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陰鏗詩歌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和傅郎歲暮還湘洲詩陰鏗蒼落歲欲晚,辛苦客方行。大江靜猶浪,扁舟獨且征。棠枯絳葉盡,蘆凍白花輕。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驚。湘波各深淺,空軫【注】念歸情。【注】軫:傷痛、痛苦。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在歲暮時節,在冷寂的江邊送別傅姓朋友回湘洲。B.棠花干枯,紅葉落盡,蘆花冰冷,寫景狀物細膩逼真,烘托出離愁別緒。C.末二句以湘水比興,引出詩人思歸的悲傷情緒,“空”字極言悲情的深重。D.中間三聯對仗工整,描寫景物由遠及近,由靜而動,遠近結合,動靜相宜。2.詩人為什么說客行“辛苦”?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江津送劉光祿①不及陰鏗②依然臨江渚,長望倚河津。鼓聲③隨聽絕,帆勢與云鄰。泊處空余鳥,離亭已散人。林寒正下葉,釣晚欲收綸。如何相背遠,江漢與城闉④。【注】①劉光祿,指劉孺,曾任光祿卿。②陰鏗,南北朝時期梁、陳間著名詩人。③鼓聲,古時開船,以打鼓為號。④江漢,指朋友前去之地。城闉(yīn),城門,指詩人回去的地方。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這首詩是作者到江邊送別朋友時所作,題目中交代了地點、人物、事件及結果。B.透過第二句中“長望”一詞,能窺見作者情緒的起伏,如眼前的江水翻滾不已。C.末聯說朋友背離自己后無奈返歸,流露埋怨之意,暗寫出兩人道路選擇的相悖。D.本詩在勾勒江渚、遠帆等景物時運用了白描手法,與陶淵明《歸園田居》相同。4.本詩“泊處空余鳥,離亭已散人。林寒正下葉,釣晚欲收綸。”四句是怎樣表達作者情感的?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題。渡青草湖①(南朝陳)陰鏗洞庭春溜滿,平湖錦帆張。沅水桃花色,湘流杜若香②。穴去茅山近,江連巫峽長③。帶天澄迥碧,映日動浮光。行舟逗④遠樹,度鳥息危檣。滔滔不可測,一葦詎能航⑤?注:①青草湖:在湖南岳陽,北連洞庭湖。②桃花:桃源縣在沅水附近。杜若:香草名。《楚辭》中有“采芳洲兮杜若”的句子。③茅山:在江蘇句容縣,相傳漢代有茅氏三兄弟在此修道成仙。巫峽:有巫山神女的傳說。④逗:停止。⑤詎:猶“豈”。《詩經 河廣》:“誰謂河廣,一葦杭之。”“一葦”指小船,“杭”即“航”。5.這首作品的體裁與下面哪首作品完全相同?( )A.王之渙的《涼州詞》 B.左思的《詠史》 C.柳永的《八聲甘州》 D.杜甫的《登高》6.下列關于這首作品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洞庭”一聯點明時令,勾勒出湖水浩渺的全景。B.“沅水”一聯訴諸視覺與嗅覺,寫出湘沅二水飄逸出塵的神韻。C.“帶天”一聯,寫出湖面上巨浪滔天、浮光躍金的壯美。D.“行舟”一聯借遠處的扁舟與倦渡的飛鳥,展現出湖面的遼闊。7.作者擅長以景傳情,抒寫豐富的情感。請具體結合作品,對此加以賞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①杜甫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莼羹②?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注】①李十二白:與詩中“李侯”均指李白。范十:李、杜的朋友,詩中“北郭生”亦指他;②莼羹:味道鮮美的莼菜羹,代指家鄉風物。8.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杜甫和李白白天攜手一同游玩,醉酒后同被而眠,表現了他們的情誼深厚。B.侍立小童之“清”不僅點出小童的清秀,更從側面襯托出主人的超凡脫俗。C.“落景”“屯云”表現天色已晚,但此時主客興致高昂,吟《橘頌》而忘情。D.末尾兩句表現了李白、杜甫無意仕途,而想回到家鄉泛舟,過逍遙的生活。9.請分析這首詩的構思脈絡。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題。五洲①夜發【陳】陰鏗夜江霧里闊,新月迥中明。溜船②惟識火,驚鳧但聽聲。勞者時歌榜③,愁人數問更。【注】①五洲:地名,在今湖北省浠水縣西大江中。②溜船:順流而下的船。③榜:船槳。10.從體裁上看,本作品屬于( )A.五絕 B.小令 C.五古 D.詩余11.對本作品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作品寫了作者晚上從五洲出發后沿途所見的景物。B.作品描寫了江上霧氣彌漫、新月高掛天穹的景象。C.結尾寫船夫不時唱起憂傷的船歌,使人難以入眠。D.作品寫景狀物,由遠及近,由景至人,以人作結。12.作品善于從細微處表現江上夜景,請從這一角度賞析畫線句。答案1.D 2.①大江表面平靜,猶有暗涌,友人行舟,當更小心;②扁舟獨行,友人孤寂;③天寒地凍,遠行不易。