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魏了翁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面小題。水調歌頭·次韻高才卿恭叔見貽,生日因以為壽魏了翁桃李眩春晝,松柏傲霜時。春妍不必皆是,晚秀未為非。畫斧①河邊瘴霧,叱馭關前險阻,馬竭復人疲。胡不效儕等,趣取好官為?居之安,于胥樂②,詠而歸。氈裘鴂舌③成市,書史儼相圍。月淡秋亭烽影,日靜春齋鈴索,未聽杜鵑啼。美酒無深巷,莫道不吾知。[注]①畫斧:指統轄之外的疆域。②于胥樂:大家一同歡樂。③氈裘鴂(jué)舌:形容異族的語言和服飾。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恰逢友人高才卿的生日,詞人按照其贈詞的韻腳和用韻次序和詞,為友人祝壽。B.桃李在春日中絢爛奪目,而松柏在霜寒之時傲然挺立,展現出堅韌不屈的姿態。C.“瘴霧”“險阻”描繪邊關險景,一個“疲”字道出奔波勞頓的身心俱乏之感。D.友人身處異族他鄉,雖然生活安樂,但難免有語言不通的孤寂,只能靠讀書慰藉。2.“春妍不必皆是,晚秀未為非”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請結合內容談談你的理解。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次韻監試潼川提刑張兵部有懷家山木犀①魏了翁形安宇泰即吾鄉,花解隨人到處黃。何事歸心起張翰②,有來妙語出君房③。榮枯境里自殊觀,造化機中無別香。不見儋州④安樂法,隨花隨客作重陽。【注】①木犀:桂花。②西晉張翰在洛陽做官時,見秋風起,想起家鄉的莼菜羹、鱸魚膾,便棄官而歸。③君房:賈捐之,字君房,西漢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有“君房下筆,言語妙天下”之稱。④儋州:此處指蘇軾。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中表達了作者隨遇而安的心態,眼前的桂花好像也知曉人的心意,開得燦爛金黃。B.頷聯運用張翰和賈捐之的典故,言明這涌起的歸鄉之情,即使君房的妙語也難以消解。C.尾聯作者思及東坡居士遠謫儋州依然安樂如故之事,表露出自己瀟灑與從容的心境。D.本詩議論新奇警策,深刻精彩,將說理寓于形象中,銜接自然流暢,語句富有啟發性。4.有俚語曰:“籠雞有食湯鍋近,野鶴無糧天地寬。”請結合本詩第五句,談談你對這句俚語的理解。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舟至合江度周卿以詩相迓次韻[宋]魏了翁①雨滿長空水拍疇,荔香松色倚江流。半窗燈火千年夢,萬里風波一葉舟。謾道班卿②若仙去,誰知謝傅③正同憂。西歸待我期相告,橫被風師三日留。【注】①魏了翁:南宋詩人。寶慶元年,他遭到誣陷,被貶至靖州。紹定五年,起復為潼川路安撫使,知瀘州。這首詩即作于此時。②班卿:指東漢的班超。他平定西域,被封為“定遠侯”。③謝傅:東晉的謝安。在淝水之戰中,他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使晉朝得以存續。死后被追贈太傅,后人稱其為“謝傅”。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周卿得知詩人在合江度上岸,特意來江邊等待,詩人先寫此詩相贈,體現了兩人之間的深厚情感。B.首聯調動多種感覺器官,寫漫天的大雨,江里浪濤洶涌;江岸生長著帶有清香的荔枝,樹色蒼翠。C.頷聯上句是說自己過著普通人的生活,但依然不忘理想;下句則是說自己遠道而來,以舟自喻。D.尾聯寫詩人告訴朋友此次西來因為大風晚到幾日,下次再來會提前告訴朋友,以免朋友白等。6.本詩表達了詩人哪些思想感情?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送王教授之官臨邛魏了翁剩喜人從義理趨,卻憂末羽①墮浮虛。未通經術先談傳,只送人言不識渠。偶向檐頭覓桃李,徑從紙上索鳶魚。君今去主師儒席,后倦先傳②謹在初。[注]①末羽:指那些初入門或學識尚淺的學生。②后倦先傳:出自《論語·子張》一則關于傳道與為學次序的對話,“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7.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的首聯描述了當時人們討厭浮華、樂于追求道理道義的學術風氣。B.詩人認為真正理解知識的源頭,不能依靠先去學習經書的注解之書。C.詩人采用類比修辭批評錯誤的治學方法,形象說理,顯得生動有趣。D.尾聯使用“謹”“初”二字,希望王教授開始就謹慎對待教學次序。8.有人認為“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這句名言與本詩頸聯表達了魏了翁對于讀經學習相同的主張,請談談你的理解。