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曹松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將入關行次湘陰曹松背顧秦城①在何處,圖書作伴過湘東。神鴉亂噪黃陵②近,候雁斜沉夢澤空。打槳天連晴水白,燒田云隔夜山紅。也知漸老巖棲穩,爭奈文闈有至公。[注]①秦城:地名,位于湘水之南。②黃陵:指黃陵山,在湖南湘陰縣北,洞庭湖邊。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交代了詩人入關前經過秦城、湘東而到達湘陰的行程,照應詩歌的題目。B.詩歌的第二句“圖書作伴”暗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與末句“文闈”相呼應。C.頷聯的“空”字含義豐富,既指夢澤之地寥落空曠,也指自己濟世理想落空。D.頸聯對漁民和農夫的勞作圖景進行了描繪,色彩鮮明,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2.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作者的心理變化。閱讀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題。秋日送方干游上元(唐)曹松天高淮泗白,料子趨修程。汲水疑山動,揚帆覺岸行。云離京口樹,雁入石頭城。后夜分遙念,諸峰霜露生。3.這首律詩共有幾聯對仗?回答正確的一項是( )A.一聯 B.兩聯 C.三聯 D.四聯4.根據你的理解,本詩最適用于下列哪一種情境( )A.給獨自踏上異鄉的朋友的寬慰之贈言。B.給去奔赴美好前程的朋友的贈別寄語。C.表達希望友人平安,快速到達的祝福。D.與友人分別后傳遞對友人不舍的思念。5.“云離京口樹,雁入石頭城”是本作品中的寫景佳聯,請從意象、虛實的角度加以賞析。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列小題。南海旅次曹松憶歸休上越王臺,歸思臨高不易裁。為客正當無雁處,故園誰道有書來。城頭早角吹霜盡,郭里殘潮蕩月回。心似百花開未得,年年爭發被春催。6.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作者以“旅次”作為全詩的結構線索,在廣州的獨特地理背景的襯托下,著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響,來表現他羈留南海的萬縷歸思。B.首聯從廣州的著名古跡越王臺落筆,但卻一反前人的那種“遠望當歸”的傳統筆法,獨出心裁地寫成“憶歸休上”,以免歸思泛濫,不易裁斷。C.頷聯詩人巧妙地運用了鴻雁南飛不過衡山回雁峰的傳說,極寫南海距離故園的遙遠,表現他收不到家書的沮喪心情。D.頸聯展示了日復一日喚起作者歸思的凄清景色。出句寫晨景,是說隨著城頭凄涼的曉角聲晨霜消盡;對句寫晚景,是說伴著夜晚的殘潮明月復出。7.詩的尾聯運用了哪種修辭手法?有什么效果?請簡要賞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桂江①曹松未識佳人尋桂水,水云先解傍壺觴。筍林次第添斑竹,雛鳥參差護錦囊。乳洞此時連越井②,石樓何日到仙鄉。如飛似墮皆青壁,畫手不強元化強。【注】①桂江;即廣西漓江。②越井:指廣州越秀山的古井。8.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運用擬人的手法,表現出漓江的美麗以及詩人為水云景象所陶醉的愉悅。B.頸聯寫乳洞的幽深和山峰的高峻,想象新奇,手法多樣,具有極強的表現力。C.“如飛似墮”一句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寫出了漓江山巒陡峭山石聳峙的特點。D.全詩語言生動活潑,變化多姿,描繪了漓江的奇美迷人,表達了由衷的贊嘆。9.本詩頷聯用比喻的手法寫漓江的山石乳洞之美,對其中的“錦囊”一詞,后人有不同解釋:一說是比喻鐘乳石洞,一說是南方吐綬雞(即火雞)的別名。你同意哪種說法?請說明理由。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己亥①歲二首僖宗廣明元年曹松其一澤國②江山入戰圖,生民何計樂樵蘇③。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其二傳聞④一戰百神愁,兩岸強兵過未休。誰道滄江總無事,近來長共血爭流。【注】①己亥:公元879年(乾符六年)的干支。②澤國:泛指江南各地,因湖澤星羅棋布,故稱。③樵蘇:打柴為“樵”,割草為“蘇”。④傳聞:一作“波間”。10.下面對兩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A.“生民”一句借人民流離失所、不堪其苦的現狀反襯樵蘇之樂,凸顯樂觀精神。