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山東省臨沂市費縣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語文試題一、積累與運用(26分)1. 整理古詩文,根據提示完成表格。分類 詩句摘錄離情別緒 揮手自茲去,(1)______。(李白《送友人》)(2)______,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憂民情懷 (3)______,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夜來城外一尺雪,(4)______。(白居易《賣炭翁》)人生志趣 (5)______,只有香如故。(陸游《卜算子·詠梅》)閱讀下面一段演講詞,完成各題。盧梭曾說:“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當代人雖享受著科技帶來的自由,又在喧囂的生活里,蠅營狗茍兀兀窮年。于是詩和遠方成了我們心靈深處的渴望。有人向往田園牧歌,種豆南山下;有人偏愛步履不停,白馬春衫慢慢行。 丙 。如果身體和靈魂長久閉塞 ① 于一隅,面對明媚的風光,只會 甲 。大千世界,總有許多未知等待你去 乙 。也必有一處風景,能使你從瑣事的羈bàn ② 中解脫。2. 依次寫出文中①②兩處的注音和字形。3.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處的詞語,全都恰當的一項是( )A. 視而不見 探查 B. 目空一切 探查C 視而不見 探索 D. 目空一切 探索4. 文中畫橫線處有語病,請寫出正確的句子。5. 下列三個句子填入文中丙處,排序最恰當的一項是( )①可見每個人心中的詩和遠方都有所不同,但又有共通之處②并在內心開辟凈土,在靈魂之旅中,尋找自己的烏托邦③共通在它代表逃離眼前茍且,逃離生活的瑣碎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③①② D. ③②①6. 下列關于文學作品和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桃花源記》作者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文中描繪了一個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并堅信這種美好生活在現實中的真實存在。B. 《小石潭記》的作者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文章按照游覽的順序,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表達了作者被貶后無法排遣的憂傷凄苦之情。C. 《核舟記》的作者是明代文學家魏學洢,文中詳細介紹了王叔遠雕刻的核舟,展現了古代民間藝人的高超技藝,體現了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巨大成就。D.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其詩歌按內容分為“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民歌民謠,最具生活氣息。7. 【活動一:覓“和”之意】古今中外有許多弘揚“和諧”的名言與名人故事,下面所給的名言或故事中與“和”無關的一項是( )A.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 和為貴,諧為美C.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 D. 廉頗向藺相如負荊請罪8. 【活動二:尋“和”之用】小強同學用一首小詩來贊美和諧美滿的家庭,請你仿照畫波浪線句子的句式特點,在橫線處補寫一句話,幫他完成這首小詩。家,是一盞不滅的明燈,永久地照亮我生命的黑暗;家,是一葉不歇的扁舟,永久地擺渡在我生活的渡口;家,______,______……我愿用世上最美、最溫暖的詞匯來贊美家。9. 名著閱讀。(1)《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鋼鐵”有什么含義?你認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2)《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保爾的童年有許多悲慘經歷,但正是這些磨難使他變得堅強和勇敢。