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8.現代文閱讀(說明文) 試卷(含答案解析)-【備戰2026】(2023-2025)三年年中考真題分類匯編【語文】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8.現代文閱讀(說明文) 試卷(含答案解析)-【備戰2026】(2023-2025)三年年中考真題分類匯編【語文】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8.現代文閱讀(說明文) 試卷(含答案解析)-【備戰2026】(2023-2025)三年年中考真題分類匯編【語文】
(2025·天津·中考真題)閱讀《啄木鳥為什么不會得腦震蕩》一文,完成下面小題。
啄木鳥為什么不會得腦震蕩
徐婧
①今天,安全帽早已成為在建筑工地、礦山和生產車間等場所作業的工人必備的安全裝備。提起安全帽的發明,還要提及一種鳥——啄木鳥。
②對于啄木鳥來說,啄擊樹木這樣的行為有著多重意義:它們可以找到藏身樹木中的蟲子,獲取食物;可以鑿出自己的巢穴;甚至還能以此吸引配偶。據粗略統計,啄木鳥以每秒20次的頻率啄擊樹木,每天最多啄擊1萬次,少的也有500次。這么大的工作量,啄木鳥難道不會得腦震蕩嗎?
③我們可以先了解一下啄木鳥的頭部結構。以大斑啄木鳥為例,它的大腦很小,只有2克左右,但是大腦與頭骨的接觸面積很大,這樣,撞擊力更容易被分散。另外,大斑啄木鳥的頭骨中有很多小空隙,就像海綿一樣,可以起到減震的作用。當然,這些結構在鳥類中很常見,因為它們平時在地面啄食,都是靠著這套減震系統,以保護自己的頭部安全。但啄木鳥這么大力度、高頻次地啄擊樹木,光有這樣一個頭部結構還不足以保護它的安全。與其他鳥類相比,啄木鳥還有更科學的保護系統。
④啄木鳥在啄擊時并不是直線運動,而是旋轉運動,這樣整個身體都承受沖擊,就會分散頭部的沖擊力。而且,為了防止因沖擊力太大導致眼球蹦出眼窩,啄木鳥在啄樹前1毫秒,眼睛內的透明瞬膜會及時閉上,同時肌肉也會發生收縮,起到緩沖作用,使撞擊力不經過大腦,直接傳遞于頭骨底部與后部,從而保護大腦。
⑤更為神奇的是,啄木鳥有一根與眾不同的舌頭。它的舌頭幾乎和身體等長,就像一個彎曲的彈簧,舌頭底部一分為二,環繞著大腦。在撞擊樹木時,啄木鳥的舌頭會迅速彈出以緩沖撞擊,就像給大腦系上了安全帶,使大腦免受沖擊。
⑥啄木鳥強大的減震裝置,給人們帶來了靈感,人們得以設計出安全帽、汽車座椅安全帶等生產、生活用品。安全帽模仿啄木鳥的頭部結構,利用托帶在帽子與頭骨之間形成一個空隙層,起到減震作用。而汽車安全帶就像啄木鳥環繞大腦的舌頭,能有效降低撞擊時對我們的傷害。
(選自《科普時報》,有刪改)
1.對“啄木鳥不會得腦震蕩”原因的分析,下面說法不恰當的一項是( )
A.啄木鳥啄擊樹木的目的是獲取食物,鑿出自己的巢穴,甚至以此吸引配偶。
B.啄木鳥大腦與頭骨接觸面積很大,撞擊力更容易被分散;頭骨中有很多小空隙,可以起到減震的作用。
C.啄木鳥在啄擊時是旋轉運動,整個身體都承受沖擊,會分散頭部的沖擊力。
D.啄木鳥在撞擊樹木時,與眾不同的舌頭會迅速彈出以緩沖撞擊,從而使大腦免受沖擊。
2.下面對文章第⑥段內容的概括,最準確的一項是( )
A.啄木鳥強大的減震裝置能保護它的頭部安全。
B.安全帽模仿啄木鳥的頭部結構,利用托帶在帽子與頭骨之間形成空隙層,起到減震作用。
C.汽車安全帶就像啄木鳥環繞大腦的舌頭,能有效降低撞擊時對我們的傷害。
D.人們從啄木鳥的減震裝置獲得靈感,設計出保護人們的生產、生活用品。
3.下面對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章用疑問句作為標題,既明確了說明內容,又容易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B.第②段畫線句使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說明啄木鳥啄擊樹木頻率快,工作量大。
C.第③段和第⑤段加點詞“左右”“幾乎”,體現了說明文語言準確、嚴密的特點。
D.本文是一篇事物說明文,以時間順序條理清晰地向讀者普及了科學知識。
(2025·黑龍江·中考真題)閱讀《什么樣的冰能做冰雕?》一文,完成下面小題。
什么樣的冰能做冰雕?
①在我國東北地區,人們將一塊塊冰雕琢成栩栩如生的各種造型,為城市增添了年味。當我們欣賞這些冰雕藝術作品、沉浸于如夢似幻的冰雪世界時,不禁會好奇:這些構成冰雕的冰塊究竟有哪些特別之處?
②冰的透明度是衡量其品質的關鍵。為了獲取品質好的冰塊,人們傾向于在水質清澈、流動緩慢的地方采冰。以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為例,其使用的冰塊均來自松花江。松花江水質清澈透明,含沙量低、雜質少,保證了冰塊的純凈質地。此外,冬季松花江緩慢的水流有助于冰晶的形成,并及時帶走冰凍過程中析出的小水泡,形成質地均勻且透明度極高的優質冰塊。
③除了透明度,冰的結實程度也至關重要。為了確保冰雕作品的穩定性、耐久性,冰面厚度需要達到30厘米才能開始采冰。即便是在入冬較早的哈爾濱,也往往要等到12月份才能開始。為了讓游客早日領略美麗的冰雕,建造者想到了一個妙招——存冰。
④這個冰雪季,哈爾濱冰雪大世界用冰量達到30萬立方米,其中近20萬立方米是在2024年初存儲的“老冰”。專門的存冰場如同巨大的“冰雪倉庫”,將這些冰塊疊放儲存。為了保持冰塊溫度、建造者用塑料布、草席等材料,為這些冰塊蓋上一層層“棉被”。這些材料共同起到了類似“保溫瓶”的效果,即使經過夏天,到了冬天也能有70%以上的冰符合使用標準。
⑤值得一提的是,那30%融化了的冰也并非無用。它們在化成水的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熱量,正是這一特性,讓冰垛外層的冰塊“犧牲自己”,保護了內層的冰塊。
⑥隨著科技不斷發展,采冰、存冰、制冰的方法更加高效環保。現代采冰機能快速切割出大量規格統一的冰塊,提高了采冰效率。制冰方面,人們研發出真空制冰、超聲波制冰等先進技術,這些技術不僅能快速制出品質好的冰塊,還能根據需求調整冰塊的形狀和大小。這些方法,彰顯了古往今來人們的智慧,也為冰雕藝術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選自《人民日報》2025年1月22日第14版,有刪改)
4.標題“什么樣的冰能做冰雕?”有何妙處?
5.第③段畫線句運用哪種說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品析第④段語言,請任選其一作答。
(1)本段中加點詞“以上”能否刪去,為什么?
(2)本段畫波浪線的語句表述生動,請簡要分析。
7.小文同學想把這篇文章編入新一期的班刊中,但不知道放入哪個欄目最恰當,請你幫他做出選擇并說明理由。
欄目:A.時政速遞 B.成長筆記 C.知識星球 D.藝術劇場
(2025·云南·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題。
請查收,太空漫游指南
管璇悅
①你暢想過未來的星際生活嗎?
②從地球出發,打個太空“專車”,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星際旅行:從太空港中轉到月球,在3D打印的“廣寒宮”前打卡,或者去火星的“祝融咖啡館”嘗一杯星塵咖啡……
③這些場景,或許沒有想象中那么遙遠。空間科學與深空探測的大步發展,將人類推入“大航天時代”。我們不妨帶上這份“太空漫游指南”,開啟一場跨越星海的神秘旅程。
第一站 太空“專車”說走就走?
④目前人類進入太空的主要工具仍是運載火箭。太空“專車”能否隨時“發車”,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輸系統是核心。這個系統的研發究竟有多難?以火箭重復使用為例,傳統火箭都是一次性使用,現在想要在完成發射任務后,全部或部分安全返回地球并再次飛天,既要落得準、接得穩,又要用不壞、修得快。
⑤在重復使用、新型動力等關鍵技術攻關方面,我國取得了顯著進展,完成了可重復使用火箭10公里級垂直起降飛行試驗。同時,作為可重復使用火箭“心臟”的發動機技術取得硬核突破。
第二站 在“月宮”建房子?
⑥解決了“通勤”難題,再看看我們在太空的“落腳點”:中國空間站“天宮”建成兩年多來,迎來多批航天員駐留。
⑦遠眺星空,未來的“落腳點”何止這一個。中國探月工程團隊提出了“用月球的土,建月球的房”的方案:創新研發出太陽能聚光熔融制磚技術,將月球表面覆蓋的月壤轉化為高強度建材。如果實現,將成功破解地外建造的能源與材料雙重難題,實現“零地球補給”建造。專家介紹,我國已研制出世界上首臺月壤打磚機,“嫦娥八號”將驗證在月球就地取材“建房子”。此外,天問三號計劃在火星“挖土”,天問四號計劃探測木星……一項項極具挑戰性的航天任務有了明確的時間表,刷新著“牧宇耕星”的進度表。
第三站 人類還能去更遠的天際嗎?