B.第一首開篇輕描淡寫,讓讀者通過一幅“戰圖”,想象到兵荒馬亂、血流成河的現實。C.“憑君”一句針對鎮海節度使高駢鎮壓黃巢起義軍受封一事,極寫心中的痛恨之情。D.兩首詩風格迥異:其一只用意三分,委婉曲折;其二著力用筆,表達直白顯豁。E.第二首以“百神愁”之語痛斥戰爭的罪惡,用“誰道滄江總無事”反諷戰事的頻繁。11.其一和其二兩首詩集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請結合詩(其一)的最后一句加以賞析。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寒食①日題杜鵑花曹松一朵又一朵,并開寒食時。誰家不禁火,總在此花枝。嘆靈鷲寺山榴②李群玉水蝶巖蜂俱不知,露紅凝艷數千枝。山深春晚無人賞,即是杜鵑催落時。【注】①寒食: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禁煙火,只吃冷食。②山榴:杜鵑花。12.兩首詩都描寫了杜鵑花開時□、□的特點。13.簡要分析兩首詩抒情方法的異同。答案1.C 2.①詩歌前兩聯記述詩人趕考的行程及所見,“神鴉亂噪”以景襯情表現出詩人內心的煩躁;以“夢澤”的空曠反襯詩人的渺小,表現出詩人的孤寂。②后兩聯寫詩人看到平民百姓的漁樵生活,內心又變得安定平靜,并心生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但想到朝廷對人才的重視,又堅定了自己參加科考、出仕為官的想法。【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C.“自己濟世理想落空”理解錯誤,“候雁斜沉夢澤空”的大意是說“自己如同這候雁一樣滯留在寥落空曠夢澤之地,是多么渺小”,詩人巧妙地使用了鴻雁南飛不過衡山回雁峰的傳說,言外便有嗟嘆客居過于僻遠之意。從后面的“爭奈文闈有至公”來看,詩人夢想著一朝中試,為官做宦,報效朝廷。并無“自己濟世理想落空”之感。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1)詩歌前兩聯記述詩人趕考的行程及所見:“背顧秦城在何處,圖書作伴過湘東”交代了詩人入關前經過秦城、湘東而到達湘陰的行程,“圖書作伴過湘東”刻畫了一個騎著毛驢的、瘦削的、臉上寫著憂患和疲憊的、身著破舊青布藍衫的唐朝秀才,總在崎嶇不平的山道上巔簸跋涉著,從青年、壯年直到老暮衰年。他且走且停,且停且吟,毛驢背上永遠馱著一對書箱。“神鴉亂噪黃陵近,候雁斜沉夢澤空”寫途中所見所聞所感,一個“亂”字,寫出詩人心情的煩躁;一個“空”字,又反襯出詩人的渺小和孤寂。(2)后兩聯寫詩人在途中看到農民勞動的場景,頸聯對漁民和農夫的勞作圖景進行了描繪,色彩鮮明,充滿濃厚的生活氣息。尾聯中“巖棲”指在山洞里住居,常用為隱居的代稱,可見詩人“也知漸老”,故有歸隱之志。從“也只漸老”來分析,對比頷聯的“亂”與“空”,詩人的心情已經慢慢平靜下來,似乎有了對田園生活的向往。但朝廷考場上有大公無私的主考官在期待著我,于是詩人仍然夢想著一朝中試,為官做宦,報效朝廷,兼惠家族。3.B 4.D 5.這一聯是詩人想象友人奔赴南京途中之景。詩人選擇了“云”和“雁”的意象,一個象征漂泊,一個象征思念,意象選擇富含情感;此聯上句寫了詩人看到天空云朵飄蕩,似乎跟著友人離開京口,是眼前之景;下句寫大雁飛入南京,這想象之景;虛實結合,豐富了詩的意境。【分析】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結構的能力。結合詩句分析,頷聯“汲水疑山動,揚帆覺岸行”中,“汲水”對應“揚帆”(動詞對應動詞)“疑山動”對應“覺岸行”(動詞+主謂結構作賓語)。頸聯中“云離京口樹,雁入石頭城”,“云”與“雁”相對,“京口樹”對應“石頭城”(地名+名詞,偏正結構)。因此是這兩聯對仗。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對古詩文內容的理解能力。本詩是一首送別詩,作者擬想了一幅友人舟行水上的畫面,抒發對友人一路的牽掛和思念。A.“寬慰”不符合詩歌要表達的感情。B.“奔赴美好前程”不符合詩歌內容和情境。C.“祝福”不符合詩歌要表達的情感。故選D。5.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形象及表現手法的能力。這一聯是詩人想象友人奔赴南京途中之景。上句選擇了“云”的意象,不說友人離開京口,而說“云離京口樹”,一方面實寫眼前之景,另一方面,“云”的意象往往象征漂泊,這樣寫含蓄地表達了對友人離去的惦念;而下句選擇了“雁”的意象,在古典詩詞中,“雁”象征思鄉、音信,不說友人到了石頭城,而說“雁入石頭城”,表達了對友人的惦念和期盼早通音信。這兩個意象的選擇十分準確生動。而從手法來看,上句寫了詩人看到天空云朵飄蕩,似乎跟著友人離開京口,是眼前之景;下句寫大雁飛入南京,這想象之景;虛實結合,豐富了詩的意境;而“離”與“入”兩字體現了景物從此地到彼地的空間轉換,以離別之速襯難舍之情;畫面富有層次,看似平常,實則別有趣味,匠心獨運。