下面兩幅連環畫都再現了保爾在學校被打罵的情景,請從AB兩幅圖中任選一幅,簡述保爾被打罵的原因。我選圖( ),原因:二、閱讀與鑒賞(44分)(一)(5分)閱讀下面的詩歌,完成下面小題。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山居秋暝 【唐】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10. 下列對兩首詩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 兩首詩都是山水田園詩,描繪了清幽的自然環境,營造出寧靜氛圍。B. 兩首詩都運用了“移步換景”的手法,按游覽順序描繪所見景色。C. 常詩側重寫禪院景色,表達出對佛理的感悟;王詩側重寫山中生活圖景,表達隱居志趣。D. 常詩“古寺”“高林”“禪房”“鐘磬音”給人超凡脫俗之感,王詩“空山”“明月”“清泉”“竹喧”寫出秋雨初晴后山村的旖旎風光。11.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與“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在寫景手法上有何異同?請簡要分析。(二)(15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甲】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乙】愈,字退之,南陽人。早孤依嫂,讀書日記數千言,通百家。貞元八年,擢第①。凡三詣光范上書,始得調。董晉表署宣武節度推官。汴軍亂去依張建封辟府推官。遷監察御史上疏論宮市②德宗怒貶陽山令。有善政,改江陵法曹參軍。元和中,為國子博士、河南令。愈以才高難容,累③下遷,乃作《進學解》以自諭。執政奇其才,轉考功④,知制誥,進⑤中書舍人。裴度宣尉淮西,奏為行軍司馬。賊平,遷刑部侍郎。憲宗遣使迎佛骨入禁中,因上表極諫。帝大怒,欲殺,裴度、崔群力救,乃貶潮州刺史。任后上表,陳情哀切,詔量移袁州刺史。召拜國子祭酒,轉兵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長慶四年卒。——(節選自辛文房《唐才子傳》,有刪改)【注釋】①擢第:科舉考試及第。②宮市:宮廷里需要的日用品,由官府承辦,向民間采購。③累:屢次,多次,接連。④轉考功:調任考功郎。⑤進:任官,出任。12. 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祗辱于奴隸人之手(祗:只,僅) B. 策之不以其道(策:馬鞭)C. 食之不能盡其材(食:同“飼”,喂養) D. 早孤,依嫂(孤:幼年喪父)13. 下列對【甲】【乙】兩文的理解與分析有誤的一項是( )A. 【甲】文以千里馬喻人才,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強烈憤慨。B. 【乙】文細述韓愈多次被貶的經歷,體現出他仕途坎坷但堅持自我的品格。C. 韓愈在【乙】文中多次因諫言被貶,這印證了【甲】文中“千里馬”被埋沒的遭遇。D. 【乙】文中韓愈憑借《進學解》得到執政者賞識,說明只要有才華就一定能被發現。14. 給下面乙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限斷三處,只填寫序號)。遷監察A御史B上疏C論宮市D德宗E怒F貶陽山令。15. 請把【乙】文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帝大怒,欲殺,裴度、崔群力救,乃貶潮州刺史。16. 【甲】文通過托物寓意的手法表達對人才問題的思考,【乙】文是對韓愈生平的記述。如果韓愈在被貶期間重讀《馬說》,他可能會對文中哪些語句產生更深刻的共鳴?請結合他的人生經歷,分析其共鳴原因。(三)(11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AI寫詩真的強AI寫詩平均347毫秒,也就是0.3秒;其實AI寫詩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2017年AI機器人“小冰”就出版了自己創作的首個詩集。AI不僅可以作詩,還能填詞、寫對聯……并且在五言和七言、絕句和律詩中自由轉換,風格有雅致與打油之分,都很厲害。那么AI詩歌與人類詩歌究竟有何不同?只從文字呈現效果來看,幾乎沒法判斷。一位哈佛大學文學理論家做過實驗,拿20首詩歌,不標注詩人名字,讓同學們判斷哪些是大詩人的作品,哪些是無名之輩的作品。同學們運用各種方法詮釋、論證,結果推崇的許多都是無名氏之詩,錯過了大詩人的作品。