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石延年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送人游杭石延年激激霜風吹墨貂,男兒醉別氣飄飄。五湖載酒期吳客,六代成詩倍楚橋。水荇漸青含晚意,江云初白向春嬌。前秋亦擬錢塘去,共看龍山八月潮。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離別之地冷風勁疾,吹動貂衣,氣候尚冷,而友人要去的杭州卻已水草泛綠,春意融融。B.“氣飄飄”顯示出“別而不傷”的格調,本詩與《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相似,詩意灑脫。C.詩人運用虛筆,細致描寫了杭州五湖、楚橋、水荇、云彩等景物,想象豐富,色調明麗。D.本詩不僅體現了空間的跨度,時間也由眼下轉向將來,最后又回到“前秋”,詩境開闊。2.對于友人“游杭”,詩人表達了哪些情感?請結合詩意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金鄉張氏園亭石延年亭館連城敵謝家,四時園色斗明霞。窗迎西渭封侯竹①,地接東陵隱士瓜②。樂意相關禽對語,生香不斷樹交花。縱游會約無留事③,醉待參橫月落斜。【注】①《史記·貨殖列傳》:“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川千畝竹……此其人皆與千戶候等。”②《三輔黃圖》:“廣陵人邵平為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種瓜青門外,瓜美,故時人謂之‘東陵瓜’。”③留事,積壓的公務。3.下列對本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從張氏園的建筑寫起,園中亭館錯落,規模宏大,幾乎可以跟東晉謝公的園墅相匹敵了。B.園內四季花開,燦若明霞,“斗”字為花木平添無限精神,也暗示了張氏園林之美堪比造化。C.樹上禽鳥歡暢啼鳴,枝頭繁花陣陣飄香,調動多種感官,渲染出生機生趣,流露了物我欣然之情。D.因無公務纏身,詩人在園中盡興游玩,并跟主人約定,待至參橫月落時,再到園中共謀一醉。4.通篇未著一字寫主人,卻隱隱然有主人在,請結合詩句分析主人的形象。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小題。古松石延年直氣森森恥屈盤,鐵衣生澀紫鱗干。影搖千尺龍蛇動,聲撼半天風雨寒。蒼蘚靜緣離石上,綠蘿高附入云端。報言帝座掄才者,便作明堂一柱看。5.下列對這首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首句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古松以彎曲盤繞為恥,總是保持挺直,氣度森然。B.詩歌以“鐵衣”比喻古松的樹皮,以“紫鱗”比喻樹皮的皺紋,寫出了古松的堅硬。C.頸聯敘寫蒼苔和綠蘿依附古松扶搖直上,表現出古松愿意提攜卑微草木的博大胸襟。D.詩人想象古松被朝廷選拔作了明堂的柱子,委婉表達了對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之情。6.詩評頷聯“全力傾注,寫出古松氣概”,請簡要賞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下列小題。燕歸梁·春愁[南宋]石延年芳草年年惹恨幽。想前事悠悠。傷春傷別幾時休。算從古、為風流。春山總把,深勻翠黛①,千疊在眉頭。不知供得幾多愁。更斜日、憑危樓。[注]①翠黛,畫眉用的青黑色螺黛。7.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篇前兩句是對前事的追憶,“年年”“悠悠”兩個疊詞,強化了幽恨的遙遠深長。B.“傷春傷別幾時休”,是說傷春與傷別的感情年年不斷,與日俱增,不知何時是了。C.“算從古、為風流”寫出“傷春傷別幾時休”之由,“春愁”之意至此有了落腳點。