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6屆高考語文詩歌專練----曹雪芹詩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6屆高考語文詩歌專練----曹雪芹詩歌(含答案)

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曹雪芹詩歌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詠白海棠①
曹雪芹
珍重芳姿晝掩門,自攜手甕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階影,冰雪招來露砌魂。
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
欲償白帝②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
【注】①《詠白海棠》出自《紅樓夢》第三十七回,是賈探春發起的海棠詩會的作品,由賈探春、薛寶釵、賈寶玉和林黛玉完成四首作品,其中這首詩是薛寶釵所作。②大自然。
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寫寶釵愛惜海棠的美麗姿容,于是在白天也關上了門,獨自陶醉于侍養海棠的樂趣。
B.頷聯描寫了門前用胭脂洗過的石階映著海棠的美麗身影,冰雪般的花色露著動人的花魂。
C.頸聯上句,贊美白海棠顏色清雅,淡極更艷;下句運用反問,對多愁略帶一絲否定意味。
D.尾聯強調白海棠愿以清潔之身回報“白帝”,它默然而立,日日如此,迎來了又一個黃昏。
2.脂硯齋有評:“寶釵詩全是自寫身份。”請任選三聯,結合詩句簡析薛寶釵形象。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杏簾在望①
林黛玉(曹雪芹)
杏簾招客飲②,在望有山莊。
菱荇③鵝兒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綠,十里稻花香。
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
(注)①這是《紅樓夢》中元妃省親時,林黛玉替賈寶玉為大觀園中一處景點“杏簾在望”所作的詩,元妃認為是寶玉所作四首中最好的。②“杏簾”句:從明代唐寅《題杏林春燕》一詩中“紅杏梢頭掛酒旗”化用而來。簾,酒店作標志的旗幟。招,說簾飄如招手。③荇:荇菜,水生,嫩葉可食。
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
A.首聯出句用典,傳達出春風中紅杏梢頭酒旗飄揚這一派生機勃勃的氣象;對句自然引出山莊景色,表達了詩人對世外桃源式的農莊生活一片向往之情。
B.一畦畦韭菜于春風中長得翠綠欲滴,一片片稻田飄溢著陣陣花香,好像在預告豐收的年成。頸聯描繪了這片理想的樂土遠遠望去幸福而安謐的景象。
C.尾聯借景抒情,以“頌圣”結束全詩,流露出對沒有饑荒的太平盛世的頌美之情,這也體現了應制詩粉飾現實的一面。
D.全詩點面結合,筆法細膩,動靜相間,色味協調,充滿了一種怡然自得的農莊生活氣象。
4.頷聯描繪出怎樣的畫面?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
紫菱洲歌①
曹雪芹
池塘一夜秋風冷,吹散芰荷紅玉影。
蓼花菱葉不勝愁,重露繁霜壓纖梗。
不聞永晝敲棋聲,燕泥點點污棋枰。
古人惜別憐朋友,況我今當手足情。
[注]①選自《紅樓夢》第七十九回。賈赦將賈迎春許嫁了孫紹祖,并將她接出大觀園去。賈寶玉十分惆悵,天天到迎春住過的紫菱洲一帶徘徊,只見“軒窗寂寞,屏帳翛然”,“那岸上的蓼花葦葉,也都覺搖搖落落”,情不自禁吟此一歌。
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描寫池塘被秋風吹得冷清;菱角、荷花二者的花瓣紛紛墜落,紅玉般的倒影被風吹散的情景。
B.頸聯虛寫,再也聽不到白天一起敲扣棋子的聲音,看不到燕子筑巢灑落點點污泥鋪滿棋盤的情景。
C.尾聯以古人惜別之情作比,強調自己與迎春的手足之情更加深厚,進一步加深了詩歌的悲彩。
D.全詩不僅是對迎春個人命運的哀嘆,也是對賈府生活從繁盛走向衰敗的無限惋惜與惆悵之情的抒發。
6.曹植《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與本詩均使用了借物喻人的表現手法。請簡要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
臨江仙·柳絮①
(清)曹雪芹
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蜂圍蝶陣亂紛紛。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
萬縷千絲終不改,任他隨聚隨分。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臨江仙·柳絮》是清代著名文學家曹雪芹《紅樓夢》中人物薛寶釵所作的一首詞。該詞為五首柳絮詞之一。史湘云見暮春柳絮飛舞,偶成小令。詩社就發起填詞,每人各拈一小調,限時做好。
7.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白玉堂”形容賈府的富麗堂皇,也形容柳絮所處高貴;“春解舞”寫出柳絮被春風吹散,翩翩起舞的情態。
B.“蜂圍蝶陣亂紛紛”運用了借代和雙關的手法,既指成群蜂蝶紛紛追隨柳絮,也是變故來臨時大觀園里紛亂情景的象征。
C.“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是對柳絮品格的贊頌,承上啟下,為全詞定下一個樂觀的基調,也為下闋的情感抒發埋下伏筆。
D.這是一首詠物詞,作者借此體現出薛寶釵樂觀向上、潔身自好、堅持自我的品性,也借柳絮表明了自己的志向、意愿和理想。
8.《紅樓夢》中林黛玉等人也寫了柳絮詞,多為悲調。薛寶釵反其道而行之:“眾人所寫的詞終不免過于喪敗。柳絮原是一件輕薄無根無絆的東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說好了,才不落俗套。”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本詞寫柳絮“不落俗套”的具體體現。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秋窗風雨夕
曹雪芹①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凄涼!
