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三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一、基礎知識(每小題3分,共12分)1.(2024八上·武侯期中)下面加點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依傍(bàng) 池沼(zhǎo) 勻稱(chèn) 惟妙惟肖(xiào)B.鐫刻(juān) 雕鏤(1óu) 斟酌(zhuó) 屏息斂聲(bǐng)C.推崇(chóng) 河堤(tī) 殺戮(lù) 長途跋涉(bá)D.輕盈(yíng) 翹首(qiào) 悄然(qiǎo) 銳不可當(dāng)【答案】A【知識點】常用易錯字字音【解析】【分析】A、“依傍(bàng)”“池沼(zhǎo)”“勻稱(chèn)”“惟妙惟肖(xiào)” 注音全部正確。“稱” 在此處讀 “chèn”,意為適合、相當;“肖” 讀 “xiào”,形容相似,均符合語境。B、“雕鏤(1óu)” 注音錯誤,正確讀音應為 “lòu”,“鏤” 指雕刻,需注意聲調為去聲;其他詞語注音正確。C、“河堤(tī)” 注音錯誤,正確讀音應為 “dī”,“堤” 指擋水的建筑物,聲母為 “d” 而非 “t”;其他詞語注音正確。D、“翹首(qiào)” 注音錯誤,正確讀音應為 “qiáo”,“翹首” 指抬起頭望,讀 “qiáo”;其他詞語注音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漢字字音的辨析能力。字音辨析需注意多音字(如 “稱”“肖”“翹”)、形近字(如 “堤” 與 “提”)及易錯聲調(如 “鏤” 讀 “lòu”)。解題時可結合詞語含義記憶讀音,如 “翹首” 中 “翹” 取 “抬起” 義,讀 “qiáo”;“勻稱” 中 “稱” 取 “適合” 義,讀 “chèn”。平時應注重積累常見易錯字音,建立錯題本,提高辨析準確性。2.(2024八上·武侯期中)下列語句中書寫正確的一項是( )A.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瀉氣。B.橋的設計完全和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輪。C.大致說來,那些門和窗盡量工細而絕不庸俗,即使簡樸而別俱匠心。D.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答案】D【知識點】同音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A、“瀉氣” 書寫錯誤,正確應為 “泄氣”,“泄” 有排出、失去的意思,“泄氣” 指失去信心或干勁,故 A 錯誤;B、“和乎” 應改為 “合乎”,“巧妙絕輪” 應改為 “巧妙絕倫”,“倫” 有同類、同等的意思,“絕倫” 指獨一無二、無可比擬,故 B 錯誤;C、“別俱匠心” 書寫錯誤,正確應為 “別具匠心”,“具” 有具有的意思,“別具匠心” 指在技巧和藝術方面具有與眾不同的巧妙構思,故 C 錯誤;D、語句中 “藤蘿”“盤曲嶙峋”“珠光寶氣” 等詞語書寫均正確,無錯別字,故 D 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漢字字形的辨析能力。字形錯誤多表現為形近字、同音字混淆(如 “瀉” 與 “泄”、“輪” 與 “倫”、“俱” 與 “具”)。解題時可采用 “義辨法”,結合詞語含義判斷字形:如 “泄氣” 與 “排出” 相關,故用 “泄”;“絕倫” 強調 “同類中最突出”,故用 “倫”。平時應注重積累易錯字形,通過理解詞義加深記憶,提高字形辨析的準確性。3.(2024八上·武侯期中)下列語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A.在奧運賽場上,全紅嬋創下了歷史的最高分紀錄,得了在場觀眾振聾發聵的歡呼聲。B.這幫在春熙路附近作案的犯罪團伙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四處奔逃,殫精竭慮。C.齊白石能把蜻蜓畫得惟妙惟肖,造型和比例都很精準,連翅膀上的脈絡都清晰可見。D.老師因地制宜,根據小明的學習情況,安排了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幫助他奪得佳績。【答案】C【知識點】造句【解析】【分析】A、“振聾發聵” 指發出很大的聲響,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的人。句中用來形容觀眾的歡呼聲,不符合語境,應改為 “震耳欲聾”,故 A 錯誤;B、“殫精竭慮” 形容用盡心思,是褒義詞。句中用來形容犯罪團伙躲避追捕的狀態,感彩不當,應改為 “處心積慮”,故 B 錯誤;C、“惟妙惟肖” 形容描寫或模仿得非常逼真、傳神。句中用于形容齊白石畫的蜻蜓造型精準、栩栩如生,符合語境,使用恰當,故 C 正確;D、“因地制宜” 指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規定適宜的辦法。句中是針對小明個人的學習情況制定計劃,并非 “不同地區”,不符合語境,應改為 “因材施教”,故 D 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成語的辨析與運用能力。成語使用需結合語境,注意其含義、感彩和適用對象:把握成語含義,避免望文生義(如 “振聾發聵” 并非指聲音大);區分感彩,褒貶誤用會導致語境矛盾(如 “殫精竭慮” 不可用于貶義語境);注意適用對象,避免張冠李戴(如 “因地制宜” 用于地域,“因材施教” 用于人)。平時應積累成語的常見用法和易錯場景,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提高成語運用的準確性。4.(2024八上·武侯期中)下列語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通過冬奧歌曲的演唱和精彩短片的呈現,喚起了人們對北京冬奧會的好回憶。B.電影《長空之王》之所以爆紅,是因為影片激起了中國青年的責任意識的原因。C.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和順利返回,是載入中華民族史冊的不朽盛事。D.產品質量過不過關、服務有沒有保障,才是決定用戶以后購買的關鍵。【答案】C【知識點】成分殘缺;句式雜糅;前后不一致【解析】【分析】A、成分殘缺,句子缺少主語。“通過……” 是介詞短語,不能充當主語,應刪去 “通過”,讓 “冬奧歌曲的演唱和精彩短片的呈現” 成為主語,故 A 錯誤;B、句式雜糅,“是因為……” 和 “…… 的原因” 兩種句式混用,應刪去 “的原因”,保留 “是因為影片激起了中國青年的責任意識”,故 B 錯誤;C、語句沒有語病,“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和順利返回” 作為主語,與 “是載入中華民族史冊的不朽盛事” 搭配恰當,邏輯清晰,故 C 正確;D、兩面對一面,“過不過關”“有沒有保障” 是兩面,“決定用戶以后購買” 是一面,應在 “購買” 后加 “與否”,使前后對應,故 D 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病句常見病因包括成分殘缺、句式雜糅、搭配不當(如兩面對一面)等。解題時可運用 “提取主干法”,先梳理句子主謂賓,判斷成分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當;也可通過 “語感覺察法”,從語感上判斷句子是否通順合理。對于句式雜糅的病句,需明確常見的雜糅句式并進行修正;對于兩面對一面的問題,要確保前后表述的兩面性一致。平時應積累病句類型及修改方法,提高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二、文言文閱讀(每小題3分,共12分)(2024八上·武侯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 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嗚三聲淚沾裳。【乙】記承天寺夜游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加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丙】與朱元思書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邀,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5.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屬引凄異 屬:延長B.念無與為樂者 念:考慮;想到C.互相軒邀 軒:向高處伸展D.窺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春冬之時 何陋之有B.自富陽至桐廬 自非亭午夜分C.不以疾也 靜以修身D.相與步于中庭 其一犬坐于前7.下列對文中兩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險。A.至于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沿途的航路都受阻而斷絕了,不能通航。有時碰到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早晨(坐船)向白帝城出發,傍晚才江陵。B.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斷,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有時候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便可到達江陂。C.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沿途的航路都受阻而斷絕了,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便可到達江陵。D.至于夏天江水沒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斷,不能通航。有時碰到皇帝的命令緊急傳達,有時候早晨(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才到江陵。8.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先寫了三峽風貌,后抓住三峽不同季節的特點,依次寫出三峽的清幽美、奔放美和凄婉美;丙文先總說富春江山水的特點,然后緊承“異水”“奇山”予以分說,緊扣“天下獨絕”四字。B.三篇選文從情感看都表達對自然之景的喜愛,但各有側重。甲文含壯美豪情、秀美雅趣、凄美悲涼三重境界:乙文既有賞月欣喜,又有貶謫悲涼,人生豁達,情感幽微;丙文抒厭棄名利,渴歸山林之情,情趣高雅。C.三篇選文從手法看都用到描寫,但各有特色。甲文多做點染勾勒,不事精雕細琢;乙文熔敘事、寫景、抒情為一爐,環環相扣:丙文調動感官感受,運用了多種手法描寫。D.三篇選文從語言看都簡潔凝練,但各有千秋。甲文駢散結合,多用四言,音韻和諧又參差變化;乙文信筆寫來如行云流水,事、景、人、情渾然一體:丙文以對偶寫景,突顯強化景物特征,又音韻整齊,朗朗上口。【答案】5.A6.D7.B8.A【知識點】文言文翻譯;一詞多義;常用文言實詞【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辨析。文言實詞的理解需結合語境,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如 “屬” 有 “連接”“類” 等義)、通假字(如 “反” 通 “返”)。解題時可將釋義代入原句,判斷是否符合句意和上下文邏輯,避免望文生義。平時應積累常見文言實詞的多種含義,提高辨析能力。(2) 本題考查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辨析。文言虛詞用法靈活,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其語法功能和含義。解題時可通過對比句子結構,判斷虛詞在句中的作用(如結構助詞、介詞、語氣助詞等),尤其注意 “之”“于”“以” 等常見虛詞的多種用法,避免混淆。(3) 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譯辨析。翻譯需遵循 “信、達、雅” 原則,準確把握關鍵詞(如 “沿溯”“或”“朝”“暮”),注意特殊句式和古今異義。解題時可逐字比對選項,判斷是否存在誤譯、漏譯,確保譯文忠實于原文,同時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4) 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情感、手法及語言的綜合理解分析。解題時需逐一核對選項表述與原文的一致性,尤其注意細節(如甲文季節描寫的順序)。對于情感、手法、語言的分析,要結合文本具體內容,避免主觀臆斷,培養對文言文整體感知和細節辨析的能力。參考譯文:【甲】在七百里的三峽之間,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山峰像屏障一樣,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 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陽;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斷,無法通行。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早晨從白帝城 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乘奔馳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中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 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山峰間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峻,草盛,趣味無窮。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就顯出一片肅殺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顯得 非常凄慘悲涼,在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 “巴東三峽之中巫峽最 長,猿猴鳴叫幾聲凄涼得令人眼淚打濕衣裳。”【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 (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 步。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夜晚沒有 月光 (又有)哪個地方沒有松柏樹呢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從容流連光景)清閑的人罷了。【丙】煙霧都消散盡凈,天空和群山融為一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任憑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時而向東,時而向西。從富陽 到桐廬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獨異,天下獨一無二。水都是淺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 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湍急 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像飛奔的駿馬。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木,讓人心生寒意,高山憑依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 著高聳,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無數山峰。山間泉水沖擊著巖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 諧動聽。