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考語文詩歌專練----鄭思肖詩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考語文詩歌專練----鄭思肖詩歌(含答案)

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鄭思肖詩歌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各題。
二礪
鄭思肖
愁里高歌梁父吟①,猶如金玉戛商音②。
十年勾踐亡吳計,七日包胥哭楚心。
秋送新鴻哀破國,晝行饑虎嚙空林。
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競陸沉③?
【注】①《梁父吟》:樂曲名。《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好為《梁甫吟》。”作者因欽慕諸葛亮恢復中原的壯志,所以也愛唱這個曲調。②戛商音:戛,敲擊。商音,五音之一,其聲悲涼。③陸沉:比喻國士淪陷于敵手。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詩人把高歌《梁父吟》的聲音比作悲壯的“金玉夏商音”,奠定了全詩愁悶悲涼的情感基調。
B.詩人借越王勾踐臥薪嘗膽、申包胥痛哭七日討來救兵的史實,抒發了自己的報國情懷。
C.詩人目送鴻雁離開破碎的家園,極寫游子的離愁別緒,表達了對侵略者的憤慨之情。
D.詩人以“二礪”為題,表明要再次磨礪自己的意志,絕不讓神州“陸沉”的決心。
2.這首詩是怎樣表達詩人的思想情感的?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
送友人歸
鄭思肖①
年高雪滿簪,喚渡浙江潯②。
花落一杯酒,月明千里心。
鳳凰身宇宙,麋鹿性山林。
別后空回首,冥冥煙樹深。
【注】①鄭思肖,宋末元初人,很有氣節。原名不詳,南宋亡后改名思肖,因“肖”是宋朝國姓“趙(趙)”字的組成部分。②潯:水濱。
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寫友人的形象和送別的地點,兩句各自構成一幅簡單的畫面,顯出悲涼的氣氛。
B.頷聯借“月明”勸慰友人,同時也聊以自慰,即使相隔千里,也可共享皎潔的月光。
C.從送別的深情厚誼中隱約可見詩人與友人的志同道合,頸聯既是贊友人,也是自喻。
D.詩歌結尾寓情于景、以景結情,別后友人矗立船頭回眸凝望,蘊含著戀戀不舍之情。
4.詩中描繪了怎樣的“友人”的形象?請結合首聯和頸聯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小題。
德佑二年歲旦(其一)
鄭思肖①
力不勝于膽,逢人空淚垂。
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②詩。
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漢旌旗。[注]①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詩人正在蘇州,元兵南下攻占了那里。德佑二年歲旦,作者感念時事,寫下這首詩。②下泉:《詩經·曹風》中的一篇,為先秦時曹地漢族民歌,抒寫曹人痛惡統治者的暴虐,懷念明王賢伯。
5.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頷聯寫《下泉》詩傳唱千年,曹地百姓那樣的痛苦未曾斷絕,萬古興衰治亂總是相似。
B.頸聯寫太陽可望、天高難問,喻指雖然皇帝與蘇州相近、猶可望見,但國運怎樣,無法知曉。
C.詩歌中間兩聯揭示了詩人逢人垂淚、內心傷楚悲痛的原因,深沉凝重,引人無限深思。
D.本詩運用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抒情上均采用直抒胸臆,一瀉千里。
6.全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
閱讀下面這兩首詩,回答問題。
德佑二年歲旦二首
(宋)鄭思肖
其一
力不勝于膽,逢人空淚垂。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
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朝朝向南拜,愿睹漢旌旗。
其二
有懷長不釋,一語一酸辛。此地暫胡馬,終身只宋民。
讀書成底事,報國是何人!恥見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詩歌鑒賞】這兩首詩寫在元兵攻占蘇州之時,那時作者正在蘇州。德祐是宋恭帝的年號,作詩時宋恭帝還在臨安(不久臨安淪陷)。他在這兩首詩中抒寫了國土淪陷后心中的悲痛和未能為國盡責的悵恨,表現了對國家、民族的強烈責任感和堅貞不渝的民族氣節。國土淪陷是他心中永遠的痛,一介文弱書生,何以報國?“讀書成底事,報國是何人!”并不只是徒喚奈何之嘆,也并不僅是無力報國的慚愧和遺憾。他以他手中的筆,抒寫他的情感、信念和氣節,為未來埋下了希望的種子。
7.下列對這兩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其一首聯著一“空”字,表達了作者無力回天的悲痛心情,只能徒然落淚。
B.其一頷聯的“中國夢”指的是希望南宋強大起來和收復失地的遠大夢想。
C.其一尾聯是說自己每天向著南方朝拜,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漢朝的旌旗。
D.其二“此地暫胡馬”意思是元軍并不想長期占領蘇州城,只是暫時駐軍。
E.其二“終身只宋民”,“只”字分量很重,在抒情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8.其二尾聯中“荒城梅又春”一句有怎樣的表達效果?請簡要賞析。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
寒 菊
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注】鄭思肖是宋末詩人、畫家,元軍南侵時,曾向朝廷獻抵御之策。
9.對這首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
A.詩歌的首句中,詩人拿菊花與百花對比,突出其“獨立”的特性。
B.詩歌運用擬人手法,借菊花的獨立疏籬,抱香不凋,抒寫了詩人壯志難酬的情懷。
C.“抱”字十分傳神,把寒菊在北風中的頑強和堅貞表現得淋漓盡致。
D.此詩寫景抒情,表現了詩人的人生遭際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內涵的菊花詩。
E.本詩語言質樸,意蘊豐富,彰顯了詩歌的特色。
10.這首詩塑造了怎樣的“寒菊”形象?詩人借寒菊表達了什么情懷?