人與人之間的詩歌帶給普通讀者的差異尚且如此,人與AI的詩歌又如何區別得出來呢?(摘編自《網易新聞》)【材料二】從結構上看,機器詩人的系統通常由三個部分組成:節奏模型、韻式模型以及自然語言模型。其中自然語言模型是最主要的部分,它要負責確保語法正確,讓詩看起來像人的語言而不像一堆機器亂碼。在執行寫詩任務時,AI三件事要做:首先通過評估字詞的使用概率來決定選擇哪些字詞,比如詠梅的主題確定之后,AI檢索現有詩歌發現“寒”“雪”“冬”都是高頻詞匯,那就會傾向于選擇這些詞。其次檢查每一行詩的節奏,哪些地方用單字或雙音節字詞,哪些組合更符合人類的閱讀習慣等。最后確保每一行詩都遵循韻律方案。其實人類作詩大概也是這么個邏輯順序,但AI擁有超大存儲空間與超高運算速度。能在極短時間內設計出成千上萬套詩詞方案,并從中選取最優解。AI發展到今天,在作品質量上已與人類的創作差距不大。甚至有專家認為,在節奏和韻律方面,機器人更勝一籌。(摘編自《發明與創新》)【材料三】機器人寫詩,是文學的災難還是福音?創作詩歌不難,難的是情感表達。寫詩本身是一種文學創作,是一個演繹的過程。創作者在寫作過程中,除了要掌握押韻、平仄、對仗等基本形式要素,還要傾注感情、價值與想象力。詩作里見思緒、見人品、見性情、見胸懷。寫詩需要傾注感情,絕不是簡單的文字堆砌。這一點是人工智能很難達到的。中山大學特聘研究員程羽黑在接受采訪時就曾表示:“我們讀一首詩時,會體會詩句背后的隱喻。但人工智能寫的詩即使有漂亮的句子,也只能是模仿人組合字句,不可能有隱喻,沒有背后的所指。”他還補充道:“詩歌主要是情感,人類的情感,機器人是無法計算的。人工智能寫的只能是低層次的類型文學,永遠代替不了李白、杜甫。”從哲學的角度來看,人的精神世界是技術上的突破無法取代的,但是我們要有一種危機意識。因為人工智能會海量學習,它對于數據的模仿是人無法比擬的。藝術的本質屬性是一種創造,個性化是人類創造的生命。如果人類的創作不再發自內心,只是沒有“人”的生命體驗的技術性的東西,那么毀掉我們藝術生命的不是人工智能,而是我們自己。(摘編自《當AI走入藝術的深巷,誰才是造物主》)17. 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材料一中從哈佛大學文學理論家實驗結果顯示,人與AI的詩歌沒有任何區別。B. AI寫詩時,在確定詩歌主題后,檢索系統會傾向選擇現有詩歌中的高頻詞匯。C. 程羽黑認為人工智能只能寫低層次類型文學,因為機器人無法計算出人類情感。D. 我們要辯證地去看待人工智能寫詩,同時對這一現象也要有憂患意識。18. 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材料一畫線句用列數字的方法,具體準確地說明了AI寫詩的速度之快。B. 材料二通過列舉具體事例,細致闡述AI作詩時選詞的邏輯順序與原理。C. AI創作的詩歌在作品質量上特別是節奏和韻律方面,優于人類的創作。D. 人類創作詩歌需要融入感情、價值與想象力,否則會被人工智能取代。19. 材料三中畫線句“人工智能寫的只能是低層次的類型文學,永遠代替不了李白、杜甫”加點詞語說法是否過于絕對和偏激?請闡述理由。20. 班級準備以“人工智能能否取代傳統詩歌創作”為辯題開展辯論會,請結合以上材料,聯系生活實際,任選一方,幫助一辯選手完善不少于80字的開篇陳詞。正方——我方認為:人工智能永遠無法取代傳統的詩歌創作。理由如下:______。反方——我方認為:人工智能寫詩表現力驚人。優勢如下:______。由此觀之,傳統的詩歌創作終將被人工智能所取代。(四)(13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西陵峽口傅菲①西陵山北峰像一艘巨大的古船。古船靜泊在西陵峽的峽口,被江濤環抱。山置于夷陵(今湖北宜昌市)以西,位于“楚之西塞”,遂名西陵山,峽以山之名,遂名西陵峽。西陵峽西起秭歸香溪口,東至南津關,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②遠眺西陵峽口,山陵如浮在江水上,而非高矗。山太矮了,高出水面僅百來米。長江如練,翠綠如洗,平闊百里,浩浩渺渺如時間之河。③站在山陵之巔的至喜亭,便可將西陵峽收入眼底,似乎心中也生出了“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的蒼茫之境。長江兀自流,任憑江舟逐風隨浪。李白是長江的流客,他不由自嘆:“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大凡肉身,皆是滄海一粟,皆是江中水滴。唯獨偉大的藝術之心,方可抗拒大江之流。④唐大歷三年(公元768年),詩人杜甫拖家帶口,由梓州(今四川三臺縣)坐船東下,經停下牢溪渡口。