蟬長久不斷地鳴叫,猿不停地啼叫著。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追求功名利祿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 來;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國家大事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間也昏暗 如黃昏;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露出陽光。5.A、“屬引凄異” 中 “屬” 應解釋為 “連接”,“屬引” 指聲音接連不斷,而非 “延長”。該句描繪猿鳴悠長悲涼、接連不斷的景象,“屬” 在此處強調聲音的連貫性,故 A 解釋有誤;B、“念無與為樂者” 中 “念” 解釋為 “考慮;想到”,符合語境 —— 蘇軾解衣欲睡時,想到沒有同伴共賞月色,于是尋張懷民,解釋正確;C、“互相軒邈” 中 “軒” 是 “向高處伸展” 的意思,與 “邈”(向遠處伸展)共同描繪山巒憑借地勢爭著向高處和遠處延伸的動態,解釋正確;D、“窺谷忘反” 中 “反” 同 “返”,“返回” 的意思,寫出經綸世務者因陶醉山谷美景而忘記返回,解釋正確。故答案為:A。6.A、“春冬之時” 的 “之” 是結構助詞,“的”;“何陋之有” 的 “之” 是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二者意義和用法不同;B、“自富陽至桐廬” 的 “自” 是 “從” 的意思,表起點;“自非亭午夜分” 的 “自” 是 “如果” 的意思,表假設,二者意義不同;C、“不以疾也” 的 “以” 是 “認為、覺得” 的意思,表主觀判斷;“靜以修身” 的 “以” 是 “依靠、憑借” 的意思,表方式,二者用法不同;D、“相與步于中庭” 的 “于” 和 “其一犬坐于前” 的 “于” 均為介詞,“在” 的意思,分別表示 “在庭院中散步” 和 “其中一只像狗一樣坐在前面”,意義和用法相同。故答案為:D。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的翻譯需注意以下關鍵點:“至于” 譯為 “到了”,“襄陵” 指 “漫上山陵”;“沿溯” 指 “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阻絕” 譯為 “被阻斷,不能通航”;“或” 譯為 “倘若”,表假設;“王命急宣” 譯為 “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有時” 譯為 “有時候”,“朝發白帝” 指 “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暮到江陵” 指 “傍晚便可到達江陵”。對比選項,B 項準確翻譯了所有關鍵點,符合原文意思;A 項 “沿途的航路”“才江陵” 翻譯錯誤;C 項 “沿途的航路”“只要” 翻譯錯誤;D 項 “沒上山陵”“緊急傳達”“才到” 翻譯不準確。故答案為:B。8.A、甲文對三峽不同季節的描寫順序是:夏季(奔放美)、春冬(清幽美)、秋季(凄婉美),而非 “清幽美、奔放美和凄婉美”,順序顛倒;丙文先總說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再分說 “異水”“奇山”,分析正確。故 A 對甲文季節特點的順序概括錯誤;B、三篇選文情感分析正確:甲文兼具壯美、秀美、凄美;乙文融合賞月之喜、貶謫之悲與豁達;丙文表達厭棄名利、向往自然之情;C、三篇選文描寫手法分析正確:甲文簡潔勾勒,乙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丙文調動多感官描寫;D、三篇選文語言特點分析正確:甲文駢散結合,乙文自然流暢,丙文多用對偶,均簡潔凝練且各有特色。故答案為:A。三、默寫(共6分)9.(2024八上·武侯期中)默寫古詩文中的名篇名句。(1)補寫出下列詩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選其中兩句作答,如三句都寫,則以前兩句為準)① ?松柏有本性。(劉楨《贈從弟》)②急湍甚箭, 。(吳均《與朱元思書》)⑧ ,路遠莫致之。(《庭中有奇樹》)(2)請默寫出崔顥《黃鶴樓》的頷聯、頸聯,或者李白《渡荊門送別》的頸聯、尾聯,在橫線上先寫出題目再按要求默寫。 【答案】豈不罹凝寒;猛浪若奔;馨香盈懷袖;崔顥《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或李白《渡荊門送別》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知識點】一般性默寫【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古詩文中名篇名句的補寫,需結合上下文準確填寫,注意易錯字的書寫。①劉楨《贈從弟》中,“松柏有本性” 的上句為 “豈不罹凝寒”,“罹” 字易誤寫,需注意其字形;②吳均《與朱元思書》中,“急湍甚箭” 的下句為 “猛浪若奔”,此句以 “奔” 喻浪,生動形象;③《庭中有奇樹》中,“路遠莫致之” 的上句為 “馨香盈懷袖”,“馨”“盈” 為易錯字,需牢記寫法。(2)本題要求默寫指定古詩的頷聯、頸聯或頸聯、尾聯,需先明確律詩的聯句位置:頷聯為第二聯(三四句),頸聯為第三聯(五六句),尾聯為第四聯(七八句)。崔顥《黃鶴樓》的頷聯為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頸聯為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注意 “返”“載”“歷”“萋” 的寫法,“返” 不要誤寫為 “反”,“載” 在此處讀 “zǎi”。李白《渡荊門送別》的頸聯為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尾聯為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注意 “鏡”“結”“憐” 的書寫,“鏡” 的部首為 “钅”。默寫時需先寫題目,再按順序寫出相應聯句,選擇其中一首作答即可。故答案為:(1)①豈不罹凝寒;②猛浪若奔;③馨香盈懷袖。(2)崔顥《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或李白《渡荊門送別》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點評】(1)本題考查古詩文名句的識記與默寫能力。解題時需熟練背誦原文,準確記憶名句的上下句關系,尤其注意易錯字(如 “罹”“馨”“盈”)的書寫,避免因字形錯誤導致失分。平時應注重積累常見名篇中的名句,結合語境理解記憶,提高默寫的準確性。(2) 本題考查律詩中特定聯句的默寫能力。解題時首先要明確律詩的結構,準確區分不同聯句的位置;其次要熟練背誦指定古詩,注意易錯字的書寫;最后需按要求先寫題目,再默寫詩句,保證格式規范。平時應加強對律詩結構的了解和名篇的背誦積累,提高古詩文默寫的綜合能力。四、現代文閱讀(共10分)(2024八上·武侯期中)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筷子春秋①我們的祖先何時開始使用筷子,已無可考。但這兩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練操縱,使用起來靈巧無比,難怪西方有學者贊揚筷子是古老東方文明代表。②筷子在先秦時稱為“梜”,是木字旁,不是“挾”。《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鄭玄的注釋是“梜,猶箸也”。司馬遷的《史記·宋微子世家》謂“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桮’。”說明“箸”的稱呼始自商代。③“箸”變成今天的“筷”,有個說法是與江南沿海的船民有關,因“箸”與“住”同音,對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稱“箸”為“快兒”。又因多數“快兒”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宇上加了竹字頭,成為“筷子”。雖明代已經有人稱“箸”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僅收錄了“箸”而并未收錄“筷”。④《禮記》有所謂“飯黍毋從箸”,先秦時人們吃飯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夾菜。從飲食進化推想,原始社會以手抓食可謂自然不過,其后的食器發展為“匕”,曲柄淺斗,很像今天的羹匙,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發展而來,但總不及用箸夾菜更為方便。⑤理論上,促成“箸”的誕生,契機應是熱食燙手。先民發明鉆木取火,將食物煮熟后,隨手用樹枝撈取是合理推測,因為原始人類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樹枝。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看,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⑥筷子雖是餐具,卻又像微型健身器。有學者指出,用筷子進食時,要牽動人體三十多個關節和五十多條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經系統的活動。⑦筷子不過是小小餐具,卻魅力十足,成為文明進步的標志。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談到筷子時認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樣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為人們暴力之下的獵物,而是和諧傳送的物質”。10.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有關“筷子”的知識?11.第④段劃線部分采用了哪種說明方法,作用是什么?12.第⑤段加點的“理論上”能否刪去?結合文意說明理由。【答案】10.①“筷子”一詞的由來和演變。②對“筷子”這一餐具誕生的推測。③使用筷子有利于身體健康。④使用筷子是文明進步的表現。11.①作比較。②通過“箸”和“匕”(或“匙”)作比較,來說明“箸”的使用更方便。12.不能刪去,因為文中對“箸”誕生的說明僅是合理推測,并非實證。【知識點】平實性說明文;說明文語言分析;事物性說明文;分析說明對象特征;分析說明方法及其作用【解析】【點評】(1)題考查對說明文內容的梳理與概括能力。解題時需通讀全文,劃分段落層次,抓住各段的中心句或關鍵信息(如名稱變化、誕生推測、功能意義等),進行分類歸納。這類題目有助于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提煉要點的能力,是說明文閱讀的基礎題型。(2)本題考查對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常見的說明方法包括作比較、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等。解題時需先識別方法類型,再結合語境分析其對說明對象特征(如筷子的便捷性)的表現作用。作比較的核心是通過對比突出差異,解題時需明確對比雙方及要強調的內容,加深對說明對象的理解。(3) 本題考查對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分析能力。說明文語言常通過限制性詞語(如 “理論上”“大約”“可能” 等)體現嚴謹性。解題時需分析詞語在句中的具體作用(如限制范圍、修飾程度、表明推測等),進而說明其對語言準確性的影響。這類題目有助于培養學生品味說明文語言細節、理解科學表述的能力。10.本題要求從文中梳理關于 “筷子” 的知識要點,需逐段提取關鍵信息并歸納。第②③段:介紹 “筷子” 名稱的演變,從先秦的 “梜”,到商代的 “箸”,再到后來 “筷” 的由來,體現了 “‘筷子’一詞的由來和演變”。第⑤段:推測 “箸” 的誕生契機 —— 熱食燙手時用樹枝撈取,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特征,屬于 “對‘筷子’這一餐具誕生的推測”。第⑥段:指出用筷子進食能牽動多個關節和肌肉,刺激神經系統活動,說明 “使用筷子有利于身體健康”。第⑦段:引用羅蘭 巴特的觀點,強調筷子體現 “文明進步”,與西方餐具的暴力特征形成對比,體現 “使用筷子是文明進步的表現”。以上四點全面涵蓋了文中關于筷子的核心知識,邏輯清晰,無遺漏。故答案為:①“筷子” 一詞的由來和演變。②對 “筷子” 這一餐具誕生的推測。③使用筷子有利于身體健康。④使用筷子是文明進步的表現。11.本題要求分析第④段劃線部分的說明方法及作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并闡釋。劃線部分將 “箸” 與 “匕”(羹匙)進行對比,指出 “總不及用箸夾菜更為方便”,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通過對比,突出了 “箸” 在夾菜功能上的便捷性,使讀者更清晰地理解 “箸” 作為餐具的優勢,增強了說明的說服力。故答案為:①作比較。②通過 “箸” 和 “匕”(或 “匙”)作比較,來說明 “箸” 的使用更方便。12.本題要求分析第⑤段加點詞 “理論上” 能否刪去,需從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角度思考。“理論上” 表示文中對 “箸” 誕生的解釋(熱食燙手時用樹枝撈取)是基于邏輯推理的合理推測,而非有確鑿證據的事實。若刪去該詞,則會使表述變成絕對化的定論,與實際情況(缺乏實證)不符。“理論上” 的使用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謹性和準確性,確保信息的科學性。故答案為:不能刪去,因為文中對 “箸” 誕生的說明僅是合理推測,并非實證。五、作文(60分)13.(2024八上·武侯期中)天地中、生活中精彩無處不在。精彩,可以是物:書本、唐詩、書包等;也可以是一段時間:童年、初三、回憶等;也可以是一個地點:老家、角落等。如果你是一個眼中有光、心中有愛的人,就能在生活中的人、事、物、景中發現精彩,品味精彩,通過講述自己不被人知的故事,表達成長的感悟;或通過父母、老師、同學間的故事,表達美好的情感;或通過自己的探究,表現對真理的執著等。請以《________中的精彩》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①把題目補充完整;②自定立意,要有真情實感;③不得抄襲、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答案】例文:角落里的精彩我家小區的角落里,有一個小小的花園。說是花園,其實不過是幾株不知名的野花和幾棵歪歪斜斜的樹,它就像一個被世界遺棄的孩子,孤獨而落寞。然而,就是在這個不起眼的角落里,我卻發現了生命的頑強與美好。春天,當第一縷陽光灑下,那些看似柔弱的野花便迫不及待地從泥土中探出腦袋,嫩綠的葉子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它們的存在。盡管生長的環境惡劣,它們卻依然努力地綻放著自己的花朵,紅的、黃的、紫的,星星點點地散布在草叢中,如同夜空中閃爍的繁星,為這個灰暗的角落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夏日的午后,熾熱的陽光烘烤著大地,整個城市仿佛都陷入了沉睡。而在這個小小的角落里,卻有著另一番生機勃勃的景象。樹上的蟬兒不知疲倦地鳴叫著,像是在演奏一場盛大的音樂會。草叢中的昆蟲們也紛紛出來活動,它們在野花間穿梭忙碌,有的在采集花粉,有的在尋找食物,還有的在嬉戲玩耍。偶爾,還會有一只蝴蝶翩然而至,它那五彩斑斕的翅膀在陽光下閃耀著迷人的光芒,輕輕地落在一朵花上,仿佛是一位優雅的舞者在舞臺上翩翩起舞。秋天,花園里的樹葉漸漸變黃,然后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像是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飛舞。野花也開始凋零,它們的花瓣隨風飄散,落在泥土里,化作春泥,滋養著來年的生命。雖然有些凄涼,但卻也有一種別樣的美。在這個收獲的季節里,角落里的生命們也在默默地完成著它們的輪回,為下一次的綻放積蓄著力量。冬天,當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整個世界都變得銀裝素裹。那個角落里的花園也被白雪覆蓋,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樹枝上掛著晶瑩剔透的冰棱,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五彩的光芒。