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無衣》同步練習B卷2024-2025學年高教版(2023)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一、語言文字運用1. 下列關于《秦風·無衣》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 是一首婉約詞,以細膩的情感著稱B. 作者是戰國時期的秦國詩人C. 全詩三章,每章結構相同,層層遞進D. 主旨是批判戰爭的殘酷和統治者的貪婪2. 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____________!A. 同仇 B. 偕作 C. 同澤 D. 偕行3. 下列句子中,“之”字指代“敵人”的一項是( )A. 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B.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C.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D.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4. 下列句子中,沒有使用重章疊句手法的一項是( )A.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B. 修我戈矛,與子同仇。C.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D. 王于興師,修我甲兵。5. 下列對“修我矛戟”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修理我的長矛和戟,準備戰斗B. 修飾我的兵器,展示軍威C. 打造新的武器,擴充軍備D. 丟棄舊兵器,更換新裝備6. 下列句子中,與“王于興師”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B. 師不必賢于弟子(《師說》)C.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D.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賦》)7. 下列對“與子偕行”的賞析,錯誤的一項是( )A. 以行動號召收束全詩,增強感染力B. 體現戰士們共赴國難的決心C. 暗示戰爭的最終勝利D. 表達對和平生活的向往8. 下列句子中,“而”字表承接關系的一項是( )A. 掩口胡盧而笑(《促織》)B.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C. 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D. 蟲暴怒,直奔,遂相騰擊(《促織》)9. 下列對“王于興師”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交代戰爭的背景,強調君王的權威B. 表現士兵對戰爭的被動參與C. 暗示戰爭的非正義性D. 為后文“修我戈矛”提供動機10. 下列對全詞主旨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歌頌戰士們的英勇無畏和犧牲精神B. 表現士兵間團結互助、共御外侮的精神C. 批判戰爭的殘酷和統治者的窮兵黷武D. 抒發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二、文本探究1. 文章結構填空第一章:以“____________”開篇,強調團結互助,引出備戰行動。第二章:從“同澤”到“____________”,體現共同行動的決心。第三章:以“____________”收束,突出共赴戰場的目標。整體結構:____________,層層遞進,強化情感表達。2. 主旨理解本文通過士兵間的對話,表達了戰士們____________的精神,以及____________的愛國情懷。3. 翻譯句子(1)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 (2)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三、課內閱讀閱讀《無衣》全詩,完成1-5題。全詩: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豈曰無衣?與子同澤。王于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王于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1. 解釋下列詞語在文中的含義。同裳:____________偕行:____________2. 下列對“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重復使用“修我”,強調士兵們的勤勞B. 武器種類不同,暗示戰爭的復雜性C. 從手持兵器到全身武裝,體現備戰的逐步完善D. 表現士兵們對武器的過度依賴3. 文中“與子同仇”“與子偕作”“與子偕行”的遞進關系,主要體現了( )A. 從思想統一到行動落實的過程B. 從個人奮斗到集體作戰的轉變C. 從恐懼逃避到勇敢面對的心理變化D. 從武器準備到戰略部署的升級4. 用自己的話概括全詩的情感基調。 5. 分析“豈曰無衣”反復出現的作用。 四、課外閱讀閱讀《詩經·唐風·無衣》,完成1-4題。唐風·無衣豈曰無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豈曰無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1. 下列句子中,“且”字與“安且吉兮”中“且”字意義相同的一項是( )A.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B.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C.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D. 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2. 下列對“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表達對亡妻的思念和對舊衣的珍視B. 強調衣服的舒適和美觀,無關情感C. 暗示對戰爭的厭倦和對和平的向往D. 表現對統治者賞賜的不滿和抱怨3. 比較《秦風·無衣》與《唐風·無衣》的主題,分析兩者的異同。 4. 兩首詩都以“無衣”為題,但情感基調有所不同,請結合具體詩句分析。 答案一、語言文字運用1. C2. D3. A4. C5. A6. B(狀語后置)7. D8. D9. D10. B二、文本探究1.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修我矛戟;與子偕行;重章疊句2. 團結互助、共御外侮;保家衛國、英勇無畏3. (1)誰說沒有衣服穿?與你同穿內衣。君王出兵打仗,修整我的矛戟。(2)修整我的鎧甲和兵器,與你一同奔赴戰場。三、課內閱讀1. 同裳:同穿戰裙;偕行:一同前行2. C3. A4. 全詩情感基調激昂慷慨,充滿團結抗敵的豪情。5. “豈曰無衣”以反問開篇,否定“無衣”的困境,引出“與子同袍”的互助回應。反復詠嘆強化了團結一心的情感,使詩歌更具感染力。四、課外閱讀1. D(表并列)2. A3. 相同點:均以“無衣”為話題,表達對衣物的關注。不同點:《秦風·無衣》強調團結抗敵,《唐風·無衣》抒發對亡妻的思念。4. 《秦風·無衣》情感激昂,如“與子偕行”;《唐風·無衣》情感哀傷,如“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