助秋風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②,牽愁照恨動離情。
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力,殘漏聲催秋雨急。
連宵脈脈復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
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注】:①曹雪芹將《秋窗風雨夕》寫在了《紅樓夢》第四十五回,寫到林黛玉病臥瀟湘館,秋夜聽雨聲淅瀝,燈下翻看《樂府雜稿》,見有《秋閨怨》《別離怨》等詞,“不覺心有所感,亦不禁發于章句,遂成《代別離》(代為擬作之意)一首,擬《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詞曰《秋窗風雨夕》。”②爇[ruò]短檠[qíng]:爇,點燃。檠,燈架,蠟燭臺。
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全詩環繞著“秋”字,通過一系列秋天景物的淋漓渲染,展示了陷于惡劣環境的孤弱少女的滿懷愁緒和無邊傷感,從而預示她難以逃脫的悲劇命運。
B.開頭四句,先寫秋風秋雨,再寫秋夜景物,造成一種“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氛圍,為主體部分的抒寫作了環境鋪墊。
C.中間十二句,具體細致地抒寫孤寂凄苦的情懷;最后幾句,通過徹夜未眠的詩人所見晨景,抒發她對無休無止的悲劇的預感。
D.全詩情景交融,景為情設,情因景生,情辭凄苦,哀婉動人。而其作意,已沒有《葬花吟》中那種抑塞之氣和傲世態度,而顯得更加苦悶、頹傷。
10.“擬《春江花月夜》之格”之“擬”,即是模仿之意,《秋窗風雨夕》繼承借鑒了《春江花月夜》的格調,請簡析作者從哪些方面作了模仿性的繼承?
閱讀下面這首詩,完成下面小題。
詠菊①
曹雪芹
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
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
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
一從陶令評章②后,千古高風說到今。
【注】①本詩選自《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是林黛玉海棠詩社奪魁的作品。②評章:品評,評論。
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首聯寫主人公沉浸在詠菊的創作沖動中,從早晨到黃昏,或繞籬,或倚石,獨自沉思低吟。
B.“蘊秀”“噙香”既展現了主人公的飄逸才情,又流露出主人公在詩歌創作完成后的滿足之情。
C.這首詩前面的兩聯敘事,后面的兩聯抒情,起承轉合,章法分明,是一首結構嚴謹的七言律詩。
D.尾聯寫自從菊花得到了陶淵明的品評贊賞以后,陶淵明的高風亮節就一直被人們所傳頌贊美。
12.在《紅樓夢》中,海棠詩社成立后,薛寶釵、史湘云組織了一次題詠菊花詩的活動。社長李紈看完眾人作品,認為林黛玉的《詠菊》詩當為第一,理由是“立意更新”。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李紈的評價。
閱讀下面兩首判曲,完成小題。
終身誤
清·曹雪芹
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嘆人間,美中不足今方信。縱然是齊眉舉案,到底意難平。
喜冤家
清·曹雪芹
中山狼,無情獸,全不念當日根由。一味的驕奢淫蕩貪歡媾①。覷著那,侯門艷質同蒲柳;作賤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嘆芳魂艷魄,一載蕩悠悠。
【注】①貪歡媾:指“淫蕩”。一說“貪還構”。
13.下列對兩首判曲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終身誤》《喜冤家》是對黛玉、寶釵、迎春三位女子命運預示的判曲,《紅樓夢》借助判詞與判曲,以現實主義手法勾勒“金陵十二釵”形象總綱。