6.A 7.作者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處于抑制狀態的歸心,每到春天都受到刺激,引起歸思泛濫,就像被春風催開的百花,競相怒放,不由自主。生動貼切地表現出歸思的紛亂、強烈,生生不已、難以遏止。至此,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思歸之情由上文幾經婉轉之后,終于得到了盡情的傾吐。【解析】6.本題考查對詩句內容、手法、主題等的綜合理解能力。A項,“作者以‘旅次’作為全詩的結構線索”不正確,應為“作者以翻騰起伏的思緒作為全詩的結構線索”。故選A。7.本題考查對詩句意思的理解,及對詩句修辭手法的分析能力。歸思這樣地折磨著作者,平常時日,還可以勉強克制,可是,當新春到來時,就按捺不住了。因為新春提醒他在異鄉又滯留了一個年頭,使他歸思泉涌,百感交集。“心似百花開未得,年年爭發被春催”,運用比喻,形象地揭示出羈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對歸思的抒寫推向高潮。句中以含苞待放的百花比喻處于抑制狀態的歸心,進而表現每到春天他的心都受到刺激,引起歸思泛濫,那就像被春風催開的百花,競相怒放,不由自主。想象一下號稱花城的廣州,那沐浴在春風里的鮮花的海洋,讀者不禁為作者如此生動、獨到的比喻贊嘆不已。這出人意表的比喻,生動貼切,表現出歸思的紛亂、強烈、生生不已、難以遏止。寫到這里,作者的南海歸思在幾經婉轉之后,終于得到了盡情的傾吐。8.C 9.示例一:同意第一種說法。①此聯上句寫漓江的“筍林”山峰,與本句寫鐘乳石洞形成一個整體,且與頸聯密切關聯;②“錦囊”指用彩綢做的袋子,以此為喻能夠突出漓江鐘乳石洞的幽深美麗。示例二:同意第二種說法。①此聯上句中“筍林”“斑竹”同屬植物,本句中“吐綬雞”“雛鳥”同屬動物,前后對仗工整;②吐綬雞體表艷麗,以群鳥聚集相擁來比喻漓江山石乳洞的奇異多姿,生動形象。【解析】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手法的能力。C.“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寫出了漓江山巒陡峭山石聳峙的特點”錯誤,此處說的“如飛似墮”其實是指兩岸的青山峭壁,應該是化靜為動的手法,而不是動靜結合。故選C。9.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的能力。本題開放式作答,如同意第一種說法,可認為這首山水詩,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奇麗迷人的漓江景色。頷聯上句“筍林次第添斑竹”寫石筍“次第”如“斑竹”,接著應該寫鐘乳石洞穴了,所以“雛鳥參差護錦囊”中的“錦囊”一詞應該是比喻鐘乳石洞,指鐘乳石洞穴如“錦囊”被“雛鳥”參差護侍著。“錦囊”運用比喻手法,把鐘乳石洞穴比作錦制成的袋子,突出了桂江山水的多姿多彩,奇妙無比,如果指南方吐綬雞(即火雞)與整首詩表現的景物不協調,顯不出漓江之地的特色。如果同意第二種說法,可從對仗聯的上下句對稱來看,“筍林”“斑竹”都是植物,那么相對的位置“雛鳥”與“錦囊”應該都是鳥類,對仗才更工整;此外,以雛鳥圍拱吐綬雞來比喻乳洞山石的姿態各異,色澤艷麗,更顯出山水之美。10.AD 11.(1)兩首詩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批判,對戰爭的控訴,對百姓的同情。寫出了戰爭給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和浩劫。(2)“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句用了強烈的對比手法,以“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將封侯,萬人喪生”的現實本質,表達了作者感嘆戰爭無情,并諷刺那些功成名就、黷武好戰的將軍的感情。【解析】10.試題分析:本題考查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首先要讀懂是的內容和思想情感。A項,“反襯樵蘇之樂,凸顯樂觀精神”錯誤,以“樵蘇”之樂亦不可復得,反襯“生民”的不堪其苦,更無樂觀。D項,“其一只用意三分,委婉曲折”錯誤,其一最后一句十分刻意,擲地有聲,字字千鈞,并不委婉含蓄。故選AD。