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韓偓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小題。江南送別韓偓江南行止忽相逢,江館棠梨葉正紅。一笑共嗟成往事,半酣相顧似衰翁。關山月皎清風起,送別人歸野渡空。大抵多情應易老,不堪岐路數西東。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題材為送別詩,描寫詩人與故人在江南異鄉偶逢、相聚至分別的場景。B.全詩以“忽”字統攝全篇,以忽然相別為主線,蘊含匆匆離別的無奈悵惘。C.頷聯以細節寫共嗟往事、彼此對望的場面,“似衰翁”寄寓時光流逝之嘆。D.送別之時月皎風清,送別之后野渡空寂,頸聯的景象中蘊含著復雜的感情。2.本詩尾聯蘊含著怎樣的情思?請簡要分析。3.閱讀下列詩歌,完成相應題目。草書屏風韓偓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蹤。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疑問起筆,驚喜之態溢于言外,緊接著詩人斷定這是懷素的書法作品,可知他十分熟悉懷素作品的風格。B.頷聯正面描寫屏風上的整幅墨跡,用“塵色染”來反襯“墨痕濃”,突出懷素作品筆酣墨暢、痛快淋漓的特點。C.頸聯具體描繪了屏風畫面,將“秋澗”“寒藤”“古松”等意象組合在一起,構成一幅古樸的“寒山秋澗”圖。D.詩歌起筆點題,進而承“懷素蹤”對作品展開由粗轉精的描寫,最后以獨特方式亮明詩人的情感,自然流暢。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重游曲江韓偓追尋前事立江汀,漁者應聞太息聲。避客野鷗如有感,損花微雪似無情。疏林自覺長堤在,春水空連古岸平。惆悵引人還到夜,鞭鞘風冷柳煙輕。4.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重游曲江,觸景生情,回想當年立于曲江之濱,為仕途不順長嘆不止。B.第六句與《春江花月夜》中“春江潮水連海平”都描繪出春水漲平的視覺效果。C.全詩用字精當,“自”“空”二字將主觀情感融入客觀景物,寫景而意不在景。D.詩歌雖名為“重游曲江”,但是關注點不在“游”,而在于記寫重游故地之感。5.詩人重游曲江,心生惆悵,請賞析詩人是如何表現這種情感的。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朝退書懷韓偓【注】鶴帔星冠羽客裝,寢樓西畔坐書堂。山禽養久知人喚,窗竹芟多漏月光。粉壁不題新拙惡,小屏唯錄古篇章。孜孜莫患勞心力,富國安民理道長。【注】韓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晚唐詩人,協助宰相崔胤平定宦官劉季述叛亂后,得到唐昭宗的器重,被提拔為翰林學士,典掌機要,本詩大概作于此時。晚唐時期,藩鎮割據,皇權衰敗,社會動蕩。6.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已脫了朝服,披鶴帔戴星冠,于寢樓西側的書堂靜坐,與詩題“朝退”相呼應。B.第三句從聽覺角度寫鳥兒養在書房已久,似乎能聽懂人的呼喚,與主人一呼一鳴,相互應和。C.第四句從視覺角度寫窗外翠竹茂密,芟除一番才漏出縫隙,灑下月光,營造清幽恬靜的意境。D.頸聯寫詩人厭惡自己的拙作,無意在粉壁上題寫自己的新詩,而是抄錄古代圣賢的文章。7.學者霍松林先生認為韓偓的詩歌是“晚唐之正音”,請結合詩歌尾聯談談你對這一觀點的理解。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深院①韓偓鵝兒唼喋梔黃嘴②,鳳子轉盈膩粉腰③。深院下簾人晝寢,紅薔薇架碧芭蕉。【注】①詩歌寫于韓偓隱居期,他因不肯依附權臣朱溫而遭忌。②唼喋(shà zhà),形容魚兒或水鳥吃食的聲音。③鳳子,指蝴蝶。8.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寫鵝兒之嘴,令人聯想到它的呷水之聲,以聲襯靜,體現了深院之幽。B.詩人喜愛蝴蝶的輕盈舞姿,卻不愛其顏色,暗示自己素雅清淡的審美情趣。C.