B.《終身誤》以“山中高士”喻寶釵之賢,以“晶瑩雪”喻寶釵之冷,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個立體的寶釵形象:高潔中見淡漠,端莊處顯無情。
C.《喜冤家》引用“中山狼”的典故來喻指孫紹祖,又化用“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暗示迎春婚后的不幸遭遇,“喜”為虛妄,“恨”為實情。
D.《終身誤》以寶玉口吻自訴,《喜冤家》以迎春亡魂口吻控訴,兩首判曲基調哀怨,滿含憤懣,揭示了封建禮教下包辦婚姻的“吃人”本質。
14.兩首判曲在慨嘆寶釵和迎春不幸命運時,運用了相同的手法,試結合內容進行分析。
閱讀下面這首清詩,完成下面小題。
供菊①
曹雪芹
彈琴酌酒喜堪儔②,幾案婷婷點綴幽。
隔座香分三徑③露,拋書人對一枝秋。
霜清④紙帳來新夢,圃冷斜陽憶舊游。
傲世也因同氣味,春風桃李未淹留⑤。
【注】①供菊:出自《紅樓夢》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薛蘅蕪諷和螃蟹詠》,是史湘云所寫的第二首詠菊詩,題為《供菊》,即為“相對而興有余,故折來供瓶為玩”。②儔:同輩、伴侶。③三徑:出自陶潛《歸去來兮辭》“三徑就荒,松菊猶存”。④霜清:指菊花清雅。⑤淹留:久留忘返。
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這首詩主要表現了史湘云像陶淵明一樣不迷戀富貴、佯狂傲世的性情風度。
B.“拋書人對一枝秋”把人對花的癡情癡意刻畫了出來,逶迤著一種瀟灑的風姿。
C.詩人用“來新夢”“憶舊游”影射未來佚稿中家族敗落后史湘云的撫今追昔。
D.尾聯既表達了史湘云對“春風桃李”的留戀,也表達了她對秋天菊花的喜愛。
16.學者季學原認為《供菊》的妙處在于通過詠透“菊之神韻”體現供菊者的情愫。詩人是通過什么藝術手法來表現這種情愫的?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答案
1.B 2.①矜持自重,端方傳統。首聯既是寫珍惜海棠,也是寫珍重自我。②性情高潔,不染流俗。頷聯中海棠洗去鉛華,潔如冰雪,都是寶釵性情寫照。③氣質雅淡,性格樂觀。頸聯通過寫海棠顏色素淡來寫自己雅淡高貴;通過譏諷哀愁,反襯自己性格樂觀。④自信穩重,亭亭玉立。尾聯“不語”可見寶釵穩重,“憑清潔”更見她自譽自信。
【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B.“冰雪般的花色露著動人的花魂”錯,頷聯上句意為“剛澆上水的白海棠,像洗去胭脂的美女,在秋階上映出了倩影”;“露砌”既然與“秋階”對偶,就應是名詞,不應理解為“露著”。“露砌”指白海棠生長的環境。“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潔白。
故選B。
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形象的能力。
①首聯表現出寶釵自重矜持的大家閨秀身份。首聯開頭第一句即體現其“含蓄渾厚”的風格特色。“芳姿”兩字,既是寫花,也是寫人。詩人愛惜海棠的美麗,潔身自愛,于是在大白天把門關上,隔斷外面世界的喧嘩。詩人親自提水灌溉海棠,是因為潔白的海棠,象征著詩人自己高潔的品性。因“珍重芳姿”而白晝掩門,親自澆灌,這正是一個大家閨秀的表現。
②頷聯寫出寶釵高潔雅淡的貴族少女形象。頷聯兩句用的是倒裝句式,順回來即是胭脂影子秋階上洗出,冰雪魂在露砌旁招來。所謂“洗出胭脂影”,是說海棠是洗去所有的涂抹而顯出原本的素白之色;所謂“招來冰雪魂”,是說白海棠如冰雪般潔凈。白海棠洗掉胭脂現出本色,精魂如冰雪般潔白,這正是寶釵身份特點的寫照。
③頸聯“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進一步描寫白海棠的色彩、豐韻之美。上句寫白海棠一洗顏色,淡極更艷。下句寫白海棠清潔自勵,寧靜自安,豈如多愁之玉,留下瘢痕。“愁多”句應是以寶黛之多愁善感反襯自己的寧靜嫻雅。
尾聯“欲償白帝憑清潔,不語婷婷日又昏”,意思是:白海棠愿以其清潔之身回報自然,她亭亭玉立,默然不語,迎來了又一個黃昏。這實際上是寶釵的內心獨白和自我寫照。“不語”一詞可見寶釵的穩重,“憑清潔”之語寫出寶釵清白高潔的人生追求,更見她自譽自信。
