可及卻又遙不可及的彼岸。一顆年輕的心有著年輕的念想,都會盼望著到達。撥開未知的迷霧,斬斷前路的荊棘,攜上那顆飽含著希望的心,一起渴望著到達。
到達,是碩果,是眼淚,是幸福的酒杯,那閃亮的金杯,是奧運會上冉冉升起的國旗和噴亮而弘大的義勇軍進行曲。我們可以揚帆遠航,也可以乘風破浪,我們也可以失敗,有了失敗才會有勝利的果實。但我們始終盼望出發,更期待美好的到達。
【知識點】材料作文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學生材料作文的寫作能力。
第一,審題。“出發 ”和“到達 ”,你更盼望哪一個。強調你對出發和到達的看法,這兩個中的一個對你生活的積極影響。寫作時要圍繞一個展開,寫自己的感悟和收獲,要聯系自己的實際經歷來寫。
第二,立意。可以從以下方面立意:期盼出發,出發代表行動,代表奮斗的過程。或者期盼到達,到達意味著結束,意味著已經獲得成功。
第三,選材。如果選擇出發,可以舉例子,如司馬遷受到腐刑后沒有一蹶不振,而是堅持整理資料,歷時十三年筆耕不輟。自己也是如此,面對困難,選擇勇往直前,永遠奔赴在前進的道路上。
如果選擇到達,可以舉例子,如愛迪生發明電燈,獲得成功。自己認真學習,取得好成績。
第四,結構。寫成議論文,應先明確中心論點,如盼望出發。然后按照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思路安排文章結構;選取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旁征博引,從道理和事實兩個角度充分論證,做到論點鮮明、論據充分、論證有力。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材料作文的寫作能力。一方面要求學生整體感知材料,從材料中提煉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學生根據主旨,自選角度進行寫作,切不可偏題。材料中的側重點一定要抓準。材料作文的開頭,最好能夠聯系材料,可以保證自己的觀點的確源于材料,不會脫離材料,且能夠明確地體現從材料中提煉自己的中心論點的過程。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勐海县| 佳木斯市| 邢台县| 敦煌市| 景宁| 九龙坡区| 河东区| 牙克石市| 陆川县| 廉江市| 福鼎市| 海林市| 泾源县| 泾阳县| 谷城县| 西昌市| 临安市| 清远市| 吴川市| 克拉玛依市| 历史| 宁国市| 乐陵市| 霍邱县| 黎城县| 宝坻区| 时尚| 天全县| 理塘县| 栖霞市| 县级市| 喀什市| 仲巴县| 新宁县| 海盐县| 深圳市| 万安县| 西峡县| 汤阴县| 星子县| 鹤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