D.“不知供得幾多愁”呼應上片“傷春傷別幾時休”,直抒胸臆,語言綺麗,極具張力。8.“春山總把,深勻翠黛,千疊在眉頭”是如何表現春愁的?請簡要賞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寄尹師魯①石延年十年一夢花空委,依舊河山損桃李。雁聲北去燕南飛,高樓日日春風里。眉黛石州②山對起,嬌波淚落妝如洗。汾河不斷天南流,天色無情淡如水。【注】①石延年:北宋詩人,曾上書建議加強“二邊之備”(對契丹和西夏的防務)。尹師魯即尹洙,石延年的好友,當時正在陜西抗擊西夏的前線。時西夏侵宋,石延年奉命前往河東征調民兵備邊。②石州:州名,治所在今陜西離石。9.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開頭表達詩人對時光飛逝的感慨,“損桃李”與“花空委”呼應,比喻美好事物的破碎。B.“雁聲北去”“燕南飛”分別指春季、秋季,在此表明四季的更替,暗示思念始終如一。C.“淚落”實寫詩人思念友人因過分悲傷而淚如雨下,用詞精準細致,將情感推向高潮。D.本詩作于戰爭時期,但詩中并未有正面書寫戰爭的句子,這個特點與《燕歌行》不同。10.《澠水燕談錄》中將尾聯首句寫作“汾河不斷水南流”,你覺得哪一種版本更合理?請簡要說明理由。答案1.C 2.①頷聯寫杭州自古是文人交游宴飲、吟詩作賦的勝地,對友人游杭充滿羨慕。②頸聯想象杭州水清草綠、江闊云白的美麗春景,希望友人盡情欣賞游玩。③尾聯寫自己不能按計劃去錢塘,無法與友人共賞“八月潮”,充滿遺憾。【導語】這是一首送別詩。開篇描繪送別的情景,引出對杭州的憧憬,表現一種瀟灑不羈的離別情感,表面雖寫離別,實則描繪對杭州美麗風光的熱愛。詩歌用簡練的語言勾勒出一幅漢江與吳越交替的時光畫卷。在送別之際,詩人盡顯豪情,有別于一般的離愁別緒,而是展現對未來的期待和熱情。詩作通過時空的自由轉換,使情感表達豐富多樣,富有詩意和張力。1.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細致描寫了杭州五湖、楚橋……等景物”錯,“五湖載酒期吳客,六代成詩倍楚橋”意思是五湖準備了美酒期待來吳地的客人,六代以來歌頌杭州的詩作比楚地的橋還要多,寫“五湖”“楚橋”,是突出杭州的人文積淀豐厚,并非寫景。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①頷聯“五湖載酒期吳客,六代成詩倍楚橋”,寫五湖已經準備了美酒期待著友人到來,六代以來歌頌杭州的詩作比楚地的橋還要多,突出杭州歷來就是文人交游宴飲、吟詩作賦的勝地,其中流露出詩人對杭州的向往,和對友人此去杭州能夠親歷杭州美景的羨慕。②頸聯“水荇漸青含晚意,江云初白向春嬌”,集中描繪杭州優美的自然景色,想象朋友到杭州時,恰是水草泛綠、春意融融的時節,自己雖不能和友人相伴前往,但是在內心期待著友人能盡情欣賞“水荇漸青”“江云初白”等景致,表達了對朋友的祝愿。③尾聯“前秋亦擬錢塘去,共看龍山八月潮”,表明詩人自己也曾計劃去錢塘(杭州),在那里和友人一起觀賞八月錢塘江的壯闊景象,但是而今只能送友人前往,共賞“八月潮”的心愿無法實現,對此內心充滿遺憾。3.D 4.首聯寫張園概貌,以亭館之盛、園色之佳,點出張氏的富庶;頷聯用渭川竹和東陵侯的典故,顯出張氏雖富比王侯而跡同隱士,情趣高雅;尾聯寫縱游之樂,一醉方休,暗寫張氏待客熱情。【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能力。D.“并跟主人約定”錯,詩歌尾聯寫園中景色迷人,主人又是如此好客,而我呢,又無政務纏身,正好在園中盡興玩賞,與主人一醉方休,直至參橫月落,再領略園中的夜景。而不是跟主人約定。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人物形象的能力。首聯“亭館連城敵謝家”,開首便氣勢恢宏,將張氏園亭的繁華述說殆盡。亭臺樓閣像城墻一樣綿延起伏,勾勒出一條觸目的天際線,謝家指的是東晉的謝氏大家族。曾經富甲一方,經營東南,世代為冠帶豪門。張氏園亭既然如此繁華恢弘,其四季的風景也足以和天上的彩霞之美一比高下。