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同步練習A卷2024-2025學年高教版(2023)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一、語言文字運用1. 下列關于《論語》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 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體散文集B. 由孔子編纂,成書于戰國時期C. 與《大學》《中庸》《孟子》合稱“四書”D. 體現儒家“仁政”“禮治”等核心思想2.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_______________而對曰……A. 率爾 B. 鏗爾 C. 哂之 D. 喟然3. 下列句子中,與“不吾知也”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 浴乎沂,風乎舞雩(狀語后置)B. 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賓語前置)C. 夫子何哂由也(賓語前置)D. 非曰能之,愿學焉(判斷句)4. 下列對“夫子哂之”中“哂”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微笑,暗含贊許 B. 大笑,表現喜悅C. 冷笑,帶有諷刺 D. 苦笑,流露無奈5. 下列句子中,使用反問手法的一項是( )A. 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B.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C. 吾與點也。D. 為國以禮,其言不讓。6. 下列對“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方圓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B. 六個七十歲的老人,加上五六個孩童C. 六七十人的軍隊,或五六十人的百姓D. 六種七十種禮儀,或五十種六十種風俗7. 下列對“宗廟之事,如會同”的翻譯,最準確的一項是( )A. 宗廟祭祀的工作,比如諸侯會盟B. 宗廟的事情,如同聚會一樣C. 宗廟的事務,比如共同祭祀D. 宗廟的祭祀,比如諸侯會同8. 下列對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A. 主張“有教無類”,打破貴族教育壟斷B. 強調“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特點教學C. 提倡“學而不思則罔”,注重學思結合D. 反對“溫故知新”,鼓勵創新學習二、文本探究1. 文章結構填空開篇以孔子“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_______________,引導弟子言志。子路率先提出“可使有勇”的_______________之志。冉有、公西華分別以“可使足民”“愿為小相”展現_______________的政治理想。曾皙以“沂水春風”描繪_______________的和諧圖景,深得孔子贊賞。2. 主旨理解本文通過四位弟子言志和孔子的評價,體現了儒家_______________的政治追求,以及_______________的教育理念。3. 翻譯句子(1)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 (2)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 三、課內閱讀閱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完成1-5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子路率爾而對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爾何如?”對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禮樂,以俟君子。”“赤,爾何如?”對曰:“非曰能之,愿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愿為小相焉。”“點,爾何如?”鼓瑟希,鏗爾,舍瑟而作,對曰:“異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傷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為國以禮,其言不讓,是故哂之。唯求則非邦也與?安見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與?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1. 解釋下列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攝乎大國之間:_______________比及三年:_______________2. 下列對“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孔子感嘆時光流逝,與曾皙產生共鳴B. 孔子贊賞曾皙的志向,認同其人生境界C. 孔子對其他弟子的回答感到失望D. 孔子希望曾皙能繼承自己的學說3. 文中子路的回答表現了他怎樣的性格特點?請結合具體語句分析。 4. 比較冉有與公西華的回答,分析兩人政治理想的異同。 5. 孔子為何對四位弟子的回答有不同的態度?請結合儒家思想分析。 四、課外閱讀閱讀《論語·先進》(節選),完成1-4題。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為之聚斂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1. 下列句子中,“過”字與“師也過”中“過”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 過猶不及(超過)B. 過故人莊(拜訪)C.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經過)D.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犯錯)2. 下列對“過猶不及”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超過和不足同樣不好,強調中庸之道B. 過于優秀反而不如不足,提倡謙遜C. 過錯和不足都需要改正,注重修身D. 超過目標比達不到更好,鼓勵進取3. 比較《侍坐》中孔子對子路的“哂之”與選段中對冉求的批評,分析孔子教育方式的異同。 4. 結合選段內容,談談你對孔子“因材施教”思想的理解。 答案A卷答案一、語言文字運用1. B 2. A 3. B 4. A 5. A 6. A 7. A 8. D二、文本探究1. 開篇引導;強國;務實;和諧社會2. 以禮治國、仁政德治;因材施教、啟發誘導3. (1)彈瑟的聲音漸漸稀疏,鏗的一聲,放下瑟站起來,回答說:“我和他們三人的志向不同。”(2)治理國家要用禮,他說話不謙讓,所以我笑他。三、課內閱讀1. 夾在;等到2. B3. 子路“率爾而對”表現其直率魯莽,“可使有勇”體現其自信果敢,但“其言不讓”也暴露其缺乏謙遜。4. 相同點:均以治國為目標;不同點:冉有側重經濟民生,公西華側重禮樂外交。5. 孔子贊賞曾皙的和諧理想,肯定子路、冉有、公西華的務實,但批評子路的不謙讓,體現儒家“中庸”“禮讓”的核心思想。四、課外閱讀1. A 2. A2. 相同:均針對弟子不足進行教育;不同:對子路是含蓄提醒,對冉求則是嚴厲批評,體現因材施教。3. 孔子根據弟子性格(如子張偏激、子夏不足)和行為(如冉求助紂為虐)調整教育方式,強調“過猶不及”的中庸之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