此時的花園,雖然沒有了春夏秋三季的熱鬧與繁華,但卻多了一份寧靜與祥和,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被那些繁華與耀眼的事物所吸引,而忽略了身邊那些角落里的精彩。其實,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去感受,就會發現,在每一個看似平凡的角落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美好與感動,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珍惜。【知識點】記敘文;半命題作文【解析】【分析】一、審題與立意1.補題要求需結合提示內容(物、時間、地點等)補全題目,補題內容應指向 “能發現精彩的具體載體”,如 “老藤椅”“晨跑時光”“頂樓天臺” 等。補題需體現獨特性,避免選擇過于寬泛的詞語(如 “生活”“世界”),應聚焦具體對象,為 “精彩” 的展現提供依托。2.立意標準立意需挖掘 “精彩” 的深層內涵:不僅要描述 “對象中的精彩表現”,更要闡釋 “精彩” 帶來的影響 —— 如引發成長感悟(如 “錯題本中的精彩” 體現反思的價值)、傳遞美好情感(如 “外婆的菜籃中的精彩” 承載親情)、展現執著追求(如 “實驗室中的精彩” 體現探索真理的堅持)。避免僅停留在 “對象很有趣” 的淺層表達,需體現 “眼中有光、心中有愛” 的發現視角。二、選材與構思1.選材原則優先選擇個人獨特經歷或深度觀察的素材,以小見大展現 “精彩”:若寫 “物”,可聚焦其細節與故事(如 “舊鋼筆” 的筆尖磨損痕跡,關聯某次獲獎的堅持);若寫 “時間”,可捕捉特定時段的典型場景(如 “初三晚自習的精彩”,通過同學間的解題爭論、窗臺月光下的演算紙展現);若寫 “地點”,可挖掘其隱藏的溫情(如 “小區角落的精彩”,通過流浪貓與老奶奶的互動展現善意)。避免選材陳舊(如 “書本中的精彩” 僅寫名人故事),需融入個人視角的獨特感悟。2.結構要求開頭:可通過場景切入(如 “推開儲藏室的門,那把掉漆的銅制湯勺正躺在木箱里,陽光斜照在它的凹陷處,像盛著一汪往事”),或設問引出(如 “誰能想到,爺爺修補自行車的工具箱里,藏著整個童年的星光?”),快速點明補題內容并奠定情感基調。中間:需包含 “對象的特征描寫 + 具體事件敘述 + 精彩瞬間的細節刻畫”:描寫對象特征(如 “老藤椅的藤條間卡著半片枯葉,椅面的凹陷處剛好容下蜷腿的我”);敘述關聯故事(如 “爺爺總在藤椅上教我背詩,某次背錯‘床前明月光’,他笑說‘藤椅上的月光,也是地上霜’”);刻畫精彩瞬間(如 “夕陽穿過藤條的縫隙,在爺爺的白發上織出金網,他的手指敲著椅面打節拍,藤條‘咯吱’應和,像在唱一首老調”)。結尾:升華 “精彩” 的意義(如 “老藤椅的精彩,從不是它的紋路多精巧,而是那些年,它接住了一個孩子所有的奇思妙想”),或呼應開頭形成閉環(如 “如今每次路過儲藏室,仍會想起藤椅‘咯吱’的歌聲 —— 原來最動人的精彩,早被歲月織進了日常的縫隙里”)。三、表達與技巧1.情感表達情感需真摯自然,通過 “細節中的情感流露” 體現 “心中有愛”:如寫 “雨天的公交站臺中的精彩”,可描寫 “穿校服的女孩把傘往環衛工這邊傾斜,自己半邊肩膀濕透,鞋跟在積水里踮起又落下,像在跳一支笨拙的舞”,用動作細節替代直白抒情。允許表達復雜情感(如 “舊相冊中的精彩”,既寫照片里的歡笑,也寫如今翻看時的悵然,體現時光沉淀的味道)。2.描寫要求細節描寫:需聚焦感官體驗,讓 “精彩” 可觸可感。如寫 “煤爐中的精彩”:“藍火苗舔著鋁壺底,壺蓋‘咔嗒’輕響,奶奶用鐵鉗夾起燒紅的炭塊,火星濺在青磚地上,像撒了把碎星,空氣里飄著烤紅薯的焦香,混著煤煙的澀,竟格外溫暖”。3.修辭運用:比喻、擬人需貼合對象特征(如 “老座鐘的擺錘晃啊晃,像奶奶哼歌時晃動的腦袋,每聲‘滴答’都在說‘慢慢走,別著急’”),避免空洞(如 “童年像一幅畫” 這類缺乏個性的表達)。4.邏輯規范全文需圍繞補題內容展開,避免偏離核心(如補題 “黑板報中的精彩”,卻大篇幅寫班級活動)。段落過渡可借助對象的特征串聯(如 “粉筆灰落在講臺上,像去年冬天的雪 —— 那天,我們為了畫好黑板報的報頭,在教室待到天黑”)。【點評】這里是考查半命題作文,就題材來看,則屬于較為常規的成長、感悟、情感類作文,學生平時習作練習也較多。但·要寫得出彩并不容易。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A.重視立意,注意多點題。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主題,主題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思想認識。寫作記敘文要注意多點題,可在首尾通過議論點題,可在文中通過議論或文中人物的對話、心理描寫點題,而結尾的議論點題一般是必不可少的。B.選好題材。可以是題材本身新,也可以是手法新,舊題材寫出新意。題材還可以也應該進行合理虛構。選材時,要盡量寫校園外的,要盡量寫自己熟悉的,要盡量寫有一定的典型性的(能夠以小見大),要盡量寫一個片段,要盡量寫能展開的。C.設計線索 線索是記敘性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貫串成一個有機整體的脈絡。清楚的線索應該是有利于讀者識別、發現的,如標題、穿插的抒情議論、反復出現的某個物體或詞句等。其設計方式則靈活多樣,可以是某個人物、某個事件、某種物體,可以是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轉換,也可以是感情的變化,等等。D.感情真摯,寫出細節。 考場作文要寫真實的我,要符合文學的真實,讓細節豐富文章,給文章帶來溫度。細節描寫要能抓住典型細節,應選擇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題的事。這樣才更具有廣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從而給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六、詩歌鑒賞(共4分)(2024八上·武侯期中)閱讀下面的詩,完成問題。錦城春望卓英英和風裝點錦城春,細雨如絲壓玉塵。漫把詩情訪奇景,艷花濃酒屬閑人。14.本詩題為“錦城春望”,請簡要概括第一、二句中詩人都“望”到了哪些景色。15.本詩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答案】14.陽春三月,惠風和暢,錦城景色秀美;春雨瀟瀟如簾幕,沾濕了輕飛的玉塵,讓它不再隨風起舞。15.一個“漫”字表達了詩人散漫、悠閑的心態,“屬閑人”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安適、愜意。【知識點】把握古詩詞曲的內容;古詩詞曲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對詩歌景物描寫的提煉能力。解題時需抓住詩中的核心意象(如 “和風”“細雨”“玉塵”),分析其特征及營造的氛圍,將詩句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畫面。這類題目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詩歌意象的敏感度,提升描繪景物的能力。(2) 本題考查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解題時需關注詩中的煉字(如 “漫”)和關鍵語句(如 “屬閑人”),結合詩歌整體的春日氛圍,分析詩人的情感傾向。這類題目需要學生結合語境理解詞語的深層含義,體會詩人融于景中的情感,培養詩歌鑒賞的共情能力。14.本題要求概括第一、二句中詩人 “望” 到的景色,需緊扣詩句中的意象和特點展開。“和風裝點錦城春” 描繪了和煦的春風吹拂,為錦城點綴出濃郁的春意,展現出春日錦城的秀美風光;“細雨如絲壓玉塵” 中,“細雨如絲” 寫出春雨細密如絲的形態,“玉塵” 指輕盈的塵土,“壓玉塵” 則表現細雨沾濕塵土,使其不再飛揚的景象。兩句結合,勾勒出春風和煦、春雨細密、錦城春意盎然的畫面。故答案為:陽春三月,惠風和暢,錦城景色秀美;春雨瀟瀟如簾幕,沾濕了輕飛的玉塵,讓它不再隨風起舞。15.本題要求分析后兩句表達的詩人情感,需結合關鍵詞的含義和詩句語境推斷。“漫把詩情訪奇景” 中,“漫” 字意為 “隨意、散漫”,體現出詩人帶著隨性的詩情尋訪美景的悠閑心態;“艷花濃酒屬閑人” 中,“屬閑人” 表明艷麗的花朵、醇厚的美酒都屬于清閑之人,暗指詩人自身,流露出其安于閑適、愜意自在的心境。兩句共同傳達出詩人對春日美景的享受和內心的悠然適意。故答案為:一個 “漫” 字表達了詩人散漫、悠閑的心態,“屬閑人” 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安適、愜意。七、文言文閱讀(共12分)(2024八上·武侯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記游定惠院蘇軾黃州定惠院①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復與參寥禪師②及二三子訪焉,則園已易主。主雖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頭頸。花白而圓,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飲,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處修潔,如吳越間人,竹林花圃皆可喜。晚乃步出城東,入何氏、韓氏竹園。時何氏方作堂竹間,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陰下。有劉唐年主簿者,饋油煎餌,味極美。客尚欲飲,而予忽興盡,乃徑歸。道過何氏小圃,乞其藂橘③,移種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④將適閩中,以后會未可期,請予記之,為異日拊掌。【注釋】①定惠院:在黃州東南。蘇軾初到黃州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時已移居雪堂。②參寥禪師:僧人道潛,蘇軾友人。③藂(cóng)橘:一叢橘樹,菜同“叢”。④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志權交人。1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解有識的一項是( )A.則園己易主 易:替換B.然以予故 故:原因C.時何氏方作覺竹間 方:正當D.晚乃步出城東 步:少伐17.用現代漢語翻譯畫線句子。(1)既飲,往憩于尚氏之架。(2)客尚欲飲,而予忽興盡,乃徑歸。18.本文與《記承天寺夜游》皆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期所作,結合兩文所記件,說說蘇軾所表達情感的異同之處。【答案】16.D17.(1)喝過酒之后,我們去姓尚的人家休息。(2)客人還要喝酒,而我忽然沒了興致,于是直接回家了。18.同:兩篇文章都能表達蘇軾雖然被貶,但是能恬然自適,曠達樂觀的心態。不同:本文寫了朋友之間一起游玩的愉快,也有朋友即將分別的惆悵,如“以后會未可期,請予記之”。《記承天寺夜游》則借助寫月光清冷,發出感慨,傳達出貶官后淡淡的凄涼心情。【知識點】歸納文言文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譯;常用文言實詞【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辨析。文言實詞的理解需結合具體語境,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現象。解題時可將所給釋義代入原句,判斷是否符合句子的整體意思和邏輯,避免望文生義。對于動詞的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動作含義,如 “步” 在此處明顯與 “行走” 相關,而非 “砍伐”。(2)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譯能力。翻譯需遵循 “信、達、雅” 原則,準確把握關鍵詞的含義(如 “既”“憩”“興盡”“徑”),同時注意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對于包含轉折關系的句子,需體現出邏輯層次,使譯文既忠實于原文,又通順易懂。參考譯文:記游定惠院黃州定惠院東邊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枝葉特別繁茉茂盛。每年花開的時候,我都會帶著客人前去喝酒,已經五次醉在這海棠樹之下了。今年又和參寥禪師以及其他兩三個人去訪賞,然而那個園子已經換了主人。主人雖然是個市井之人,但因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這個園子。園子里有很多年老的積木,木性瘦瘠而堅韌,樹的筋脈都顯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頭頸。花為白色,很圓,好像很多顆大粒的珍珠,香氣和顏色都很不平凡。這種樹不討人喜歡,主人本來想過一陣砍去,也是因為我,沒有被砍掉。喝過酒之后,我們去姓尚的人家休息。尚氏也是個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凈整潔,好像江浙一帶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討人喜歡。到了晚上,徒步來到城東,走進了姓何與姓韓人家的竹園。那時何氏在竹林之間修筑大堂,已經把地方都騰出來了,于是把酒放在竹蔭下。有一個叫劉唐年的主簿,送給我們一種油炸的小吃,名字叫“甚酥” ,味道很好。客人還要喝酒,而我忽然沒了興致,于是直接回家了。路上拜訪了姓何人家的小園子,跟他要了一叢橘子,移植到了雪堂的西邊。客人徐得之馬上就要啟程到閩中去,以后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再見面,于是懇請我記下今天之事,作為以后的談資。16.A、“則園已易主” 中 “易” 解釋為 “替換”,指園子已經更換了主人,符合語境,解釋正確;B、“然以予故” 中 “故” 解釋為 “原因”,意為 “但因為我的緣故”,體現園子因蘇軾得以稍加培治的因果關系,解釋正確;C、“時何氏方作堂竹間” 中 “方” 解釋為 “正當”,說明何氏當時正在竹林間建造廳堂,解釋正確;D、“晚乃步出城東” 中 “步” 應解釋為 “步行、散步”,而非 “少伐”。該句描述傍晚蘇軾步行走出城東,“步” 在此處為動詞,表現出行方式,故 D 解釋有誤。故答案為:D。17.(1)“既飲,往憩于尚氏之第” 中,“既” 譯為 “已經、…… 之后”,“憩” 譯為 “休息”,“第” 譯為 “宅院、住所”。整句需體現動作的先后順序,譯為 “喝過酒之后,我們去姓尚的人家休息”,準確傳達出飲酒后前往尚氏住所休息的情景。(2)“客尚欲飲,而予忽興盡,乃徑歸” 中,“尚” 譯為 “還、仍然”,“興盡” 譯為 “沒了興致”,“徑” 譯為 “徑直、直接”。翻譯時需體現轉折關系(“而”)和動作的果斷(“徑歸”),譯為 “客人還要喝酒,而我忽然沒了興致,于是直接回家了”,符合原文中蘇軾興致突變的狀態。故答案為:(1)喝過酒之后,我們去姓尚的人家休息。(2)客人還要喝酒,而我忽然沒了興致,于是直接回家了。18.本題要求對比《記游定惠院》與《記承天寺夜游》中蘇軾情感的異同,需結合兩文所記事件分析:相同點:兩文均作于蘇軾謫居黃州時期。《記游定惠院》中,蘇軾與友人尋訪海棠、游園飲酒,即使園易主仍能享受自然與友情之樂;《記承天寺夜游》中,蘇軾與張懷民共賞月色,發出 “閑人” 之嘆。兩者都體現了他雖遭貶謫,卻能在平凡生活中發現樂趣,保持恬然自適、曠達樂觀的心態。不同點:《記游定惠院》通過與友人同游、接受饋贈、移種橘樹等情節,展現了朋友相聚的愉悅,文末 “以后會未可期,請予記之” 則流露出對友人分別的淡淡惆悵;《記承天寺夜游》則借 “庭下如積水空明” 的清冷月色,在曠達中暗含貶官后的孤寂與凄涼,情感更顯幽微。故答案為:同:兩篇文章都能表達蘇軾雖然被貶,但是能恬然自適,曠達樂觀的心態。不同:本文寫了朋友之間一起游玩的愉快,也有朋友即將分別的惆悵,如 “以后會未可期,請予記之”。《記承天寺夜游》則借助寫月光清冷,發出感慨,傳達出貶官后淡淡的凄涼心情。八、名著閱讀(4分)19.(2024八上·武侯期中)閱讀下面選段,完成后面的填空題。“蔣介石懸賞八萬元要他的首級,可是在他的司令部門前,只有一個哨兵。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凈,陳設很簡單。土炕上掛的一頂蚊帳,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頭放著兩只鐵制的文件箱,一張木制的小炕來當作辦公泉。哨兵向他報告我的到來的時候,他正在伏案看電報。”本片段選自《紅星照耀中國》,文中的他是 (姓名),從本段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 的人。