1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詩歌的及思想情感及詩句的賞析,第一問是“其一和其二兩首詩集中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解答該題抓住詩歌中能體現情感的詞句如:其一的開頭通過一幅“戰圖”,想象到兵荒馬亂、血流成河的現實,“樵蘇”之樂亦不可復得,反襯“生民”的不堪其苦”,表達了現實的批判,對戰爭的控訴,對百姓的同情,特別“一將功成萬骨枯” 揭示出了“一將封侯,萬人喪生”的現實本質,表達了作者感嘆戰爭無情,并諷刺那些功成名就、黷武好戰的將軍的感情。第二首詩以“百神愁”之語痛斥戰爭的罪惡,用“誰道滄江總無事”反諷戰事的頻繁。兩首詩都表達了作者對現實的批判,對戰爭的控訴,對百姓的同情。寫出了戰爭給人民造成的深重災難和浩劫。第二問考查的對詩句內容的賞析,注意明確所用的手法,結合詩句內容分析,點明情感。“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句用的對比手法,以“一”與“萬”、“榮”與“枯”的對照,突出枯骨意象,揭示出了“一將封侯,萬人喪生”的現實本質,表達了作者感嘆戰爭無情,并諷刺那些功成名就、黷武好戰的將軍的感情。點睛:對于詩歌情感題,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體現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內容。一般答題的時候,盡量兩者都涉及。對于情感的把握,可以從題材入手,同一類題材往往都表達這類似的情感;可以從抒情議論的句子入手,這些句子是直接表達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從作者和創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論世;可以從題目入手,題目往往交代了詩歌的主要內容,創作的緣由和主要表現的思想感情;可以從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襯托或烘托詩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從用典入手,典故是將歷史和現實對照,含蓄的表達自己的觀點、態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題的時候,應先借助題干明確考查的是哪個方面的內容,有無暗示等。12.紅、艷、多(盛)。 13.同:借物 抒情(間接抒情,托物言志),借杜鵑形象表達作者情志。異:曹詩,用“火”喻花以凸顯其紅艷,并用自問自答形式及擬人手法表達喜愛之情。李詩,以蝶蜂不知、無人欣賞杜鵑的盛開,來烘托杜鵑的孤寂、凄涼,借此表達作者無人賞識的悲哀。【解析】12.本題考查賞析詩歌中的內容的能力。這道題考的是分析詩歌中意象的特點。讀懂兩首詩,找到并精讀描寫杜鵑花的詩句,根據詩中對杜鵑花開時的具體描寫來分析其花開的共同特點。曹詩中的“一朵又一朵”寫杜鵑花開得多,“誰家不禁火,總在此花枝”寫杜鵑花開得像火一樣的紅艷,李詩中的“露紅凝艷數千枝”寫杜鵑花開得“紅”、“艷”、“數千枝”之多。綜上分析,兩首詩都描寫了杜鵑花開時多且紅艷的特點。13.本題考查分析詩歌中的抒情手法的能力。這是一道比較分析題,要求分析兩首詩的抒情手法的異同。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間接抒情兩種。間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典抒情等。答題時,先答出兩首詩在抒情手法上的相同點,然后回答不同點的表現。回答這兩點時都要先指出抒情手法,再結合詩句具體內容分析運用該抒情手法表達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達效果。讀懂這兩首詩,可知在抒情手法相同點,都是借物抒情,都是借杜鵑形象表達作者情志。但是抒發的情感不同:曹詩中的“誰家不禁火,總在此花枝”中用“火”比喻杜鵑花,以突出了杜鵑花開得紅艷,該句還運用設問及擬人手法,表達自己對杜鵑花的喜愛之情。李詩中的“水蝶巖蜂俱不知”“山深春晚無人賞”,作者以蝶蜂不知、無人欣賞杜鵑的盛開,主要是為了烘托杜鵑的孤寂、凄涼,借此表達作者無人賞識的悲哀。【點睛】詩歌的對比閱讀有兩種情形,一種是一道題目中出現兩首詩歌,另一種是運用一首詩歌和課本中的一首詩歌進行對比,一般選擇課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誦的名篇。命題方式有比較異同、相同點或不同點,有時給出比較的對象,有時不給。如果給出就按要求進行比較,如果不給可以從詩歌的意象的選取、詩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別、手法的運用、寫景的角度、詩歌的格調等方面著眼分析,此題為比較異同,并且給出比較的范圍,較為容易,結合詩歌作答即可。注意意境的概括和手法的分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