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題謝耕道一犁春雨圖魏了翁床頭夜雨滴到明,村南村北春水生。老婦攜兒出門去,老翁赤腳呵牛耕。一雙不借①掛木杪,半破夫須②沖曉行。耕罷洗泥枕犢鼻③,臥看人間蠻觸爭④。【注】①不借:草鞋。②夫須:斗笠。③犢鼻:短褲,此處指農夫穿著的粗布衣物。④蠻觸爭:典出《莊子 則陽》,“有國于蝸之左角者,曰觸氏;有國于蝸之右角者,曰蠻氏。時相與爭地而戰”。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全詩緊扣 “一犁春雨”,串聯春耕背景、人物活動與農具描寫,層次清晰且畫面感強。B.頷聯對 “老婦攜兒”“老翁呵牛” 的細節勾勒,展現出農家分工協作、忙碌春耕的畫面。C.頸聯以 “掛木杪” 和 “沖曉行” 寫農人將草鞋晾在樹梢,披著斗笠冒雨出行的狀態。D.尾聯用“洗泥”和“枕衣”的動作,自然呈現農人耕作后稍事休息的狀態,富有生活氣息。10.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怎樣的情感?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小題。醉落魄·人日[注]南山約應提刑懋之魏了翁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村村簫鼓家家笛,祈麥祈蠶,來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孫扶掖,商行賈坐農耕織,須知此意無今昔,會得為人,日日是人日。[注]人日:舊俗以農歷正月初七日為人日。11.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人在人日約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B.在人日這天吹打奏樂,祈盼農桑豐收,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C.這首詞以樸實的筆觸描繪當時農村的風俗景況,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D.詞人以議論入詞,能夠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論隨,全詞并無生硬之感。12.詞人在下闋發表議論,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請結合內容簡要分析。答案1.D 2.①這兩句的意思是春光的艷麗不一定是全部美好的代表,晚時的秀美也不能說不好;②它告訴我們人生不同階段都有獨特價值,不能單純以成功的早晚來判斷;③鼓勵人們只要不斷努力,即使在較晚時候取得成就,同樣值得肯定。【分析】魏了翁的《水調歌頭·次韻高才卿恭叔見貽,生日因以為壽》通過對桃李和松柏的對比,表達了對友人堅韌品格和晚年秀麗的贊美之情。全詞描繪了邊關的艱辛景象,嘆息友人在邊疆的孤寂。詞人以自然景物抒發感慨,展現人生態度,藝術手法嫻熟,情感濃烈。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難免有語言不通的孤寂,只能靠讀書慰藉 ”錯,于文無據。詞中“居之安,于胥樂,詠而歸”描繪友人雖然身處異族他鄉,但生活安定,而且能與他人一同歡樂,顯然并不孤寂。“書史儼相圍”也表達了一種充實豐富的精神生活,并非只靠讀書慰藉。整個詞作展現了友人在異地生活的安樂與滿足,并沒有孤寂之感。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觀點態度的能力。①這兩句詩的意思是春天的絢麗風光雖美,但并不是唯一的美麗景象,而晚春的景色也有其獨特的美麗之處。這句詩通過對比春天與晚春景色的不同,傳達出一種包容和接納不同階段美麗的思想。②人生哲理。在人生階段的意義上,每個人的生命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不能僅僅因為有些人成就取得較早就認為他們是唯一的成功者,晚些年取得成就的人也值得同樣的尊重和認可。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隱喻地表達了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③詩人借景抒懷,鼓勵人們要積極面對人生,無論在哪個階段,無論是春天還是晚春,只要不斷努力,都有獨特的風景,都有機會獲得成功和成就。這句話在傳遞一種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提醒人們重視自己每一個階段的獨特價值,同時也表達了對未來的樂觀和信心。3.B 4.①籠中的雞雖然有人喂食,但面臨的是被宰殺蒸煮的命運;野外的鶴雖然饑腸轆轆,但在它面前卻有寬廣無邊的天地。②籠雞三餐無憂,野鶴食不果腹,二者當下的不同境遇對應著“榮枯”;“殊觀”,即用別樣的視角看問題,籠雞面臨宰殺,野鶴卻可自由地翱翔天地之間,二者未來的命運也是另一番“榮枯”。