【答案】周恩來;生活上簡單樸素,在工作上認真勤懇【知識點】《紅星照耀中國》【解析】【分析】本片段出自《紅星照耀中國》,作者斯諾通過對周恩來住所及工作場景的描寫,展現了周恩來的人物形象。1.根據文中 “蔣介石懸賞八萬元要他的首級” 以及相關描述,結合《紅星照耀中國》的內容可知,這個人是周恩來。在歷史上,蔣介石對共產黨人進行殘酷迫害,周恩來作為重要的共產黨領袖,被蔣介石視為眼中釘,曾多次被懸賞抓捕 。2.從 “里面很干凈,陳設很簡單。土炕上掛的一頂蚊帳,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頭放著兩只鐵制的文件箱,一張木制的小炕桌當作辦公桌” 這些對住所陳設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周恩來生活上簡單樸素,不追求物質享受;“他正在伏案看電報” 則體現出他在工作上認真勤懇,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故答案為: “周恩來”; “生活上簡單樸素,在工作上認真勤懇”。【點評】本題通過對選段的理解,考查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這是名著閱讀中的關鍵能力之一。選段雖簡短,但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分析素材。學生需緊扣文本細節,從環境描寫、人物行為等方面入手,解讀其背后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特點與精神品質。在作答時,學生要避免僅對選段內容簡單復述,而應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內涵。例如,不能只說 “選段寫了周恩來住的地方簡單,在看電報”,而要進一步闡述這種簡單的居住環境如何體現他的簡樸,看電報這一行為怎樣反映他對工作的投入。同時,此選段也為學生理解《紅星照耀中國》這部作品的魅力提供了一個切入點。通過這樣的片段,學生能真切感受到書中對共產黨領導人真實、生動的刻畫,體會到這些革命先輩們的偉大人格,進而理解中國革命勝利的內在動力與精神支撐,提升對作品主題深度與廣度的理解。20.(2024八上·武侯期中)下面是《紅星照耀中國》中有關三位紅軍領袖的評價,哪一項匹配不當?請結合閱讀體驗,作出判斷并寫出正確的評價對象。A.朱德——他是堅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舊歷史間的橋梁 。B.周恩來——他的自傲和熱烈,雖不免有點樸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誠懇。C.彭德懷——他是一個活潑的、喜歡發笑的人,是一個大的滑稽家。【答案】B。徐海東【知識點】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經典情節【解析】【分析】 徐海東被稱為“ 紅色窯工 ”,中國共產黨的軍事領導人中,恐怕沒有人能比徐海東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沒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除了他曾經在湖北一個窯場做過工,外界對他很少了解。蔣介石把他稱為文明的一大害。原文寫到“ 他的自豪的熱情未免有點幼稚天真,但是極其真誠,他的部下對他的擁戴的秘密也許就在這里。他對自己的部隊極感自豪——不論他們是作為個人,還是作為戰士、騎兵、革命者的能力。 ”B項對應徐海東,不是周恩來。故答案為:B; 徐海東【點評】本題考查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的掌握。答題時應注意,分析一個人的形象時,一定要根據文章內容、故事情節、人物的言行舉止、文章對人物的各種描寫等來整體感知的。概括時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點。九、現代文閱讀(18分)(2024八上·武侯期中)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墨香里的年味兒徐進①臨近歲尾,年味兒這來這濃,我似乎又嗅到了一股淡淡的墨香,又看到了紅紅大大的春聯。②父親與對聯有著深深的情緣。自我記事起,鄉飾紅白喜事的對聯,都是父親寫的,我家的春聯也是父親書寫的。③受父親影響,孩提時,我就對春聯情有獨鐘。因為過年的時候,截紅紙,寫對子,貼春聯,是父親必須親自去做的事情,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也跟著忙活,從中享受春聯帶給我們一家人的喜慶與希望。④猶記得每年寒假,還沒回家,父親就會給我打來電話,囑咐發買紅紙。父親自有毛筆和沒用完的墨汁,就擔心沒有紅紙寫不成春聯。我知道,每到過年,他都會自作一副對聯,很仔細地貼上,畢竟一年是一年,新年要有點新氣象。⑤大街兩旁,擺滿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年畫、聯、中國結和火紅的燈籠,年就這樣歡歡喜喜地趕來了。我在店內挑選紅紙時,看到里面放的春聯,總感覺沒有父親寫的春聯的那種家的味道和幸福氣息,因為那是他依據自家的實際情況寫出的。⑥我讀書那幾年,物質條件差,家里貧窮了些。然而每到臘月三十,父親都會早早地起床,找出我買來的大紅紙,眉頭微,目光專注地折疊,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撥開,收攏,為寫春聯做準備。為了書寫時能找到每個字的中心點,父親比對著擬出的春聯字數,將紅紙盈出“X”痕。如果字數多了,還要熬點糨糊,以便把兩條紅紙連接成一個長條,這樣寫春聯的紙才夠長。我就拿著粘接的紅紙在炭火前慢慢烘干,遞給父親。⑦父親一邊啟開先前為別人寫喜聯時用過的大瓶墨水瓶蓋,一邊示意我把紅紙擺放在大案上。我自然明白父親要開始寫春聯了。我用右手把紅條紙的前段按住,父親開始非常慎重地蘸墨書寫,每寫完一個字,我就向前拉一點兒。天很冷,手也凍了,但墨香淡淡地散開,節日的喜慶也蔓延開來。父親越寫越精神,臉上也紅紅的,寫到最后反而解開外套扣于,說寫得流汗了。寫完之后,父親再快重地書寫橫批。⑧在等待字跡變干的間隙,父親還要對者親手寫的這副對聯品評一番,和我絮叨著哪個字寫得還好,哪個字寫得有些什么問題。我也和父親一道欣賞和評判得不亦樂乎。有問題的字改是改不成了,但我還是從中領悟到了一些春聯書寫的小竅門,感受到了寫春聯的樂趣。⑨后來的幾個春節,父親約我齊作春聯。他一邊書寫,一邊慫恿著我來寫。我讀師范時練過柳體①,也能夠信手完成,只是和一直堅持寫對聯、令我仰慕的父親相比,自感寫得差遠了。父親看了卻叫好,眼里充滿了贊賞,說比他的“我字體”有章法。就這樣,我和父親合作完成春聯的創作,滿滿的幸福感便伴者墨香在我們之間彌漫開來。⑩歲月更迭,一年又一年。每當春節越來越近時,家家戶戶忙著過年,緊多密鼓地準備著各種吃的、喝的、穿的、玩的,貼上的春聯也多是買來的。唯獨我家自己寫春聯、貼春聯的傳統依然在。 墨香里的年味兒,一直彌漫在我心間,家門上貼著的紅紅的春聯也時常閃爍在我眼前。墨香里,有我們對家庭溫馨場面的深深回憶,有我們對父親濡養教誨的綿綿深情,有我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般般期許,更有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默默傳承。(選自《意林》,有刪改)【注釋】①柳體:唐代柳公權所寫的字體,筆畫道勁。21.閱讀文章第⑥一⑨段,填寫表格。段落 第⑥段 第⑦段 第⑧段 第⑨段內容概括 A 書寫春聯 C 齊作春聯態度情感 小心翼翼 B 不亦樂乎 D 22.文章第⑥段畫線句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有什么作用?然而每到臘月三十,父親都會早早地起床,找出我買來的大紅紙,眉頭微蹙,目光專注地折疊,用小刀小心翼翼地裁開,收攏,為寫春聯做準備。23.文章第⑨段中對于“我”寫的春聯父親叫好,而和父親相比“我”“自感寫得差遠了”,分別是什么原因?24.“春聯”在文章中多次出現,有什么作用?【答案】21.裁備春聯;越發精神;品評春聯;幸福滿滿22.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寫出了父親裁剪紅紙、準備春聯的小心、專注,突出父親對寫春聯這件事的認真、重視。23.父親對于“我”寫的春聯“叫好”,一方面是一種鼓勵,另一方面是“我”練過柳體,能夠信手完成。“我”覺得和父親比較“差遠了”是因為父親一直堅持寫對聯,有經驗、有能力,表現出“我”對父親的仰慕。24.線索,貫穿全文。“春聯”上寄托著作者對過去溫馨家庭的美好回憶;“春聯”上寄托了作者對父親的懷念和留戀;“春聯”上有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聯”上有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默默傳承。【知識點】記敘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節;理解文章關鍵語句意思;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對文章段落內容的梳理與概括能力。解題時需聚焦段落中的動作描寫、狀態描寫和情感詞句,區分 “事件” 與 “態度 / 情感”,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歸納。這類題目有助于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提煉要點的能力,是記敘文閱讀的基礎題型。(2)本題考查對人物描寫方法及作用的分析能力。常見的人物描寫方法包括動作、神態、語言、心理、外貌等。解題時需先識別具體方法,再結合語境分析其對表現人物性格、情感或文章主題的作用。動作和神態描寫的核心是通過細節展現人物特質,本題中即通過父親的動作和神情,凸顯其對春聯的重視。(3) 本題考查對文中人物心理的理解能力。解題時需結合人物的身份、經歷及上下文語境,分析不同態度背后的原因,既要考慮客觀事實,也要兼顧情感因素。這類題目有助于培養學生透過文字表面,挖掘人物內心世界的能力。(4)本題考查對文章中核心意象作用的分析能力。核心意象的作用通常包括結構上的線索功能和內容上的象征意義、情感載體功能。解題時需梳理意象在文中的出現脈絡,分析其與情節發展、人物情感、文章主旨的關聯。本題中 “春聯” 既是敘事的線索,也是情感與文化的載體,需全面把握其多重作用。21.本題要求根據第⑥—⑨段內容,填寫表格中的 “內容概括” 和 “態度情感”,需逐段提取關鍵信息。第⑥段:主要描寫父親 “找出大紅紙”“折疊”“用小刀小心翼翼地裁開” 等準備工作,可概括為 “裁備春聯”;第⑦段:通過 “父親越寫越精神,臉上也紅紅的”“寫得流汗了” 等描寫,體現其 “越發精神” 的狀態;第⑧段:核心是 “父親還要對著親手寫的這副對聯品評一番”“我也和父親一道欣賞和評判”,可概括為 “品評春聯”;第⑨段:“滿滿的幸福感便伴著墨香在我們之間彌漫開來” 直接點明情感,即 “幸福滿滿”。故答案為:裁備春聯;越發精神;品評春聯;幸福滿滿。22.本題要求分析第⑥段畫線句的描寫方法及作用,需結合句子中的關鍵詞判斷。畫線句中,“早早地起床,找出…… 折疊,用小刀小心翼翼地裁開,收攏” 是動作描寫,細致刻畫了父親準備春聯時的一系列操作;“眉頭微蹙,目光專注” 是神態描寫,展現了父親的神情狀態。兩種描寫方法結合,生動表現了父親裁剪紅紙時的小心與專注,突出了他對寫春聯這件事的重視和認真態度,為后文寫春聯的鄭重氛圍做了鋪墊。故答案為: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寫出了父親裁剪紅紙、準備春聯的小心、專注,突出父親對寫春聯這件事的認真、重視。23.本題要求分析父親叫好與 “我” 自感不足的原因,需結合第⑨段上下文推斷。父親叫好的原因:文中提到 “我讀師范時練過柳體,也能夠信手完成”,說明 “我” 有一定書寫基礎;同時,父親的 “叫好” 和 “眼里充滿了贊賞” 包含著對 “我” 的鼓勵與肯定,體現了父親的慈愛。“我” 自感差遠了的原因:“父親一直堅持寫對聯”,經驗豐富且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而 “我” 對父親充滿仰慕,因此覺得自己的字在功底和韻味上不及父親。故答案為:父親對于 “我” 寫的春聯 “叫好”,一方面是一種鼓勵,另一方面是 “我” 練過柳體,能夠信手完成。“我” 覺得和父親比較 “差遠了” 是因為父親一直堅持寫對聯,有經驗、有能力,表現出 “我” 對父親的仰慕。24.本題要求分析 “春聯” 在文中的作用,需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梳理。結構上:“春聯” 貫穿全文,從父親準備寫春聯、書寫、品評,到 “我” 與父親齊作春聯,再到對春聯承載的回憶與情感的抒發,是文章的線索,使全文內容緊湊連貫。內容上:“春聯” 寄托了豐富的情感與意義 —— 是 “家庭溫馨場面的深深回憶”,是 “對父親濡養教誨的綿綿深情”,是 “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般般期許”,更是 “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默默傳承”,深化了文章主題。故答案為:線索,貫穿全文。“春聯” 上寄托著作者對過去溫馨家庭的美好回憶;“春聯” 上寄托了作者對父親的懷念和留戀;“春聯” 上有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聯” 上有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默默傳承。十、語言運用(共12分)25.(2024八上·武侯期中)請給下面的這段文字擬一個合適的新聞標題。(每日經濟新聞)10月20日,以“科幻筑夢融合共生”為主題的世界科幻大會首屆產業發展峰會在成都舉行,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聯合主席本·亞洛,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榮譽主賓、科幻作家劉慈欣等來自世界各地科幻領域的500余名專家、作家、學者、行業從業者,齊聚一堂,圍繞著科幻產業發展、聯動融合、未來趨勢等話題,在成都共同仰望宇宙星河,觀點碰撞、交流探討世界科幻產業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世界科幻大會首次舉辦產業發展活動,也是成都的一次重大創新。峰會現場發布《科幻產業成都共識》、“天問計劃”、《2023中國成都科幻產業報告》等重磅產業共識、成果。與此同時,21個簽約科幻產業項目集中簽約,項目總投資約80億元。現場還發布成都科幻產業機會清單,發布項目40個,釋放380億產業發展機會。科幻產業的興盛,與作為市場主體的相關企業同樣密不可分。活動現場,就科幻產業的未來,相關企業也結合自身所在領域,展望了科幻產業的未來圖景。【答案】示例:世界科幻大會首屆產業發展峰會在成都舉行【知識點】新聞標題【解析】【分析】新聞標題需以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核心事件,包含主體(誰)、事件(做什么 / 發生了什么)、地點(哪里) 三大要素。本段文字的核心主體是 “世界科幻大會首屆產業發展峰會”;核心事件是 “舉行”;地點是 “成都”。故答案為: 世界科幻大會首屆產業發展峰會在成都舉行【點評】新聞標題擬寫首先要做到準確性,即標題完全貼合原文信息,其次要做到簡潔性,用最少的文字(21 字)概括了新聞的核心內容,避免了對峰會主題、參會人員、具體成果等細節的堆砌,符合標題 “畫龍點睛” 的功能。最后要做到完整性,雖未提及峰會的具體成果(如發布共識、項目簽約等),但作為基礎標題,已完整傳達 “何時何地發生了何事” 的核心信息,滿足讀者對新聞事件的基本認知需求。若需進一步突出峰會的重要性或成果,可在基礎標題上拓展(如 “世界科幻大會首屆產業發展峰會蓉城舉辦,多項成果發布”),但示例標題作為標準新聞標題,已達到 “準確、簡潔、完整” 的核心要求。26.(2024八上·武侯期中)童謠,融入我們的生活,伴隨我們的成長。請結合下面思維導圖的提示,用四字短語補全空缺處,概括童謠的特點。【答案】①歷史悠久 ②分布廣泛 ③內容淺顯 ④形式多樣【知識點】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材料內容的概括。解題時首先觀察所給出的童謠特點的示例,“價值豐厚”是用主謂短語的形式來概括方框中的內容,我們就以此為例來對四個方框中的內容依次進行概括。①《詩經》中已見童謠,表現童謠“歷史悠久”;②中的“世界各國”“各民族”可知表現的是范圍,突出童謠“分布廣泛”;③中的“貼近生活”易懂”,可知童謠“內容淺顯”;④“謎語歌、數數歌、游戲歌……”給出的是童謠的不同類別,表現其“形式多樣”。據此理解進行填寫即可。