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中考語文詩歌閱讀賞練-----歐陽修詩歌(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中考語文詩歌閱讀賞練-----歐陽修詩歌(含解析)

資源簡介

中考語文詩歌閱讀賞練-----歐陽修詩歌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別滁
歐陽修
花光濃爛柳輕明,酌酒花前送我行。
我亦且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離聲。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句通過“花光濃爛”“柳輕明”勾勒出滁州春日明麗爛漫的景象,奠定歡快基調。
B.“酌酒花前送我行”描繪出當地民眾在花叢前設宴餞行的場景,暗含詩人與百姓的深厚情誼。
C.“我亦且如常日醉”寫詩人借酒消愁,借醉酒掩飾離別時的傷感,與前文歡快氛圍矛盾。
D.全詩語言質樸自然,情感真摯,以樂景寫哀情,在看似曠達的筆觸中蘊含復雜情感。
2.本詩尾句“莫教弦管作離聲”與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在情感表達上有何相同之處?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3.閱讀下面宋詞,完成問題。
采桑子
歐陽修
輕舟短棹西湖好,綠水逶迤。芳草長堤,隱隱笙歌處處隨。
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
(1)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第一句總攝全篇,點明題意,一個“好”字直抒胸臆,為全篇定下了感情基調。
B.上闋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描寫了蜿蜒曲折的綠水、長滿芳草的長堤、動聽的樂聲和歌聲。
C.下闋以靜襯動,動靜結合,寫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發了詞人流連山水的愉快心情。
D.全詞以輕松淡雅的筆調,描寫泛舟西湖時所見的美麗景色,色調清麗,風格娟秀。
(2)詞中的“隱隱笙歌處處隨”與秦觀的《行香子》(樹繞村莊)中的“遠遠圍墻,隱隱茅堂”中的“隱隱”的意思各是什么?
閱讀下面這首詞,完成下面小題。
浣溪沙·湖上朱橋響畫輪
[宋]歐陽修
湖上朱橋響畫輪,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凈無塵。
當路游絲縈醉客,隔花啼鳥喚行人,日斜歸去奈何春。
【注】這首詞作于宋仁宗皇祐元年至二年(1049—1050),歐陽修時任潁州知州。
4.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詞最初稱為“曲詞”或“曲子詞”,別稱有長短句、樂章、詩余等。“浣溪沙”是這首詞的詞牌名。
B.上片首句“湖上朱橋響畫輪”,寫游客們乘坐著豪華的車子,駛過那裝修著朱紅欄桿的橋梁,來到西湖游賞春光,傳達出一種喧騰熱鬧的氣氛。
C.下片“隔花啼鳥喚行人”是從視覺的角度來寫的,不但寫出了春天具有的“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的境界,也寫出了春天西湖的“錦官城外柏森森”的蔥綠景象。
D.詞人借景抒情,在描寫“樂景”之中,暗示了“哀情”,把那深沉委婉的情思意念蘊含在寬闊的境界之中,給讀者以無盡的想象和思考。
5.古詩詞講究煉字,說說本詞“溶溶春水浸春云”中“浸”的妙處。
閱讀下面一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懷嵩樓新開南軒與郡僚小飲①
歐陽修
繞郭云煙匝幾重,昔人曾此感懷嵩。
霜林落后山爭出,野菊開時酒正濃。
解帶西風飄畫角②,倚欄斜日照青松。
會須乘興攜佳客,踏雪來看群玉峰。