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寒菊注
宋·鄭思肖
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
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菊花
明·唐寅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
注:這首詩是作者在南宋滅亡后所寫。
11.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鄭詩和唐詩題目大體相同,都是以菊花作為描寫對象的詠物抒懷詩。
B.鄭詩所寫的菊花獨自開放在疏籬邊,唐詩中的菊花則開在隱者家園。
C.鄭詩筆下的菊花傲風拒霜、獨放光華,與唐詩中菊花形象完全不同。
D.鄭詩中的“百花”和唐詩中的“玄霜”對表現菊花的品質作用相似。
12.這兩首詩中,作者借菊花抒發的情感并不相同。請簡要分析。
答案
C 61.這首詩抒發了詩人對侵略者的痛恨之情和矢志報國的愛國情懷。主要從三方面表達:①頷聯用典,用勾踐復國,包胥救楚的典故,表達了立志救國的意愿。②巧借意象抒情。詩人借秋雁悲鳴表達亡國之痛,借餓虎表達向敵人復仇的決心。③尾聯用夸張和比喻。寫在心中立下誓愿,不容許祖國大好河山水遠沉淪,表達了復國殺敵的決心。
【解析】1.本題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的理解能力,同時考查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觀選擇題的形式,各選項內容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形象、主題的鑒賞。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審題,即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的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然后要注意了解詩歌的創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接著把握詩歌的意象,分析詩歌營造了什么樣的意境,領悟作者表達了怎么樣的思想情感,思考詩歌中運用了哪些表現手法,再對照選項一一確認,得出答案。本題中,C項“極寫游子的離愁別緒”理解有誤,“秋送新鴻哀破國,晝行饑虎嚙空林”的意思是“秋雁悲鳴也懂得亡國的慘痛,空林餓虎白晝也要出來咬人”,知詩人目送鴻雁離去表達的是亡國者對國家山河破碎的哀憐。故選C項。
2.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人情感態度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把握詩歌大意,注意詩歌的表達技巧,借此感悟詩人的情感。本題中,這首詩的意思是“愁悶時高歌一曲《梁父吟》,象敲金擊玉一般發出悲涼的聲音。要學勾踐立下十年亡吳的大計,有包胥哭師秦庭七天七夜的堅心。秋雁悲鳴也懂得亡國的慘痛,空林餓虎白晝也要出來咬人。我心中立下比海還深的誓愿,決不讓中國大好河山永遠沉淪!”詩人首聯用“梁父吟,戛商音”奠定了詩歌的感情基調是愁悶悲涼的;頷聯“十年勾踐亡吳計,七日包胥哭楚心”運用典故,想學勾踐和包胥,立志報國的情懷;頸聯“秋送新鴻哀破國,晝行饑虎嚙空林”,用秋雁哀鳴和饑虎白晝咬人這兩個意象表達了亡國之痛和對敵人的痛恨并想復仇的決心;尾聯“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競陸沉?”,發下比海深的誓愿,用夸張的手法,“神州競陸沉”用比喻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復國殺敵的決心。
3.D 4.詩中描繪了一位年事已高。白發如雪,情懷高潔﹑意欲歸隱的老叟形象。首聯寫友人年事已高,滿頭如雪的白發,在江邊呼喚舟船欲取道水路歸去。頸聯把友人比作翱翔于寥廓宇宙不與群鳥為伍的鳳凰和性喜山林的麋鹿,表現出友人的高蹈遺世和不向元朝統治者俯首稱臣的崇高氣節。
【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D.“別后友人矗立船頭回眸凝望,蘊含著戀戀不舍之情”錯,“別后空回首,冥冥煙樹深”是說分手后詩人徒然回首遠望,只有煙霧縈繞的林木、昏黑幽暗,暗示作者在易代之際心情的沉重和迷亂。
故選D。
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聯“年高雪滿簪”,友人年事已高,滿頭如雪的白發,是一位皤然老叟。“喚渡浙江潯”,呼喚渡船,在煙水迷離的浙江之濱。
頸聯純從虛處著筆,寫友人、也是自己的抱負和志趣。這兩句便點明友人此行是歸隱山林,因而可以推測這首詩寫作的時間當在宋亡以后。上句以翱翔于寥廓宇宙不與群鳥為伍的鳳凰來比友人品性高潔、舉止高尚。下句以山林麋鹿喻友人的疏野之性。表現出友人的高蹈遺世和不向元朝統治者俯首稱臣的崇高氣節。
5.D 6.①國土淪喪、有心無力的悲痛。首聯抒寫空有一腔收復失地、統一祖國的忠義,但是卻沒有力量能夠實現,只能徒然落淚。
②對最高統治者的不滿。頷聯寫出了百姓對明君的期待,頸聯寫皇帝雖在近旁,但只一味茍且偷安,國運艱難。
③對國家統一、國富民安的渴望。尾聯寫中原的百姓每天都向著南方敬拜,渴望看到南宋的旌旗,實現南北統一。