⑧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單?還能去更遠的天際嗎?電磁波是星際通信的絕佳“信使”,射電望遠鏡通過接收宇宙中不可見的無線電波“觀測”天穹。
⑨在貴州深山,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正聆聽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漣漪。2020年,“中國天眼”正式開放運行,啟動對地外文明的多維度搜索:主動發射信號,傳遞星際名片;發射空間探測器,捕捉生命跡象;尋找地外行星,探秘文明痕跡。
⑩138億年前,宇宙大爆炸;46億年前,地球誕生。在動輒以億年計的時間軸前,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無比短暫,卻又無比重要。
(選自《人民日報》2025年4月26日,有刪改)
8.閱讀選文,完成下面的學習任務單。
提問 解答
① 有可能。要實現這個愿望,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輸系統是關鍵,目前我國在重復使用、新型動力等關鍵技術方面有了顯著進展。
我們能實現“牧宇耕星”的浪漫構想嗎? 可能實現。我們在太空已經有了“天宮”站這個落腳點,或許在不遠的未來,月球、火星、木星都將成為我們展現實力的場所。
我們有可能捕捉到地外文明信號嗎? ②
9.選文語言生動有趣,請以文中畫線句子為例進行分析。
在貴州深山,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中國天眼”正聆聽來自宇宙深處的電磁漣漪。
10.中國探月工程團隊提出“用月球的土,建月球的房”的方案,為什么不直接從地球運送建筑材料呢?結合選文及知識卡片分析原因。
知識卡片一: ①月球表面重力約為地球表面的1/6 ②月面晝夜溫差可達290攝氏度 ③月球每年發生約1000次深部月震 ④月表環境輻射是地球表面的200倍 知識卡片二: 基于目前的技術,火箭單次發射成本普遍在“億元級”。即便火箭發射回收技術成熟以后,單次發射成本可降至“千萬元級”,這仍舊是一個“燒錢”的行業。
(2025·四川宜賓·中考真題)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①干燥炎熱的夏季,樹木們無法躲到陰涼處,也不能喝冷飲解暑,更不可能快速做出反應,選擇正確的策略對它們來說格外重要。
②在德國韋爾斯霍芬的北街,也是我們在德國艾費爾山區的森林學院所在地,街道左側種植著一列歐洲七葉樹。2020年夏季干旱時,這些七葉樹的反應同許多歐洲樹木一樣,它們在8月就開始提前讓樹葉像秋天一樣變色。此外,數年來,這些歐洲七葉樹也過得十分艱難,因為在2000年前夕不斷北上的歐洲七葉樹潛葉蛾也終于擴散到了韋爾斯霍芬。
③如許多外來物種一樣,歐洲七葉樹此前在韋爾斯霍芬的日子十分愜意。雖然像德國這樣的國家氣候太冷,并不能為歐洲七葉樹提供最理想的生存環境,但它們在當地仍然過得非常舒適。畢竟它們的寄生蟲當時還沒有擴散到這一新地點,若能過上遠離潛葉蛾的生活,冬天再冷又何妨。
④但在40年前,此后這種飛蛾一路追隨它們的宿主北上,在韋爾斯霍芬安了家。潛葉蛾的名字來源于它們的習性,它們的幼蟲會潛入葉片中,啃食出一條條通道,它們在葉片中能夠很好地保護自己不被饑餓的鳥兒捕食。之后樹葉被挖空的地方會枯萎,而隨著啃食的進一步加劇,在接下來的夏日中葉片會看起來更加殘敗,因為飛蛾往往會接二連三地產卵。
⑤因此,北街的這些七葉樹樹葉在持續數天高溫導致的干旱來襲之前就已經受損。面對這種情形,它們的反應像其他樹木一樣,先暫停光合作用,然后靜靜等待。
⑥首先,它們會關閉葉片背面成千上萬個微小的氣孔。樹木通過這些氣孔進行呼吸。和我們一樣,樹木需要呼吸,而且也會在呼氣時流失水蒸氣。水蒸氣能夠降低周圍環境的溫度,因此這些綠巨人會主動利用這一效應,讓炎熱的夏日變得不那么難受。然而,當樹根發出信號說水分補給中斷時,葉片中這些無數的小孔就會關閉。停止呼吸后,樹葉也無法通行光合作用,因為二氧化碳補給也會隨之中斷,進而導致樹葉無法借助陽光制造糖分。此時樹木就只能消耗原本為之后的休眠所儲存的養分。
⑦盡管氣孔已經關閉,但樹葉、樹根和樹皮等部位還是會有一定程度的水分蒸發,若干旱仍然持續,那就要采取第二措施:脫落一部分葉片。如許多其他闊葉樹一樣,七葉樹的落葉過程也是從上至下進行的。距離樹根最遠處的葉片,即樹冠頂端的葉片首先掉落。倘若樹頂的葉片掉落后仍無法滿足需求,天上也還不落雨,樹木就會一步步繼續落葉,直至8月掉光所有的葉片。
⑧不過2020年的這場干旱并沒有讓山毛櫸、櫟樹以及七葉樹落到如此地步——除了個別例外,那些樹木可能是過于恐懼,因而一心只想保證自己的安全,又或者它們所處的土地特別缺水。不管怎么說,它們在8月就將葉子完全掉光了。
⑨但實際上,樹葉掉光的后果恰恰是這些七葉樹無法承受的,因為它們此前就已經因潛葉蛾而變得較為虛弱。帶有大量斑駁褐色啃食痕跡的葉片所能生產的糖分有限,導致樹木已經處于饑餓狀態。樹木所處的地理高度也讓其處境雪上加霜:它們的所在地北街海拔超過600米,寒冷的艾費爾山區讓它們的生長期非常短暫。這對制造養分來說是遠遠不夠的,因為樹木不僅要制造養分保證日常運轉,同時還要為冬季休眠以及來年開春發芽做準備。
⑩正常情況下,樹木遇到這種情形時可以提前掉光葉子,在9月進入休眠,就如我們林區的山毛櫸那樣。它們看起來像是死掉了,但在來年春天還會再次發芽,并盡力補足上一年所錯失的。七葉樹也會這樣做,而那些過度驚慌、在2020年8月就掉光葉子的個例則明顯過早地使用了這個策略。
(選自彼得·渥雷本《樹的呼吸·樹的智慧》,內容有刪改)
11.下列說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
A.面對干燥炎熱的氣候條件,樹木會選擇必要的應對策略。
B.七葉樹為了能遠離潛葉蛾侵害,寧愿在極冷的地方生活。
C.持續干旱與蟲害加重的惡劣環境,七葉樹都能很好適應。
D.在不利于生存的自然環境中,樹木們有相應的生存智慧。
12.下列關于選文所運用說明方法的解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寫潛葉蛾是先下定義,然后再作詮釋。
B.用作比較補充說明七葉樹也有個例反應。
C.用列數字方法介紹七葉樹所處地理高度。
D.全文整體上舉七葉樹為例子來展開說明。
13.下列對最后一段中加點詞語“可以”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可以”具有語言的模糊性,也體現出作者認知的模糊性。
B.“可以”切合文意表達,不絕對中恰好體現語言的分寸感。
C.“可以”具有語言張力,這也表現了作者語言表達的機智。
D.“可以”一詞簡潔、含蓄,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
(2025·湖南·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東風何以是春風
朱美祿
①歌詠春天,自然少不了對春風的關注。而春風這個概念,古人有多種多樣的表述。
②撮其大要,可以直接寫成“春風”,如“春風又綠江南岸”;可以詩意地寫成“楊柳風”,如“吹面不寒楊柳風”;可以寫成“惠風”,如“芳菲滿郊甸,惠風生蘭薄”;還可以寫成“陽風”,如“歲序一更新,陽風動人寰”。但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那就是許多文人常以“東風”來指代春風。如江淹《詠美人春游詩》:“江南二月春,東風轉綠蘋。”李白《落日憶山中》:“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張栻《立春偶成》:“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朱熹《春日》:“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披文入情,讀者不難發現,這些詩歌中的東風并不是一個風向概念,其所指正是春風。這些詩歌的作者雖然生活在不同時代,但他們對東風的理解卻高度一致,可見古代文人對“東風就是春風”的認知具有普遍性。
③東風何以是春風,首先與自然因素有關。根據氣象學的解釋,空氣中氣壓是不均衡的,空氣由氣壓高的地方向氣壓低的地方流動就形成了風。中國地處亞歐大陸東部,受行星風系與海陸熱力差異影響,形成了典型的季風氣候。每年春天,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中國陸地上的冷高壓持續降低,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逐漸增強,在氣壓梯度力驅動下便形成了東南季風。中國大陸東部海岸線大致呈東北至西南走向,使得春天的東南季風在地面上轉變為偏東風。由于東風吹拂的時間是春天,所以人們將二者統一起來,賦予了東風以春風的含義。
④除了自然因素之外,東風何以是春風,還與人們對東方的認知有關。在后天八卦中,震卦對應的方位是正東方,所以古人有“震居東”之說。由于震所代表的自然現象是雷,雷震而萬物萌動,所以《白虎通義》中說:“所以名之為東方者,動方也,萬物始動生也。”《說文解字》對“東”字解釋道:“動也,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這些都表明了東方是萬物萌動的方位,而春天是萬物萌動的時間,所以古人將東方與春天聯系起來,認定東風就是春風。
⑤《尚書》“洪范”篇最早提出了水、火、木、金、土的五行觀念,但并未加以闡述。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之義”篇中發揮道:“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金居西方而主秋氣,水居北方而主冬氣。”可見在中國人特有的五行文化觀念中,東方屬木,主春氣,意味著勃勃生機,而春天也正是如此,所以東風就成了春風的另一種表述。
⑥在實際生活中,春天除了常刮東風之外,也刮其他風向的風。在文學創作中,之所以用東風來指代春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文化的規約。假如將春風表述為西風、南風或者北風,則與傳統文化明顯相悖;只有以東風來指代春風,才符合傳統文化的要求。
東風何以是春風,還是古典詩詞不斷層累以至于固化的結果。中國文學史上最早書寫東風意象的是屈原,最早把東風解讀為春風的則是王逸。屈原在《九歌·山鬼》中說:“東風飄兮神靈雨。”王逸注曰:“東風,春風也。”屈原的創作與王逸的注釋相結合,第一次把文學文本中的東風坐實為春風。此后,“東風”一詞便成了一種母題,一種被依賴的路徑,被歷代文人反復書寫。如漢代《古詩十九首》道“東風搖百草”;唐代韓翃道“寒食東風御柳斜”;宋代蘇軾道“東風裊裊泛崇光”;明代袁宏道道“東風楊柳濯青枝”;清代洪亮吉道“一片東風百草生”。在不同詩人筆下,東風這一符號的含義都是春風,“后進追取而非晚,前修久用而未先”,古代詩人都是這么運思與表達的。正因為一代代詩人不斷地這樣書寫,東風作為春風的所指,便成為中國人一種集體意識與固化的表達方式。
⑦在中國,因為地理與文化原因,常以東風來指代春風。有趣的是,在歐洲文學中,雪萊的《西風頌》將“西風”比作春風。東西方這種差異,根源于人與世界發生關聯的過程中將世界賦予了不同的意義。需要指出的是,作者這樣編碼,讀者也必須這樣解碼,才能以意逆志,成為文本的知音。
(選自《光明日報》2025年4月25日16版,有刪改)
14.下列對原文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中國古代文人對“東風就是春風”具有普遍認知,他們詩歌作品中的東風與風向是一致的。
B.每年春天,中國陸地氣壓高,太平洋氣壓低,被氣壓梯度力所驅動,于是形成了東南季風。
C.中國文學史上最早書寫東風意象的是屈原和王逸,此后“東風”便成了文學文本中的母題。
D.在中國,“春風何以是東風”的問題,與地理因素有關,與文化觀念、傳統習慣也不無關系。
15.下列對原文中“引用”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作者列舉含有“惠風”“陽風”“東風”的詩句,是為了指出這些詞在創作中可與“春風”互換。
B.董仲舒對“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的闡述,印證了“東風”與中國古代五行文化觀念的關系。
C.作者歷數漢、唐、宋、明、清各代詩歌,意在說明東風指代春風是古典詩詞不斷層累的結果。
D.雪萊在《西風頌》中將“西風”比作春風,是因為西方對人與世界關系的理解不同于東方。
16.唐代陸龜蒙《治家格言》中有一句話:“吾祖始鑄田器,歲東作必大售”(我的祖輩是造農具的,每年春耕開始的時候,農具銷量很大)。小語同學對其中的“東作”一詞產生了疑問。她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中的“作”推斷“東作”中的“作”應是“工作,做工”的意思,但對為什么用“東”代替“春”仍感到困惑。請你根據本文中的相關內容,為她作出解答。
(2025·甘肅·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章,完成題目。
“睡覺時猛抖一下”是怎么回事
①我有次上課的時候,差點睡著了,然后就抖了一下,動靜好大,周圍的人都看著我,真的尷尬死了!我上網一查,發現不少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在夜晚快要入睡的時候,身體會猛地抖動一下,繼而把自己嚇醒……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人說是因為在長個子,也有人稱因為大腦在測試你是否還活著,更有人說這是猝死的信號。網友眾說紛紜,事實究竟如何?