3.C 4.本詩頷聯上句由“菱”“荇”“鵝兒”“水”四個名詞(意象)排列組成,下句由“桑”“榆”“燕子”“梁”四個名詞(意象)排列組成。鵝兒在長著菱角和荇菜的水面上嬉戲,燕子飛越桑榆之間,取樹枝在梁上筑巢,描繪出一幅生動活潑的農莊圖,流露出詩人向往之情。
【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
C項,“尾聯借景抒情”錯誤,“盛世無饑餒,何須耕織忙”,開明盛世再也沒有饑荒和凍餒,又何必為耕織整日里匆匆忙忙!尾聯無景物描寫,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手法,作者通過尾聯是對想象中太平盛世的贊美。
故選C。
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表達技巧以及對詩歌情感的評價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本題要求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頷聯描繪出怎樣的畫面。回答時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詩歌描寫的內容,然后結合詩句內容分析詩歌描繪的畫面,有手法的盡量要答出來,在此基礎上,結合注釋分析詩句表達的思想情感。
第一,分析意象。“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菱”“荇”“鵝兒”“水”“桑”“榆”“燕子”“梁”,兩句詩由八個意象組成。
第二,分析手法。兩句詩全部由意象(名詞)組成,很容易聯想到《天凈沙·秋思》,我們把詩歌中堆砌名詞意象的方法叫做名詞排列或意象疊加或列錦。
第三,分析畫面。鵝兒在長著菱角和荇菜的水面上嬉戲,燕子飛越桑榆之間,取樹枝在梁上筑巢,描繪出一幅生動活潑的農莊圖。
第四,分析情感。這首詩是元妃游賞大觀園時的“頌圣應酬”之作,由林黛玉代賈寶玉所作。由于這一時期是賈府的鼎盛時期,賈府洋溢著一片歌舞升平,林黛玉通過想像,描繪出一幅生動活潑的農莊圖,流露出她的贊美和向往之情。
5.B 6.①《七步詩》以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豆和萁比喻同胞兄弟;以萁燃燒起來卻把鍋內的豆煮得翻轉哭泣比喻兄弟相爭。
②本詩以同生長于池中芰、荷比喻姐弟,以它們被秋風吹散比喻姐弟分離。(或:以同生長于池塘環境的蓼花、菱葉比喻姐弟,以它們在重露繁霜的壓迫下顯得更加柔弱,承受不了這樣的愁緒,比喻姐弟分離。)
【整體分析】《紫菱洲歌》是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賈寶玉之口所作的一首詩,表達了賈寶玉對賈迎春被迫離開大觀園的深切惆悵。詩中通過描寫秋風吹散荷花、蓼花菱葉被霜露壓彎等景象,營造出一種凄涼、冷清的氛圍,象征著迎春命運的悲慘和賈府的衰敗。尾聯以古人惜別之情作比,進一步突顯了寶玉與迎春之間深厚的手足之情。全詩不僅是對迎春個人命運的哀嘆,更是對賈府由盛轉衰的無限惋惜與惆悵。
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B.“頸聯虛寫”錯誤。頸聯上句虛寫,是回憶;下句實寫,是今景。頸聯撫今思昔,心情愈加悲涼:這里再也聽不到白天下棋時敲擊棋子的聲音;只見燕子筑巢,灑落的點點污泥鋪滿了棋盤。
故選B。
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七步詩》是曹植在極度悲憤中創作的,詩中通過“煮豆燃豆萁”的比喻,寫出豆與萁本是同根生,卻相互煎熬,象征了兄弟間的殘酷斗爭。詩句簡潔而深刻,揭示了曹植對兄弟情誼的珍視和對現實殘酷的無奈與悲哀。
本詩寫作背景為賈赦將賈迎春許嫁了孫紹祖,并將她接出大觀園去,造成迎春和寶玉姐弟分離,寶玉傷心離別,孤獨落寞,寫出“吹散芰荷紅玉影。蓼花菱葉不勝愁”的詩句,以同生長于池中芰、荷比喻姐弟,以它們被秋風吹散比喻姐弟分離。(或:以同生長于池塘環境的蓼花、菱葉比喻姐弟,以它們在重露繁霜的壓迫下顯得更加柔弱,承受不了這樣的愁緒,比喻姐弟分離。)
7.B 8.①首句不落入描寫柳絮隨風亂舞的俗套,而是寫出了柳絮的美麗姿態。“春解舞”把柳絮的零落看成美麗的舞蹈;“東風卷得均勻”不怨東風無情,卻說“卷得均勻”。
②中間不落入悲柳嘆柳的俗套,而抒發對柳絮堅守自我品格的贊美。柳絮不曾“隨流水”,又不曾“委芳塵”,不甘心同流合污;柳絮“終不改”,保持不改本色。