故首聯寫張園概貌,以亭館之盛、園色之佳,點出張氏的富庶。頷聯的“窗迎西渭封侯竹,地接東陵隱士瓜”,接連用了兩個《史記》里的典故,《史記·貨殖列傳》里說:“陳夏千畝漆,齊魯千畝桑麻,渭千畝竹……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然是富給之資也,不窺市井,不行異邑,坐而待收,身有處士之義而取給焉。”東陵隱士瓜的典故來源于《史記 蕭相國世家》,里面說“故秦東陵侯,秦破為布衣,貧,種瓜于長安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在這里引用這兩個典故是說明張氏園亭的主人不僅富裕非常,而且有高雅的隱士之風。尾聯“縱游會約無留事,醉待參橫月落斜”,寫園中景色迷人,主人又是如此好客,而我呢,又無政務纏身,正好在園中盡興玩賞,與主人一醉方休,直至參橫月落,再領略園中的夜景。此聯一句直抒喜悅無比的心情,二句進一步拓展延伸白天所見美景,虛構最后夜園景色更讓人陶醉,“醉”暗說園主人待客熱情寫縱游之樂,一醉方休,暗寫張氏待客熱情。5.C 6.①視聽結合。“影搖”“聲撼”分別從視覺和聽覺上寫出了古松的巍峨繁茂。②夸張。“千尺”“半天”分別寫出了古松的影子和聲響巨大。③比喻。用“龍蛇”比喻古松的枝葉,生動形象地寫出古松在風中搖動的形態,威武有力。【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C.“表現出古松愿意提攜卑微草木的博大胸襟”有誤。頸聯主要是以蒼蘚、絲蘿的攀緣附托反襯古松的剛直偉岸。故選C。6.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影搖”“聲撼”, 松樹的影子搖曳起伏,松樹的聲音震撼著天空,分別從視覺和聽覺上寫出了古松的巍峨繁茂。視聽結合,松樹高大威猛的形象生動如在眼前。“千尺”“半天”分別寫出了古松的影子和聲響巨大。以夸張手法表現松樹的高大威猛。“影搖千尺龍蛇動”,松樹的影子搖曳起伏,仿佛是巨龍和蛇在動態地游動。用了比喻修辭,用“龍蛇”比喻古松的枝葉,生動形象地寫出古松在風中搖動的形態,威武有力。7.D 8.(1)詞句把女子眉頭翠黛之色比作春山,比喻形象生動;(2)“春山”觸發了主人公的無限愁思,堆集在眉頭,好像春山把自己的青翠顏色深勻疊壓在女子眉頭,有擬人的妙趣。【解析】7.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賞析詩歌語言的能力。D.“語言綺麗,極具張力”錯誤,“不知供得幾多愁”意思是“不知道能獻上多少憂愁”,語言平實生動,明白如話。故選D。8.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以及煉句的能力。首先理解詩句的意思。“春山總把,深勻翠黛,千疊在眉頭”意思是“春天的山林把自己青翠的顏色深勻疊壓在女子眉頭”。然后結合詩句所寫的內容和手法分析詩句如何表現春愁。“翠黛”,畫眉用的青黑色螺黛,此處本是寫女子之眉,卻說“春山勻翠黛”,這是將女子翠黛色的眉比作春山,使用比喻的修辭,以“春山”寫出眉之色,造語別饒韻致;本是女子春愁,卻說是春山把“翠黛”勻疊在女子的眉頭,春山有人的行為意識,這是擬人的修辭。9.C 10.(示例一)“天”更合理,理由如下:①上下一致:尾聯下句有“天”有“水”,且通過景物描寫將二者聯系起來;上句若用“天”表示“汾河源源不斷地朝南向天際流去”,則可以與下句的內容、手法特點保持一致。②空間拓展:“天”的廣闊無垠能夠營造出一種宏大而空曠的氛圍,增強了詩歌的意境深度,讓讀者感受到詩人在廣闊天地間的孤獨和渺小。③情感表達:“天南流”有一種向著未知的遠方奔去、無法阻的意味象征著命運的不可捉摸和世事的無常,更能體現人對國家局勢的擔憂以及對友人安危的掛等復雜情感。(示例二)“水”更合理,理由如下:①語義邏輯:“水南流”更直接地強調了水流的方向,可能暗示著戰爭局勢或人生境遇的流轉,使詩歌的表達更具邏輯性和連貫性。②意象呼應:“水”南流與“嬌波淚落妝如洗”中“淚落”的意象相呼應,水的流動與淚水的流淌相互映襯,增強了詩歌情感的感染力,使讀者更能體會到詩人內心的悲傷。