詩人以“鵝兒”“鳳子”來稱呼鵝雛和蝴蝶,言辭間透出對小生命的喜愛。D.詩中看似無人,實則有人,“人晝寢”點出前兩句鵝、蝶自在熱鬧的原因。9.請簡要賞析末句“紅薔薇架碧芭蕉”的妙處。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三月①韓偓辛夷才謝小桃發,踏青過后寒食前。四時最好是三月,一去不回唯少年。吳國地遙江接海,漢陵②魂斷草連天。新愁舊恨真無奈,須就鄰家甕底眠。【注】①天祐四年(907),地方軍閥朱溫篡唐,建國號曰“梁”,韓偓作為前朝重臣已被排擠出朝廷,本詩是他晚年流寓福建所作。②〔漢陵〕漢代帝王的陵園。10.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辛夷花和小桃花一前一后開放,正是一幅三月春日、富有詩意的畫面。B.頷聯流暢地連用三個數詞,但所表達的情感卻在兩句之間發生了急轉。C.詩人流離福建,眼見吳地江海連通、陵闕芳草連天,不由得心生感傷。D.全詩情感細膩,格律謹嚴,用典恰當,體現出了詩人創作技藝的老道。11.三月本是春光大好,為什么詩人反倒生出愁緒?請結合詩句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各題。殘春旅舍韓偓①旅舍殘春宿雨晴,恍然心地憶咸京②。樹頭蜂抱花須落,池面魚吹柳絮行。禪伏詩魔歸凈域,酒沖愁陣出奇兵。兩梁免被塵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注] ①韓偓(約842—923):字致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這首詩是作者流徙閩地時所作。②咸京:這里借指都城長安。③梁:官帽上的橫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區分官階。④朝簪:朝廷官員的冠飾。12.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中寫出一個春殘紅飛、夜雨初晴的景象,“憶咸京”三字,成為全篇樞紐,領起以下三聯。B.頷聯在詩人筆下別開生面,暮春時節,長安的草木也總帶著幾分傷別的落寞。C.尾聯寫作者“拭朝簪”“待眼明”,言下之意,是說他決不做異姓之臣,寧肯終生潦倒,也不改變自己的氣節。D.全詩感情起伏動蕩,由“旅舍”“殘春”總起,承“殘春”,再承“旅舍”,脈絡清楚。13.這首詩的后兩聯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請簡要分析。閱讀這首唐詩,完成各題。夜坐韓偓①天似空江星似波,時時珠露滴圓荷。平生蹤跡慕真隱,此夕襟懷深自多。格是②厭厭饒酒病,終須的學漁歌。無名無位堪休去,猶擬朝衣換釣蓑。【注】①韓偓(842年~923年),晚唐五代詩人,唐時曾在朝中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觸怒權臣未全忠而被貶。②格是:已是。14.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先仰視寫遠景用虛筆,后俯視寫近景是實寫,通過星、露、荷等意象描繪出一幅靜謐的夜景。B.頸聯使用副詞和疊詞來突出情感的表達,既寫詩人感嘆身體現狀的不好,又指出自己隱逸的歸宿。C.首聯景中含情;頷聯敘事與抒懷相結合;后兩聯融入身世之感,用語較為直白。D.尾句運用借代手法來表明兩種不同的生活,表明詩人如今無官一身輕,可以自由追尋隱士生活。15.詩人說“此夕襟懷深自多”,詩中表現了作者怎樣的“襟懷”?請簡要分析。答案1.B 2.①抒發了他鄉遇故人又匆匆分別的感傷與無奈,“岐路數西東”的奔波無常之苦。②“大抵多情應易老”意指世間多情的人易衰老,而人生無常聚少離多,將離別的感傷上升為普遍的人生感喟,具有哲思意味。【導語】這首《江南送別》以偶逢起筆,以離別作結,在紅棠白月的江南底色中勾勒出世事滄桑。“一笑共嗟”與“半酣相顧”的細節,將人生聚散的無常凝練成對鏡衰翁的意象。尾聯“多情易老”的喟嘆,使清冷的渡口月色浸透唐末文人特有的時代蒼涼,在空間的西東輾轉中,完成了對時間永恒的詩意叩問。1.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B. “以‘忽’字統攝全篇,以忽然相別為主線”表述錯誤。