②有專家介紹,其實“睡覺時猛抖一下”的現象叫“臨睡肌抽躍癥”,也叫“入睡抽動”“睡眠驚跳”或“入睡前肌陣享”。大約有70%的人一生中至少會經歷一次入睡抽動,其中10%的人每天都會經歷一次。
③臨睡肌抽躍癥是一種無意識的肌肉顫搐,表現為剛入睡時身體猛然一抖,而且通常會伴隨著一種跌落或踏空的感覺,或者類似觸電一樣的感受。這種偶爾的抖動,發生在睡眠周期中的快速眼動期,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做夢時間。
④有不少原因可能引起臨睡肌抽躍癥。比如白天過于興奮或劇烈運動,攝入較多咖啡因或尼古丁等興奮劑,尚未完全代謝的興奮性神經遞質可能在睡眠時喚醒大腦,就可能出現睡眠抽動癥狀。一些人可能是由于過度焦慮或者疲憊,大腦缺乏休息,控制睡眠和覺醒的兩套系統容易失衡,導致睡眠抽動癥狀。此外,鈣是神經細胞和肌肉細胞最喜歡的物質,缺鈣時,神經和肌肉也容易異常放電或抽搐。
⑤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入睡抽動發生頻率太高,伴隨頭暈、頭痛等癥狀,可能是大腦損傷造成的,此時需要及時就醫。臨睡肌抽躍癥也需要與其他疾病相區分。例如癲癇,其不僅可以在入睡的時候發作,也可以在白天清醒狀態時發生。除了肌肉抽搐,癲癇還會引起意識喪失等癥狀。如果夜晚入睡或老休息時雙腿不安地抽動,有時還伴有疼痛、麻木感,難受得不知道把腿放在哪兒好,只有下床活動活動才能緩解,則需要警惕不寧腿綜合征。
⑥睡著睡著突然“抽”一下,不舒服且有些嚇人,那么臨睡肌抽躍癥有沒有預防方法呢?首先規律的睡眠很有必要,每天保證6到10小時睡眠,睡前可以聽一些舒緩的音樂。睡覺時選擇正確的睡姿,避免趴著睡、蜷著睡或者壓迫身體等不良的睡姿。睡前不要喝含興奮神經物質的飲料,咖啡因會引起神經興奮,影響睡眠質量。睡覺之前可以用濕熱水泡腳,泡腳的時候,水最好浸泡到踝關節部位,持續15—20分鐘,這樣可以促進下肢的末梢神經血液循環,有利于緩解肌肉痙攣引起的睡眠抽動。睡前半小時還可進行適度的拉伸,使肌肉得到放松,也有利于降低睡眠抽動的發生幾率。專家建議,因為缺鈣導致的臨睡肌抽躍癥,可通過調整膳食結構緩解,多吃鈣含量高的食物,如奶制品、大豆、堅果等。
⑦絕大多數的入睡抽動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就像打嗝、眼皮跳時出現的肌肉抽動一樣。專家表示,這種抖動一般不會影響睡眠,相反可能讓你的睡眠更深沉,和猝死更沒關系。但如果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入睡抽動,需要及時去醫院排查是否有潛在疾病。
(選自《揚子晚報》2024年11月6日,有刪改)
17.請根據②③段的內容,為“臨睡肌抽躍癥”下定義。
18.可能引起臨睡肌抽躍癥的原因有哪些?
19.根據文章,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的說明對象是“臨睡肌抽躍癥”,據此判斷,本文屬于事理說明文。
B.本文先擺現象,再分析原因,再講如何預防,采用的是由主到次的邏輯順序。
C.文章第⑤段運用了作比較、舉例子、引用等說明方法來說明事理。
D.畫線句中的“一般”“可能”等詞,表意不確定,不符合說明文語言嚴謹準確的要求。
20.右圖是學生會為住宿生做的小貼士。請你根據文章內容,補充空缺部分。
小貼士——預防臨睡肌抽躍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調整膳食結構,多吃奶制品、大豆、堅果
(2024·青海西寧·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文章,回答問題。
____________
潘春華
①燈籠起源于漢代,其歷史源遠流長,甲骨文中的“東”字可能就是對原始燈籠形象的描繪。《南史·宋武帝紀》中記載的“葛燈籠”是以細竹絲作為骨架、用半透明油紙為框的燈籠。梁武帝時,還出現了“藕絲燈”,即用土錦蒙糊燈籠,并在上面飾以圖畫。
②隨著紙的出現、蠟的發明,燈籠品種日益增多,朝野皆盛。【A】到了唐代,上元之節,燈彩之風達到極致。美麗的燈彩是離不開蠟燭的,所以,將以蠟燭制成的火炬圍以各式罩籠,以防止風吹火滅的制式被廣泛采用,并為熠熠生輝的燈彩藝術提供了展示娛樂喜慶的舞臺,從而受到人們普遍的重視和熱愛。開元年間,唐玄宗認為扎結的花燈那閃爍不定的燈光象征著“彩龍兆祥,民富國強”,于是,扎花燈、看花燈的風氣廣為流行。每逢元宵之夜,皇宮便用絹絲錦帛扎成幾十間燈樓,上置各式燈籠,猶如一棵棵燈樹。
③【B】明代朱元璋建都應天府時,曾在秦淮河上燃放萬盞水燈。明永樂年間,朱棣曾在午門大立鰲山燈柱,又在東華門外設“燈市”。明代御用監下設有“燈作”,是專門為宮廷制作宮用燈彩的地方。
④【C】清代初期,燈節也極盛行。《帝京景物略》中記述:“(正月)十三日,家以小盞一百八枚,夜燈之,遍散井灶、門戶、砧石,曰散燈也。其聚如螢,散如星。”
⑤由此可見,自古以來,人們燃燈取明、燃燈過節,為歷朝所愛重,長盛不衰,實在是因為燈籠能于暗夜之時創造出明亮多彩、喜慶歡樂的美好氛圍。
⑥將中國燈彩描述得最為具體、最為生動形象的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當數《紅樓夢》。筆者粗略地歸納了一下,在《紅樓夢》一書中出現的燈彩、燈式不下幾十種,如門燈、燈匾、花燈、明角燈、手把燈、謎語燈……真是千式百樣,令人眼花繚亂。
⑦千百年來,經過歷朝歷代燈彩藝人的繼承和發展,燈籠品種豐富多彩,工藝制作水平高超。如燈籠從種類上分,有宮燈、紗燈、吊燈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
⑧在中國人眼中,燈籠往往意味著喜慶、隆重和圓滿,象征著闔家團圓、事業興旺、光明幸福。每逢農歷春節、元宵節、中秋節乃至國慶節,全國許多城鎮的社區、公園、道路等都會掛起燈籠。這種傳統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豐富的文化底蘊。燈籠儼然成了中國文化的符號。
(選自《百科知識》,有刪改)
21.請你給本文擬寫標題
22.結合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體會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謹。
筆者粗略地歸納了一下,在《紅樓夢》一書中出現的燈彩、燈式不下幾十種。
23.文中第⑦段畫線句子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如燈籠從種類上分,有宮燈、紗燈、吊燈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
24.下面材料放入文中【A】【B】【C】的哪一處合適,請說明理由。
宋代,北宋都城東京、南宋都城臨安皆曾設燈會,并且已經有了專門經營燈彩的市場,被稱作燈市。
25.本文中的“燈籠”和【鏈接材料】中的“燈籠”所蘊含的意義有何不同?
【鏈接材料】
最壯的是塞外點兵,吹角連營,夜深星闌時候,將軍在挑燈看劍,那燈籠上你不希望寫的幾個斗方大字是霍驃姚,是漢將李廣,是唐朝裴公嗎?雪夜入蔡,與胡人不敢南下牧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樣亮起了人的耳目的。你聽,正蕭蕭班馬鳴也,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
(選自吳伯簫《燈籠》)
(2024·山東日照·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人體“司令部”如何組建
①19世紀,現代神經科學之父圣地亞哥·拉蒙·卡哈爾將大腦比作“擁有千億棵樹的森林”。在這片復雜的“森林”中,大約有860億個神經元與數萬億個突觸相連。盡管已經獲得許多關于大腦的重要發現,但和這片復雜的“森林”相比,我們對它的理解仍然只是冰山一角。
②現在,科學家們正進一步揭開人體“司令部”——大腦早期遺傳發育的神秘面紗。研究人員對整個大腦不同腦區的發育進行了系統性的綜合研究,繪制出了人類胚胎發育前3個月的大腦早期發育遺傳圖譜。
③大腦發育始于胚胎的外胚層,外胚層向內卷積包裹,形成神經管結構。分節的神經管是中樞神經系統發育的起點。神經管隨后發育成大腦,根據神經管的前后位置,可將其劃分為前腦、中腦、后腦以及末端的脊髓區域。神經管發育成大腦經過了神經干細胞的增殖、分化,神經元遷移等細胞學進程。
④大腦發育過程不僅漫長,同時也具有特殊性。大腦有很多褶皺,隨著發育過程的推進,腦區和腦區之間的聯系也變得更為精妙。大腦就像一個復雜精妙的生化工廠一樣,在能量代謝、分子細胞功能發揮上進行精細的調控與組裝。
⑤隨著基因組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單細胞組學技術的應用,科學家有了新工具、新方法來研究大腦早期發育。
⑥傳統的基因組學研究通常是基于許多細胞的混合物進行的,科研人員得到的是所有細胞的平均結果。而單細胞組學技術則允許科學家對單個細胞進行基因表達分析,研究人員可以精確地看到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每個細胞在任何特定時間點的基因活動。這種技術揭示了細胞之間的差異,幫助研究人員理解細胞如何分化成不同類型的神經元或膠質細胞。
⑦之前的研究幾乎總是集中在大腦皮層上,現在的研究是首次針對大腦發育進行全面研究,是對整個大腦的系統性測繪,可以讓不同區域相互比較,重點關注基因調控。正是基于單細胞組學技術,研究人員繪制出了大腦早期發育遺傳圖譜。
⑧新研究最令人興奮的發現之一是鑒定了135個不同的細胞群,每個細胞群代表一種獨特的細胞類型或狀態。這些細胞群包括各種類型的神經元以及神經膠質細胞等支持細胞。通過比較這些細胞群的遺傳特征,研究人員能夠追蹤到令大腦產生多樣性的發育軌跡。
⑨在大腦的神經元中,浦肯野神經元是最大的,也是“運動協調大師”。它在運動和平衡協調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遵循特定的發育路徑。這一路徑是由一系列大腦精確調控的基因激活和沉默序列所引導的,并由被稱為轉錄因子的特殊蛋白質所驅動。
⑩為了更好地了解轉錄因子是如何工作的,研究人員利用卷積神經網絡這種人工智能工具,來幫助他們識別轉錄因子結合的特定DNA序列。轉錄因子是一類能夠調控基因表達的蛋白質,當轉錄因子與特定的DNA序列結合時,它們可以像分子開關一樣控制基因的活性,即打開或關閉基因的表達。因此,通過識別這些轉錄因子結合的DNA序列,可以更好地理解基因調控的機制,即哪些基因被打開或關閉,進而影響細胞的功能和特性。
除了提供對大腦發育的基本見解,這項研究還對理解神經發育障礙以及兒童腦腫瘤的起源和發病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為尋找新的治療方法提供線索。
(選自《科技日報》,有刪改)
26.下列關于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目前,科學家們繪制出人類胚胎發育前3個月的大腦早期發育遺傳圖譜,已經揭開了組建人體“司令部”的神秘面紗。
B.胚胎外胚層向內卷積包裹形成神經管結構,經過神經干細胞的增殖、分化,神經元遷移等細胞學進程后,發育成大腦。
C.由大腦精確調控的基因激活和沉默序列引導,并由轉錄因子驅動的浦肯野神經元在運動和平衡協調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D.轉錄因子是一類能夠調控基因表達的蛋白質,可以控制基因的活性,打開或關閉基因的表達,影響細胞的功能和特性。
27.下列對文本寫法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題目中把大腦比作人體“司令部”,形象地說明了大腦的重要性,“如何組建”能激發讀者閱讀和探索奧秘的興趣。
B.第①④⑨段畫線句子運用打比方的說明方法,分別說明了大腦構造復雜、大腦工作精細、浦肯野神經元作用重要。
C.第⑧段加點詞“之一”說明了新研究最令人興奮的發現很多,鑒定了135個細胞群只是其中一個,語言準確嚴密。
D.本文是一篇事物說明文,采用邏輯順序,介紹了大腦如何發育、發育多樣性機理及研究大腦發育的重要醫學意義。
28.基于單細胞組學技術的研究和傳統的基因組學研究,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
(2024·山東泰安·中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恐龍無處不有
阿西莫夫
①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②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極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羅斯島發現了一些骨骼化石。該島是離南極海岸不遠的一小片冰凍陸地,非常靠近南美的南端。這些骨頭毫無疑問屬于鳥臀目恐龍。
③在地球的其他大陸上也都發現有恐龍化石。這些古老的爬行動物在南極的出現,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
④如果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系起來,這比僅考慮恐龍來說重要得多。恐龍如何能在南極地區生存呢?恐龍實際上并不適應寒冷的氣候,但1986年在南極確實發現了這種古老的動物的化石。
⑤恐龍不可能在每一塊大陸上獨立生存,那么它們是如何越過大洋到另一個大陸上去的呢?