【注釋】①此詩寫于歐陽修被貶滁州期間。懷嵩樓為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貶滁州時所建。②畫角:樂器名,發聲高亢。
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是一首七言律詩,寫景自然流暢,于景物描繪中可以看出詩人的精神面貌。
B.頸聯中“青松”意象耐人尋味,在斜日映照下,給人蒼翠挺拔之感。
C.尾聯遙想冬日重游,氣象恢宏,群山銀妝素裹冰清玉潔之態,是以景物暗喻人品。
D.本詩采用了虛實結合的手法, 前六句寫所感,是虛寫;后兩句寫來朝風物,是實寫。
7.第二聯所寫景物有什么特點?全詩表現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甲】
豐樂亭游春三首(其二)
【宋】歐陽修
春云淡淡日輝輝,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籃輿①酩酊插花歸。
【乙】
豐樂亭游春三首(其三)
【宋】歐陽修
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
【注釋】①籃輿:竹轎。
8.對詩歌內容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甲詩前兩句寫出了春天的美景,后兩句借太守插花醉歸形象的塑造,側重寫醉春之態。
B.乙詩前兩句寫景,后兩句抒情,寫景鮮艷斑斕,抒情含意深厚,情致纏綿,眷戀酣暢。
C.甲詩“草惹行襟絮拂衣”中“惹”有招惹之意,寫出了春草主動牽惹游人衣襟的樣子。
D.乙詩作者描繪了早春時節,春光爛漫、草木青翠的特點,寫出了作者的插花醉歸之態。
9.簡要分析這兩首詩的后兩句是如何表達詩人對春天的喜愛之情的?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早春南征寄洛中諸友
歐陽修
楚色窮千里,行人何苦賒①。
芳林②逢旅雁③,候館④噪山鴉。
春入河邊草,花開水上槎⑤。
東風一樽酒,新歲獨思家。
【注釋】①賒:遙遠。②芳林:春日的樹木。③旅雁:北歸的雁群。④候館:接待過往官員的驛館。⑤槎(chá):木筏。
10.下列對詩歌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緊扣詩題,寫古楚大地春色無邊,所以遠行之人不會有路途遙遠之感。其中,“楚色”照應“南征”,“行人”照應“寄友”。
B.首聯的一個“苦”字奠定了整首詩的基調,以下的景物描寫,無不透露出詩人的情感。
C.雁群北歸,詩人卻要往南行,這一對比,更增加了詩人有家不能歸的感慨。
D.尾聯寫詩人迎著春風,飲上一杯悶酒,在新年到來之際,獨自思念遠方的親朋。
11.請結合全詩從表現手法的角度,賞析“春入河邊草,花開水上槎”。
1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小滿
歐陽修
夜鶯啼綠柳,皓月醒長空。
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
(1)對上面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這首五言絕句,寫出了初夏時節鄉村的迷人夜色,詩人情不自禁,道出心中最愛。
B.“夜鶯啼綠柳”只從視覺的角度描繪了夜晚黃鶯在綠柳間自由啼鳴的景象,傳遞出一種寧靜而生動的自然氛圍。
C.這首詩的亮點在于色澤明艷、冷暖相襯,如“綠柳”的綠,“長空”的藍,“壟頭麥”的金黃。
D.這首詩,語言清麗明快,傳神地寫出時令的特點,具有較高的審美情趣。
(2)請賞析“迎風笑落紅”一句中“笑”字的妙處。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戲答元珍①
[宋]歐陽修
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
殘雪壓枝猶有橘,凍雷②驚筍欲抽芽。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
曾是洛陽花下客③,野芳雖晚不須嗟。