詩中“忽相逢”僅點明相遇的偶然,而非以“忽然相別”為主線。全詩主線是意外相逢與無奈離別,“忽”字表現意外相逢的驚喜。故選B。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尾聯“不堪岐路數西東”中,“岐路”指岔路,“數西東”寫詩人與友人在岔路口分別,各自奔赴不同方向。此句直接抒發了他鄉偶遇故人卻又匆匆分別的感傷,以及人生常因“岐路”而奔波離散的無奈與苦楚。②“大抵多情應易老”將離別的感傷上升到普遍的人生體驗——重情之人往往因離別、思念等情感煎熬而更易衰老。這不僅是對個人境遇的慨嘆,更暗含對“聚少離多”“人生無常”的哲理性思考,使情感更顯深沉厚重。綜上,尾聯既包含具體離別的悵惘,又蘊含對人生普遍境遇的感慨,情感層層遞進,余味悠長。3.C【導語】這首詩通過畫面描繪展現了懷素草書的獨特風姿。首聯以疑問起筆,引出懷素書法的風格;頷聯和頸聯結合詩意與畫面,凸顯草書的動感和力道。尾聯以夸張手法表現書法如蛟龍出水般氣勢磅礴,突出了懷素作品的靈動和蒼勁。【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構成一幅古樸的‘寒山秋澗’圖”錯誤,結合本詩題目“草書屏風”和首聯中的“懷素蹤”,可知本詩描寫的對象為懷素的草書,頸聯上句從點畫來贊美懷素書法的剛勁有力,說懷素草書中的點,好像怪石正在向秋澗奔走;下句說懷素草書中豎和弧鉤筆畫,真像枯藤(即“寒藤”)掛在古松上。上下兩句通過對懷素書法筆畫的描寫,展現了狂放、豪縱的書法氣度,可見不是寫景,而是形容懷素草書的特點。故選C。4.A 5.①通過描寫自身行為,獨自立于江邊嘆息,至夜不回,表現內心的惆悵之情。(或答通過塑造一個獨立江邊暗自嘆息的主人公形象,表達內心惆悵之情。)②融情入景,通過描寫野鷗、微雪、冷冷的春風、柳條等景物表達自己的惆悵之情。③直抒胸臆,尾聯直接說出自己的惆悵之情。【導語】詩人韓偓在《重游曲江》里通過描繪江邊景物和抒發內心惆悵,將昔日仕途失意的感慨融入春江美景。通過“避客野鷗”“損花微雪”等景物的感物示情,表現對世事的無奈和人事的變遷。整首詩情景交融,情感真摯自然。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A.“為仕途不順長嘆不止”錯誤。詩歌主要通過重游故地引發的感慨來表達詩人的情感,具體原因并未明確給出。詩中的“追尋前事立江汀”和“太息聲”只是表達了追憶往昔和對往事的感嘆,并未提及是因為仕途不順而嘆息。故選A。5.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的表現手法的能力。①“追尋前事立江汀”,獨立江邊,追憶往事,這種行為本身就透露出一種落寞與憂愁。接著,“漁者應聞太息聲”顯示他長久佇立沉思,以至于漁者都能聽到他的嘆息聲,這一細節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失落情緒。“惆悵引人還到夜”則進一步展現了他因為思緒萬千而歸家甚晚,讀者可以感受到他獨自一人,神情恍惚,不愿離去又心事重重。因此,詩人是通過塑造一個獨立江邊暗自嘆息、心事難解的形象,傳達出詩人內心深深的惆悵之情。②詩人用野鷗、微雪、春風、柳條等元素來映射內心的惆悵情緒。詩中提到“避客野鷗如有感”,寫出了野鷗因客人避開而顯得敏感,這與詩人敏感而多愁的心情互相呼應。而“損花微雪似無情”則通過微雪對花的摧殘,暗喻生活的無情,表達詩人對命運或世事無常的感慨。最后,“鞭鞘風冷柳煙輕”中的“風冷”和“柳煙輕”描繪了曲江夜晚的寒涼與幽靜,這種環境氛圍渲染出詩人寂寞和惆悵的心境。因此,詩中的景物描繪不僅使人仿佛身臨其境,更是融情入景,巧妙地寄托了詩人的憂慮和感傷。③詩歌尾聯中的“惆悵引人還到夜”直接寫出詩人從白天游覽曲江一直到夜晚仍覺惆悵不已的感受。此處“惆悵”一詞點明了詩人的心情,而“引人還到夜”則表現出這種惆悵的深重和持續。6.D 7.①詩人進取心之正。晚唐時期,社會生活動蕩不安,但詩人勸勉自己刻苦鉆研,孜孜不倦,不能停息,表現了詩人的進取之心;②詩人家國情懷之正。藩鎮割據,中央皇權日益衰敗,詩人退朝之后,在享受生活之余,依然不忘讀書人的本分,不忘家國生民,思考治理國家的道理,致力于富國強民,表達了詩人難能可貴的家國情懷,這首詩是當之無愧的“晚唐之正音”。