故答案為:①歷史悠久 ②分布廣泛 ③內容淺顯 ④形式多樣【點評】本題考查考生對材料內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仔細觀察圖表,抓住圖表中的關鍵信息,結合題干的主題,按照要求進行作答,注意對給出的信息的把握,要聯系生活經驗運用恰當的詞語。27.(2024八上·武侯期中)閱讀下面有關“童謠”的短文,聯系全文,將空缺內容補寫完整,注意語意連貫。① ?據史料,童謠最早見于《詩經·魏風》。② 如古人還將其稱為“孺子歌”“童兒歌”“兒童謠”“小兒語”等。“胖娃兒胖嘟嘟,騎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兒騎白馬……”一首首川西童謠伴著孩子們清脆的童音,在深深的巷子里,③ ,在幽幽的小院中久久回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就這么說著,唱著,長大成人,走出了巷子,走出了田野,走出了院子。然而,童謠卻④ 。【答案】童謠起源于何時;童謠別稱很多;在青青的田野上;把那份純真永遠留在了他們心里【知識點】銜接仿寫;語言連貫【解析】【分析】本題要求結合上下文補寫關于 “童謠” 的短文,需確保語意連貫,內容貼合主題。①處:后文 “據史料,童謠最早見于《詩經 魏風》” 回答了童謠的起源時間,故前文應是設問 “童謠起源于何時”,引出下文對起源的說明。②處:后文列舉 “孺子歌”“童兒歌” 等名稱,說明童謠有多種別稱,因此補寫 “童謠別稱很多”,起到總起作用。③處:前文 “深深的巷子里”、后文 “幽幽的小院中” 均為地點描寫,且形成排比,結合川西地域特點,補寫 “在青青的田野上”,使畫面更完整。④處:前文寫孩子長大離開,“然而” 表轉折,強調童謠對人的影響深遠,補寫 “把那份純真永遠留在了他們心里”,體現童謠的持久意義。故答案為:童謠起源于何時;童謠別稱很多;在青青的田野上;把那份純真永遠留在了他們心里。【點評】本題考查語言表達。第一處,從后文“據史料,童謠最早見于《詩經 魏風》”能夠明確,這里是在探尋童謠最初出現的時間節點,所以應填一個關于童謠起源時間的疑問句,例如“童謠起源于何時”“童謠究竟誕生于何時呢”等。第二處,后面列舉了古人對童謠的諸多不同稱呼,像“孺子歌”“童兒歌”等,這顯然是在闡述童謠有眾多別稱這一情況,故此處可填“童謠的別稱多種多樣”“童謠別稱很多”等。第三處,依據前文“在深深的巷子里”以及后文“在幽幽的小院中” 的結構,同時結合童謠傳唱的常見場景,這里需要填寫一個類似的地點狀語,比如“在廣袤的田埂間”“在青青的田野上”以此構成排比句式,展現童謠在孩子成長環境中的廣泛傳播。第四處,前文講述孩子們長大離開曾經的生活之地,“然而”表示轉折,意在強調童謠雖然沒有跟隨孩子的腳步物理性地離開,但它所承載的純真特質卻深深地印刻在孩子們的內心深處,所以可填“將那一抹純真深深地印在了他們心底”“把那份純真永遠留在了他們心里”等。1 / 1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三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一、基礎知識(每小題3分,共12分)1.(2024八上·武侯期中)下面加點字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依傍(bàng) 池沼(zhǎo) 勻稱(chèn) 惟妙惟肖(xiào)B.鐫刻(juān) 雕鏤(1óu) 斟酌(zhuó) 屏息斂聲(bǐng)C.推崇(chóng) 河堤(tī) 殺戮(lù) 長途跋涉(bá)D.輕盈(yíng) 翹首(qiào) 悄然(qiǎo) 銳不可當(dāng)2.(2024八上·武侯期中)下列語句中書寫正確的一項是( )A.國民黨的廣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聽見南京拒絕和平,都很瀉氣。B.橋的設計完全和乎科學原理,施工技術更是巧妙絕輪。C.大致說來,那些門和窗盡量工細而絕不庸俗,即使簡樸而別俱匠心。D.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3.(2024八上·武侯期中)下列語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一項是( )A.在奧運賽場上,全紅嬋創下了歷史的最高分紀錄,得了在場觀眾振聾發聵的歡呼聲。B.這幫在春熙路附近作案的犯罪團伙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四處奔逃,殫精竭慮。C.齊白石能把蜻蜓畫得惟妙惟肖,造型和比例都很精準,連翅膀上的脈絡都清晰可見。D.老師因地制宜,根據小明的學習情況,安排了有針對性的學習計劃,幫助他奪得佳績。4.(2024八上·武侯期中)下列語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通過冬奧歌曲的演唱和精彩短片的呈現,喚起了人們對北京冬奧會的好回憶。B.電影《長空之王》之所以爆紅,是因為影片激起了中國青年的責任意識的原因。C.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和順利返回,是載入中華民族史冊的不朽盛事。D.產品質量過不過關、服務有沒有保障,才是決定用戶以后購買的關鍵。二、文言文閱讀(每小題3分,共12分)(2024八上·武侯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 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 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嗚三聲淚沾裳。【乙】記承天寺夜游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加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丙】與朱元思書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邀,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5.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屬引凄異 屬:延長B.念無與為樂者 念:考慮;想到C.互相軒邀 軒:向高處伸展D.窺谷忘反 反:同“返”,返回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春冬之時 何陋之有B.自富陽至桐廬 自非亭午夜分C.不以疾也 靜以修身D.相與步于中庭 其一犬坐于前7.下列對文中兩線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險。A.至于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沿途的航路都受阻而斷絕了,不能通航。有時碰到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這時早晨(坐船)向白帝城出發,傍晚才江陵。B.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斷,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有時候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便可到達江陂。C.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沿途的航路都受阻而斷絕了,不能通航。倘若碰到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這時只要早晨(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便可到達江陵。D.至于夏天江水沒上山陵的時候,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都被阻斷,不能通航。有時碰到皇帝的命令緊急傳達,有時候早晨(坐船)從白帝城出發,傍晚才到江陵。8.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甲文先寫了三峽風貌,后抓住三峽不同季節的特點,依次寫出三峽的清幽美、奔放美和凄婉美;丙文先總說富春江山水的特點,然后緊承“異水”“奇山”予以分說,緊扣“天下獨絕”四字。B.三篇選文從情感看都表達對自然之景的喜愛,但各有側重。甲文含壯美豪情、秀美雅趣、凄美悲涼三重境界:乙文既有賞月欣喜,又有貶謫悲涼,人生豁達,情感幽微;丙文抒厭棄名利,渴歸山林之情,情趣高雅。C.三篇選文從手法看都用到描寫,但各有特色。甲文多做點染勾勒,不事精雕細琢;乙文熔敘事、寫景、抒情為一爐,環環相扣:丙文調動感官感受,運用了多種手法描寫。D.三篇選文從語言看都簡潔凝練,但各有千秋。甲文駢散結合,多用四言,音韻和諧又參差變化;乙文信筆寫來如行云流水,事、景、人、情渾然一體:丙文以對偶寫景,突顯強化景物特征,又音韻整齊,朗朗上口。三、默寫(共6分)9.(2024八上·武侯期中)默寫古詩文中的名篇名句。(1)補寫出下列詩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選其中兩句作答,如三句都寫,則以前兩句為準)① ?松柏有本性。(劉楨《贈從弟》)②急湍甚箭, 。(吳均《與朱元思書》)⑧ ,路遠莫致之。(《庭中有奇樹》)(2)請默寫出崔顥《黃鶴樓》的頷聯、頸聯,或者李白《渡荊門送別》的頸聯、尾聯,在橫線上先寫出題目再按要求默寫。 四、現代文閱讀(共10分)(2024八上·武侯期中)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筷子春秋①我們的祖先何時開始使用筷子,已無可考。但這兩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練操縱,使用起來靈巧無比,難怪西方有學者贊揚筷子是古老東方文明代表。②筷子在先秦時稱為“梜”,是木字旁,不是“挾”。《禮記·曲禮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鄭玄的注釋是“梜,猶箸也”。司馬遷的《史記·宋微子世家》謂“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桮’。”說明“箸”的稱呼始自商代。③“箸”變成今天的“筷”,有個說法是與江南沿海的船民有關,因“箸”與“住”同音,對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稱“箸”為“快兒”。又因多數“快兒”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宇上加了竹字頭,成為“筷子”。雖明代已經有人稱“箸”為“快”或“筷”,但清《康熙字典》僅收錄了“箸”而并未收錄“筷”。④《禮記》有所謂“飯黍毋從箸”,先秦時人們吃飯用手抓食,箸只用于夾菜。從飲食進化推想,原始社會以手抓食可謂自然不過,其后的食器發展為“匕”,曲柄淺斗,很像今天的羹匙,今天的“匙”相信是由“匕”發展而來,但總不及用箸夾菜更為方便。⑤理論上,促成“箸”的誕生,契機應是熱食燙手。先民發明鉆木取火,將食物煮熟后,隨手用樹枝撈取是合理推測,因為原始人類生活在森林和洞穴,最方便的材料是樹枝。從現在筷子的形體來看,它還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⑥筷子雖是餐具,卻又像微型健身器。有學者指出,用筷子進食時,要牽動人體三十多個關節和五十多條肌肉,有助于刺激神經系統的活動。⑦筷子不過是小小餐具,卻魅力十足,成為文明進步的標志。法國思想家羅蘭·巴特談到筷子時認為,筷子不像西方餐具刀、叉那樣用于切、扎、截,因而“食物不再成為人們暴力之下的獵物,而是和諧傳送的物質”。10.本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有關“筷子”的知識?11.第④段劃線部分采用了哪種說明方法,作用是什么?12.第⑤段加點的“理論上”能否刪去?結合文意說明理由。五、作文(60分)13.(2024八上·武侯期中)天地中、生活中精彩無處不在。精彩,可以是物:書本、唐詩、書包等;也可以是一段時間:童年、初三、回憶等;也可以是一個地點:老家、角落等。如果你是一個眼中有光、心中有愛的人,就能在生活中的人、事、物、景中發現精彩,品味精彩,通過講述自己不被人知的故事,表達成長的感悟;或通過父母、老師、同學間的故事,表達美好的情感;或通過自己的探究,表現對真理的執著等。請以《________中的精彩》為題,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要求:①把題目補充完整;②自定立意,要有真情實感;③不得抄襲、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等。六、詩歌鑒賞(共4分)(2024八上·武侯期中)閱讀下面的詩,完成問題。錦城春望卓英英和風裝點錦城春,細雨如絲壓玉塵。漫把詩情訪奇景,艷花濃酒屬閑人。14.本詩題為“錦城春望”,請簡要概括第一、二句中詩人都“望”到了哪些景色。15.本詩后兩句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七、文言文閱讀(共12分)(2024八上·武侯期中)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記游定惠院蘇軾黃州定惠院①東小山上,有海棠一株,特繁茂。每歲盛開,必攜客置酒,已五醉其下矣。今年復與參寥禪師②及二三子訪焉,則園已易主。主雖市井人,然以予故,稍加培治。山上多老枳木,性瘦韌,筋脈呈露,如老人頭頸。花白而圓,如大珠累累,香色皆不凡。此木不為人所喜,稍稍伐去,以予故,亦得不伐。既飲,往憩于尚氏之第。尚氏亦市井人也,而居處修潔,如吳越間人,竹林花圃皆可喜。晚乃步出城東,入何氏、韓氏竹園。時何氏方作堂竹間,既辟地矣,遂置酒竹陰下。有劉唐年主簿者,饋油煎餌,味極美。客尚欲飲,而予忽興盡,乃徑歸。道過何氏小圃,乞其藂橘③,移種雪堂之西。坐客徐君得之④將適閩中,以后會未可期,請予記之,為異日拊掌。【注釋】①定惠院:在黃州東南。蘇軾初到黃州曾寓居定惠院,作此文時已移居雪堂。②參寥禪師:僧人道潛,蘇軾友人。③藂(cóng)橘:一叢橘樹,菜同“叢”。④徐君得之:徐大正,字得之,志權交人。1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解有識的一項是( )A.則園己易主 易:替換B.然以予故 故:原因C.時何氏方作覺竹間 方:正當D.晚乃步出城東 步:少伐17.用現代漢語翻譯畫線句子。(1)既飲,往憩于尚氏之架。(2)客尚欲飲,而予忽興盡,乃徑歸。18.本文與《記承天寺夜游》皆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期所作,結合兩文所記件,說說蘇軾所表達情感的異同之處。八、名著閱讀(4分)19.(2024八上·武侯期中)閱讀下面選段,完成后面的填空題。“蔣介石懸賞八萬元要他的首級,可是在他的司令部門前,只有一個哨兵。我到屋子里以后看到里面很干凈,陳設很簡單。土炕上掛的一頂蚊帳,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頭放著兩只鐵制的文件箱,一張木制的小炕來當作辦公泉。哨兵向他報告我的到來的時候,他正在伏案看電報。”本片段選自《紅星照耀中國》,文中的他是 (姓名),從本段中可以看出他是一個 的人。20.(2024八上·武侯期中)下面是《紅星照耀中國》中有關三位紅軍領袖的評價,哪一項匹配不當?請結合閱讀體驗,作出判斷并寫出正確的評價對象。A.朱德——他是堅忍不拔精神的化身,是新舊歷史間的橋梁 。B.周恩來——他的自傲和熱烈,雖不免有點樸野之感,可是他是十分的誠懇。C.彭德懷——他是一個活潑的、喜歡發笑的人,是一個大的滑稽家。九、現代文閱讀(18分)(2024八上·武侯期中)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題。墨香里的年味兒徐進①臨近歲尾,年味兒這來這濃,我似乎又嗅到了一股淡淡的墨香,又看到了紅紅大大的春聯。②父親與對聯有著深深的情緣。自我記事起,鄉飾紅白喜事的對聯,都是父親寫的,我家的春聯也是父親書寫的。③受父親影響,孩提時,我就對春聯情有獨鐘。因為過年的時候,截紅紙,寫對子,貼春聯,是父親必須親自去做的事情,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也跟著忙活,從中享受春聯帶給我們一家人的喜慶與希望。④猶記得每年寒假,還沒回家,父親就會給我打來電話,囑咐發買紅紙。父親自有毛筆和沒用完的墨汁,就擔心沒有紅紙寫不成春聯。我知道,每到過年,他都會自作一副對聯,很仔細地貼上,畢竟一年是一年,新年要有點新氣象。⑤大街兩旁,擺滿了令人眼花繚亂的年畫、聯、中國結和火紅的燈籠,年就這樣歡歡喜喜地趕來了。我在店內挑選紅紙時,看到里面放的春聯,總感覺沒有父親寫的春聯的那種家的味道和幸福氣息,因為那是他依據自家的實際情況寫出的。⑥我讀書那幾年,物質條件差,家里貧窮了些。