⑥這一問題的答案是: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幾十年前,人們發現地殼是由一些緊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緩慢運動的大板塊構成的。一些板塊被拉開,而另一些則擠壓在一起,一個板塊也許會緩慢地向另一板塊下面俯沖。“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島嶼鏈、海洋深淵等等,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謎。
⑦可以這樣比喻,板塊背上馱著許多大陸,當板塊向一個或另一個方向運動時,大陸也隨之一起運動。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當板塊繼續運動時,大陸又重新被分離開。
⑧在四十多億年的地球發展史中,泛大陸形成和分裂過多次,最后一次完整的泛大陸大約是在2.25億年前形成的。這個泛大陸存在了數百萬年以后,又開始顯示出破裂的跡象。
⑨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開始出現,并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所有陸地似乎都處在熱帶和溫帶環境內,所以恐龍可以在泛大陸的不同地區舒適地生活。
⑩大約在兩億年前,泛大陸分裂出四部分。北部就是現在的北美、歐洲和亞洲,南部是由現在的南美和非洲構成,最南部是現在的南極洲和澳大利亞,印度是剩余的一小部分。
隨著時間的流逝,北美又與亞洲和歐洲分開,南美也與非洲相離。(如果看一張地圖,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縫。)印度向北移動,并且大約在5000萬年前與亞洲相碰撞,形成巨大的喜馬拉雅山脈。兩個陸塊在那里聚合并緩慢地褶皺變形。南極和澳大利亞也已相互分離。
當大陸相互分離時,每一個大陸都攜帶著自己的恐龍而去。到6500萬年以前,由于這樣或那樣的原因,所有的恐龍都滅絕了,大陸也已完全分開。現在的每一個大陸都有自己的恐龍化石。
南極也有自己的恐龍、兩棲動物和其他在恐龍時代繁盛的植物和動物。然而,這些生物的命運比其他同類要悲慘得多,因為板塊把它們向南攜帶到了極地。大約經歷了一億年,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氣候變得越來越寒冷,夏天短而且冷,最后成為冰天雪地。
位于南極中心部位的南極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極冰蓋。那里的冰有數英里厚,覆蓋著豐富的化石。如果南極的冰雪層再薄一些的話,我們就可以找到它們。
因此,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為支持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提供了另一個強有力的證據。
29.下列對選文具體內容概括最恰當的一項是( )
A.說明了上億年前恐龍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況。
B.通過南極恐龍化石的發現證明了“板塊學說”。
C.推測了恐龍滅絕的原因是大陸的漂移。
D.證明一個科學領域的發現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
30.根據選文的邏輯說理順序,給下列句子排序,最能顯示其嚴密推理的一項是( )
①這說明,恐龍曾經生活在每一塊大陸上。
②所以,現在的各塊大陸在遠古曾經是聯結在一起的一整塊大陸或者說“泛大陸”。
③恐龍的化石在現存各個分離的大陸上都有發現。
④但是,恐龍不可能是在每塊大陸上獨立生存的。
⑤這塊“泛大陸”在恐龍出現之后逐漸分裂成為現在的各塊大陸。
A.①⑤②③④ B.⑤①④③② C.③①④②⑤ D.③④①②⑤
31.下列對選文第 ~ 段使用的說明方法判斷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A.打比方 列數字 作比較 B.舉例子 作詮釋 列數字
C.打比方 作比較 下定義 D.列數字 作詮釋 分類別
3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若刪掉,對語意表達效果影響最小的一項是( )
A.“板塊構造”理論很快為地質界幾乎所有的問題提供了答案。
B.早期恐龍在那時已經開始出現,并且有機會分散到泛大陸的各個地方。
C.每隔一段時期,板塊會將所有的大陸匯聚在一起,地球此時僅由一個主要陸地構成,稱為“泛大陸”。
D.大約經歷了一億年,氣候逐漸變冷,植物慢慢越來越稀少,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大量減少。
(2024·內蒙古·中考真題)閱讀下文,完成下面小題。
座次移轉
①在中國人的觀念里,餐桌是重要的社交場所,尊卑敬讓等種種人際交往原則都要 在其中有所體現,如何就座遂成為飯前必講的規矩。
②拿座次安排來講,無論是家庭聚會還是宴請賓客,現代餐桌座次禮儀大都簡化為以“里”為上,長輩、客人往“里”請,坐在里面的座位上。“里”就是“禮”,這是 因為“外”座常常是上菜的位置,坐在外側的人有時還要兼職店小二,跑跑腿、倒個茶、拿個毛巾之類的,這座位自然就不能算是上座了。
③而古人宴席座次安排則注重方位。在一般的房屋或郊外帳中宴飲,大多以東向為尊。《史記》中,西楚霸王項羽在鴻門軍帳中宴請劉邦,“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在這里,項羽和他的叔父項伯坐的就是主位,坐西面東,是最尊貴的座位;其次是南向,坐著謀士范增;再次是北向,坐著項羽的客人劉邦,這說明在項羽眼里,劉邦的地位還不如自己的謀士。最后是西向東坐,因為張良地位最低,這個位置給了他,叫侍坐,即侍從陪客。鴻門宴上座次的安排是主客顛倒的,這反映出項羽的自尊自大,他用這種違禮的方式表示對劉邦、張良的輕辱。
④但如果在比較講究的堂內宴請,就是以面南背北的位置為尊了。堂是古代宮室的主要組成部分,坐北朝南,前有兩根楹柱象征大門,又有東西兩階通向庭院。堂一般用于舉行典禮、接待賓客和舉行宴會。這時,座位就不是以東向為尊,而是以南向為尊了。至于剩下的東向、西向和北向座位,則沒有太嚴格的講究。
⑤清代凌廷堪根據古人記載,在其所著《禮經釋例》中歸納:“室中以東向為尊,堂上以南向為尊。”古人宴客,根據親疏尊卑排列東西南北,這也和當時的餐飲方式有關。
⑥從漢代到唐代中期,宴席形式主要是分食制。《史記》鴻門宴里,主賓東向、北向、南向、西向坐,并不是說他們圍著方形餐桌吃飯,而是每人面前有一長方形條案,案上再以托盤等擺放食品。近些年來發掘出的漢代壁畫、畫像石和畫像磚上,經常能看 到人們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飲場面。
⑦西晉以后,隨著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先后進入中原,床榻、胡床、椅子、凳等坐具相繼出現,逐漸取代鋪在地上的席子,傳統席地而坐分食的習俗就受到沖擊。后來,又流行高桌大椅,最終使傳統飲食習慣轉向合食。
⑧圍坐合食,傳統用八仙桌,以前幾乎家家都有,在有些人家八仙桌甚至是唯一的大型家具。后來宴客又有了圓桌,這是為了滿足聚宴人多和席面大的要求。由于圓桌席位不好分出上下尊卑,每桌人數也松緊可調不固定。所以,最初用慣了方桌的人們頗不 習慣,比如袁枚《園幾》一詩就說道:“讓處不知誰首席,坐時只覺可添賓。”
⑨不過,正是因為圓桌沒有棱角,席位不分上下尊卑,不分正位、側位,削去了人與人之間的貴賤高低,方顯出平等原則。平等的觀念,也可以算是現代文明的標志。目前,國際國內的一些談判就使用圓桌會議的方式,強調平等、對話、協商。
⑩在《水滸傳》中,梁山之上,聚義廳中也設有一張大圓桌。作者施耐庵大概也想用這張圓桌表達些什么,但最終,他還是讓這一百單八將一一排了座次,宋江最終也沒 有成為亞瑟王。
(選自《食色里的傳統》,有刪改)
33.關于《史記》鴻門宴的座次安排,下列四圖所示正確的一項是( )