【注】①元珍:丁寶臣,字元珍,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時為峽州(治所在今湖北宜昌)軍事判官。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歐陽修降職為峽州夷陵(今湖北武昌)縣令,次年,朋友丁寶臣(元珍)寫了一首題為《花時久雨》的詩給他,歐陽修便寫了這首詩作答。②凍雷:初春時節的雷,因仍有雪,故稱。③歐陽修曾任西京(洛陽)留守推官,洛陽以牡丹花著稱,歐陽修寫過《洛陽牡丹記》。
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 )
A.這是一首律詩,是宋朝流行起來的一種詩歌體裁,屬于古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
B.首聯中“春風”一句,既指山城偏遠春到晚,也暗指皇恩不到。抒發了自己山居的閑適。
C.頷聯為寫景,殘雪壓著枝條,枝丫上尚留著經過冬天的橘子,冷雷驚起地下的竹筍,不久就要抽出嫩芽。這句是想突出環境的極度惡劣。
D.題目冠以“戲”字,是聲明這首詩不過是游戲之作。歐陽修秉承中國古典詩歌“怨而不怒”的風雅傳統,以“戲答”的方式表達他的怨刺。
14.請分析下列詩句所表達的情感并填寫下面的表格。
詩句 情感
夜聞歸雁生鄉思 ①
病入新年感物華 ②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晚泊岳陽
歐陽修
臥聞岳陽城里鐘,系舟岳陽城下樹。
正見空江明月來,云水蒼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輝,水上人歌月下歸。
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擊如飛。
1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第一聯寫詩人晚間臥聞城里鐘聲,系舟城下,與“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場景相似。
B.第二聯表面上寫洞庭湖口空曠開闊的景象,也暗示了詩人剛從遐想中醒來的茫然之情。
C.最后兩聯轉向描寫人的活動,明月清輝,歸舟晚唱,詩人沉醉其中,但還未得盡興欣賞,就被疾去的輕舟帶走了。
D.本詩視聽交錯,悠遠的晚鐘,動人的漁歌,蒼茫的云水,皎潔的月光,給讀者留下綿綿不盡的情思。
16.請你結合詩歌的最后兩聯,品味作者的情感。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黃溪夜泊①
歐陽修
楚人自古登臨恨,暫到②愁腸已九回。
萬樹蒼煙三峽暗,滿川明月一猿哀。
殊鄉③況復驚殘歲,慰客④偏宜把酒杯。
行見江山且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
【注】①本詩是詩人于景祐四年被貶夷陵經黃溪時所作。②暫到:剛到,乍到。③殊鄉;異域,他鄉。④慰客:遷客。
17.下面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歌不僅描寫了三峽蒼暗、明月滿川的景象,揭示出峽川月夜的蒼茫、遼闊、凄清之美;而且借助景物描寫,抒發了作者極為復雜的思想感受。
B.首聯的“恨”和“愁”二字,為全篇定下了基調,詩人源溯到屈原,借以自喻而自慰,可終不能抑制這種生活的愁怨。
C.中間兩聯即事抒懷,情與景合:以蒼茫暮色和月夜猿啼,渲染了寂寞的氣氛。而異鄉殘歲和舉杯消愁,表現出作者落泊的處境。
D.最后兩句詩人筆鋒一轉,將悲情化為臨風吟詠,雖極力自嘲自解,卻依然懷不可言狀之凄苦與孤獨,無以釋懷。
18.詩歌最后兩聯詩人刻畫了一個怎樣的自我形象?請結合詩句簡析。
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朝中措·平山堂
歐陽修
平山闌檻倚晴空,山色有無中。手種堂前垂柳,別來幾度春風?
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注釋】北宋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好友劉敞赴揚州任官,歐陽修便作此詞送給他。歐陽修曾于仁宗歷八年(1048)知揚州,詞中所寫平山堂是其任職揚州時所建。