【解析】6.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和賞析藝術手法的能力。D.“厭惡自己的拙作”錯,詩人無意題寫自己詩作,而抄錄古代圣賢文章,這是一種謙恭精進的說法,并非真的厭惡自己的作品。故選D。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所謂“正音”指純正的音樂,這里指積極高尚的情懷。“孜孜莫患勞心力”,詩人勸勉自己不要害怕勞心勞力,要刻苦勤奮,苦心孤詣,孜孜以求,熟讀古代圣賢文章,表現了詩人積極向上不屈不撓的進取之心。“富國安民理道長”,結合題目和首聯分析,詩人已經退朝,可以暫時不理政務,但事實是詩人心裝國家和天下,仍不忘使國家富強使百姓安居樂業的治國計策,表達了詩人難能可貴的家國情懷。尾聯表達了詩人自己來書房的真正目的:思考富國安民的大計。作者能夠在享受生活之余,而不忘讀書人的本分,不忘家國生民,這首詩是當之無愧的“晚唐之正音”。8.B 9.①景物描寫色彩對比鮮明,紅色的薔薇花與綠色的芭蕉葉交相輝映,描繪出一幅寧靜而又充滿生機的畫面。②最后一句自然景物的“靜”與前兩句鵝蝶的“鬧”形成對比,進一步突出深院的幽靜與冷落,也暗示深院主人的內心寂寥。【解析】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B.“卻不愛其顏色”錯誤。膩粉,指脂粉。詩人描繪庭院內黃嘴的雛鵝在呷水嬉戲,美麗的蛺蝶在空中飛舞,顯示出對小生命的喜愛之情。故選B。9.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詩句的能力。紅綠黃白的有機組合,濃淡明暗的巧妙搭配,無不呈現出鮮明的色彩美,尤其末句則將“紅薔薇”與“碧芭蕉”并置,無“映”字而有“映”意,更得襯托之妙。凡此種種,足見詩人配色選聲、鑄詞造句的匠心。描繪出一幅寧靜而又充滿生機的畫面。詩人筆下給我們展示了一幅鬧春的小景:庭院內,黃嘴的鵝雛在呷水嬉戲,美麗的蛺蝶在空中飛舞,紅色的薔薇花與綠色的芭蕉葉交相輝映。特別是“唼喋”“輕盈”一雙迭韻字,不但有調聲作用,而且兼有象聲與形容的功用。于鵝兒寫其“嘴”,則其呷水之聲可聞;于蛺蝶寫其“腰”,則其翩躚舞姿如見,表現出他對這眼前景物的熱愛。同時,景物的熱鬧、色彩的濃烈,恰恰反襯出庭院的幽靜冷落來。“紅薔薇架碧芭蕉”,最后一句自然景物的“靜”與前兩句鵝蝶的“鬧”形成對比,進一步突出深院的幽靜與冷落。韓偓在唐末是一個有氣節操守的人,以不肯附“逆”而遭忌。在那種“桃源望斷無尋處”的亂世,這樣的“深院”似乎也不失為一個逋逃藪,也暗示深院主人的內心寂寥和一顆并不平和的心。10.C 11.①詩人老去。四時本來每年輪轉,常有三月春光,但人的年華老去卻是不可逆的;②政局動蕩,王朝覆滅。詩人借詠嘆漢代陵園芳草連天,隱含對朱溫篡唐、唐朝覆滅的感慨;③詩人對此無可奈何。詩人年老流離,遠離朝廷,對時光流逝和政局動蕩都無力改變,只得借醉酒和酣睡聊以消愁。【分析】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眼見吳地江海連通、陵闕芳草連天”錯誤。結合注釋“本詩是他晚年流寓福建所作”可知,“吳國地遙江接海,漢陵魂斷草連天”是虛寫,并非詩人親眼所見。故選C。11.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題問的是詩人產生愁緒的原因,因此答案的內容應是一些能引發“愁”的事件或情況。第一句就說明寫詩時是早春時節,這樣的時節是充滿生氣的,綠地草長鶯飛,萬物漸欣漸榮。在這樣的日子出去踏青是再好不過的了。頷聯的前半句“四時最好是三月”,正好說明“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天就好比一個人的少年時期——一個精力充沛、活力無限的時期,然而少年時期也像春天的三月那樣,晃一晃就過去了。韓偓在這里就借用短暫的三月來感嘆少年時期的一去不復返,讓人不禁感傷起來。頸聯中“漢陵魂斷草連天”,“漢陵”是漢朝天子的陵園,“漢陵魂斷草連天”,漢朝天子建立的輝煌大業早已成為歷史,今也只剩陵墓斷碑伴著雜草叢生。詩人借詠嘆漢代陵園芳草連天,隱含對朱溫篡唐、唐朝覆滅的感慨。