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第六課 傳承核心思想理念第一框:歷久彌新的思想理念學習目標:政治認同:通過對二十四節氣的探究,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積淀文化底蘊,增強文化自信,加強民族認同感。責任意識:通過議學活動的探究,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實際行動傳承家國情懷。重點難點:教學重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內涵。教學難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內涵。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同學們,你們會背二十四節氣嗎?我們一起來背一下。是啊,從春種秋收,到冬藏春生,我們的生活總與自然緊密相連。大家可曾想過,這背后藏著一套古老又實用的智慧?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二十四節氣,探尋祖先如何用它把握天時,還能歷經千年,在現代生活中依舊熠熠生輝。預習反饋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的重要性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有哪些二、合作探究(組內交流 組間交流 展示點評)新課講授議題一:古韻悠長,文化理念藏何意教師:二十四節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絢麗瑰寶。它發軔于上古時期,古人憑借對星象和自然的觀察摸索出這套獨特計時體系,歷經千年傳承,直至今日,依舊在農事活動與日常生活中發揮關鍵作用。它蘊含著天文、氣象、物候等科學知識,又衍生出豐富的詩詞、民俗,還融入中醫養生智慧,全方位彰顯了中華民族對自然規律的深刻洞察。議一議:從二十四節氣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何特點以及對我們有何重要性?學生: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教師:是的,同學們。從二十四節氣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教師: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特點(P49藍字)(1)重要性: 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 ②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2)特點: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歷久彌新。教師:有的學校專門開設二十四節氣課程。課堂上,語文講節氣詩詞,科學講節氣與天文氣象,美術課開展節氣主題繪畫。實踐時,組織學生在校園農場按節氣勞作,舉辦節氣美食節,讓學生多維度感受節氣魅力。議一議:這些學校為什么要開設二十四節氣課程?學生:不忘本來,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我們的精神世界。教師:2.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因和做法?(P49藍字)(1)原因: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2)做法: ①要傳承核心思想理念、弘揚中華人文精神、踐行中華傳統美德; ②要用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我們的精神世界,堅定文化自信,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教師:同學們,接下來我們來進行一個小活動,分享你所知道的千古名句,老師先來: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道可道,非常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天人合一。(1)你記住了哪些耳熟能詳的千古名句?(2)說說從這些千古名句中,你們感受到了怎樣的思想智慧?教師: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地位和作用(P50+藍字)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深邃博大,是解讀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重要密碼。②長期以來,這些思想理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至今仍然散發著歷久彌新的魅力。③有助于我們理解、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為我們走好人生道路提供有益啟迪。議題二:解讀傳統,理念內涵教師: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中國人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在2016年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這首耳熟能詳的二十四節氣歌中,我們可以看到先民卓越的觀察力和創造力。二十四節氣對歷代農業生產、日常生活有很強的指導意義。同時,天地萬物都被容納在節氣的框架中,形成了一種與大自然感應的詩意浪漫。議一議:(1)為什么說二十四節氣對歷代農業生產、日常生活具有指導意義?(2)結合以上材料,談談古人是如何看待人與自然關系的?學生:(1)它不僅為農業生產提供了科學的時間指南和氣候規律,還深刻影響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傳承。(2)中華民族對人與天地萬物的關系有深刻的思考,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主張尊重、順應大自然運行的規律,與天地萬物和諧共生。人類開發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駕于自然之上,必須符合自然規律。教師:是的,就像同學們說的一樣中華民族對人與天地萬物的關系有深刻的思考,主張尊重、順應大自然運行的規律。教師: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內涵(P51-P53)(1)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華民族對人與天地萬物的關系有深刻的思考,提出“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主張尊重、順應大自然運行的規律,與天地萬物和諧共生。教師:在漫長歲月里,古人憑借耐心與專注,細致觀察天象變化、物候更迭,將自然規律凝練成二十四個節點。農民據此安排農事,根據水土等方面的實際情況安排種植適宜生長的農作物,遵循天時,不盲目蠻干,辛勤勞作。議一議:結合議學情境,分析農民們遵循天時,不盲目蠻干,辛勤勞作。這體現了何種思想理念?學生: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教師: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內涵(P51-P53)(2)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 中華民族倡導做人做事要從每個人所處的環境、條件出發,既懷抱夢想,又關注現實,在實踐中探求真知,按照事物的實際情況正確對待和處理事情。教師:誕生于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氣,起初它主要用于指導農事,隨著時間推移,融入了越來越多的文化內涵,和傳統節日、民俗活動緊密相連,像清明,從單純指導耕種,變成了包含祭祀、踏青等豐富活動的特殊日子。如今,它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借助衛星、大數據實現精準氣象預測,服務領域從農業拓展到生活各方面,展現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議一議:結合議學情境,探究以下問題:①二十四節氣的用處為什么發生了變化?②誕生于農耕時代的二十四節為什么能夠展現出歷久彌新的生命力。學生:①世間萬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斷變化的。②與時俱進。教師: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內涵(P51-P53)(3)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中華民族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生生不息、不斷變化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人類的一切活動都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不斷創造與創新。教師:國家基于二十四節氣,統籌全國農業布局。依據不同節氣的氣候特點,規劃各地適宜種植的作物,實現土地資源高效利用,穩定農產品供應,為糧食安全兜底,守護人民的“米袋子”與“菜籃子”。議一議:結合議學情境,分析國家這種做法體現了何種思想理念?學生: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教師:4.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理念的內涵(P51-P53)(4)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中華民族主張“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認為社會發展必須惠及人民,滿足人民實際的利益需求,讓人民過上安定富足的生活。議題三:立足當下,共筑文化傳承夢議學延伸: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為更好地使二十四節氣走出去,請你為它寫一段50字的宣傳詞。三、鞏固提高 (一)歸納梳理(二)、基礎鞏固1.“與天下同利者,天下持之;擅天下之利者,天下謀之。”語出《管子》意思是與天下人同利的,人們就擁護支持他;獨攬天下利益的,人們就圖謀對付他。下列古語蘊含的道理與題中思想一致的是( )①天地之大,黎元為先 ②功崇惟志,業廣惟勤③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 ④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2.中華文化崇尚和諧,中國“和”文化源遠流長,蘊含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在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中,中華民族一直追求和傳承著和平、和睦、和諧的堅定理念。這一思維至今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①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自然相互依存②我國堅持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方針③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共圓偉大復興中國夢④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實現各國同等程度發展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3.近年來,中央電視臺舉辦了《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等傳統文化節目,播出以來得到各界好評,不斷掀起親近經典、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潮。國家開展這些節目有助于我們( )①傳承發展思想理念 ②全面繼承傳統文化③徹底改變思維方式 ④努力走好人生道路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4.二十四節氣是歷法中表示自然節律變化的特定節令。我們在農業諺語、生活習慣、飲食習俗等諸多方面,都能感受到二十四節氣文化的影響。對二十四節氣的認識體現了( )A.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 B.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C.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 D.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5.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過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實事求是。今天,我們要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繼續推向前進,還是要靠實事求是。”這要求我們( )①做人做事從所處的環境、條件出發 ②只能關注現實,不可有自己的理想③注重立足實踐,在實踐中探求真知 ④按照實際情況正確對待和處理事情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