A. B. C. D.
34.對于文中所引用的資料,下列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
A.第③段中《史記》鴻門宴的座次安排,為了說明項羽的形象特點。
B.第⑤段引用《禮經釋例》中的話,總結了室中、堂上的座次安排。
C.第⑧段用袁枚《園幾》一詩,說明古人很難擺脫圓桌合食的習慣。
D.第⑩段中用《水滸傳》中的大圓桌,體現一百單八將的地位尊卑。
35.下面文字應該放入文中哪兩段之間,請簡述理由。
據說,“圓桌會議”起源于一千五百年前的英國亞瑟王,他讓自己的騎士們以及羅馬主教大人圍坐圓桌,共商國事。騎士和君主間不排位次,平等溝通。每位騎士雖要為 成為自由人而在戰場搏斗,卻有極強的尊嚴感,沒有仰人鼻息的怯懦,而是堂堂正正、不卑不亢的斗士。亞瑟王的圓桌創造了一個理想的公平世界。
放入第______段與第______段之間,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浙江湖州·中考真題)閱讀下面材料,完成學習任務。
◎材料一
(來源:生態環境部官方微博)
◎材料二
劃定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其中32個陸域優先區域總面積276.3萬平方公里,約占陸地國土面積的28.8%,對于有效保護重要生態系統、物種及其棲息地具有重要意義。頒布20多部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法律法規頒布和修訂森林法、草原法、漁業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種子法、長江保護法等法律法規,覆蓋野生動植物和重要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安全、生物遺傳資源獲取與惠益分享等領域。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40多個國家成為合作伙伴。在“南南合作”框架下積極為發展中國家保護生物多樣性提供支持,80多個國家受益
(來源:《中國的生物多樣性保護》白皮書)
◎材料三
2020年9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生物多樣性峰會上表示,由于過度捕撈等破壞性做法和氣候變化,世界上60%以上的珊瑚礁瀕臨滅絕。過度消費、人口增長和集約農業,導致物種滅絕的速度正在加快,目前有100萬物種受到威脅或瀕臨滅絕。
《地球生命力報告2020》顯示,1970年到2016年期間,監測到的哺乳類、鳥類、兩棲類、爬行類和魚類種群規模平均下降了68%。《地球生命力報告2022》顯示,1970年到2018年,這一數據變成69%。
(來源:國際新聞網、騰訊網)
◎材料四
地球上脊椎動物滅絕率正迅急加速,目前已經達到正常水平的114倍。
研究者通過化石分析,對比了地球歷史上脊椎動物滅絕速率。結果發現,自從1900年起,地球上脊椎動物滅絕數量已經超過400種;而在正常情況下,400種動物滅絕通常需要一萬年以上的時間。目前地球上脊椎動物的滅絕率已經超過正常地質時間段水平的100倍以上,達到以往大滅絕時期的水平。
(來源:鳳凰網)
◎材料五
在相對穩定的環境中,生物的種類一般也較為穩定。它們以極慢的速度變化和發展著,一些新的物種會不斷誕生,一些物種會逐漸滅絕。隨著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力的增強,一些生物賴以生存的環境遭到了人為的破壞,從而加速了一些生物種類的滅絕。
研究表明,大多數生物的滅絕都是喪失棲息地造成的。亂砍濫伐森林、隨意開荒、無節制地排放污染物,都會使某些生物的生存空間大大縮小,生存的條件急劇惡化。
(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
◎材料六
據《湖州市全面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行動方案(2023——2025年)》,力爭到2025年,湖州濕地保護率保持53%以上;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種數保護率達到88%以上;布設70個以上森林資源生物多樣性監測固定樣地,總面積不低于17平方公里。
2023年5月16日,湖州攜手江蘇省無錫市、蘇州市和常州市,共組“CP”,成立環太湖“昆蒙框架”實施聯盟,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再尋新路。
(來源:人民網精選資訊、南太湖號)
36.在通讀材料的基礎上,為材料一中“保護生物多樣性”這一目標選擇一幅配圖,并簡述理由。
A. B. C.
37.學校保護“生物多樣性”志愿者團隊決定制作一個視頻,以警示世人。為此,你認為可以突出哪些內容?請結合材料給他們提出兩點建議。
38.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A社區在宣傳櫥窗張貼了上面材料,B社區展示了下面詩歌。你認為哪個宣傳效果可能會更好?為什么?
野獸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森林寂靜無語,屏住呼吸 野獸在森林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鋪路 魚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大海洶涌的波濤是枉然的呻吟 魚在大海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繼續修建港口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天空靜靜地涌淌淚水 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人還在無知地繼續歌唱
(節選自《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39.同學們想根據上面材料寫一篇說明性文章。為了更好地利用材料,某同學提出了下面的材料利用建議。請你把空缺處補充完整。
(1)說明順序要符合認知規律。“材料二”最好放在“ ”和“ ”這兩則材料之間。
(2)材料內容要了解清楚。比如對“材料六”提到的湖州市“行動方案”的落實情況、“昆蒙框架”的具體內容,可以通過做調查、 等方式來進一步了解。
(2023·山東德州·中考真題)①5月28日,中國首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干線客機C919圓滿完成載客首飛。這標志著國產大飛機商業運營的正式起步,同時也意味著中國航空制造業已躋身世界前列。
②雖然相較于波音、空客的成熟機型,C919誕生較晚,但是在技術進步上卻可圓可點。據稱,C919實現了100多項關鍵技術突破,尤其在新材料的應用方面具有標志性的意義。C919的機身結構大量使用先進的鋁鋰合金材料,實現綜合減重7%,超過同級別的波音737和空客320客機。中國商飛首席科學家吳光輝曾說,C919的成功并非一個飛機型號研制成功那么簡單,而是中國航空工業和民機事業的起飛,中國由此實現了民機技術集群式突破,形成了大型客機發展核心能力。
③C919國產化率近60%。60%的國產化率來之不易,但仍有人不免對C919的“中國籍”心中存疑,畢竟GE、霍尼韋爾等國際巨頭在供應商的名單中也赫然在列。其實這樣的疑慮大可不必。判斷一架飛機是否“中國制造”,關鍵看三個標準:整機的產權歸誰?研制整機的核心團隊是誰?整機研制的關鍵環節掌握在誰手里?答案很明確,C919的產權歸中國商飛公司所有,中國商飛組織核心研制團隊,飛機的設計、總裝、試飛、銷售等關鍵環節都掌握在中國商飛手里。因此,C919是不折不扣的“國貨之光”。
④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選擇國際供應商與自主研發并不矛盾,即便波音、空客也有約30%的零部件需要向海外采購。C919的生產采用了國際通用的“主制造商十技術供應商”模式。中國商飛對供應商提出技術要求,并依據飛機的設計方案將幾百萬個零部件組裝起來。這一過程本身就體現了中國商飛的核心技術能力。波音副總裁卡羅琳·科維曾說過:“如果人們都可以把買來的部件組裝并讓它飛起來,全世界就不會只有兩家大飛機制造商了。”如今,C919的成功,使未來全球民用航空市場有望出現三足鼎立局面。
(摘編自中國網,2023年5月31日)
40.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C919實現了100多項關鍵技術突破,尤其在發動機和新材料的應用方面具有標志性的意義。
B.“C919是不折不扣的‘國貨之光’”中的“不折不扣”是確定無疑的意思,“波音、空客也有約30%的零部件需要向海外采購”中的“約”表大概: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謹。
C.如今,C919的成功,使全球民用航空市場出現了三足鼎立局面。
D.選文主要運用了作比較、列數字、引用和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41.假如你采訪中國商飛首席科學家吳光輝先生,請根據材料設計三個最有價值的采訪問題。
(2023·四川德陽·中考真題)閱讀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題。
相見以禮
邵鳳麗
①在中國文化中,禮儀既是培養個人文明素養的重要方式,也是維系社會生活秩序的重要依托。《禮記·禮運》中說:“夫禮,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故失之者死,得之者生。”從根源上看,禮儀的產生既是對“天道”的承襲,對自然的尊重和效仿,同時也是對“人情”的適當傳達。長期以來,禮儀對國家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②在傳統社會,人與人見面時,遵循相見以禮的原則。古人將相見時的各種禮儀統稱為相見禮。《儀禮》一書中的《士相見禮》,專門闡明相見時的具體禮儀規范。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在相見時就十分重視禮儀規范,服飾、動作、語言等都要按照禮儀規范來,如果有誰違背了禮儀規范,就會被認為是失禮的人。A
③相見時注重禮儀,既是相見時人們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露,也能展現出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B相見禮歷史十分悠久,在發展過程中,具體禮儀規范不斷傳承變化,文化內涵也不斷豐富。其中,拱手作揖是典型的傳統相見禮,使用頻次高,普及范圍廣,且具有良好的歷史傳承性,體現了禮儀文化旺盛的生命力。《禮記·曲禮》記載:“遭先生于道,趨而進,正立拱手。先生與之言則對,不與之言則趨而退。”
④拱手的方式是右手握拳,左手掩住右手,沒有其他的身體動作。如果拱手的同時,身體向前彎曲,那就是作揖。宋代王虛在《訓蒙法》中寫道:“揖時須是曲其身,以眼看自己鞋頭。”古人行揖讓之禮,主要是為了表達自己謙遜的態度。C
⑤關于作揖禮是否男女通行,學界觀點不一。D清代學者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說女子也行作揖禮,并指出:“左手在內,右手在外,是謂尚右手。女拜如是,女之吉拜如是,喪拜反是。”但也有學者指出只有男性才行作揖禮,女性不行作揖禮。如在元代王實甫《崔鶯鶯夜聽琴》第三折中,張珙見紅娘行拜揖禮,而紅娘則“還了萬福”。
⑥到現在,常用相見禮則變成了人們見面時的握手禮儀。
⑦《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載:“禮,上下之紀,天地之經緯也,民之所以生也。”在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中國人始終習慣通過禮儀形式傳達內心的情感、思想與認知。與人相見,拱手、作揖,通過自己的身體動作表達對別人的尊重和禮讓,這是中國人處世原則的體現,也是自我文明素養的重要體現。
(摘編自《百科知識》)
42.下列表述與原文不符的一項是( )
A.禮儀不光是培養個人文明素養的重要方式,也是社會生活秩序的重要維系依托。
B.在古代,傳統相見禮中普及范圍廣的是拱手作揖;現在常用相見禮則變成握手。
C.古人行揖讓之禮,身體前傾,右手掩住左手,主要是為了表達自己謙遜的態度。
D.在中國文化中,人們見面時,通過自己的身體動作來表達對別人的尊重和禮讓。
43.下列對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本文從“禮儀”引入,主要圍繞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的相見禮進行闡述。
B.本文第①段,引用《禮記·禮運》中的句子,闡明了“禮”產生的根源。
C.先秦時,人們就重視見面的禮儀規范,體現在服飾、動作、語言等方面。
D.拱手、作揖、握手是相見禮的常見形式,握手傳達出了平等的處世原則。
44.結合全文看,下面這個句子適合放在文中A、B、C、D中的( )位置。
《禮記·曲禮上》:“夫禮者,所以定親疏、決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
(2023·青海西寧·中考真題)閱讀葉圣陶的《蘇州園林》(節選),回答問題。
蘇州園林(節選)
葉圣陶
①蘇州園林據說有一百多處,我到過的不過十多處。其他地方的園林我也到過一些。倘若要我說說總的印象,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各地園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蘇州園林的影響。因此,誰如果要鑒賞我國的園林,蘇州園林就不該錯過。
②設計者和匠師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園林當然各個不同。可是蘇州各個園林在不同之中有個共同點,似乎設計者和匠師們一致追求的是: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講究亭臺軒榭的布局,講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講究花草樹木的映襯,講究近景遠景的層次。總之,一切都要為構成完美的圖畫而存在,決不容許有欠美傷美的敗筆。他們唯愿游覽者得到“如在畫圖中”的美感,而他們的成績實現了他們的愿望,游覽者來到園里,沒有一個不心里想著口頭說著“如在畫圖中”的。
③我國的建筑,從古代的宮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絕大部分是對稱的,左邊怎么樣,右邊也怎么樣。蘇州園林可絕不講究對稱,好像故意避免似的。東邊有了一個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邊決不會來一個同樣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樣的回廊。這是為什么?我想,用圖畫來比方,對稱的建筑是圖案畫,不是美術畫,而園林是美術畫,美術畫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講究對稱的。
④蘇州園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或者是重巒疊嶂,或者是幾座小山配合著竹子花木,全在乎設計者和匠師們生平多閱歷,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覽者攀登的時候忘卻蘇州城市,只覺得身在山間。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園林池沼寬敞,就把池沼作為全園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著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樣,往往安排橋梁。假如安排兩座以上的橋梁,那就一座一個樣,決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岸,總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還在那兒布置幾塊玲瓏的石頭,或者種些花草:這也是為了取得從各個角度看都成一幅畫的效果。池沼里養著金魚或各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
⑤蘇州園林栽種和修剪樹木也著眼在畫意。高樹與低樹俯仰生姿。落葉樹與常綠樹相間,花時不同的多種花樹相間,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沒有修剪得像寶塔那樣的松柏,沒有閱兵式似的道旁樹:因為依據中國畫的審美觀點看,這是不足取的。有幾個園里有古老的藤蘿,盤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畫。開花的時候滿眼的珠光寶氣,使游覽者感到無限的繁華和歡悅,可是沒法說出來。
⑥游覽蘇州園林必然會注意到花墻和廊子。有墻壁隔著,有廊子界著,層次多了,景致就見得深了。可是墻壁上有磚砌的各式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是兩邊無所依傍的,實際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幾個園林還在適當的位置裝上一面大鏡子,層次就更多了,幾乎可以說把整個園林翻了一番。
45.選文作者以游覽者的角度介紹蘇州園林,蘇州園林的整體特點是① 。選文采用的說明順序是② 。
46.葉圣陶先生寫作力求妥帖和完美。第①段“我覺得蘇州園林是我國各地園林的標本”一句中“標本”不能替換成“典范”,為什么?