【解析】5.本題考查的是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手法的賞析的綜合能力。題干要求選出“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這屬于綜合考查題,考查學生對詩句內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D項,“抒情上均采用直抒胸臆”分析有錯。詩中還用有用典,萬古下泉詩:《詩經 曹風》中的一篇,為先秦時曹地漢族民歌,抒寫曹人痛惡統治者的暴虐,懷念明王賢伯。故選D項。
6.該題考查學生賞析詩歌的情感。分析詞人的情感首先要知人論世,從注釋可知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詩人正在蘇州,元兵南下攻占了那里。德佑二年歲旦,作者感念時事,寫下這首詩。其次要抓住詞句中的關鍵詞語進行分析,從“淚垂”可以看出詩人對時局動蕩的悲痛;從“睹漢旌旗”對國家統一、國富民安的渴望。“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②詩”,寫出了百姓對明君的期待。頸聯寫皇帝雖在近旁,但只一味茍且偷安,國運艱難。表達對最高統治者的不滿。總之,在分析情感的時候要注意結合背景,通過對詩歌內容的理解進行分析和作答。
【點睛】對于詩歌情感題,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體現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內容。一般答題的時候,盡量兩者都涉及。對于情感的把握,可以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可以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可以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可以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實對照,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題的時候,應先借助題干明確考查的是哪個方面的內容,有無暗示。
7.CD 8.(1)該句扣住了題意“歲旦”,以梅花綻放形象地交代了時節。(2)“荒”字寫出元軍占領下的蘇州城的情狀。(3)“荒城梅又春”是對本詩主題的形象概括,“梅又春”寫梅樹又開花了,說明時間又過了一年,但是國事毫無起色,表現了詩人的悲傷之情。
【解析】7.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詩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一個選項都是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錯誤的地方一般有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C項“漢朝的旌旗”錯,“漢旌旗”此處指南宋大軍。D項對“暫”的理解錯誤,“此地暫胡馬”中一個“暫”字,表達的是詩人堅信元軍占領蘇州只是暫時的,而非長久的。故選CD。
8.試題分析:此題的考點是分析詩歌的內容、手法和情感。讀懂全詩,根據具體詩句分析。“荒城梅又春”指荒城梅花又一次開放。作為詩歌結尾句,當考慮其對前文內容的照應作用,對整首詩主旨的提升作用。“荒城”體現元軍南下對蘇州的極大破壞;“梅又春”既能照應題目中的“歲旦”時間,又能表達詩人對時間流逝的感慨。又是一年時光盡,國家仍在戰亂中。對此無可奈何的詩人只能悲傷不已。
【點睛】表現手法是詩人用以抒發感情的手段方法,要準確答題,必須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現手法。表現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寫手法、修辭手法三大類。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描寫手法主要有:襯托,分正襯和反襯。反襯主要有動靜襯,以樂景襯哀情等;聯想和想像(虛實結合),對比。常見的修辭手法有:比興、比喻、擬人、夸張、雙關、用典。此外還有設問、反問、反語等。答題步驟:(1)準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2)結合詩句闡釋為什么是用了這種手法。(3)此手法有效傳達出詩人怎樣的感情。比如本題主要從抒情的方式、描寫手法以及修辭手法的角度作答。
9.BD 10.①塑造了傲立不群(孤傲高潔),堅貞不屈的菊花形象。從“不并百花”“獨立疏籬”中可看出不隨時俗、孤高傲世。從“枝頭抱香死,北風不落” 中突出其在肅殺的北風中,枯守枝頭,抱香而死的不屈堅貞。②抒發了不愿隨從于世俗權貴、獨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堅持氣節、不仕元朝的愛國情操以及忠君報國、寧死不屈的可貴精神。
【解析】9.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認真研讀詩歌內容,然后仔細辨識選項中是否有對詩歌的解讀的錯誤。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B項,“壯志難酬”不當,根據詩歌內容應該是“忠于大宋的情懷”。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國的誓言。D項,根據詩意,應是“托物言志”。故選BD。