【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鑒賞能力。D.“由遠及近”說法錯誤,由“沙禽”句中的“迥”字可知,詩句寫景是“由近及遠”;“由靜而動”說法錯誤,“征”“盡”“輕”是寫事物的動態,而“不望”“未驚”是靜態描寫。故選D。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辛苦”是這首詩的詩眼,在詩中起總領下文的作用。“辛苦”指“客”“行”“辛苦”。它的主要內容表現在第二、四聯,即“靜猶浪”“獨”“寒”。組織答案時,要聯系具體詩句,結合生活經驗適當詮釋,如“靜猶浪”可解釋為“大江表面平靜,猶有暗涌”,這是在叮囑友人舟行應當小心;而“獨”,感念友人扁舟獨行,難免孤獨寂寞;“寒”,指天寒地凍,對遠行的人來說,實屬不易。3.C 4.(1)五六句采用了對比襯托手法。用泊處空留余鳥,反襯朋友已經遠行,寫出了詩人送別不及的惆悵之情。(2)七八句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林寒葉下,釣晚收綸,渲染出蕭瑟蒼茫的氛圍。天寒日暮,朋友遠去,景的黯淡,反映出詩人內心的凄涼。【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思想內容及藝術特色的能力。C.“流露埋怨之意,暗寫出兩人道路選擇的相悖”錯誤,“如何相背遠”,為什么要讓我們背離得這么遠,一個遠去江漢,一個歸返城中。朋友已去江漢而自己卻返歸。其中透露出作者深深不舍和無奈。故選C。4.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泊處空余鳥,離亭已散人”,泊處已空,只剩有飛鳥在盤旋往還,飛鳥是不領會詩人的離別之苦的,依舊追逐嬉戲,這就突出了詩人的離別之愁。離亭依舊存在,人卻已散去,物是人非,徒增感慨。詩人寫鳥的實有,更對比反襯出泊處的空寂和朋友之間的離別惆悵。由此可以概括出:五六句采用了對比襯托手法。用泊處空留余鳥,反襯朋友已經遠行,寫出了詩人送別不及的惆悵之情。“林寒正下葉,釣晚欲收綸”說的是天氣寒冷而樹木紛紛落葉,當時正向晚而釣者也要收起釣絲返家,林寒葉下,釣晚收綸,正渲染出詩人獨立蒼茫、凄苦無著的情緒和氛圍,景的色調灰暗,從中可窺出詩人心中的悲涼。這里樹葉的紛紛落下象征著朋友的孤帆遠去、萍水漂泊,釣晚收綸暗示著詩人即將怏怏歸去的凄涼。由此可以概括出:七八句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林寒葉下,釣晚收綸,渲染出蕭瑟蒼茫的氛圍。天寒日暮,朋友遠去,景的黯淡,反映出詩人內心的凄涼。5.B 6.C 7.詩人描寫青草湖春水瀲滟、水勢浩大的全景;又調動聯想、想象,寫沅水、湘流,寫桃花、杜若,令人想到陶淵明與屈原等,又寫茅山、巫峽的神話傳說,使景物既有富有美感,又帶有神奇的魅力。表現出詩人面對自然美景,流露出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詩人又以湖面的浩渺遼闊,引發世路艱險、難以測度的人生感慨。結尾的反問句式也強化了憂慮情緒的表達。【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體裁的能力。從體裁上講,古詩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近體詩又分為絕句和律詩。古體詩的字數不定,有四言的、有五言的、有六言的、有七言的、也有雜言的;近體詩句有定字,流行的只有五言的和七言的兩種,不得任意增減。本詩根據字數可知是“五言詩”。A.王之渙的《涼州詞》是七言絕句。B.左思的《詠史》是五言詩。C.柳永的《八聲甘州》是詞。D.杜甫的《登高》是七言律詩。故選B。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寫出湖面上巨浪滔天”錯誤,“帶天”一聯著力描繪的是洞庭的碧波浩渺,而不是“巨浪滔天”。故選C。7.本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詩人在開端兩句即點明渡湖季節,以“滿”字和“平”字勾勒出湖泊春水瀲滟的全景。“沅水”以下四句不僅描寫洞庭湖的水勢,更糅入了與之相關的動人傳說,使得詩的意蘊更加豐富,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沅水是湖南西部的一條江流,入洞庭,桃源縣在其左岸。“桃花色”三字讓人聯想起陶淵明筆下“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的世外桃源;因此“杜若香”使人想起蛾皇、女英溺于湘水的傳說及屈原筆下的湘君、湘夫人;山有華陽洞,相傳漢代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在此得道成仙;而巫峽則留有巫山神女的傳說。因此此四句詩不僅寫出自然風物,更使詩歌具有了一種迷奇神幻的色彩。表現出詩人面對自然美景,流露出欣喜之情。“帶天”四句寫洞庭湖的幽遠之景:一葉扁舟,數只飛鳥,飛鳥越湖力怯,棲息在高高的桅桿之上,煙波浩渺的湖面,寬不可測,遙不可及,相形之下,大者愈見其大,小者愈見其小。于是詩人很自然地發出因旅途勞頓、世途艱險的感慨:“滔滔不可測,一葦詎能航?”