47.文中第④段畫線句子運用了哪些說明方法,有何作用?
池沼里養著金魚或各色鯉魚,夏秋季節荷花或睡蓮開放,游覽者看“魚戲蓮葉間”,又是入畫的一景。
48.如果你漫步于蘇州園林,以下哪處景致是你看不到的?請說明理由并說說蘇州園林為何要這樣設計。
A.其園甚小,但池沼周圍亭臺樓閣,倒映水中,分外有趣。
B.四周不設圍墻,使園內綠化與園外的田野連成一片,而園內兩邊的景物安排都與中軸線嚴格對稱。
C.一條高低曲折的長廊,中間用一條同樣高低曲折的花墻隔起來,形成了內外兩道長廊,別有風味。
選項:
理由:
(2023·江蘇無錫·中考真題)榮氏梅園
①近代無錫園林,以榮氏梅園為發端。
②走進梅園,能夠清晰地感受到耕讀文化的深刻印記。榮氏梅園種植的果梅是用來加工成蜜餞的。梅園的核心區域有一座重要建筑誦幽堂,名字取自《詩經·豳風》。《豳風》是農耕文明時代的勞動生產和日常生活指南,在年終豐收歡慶宴會上誦唱。榮德生先生的別墅取名為“樂農別墅”,更說明農本思想已深入這位新興工商巨子的心靈。
③傳統耕讀文化除了耕,還有讀。從念劬塔下東行,途經宗敬別墅、秋丹閣,再走幾十步,便到了經畬堂,又名“豁然洞讀書處”,這是耕讀文化的另一個地標性景觀。它是一所私塾形式的書院,施行的是傳統與新學兼容的教育。
④梅園位于無錫西郊的東山和滸山南坡。榮德生先生選擇在無錫東山而非工廠所在的市區建造別墅山莊,深受隱逸文化的影響。梅園老大門右側有一灣泉水,榮德生先生親自取名為“洗心泉”。唐代司馬退之寫過一首《洗心》詩,所謂“洗心”,就是洗滌凡心、塵心、俗心、雜心。梅園中設有小羅浮、招鶴亭等景觀,也與該譯所言相適。
⑤榮氏梅園的工商文化特征非常明顯。代表農業文明的園林巔峰之作——蘇州園林和徽商莊園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講究雕琢精美,二是強調私密性。在榮氏梅園,找不到猶如蘇州園林和徽商莊園那般華美精致的傳統建筑。梅園里的亭子,如天心亭、招鶴亭雖然是傳統亭子形制,卻毫無雕梁畫棟,竟是一派天然本色。敦厚堂則屬于中式為本、兼容西式的跨混結構近代建筑,強調實用性。這些與蘇州園林和徽商莊園截然不同。此外,梅園還是開放的,表現出充分的公共取向。
⑥正因如此,榮氏梅園成為近代中國第一山林公園。
(選自《無錫日報》,有刪改)
49.第⑤段主要運用哪兩種說明方法?突出榮氏梅園工商文化的哪些特征?
50.通讀全文,你認為以下這副對聯掛在梅園哪一處場所最合適?
潭 影 空 人 心 山 光 悅 鳥 性
A.樂農別墅 B.經畬堂 C.招鶴亭 D.敦厚堂
《8.現代文閱讀(說明文) 試卷(含答案解析)-【備戰2026】(2023-2025)三年年中考真題分類匯編【語文】》參考答案
1.A 2.D 3.D
【導語】這篇科普說明文以啄木鳥的生理結構為切入點,采用“現象—原理—應用”的邏輯結構,生動闡釋了生物仿生學的典型案例。文章運用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語言準確又不失趣味性,通過“安全帽”“安全帶”等生活實例,巧妙實現了科學知識的遷移應用。全文結構嚴謹,從特殊到普遍,既解答了標題疑問,又展現了自然智慧對人類科技的啟示作用。
1.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和辨析。
A.該項內容出自文章第②段,“對于啄木鳥來說,啄擊樹木這樣的行為有著多重意義:它們可以找到藏身樹木中的蟲子,獲取食物;可以鑿出自己的巢穴;甚至還能以此吸引配偶”,這是在說明啄木鳥啄擊樹木的目的,而非“啄木鳥不會得腦震蕩”的原因,所以該項說法不恰當;
故選A。
2.本題考查文章內容理解和辨析。
A.“啄木鳥強大的減震裝置能保護它的頭部安全”屬于第③至⑤段的內容,并非第⑥段的概括,且未涉及人類受啟發的內容,不符合第⑥段核心;
B.該項內容出自第⑥段,“安全帽模仿啄木鳥的頭部結構,利用托帶在帽子與頭骨之間形成一個空隙層,起到減震作用”,但這只是第⑥段中人類受啟發設計出的具體物品之一,并非對整段內容的全面概括;
C.同樣來源于第⑥段,“汽車安全帶就像啄木鳥環繞大腦的舌頭,能有效降低撞擊時對我們的傷害”,這也只是具體例子之一,不能完整涵蓋第⑥段內容;
D.第⑥段首句即點明“啄木鳥強大的減震裝置,給人們帶來了靈感,人們得以設計出安全帽、汽車座椅安全帶等生產、生活用品”,該項準確概括了第⑥段關于人類從啄木鳥減震裝置獲得靈感并設計出相關用品的核心內容;
故選D。
3.本題考查說明文標題、說明方法、說明文語言、說明順序。
D.該項說法錯誤。本文圍繞“啄木鳥為什么不會得腦震蕩”展開,介紹啄木鳥的身體結構、啄擊方式等,屬于事理說明文,而非事物說明文。同時,文章是從啄木鳥的頭部結構、運動方式、舌頭特點等方面進行說明,采用的是邏輯順序,并非時間順序;
故選D。
4.示例:設置懸念,激發讀者閱讀興趣;點明本文的說明內容——冰雕用冰的制作和儲存。 5.列數字。通過列舉具體的數字,具體準確地說明了冰雕用冰的厚度。 6.(1)不能刪去。“以上”起限制作用,說明到了冬天有超過70%的冰符合使用標準。刪去以后過于絕對,與事實不符。“以上”一詞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嚴密性。
(2)這句話運用打比方,將“塑料布、草席”等材料比作“棉被”,生動形象地說明這些材料對保持冰塊溫度起到的作用。 7.選擇:C(知識星球)。理由示例:本文介紹了冰雕用冰的相關知識,是一篇科普文章。其他欄目與本文內容不符,故選C(知識星球)。
【導語】這篇科普小品以設問標題引發興趣,通過松花江采冰案例,從透明度、厚度、儲存三維度解析冰雕用冰標準。文章結構清晰:①引入話題→②—⑤分述水質、厚度、存冰技術→⑥升華科技賦能。語言兼具科學性與文學性,展現自然規律與人文智慧的融合。存冰部分的“外層犧牲”描寫尤具哲理,將物理現象升華為生命隱喻,體現科普文“硬知識軟表達”的特質。
4.本題考查標題的作用。
根據第①段“當我們欣賞這些冰雕藝術作品、沉浸于如夢似幻的冰雪世界時,不禁會好奇:這些構成冰雕的冰塊究竟有哪些特別之處”可知,標題以設問形式切入,直接針對讀者對冰雕用冰的疑惑展開,通過“什么樣的”設置懸念,如“冰塊究竟有哪些特別之處”的疑問,能激發讀者探究冰雕用冰特性的閱讀興趣。同時,標題明確指向“冰雕用冰”,與后文第②段“冰的透明度是衡量其品質的關鍵”,第③段“冰的結實程度也至關重要”等說明內容呼應,點明了文章是圍繞冰雕用冰的制作及儲存方法展開的。
5.本題考查說明方法及作用。
根據第③段“冰面厚度需要達到30厘米才能開始采冰”可知,此句運用列數字的說明方法,通過具體數字“30厘米”,準確量化了冰雕用冰所需的厚度標準。數字作為客觀數據,能讓讀者直觀理解“結實程度”的具體要求,避免模糊表述,體現了說明文內容的準確性,也為后文“即便在哈爾濱也要12月采冰”的時間安排提供了科學依據。
6.本題考查說明文的語言。
(1)不能刪去。根據第④段“到了冬天也能有70%以上的冰符合使用標準”可知,“以上”表示超過70%的范圍,若刪去,句子變為“有70%的冰符合標準”,意味著恰好70%,與實際存冰中可能更高的符合率不符。例如實際可能達到75%或80%,“以上”一詞對比例范圍起到限制作用,避免表述絕對化,體現了說明文語言對事實的嚴謹呈現,符合科學說明的準確性、嚴謹性要求。
(2)根據第④段“為這些冰塊蓋上一層‘棉被’”可知,此句將““棉被”,運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方法,“棉被”的日常意象能讓讀者直觀理解材料的保溫功能——如同棉被為人體保暖,塑料布和草席通過隔絕外界熱量,減少冰塊與外界的熱交換,從而“保持冰塊溫度”。這種生動表述將專業的保溫原理轉化為通俗類比,增強了說明文的可讀性和趣味性。
7.本題考查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本文圍繞“冰雕用冰”展開,介紹了冰的品質要求、采冰存冰方法及科技應用等,屬于科普知識類說明文。
A.時政速遞:側重時事政治、社會熱點新聞;文章未涉及政治熱點,故排除;
B.成長筆記:聚焦個人經歷、成長感悟;文章未涉及個人成長故事,故排除;
C.知識星球:涵蓋科學知識、科普原理、技術解析;文章內容與“知識星球”的科普屬性最契合
D.藝術劇場:偏向藝術創作、表演賞析、美學解讀。雖與“冰雕藝術”相關,但核心是冰雕用冰的科學知識,非藝術創作本身,故排除。
故選C。
示例:根據第②段“冰的透明度是衡量其品質的關鍵”,第③段“冰的結實程度也至關重要”,第⑥段“現代采冰機能快速切割”等內容可知,文章系統介紹了冰雕用冰的品質要求(透明度、結實度)、存冰方法(存冰場、保溫材料)及科技應用等科學知識,屬于科普類說明文。而“時政速遞”側重時事政治,“成長筆記”聚焦個人經歷,“藝術劇場”偏向藝術創作賞析,均與本文的知識科普屬性不符,故應歸入“知識星球”欄目。
8. 太空“專車”能否隨時“發車”? 能實現。“中國天眼”正在通過多維度搜索,例如主動向地外文明發射信號,捕捉地外生命跡象,探秘地外行星的生命跡象,這些都體現“中國天眼”主動尋找地外文明信號。 9.運用擬人和比喻手法,用“聆聽”賦予望遠鏡人的動作,將接收電磁波的過程描繪為“傾聽宇宙的聲音”,生動體現其探索未知的使命。同時文章也將“電磁波”比作“漣漪”,化抽象為具象,形象表現電磁波在宇宙中擴散的形態,突出“天眼”捕捉信號的靈敏性。 10.(1)運輸成本極高,火箭單次發射成本達“億元級”,回收技術成熟后仍需“千萬元級”。從地球運建材成本過高,不現實。
(2)月球環境限制,月表輻射強,溫差大,月震頻繁,地球建材難以適應極端環境。
(3)技術可行性,就地取材可破解能源與材料難題,實現“零地球補給”,符合可持續發展需求。
【導語】這篇科普文章以生動的筆觸勾勒了未來太空探索的藍圖。文章采用“太空漫游指南”的框架,通過三個站點串聯起可重復火箭、月球基地、深空探測等前沿科技,將硬核的航天知識轉化為充滿想象力的星際旅行體驗。作者巧妙運用“專車”“月宮”“牧宇耕星”等詩意表達,配合3D打印、太陽能制磚等具體技術細節,在科學嚴謹性與文學感染力間取得平衡。結尾以宇宙時間尺度收束,既突顯人類探索的短暫與珍貴,又暗示了無限可能。
8.本題考查概括文章內容。
第一空,結合第④段“太空‘專車’能否隨時‘發車’,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輸系統是核心”,第⑤段“在重復使用、新型動力等關鍵技術攻關方面,我國取得了顯著進展,完成了可重復使用火箭10公里級垂直起降飛行試驗”,可知:實現太空“專車”隨時“發車”,其技術核心是可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輸系統,我國已取得技術突破。據此可擬寫:太空“專車”能實現“說走就走”嗎?