19.下列對這首詞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平山闌檻倚晴空”一句寫得氣勢磅礴,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
B.楊柳本寄寓離愁別恨,“手種”“別來”看似尋常,實則凄婉哀傷。
C.“行樂直須年少,尊前看取衰翁”,一句流露出一股蒼涼郁勃的情緒。
D.上片追憶昔日生活,從平山堂寫到垂柳;下片勉人勸己,寫人生感慨。
20.從修辭手法的角度賞析“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的妙處。
閱讀下面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勞停驛①
歐陽修
孤舟轉山曲,豁爾見平川。
樹杪②帆初落,峰頭月正圓。
荒煙幾家聚,瘦野一刀田。
行客愁明發,驚灘鳥道③前。
【注釋】①此詩為歐陽修被貶峽州夷陵令時作。勞停驛,驛站名,距夷陵不遠。②樹杪:樹枝的細梢。③鳥道:小道。言山高而險,只有山鳥才能飛過的山口小道。
21.對古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先狀寫一葉孤舟穿行曲折回環的峽谷之景,后寫江面豁然開朗,勾勒出一幅奇特的峽江行舟圖。
B.頷聯抬眼望見帆似落于樹梢,月圓于峰頭,詩人醉情山水、超脫曠達的意旨與《醉翁亭記》異曲同工。
C.本詩前三聯寫景,最后一聯敘事中抒情,既照應了標題,首尾呼應,也將詩人幽微的情感寓于其中。
D.全詩一句一景,變化豐富。孤舟山曲,豁爾平川、樹杪帆落、峰頭月圓,遠、近、高、低,布景巧妙。
22.簡要賞析頸聯中“瘦”字的妙處。
答案
1.C 2.兩者都表達了豁達樂觀的離別之情。歐陽修辭“莫教弦管作離聲”避免離別樂聲引發傷感,王勃言“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勸勉不必傷感,均展現對離別的坦然。
【導語】這首《別滁》以明麗春景反襯離情,手法精妙。首聯“花光濃爛”的歡宴場景與尾句“莫教弦管作離聲”的克制形成張力,展現歐陽修外示曠達、內藏不舍的復雜心境。其“以樂寫哀”的筆法,比直抒離愁更顯情深,在宋代送別詩中獨具含蓄深婉之致。
1.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分析。
C.“我亦且如常日醉”的意思是:我也像平日一樣和大家一同開懷暢飲。此句寫踐行時當地民眾所表現出來的真摯友好,使世人內心不能平靜。詩人以“如常日醉”的曠達姿態,實則是不想因離別破壞與百姓相聚的歡悅,暗含對百姓的不舍與自我寬慰,體現了復雜情感而非矛盾,選項“借酒消愁”和“與前文歡快氛圍矛盾”的表述不正確;
故選C。
2.本題考查對詩句情感的理解和分析。
歐陽修“莫教弦管作離聲”的意思是:請不要讓管弦奏出令人感傷的離別哀音。詩人在餞別宴上,希望不要讓樂器演奏傷感的離別之音,表面是怕破壞宴飲的歡悅,實則是用豁達的態度掩飾離別時的不舍,不愿讓百姓因自己的離去而傷感,體現了對他人的體諒與灑脫。
王勃“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的意思是:絕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時,像戀愛中的青年男女那樣悲傷得淚濕衣巾。在分別的路口,詩人勸勉友人不要像小兒女一樣流淚傷感,以豪邁的語氣鼓勵彼此坦然面對離別,同樣展現了不沉溺于離愁的豁達,傳遞出對友人的勸慰與積極的離別態度。
兩句詩均體現了離別時的豁達灑脫,坦然面對,不愿因傷感離別而影響對方的情感。
3.(1)C
(2)斷斷續續 模模糊糊,不分明。
【導語】這首《采桑子》是歐陽修晚年退居潁州時所作,以清新淡雅的筆觸勾勒出西湖泛舟的閑適之趣。上闋通過“綠水逶迤”“芳草長堤”等意象構建出春日西湖的明媚畫卷,而“隱隱笙歌”的聽覺描寫更添生活氣息。下闋“無風水面琉璃滑”的比喻精妙,以靜寫動的手法展現細膩觀察。全詞語言平易卻意境深遠,在動靜相生中流露出詞人超然物外的閑適心境,體現了宋代文人詞追求“平淡有味”的審美趣味。