然而每到臘月三十,父親都會早早地起床,找出我買來的大紅紙,眉頭微,目光專注地折疊,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撥開,收攏,為寫春聯做準備。為了書寫時能找到每個字的中心點,父親比對著擬出的春聯字數,將紅紙盈出“X”痕。如果字數多了,還要熬點糨糊,以便把兩條紅紙連接成一個長條,這樣寫春聯的紙才夠長。我就拿著粘接的紅紙在炭火前慢慢烘干,遞給父親。⑦父親一邊啟開先前為別人寫喜聯時用過的大瓶墨水瓶蓋,一邊示意我把紅紙擺放在大案上。我自然明白父親要開始寫春聯了。我用右手把紅條紙的前段按住,父親開始非常慎重地蘸墨書寫,每寫完一個字,我就向前拉一點兒。天很冷,手也凍了,但墨香淡淡地散開,節日的喜慶也蔓延開來。父親越寫越精神,臉上也紅紅的,寫到最后反而解開外套扣于,說寫得流汗了。寫完之后,父親再快重地書寫橫批。⑧在等待字跡變干的間隙,父親還要對者親手寫的這副對聯品評一番,和我絮叨著哪個字寫得還好,哪個字寫得有些什么問題。我也和父親一道欣賞和評判得不亦樂乎。有問題的字改是改不成了,但我還是從中領悟到了一些春聯書寫的小竅門,感受到了寫春聯的樂趣。⑨后來的幾個春節,父親約我齊作春聯。他一邊書寫,一邊慫恿著我來寫。我讀師范時練過柳體①,也能夠信手完成,只是和一直堅持寫對聯、令我仰慕的父親相比,自感寫得差遠了。父親看了卻叫好,眼里充滿了贊賞,說比他的“我字體”有章法。就這樣,我和父親合作完成春聯的創作,滿滿的幸福感便伴者墨香在我們之間彌漫開來。⑩歲月更迭,一年又一年。每當春節越來越近時,家家戶戶忙著過年,緊多密鼓地準備著各種吃的、喝的、穿的、玩的,貼上的春聯也多是買來的。唯獨我家自己寫春聯、貼春聯的傳統依然在。 墨香里的年味兒,一直彌漫在我心間,家門上貼著的紅紅的春聯也時常閃爍在我眼前。墨香里,有我們對家庭溫馨場面的深深回憶,有我們對父親濡養教誨的綿綿深情,有我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般般期許,更有我們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默默傳承。(選自《意林》,有刪改)【注釋】①柳體:唐代柳公權所寫的字體,筆畫道勁。21.閱讀文章第⑥一⑨段,填寫表格。段落 第⑥段 第⑦段 第⑧段 第⑨段內容概括 A 書寫春聯 C 齊作春聯態度情感 小心翼翼 B 不亦樂乎 D 22.文章第⑥段畫線句運用了什么描寫方法,有什么作用?然而每到臘月三十,父親都會早早地起床,找出我買來的大紅紙,眉頭微蹙,目光專注地折疊,用小刀小心翼翼地裁開,收攏,為寫春聯做準備。23.文章第⑨段中對于“我”寫的春聯父親叫好,而和父親相比“我”“自感寫得差遠了”,分別是什么原因?24.“春聯”在文章中多次出現,有什么作用?十、語言運用(共12分)25.(2024八上·武侯期中)請給下面的這段文字擬一個合適的新聞標題。(每日經濟新聞)10月20日,以“科幻筑夢融合共生”為主題的世界科幻大會首屆產業發展峰會在成都舉行,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聯合主席本·亞洛,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會榮譽主賓、科幻作家劉慈欣等來自世界各地科幻領域的500余名專家、作家、學者、行業從業者,齊聚一堂,圍繞著科幻產業發展、聯動融合、未來趨勢等話題,在成都共同仰望宇宙星河,觀點碰撞、交流探討世界科幻產業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世界科幻大會首次舉辦產業發展活動,也是成都的一次重大創新。峰會現場發布《科幻產業成都共識》、“天問計劃”、《2023中國成都科幻產業報告》等重磅產業共識、成果。與此同時,21個簽約科幻產業項目集中簽約,項目總投資約80億元。現場還發布成都科幻產業機會清單,發布項目40個,釋放380億產業發展機會。科幻產業的興盛,與作為市場主體的相關企業同樣密不可分。活動現場,就科幻產業的未來,相關企業也結合自身所在領域,展望了科幻產業的未來圖景。26.(2024八上·武侯期中)童謠,融入我們的生活,伴隨我們的成長。請結合下面思維導圖的提示,用四字短語補全空缺處,概括童謠的特點。27.(2024八上·武侯期中)閱讀下面有關“童謠”的短文,聯系全文,將空缺內容補寫完整,注意語意連貫。① ?據史料,童謠最早見于《詩經·魏風》。② 如古人還將其稱為“孺子歌”“童兒歌”“兒童謠”“小兒語”等。“胖娃兒胖嘟嘟,騎馬上成都,成都又好耍,胖娃兒騎白馬……”一首首川西童謠伴著孩子們清脆的童音,在深深的巷子里,③ ,在幽幽的小院中久久回蕩。一代又一代的孩子就這么說著,唱著,長大成人,走出了巷子,走出了田野,走出了院子。然而,童謠卻④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常用易錯字字音【解析】【分析】A、“依傍(bàng)”“池沼(zhǎo)”“勻稱(chèn)”“惟妙惟肖(xiào)” 注音全部正確。“稱” 在此處讀 “chèn”,意為適合、相當;“肖” 讀 “xiào”,形容相似,均符合語境。B、“雕鏤(1óu)” 注音錯誤,正確讀音應為 “lòu”,“鏤” 指雕刻,需注意聲調為去聲;其他詞語注音正確。C、“河堤(tī)” 注音錯誤,正確讀音應為 “dī”,“堤” 指擋水的建筑物,聲母為 “d” 而非 “t”;其他詞語注音正確。D、“翹首(qiào)” 注音錯誤,正確讀音應為 “qiáo”,“翹首” 指抬起頭望,讀 “qiáo”;其他詞語注音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漢字字音的辨析能力。字音辨析需注意多音字(如 “稱”“肖”“翹”)、形近字(如 “堤” 與 “提”)及易錯聲調(如 “鏤” 讀 “lòu”)。解題時可結合詞語含義記憶讀音,如 “翹首” 中 “翹” 取 “抬起” 義,讀 “qiáo”;“勻稱” 中 “稱” 取 “適合” 義,讀 “chèn”。平時應注重積累常見易錯字音,建立錯題本,提高辨析準確性。2.【答案】D【知識點】同音字字形辨析【解析】【分析】A、“瀉氣” 書寫錯誤,正確應為 “泄氣”,“泄” 有排出、失去的意思,“泄氣” 指失去信心或干勁,故 A 錯誤;B、“和乎” 應改為 “合乎”,“巧妙絕輪” 應改為 “巧妙絕倫”,“倫” 有同類、同等的意思,“絕倫” 指獨一無二、無可比擬,故 B 錯誤;C、“別俱匠心” 書寫錯誤,正確應為 “別具匠心”,“具” 有具有的意思,“別具匠心” 指在技巧和藝術方面具有與眾不同的巧妙構思,故 C 錯誤;D、語句中 “藤蘿”“盤曲嶙峋”“珠光寶氣” 等詞語書寫均正確,無錯別字,故 D 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漢字字形的辨析能力。字形錯誤多表現為形近字、同音字混淆(如 “瀉” 與 “泄”、“輪” 與 “倫”、“俱” 與 “具”)。解題時可采用 “義辨法”,結合詞語含義判斷字形:如 “泄氣” 與 “排出” 相關,故用 “泄”;“絕倫” 強調 “同類中最突出”,故用 “倫”。平時應注重積累易錯字形,通過理解詞義加深記憶,提高字形辨析的準確性。3.【答案】C【知識點】造句【解析】【分析】A、“振聾發聵” 指發出很大的聲響,使耳聾的人也能聽見,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涂的人。句中用來形容觀眾的歡呼聲,不符合語境,應改為 “震耳欲聾”,故 A 錯誤;B、“殫精竭慮” 形容用盡心思,是褒義詞。句中用來形容犯罪團伙躲避追捕的狀態,感彩不當,應改為 “處心積慮”,故 B 錯誤;C、“惟妙惟肖” 形容描寫或模仿得非常逼真、傳神。句中用于形容齊白石畫的蜻蜓造型精準、栩栩如生,符合語境,使用恰當,故 C 正確;D、“因地制宜” 指根據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規定適宜的辦法。句中是針對小明個人的學習情況制定計劃,并非 “不同地區”,不符合語境,應改為 “因材施教”,故 D 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成語的辨析與運用能力。成語使用需結合語境,注意其含義、感彩和適用對象:把握成語含義,避免望文生義(如 “振聾發聵” 并非指聲音大);區分感彩,褒貶誤用會導致語境矛盾(如 “殫精竭慮” 不可用于貶義語境);注意適用對象,避免張冠李戴(如 “因地制宜” 用于地域,“因材施教” 用于人)。平時應積累成語的常見用法和易錯場景,結合具體語境判斷,提高成語運用的準確性。4.【答案】C【知識點】成分殘缺;句式雜糅;前后不一致【解析】【分析】A、成分殘缺,句子缺少主語。“通過……” 是介詞短語,不能充當主語,應刪去 “通過”,讓 “冬奧歌曲的演唱和精彩短片的呈現” 成為主語,故 A 錯誤;B、句式雜糅,“是因為……” 和 “…… 的原因” 兩種句式混用,應刪去 “的原因”,保留 “是因為影片激起了中國青年的責任意識”,故 B 錯誤;C、語句沒有語病,“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的成功發射和順利返回” 作為主語,與 “是載入中華民族史冊的不朽盛事” 搭配恰當,邏輯清晰,故 C 正確;D、兩面對一面,“過不過關”“有沒有保障” 是兩面,“決定用戶以后購買” 是一面,應在 “購買” 后加 “與否”,使前后對應,故 D 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病句常見病因包括成分殘缺、句式雜糅、搭配不當(如兩面對一面)等。解題時可運用 “提取主干法”,先梳理句子主謂賓,判斷成分是否完整、搭配是否恰當;也可通過 “語感覺察法”,從語感上判斷句子是否通順合理。對于句式雜糅的病句,需明確常見的雜糅句式并進行修正;對于兩面對一面的問題,要確保前后表述的兩面性一致。平時應積累病句類型及修改方法,提高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答案】5.A6.D7.B8.A【知識點】文言文翻譯;一詞多義;常用文言實詞【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辨析。文言實詞的理解需結合語境,尤其要注意一詞多義(如 “屬” 有 “連接”“類” 等義)、通假字(如 “反” 通 “返”)。解題時可將釋義代入原句,判斷是否符合句意和上下文邏輯,避免望文生義。平時應積累常見文言實詞的多種含義,提高辨析能力。(2) 本題考查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的辨析。文言虛詞用法靈活,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其語法功能和含義。解題時可通過對比句子結構,判斷虛詞在句中的作用(如結構助詞、介詞、語氣助詞等),尤其注意 “之”“于”“以” 等常見虛詞的多種用法,避免混淆。(3) 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譯辨析。翻譯需遵循 “信、達、雅” 原則,準確把握關鍵詞(如 “沿溯”“或”“朝”“暮”),注意特殊句式和古今異義。解題時可逐字比對選項,判斷是否存在誤譯、漏譯,確保譯文忠實于原文,同時符合現代漢語表達習慣。(4) 本題考查對文言文內容、情感、手法及語言的綜合理解分析。解題時需逐一核對選項表述與原文的一致性,尤其注意細節(如甲文季節描寫的順序)。對于情感、手法、語言的分析,要結合文本具體內容,避免主觀臆斷,培養對文言文整體感知和細節辨析的能力。參考譯文:【甲】在七百里的三峽之間,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完全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疊疊的山峰像屏障一樣,遮擋了天空和太陽。如 果不是在正午,就看不到太陽;不是在半夜,就看不到月亮。等到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時候,下行和上行船只的航路都被阻斷,無法通行。有時皇帝的命令要緊急傳達,早晨從白帝城 出發,傍晚就到了江陵,這中間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乘奔馳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快。 等到春天和冬天的時候,就可以看見白色的急流中回旋著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 許多奇形怪狀的松柏,山峰間懸泉瀑布飛流沖蕩。水清,樹榮,山峻,草盛,趣味無窮。每逢初晴的日子或者下霜的早晨,樹林和山澗就顯出一片肅殺凄寒,常常有猿猴在高處拉長聲音鳴叫,聲音持續不斷,顯得 非常凄慘悲涼,在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停止。所以三峽中漁民的歌謠唱道: “巴東三峽之中巫峽最 長,猿猴鳴叫幾聲凄涼得令人眼淚打濕衣裳。”【乙】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 (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 (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 步。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大概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夜晚沒有 月光 (又有)哪個地方沒有松柏樹呢 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從容流連光景)清閑的人罷了。【丙】煙霧都消散盡凈,天空和群山融為一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漂蕩,任憑船按照自己的意愿,時而向東,時而向西。從富陽 到桐廬一百里左右的水路上,山水奇特獨異,天下獨一無二。水都是淺青色的,深深的江水清澈見底。 一直看下去,水底游動的魚兒和細小的石頭都可以看得很清楚,毫無障礙。湍急 的水流比箭還快,兇猛的巨浪像飛奔的駿馬。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木,讓人心生寒意,高山憑依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群山競爭 著高聳,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無數山峰。山間泉水沖擊著巖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相互和鳴,鳴聲嚶嚶,和 諧動聽。蟬長久不斷地鳴叫,猿不停地啼叫著。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極力追求功名利祿的人,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 來;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忙于治理國家大事的人,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木遮蔽了上面的天空,即使在白天,林間也昏暗 如黃昏;稀疏的枝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露出陽光。5.A、“屬引凄異” 中 “屬” 應解釋為 “連接”,“屬引” 指聲音接連不斷,而非 “延長”。該句描繪猿鳴悠長悲涼、接連不斷的景象,“屬” 在此處強調聲音的連貫性,故 A 解釋有誤;B、“念無與為樂者” 中 “念” 解釋為 “考慮;想到”,符合語境 —— 蘇軾解衣欲睡時,想到沒有同伴共賞月色,于是尋張懷民,解釋正確;C、“互相軒邈” 中 “軒” 是 “向高處伸展” 的意思,與 “邈”(向遠處伸展)共同描繪山巒憑借地勢爭著向高處和遠處延伸的動態,解釋正確;D、“窺谷忘反” 中 “反” 同 “返”,“返回” 的意思,寫出經綸世務者因陶醉山谷美景而忘記返回,解釋正確。故答案為:A。6.A、“春冬之時” 的 “之” 是結構助詞,“的”;“何陋之有” 的 “之” 是賓語前置的標志,無實義,二者意義和用法不同;B、“自富陽至桐廬” 的 “自” 是 “從” 的意思,表起點;“自非亭午夜分” 的 “自” 是 “如果” 的意思,表假設,二者意義不同;C、“不以疾也” 的 “以” 是 “認為、覺得” 的意思,表主觀判斷;“靜以修身” 的 “以” 是 “依靠、憑借” 的意思,表方式,二者用法不同;D、“相與步于中庭” 的 “于” 和 “其一犬坐于前” 的 “于” 均為介詞,“在” 的意思,分別表示 “在庭院中散步” 和 “其中一只像狗一樣坐在前面”,意義和用法相同。故答案為:D。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 的翻譯需注意以下關鍵點:“至于” 譯為 “到了”,“襄陵” 指 “漫上山陵”;“沿溯” 指 “上行和下行(的航路)”,“阻絕” 譯為 “被阻斷,不能通航”;“或” 譯為 “倘若”,表假設;“王命急宣” 譯為 “皇帝的命令要急速傳達”;“有時” 譯為 “有時候”,“朝發白帝” 指 “清早(坐船)從白帝城出發”,“暮到江陵” 指 “傍晚便可到達江陵”。