③結尾不落入借柳絮抒發個人悲愁的俗套,而是表達了樂觀向上的品性。柳絮雖然“本無根”,但憑借“好風”仍然可以“上青云”,體現作者潔身自好、堅持自我的品性。
【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B.“也是變故來臨時大觀園里紛亂情景的象征”說法有誤。這一句描寫成群的蜂蝶紛紛追隨柳絮是為了烘染春意喧鬧的大好時光,并沒有象征大觀園紛亂情景的意思。
故選B。
8.本題考查對詩詞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情感態度的把握能力。
題干要求分析寶釵寫柳絮在立意上的“不落套”,詩歌的立意,就是詩歌的主題,是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及情感態度等,分析寫柳絮在立意上的“不落套”,就是分析本詩描寫的柳絮的不同之處。
首句“白玉堂前春解舞,東風卷得均勻”:白玉華堂前面,春風輕拂,漫天飛絮,翩翩起舞。舞姿輕盈優美,節奏均勻適度。柳絮飄飛的地點,已不是黛玉筆下那觸目愁腸的“百花洲”和“燕子樓”,而是換成了充滿著富貴氣象的“白玉堂前”——封建貴族家庭的住宅里;柳絮飄飛的姿態,雖然也仍是“一團團逐對成毯”,卻已沒有黛玉詞中那種“空繾倦,說風流”的幽恨,一變而為歡快輕盈、均勻優美的舞姿,流露出一種歡愉融洽的欣喜之情。
中間“幾曾隨逝水?豈必委芳塵?”:何曾隨水逝去?怎會墮入塵土?這兩句表面上借用了蘇軾詠楊花詞中“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這一句意,卻又在活用的基礎上翻出一層,另辟新意,用“何曾”“豈必”的反問句式,使蘇詞中所表達的情感發生逆轉,化消極的情調為積極的精神,表達了不愿意隨波逐流、飄墜塵埃的志向。
結尾“韶華休笑本無根。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莫譏笑,春絮兒無根無柢無依附;不斷借助好風力。送我直上青云去! 詞人直接抒寫了柳絮憑借東風扶搖直上的遠大志向,抒發樂觀自信的人生態度。這樣便使整首詞的主題得到了升華, 完成了對柳絮感慨整個心理流程的揭示。
9.B 10.①從詩題上看, “春”對應“秋”,“窗”對應“江”,“風”對應“花”,“雨”對應“月”,“夕”對應“夜”。語法結構《秋》完全模仿《春》,且達到了逐字對應。
②從句式上看,《秋》中的“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分別與《春》詩中的“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句式結構相似。
③從謀篇布局看,《春》詩以月為主體,緊扣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來寫;《秋》以“秋”為主體,詩句皆圍繞秋、窗、風、雨、夕五字來表達主題思想抒發情感,后者繼承前者標題與內容相對應的表達模式,兩詩的情景交融、意境悠遠很相似。
④從修辭風格上看,《秋》詩借鑒了《春》詩反復交替運用頂真、比喻、互文、對偶、反問等這些修辭手法,如連珠相扣,上下相生,蟬聯宛轉,音韻和諧,韻味無窮,照應了詩意詩情。(至少舉出一種修辭的例子:如頂真:《春》詩“江月何年初照人”與“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潭落月復西斜”與“斜月沉沉藏海霧”。《秋》“自向秋屏移淚燭”與“淚燭搖搖爇短檠”。)
⑤從體制格式上看:《春》詩乃是典型七言古詩,是四句一轉韻成為一自然段,全詩三十六句,九個自然段,更換九個韻腳;《秋》詩二十句,五個自然段,更替五個韻腳,《秋》詩完全因循了《春》詩四句一轉韻的既定格式,每段之間相互系連,蟬聯推動,搖曳生姿,形成婉轉迥旋和諧優美的旋律,兩詩體制格式相類。
⑥從意象出現頻率看,《秋》詩還借鑒了《春》詩對關鍵字所代表的意象,有意讓其反復出現于詩中。在《春》詩里,“月”出現了十四次,“江”出現過十二次,而在《秋》詩中,“秋”字就出現過十五次,“風”“雨”字各出現了五次 ,二詩中關鍵詞主要意象層見疊出,反復鋪陳,均收到了一唱三嘆的效果。