【詳解】(1)本題考查理解和賞析詩歌。
C.下闋應是以動襯靜,動靜結合。“無風水面琉璃滑,不覺船移”描繪出湖面平靜的靜態畫面,“微動漣漪,驚起沙禽掠岸飛”通過漣漪和驚起的沙禽的動態描寫,襯托出西湖的幽靜,而不是以靜襯動,該選項理解不恰當;
故選C。
(2)本題考查詩歌中詞語的理解。
“隱隱笙歌處處隨”的意思是:隱隱約約傳來柔和的笙歌聲,仿佛是隨著船兒在湖面上飄蕩一樣。“隱隱”形容笙歌的聲音若有若無,隱隱約約,因為是在西湖上,距離較遠,且有環境的襯托,所以笙歌之聲顯得悠遠而模糊。
“隱隱茅堂”的意思是:隱約可見幾間茅草房。“隱隱”形容茅堂在遠處看起來模糊不清,由于距離遠,加上可能有樹木等遮擋,茅堂的輪廓不清晰。
“隱隱笙歌處處隨”與“隱隱茅堂”中的“隱隱”都是形容詞,前者的意思是:斷斷續續,后者的意思是模模糊糊,不分明。
4.C 5.“浸”是浸泡的意思,把倒映說成浸泡,形象地寫出了春水倒映著云影的情景,表現出湖水的清澈。
【導語】這首《浣溪沙》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春日西湖的美景,展現了歐陽修深厚的藝術造詣。上片通過“朱橋響畫輪”和“春水浸春云”的意象,勾勒出一幅動靜相宜的畫面,既表現了游人的歡愉,又渲染了春日的寧靜與祥和。下片則以“游絲縈醉客”和“啼鳥喚行人”進一步點染春日的生機,而“日斜歸去奈何春”則透露出淡淡的哀愁,形成樂景與哀情的巧妙對比。全詞語言清新,意境開闊,情感含蓄,令人回味無窮。
4.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賞析。
C.根據下片“隔花啼鳥喚行人”可知,此句是從聽覺的角度來寫的,通過啼鳥的叫聲來吸引行人,而非視覺角度;
故選C。
5.本題考查詩歌煉字。
“溶溶春水浸春云”意思是:春水豐盈的湖面,倒映著柔美的白云。“浸”字將春水與春云的關系生動展現出來。“浸”有浸泡之意,本句中把云在水中的倒影想象成云被水浸泡著,以一種動態的畫面感,讓讀者仿佛看到那潔白的春云在清澈的春水中舒展開來,形象且逼真地描繪出湖水清澈透明的特點,仿佛能一眼看到水底,同時也讓整個畫面富有詩意和美感,給人以美的享受。
6.D 7.特點:不畏寒霜,富有生機。深秋時節,霜林木落,群山爭出,野菊競放。感情:昂揚向上,豪放達觀。
【導語】歐陽修的《懷嵩樓新開南軒與郡僚小飲》借懷嵩樓的景致抒發被貶滁州的情懷。詩中觀察細膩,霜林、野菊、畫角、青松等意象層層豐富意境,表現了詩人落寞中仍樂觀曠達的胸襟。尾聯將踏雪賞景寄托未來,展現超然曠達之情懷。
6.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辨析。
D.有誤,本詩的寫法是前六句是實寫,描寫眼前的景色,如“霜林落后山爭出,野菊開時酒正濃”等;后兩句是虛寫,想象冬日乘興攜客踏雪看山的情景,該選項說前六句是虛寫、后兩句是實寫錯誤;
故選D。
7.本題考查詩歌內容理解及情感分析。
一問,“霜林落后山爭出,野菊開時酒正濃”意為:秋霜下樹林里木葉凋落,裸露出的山巒像是在爭先而出;野外的菊花盛開的時候,正好是飲酒興致正濃的時候。這一聯中,“霜林落后”點明了深秋霜降的時節,樹葉凋零本是衰敗之景,但“山爭出”卻展現出群山像是在掙脫霜林的遮蔽,爭先嶄露頭角的姿態,這體現出群山不畏寒霜、蓬勃競出的活力;“野菊開時”描繪了在這秋寒之際,野菊肆意綻放,黃色的花朵在霜色背景下顯得格外鮮艷奪目,盡顯生機盎然之態。
二問,從全詩來看,詩人被貶滁州卻未顯消沉。開篇寫懷嵩樓周邊云煙環繞,引出古人在此的感懷,而詩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富有生機與力量。他賞著這霜林、秋山、野菊,在西風中解帶,倚欄賞青松,還想著日后乘興踏雪看峰,毫無被貶的哀怨與落寞,反而充滿了對自然之景的熱愛與欣賞,展現出一種昂揚向上、豪放達觀的情懷,于困境中依然能保持積極的心境和對生活的熱情。
8.D 9.甲詩中借太守插花醉歸形象的塑造,側重寫醉春之態;乙詩則通過對天已暮,春將老時,游人不管這些,依舊踏花賞春情況的描寫,將詩人對春天的眷戀之情寫得纏綿酣暢。