③氛圍營造:“水”的流動感和柔和性能夠營造出一種柔和而凄涼的氛圍,與整首詩的情感基調相符合,使讀者更容易沉浸在詩歌所傳達的悲傷情緒中。④寓意象征:“水”可以象征著時間的流逝或生命的無常,與首聯中“十年一夢花空委”的感慨相呼應,表達出詩人對時光匆匆、世事變遷的無奈和嘆息。【整體分析】這首詩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友人離別的感慨。詩中“雁聲北去燕南飛”象征四季更替,暗示思念不斷;“嬌波淚落”則以擬人化手法表現了離別的哀愁。全詩情感真摯,意境深遠。9.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C .“‘淚落’實寫詩人思念友人因過分悲傷而淚如雨下”錯誤,結合全詩,“眉黛石州山對起,嬌波淚落妝如洗”這句詩中的“淚落”并非實寫詩人思念友人因過分悲傷而淚如雨下,而是通過擬人化的手法,將對友人的思念之情寄托于“眉黛石州山對起,嬌波淚落妝如洗”的詩句中,形象地描繪了石州山的美麗景色,同時借山川之淚表達詩人內心的悲傷與思念。故選C。1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天”更合理的解析:① 尾聯下句“天色無情淡如水”中同時提到了“天”和“水”。如果上句用“天”,寫“汾河不斷天南流”,則上下句在描寫對象和表現手法上更為協調統一。下句著重描繪天色,上句描繪汾河朝著天空的方向流淌,共同構建出一幅完整的畫面,使尾聯的整體感更強。這種一致性使得讀者在理解和感受詩歌意境時更加順暢,能夠更好地體會到詩人通過天地間的景象所傳達的情感。②“天”所代表的是廣闊無垠的空間,給人以無盡、遼闊的感覺。“汾河不斷天南流”讓人想象到汾河一路奔騰,向著高遠的天際而去,仿佛沒有盡頭。 這種宏大的空間描繪讓讀者感受到詩人所處的世界是如此廣闊,而自己在這廣袤天地中顯得孤獨和渺小,突出了詩人在時代背景下的無奈和迷茫。③“天南流”給人一種不可阻擋、一往無前的感覺,象征著命運的不可捉摸和世事的無常。當時國家面臨西夏的侵略,戰爭局勢變幻莫測,友人在前線奮勇抗敵,生死未卜。詩人通過汾河向南天流淌這一景象,含蓄地表達了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對戰爭結果的難以預測以及對友人安危的牽掛,這種復雜深沉的情感借助“天南流”的意象得到了更有力的體現。“水”更合理的解析:① “水南流”的表述更加直接明確,強調了水流的方向是向南。相比之下,“天南流”可能會讓讀者在理解上產生一定的歧義。這種直接的方向指示更符合詩歌整體的敘事邏輯,使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理解詩人想要表達的關于戰爭局勢或人生境遇流轉的暗示。從詩歌的連貫性來看,“水南流”與上下文的銜接更加自然,使得整首詩的表意更加順暢。②詩歌中“嬌波淚落妝如洗”描繪了女子落淚的情景,“淚落”是悲傷情感的直接體現。“水南流”中的“水”與“淚落”形成了呼應,水的流動和淚水的流淌在情感上相互映襯。這種呼應增強了詩歌情感表達的力度,讓讀者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悲傷和憂愁。 通過“水”與“淚”的呼應,進一步強化了詩歌中悲傷、思念等情感的感染力。③ “水”本身具有流動、柔和的特點,“水南流”的描述營造出一種柔和而凄涼的氛圍。這種氛圍與整首詩中因時光流逝、友人分離、國家動蕩等因素所營造的悲傷基調相契合。讀者在這樣的氛圍中更容易沉浸在詩人所傳達的情感世界里,更能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④ 水的流動常常被用來象征時間的流逝和生命的無常,與首聯“十年一夢花空委”中對美好事物消逝、時光匆匆的感慨相呼應。它表達了詩人對人生變化無常、歲月匆匆的無奈和嘆息,深化了詩歌的主題內涵。通過“水”的象征意義,詩人將個人的情感與對生命、時間的思考緊密結合在一起,使詩歌更具思想深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