③正因為世事無定、禍福得失互相倚伏轉化,所以更需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問題。【導語】魏了翁的《次韻監試潼川提刑張兵部有懷家山木犀》以桂花為引,表達了隨遇而安、心境豁達的人生態度。首聯通過桂花的金黃燦爛,暗示了作者對生活的積極態度。頷聯運用張翰和賈捐之的典故,巧妙地將歸鄉之情與人生哲理結合,體現了作者對人生榮枯的深刻理解。尾聯提及蘇軾在儋州的安樂生活,進一步展現了作者從容不迫、瀟灑自如的心境。全詩議論新奇,寓理于景,銜接自然,語句富有啟發性,展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豁達的人生態度。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B.“言明這涌起的歸鄉之情,即使君房的妙語也難以消解”錯誤。頷聯的意思是為什么會像張翰那樣涌起歸心呢,原來是有像賈捐之那樣美妙的語言出現。這里是說張翰因思念家鄉而有歸心,而不是說妙語難以消解歸心。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從字面意義上看,俚語描述了兩種截然不同的生存狀態。籠中的雞雖然有人定時喂食,看似生活無憂,但實際上卻面臨著被宰殺蒸煮的悲慘命運;而野外的鶴,雖然常常饑腸轆轆,但它卻擁有寬廣無邊的天地,可以自由翱翔。這兩種境遇的對比,恰如詩中所言的“榮枯”,即生活中的興衰、得失、順逆等不同的境遇。②結合本詩的第五句“榮枯境里自殊觀”,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這句俚語。詩句中的“榮枯境”指的是人生中的各種境遇,而“殊觀”則是一種超越當下、用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問題的態度。正因為世事無定,所以我們更需要用這種“殊觀”來看待生活中的種種境遇。無論是籠雞還是野鶴,它們的命運都不是一成不變的。籠雞也可能因為某種原因逃脫被宰殺的命運,而野鶴也可能因為環境惡化而失去生存的空間。③深入到俚語的內涵層面。籠雞和野鶴的當下境遇雖然截然不同,但它們的未來命運卻充滿了變數。籠雞雖然三餐無憂,但卻無法逃脫被宰殺的命運;而野鶴雖然食不果腹,但它卻擁有無限的自由和可能。這種未來的不確定性,正是“殊觀”所體現的別樣視角。它告訴我們,不能僅僅從當下的境遇來判斷一個人的命運,因為世事無常,禍福得失往往互相倚伏轉化。5.A 6.①對合江度美景的喜愛之情;②對仕途坎坷、羈旅飄零的無奈之情;③關心國事、不忘理想的報國之情;④對友人的感激之情。【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A.“特意來江邊等待,詩人先寫此詩相贈”錯。次韻,指按照原詩的韻和用韻的次序來和詩。次韻就是和詩的一種方式。由題目“舟至合江度周卿以詩相迓次韻”可知,是詩人的船到達合江度后,周卿寫了一首詩來迎接“我”,“我”又和了這首詩。故選A。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首聯“雨滿長空水拍疇,荔香松色倚江流”描寫長空雨落,水浪拍打著岸邊的田地,荔枝散發著清香,松柏呈現出碧綠的顏色,江水浩浩蕩蕩,小舟倚著江邊。寫出了雨后合江度的壯美景色,表達了詩人對景色的喜愛之情。②頷聯“半窗燈火千年夢,萬里風波一葉舟”寫詩人遭到誣陷,無端被貶,然后又被起用,如同做了一場大夢,這一葉扁舟在這萬里風波之上飄飄搖搖,燈火昏暗,仕途坎坷。表達了詩人對仕途坎坷、羈旅飄零的無奈之情。③頸聯“謾道班卿若仙去,誰知謝傅正同憂”用了班超和謝安的典故,班超投筆從戎,平定西域;謝安以八萬兵力打敗了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詩人借此抒發自己關心國事,雖仕途坎坷,但不忘報國之志的情感。④尾聯“西歸待我期相告,橫被風師三日留”照應標題,寫詩人對友人的感激之情,有朝一日,“我”若西歸,將要告訴朋友“我”的歸期,以免讓朋友白等幾天。二人的深情厚誼不言而喻。7.A 8.名言說:不要看賣花擔上失去了根基的桃李,因為它們不如樹梢枝頭的花有真正的生機活力。頸聯說:不讀經書先去讀傳,就好似去屋檐尋覓桃李,從紙上求索鳶魚一樣是舍本逐末。這句名言與本詩頸聯都表達:魏了翁對于讀經學習,主張一定要從儒家經典的原典入手,接觸其根本,而不能只是讀傳注,接受別人的解釋。【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A.“描述了人們討厭浮華、樂于追求道理道義的學術風氣”理解錯誤,首聯一“喜”一“憂”,可見詩人對當時治學風氣有憂慮之情。故選A。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的能力。首先理解名言“不欲于賣花擔上看桃李,須樹頭枝底方見活精神也”的含義,強調看事物要看本質。