點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綜合考核詩歌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內容。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注意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或只答表層含義,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顯的錯誤。
10.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及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的能力。本題為兩問,“寒菊”的形象分析,“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這兩句詠菊詩,是人們對菊花的共識。菊花不與百花同時開放,它是不隨俗不媚時的高士。“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這兩句進一步寫菊花寧愿枯死枝頭,也決不被北風吹落的高潔之志,描繪了傲骨凌霜,孤傲絕俗的菊花。詩人借寒菊表達的情懷,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歌的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字詞語進行分析。本詩名有詠菊,但菊花實為自己的真實寫照,表示自己堅守高尚節操,寧死不肯向元朝投降的決心。這是鄭思肖獨特的感悟,是他不屈不移、忠于故國的誓言。
11.C 12.①鄭詩塑造了孤傲高潔,堅貞不屈的菊花形象,抒發了詩人不愿隨從于世俗權貴、獨守清高的人生追求和堅持氣節、不仕元朝的愛國情操;②唐詩以菊花自比,借菊花表現自己的高潔品格,菊花也是情感的觸發點,抒發了作者羈旅思鄉之愁。
【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C.“與唐詩中菊花形象完全不同”錯誤,結合唐詩“一夜玄霜墜碧空”可知,一夜的霜降后從天空墜落一般。寫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質,不鋪排張揚,但是卻內涵豐沛。與鄭詩中的菊花傲風拒霜、獨放光華有相同之處。選項“形象完全不同”表述不正確。
故選C。
1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鄭詩“花開不并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百花在春光明媚的時節盛開,獨有菊花挺立在凌厲的風霜之中,不與百花爭妍斗艷。緊接著,詩人又寫百花已經凋零,只有菊花立于疏籬旁,意趣無窮。這里的“趣”,既指菊花的傲風拒霜、獨放光華的自然之趣,也是畫家融入菊花形象中的高潔堅貞、真淳自得的主觀之趣。后兩句詩意深轉一層。菊花盛開后,在枝頭逐漸枯萎,花瓣并不凋謝落地,故云“枝頭抱香死”。北風在南宋文學家的筆下象喻來自北方的貴族統治集團的侵擾。詩句用隱喻手法,是說寧可為堅持氣節而死去,不愿屈服于蒙元統治集團,表現了“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凜然正氣,真誠地剖白了詩人自己的至死不渝的崇高民族氣節。這首詠物詩,以寒菊象征忠于故國決不向新朝俯首的凜然氣節。詩中句句扣緊寒菊的自然物性來寫,妙在這些自然物性又處處關合、暗示出詩人的情懷。
唐詩首聯詩人先描寫故園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開得并不張揚,而是淡淡的幽然的開放,而且開得那么突然,所以頷聯寫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從天空墜落一般。寫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質,不鋪排張揚,但是卻內涵豐沛,在單淡然中凸現其品質。后兩句是詩人的托物起行,以菊花自比。頸聯寫到多少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估計詩人自己也在內吧,尾聯寫盡借籬落看秋風,籬落是指籬笆,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從這籬笆里面的開放的秋菊中看盡了濃濃衰颯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淵明以來,菊花就是隱士、高潔的象征,詩人就是借菊花表現自己的高潔品格。同時,菊花也是情感的觸發點,抒發了作者羈旅思鄉之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门县| 新竹市| 克什克腾旗| 广灵县| 宿松县| 松江区| 于田县| 揭西县| 巴彦县| 鲁山县| 浙江省| 海宁市| 广昌县| 蓬莱市| 林口县| 溧水县| 瓦房店市| 钟祥市| 屯留县| 龙海市| 墨竹工卡县| 酉阳| 安义县| 青海省| 宿州市| 永登县| 潜山县| 扶风县| 赤峰市| 威海市| 晋宁县| 博客| 黑龙江省| 荆州市| 乐平市| 时尚| 桓台县| 托里县| 青阳县| 凌海市| 绵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