第二空,結合第⑨段“在貴州深山,……尋找地外行星,探秘文明痕跡”,可知:“中國天眼”啟動對地外文明的多維度搜索:主動發射信號,傳遞星際名片;發射空間探測器,捕捉生命跡象;尋找地外行星,探秘文明痕跡。這體現“我們”已具備探測地外文明信號能力,這可能捕捉到地外文明信號。據此可擬寫:可能實現。“中國天眼”已啟動對地外文明的多維度搜索,如發射信號,捕捉生命跡象或者探秘文明痕跡等多維度搜索,具備探測能力。
9.本題考查理解說明文的語言。
“聆聽”一詞使用擬人手法,使“中國天眼”具有人的行為,將射電望遠鏡接收電磁波的過程描述為“聆聽宇宙的聲音”,賦予其人性化色彩,體現它對地外文明的多維度搜索的工作情態,拉近科技與讀者的距離。
“漣漪”運用了比喻手法,把“電磁波”來比喻“漣漪”,形象生動地展現了“中國天眼”具有接收宇宙深處的電磁波的功能,化抽象為具體,便于理解宇宙信號的傳播狀態,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畫面感。
10.本題考查內容拓展。
結合“知識卡片一:月球表面重力約為地球表面的1/6,月面晝夜溫差可達290攝氏度,月球每年發生約1000次深部月震,月表環境輻射是地球表面的200倍”,可知:月球和地球的環境不一樣,其重力少,溫差大,經常發生月震,環境輻射大,這意味地球的建筑材料可能無法適應月球的環境要求,直接從地球運送建筑材料的不可行。
結合“知識卡片二:基于目前的技術,火箭單次發射成本普遍在‘億元級’。即便火箭發射回收技術成熟以后,單次發射成本可降至‘千萬元級’,這仍舊是一個‘燒錢’的行業”,可知:火箭單次發射成本普遍在“億元級”,如果從直接從地球運送建筑材料,這樣的話要耗費大量的基金,成本很高,經濟上不可行。
結合第⑦段“中國探月工程團隊提出了‘用月球的土,建月球的房’的方案:……我國已研制出世界上首臺月壤打磚機,‘嫦娥八號’將驗證在月球就地取材‘建房子’”,可知:“用月球的土,建月球的房”的方案具有可行的地方:首先,創新研發出太陽能聚光熔融制磚技術,就地取材,讓月壤轉化為高強度建材,這樣就可破解地外建造的能源與材料雙重難題,實現“零地球補給”,符合可持續發展需求;再者,我國現在已研制出世界上首臺月壤打磚機,“嫦娥八號”將驗證在月球就地取材“建房子”這些設想的可行性。這體現技術可行性。
結合以上分析組織答案即可。
11.C 12.A 13.B
【導語】文章以2020年德國干旱時歐洲七葉樹提前落葉為切入點,介紹其遇干旱關閉氣孔、落葉等反應,及潛葉蛾危害、高海拔影響,揭示樹木生存策略與環境壓力的關系,語言通俗,兼具科學性與可讀性。
11.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分析。
C.根據第⑨段“但實際上,樹葉掉光的后果恰恰是這些七葉樹無法承受的,因為它們此前就已經因潛葉蛾而變得較為虛弱”及“寒冷的艾費爾山區讓它們的生長期非常短暫……遠遠不夠”可知,持續干旱與蟲害會加劇七葉樹的生存危機,并非“能很好適應”,選項表述與原文矛盾。
故選C。
12.本題考查說明方法分析。
A.根據第④段“潛葉蛾的名字來源于它們的習性,它們的幼蟲會潛入葉片中,啃食出一條條通道”可知,這是直接描述潛葉蛾的習性(幼蟲潛入葉片啃食),并未先下定義。
故選A。
13.本題考查說明語言分析。
A.“可以”并非體現認知模糊性,而是表達樹木在特定條件下的可能性;
B.“可以”表示“能夠”,在文中指樹木在正常情況下有提前落葉進入休眠的能力,該表述不絕對,既符合科學事實,又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分寸感;
C.“可以”并無特殊語言張力,僅是客觀陳述;
D.“可以”直接明確,未留下想象空間;
故選B。
14.D 15.A 16.“東作”中的“東”代指“春”,源于中國傳統文化中“東方”與“春天”的緊密關聯。
在后天八卦中,震卦對應正東方,震代表的自然現象是雷,雷震則萬物萌動。《說文解字》中對“東”的解釋也表明了東方是萬物萌動的方位,而春天是萬物萌動的時節,所以“東方”與“春天”在時間與方位上形成文化關聯。
在五行觀念中,東方五行中,東方屬木,象征生機,與春天萬物勃發的特征契合。
所以,“東作”即“春耕”,古人以“東”代“春”,既符合“東方主春”的文化認知,也體現了傳統文化中方位、季節與自然規律的統一。
【導語】這篇《東風何以是春風》從文學、氣象學、文化學等多維度探討了“東風”與“春風”的關聯。作者以豐富的詩詞引證展現文學傳統的層累(如屈原至清代的詩歌鏈),用季風理論解釋自然成因(東南季風轉為偏東風),更通過八卦、五行等文化符號(震卦主東、東方屬木)揭示深層文化邏輯。文章呈現出氣象學實證與人文闡釋的巧妙結合,最終在東西方對比(西風/東風)中凸顯文化編碼的差異性,完成了一次對傳統意象的立體解碼。
14.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A.根據第②段中“這些詩歌中的東風并不是一個風向概念,其所指正是春風”可知,選項稱“東風與風向是一致的”,與原文“不是風向概念”矛盾,屬于曲解文意;
B.根據第③段中“每年春天,隨著太陽直射點北移,中國陸地上的冷高壓持續降低,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逐漸增強,在氣壓梯度力驅動下便形成了東南季風”可知,選項稱“中國陸地氣壓高,太平洋氣壓低”,與原文“陸地冷高壓降低,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不符,屬于因果邏輯錯誤;
C.根據第⑥段中“中國文學史上最早書寫東風意象的是屈原,最早把東風解讀為春風的則是王逸”可知,選項將“屈原和王逸”并列作為“最早書寫東風意象”的人,與原文“最早書寫者為屈原,王逸是最早解讀者”不符,屬于混淆概念;
故選D。
15.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A.根據第②段“撮其大要,可以直接寫成‘春風’,如‘春風又綠江南岸’;可以詩意地寫成‘楊柳風’,如‘吹面不寒楊柳風’;可以寫成‘惠風’,如‘芳菲滿郊甸,惠風生蘭薄’;還可以寫成‘陽風’,如‘歲序一更新,陽風動人寰’。但有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那就是許多文人常以‘東風’來指代春風”可知,此處引用多句詩句,列舉了古人對春風的多種表述方式,并指出“東風”常被用來指代春風。
作者列舉“惠風”“陽風”等,是為了說明春風的不同表述方式,而強調“東風”是其中被普遍使用的一種,并非證明這些詞“可互換”。文中未提及這些詞在創作中能隨意替換,屬于對引用目的的錯誤理解;
故選A。
1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
根據第④段中“在后天八卦中,震卦對應的方位是正東方……《白虎通義》中說:‘所以名之為東方者,動方也,萬物始動生也。’《說文解字》對‘東’字解釋道:‘動也,從木。官溥說:從日在木中’”可知,后天八卦中,東方(震卦)象征“雷震萬物萌動”,而春天正是萬物復蘇的時節。“東”在文字釋義中被理解為“萬物始動”,與春天“生機萌發”的時間特性高度重合。因此,“東”通過方位文化被賦予了“春天”的象征意義,“東作”即指代“春天的勞作”(春耕)。
根據第⑤段中“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發揮道:‘木居東方而主春氣,火居南方而主夏氣……’可見在中國人特有的五行文化觀念中,東方屬木,主春氣,意味著勃勃生機”可知,五行理論中,東方屬木,木性生發,與春天萬物勃發的自然規律一致。這種文化觀念將“東方”與“春季”硬性綁定,使“東”成為“春”的文化符號。因此,“東作”中的“東”本質是借五行文化中的方位屬性,代指“春季”的時間概念。
古人以“東”代“春”,并非簡單的詞義替換,而是基于傳統文化中“方位——季節——自然規律”的認知體系:從方位看,東方是萬物萌動之地(后天八卦與文字釋義);從季節看,春天是萬物生長之時(五行文化對應);二者通過“生機”這一共同特征形成關聯,使“東作”成為“春耕”的雅稱,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時空合一”的思維模式。
17.臨睡肌抽躍癥,是一種發生在睡眠周期中的快速眼動期,表現為剛入睡時伴隨著跌落或踏空感覺的身體猛然一抖,或者類似觸電感受的無意識的肌肉顫搐的現象(癥狀)。 18.白天過于興奮或劇烈運動,攝入較多咖啡因或尼古丁等興奮劑,過度焦慮或者疲憊,缺鈣。 19.A 20.①規律睡眠,保證充足睡眠時間(聽一些舒緩的音樂)②選擇正確睡姿③不喝含興奮物質的飲料④溫水泡腳⑤睡前半小時適度拉伸(答出其中4點即可)
【導語】文章以“睡覺時猛抖一下”現象切入,科學解析“臨睡肌抽躍癥”。先釋概念、說表現,再析誘因,接著講預防與疾病區分,最后強調其正常性。采用現象到本質的邏輯,舉例子、作比較等方法,語言準確且通俗,幫讀者正確認識這一睡眠現象。
17.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概括。
結合第②段“‘睡覺時猛抖一下’的現象叫‘臨睡肌抽躍癥’,也叫……無意識的肌肉顫搐”可知,明確了該現象的學名及本質是“無意識的肌肉顫搐”。結合第③段“發生在睡眠周期中的快速眼動期”可知,其發生階段為快速眼動期;“表現為剛入睡時身體猛然一抖,而且通常會伴隨著一種跌落或踏空的感覺,或者類似觸電一樣的感受”可知,具體表現包括身體猛抖、伴隨跌落/踏空感或觸電感受。由此可知,將“本質屬性(無意識肌肉顫搐)+發生階段+具體表現”整合,即可得出“臨睡肌抽躍癥”的定義。據此可得:臨睡肌抽躍癥,是一種發生在睡眠周期中的快速眼動期,表現為剛入睡時伴隨著跌落或踏空感覺的身體猛然一抖,或者類似觸電感受的無意識的肌肉顫搐的現象(癥狀)。