【導語】歐陽修的《豐樂亭游春》以清新的筆觸展示了春日游玩時的迷人景象。前兩首透過云淡、日輝、草色等景物,傳達春日的生機與詩人的沉醉。在最后一首詩中,紅樹青山與游人踏花,則把對春天的眷戀深入描畫,把春游的歡愉和惜春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
8.本題考查詩句理解分析。
D.結合乙詩“長郊草色綠無涯”“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可知,乙詩描繪的是暮春時的景象,不是“早春”時節;而且乙詩也沒有提及插花醉歸的情形;
故選D。
9.本題考查詩句賞析。
“行到亭西逢太守,籃輿酩酊插花歸”意思是:漫步至小亭前遇到太守,坐著一個小竹轎子半醺半醉的,頭上插滿了鮮花嘻笑歸來。這兩句詩描述了作者在游玩過程中偶遇太守的情景。“籃輿酩酊插花歸”不僅描繪了一幅生動的畫面——太守乘著花籃裝飾的小轎子,帶著幾分醉意悠然歸去,間接表達了作者對于春天美好時光的享受與珍惜。
“游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踏落花”意思是:游春的人們,興趣正濃,哪管春天將去。豐樂亭前,人來人往,落花遍地。這兩句詩表現了游人們不顧春天即將逝去的事實,仍然頻繁地在豐樂亭前來回走動,甚至踏過地上的落花的情景,反映了人們對春天的喜愛并未因季節變化而減少。即使面對即將到來的春末,游人依舊享受著最后的美好時光,表現出詩人對美好事物不愿放手、對春天無限眷戀的情感。
10.A 11.詩人運用反襯手法,通過寫河邊水上的一派春天景色,襯托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獨寂寞之情,流露出對親友和家鄉的無盡思念。
【解析】10.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
A.“楚色窮千里,行人何苦賒”的意思是:極目千里,所看到的樹色、天色,都在古代楚國的范圍之內。遠行的人最怕望不到邊的路,他所要走的路卻正有千里之遙。我這個在外旅行的人(行人),是多么擔憂這遙遠的路程啊(何苦賒)!本項的“所以遠行之人不會有路途遙遠之感”說法不當;
故選A。
11.本題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頸聯“春入河邊草,花開水上槎”寫在水路看到的景象:春意已進入到河邊的青草,也就是說,青草已經抽芽,長出來了,帶來了春天的氣息;水上植物也已經開了花,就在木筏的邊上。河邊水上的這一派春天景色,倒是很美的,可是作者并沒有那種閑情逸致來欣賞這良辰美景;
聯系尾聯“東風一樽酒,新歲獨思家“可知,相反地,這美景反而更勾起他的離愁;不能同親友共賞,再好的景致,也如同虛設呀,所以心情不能平靜。詩人運用反襯手法或以樂景寫哀情,通過寫美麗的早春景物,襯托出游子在旅途中的孤獨寂寞之情,流露出對親友和家鄉的無盡思念。
12.(1)B
(2)①“笑”字運用擬人手法,賦予麥子以人的情態;②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小滿時節,百花漸落,麥子茁壯成長的景象和灌漿飽滿的麥穗于風中微擺的憨態可愛;③表達作者內心的喜悅之情(也可答:暗含對生命的敬畏與贊美)。
【詳解】(1)本題考查對詩歌內容的理解辨析。
C.“夜鶯啼綠柳”意思是:夜鶯在茂盛的綠柳枝頭自由自在地啼鳴,從聽覺和視覺的角度寫出初夏夜晚的勃勃生機。選項“只從視覺的角度”理解不全面;
故選C。
(2)本題考查詩句賞析。
“最愛壟頭麥,迎風笑落紅”意思是:我最喜歡觀看這個時節田壟間的麥子了,未成熟的小麥在風中微擺好似在嘲笑那些落花。“笑”字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賦予小麥以人的情態,把小麥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小滿時節,百花逐漸凋零,而麥子卻茁壯成長起來的景象,未成熟但已灌漿飽滿的麥子在風中微擺,表現了小麥的嬌憨可愛,預示著豐收,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喜悅。
13.D 14. 抒發了思鄉之情 對光陰流逝和人生短暫的感嘆
【解析】13.本題考查詩句賞析。