【導語】《秋窗風雨夕》通過描繪秋天凄涼的景象,表達了孤獨女子滿懷愁緒的情感。全詩以“秋”字為線索,運用大量寫景、情景交融的手法,烘托出悲涼的氛圍。詩中風雨、寒煙、滴瀝等意象,象征了無法逃脫的悲劇命運,情辭哀婉凄苦,給人以深刻的情感共鳴與身臨其境的感受。
9.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的能力。
B.“開頭四句,先寫秋風秋雨,再寫秋夜景物”錯誤,由前四句內容可知,應先寫的是秋夜景物,再寫秋風秋雨。
故選B。
10.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把握的能力。
①詩題的模仿十分巧妙且工整,“春”與“秋”作為季節相對;“窗”與“江”,空間上形成對照;“風”“花”、“雨”“月”是不同的自然元素對應,且“夕”與“夜”也點明了相似的時間節點。從語法結構來講,二者完全模仿且逐字對應,這種詩題的對應方式,使得《秋》在一開始就奠定了與《春》相似的結構框架。
②從句式上看,《秋》中的“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與《春江花月夜》里的“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句式結構一致,都是疑問的形式,“誰家…… 何處……”這樣的結構。“不知風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和“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也極為相似,先是表達對未知情況的疑惑,進而帶出一種情感狀態。
③從謀篇布局看,《春》圍繞“月”這一主體意象,將春、江、花、月、夜五個意象有機融合,借月串聯起整首詩的情感脈絡和意境營造,展現出一種宏大又細膩的情感世界和悠遠的意境。《秋》則以“秋”為核心,讓秋、窗、風、雨、夕這五個元素貫穿詩句始終,借助這些元素描繪出孤弱少女在秋夜風雨中的愁緒與傷感,繼承了標題與內容緊密對應的表達模式,并且同樣做到了情景交融。
④從修辭風格上看,《春》巧妙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如頂真、比喻、互文、對偶、反問等,使得詩歌語句之間連珠相扣,上下相生,蟬聯宛轉。如“江月何年初照人”與“人生代代無窮已”,通過頂真的手法,讓語句銜接自然流暢,在表意和音韻上都更具連貫性和美感;“江潭落月復西斜” 與 “斜月沉沉藏海霧”亦是如此,強化了詩歌的韻律感和回環之美。《秋》借鑒了這種修辭運用方式,如“自向秋屏移淚燭”與“淚燭搖搖爇短檠”運用頂真,使詩句在情感表達上更為連貫,同時也讓詩歌音韻和諧,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體現出對《春》的模仿與繼承。(也可列舉其他修辭,如比喻:《春》詩“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覺飛”;《秋》詩“燈前似伴離人泣”“已教淚灑窗紗濕”。/互文:《春》詩“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秋》詩“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對偶:《春》詩“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秋》詩“寒煙小院轉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反問:《春》詩“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秋》詩 “誰家秋院無風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⑤從體制格式上看:《春》作為典型的七言古詩,四句一轉韻形成一個自然段,全詩三十六句分為九個自然段,更換九個韻腳,使得詩歌在韻律上富有變化。《秋》遵循了同樣的四句一轉韻的既定格式,全詩二十句劃分為五個自然段,更替五個韻腳,各段之間相互系連、蟬聯推動,同樣營造出搖曳生姿的韻律美感,使得詩歌在誦讀過程中朗朗上口,情感表達也隨著韻律的變化而更具層次感,這種體制格式上的模仿,讓兩首詩在形式上呈現出相似的節奏和韻律特點。