對比選項,B 項準確翻譯了所有關鍵點,符合原文意思;A 項 “沿途的航路”“才江陵” 翻譯錯誤;C 項 “沿途的航路”“只要” 翻譯錯誤;D 項 “沒上山陵”“緊急傳達”“才到” 翻譯不準確。故答案為:B。8.A、甲文對三峽不同季節的描寫順序是:夏季(奔放美)、春冬(清幽美)、秋季(凄婉美),而非 “清幽美、奔放美和凄婉美”,順序顛倒;丙文先總說 “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再分說 “異水”“奇山”,分析正確。故 A 對甲文季節特點的順序概括錯誤;B、三篇選文情感分析正確:甲文兼具壯美、秀美、凄美;乙文融合賞月之喜、貶謫之悲與豁達;丙文表達厭棄名利、向往自然之情;C、三篇選文描寫手法分析正確:甲文簡潔勾勒,乙文融敘事、寫景、抒情于一體,丙文調動多感官描寫;D、三篇選文語言特點分析正確:甲文駢散結合,乙文自然流暢,丙文多用對偶,均簡潔凝練且各有特色。故答案為:A。9.【答案】豈不罹凝寒;猛浪若奔;馨香盈懷袖;崔顥《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或李白《渡荊門送別》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知識點】一般性默寫【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古詩文中名篇名句的補寫,需結合上下文準確填寫,注意易錯字的書寫。①劉楨《贈從弟》中,“松柏有本性” 的上句為 “豈不罹凝寒”,“罹” 字易誤寫,需注意其字形;②吳均《與朱元思書》中,“急湍甚箭” 的下句為 “猛浪若奔”,此句以 “奔” 喻浪,生動形象;③《庭中有奇樹》中,“路遠莫致之” 的上句為 “馨香盈懷袖”,“馨”“盈” 為易錯字,需牢記寫法。(2)本題要求默寫指定古詩的頷聯、頸聯或頸聯、尾聯,需先明確律詩的聯句位置:頷聯為第二聯(三四句),頸聯為第三聯(五六句),尾聯為第四聯(七八句)。崔顥《黃鶴樓》的頷聯為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頸聯為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注意 “返”“載”“歷”“萋” 的寫法,“返” 不要誤寫為 “反”,“載” 在此處讀 “zǎi”。李白《渡荊門送別》的頸聯為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尾聯為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注意 “鏡”“結”“憐” 的書寫,“鏡” 的部首為 “钅”。默寫時需先寫題目,再按順序寫出相應聯句,選擇其中一首作答即可。故答案為:(1)①豈不罹凝寒;②猛浪若奔;③馨香盈懷袖。(2)崔顥《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或李白《渡荊門送別》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點評】(1)本題考查古詩文名句的識記與默寫能力。解題時需熟練背誦原文,準確記憶名句的上下句關系,尤其注意易錯字(如 “罹”“馨”“盈”)的書寫,避免因字形錯誤導致失分。平時應注重積累常見名篇中的名句,結合語境理解記憶,提高默寫的準確性。(2) 本題考查律詩中特定聯句的默寫能力。解題時首先要明確律詩的結構,準確區分不同聯句的位置;其次要熟練背誦指定古詩,注意易錯字的書寫;最后需按要求先寫題目,再默寫詩句,保證格式規范。平時應加強對律詩結構的了解和名篇的背誦積累,提高古詩文默寫的綜合能力。【答案】10.①“筷子”一詞的由來和演變。②對“筷子”這一餐具誕生的推測。③使用筷子有利于身體健康。④使用筷子是文明進步的表現。11.①作比較。②通過“箸”和“匕”(或“匙”)作比較,來說明“箸”的使用更方便。12.不能刪去,因為文中對“箸”誕生的說明僅是合理推測,并非實證。【知識點】平實性說明文;說明文語言分析;事物性說明文;分析說明對象特征;分析說明方法及其作用【解析】【點評】(1)題考查對說明文內容的梳理與概括能力。解題時需通讀全文,劃分段落層次,抓住各段的中心句或關鍵信息(如名稱變化、誕生推測、功能意義等),進行分類歸納。這類題目有助于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提煉要點的能力,是說明文閱讀的基礎題型。(2)本題考查對說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常見的說明方法包括作比較、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等。解題時需先識別方法類型,再結合語境分析其對說明對象特征(如筷子的便捷性)的表現作用。作比較的核心是通過對比突出差異,解題時需明確對比雙方及要強調的內容,加深對說明對象的理解。(3) 本題考查對說明文語言準確性的分析能力。說明文語言常通過限制性詞語(如 “理論上”“大約”“可能” 等)體現嚴謹性。解題時需分析詞語在句中的具體作用(如限制范圍、修飾程度、表明推測等),進而說明其對語言準確性的影響。這類題目有助于培養學生品味說明文語言細節、理解科學表述的能力。10.本題要求從文中梳理關于 “筷子” 的知識要點,需逐段提取關鍵信息并歸納。第②③段:介紹 “筷子” 名稱的演變,從先秦的 “梜”,到商代的 “箸”,再到后來 “筷” 的由來,體現了 “‘筷子’一詞的由來和演變”。第⑤段:推測 “箸” 的誕生契機 —— 熱食燙手時用樹枝撈取,帶有原始竹木棍棒特征,屬于 “對‘筷子’這一餐具誕生的推測”。第⑥段:指出用筷子進食能牽動多個關節和肌肉,刺激神經系統活動,說明 “使用筷子有利于身體健康”。第⑦段:引用羅蘭 巴特的觀點,強調筷子體現 “文明進步”,與西方餐具的暴力特征形成對比,體現 “使用筷子是文明進步的表現”。以上四點全面涵蓋了文中關于筷子的核心知識,邏輯清晰,無遺漏。故答案為:①“筷子” 一詞的由來和演變。②對 “筷子” 這一餐具誕生的推測。③使用筷子有利于身體健康。④使用筷子是文明進步的表現。11.本題要求分析第④段劃線部分的說明方法及作用,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并闡釋。劃線部分將 “箸” 與 “匕”(羹匙)進行對比,指出 “總不及用箸夾菜更為方便”,運用了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通過對比,突出了 “箸” 在夾菜功能上的便捷性,使讀者更清晰地理解 “箸” 作為餐具的優勢,增強了說明的說服力。故答案為:①作比較。②通過 “箸” 和 “匕”(或 “匙”)作比較,來說明 “箸” 的使用更方便。12.本題要求分析第⑤段加點詞 “理論上” 能否刪去,需從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角度思考。“理論上” 表示文中對 “箸” 誕生的解釋(熱食燙手時用樹枝撈取)是基于邏輯推理的合理推測,而非有確鑿證據的事實。若刪去該詞,則會使表述變成絕對化的定論,與實際情況(缺乏實證)不符。“理論上” 的使用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謹性和準確性,確保信息的科學性。故答案為:不能刪去,因為文中對 “箸” 誕生的說明僅是合理推測,并非實證。13.【答案】例文:角落里的精彩我家小區的角落里,有一個小小的花園。說是花園,其實不過是幾株不知名的野花和幾棵歪歪斜斜的樹,它就像一個被世界遺棄的孩子,孤獨而落寞。然而,就是在這個不起眼的角落里,我卻發現了生命的頑強與美好。春天,當第一縷陽光灑下,那些看似柔弱的野花便迫不及待地從泥土中探出腦袋,嫩綠的葉子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向世界宣告它們的存在。盡管生長的環境惡劣,它們卻依然努力地綻放著自己的花朵,紅的、黃的、紫的,星星點點地散布在草叢中,如同夜空中閃爍的繁星,為這個灰暗的角落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夏日的午后,熾熱的陽光烘烤著大地,整個城市仿佛都陷入了沉睡。而在這個小小的角落里,卻有著另一番生機勃勃的景象。樹上的蟬兒不知疲倦地鳴叫著,像是在演奏一場盛大的音樂會。草叢中的昆蟲們也紛紛出來活動,它們在野花間穿梭忙碌,有的在采集花粉,有的在尋找食物,還有的在嬉戲玩耍。偶爾,還會有一只蝴蝶翩然而至,它那五彩斑斕的翅膀在陽光下閃耀著迷人的光芒,輕輕地落在一朵花上,仿佛是一位優雅的舞者在舞臺上翩翩起舞。秋天,花園里的樹葉漸漸變黃,然后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像是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飛舞。野花也開始凋零,它們的花瓣隨風飄散,落在泥土里,化作春泥,滋養著來年的生命。雖然有些凄涼,但卻也有一種別樣的美。在這個收獲的季節里,角落里的生命們也在默默地完成著它們的輪回,為下一次的綻放積蓄著力量。冬天,當雪花紛紛揚揚地飄落下來,整個世界都變得銀裝素裹。那個角落里的花園也被白雪覆蓋,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樹枝上掛著晶瑩剔透的冰棱,在陽光的映照下閃爍著五彩的光芒。此時的花園,雖然沒有了春夏秋三季的熱鬧與繁華,但卻多了一份寧靜與祥和,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與美妙。生活中,我們常常會被那些繁華與耀眼的事物所吸引,而忽略了身邊那些角落里的精彩。其實,只要我們用心去觀察、去感受,就會發現,在每一個看似平凡的角落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美好與感動,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珍惜。【知識點】記敘文;半命題作文【解析】【分析】一、審題與立意1.補題要求需結合提示內容(物、時間、地點等)補全題目,補題內容應指向 “能發現精彩的具體載體”,如 “老藤椅”“晨跑時光”“頂樓天臺” 等。補題需體現獨特性,避免選擇過于寬泛的詞語(如 “生活”“世界”),應聚焦具體對象,為 “精彩” 的展現提供依托。2.立意標準立意需挖掘 “精彩” 的深層內涵:不僅要描述 “對象中的精彩表現”,更要闡釋 “精彩” 帶來的影響 —— 如引發成長感悟(如 “錯題本中的精彩” 體現反思的價值)、傳遞美好情感(如 “外婆的菜籃中的精彩” 承載親情)、展現執著追求(如 “實驗室中的精彩” 體現探索真理的堅持)。避免僅停留在 “對象很有趣” 的淺層表達,需體現 “眼中有光、心中有愛” 的發現視角。二、選材與構思1.選材原則優先選擇個人獨特經歷或深度觀察的素材,以小見大展現 “精彩”:若寫 “物”,可聚焦其細節與故事(如 “舊鋼筆” 的筆尖磨損痕跡,關聯某次獲獎的堅持);若寫 “時間”,可捕捉特定時段的典型場景(如 “初三晚自習的精彩”,通過同學間的解題爭論、窗臺月光下的演算紙展現);若寫 “地點”,可挖掘其隱藏的溫情(如 “小區角落的精彩”,通過流浪貓與老奶奶的互動展現善意)。避免選材陳舊(如 “書本中的精彩” 僅寫名人故事),需融入個人視角的獨特感悟。2.結構要求開頭:可通過場景切入(如 “推開儲藏室的門,那把掉漆的銅制湯勺正躺在木箱里,陽光斜照在它的凹陷處,像盛著一汪往事”),或設問引出(如 “誰能想到,爺爺修補自行車的工具箱里,藏著整個童年的星光?”),快速點明補題內容并奠定情感基調。中間:需包含 “對象的特征描寫 + 具體事件敘述 + 精彩瞬間的細節刻畫”:描寫對象特征(如 “老藤椅的藤條間卡著半片枯葉,椅面的凹陷處剛好容下蜷腿的我”);敘述關聯故事(如 “爺爺總在藤椅上教我背詩,某次背錯‘床前明月光’,他笑說‘藤椅上的月光,也是地上霜’”);刻畫精彩瞬間(如 “夕陽穿過藤條的縫隙,在爺爺的白發上織出金網,他的手指敲著椅面打節拍,藤條‘咯吱’應和,像在唱一首老調”)。結尾:升華 “精彩” 的意義(如 “老藤椅的精彩,從不是它的紋路多精巧,而是那些年,它接住了一個孩子所有的奇思妙想”),或呼應開頭形成閉環(如 “如今每次路過儲藏室,仍會想起藤椅‘咯吱’的歌聲 —— 原來最動人的精彩,早被歲月織進了日常的縫隙里”)。三、表達與技巧1.情感表達情感需真摯自然,通過 “細節中的情感流露” 體現 “心中有愛”:如寫 “雨天的公交站臺中的精彩”,可描寫 “穿校服的女孩把傘往環衛工這邊傾斜,自己半邊肩膀濕透,鞋跟在積水里踮起又落下,像在跳一支笨拙的舞”,用動作細節替代直白抒情。允許表達復雜情感(如 “舊相冊中的精彩”,既寫照片里的歡笑,也寫如今翻看時的悵然,體現時光沉淀的味道)。2.描寫要求細節描寫:需聚焦感官體驗,讓 “精彩” 可觸可感。如寫 “煤爐中的精彩”:“藍火苗舔著鋁壺底,壺蓋‘咔嗒’輕響,奶奶用鐵鉗夾起燒紅的炭塊,火星濺在青磚地上,像撒了把碎星,空氣里飄著烤紅薯的焦香,混著煤煙的澀,竟格外溫暖”。3.修辭運用:比喻、擬人需貼合對象特征(如 “老座鐘的擺錘晃啊晃,像奶奶哼歌時晃動的腦袋,每聲‘滴答’都在說‘慢慢走,別著急’”),避免空洞(如 “童年像一幅畫” 這類缺乏個性的表達)。4.邏輯規范全文需圍繞補題內容展開,避免偏離核心(如補題 “黑板報中的精彩”,卻大篇幅寫班級活動)。段落過渡可借助對象的特征串聯(如 “粉筆灰落在講臺上,像去年冬天的雪 —— 那天,我們為了畫好黑板報的報頭,在教室待到天黑”)。【點評】這里是考查半命題作文,就題材來看,則屬于較為常規的成長、感悟、情感類作文,學生平時習作練習也較多。但·要寫得出彩并不容易。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A.重視立意,注意多點題。立意就是確立文章的主題,主題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表現出來的思想認識。寫作記敘文要注意多點題,可在首尾通過議論點題,可在文中通過議論或文中人物的對話、心理描寫點題,而結尾的議論點題一般是必不可少的。B.選好題材。可以是題材本身新,也可以是手法新,舊題材寫出新意。題材還可以也應該進行合理虛構。選材時,要盡量寫校園外的,要盡量寫自己熟悉的,要盡量寫有一定的典型性的(能夠以小見大),要盡量寫一個片段,要盡量寫能展開的。C.設計線索 線索是記敘性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貫串成一個有機整體的脈絡。清楚的線索應該是有利于讀者識別、發現的,如標題、穿插的抒情議論、反復出現的某個物體或詞句等。其設計方式則靈活多樣,可以是某個人物、某個事件、某種物體,可以是時間的推移、空間的轉換,也可以是感情的變化,等等。D.感情真摯,寫出細節。 考場作文要寫真實的我,要符合文學的真實,讓細節豐富文章,給文章帶來溫度。細節描寫要能抓住典型細節,應選擇具有代表性、概括性、能反映深刻主題的事。這樣才更具有廣泛性,有利于突出文章中心,從而給人留下更為深刻的印象。【答案】14.陽春三月,惠風和暢,錦城景色秀美;春雨瀟瀟如簾幕,沾濕了輕飛的玉塵,讓它不再隨風起舞。15.一個“漫”字表達了詩人散漫、悠閑的心態,“屬閑人”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安適、愜意。【知識點】把握古詩詞曲的內容;古詩詞曲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對詩歌景物描寫的提煉能力。解題時需抓住詩中的核心意象(如 “和風”“細雨”“玉塵”),分析其特征及營造的氛圍,將詩句轉化為具體可感的畫面。這類題目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詩歌意象的敏感度,提升描繪景物的能力。(2) 本題考查對詩歌情感的把握能力。解題時需關注詩中的煉字(如 “漫”)和關鍵語句(如 “屬閑人”),結合詩歌整體的春日氛圍,分析詩人的情感傾向。這類題目需要學生結合語境理解詞語的深層含義,體會詩人融于景中的情感,培養詩歌鑒賞的共情能力。14.本題要求概括第一、二句中詩人 “望” 到的景色,需緊扣詩句中的意象和特點展開。“和風裝點錦城春” 描繪了和煦的春風吹拂,為錦城點綴出濃郁的春意,展現出春日錦城的秀美風光;“細雨如絲壓玉塵” 中,“細雨如絲” 寫出春雨細密如絲的形態,“玉塵” 指輕盈的塵土,“壓玉塵” 則表現細雨沾濕塵土,使其不再飛揚的景象。兩句結合,勾勒出春風和煦、春雨細密、錦城春意盎然的畫面。故答案為:陽春三月,惠風和暢,錦城景色秀美;春雨瀟瀟如簾幕,沾濕了輕飛的玉塵,讓它不再隨風起舞。15.本題要求分析后兩句表達的詩人情感,需結合關鍵詞的含義和詩句語境推斷。“漫把詩情訪奇景” 中,“漫” 字意為 “隨意、散漫”,體現出詩人帶著隨性的詩情尋訪美景的悠閑心態;“艷花濃酒屬閑人” 中,“屬閑人” 表明艷麗的花朵、醇厚的美酒都屬于清閑之人,暗指詩人自身,流露出其安于閑適、愜意自在的心境。兩句共同傳達出詩人對春日美景的享受和內心的悠然適意。故答案為:一個 “漫” 字表達了詩人散漫、悠閑的心態,“屬閑人” 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安適、愜意。