A.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詩歌體裁,屬于近體詩的一種;
B.首聯“春風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見花”,既敘寫了作詩的時間、地點和山城早春的景色,又抒發了自己的山居寂寞。“春風”一句,既指山城偏遠春到晚,也暗指皇恩不到。隱晦地表達了內心的幽怨;
C.頷聯為寫景,殘雪壓著枝條,枝丫上尚留著經過冬天的橘子,冷雷驚起地下的竹筍,不久就要抽出嫩芽。這句是寫殘雪累累、寒雷隆隆中蘊孕著勃勃生機,并非突出環境惡劣;
故選D。
14.本題考查對詩歌情感的理解。
“夜聞歸雁生鄉思,病入新年感物華”的意思是:夜晚聽到歸雁啼叫勾起我對故鄉的思念,帶著病進入新的一年面對春色有感而發。詩人遠謫山鄉,心情苦悶,夜不能寐,臥聽北歸春雁的聲聲鳴叫,勾起了無盡的“鄉思”——自己被貶之前任西京留守推官的任所洛陽,正如同故鄉一樣令人懷念。然后由往事的回憶聯想到目下的處境,抱病之身又進入了一個新的年頭,面對纏綿病榻的身體不免傷感,面對時光流逝,景物變換,不免感慨人生短暫。故第一空可填“抒發了思鄉之情”,第二空可填“對光陰流逝和人生短暫的感嘆”。
15.C 16.夜深月亮灑下清輝,又傳來舟子晚歸時的歌聲。那一曲回家的歌兒令人聽而不厭,只是輕舟轉眼已如飛而去,留下的只有詩人獨自面對江月,作者以景寓情,含蓄地表達自己失意和對家鄉的思念。
【解析】15.本題考查理解賞析詩歌。
C.“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擊如飛”的意思是:一串長長的歌聲還在耳邊回響,可舟子蕩起船槳,如飛似的 駛過我停泊的地方。選項“但還未得盡興欣賞,就被疾去的輕舟帶走了”表述不正確;
故選C。
16.本題考查賞析詩句。
“一闋聲長聽不盡,輕舟短楫擊如飛”的意思是:一串長長的歌聲還在耳邊回響,可舟子蕩起船槳,如飛似的 駛過我停泊的地方。“輕舟短楫去如飛”寫的是輕快的小舟飛快地從身邊駛過,月光引領水上人伴著歌聲飛去歸家,作者卻無法歸鄉,帶出作者思鄉之情也表現了作者前途茫然的苦悶。
17.D 18.后兩聯刻畫了一個滿心謫遷異鄉之愁卻又有著一股豁達豪邁之情的詩人形象。詩人無辜被貶異鄉,歲末之時只能借酒澆愁,滿心愁怨,然而看到秀麗江山,想到若不是被貶,又怎么能看到如此風景,于無奈之中又有一股豁達豪邁之情。
【解析】17.本題考查詩歌的理解和分析。
D.有誤,由“行見江山且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可知,在悲極之中,詩人筆鋒一轉,不再作那兒女情長的傷心之語,而是將悲情化為臨風吟詠,似乎為今日能飽覽楚地奇異譎詭的風光而自豪。情緒頓然一轉,于解嘲中放達,字里行間透出一股曠達豪邁之氣。
故選D。
18.本題考查人物形象。
首先,頸聯“殊鄉況復驚殘歲,慰客偏宜把酒杯”揭示了詩人當前的處境和情感狀態。詩人身處異鄉,又恰逢歲末,這種時空背景加劇了詩人的孤寂感。而“驚殘歲”三字更透露出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敏感和無奈。在這樣的情境下,詩人選擇以酒澆愁,試圖在醉意中找到片刻的安慰。這一聯中,詩人形象呈現出一種滿心謫遷異鄉之愁的狀態。
然而,尾聯“行見江山且吟詠,不因遷謫豈能來”卻展現了詩人性格的另一面——豁達與豪邁。盡管身處逆境,但詩人并沒有沉溺于愁怨之中,而是選擇欣賞眼前的江山美景,并通過吟詠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種看似曠達的態度,實際上是詩人在逆境中的自我調適和自我寬慰。他認識到,正是因為被貶謫到此地,他才有機會欣賞到如此秀美的風景。這種認識使得詩人在無奈之中找到了一股豁達豪邁之情。
綜上所述,詩歌后兩聯通過細膩的筆觸和深刻的情感表達,成功地刻畫了一個既滿心謫遷異鄉之愁卻又有著一股豁達豪邁之情的詩人形象。這一形象既體現了詩人對逆境的敏感和無奈,也展示了他在困境中尋求自我寬慰和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這種復雜的情感狀態和人格魅力使得詩人形象更加立體和生動。