⑥從意象出現頻率看,在《春》中,“月”出現了十四次,“江”出現過十二次,這些關鍵意象的高頻次出現,不斷強化了詩歌圍繞“春江花月夜”所營造的特定意境,讓讀者在反復看到這些意象時,能更深刻地沉浸于詩歌所描繪的情境之中,一唱三嘆,增強了情感的渲染效果。《秋》里“秋”字出現過十五次,“風”“雨”字各出現了五次,通過對這些代表秋天、風雨的關鍵意象的反復鋪陳,同樣達到了強化主題、渲染情感的目的,與《春》利用意象反復出現營造效果的手法如出一轍,體現了模仿性的繼承。
11.D 12.這首詩“立意更新”在:①本詩題為“詠菊”卻并未直接寫菊,而是重點刻畫詠菊的人。主人公在首聯不寫菊花而寫自己為創作詩歌苦思低吟的情狀,與通常詠物詩先描寫事物情形不同。②頷聯、頸聯寫對作品自我滿意而遺憾愁思無人能解。這樣寫出人意料,引人深思。③尾聯借用典故卒章顯志,運用陶淵明品評菊花的典故,表明了菊花的高潔品質被人傳唱至今,突出自比之意,抒發自己高潔的情操。
【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
D.“陶淵明的高風亮節就一直被人們所傳頌”錯誤。應為“菊花的高風亮節”,尾聯的意思是,自從陶淵明在詩歌中評說、贊揚菊花后,千百年來菊花那不畏風霜、孤高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為人們所仰慕、傳頌,直到今天。
故選D。
12.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
①本詩題為“詠菊”卻并未直接寫菊,而重點刻畫詠菊之人。首聯“無賴詩魔昏曉侵,繞籬欹石自沉音”一種強烈的創作沖動,像神魔附體似的,使得她從早到晚激動不已,欲罷不能。創作靈感來了,她甚至不能靜坐于閨房,只好繞過籬笆,來到假山旁邊,斜靠在山石上,面對著菊花,專心致志地去構思、低吟。不寫菊花而寫自己為創作詩歌坐臥不寧、苦思低吟的情狀,與通常詠物詩先描寫事物特征的手法不同。
②頷聯“毫端蘊秀臨霜寫,口齒噙香對月吟”,胸有成竹,于是提起筆來,一瀉千里,把贊美菊花的秀麗篇章寫了出來。這還不夠,還要對著天上的明月反復誦。可見,作者完全沉浸在完成詩作后的巨大幸福之中。接著,筆鋒一轉,頸聯“滿紙自憐題素怨,片言誰解訴秋心”又回到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情緒之中:借頌揚菊花來抒發我愁怨的詩篇,又有誰能夠理解我像素秋一樣高潔的情懷呢?頷聯敘寫自己創作完成后對月吟唱的滿意情形,頸聯表明自己滿紙愁緒無人理解。這樣寫出人意料、引人深思。
③尾聯“一從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風說到今”,自從陶淵明在詩歌中評說、贊揚菊花以后,千百年來菊花的不畏風霜、孤標自傲的高尚品格,一直為人們所仰慕,所傳頌,直到今天。借用典故卒章顯志。尾聯運用陶淵明品評菊花的典故,寫出了菊花的高潔傲岸,突出自比之意。
13.A 14.①都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曹雪芹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對《終身誤》、《喜冤家》中寶釵、迎春兩位女子不幸命運進行預判。②都運用了典故。《終身誤》中“舉案齊眉”運用梁鴻、孟光的典故,寫出了寶釵的賢德。《喜冤家》運用“中山狼”的典故,暗示孫紹祖的忘恩負義,凌虐迎春至死。③都運用了對比手法。寶釵、迎春二人本身性格值得稱頌,本應該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但結局均不幸,性格的美好與命運的不幸形成對比,凸顯人物命運的不幸。④都用了比喻手法。《終身誤》中“山中高士”比喻寶釵之賢,“晶瑩雪”喻寶釵性格冷酷。《喜冤家》中“蒲柳”入秋凋零,比喻“衰弱的身體”。
【解析】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和賞析詩歌內容、表達技巧、思想情感的能力。
A.“以現實主義手法勾勒”錯,《紅樓夢》以浪漫手法勾勒“金陵十二釵”形象總綱,非“現實主義”。
故選A。
1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