這首詩寫景層次分明,遠近交錯,色調明快,筆墨酣暢。8.D 9.此詩先寫作者與李白的深厚交情,再敘與李白一同尋訪范十隱居,后寫在范居處即席朗誦屈原的《橘頌》,席上三個人因此在各自的心里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表達了朋友之間心神相連的感情。【解析】8.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D.“末尾兩句表現了李白、杜甫無意仕途,而想回到家鄉泛舟,過逍遙的生活”錯,“不愿論簪笏,悠悠滄海情”,意思是“我們不想討論仕途的事情,而安閑沐浴于純真的友情之中”,此處的“滄海情”指的是純真的友情,而非回鄉隱居之情。故選D。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結構的分析能力。全詩可分三部分。開頭六句為第一部分,敘寫作者對待李白的交情。“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可見作者是應約來此歡聚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二人白天攜手一同游玩,醉酒后同被而眠,親如兄弟,更見二人情誼之深。中間六句為第二段,敘述兩人同尋范十隱居。“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兩句,敘途中之事,兩人游玩中又想到還有個隱逸的期約,便一同去尋訪城北范先生。“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寫造訪范居。進門后就產生高雅的興致,少年童仆也讓人感到清雅。言小童清,則主人之清雅脫俗固不難想見。“落景聞寒杵,屯云對古城”兩句,寫他們留連至晚,一直到夕陽西下寒杵聲起、晚云籠罩古城還不想分散。最后四句為第三段,寫吟《橘頌》,對隱居而思物外之游。就如《橘頌》中的高品格之人,誰會貪戀故鄉風物之美呢?我們不想討論仕途的事情,而安閑沐浴于純真的友情之中。10.C 11.C 12.畫線句巧妙地捕捉到夜晚江面上的丁點漁火和水鴨子的鳴叫聲,用一個“惟”字和一個“但”字細膩入微地刻畫(反襯)出周圍漆黑一片的視覺景象和寂靜無聲的聽覺效果,視聽結合,營造出一種幽靜孤寂的獨特氛圍,令人印象深刻。【解析】10.此題考查文學常識,主要集中在中外作家、作品,文學現象、文學流派,文體知識等方面。解答此類試題,平時注意積累,理出線索,形成體系。五古是古代漢族詩歌體裁之一。《唐詩三百首》的編者把詩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這三類中都附有樂府一類;古詩、律詩、絕句又各分為五言、七言,這是一種分法。從格律上看,詩可分為古體詩和近體詩。古體詩又稱古詩或古風;近體詩又稱今體詩,從字數上看,有四言詩、五言詩、七言詩,還有很少見的六言詩,唐代以后,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一般詩集只分為五言、七言兩類。小令是詞調體式之一,指篇幅短小的詞。小令通常以五十八字以內的短詞為小令,如《十六字令》、《如夢令》等。詩余,指詩詞中詞的別稱,因詞是由詩發展而來并被認為是詩的降一格的文學式樣,故稱“詩余”。本詩共六句,不是五絕,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本詩每句五個字,不是詞,排除ABD。故選C。11.此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既要對詩歌進行整體的把握,又要對局部進行恰當的分析。要仔細分析選項中賞析的每一個重點,對詩歌的內容、情感、主題、意象、意境等進行分析概括。本題中,C項,“唱起憂傷的船歌”理解錯誤,為減輕夜行的勞頓,船夫一邊搖櫓,一邊唱起悠揚的歌;而在這幽靜清寂的夜里,對于行舟水上,急于趕路的詩人來說,卻是愁苦難耐,難以安眠的,亟待早早天明。故選C。12.此題考查鑒賞古代詩歌的表達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要在理解詩句內容的基礎上,分析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結合詩句分析為什么是這個手法,最后寫出這種手法的作用和效果。本題要抓住“細微處”來賞析畫線句,“溜船惟識火,驚鳧但聽聲”這兩句,前句寫所見:夜霧中閃爍著點點燈火,只有從燈火的移動,才能覺察出船兒在行駛。后句寫所聞:江面上不時傳來一兩聲鳥叫,那是行船驚動了夜棲的水鳥,寫出了夜江行舟的獨特景致。“識火”和“聽聲”,一個是視覺,一個是聽覺,“惟識”兩個字襯托出周圍環境的黑暗;“但”是“只”的意思,“驚鳧”聲可聞,可見環境的安靜,也更襯托出“愁人”孤單單的身影。作品通過“夜江”上的所見所聞,突出了“夜發”之“愁”。【點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一個選項都是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錯誤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