尾聯“新愁舊恨真無奈,須就鄰家甕底眠”,新增添的憂煩苦悶和舊有的遺憾悔恨,讓詩人無可奈何,如今的他除了借酒醉酣睡,還能做什么來改變這些事實呢?詩人對時光流逝和政局動蕩都無力改變,只得借醉酒和酣睡消愁。整首詩由春光短暫的三月寫到人生的少年,又寄寓著國家滅亡的哀痛。春天的三月快得讓人無奈,少年的大好光陰逝去讓人無奈,國家變遷更讓人無奈,這首詩傾注著詩人對國家的眷戀。12.B 13.表達了作者內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國之情。通過參禪使自己平靜,通過飲酒化解“愁陣”,表明他內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塵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對大唐一片忠心。【分析】1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B.“傷別的落寞”錯誤,曲解文意,頷聯抒寫對皇都美好春光的回憶,仰望綠暗紅稀的樹梢,蜜蜂抱著花須隨花飛落;俯觀柳絮飄墜的池水,魚兒吞吐著像是吹著柳絮游玩。飛花、落絮本是殘春景物,而蜜蜂魚兒卻平添了無窮興趣與幾分生機,故沒有半點傷春傷別的落寞,因為詩人是帶著曾經沐浴皇恩的深情在回憶這皇都的風物。正由于此,在詩人筆下,即使是搖落的秋天,這長安的晨昏與草木也總帶著幾分溫暖與芳菲。所以應是“溫暖與芳菲”。故選B。13.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由詩歌的注釋可知,這首詩歌是作者流徙閩地時所作。頸聯“禪伏詩魔歸凈地,酒沖愁陣出奇兵”,具體寫詩人客居館舍中的寂寞。詩人心中有無限的悲苦,說不盡的怨恨,客中無聊,只好用詩來抒寫自己的心境,用詩來表達悲憤的情懷,但詩未寫成,悲憂郁憤越積越深,只好用酒來沖蕩這重重愁陣,然而,“借酒澆愁愁更愁”,酒,只能使人得到一時的陶醉,醒來之后,將是更大的悲傷。表達孤寂愁苦之情。尾聯“兩梁免被塵埃污,拂拭朝餐待眼明”是說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損,擦拭凈朝簪等待唐復興。詩人清醒地認識到:詩也好,酒也好,都不能解心中的煩悶,于是他想起往日在朝時的官帽,悟出了一條真理,他要好好地保存這頂珍貴的朝帽,千萬不能讓它被塵埃污染。言外之意是決不作異姓之臣,寧肯終生潦倒,也不改變自己的氣節。想到這他不愁了,他不悲了,他輕輕地擦拭著朝簪,他心中暗暗地表示:一定要耐心的等待,一直等到大唐復興,戴上朝帽,穿上朝服來參與朝政。表達對大唐的忠心。14.D 15.①對自身病痛的感傷。自己精神狀態不好,只能借酒消愁,卻又體弱多病;②對官場失意的憤懣(不滿)。自己本受皇帝器重,現受權臣排擠而被貶,無名無位;③對隱逸生活的向往。原本就羨慕那些真正的隱士,在不得志的境況下希望追尋隱逸的歸宿。【分析】14.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內容和藝術手法的分析鑒賞能力。D.“無官一身輕,可以自由地追尋隱士的生活”說法錯誤,尾聯“無名無位堪休去,猶擬朝衣換釣蓑”意思是“無名無位可以離開了,打算把朝衣換成蓑衣”,結合注釋“唐時曾在朝中為官,深受皇帝器重,后觸怒權臣朱全忠而被貶”分析可知此聯是詩人對官場失意的不滿而說出的無奈和激憤之辭,并非如今無官一身輕,可以自由地追尋鄉村釣叟的生活。故選D。15.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詞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頷聯出句“平生蹤跡慕真隱”,寫作者本就羨慕那些真正的隱士,如今在不得志的境況下希望追尋隱逸的歸宿,可分析出“對隱逸生活的向往”;頸聯出句“格是厭厭饒酒病”,“厭厭”表現出病態,精神不振的樣子,寫詩人已是體弱多病,只能借酒消除被貶的愁苦和傷感,可分析出“對自身病痛的感傷”;尾聯“無名無位堪休去,猶擬朝衣換釣蓑”,運用借代手法來表明兩種不同的生活,結合注釋,作者本受皇帝器重,現受權臣排擠而被貶,無名無位,透露出憤慨之情,可分析出“對官場失意的憤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