都運用了浪漫主義手法。《終身誤》中的“金玉良緣”是在講賈寶玉與薛寶釵之間的姻緣,而“木石前盟”是指賈寶玉與林黛玉之間的凄美愛情。《喜冤家》以賈迎春亡魂口吻對孫紹祖作血淚控訴:先訴其不念當初、忘恩負義;再訴其淫蕩成性,直把公府千金作踐得魂散香消。曹雪芹以浪漫主義的手法,將《終身誤》《喜冤家》中的黛玉、寶釵、迎春三位女子命運進行預判,借助判曲,以浪漫主義手法對三個人物的形象進行勾勒。
都運用了典故。《終身誤》中“舉案齊眉”運用梁鴻孟光的典故,說明既然封建包辦婚姻使寶玉不能與自己所愛的黛玉結合,那么新婦寶釵縱使變成了孟光那樣舉案齊眉的賢婦,也不可能撫慰平息他痛苦不滿的心情。《喜冤家》中“中山狼……”一句運用“中山狼”的典故,是說迎春丈夫有如忘恩負義、不講情面的豺狼野獸。詩歌引用“中山狼”典故,其含義暗指迎春丈夫孫紹祖有如狼一樣恩將仇報。
都運用了對比手法。寶釵聰慧,在婚姻中卻終究難得一人心;迎春良善,在婚后卻被丈夫凌虐至死。寶釵、迎春二人本身性格值得稱頌,本應該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但結局均不幸,性格的美好與命運的不幸形成對比,凸顯人物命運的不幸。
都用了比喻手法。《終身誤》中“山中高士”指志趣、品行高尚的人;超脫世俗的人,多指道家人物;此處比喻寶釵之賢。“晶瑩雪”,“雪”意象比較清冷,喻寶釵性格冷酷。《喜冤家》中“蒲柳”即水楊,一種入秋就凋零的樹木。入秋凋零,比喻“衰弱的身體”。
15.D 16.①詩人通過借景抒情,表達了供菊者的情感。詩人通過“彈琴酌酒喜堪儔,幾案婷婷點綴幽”描繪了菊花在琴酒相伴下的高雅情景和在幾案上的美麗姿態,借景抒情,表現了供菊者的閑適和對菊花的喜愛之情。②詩人還通過對比手法,表現了供菊者的情愫。尾聯“傲世也因同氣味,春風桃李未淹留”通過對比春風桃李和秋天菊花,表達了供菊者對菊花的喜愛和對世俗的傲視態度。
【導語】曹雪芹的《供菊》通過描繪菊花的高潔與清雅,表達了詩人對菊花的喜愛和對隱逸生活的向往。詩中“拋書人對一枝秋”展現了詩人對菊花的癡情,尾聯則通過對比春風桃李,突顯了菊花的傲世獨立。全詩情感真摯,意境幽遠。
1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
D.“對‘春風桃李’的留戀”錯。尾聯中“春風桃李未淹留”的意思是面對著像繁華盛開的春天一樣熱鬧的塵世毫不留戀。
故選D。
1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現手法的能力。
①詩人通過描寫菊花的高潔和清雅,借景抒情,表達了供菊者的情感。詩人通過“彈琴酌酒喜堪儔,幾案婷婷點綴幽”描繪了菊花在琴酒相伴下的高雅情景和在幾案上的美麗姿態,營造出一種幽靜高雅的氛圍,借景抒情,借助琴酒之樂和菊花的清幽,表現了供菊者的閑適和對菊花的喜愛之情;“隔座香分三徑露,拋書人對一枝秋”通過描寫菊花的香氣和人對菊花的癡情,表現了供菊者對菊花的喜愛和陶醉。
②詩人還通過對比手法,表現了供菊者的情愫。“霜清紙帳來新夢,圃冷斜陽憶舊游”通過對比新夢和舊游,表達了對菊花的清雅的喜愛和對往日美好時光的懷念;尾聯“傲世也因同氣味,春風桃李未淹留”通過對比春風桃李和秋天菊花,突出菊花的高潔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表達了供菊者對菊花的喜愛和對世俗的傲視態度,體現了供菊者的高潔情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track id="r4fhd"></track>

    <pre id="r4fhd"><abbr id="r4fhd"><code id="r4fhd"></code></abbr></pre>
      <ul id="r4fhd"></ul>

        <menu id="r4fhd"></menu>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周宁县| 当涂县| 绍兴县| 沅陵县| 阿瓦提县| 祁连县| 那曲县| 蓝山县| 洛隆县| 垣曲县| 安达市| 六安市| 许昌县| 龙门县| 盈江县| 华宁县| 济源市| 中牟县| 周宁县| 黑山县| 栖霞市| 舒兰市| 麦盖提县| 宝鸡市| 汶上县| 阿尔山市| 新营市| 垦利县| 德江县| 海门市| 四川省| 丰台区| 屏南县| 合江县| 奇台县| 三河市| 泊头市| 剑川县| 永德县| 肇庆市| 浦东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