【答案】16.D17.(1)喝過酒之后,我們去姓尚的人家休息。(2)客人還要喝酒,而我忽然沒了興致,于是直接回家了。18.同:兩篇文章都能表達蘇軾雖然被貶,但是能恬然自適,曠達樂觀的心態。不同:本文寫了朋友之間一起游玩的愉快,也有朋友即將分別的惆悵,如“以后會未可期,請予記之”。《記承天寺夜游》則借助寫月光清冷,發出感慨,傳達出貶官后淡淡的凄涼心情。【知識點】歸納文言文內容要點,概括文章中心;文言文翻譯;常用文言實詞【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辨析。文言實詞的理解需結合具體語境,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現象。解題時可將所給釋義代入原句,判斷是否符合句子的整體意思和邏輯,避免望文生義。對于動詞的釋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其動作含義,如 “步” 在此處明顯與 “行走” 相關,而非 “砍伐”。(2)本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譯能力。翻譯需遵循 “信、達、雅” 原則,準確把握關鍵詞的含義(如 “既”“憩”“興盡”“徑”),同時注意現代漢語的表達習慣。對于包含轉折關系的句子,需體現出邏輯層次,使譯文既忠實于原文,又通順易懂。參考譯文:記游定惠院黃州定惠院東邊的小山上有一株海棠,枝葉特別繁茉茂盛。每年花開的時候,我都會帶著客人前去喝酒,已經五次醉在這海棠樹之下了。今年又和參寥禪師以及其他兩三個人去訪賞,然而那個園子已經換了主人。主人雖然是個市井之人,但因為我的原因,他也稍稍地培育治理了這個園子。園子里有很多年老的積木,木性瘦瘠而堅韌,樹的筋脈都顯露在外面,好像老人的頭頸。花為白色,很圓,好像很多顆大粒的珍珠,香氣和顏色都很不平凡。這種樹不討人喜歡,主人本來想過一陣砍去,也是因為我,沒有被砍掉。喝過酒之后,我們去姓尚的人家休息。尚氏也是個平凡的人,但居住的地方干凈整潔,好像江浙一帶的人,他家的竹林和花圃都很討人喜歡。到了晚上,徒步來到城東,走進了姓何與姓韓人家的竹園。那時何氏在竹林之間修筑大堂,已經把地方都騰出來了,于是把酒放在竹蔭下。有一個叫劉唐年的主簿,送給我們一種油炸的小吃,名字叫“甚酥” ,味道很好。客人還要喝酒,而我忽然沒了興致,于是直接回家了。路上拜訪了姓何人家的小園子,跟他要了一叢橘子,移植到了雪堂的西邊。客人徐得之馬上就要啟程到閩中去,以后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再見面,于是懇請我記下今天之事,作為以后的談資。16.A、“則園已易主” 中 “易” 解釋為 “替換”,指園子已經更換了主人,符合語境,解釋正確;B、“然以予故” 中 “故” 解釋為 “原因”,意為 “但因為我的緣故”,體現園子因蘇軾得以稍加培治的因果關系,解釋正確;C、“時何氏方作堂竹間” 中 “方” 解釋為 “正當”,說明何氏當時正在竹林間建造廳堂,解釋正確;D、“晚乃步出城東” 中 “步” 應解釋為 “步行、散步”,而非 “少伐”。該句描述傍晚蘇軾步行走出城東,“步” 在此處為動詞,表現出行方式,故 D 解釋有誤。故答案為:D。17.(1)“既飲,往憩于尚氏之第” 中,“既” 譯為 “已經、…… 之后”,“憩” 譯為 “休息”,“第” 譯為 “宅院、住所”。整句需體現動作的先后順序,譯為 “喝過酒之后,我們去姓尚的人家休息”,準確傳達出飲酒后前往尚氏住所休息的情景。(2)“客尚欲飲,而予忽興盡,乃徑歸” 中,“尚” 譯為 “還、仍然”,“興盡” 譯為 “沒了興致”,“徑” 譯為 “徑直、直接”。翻譯時需體現轉折關系(“而”)和動作的果斷(“徑歸”),譯為 “客人還要喝酒,而我忽然沒了興致,于是直接回家了”,符合原文中蘇軾興致突變的狀態。故答案為:(1)喝過酒之后,我們去姓尚的人家休息。(2)客人還要喝酒,而我忽然沒了興致,于是直接回家了。18.本題要求對比《記游定惠院》與《記承天寺夜游》中蘇軾情感的異同,需結合兩文所記事件分析:相同點:兩文均作于蘇軾謫居黃州時期。《記游定惠院》中,蘇軾與友人尋訪海棠、游園飲酒,即使園易主仍能享受自然與友情之樂;《記承天寺夜游》中,蘇軾與張懷民共賞月色,發出 “閑人” 之嘆。兩者都體現了他雖遭貶謫,卻能在平凡生活中發現樂趣,保持恬然自適、曠達樂觀的心態。不同點:《記游定惠院》通過與友人同游、接受饋贈、移種橘樹等情節,展現了朋友相聚的愉悅,文末 “以后會未可期,請予記之” 則流露出對友人分別的淡淡惆悵;《記承天寺夜游》則借 “庭下如積水空明” 的清冷月色,在曠達中暗含貶官后的孤寂與凄涼,情感更顯幽微。故答案為:同:兩篇文章都能表達蘇軾雖然被貶,但是能恬然自適,曠達樂觀的心態。不同:本文寫了朋友之間一起游玩的愉快,也有朋友即將分別的惆悵,如 “以后會未可期,請予記之”。《記承天寺夜游》則借助寫月光清冷,發出感慨,傳達出貶官后淡淡的凄涼心情。19.【答案】周恩來;生活上簡單樸素,在工作上認真勤懇【知識點】《紅星照耀中國》【解析】【分析】本片段出自《紅星照耀中國》,作者斯諾通過對周恩來住所及工作場景的描寫,展現了周恩來的人物形象。1.根據文中 “蔣介石懸賞八萬元要他的首級” 以及相關描述,結合《紅星照耀中國》的內容可知,這個人是周恩來。在歷史上,蔣介石對共產黨人進行殘酷迫害,周恩來作為重要的共產黨領袖,被蔣介石視為眼中釘,曾多次被懸賞抓捕 。2.從 “里面很干凈,陳設很簡單。土炕上掛的一頂蚊帳,是唯一可以看到的奢侈品。炕頭放著兩只鐵制的文件箱,一張木制的小炕桌當作辦公桌” 這些對住所陳設的描寫中,可以看出周恩來生活上簡單樸素,不追求物質享受;“他正在伏案看電報” 則體現出他在工作上認真勤懇,全身心地投入到革命工作中。故答案為: “周恩來”; “生活上簡單樸素,在工作上認真勤懇”。【點評】本題通過對選段的理解,考查學生對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這是名著閱讀中的關鍵能力之一。選段雖簡短,但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分析素材。學生需緊扣文本細節,從環境描寫、人物行為等方面入手,解讀其背后所反映的人物性格特點與精神品質。在作答時,學生要避免僅對選段內容簡單復述,而應深入挖掘文字背后的內涵。例如,不能只說 “選段寫了周恩來住的地方簡單,在看電報”,而要進一步闡述這種簡單的居住環境如何體現他的簡樸,看電報這一行為怎樣反映他對工作的投入。同時,此選段也為學生理解《紅星照耀中國》這部作品的魅力提供了一個切入點。通過這樣的片段,學生能真切感受到書中對共產黨領導人真實、生動的刻畫,體會到這些革命先輩們的偉大人格,進而理解中國革命勝利的內在動力與精神支撐,提升對作品主題深度與廣度的理解。20.【答案】B。徐海東【知識點】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經典情節【解析】【分析】 徐海東被稱為“ 紅色窯工 ”,中國共產黨的軍事領導人中,恐怕沒有人能比徐海東更加“大名鼎鼎”的了,也肯定沒有人能比他更加神秘的了。除了他曾經在湖北一個窯場做過工,外界對他很少了解。蔣介石把他稱為文明的一大害。原文寫到“ 他的自豪的熱情未免有點幼稚天真,但是極其真誠,他的部下對他的擁戴的秘密也許就在這里。他對自己的部隊極感自豪——不論他們是作為個人,還是作為戰士、騎兵、革命者的能力。 ”B項對應徐海東,不是周恩來。故答案為:B; 徐海東【點評】本題考查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的掌握。答題時應注意,分析一個人的形象時,一定要根據文章內容、故事情節、人物的言行舉止、文章對人物的各種描寫等來整體感知的。概括時要做到既全面,又要突出重點。【答案】21.裁備春聯;越發精神;品評春聯;幸福滿滿22.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寫出了父親裁剪紅紙、準備春聯的小心、專注,突出父親對寫春聯這件事的認真、重視。23.父親對于“我”寫的春聯“叫好”,一方面是一種鼓勵,另一方面是“我”練過柳體,能夠信手完成。“我”覺得和父親比較“差遠了”是因為父親一直堅持寫對聯,有經驗、有能力,表現出“我”對父親的仰慕。24.線索,貫穿全文。“春聯”上寄托著作者對過去溫馨家庭的美好回憶;“春聯”上寄托了作者對父親的懷念和留戀;“春聯”上有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聯”上有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默默傳承。【知識點】記敘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節;理解文章關鍵語句意思;動作描寫;神態描寫【解析】【點評】(1)本題考查對文章段落內容的梳理與概括能力。解題時需聚焦段落中的動作描寫、狀態描寫和情感詞句,區分 “事件” 與 “態度 / 情感”,用簡潔的語言進行歸納。這類題目有助于培養學生篩選信息、提煉要點的能力,是記敘文閱讀的基礎題型。(2)本題考查對人物描寫方法及作用的分析能力。常見的人物描寫方法包括動作、神態、語言、心理、外貌等。解題時需先識別具體方法,再結合語境分析其對表現人物性格、情感或文章主題的作用。動作和神態描寫的核心是通過細節展現人物特質,本題中即通過父親的動作和神情,凸顯其對春聯的重視。(3) 本題考查對文中人物心理的理解能力。解題時需結合人物的身份、經歷及上下文語境,分析不同態度背后的原因,既要考慮客觀事實,也要兼顧情感因素。這類題目有助于培養學生透過文字表面,挖掘人物內心世界的能力。(4)本題考查對文章中核心意象作用的分析能力。核心意象的作用通常包括結構上的線索功能和內容上的象征意義、情感載體功能。解題時需梳理意象在文中的出現脈絡,分析其與情節發展、人物情感、文章主旨的關聯。本題中 “春聯” 既是敘事的線索,也是情感與文化的載體,需全面把握其多重作用。21.本題要求根據第⑥—⑨段內容,填寫表格中的 “內容概括” 和 “態度情感”,需逐段提取關鍵信息。第⑥段:主要描寫父親 “找出大紅紙”“折疊”“用小刀小心翼翼地裁開” 等準備工作,可概括為 “裁備春聯”;第⑦段:通過 “父親越寫越精神,臉上也紅紅的”“寫得流汗了” 等描寫,體現其 “越發精神” 的狀態;第⑧段:核心是 “父親還要對著親手寫的這副對聯品評一番”“我也和父親一道欣賞和評判”,可概括為 “品評春聯”;第⑨段:“滿滿的幸福感便伴著墨香在我們之間彌漫開來” 直接點明情感,即 “幸福滿滿”。故答案為:裁備春聯;越發精神;品評春聯;幸福滿滿。22.本題要求分析第⑥段畫線句的描寫方法及作用,需結合句子中的關鍵詞判斷。畫線句中,“早早地起床,找出…… 折疊,用小刀小心翼翼地裁開,收攏” 是動作描寫,細致刻畫了父親準備春聯時的一系列操作;“眉頭微蹙,目光專注” 是神態描寫,展現了父親的神情狀態。兩種描寫方法結合,生動表現了父親裁剪紅紙時的小心與專注,突出了他對寫春聯這件事的重視和認真態度,為后文寫春聯的鄭重氛圍做了鋪墊。故答案為:動作描寫、神態描寫。寫出了父親裁剪紅紙、準備春聯的小心、專注,突出父親對寫春聯這件事的認真、重視。23.本題要求分析父親叫好與 “我” 自感不足的原因,需結合第⑨段上下文推斷。父親叫好的原因:文中提到 “我讀師范時練過柳體,也能夠信手完成”,說明 “我” 有一定書寫基礎;同時,父親的 “叫好” 和 “眼里充滿了贊賞” 包含著對 “我” 的鼓勵與肯定,體現了父親的慈愛。“我” 自感差遠了的原因:“父親一直堅持寫對聯”,經驗豐富且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而 “我” 對父親充滿仰慕,因此覺得自己的字在功底和韻味上不及父親。故答案為:父親對于 “我” 寫的春聯 “叫好”,一方面是一種鼓勵,另一方面是 “我” 練過柳體,能夠信手完成。“我” 覺得和父親比較 “差遠了” 是因為父親一直堅持寫對聯,有經驗、有能力,表現出 “我” 對父親的仰慕。24.本題要求分析 “春聯” 在文中的作用,需從結構和內容兩方面梳理。結構上:“春聯” 貫穿全文,從父親準備寫春聯、書寫、品評,到 “我” 與父親齊作春聯,再到對春聯承載的回憶與情感的抒發,是文章的線索,使全文內容緊湊連貫。內容上:“春聯” 寄托了豐富的情感與意義 —— 是 “家庭溫馨場面的深深回憶”,是 “對父親濡養教誨的綿綿深情”,是 “對未來美好生活的般般期許”,更是 “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默默傳承”,深化了文章主題。故答案為:線索,貫穿全文。“春聯” 上寄托著作者對過去溫馨家庭的美好回憶;“春聯” 上寄托了作者對父親的懷念和留戀;“春聯” 上有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春聯” 上有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默默傳承。25.【答案】示例:世界科幻大會首屆產業發展峰會在成都舉行【知識點】新聞標題【解析】【分析】新聞標題需以最簡潔的語言概括核心事件,包含主體(誰)、事件(做什么 / 發生了什么)、地點(哪里) 三大要素。本段文字的核心主體是 “世界科幻大會首屆產業發展峰會”;核心事件是 “舉行”;地點是 “成都”。故答案為: 世界科幻大會首屆產業發展峰會在成都舉行【點評】新聞標題擬寫首先要做到準確性,即標題完全貼合原文信息,其次要做到簡潔性,用最少的文字(21 字)概括了新聞的核心內容,避免了對峰會主題、參會人員、具體成果等細節的堆砌,符合標題 “畫龍點睛” 的功能。最后要做到完整性,雖未提及峰會的具體成果(如發布共識、項目簽約等),但作為基礎標題,已完整傳達 “何時何地發生了何事” 的核心信息,滿足讀者對新聞事件的基本認知需求。若需進一步突出峰會的重要性或成果,可在基礎標題上拓展(如 “世界科幻大會首屆產業發展峰會蓉城舉辦,多項成果發布”),但示例標題作為標準新聞標題,已達到 “準確、簡潔、完整” 的核心要求。26.【答案】①歷史悠久 ②分布廣泛 ③內容淺顯 ④形式多樣【知識點】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材料內容的概括。解題時首先觀察所給出的童謠特點的示例,“價值豐厚”是用主謂短語的形式來概括方框中的內容,我們就以此為例來對四個方框中的內容依次進行概括。①《詩經》中已見童謠,表現童謠“歷史悠久”;②中的“世界各國”“各民族”可知表現的是范圍,突出童謠“分布廣泛”;③中的“貼近生活”易懂”,可知童謠“內容淺顯”;④“謎語歌、數數歌、游戲歌……”給出的是童謠的不同類別,表現其“形式多樣”。據此理解進行填寫即可。故答案為:①歷史悠久 ②分布廣泛 ③內容淺顯 ④形式多樣【點評】本題考查考生對材料內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仔細觀察圖表,抓住圖表中的關鍵信息,結合題干的主題,按照要求進行作答,注意對給出的信息的把握,要聯系生活經驗運用恰當的詞語。27.【答案】童謠起源于何時;童謠別稱很多;在青青的田野上;把那份純真永遠留在了他們心里【知識點】銜接仿寫;語言連貫【解析】【分析】本題要求結合上下文補寫關于 “童謠” 的短文,需確保語意連貫,內容貼合主題。①處:后文 “據史料,童謠最早見于《詩經 魏風》” 回答了童謠的起源時間,故前文應是設問 “童謠起源于何時”,引出下文對起源的說明。②處:后文列舉 “孺子歌”“童兒歌” 等名稱,說明童謠有多種別稱,因此補寫 “童謠別稱很多”,起到總起作用。③處:前文 “深深的巷子里”、后文 “幽幽的小院中” 均為地點描寫,且形成排比,結合川西地域特點,補寫 “在青青的田野上”,使畫面更完整。④處:前文寫孩子長大離開,“然而” 表轉折,強調童謠對人的影響深遠,補寫 “把那份純真永遠留在了他們心里”,體現童謠的持久意義。故答案為:童謠起源于何時;童謠別稱很多;在青青的田野上;把那份純真永遠留在了他們心里。【點評】本題考查語言表達。第一處,從后文“據史料,童謠最早見于《詩經 魏風》”能夠明確,這里是在探尋童謠最初出現的時間節點,所以應填一個關于童謠起源時間的疑問句,例如“童謠起源于何時”“童謠究竟誕生于何時呢”等。第二處,后面列舉了古人對童謠的諸多不同稱呼,像“孺子歌”“童兒歌”等,這顯然是在闡述童謠有眾多別稱這一情況,故此處可填“童謠的別稱多種多樣”“童謠別稱很多”等。第三處,依據前文“在深深的巷子里”以及后文“在幽幽的小院中” 的結構,同時結合童謠傳唱的常見場景,這里需要填寫一個類似的地點狀語,比如“在廣袤的田埂間”“在青青的田野上”以此構成排比句式,展現童謠在孩子成長環境中的廣泛傳播。第四處,前文講述孩子們長大離開曾經的生活之地,“然而”表示轉折,意在強調童謠雖然沒有跟隨孩子的腳步物理性地離開,但它所承載的純真特質卻深深地印刻在孩子們的內心深處,所以可填“將那一抹純真深深地印在了他們心底”“把那份純真永遠留在了他們心里”等。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三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學生版).docx 四川省成都市第四十三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上學期語文期中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