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寡人之于國也》同步練習B卷2024-2025學年高教版(2023)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一、語言文字運用1. 下列關于孟子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 戰國時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B. 主張“兼愛非攻”,反對戰爭C. 提出“仁政”“王道”等政治主張D. 著作《孟子》由孔子編纂而成2.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孟子對曰:“王如知此,______________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A. 則 B. 其 C. 乃 D. 且3. 下列句子中,“以”字與“樹之以桑”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請以戰喻(用)B. 斧斤以時入山林(按照)C. 申之以孝悌之義(把)D. 以五十步笑百步(憑借)4. 下列句子中,沒有使用排比手法的一項是( )A. 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B.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C. 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D.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5. 下列對“涂有餓莩而不知發”的翻譯,最準確的一項是( )A. 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打開糧倉賑濟B. 泥土中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發現C. 涂抹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頭發D. 路途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發動救援6. 下列對“非我也,歲也”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 這不是我的過錯,是年成不好B. 統治者推卸責任,歸罪于客觀因素C. 體現孟子對統治者的批判D. 強調自然災害是導致百姓貧困的主要原因7. 下列句子中,與“王道之始也”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賓語前置)B. 師不必賢于弟子(狀語后置)C.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定語后置)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8. 下列對“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的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 以雙重否定強調實行仁政的必然結果B. 暗示梁惠王不可能實現稱王的目標C. 用反問句增強語氣,突出孟子的自信D. 與前文“民不加多”形成對比,強化矛盾9. 下列對“王無罪歲”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君王不要怪罪年成,要從自身找原因B. 君王沒有罪過,是歲月的問題C. 君王不應追究年歲的責任D. 君王不要責怪百姓,要寬容大度10. 下列對孟子思想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主張“無為而治”,順應自然B. 強調“克己復禮”,恢復周禮C. 提倡“民貴君輕”,以民為本D. 主張“嚴刑峻法”,維護統治二、文本探究1. 文章結構填空全文以“______________”為線索,展開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孟子先以“______________”否定梁惠王的治國方法,再提出具體措施。從“______________”到“謹庠序之教”,體現從物質到精神的全面治理。結尾以“______________”收束,強調統治者的責任。2. 主旨理解本文通過孟子的論述,批判了______________的錯誤,倡導______________的政治理念,體現了儒家的民本思想。3. 翻譯句子(1)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三、課內閱讀閱讀《寡人之于國也》選段,完成1-5題。選段:“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1. 解釋下列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時:______________奪:______________2. 下列對“養生喪死無憾”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指百姓對生養死葬沒有遺憾,體現社會的和諧B. 強調統治者應關注百姓的喪葬問題C. 暗示百姓對生活現狀的不滿D. 說明孟子對死亡的豁達態度3. 文中“五十者可以衣帛”“七十者可以食肉”的論述,反映了孟子怎樣的社會理想? 4. 分析“不違農時”“數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時入山林”的共同特點及作用。 5. 結合選段,談談你對孟子“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理解。 四、課外閱讀閱讀《論語·為政》(節選),完成1-4題。季康子問:“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1. 下列句子中,“以”字與“忠以勸”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請以戰喻(用)B. 申之以孝悌之義(把)C.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憑借)D. 以五十步笑百步(憑借)2. 下列對“臨之以莊,則敬”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用莊重的態度對待百姓,他們就會尊敬你B. 面臨莊重的場合,百姓會感到敬畏C. 靠近莊嚴的地方,百姓會恭敬D. 降臨莊嚴的時刻,百姓會肅敬3. 比較《寡人之于國也》與選段的共同點,分析儒家治國思想的一致性。 4. 結合選段,談談孔子“舉善而教不能”與孟子“謹庠序之教”的異同。B卷答案一、語言文字運用1. C 2. A 3. C 4. B 5. A 6. D 7. A 8. A 9. A 10. C二、文本探究1. 民不加多;五十步笑百步;不違農時;王無罪歲2. 統治者推卸責任;以民為本、仁政德治3. (1)大王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打仗來打比方。戰鼓咚咚敲響,兵器剛一接觸,士兵就拋下盔甲,拖著兵器逃跑。(2)七十歲的人能穿絲帛吃肉,普通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統一天下,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三、課內閱讀1. 季節;耽誤2. A3. 反映孟子希望建立一個老有所養、幼有所依的和諧社會,體現了儒家“大同”理想的雛形。4. 共同特點:均強調遵循自然規律。作用:說明孟子認識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為“王道之始”提供理論依據。5. 孟子主張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不濫捕濫伐,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對現代社會的生態保護具有啟示作用。四、課外閱讀1. B 2. A2. 共同點:均強調統治者以身作則,以道德教化百姓。一致性:儒家治國思想注重德治,認為統治者的行為會影響百姓,強調“上行下效”。3. 相同點:都重視教育對百姓的引導作用。不同點:孔子側重選拔善人并教育能力不足者,孟子側重通過學校系統傳授孝悌之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