頸聯“偶向檐頭覓桃李,徑從紙上索鳶魚”批判了舍本逐末的做法,詩人認為真正理解知識的源頭,不能依靠先去學習經書的注解之書。采用類比手法,用去屋檐尋覓桃李,從紙上求索鳶魚來批評錯誤的治學方法,說理形象。由此可知,名言與本詩頸聯都強調看事物要看本質,做事情也要抓根本。聯系到治學方法,強調要從儒家經典的原典入手,而不是只讀傳注。9.C 10.①表面上寫農人耕作后洗凈泥土、枕著粗布衣物休憩,呈現出田園生活的質樸與閑適;實際上用“蠻觸爭”的典故,借農人“臥看”的視角暗指對世間微小紛爭的超然與不屑。②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對畫中展現的田園生活充滿認同與向往(或對簡單本真生活的推崇);對世俗社會的追名逐利的批判(或表達對超脫紛爭的精神境界的肯定)。【導語】魏了翁此詩以白描手法勾勒春日農耕圖景,筆墨簡淡卻意趣盎然。“夜雨滴明”“春水生”鋪陳濕潤靜謐的田園背景,老翁赤腳耕田、草鞋掛樹的細節鮮活質樸。尾聯以“枕犢鼻”“看蠻觸”點睛,將農人勞作后的閑適與莊子寓言相融,暗含對世俗紛爭的疏離與對田園生活的恬淡向往,展現宋詩理趣與生活詩意的交織。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C.“披著斗笠冒雨出行的狀態”錯誤,“沖曉”意為“迎著晨光出發”,“曉” 指破曉時分,而非在雨中趕路。故選C。10.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①“耕罷洗泥枕犢鼻”直寫農人勞作后洗去泥土、枕衣小憩的淳樸場景;“臥看人間蠻觸爭”化用《莊子》典故,通過“臥看”這一閑適姿態與“蠻觸爭”的強烈對比,以農人“臥看”的視角,冷眼旁觀人世間的名利紛爭:農人雖辛勞,卻因貼近自然而心境澄明;世人追逐虛浮,反如蠻觸般無謂耗損。將農人超然物外的形象與世俗爭斗形成反差,暗含對人間紛爭的渺小與荒誕的暗諷。②從“枕犢鼻”的細節可見詩人對田園躬耕生活的細致觀察與認同,對“自然本真”的推崇——農人枕衣觀天,超脫于世俗紛爭之外,恰是詩人向往的境界,暗含對功名利祿的淡泊;“蠻觸爭”的典故選擇表明其借農人視角傳遞價值判斷:以道家無為思想否定功利爭奪。既流露對簡單勞作的向往,又包含對現實社會中名利之爭的疏離與批判。11.A 12.①人應當執著地追求幸福和美好。②“人”的實踐和追求對于生活幸福至關重要,勉勵人們追求不息生生不止。③要懂得長幼之序,懂得天理人倫等做人的道理。【導語】這首詞以人日民俗為背景,通過描繪春色、祈愿場景和三代同行的溫馨畫面,展現了一幅生動的農村風俗畫卷。詞人巧妙將議論融入情境,由“祈麥祈蠶”的現世關懷升華至“日日是人日”的哲理感悟,在質樸語言中傳遞出對生命延續與倫理傳承的深刻思考,體現了宋詞雅俗交融的特質。1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A.“因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錯誤,“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意思是處處是春色,人們還要到南山去尋覓。“苦”,形容執著地追求,表達出了人們這種尋覓春色的執著。不是說詞人年老體弱,感到此行會比較困難。故選A。1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作者的情感、觀點態度的能力。①作者由“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感悟到人應當執著地追求幸福和美好。“無邊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覓”是說處處是春色,人們還要到南山去尋覓。詞中的“南山”,大約指的是春光優美之處。這里可以象征為幸福、美好。“苦”字表達出了人們這種尋覓春色的執著。可以看做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執著追求。②作者由人們在人日這一天的祈求豐收、追求幸福的實踐活動,提醒人們,“人”的實踐和追求對于生活幸福至關重要,勉勵人們追求不息生生不止。“村村”三句,以及下片“翁前”兩句,寫的是農村“人日”這一天的熱鬧景象,是作者“覓”春所見。“祈麥祈蠶”,就是祈求農事豐收,點出“村村簫鼓家家笛”這項活動的目的。他們要用這盡情的簫鼓和笛聲表達他們心中的祈求。“商行賈坐農耕織”,這一組活動,由商、賈、農三種行當的人物組成,而作者用“行”、“坐”、“耕織”三個詞,點明了三種行當人物的特征,語言簡練。在古代,商人們分為行商和坐商兩種。“耕織”則為“農”的本業。當然,這里不一定實寫“人日”所見,而是作者由人們的祈求而聯想到的各種自食其力的人所從事的爭取豐收、幸福的實踐活動。③作者由“翁前子后孫扶掖”,告訴我們要懂得長幼之序。“翁前子后孫扶掖”正是“來趁元正七”的老老少少,子子孫孫。從“翁”“子”“孫”的排列順序中我們可以看到魏了翁對長幼之序極為重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