18.本題考查內容理解概括。
結合第④段“比如白天過于興奮或劇烈運動,攝入較多咖啡因或尼古丁等興奮劑,尚未完全代謝的興奮性神經遞質可能在睡眠時喚醒大腦,就可能出現睡眠抽動癥狀”可知,白天興奮/劇烈運動、攝入興奮劑是誘因之一,因興奮性神經遞質會在睡眠時喚醒大腦引發癥狀。
結合第④段“一些人可能是由于過度焦慮或者疲憊,大腦缺乏休息,控制睡眠和覺醒的兩套系統容易失衡,導致睡眠抽動癥狀”可知,過度焦慮/疲憊會使大腦控制系統失衡,進而引發病癥。
結合第④段“此外,鈣是神經細胞和肌肉細胞最喜歡的物質,缺鈣時,神經和肌肉也容易異常放電或抽搐”可知,缺鈣會導致神經和肌肉異常放電/抽搐,這也是誘因之一。
19.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辨析。
B.有誤,文章第①段以現象引入,②③段解釋定義和表現,④段分析原因,⑤段區分疾病,⑥段講預防,⑦段強調正常性。說明順序是“現象——成因——預防——注意事項”,屬于“由現象到本質”的邏輯順序,而非“由主到次”;
C.有誤,結合第⑤段“例如癲癇,其不僅可以在入睡的時候發作……需要警惕不寧腿綜合征”可知,文段通過“癲癇”“不寧腿綜合征”的例子,將其與“臨睡肌抽躍癥”的癥狀對比(如癲癇伴隨意識喪失,不寧腿綜合征有疼痛麻木感),運用了舉例子和作比較的說明方法。文中未出現“引用”(如引用名言、數據、文獻等)的說明方法;
D.有誤,結合第⑦段“這種抖動一般不會影響睡眠,相反可能讓你的睡眠更深沉”可知,“一般”表示通常情況,不排除特殊案例;“可能”表明“讓睡眠更深沉”是一種可能性,而非絕對結論。這些詞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嚴謹性——既說明普遍規律,又保留例外情況,避免絕對化表述,符合科學說明的要求。“不符合嚴謹準確要求”表述錯誤;
故選A。
20.本題考查意見建議。
①結合第⑥段“首先規律的睡眠很有必要,每天保證6到10小時睡眠,睡前可以聽一些舒緩的音樂”可知,規律作息和充足睡眠是預防的基礎,聽舒緩音樂能輔助放松神經。據此可建議:規律睡眠,保證充足睡眠時間(聽一些舒緩的音樂);
②結合第⑥段“睡覺時選擇正確的睡姿,避免趴著睡、蜷著睡或者壓迫身體等不良的睡姿”可知,不良睡姿可能誘發肌抽躍,需強調“正確睡姿”的重要性。由此可建議:選擇正確睡姿;
③結合第⑥段“睡前不要喝含興奮神經物質的飲料,咖啡因會引起神經興奮,影響睡眠質量”可知,咖啡因、尼古丁等興奮劑會導致神經興奮,需避免睡前攝入。由此可建議:不喝含興奮物質的飲料;
④結合第⑥段“睡覺之前可以用濕熱水泡腳……促進下肢的末梢神經血液循環,有利于緩解肌肉痙攣”可知,溫水泡腳能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緊張,降低抽動幾率。據此可建議:溫水泡腳;
⑤結合第⑥段“睡前半小時還可進行適度的拉伸,使肌肉得到放松,也有利于降低睡眠抽動的發生幾率”可知,拉伸能放松肌肉,是預防的有效手段。由此可建議:睡前半小時適度拉伸。
21.示例:燈籠/中國燈籠 22.示例:“粗略”是大略,不精確的意思,表估計。說明作者只是大概進行了歸納,并沒有精確地統計出《紅樓夢》中燈彩、燈式種類的具體數量。“粗略”一詞體現出說明文語言的準確、嚴謹。 23.示例:本句運用了舉例子、分類別的說明方法,條理清晰地介紹了燈籠的種類和造型,進一步具體充分地說明了燈籠品種豐富多彩,工藝制作水平高超的特點。 24.B處。因為本文采用了從古至今的時間順序來介紹燈籠的發展史,所以應該放在B處。 25.示例:本文中的燈籠意味著喜慶、隆重和圓滿,象征著闔家團圓、事業興旺、光明幸福;鏈接材料中借燈籠表達作者保家衛國的情感,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精神。
【導語】本文是一篇介紹中國燈籠起源和發展的說明文,從漢代到清代,詳細描述了燈籠的演變和各朝代的燈籠文化特色。內容不僅涉及燈籠的制作工藝、種類及使用場景,還闡述了燈籠在中國文化中象征意義的深厚底蘊。文章結構清晰,通過例舉不同朝代的習俗和文學作品中的描繪,展示了燈籠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整體語言準確嚴謹,采用了多種說明方法,使讀者對中國燈籠有了全面、具體、深刻的認識。
21.本題考查擬寫標題。
根據第①段“燈籠起源于漢代,其歷史源遠流長,甲骨文中的‘東’字可能就是對原始燈籠形象的描繪”可知,文章開篇提出“燈籠”的話題,再根據后文第②至⑧段對燈籠起源、發展、品種、文化內涵等內容的闡述可知,全文都在圍繞“燈籠”展開,介紹了中國燈籠的相關知識,所以標題可以擬為“燈籠”或者“中國燈籠”,簡潔明了地概括文章核心對象。
22.本題考查說明語言。
根據第⑥段“筆者粗略地歸納了一下,在《紅樓夢》一書中出現的燈彩、燈式不下幾十種”可知,首先定性:“粗略”,指大略、不精確,表程度,起修飾限制作用。帶詞解句:聯系原句 “筆者粗略地歸納了一下,在《紅樓夢》一書中出現的燈彩、燈式不下幾十種”可知,在此指作者是以大略、不精確的方式進行歸納,表明作者對《紅樓夢》中燈彩、燈式種類的歸納并非精確統計。說明文語言特點:“粗略”一詞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嚴謹性。
23.本題考查說明方法及作用分析。
根據第⑦段“如燈籠從種類上分,有宮燈、紗燈、吊燈等;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可知,句中“有宮燈、紗燈、吊燈等”“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等等”是列舉具體的燈籠種類和造型,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將燈籠按照種類和造型進行分類介紹,運用了分類別的說明方法。通過這兩種說明方法,把原本抽象的燈籠品種和造型的豐富性,以清晰、直觀的方式呈現出來,讓讀者能更具體、全面地了解燈籠,從而進一步具體充分地說明了燈籠品種豐富多彩,工藝制作水平高超的特點。
24.本題考查材料補充。
根據第②段“到了唐代,上元之節,燈彩之風達到極致”、第③段“明代朱元璋建都應天府時,曾在秦淮河上燃放萬盞水燈”以及第④段“清代初期,燈節也極盛行”可知,文章是按照朝代的先后順序,即唐代、宋代、明代、清代來介紹燈籠的發展歷程,所給材料提到的“宋代”應處于唐代之后、明代之前,所以放在【B】處最合適,能使文章在時間順序上更加連貫、邏輯更加清晰。
25.本題考查對內容的理解與詞語意義分析。
根據本文第②段“上元之節,燈彩之風達到極致,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可見其喜慶與隆重”以及第③段“每至元宵節,更是‘放燈十日’,家家都掛出五色燈彩……好一片歡樂祥和的景象”可知,本文中的燈籠在節日時出現,展現出熱鬧、歡樂的氛圍,意味著喜慶、隆重和圓滿,象征著闔家團圓、事業興旺、光明幸福。
根據鏈接材料“將軍在挑燈看劍,那燈籠上你不希望寫的幾個斗方大字是霍驃姚,是漢將李廣,是唐朝裴公嗎”“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可知,鏈接材料中的燈籠與歷史上的英雄和保家衛國的故事相關聯,借燈籠表達了作者對英雄的敬仰以及自己愿意成為像他們一樣保家衛國的馬前卒,體現出作者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的擔當精神。
26.A 27.D 28.研究對象不同:傳統基因組學研究是基于許多細胞的混合物進行的;單細胞組學技術是對單個細胞進行研究。 研究結果不同:傳統基因組學研究得到的是所有細胞的平均結果;單細胞組學技術可以精確地看到在大腦發育過程中每個細胞在任何特定時間點的基因活動,揭示了細胞之間的差異,幫助研究人員理解細胞如何分化成不同類型的神經元或膠質細胞。
【導語】這篇文章介紹了大腦早期發育的最新研究進展,尤其關注單細胞組學技術的應用及其帶來的突破。文章通過引用研究實例,詳述科學家如何利用這一技術繪制大腦遺傳圖譜,解析基因如何調控神經元及膠質細胞的發育。引言中大腦被比作“森林”和“生化工廠”,形象地突出了其復雜與精妙的性質。整篇文章結構明晰,邏輯嚴謹,通過對比傳統與新技術,強調了研究方法的革新及其醫學意義,體現科學探索的深度與廣度。
26.本題考查內容理解辨析。
A.有誤,結合②段“科學家們正進一步揭開人體‘司令部’——大腦早期遺傳發育的神秘面紗”,不是“已經揭開”;
故選A。
27.本題考查寫法分析。
D.有誤,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主要介紹了大腦早期發育的過程、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意義等事理內容,不是事物說明文;
故選D。
28.本題考查說明內容理解概括。
結合⑥段“傳統的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德市| 陵水| 敦化市| 日照市| 康马县| 旬阳县| 汶川县| 屏南县| 湟源县| 秭归县| 景东| 江西省| 清涧县| 文水县| 金溪县| 璧山县| 讷河市| 巍山| 静海县| 焉耆| 姜堰市| 日照市| 湘阴县| 宜丰县| 颍上县| 鄂伦春自治旗| 双流县| 民县| 望都县| 安乡县| 五家渠市| 浦城县| 石阡县| 辽阳县| 调兵山市| 莱阳市| 敦化市| 泰安市| 桓台县| 高安市| 桐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