19.B 20.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刻畫出一個一邊揮毫一邊暢飲的儒雅豪放的太守形象。表達了作者對友人的贊頌以及抒發了內心的豪邁氣度。
【解析】19.本題考查對詩詞內容的理解。
B.錯誤。詞人平山堂前種下楊柳,不到一年,便離開揚州,移任潁州。這幾年中,楊柳之枝枝葉葉都牽動著詞人的感情。楊柳本是無情物,但中國傳統詩詞里,卻與人們的思緒緊密相連。何況這垂柳又是詞人手種的。可貴的是,詞人雖然通過垂柳寫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暢。“凄婉哀傷”詞意過重;故選B。
20.本題考查賞析詩句。“文章太守,揮毫萬字,一飲千鐘”意思是:你下筆就是萬言,喝酒一飲千杯。這三句寫所送之人劉原甫,與詞題相應。此詞云“文章太守,揮毫萬字”,夸張的手法。不僅表達了詞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劉敞的倚馬之才,作了精確的概括。綴以“一飲千鐘”一句,則添上一股豪氣,栩栩如生地刻畫了一個氣度豪邁、才華橫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
21.B 22.“瘦”字用字傳神:瘦野薄田,狹促如刀,瘦瘠之至。瘦字,乃尋常字眼,但在此運用十分貼切,顯得自然而工穩,能傳達出詩人面對瘦田的第一感覺,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從情感寄寓來看:瘦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義,寄寓了詩人對山民的憐憫、關切,以及詩人被貶蠻荒的失意,極好地豐富了全詩的情感內涵。
【分析】21.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
B.頷聯“樹梢帆初落,峰頭月正圓”的意思是:抬頭看見船帆好似落于樹巔,山峰上圓月當空。勾勒出了一幅奇特的峽江晚泊圖。帆落于樹梢,月圓于峰頭,風景優美。但頸聯兩句“荒煙幾家聚,瘦野一刀田”,形象地描繪出了山區農村的苦瘠貧寒,表達了歐陽修對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憂慮。全詩寫的孤靜寂寥,憂然惻然,充滿旅途的憂慮和煩悶。《醉翁亭記》中作者正當四十歲的盛年卻自號“醉翁”,而且經常出游,加上他那“飲少輒醉”“頹然乎其間”的種種表現,都表明歐陽修是借山水之樂來排譴謫居生活的苦悶;但另一方面也寫出一個封建地方長官“與民同樂”的情懷。因此這里說“詩人醉情山水、超脫曠達的意旨與《醉翁亭記》異曲同工”錯誤。
故選B。
22.本題考查煉字。頸聯“荒煙幾家聚,瘦野一刀田”的意思是:幾家相聚居的人家升起荒野的炊煙,貧瘠的山田,像刀刃一樣窄小,掛在高高的山野上。這里寫數縷荒煙,幾戶人家,在暮色籠罩之下,尤顯荒涼冷落;瘦野薄田,狹促如刀,瘦瘠之至。這兩句形象地寫出山區農村的貧瘠苦寒。村莊里沒有幾戶人家,田地貧瘠偏僻,這是詩人面對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覺,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從情感寄寓來看,“瘦”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義,寄寓了詩人對山民的憐憫、關切,以及詩人被貶蠻荒的失意,表達了歐陽修對民生凋敝,百姓困苦的憂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市| 皋兰县| 库尔勒市| 博罗县| 岢岚县| 长岛县| 祁门县| 尚志市| 荃湾区| 马尔康县| 神农架林区| 竹北市| 呼伦贝尔市| 古交市| 扎囊县| 平罗县| 修水县| 柳江县| 墨竹工卡县| 仙游县| 大英县| 秀山| 大石桥市| 宜州市| 新兴县| 汤阴县| 萝北县| 延庆县| 察雅县| 株洲县| 临颍县| 洛扎县| 嘉祥县| 紫阳县| 房产| 石狮市| 来安县| 怀宁县| 平谷区| 洛川县| 英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