友人在渡口津亭設宴款待杜甫。顛沛流離的杜甫涕淚滿衣裳,在津亭,見星夜如晝,夜燭闌珊,千帆江舟穿梭,揮毫而舞《春夜峽州田侍御長史津亭留宴》。⑤這一年,杜甫56歲,已是白發蒼蒼。他長期流離失所,食不果腹,春夜但見長江星垂,舟楫碌碌,與好友共飲,怎不欣喜呢?西陵峽足夠容納杜甫的悲欣。人生無常,生命多匆匆,他對可貴的友情滿心珍惜。兩年后,杜甫帶著家小逃往衡陽,而后又溯湘江而上,暴雨數日不歇,江水猛然上漲,在耒陽方田驛,餓了5天。入冬,他想從潭州北上襄陽,在去岳陽的船上,臥病而終。每每讀杜甫絕筆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三十六韻奉呈湖南親友》,我都有哀慟之感。“故國悲寒望,群云慘歲陰。”長江收納了他。⑥西陵峽口上游20余公里,是茅坪鳳凰山,屈原祠依山臨長江而建。不知杜甫當年在津亭眺望長江,是否想到了屈原。他們同是憂國憂民的詩人,在西陵峽,他們隔空相遇。他們隔水相望,以長江為桌,握手把盞。⑦2016年11月,冬雨綿綿。我坐火車去恩施,途經宜昌,已是傍晚。車窗外,長江之畔,燈火璀璨。我靠著車窗,望著黑魆魆的西陵山,耳畔回蕩起《話說長江》中陳鐸渾厚、豪邁的男中音:長江出重慶,入湖北,三峽雄渾壯觀,一路驚濤駭浪,即從瞿塘穿巫峽,便下西陵向宜昌。⑧宜昌就在我眼際,西陵峽在我遠眺之中。長江默然,水碧千里,無聲地洶涌。⑨石灰巖因雨水億萬年溶蝕,出現了大溶洞。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白居易和弟弟白行簡、好友元稹,在夷陵相會,并游西陵峽口,深入其洞,酒酣后,白居易作《三游洞序》紀游,刻于石洞之壁。此時,白居易由江州司馬改任忠州刺史,心情風和,此情此景美如斯:“初見石如疊如削,其怪者如引臂,如垂幢。次見泉,如瀉如灑,其奇者如懸練,如不絕線……”⑩石洞由此命名,遂稱“三游洞”。洞以文名,文以石記,與江濤千年相伴。 240年后,北宋嘉祐四年(公元1059年)十月,蘇軾、蘇轍隨父蘇洵入京,他們沿長江而下,暢游沿岸名勝。在夷陵,西陵峽口作為他們必游之地,父子三人仿先賢夜宿三游洞,并作同題詩《題三游洞石壁》以表心跡。蘇轍另作《三游洞》,寫道:“三人一去無復見,至今冠蓋長滿門。” 蘇轍一語成讖①。蘇氏父子開始了顛蕩的生涯。蘇軾也并未料到長江自此成了自己流離的航道。游西陵峽時,蘇軾23歲。在長江邊的黃州(今湖北黃岡市)作《臨江仙·夜歸臨皋》時,蘇軾45歲。他鬢須發白,已如老翁。他慈悲、悲愴、寬闊、闊亮:“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轂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長江是茫茫之江,滔滔之江。千帆皆過。它過于激蕩、磅礴、亙古,處萬變于不變之中,處無常于恒常之中,有數以千萬計的支流。宜昌是長江流程中的一個關鍵節點,處于中游,是三峽門戶、川鄂咽喉。長江穿過西陵峽,浩浩東去。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蘇東坡等詩人,是長江偉大的支流,融入長江,奔騰不息。(選自《人民日報》·2025年01月22日第20版)【注釋】①一語成讖(chèn),意思是指一些不吉利的預言,戲謔之言竟然成了真實的。21. 下列選項中,與文章內容不相符的一項是( )A. 本文內容豐富,將西陵峽口的自然景觀、歷史人文以及作者的個人感悟相互交融,情感深沉而細膩,文筆清新自然。B. 西陵峽是長江三峽中最長的峽谷,峽口位于宜昌市西郊,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和軍事重地。C. 蘇軾在《臨江仙·夜歸臨皋》中以“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抒發了對功名利祿的強烈渴望。D. 作者回憶2016年坐火車去恩施途經宜昌的場景,引發對西陵峽口的無限遐想,融入個人經歷使文章更具真實感和親切感,也讓讀者能更好地代入情境。22. 賞析文中第⑧段畫線句子的表達效果。“長江默然,水碧千里,無聲地洶涌”(請從動靜對比角度對加點詞語表達效果進行分析)23. 文中多次提及古代詩人與西陵峽的故事,從全文來看,這些內容有何作用?請結合文本分析。24. 本文通過描寫西陵峽的景觀與歷史,表達了作者哪些復雜的情感?三、寫作(50分)25. 閱讀以下材料,根據要求寫作。生活中,總有一些地方,以獨特的姿態闖入我們的生命。或在江南水鄉,你邂逅了白墻黛瓦間的煙雨朦朧;或在巍峨山巒,你領略了云霧繚繞下的壯美奇峰;又或在古樸小鎮,你觸摸到歲月沉淀的斑駁痕跡……那些游覽過的景點,不僅是眼中的風景,更是心靈的印記。請以“邂逅______”為題,寫一篇游記,分享你游覽某一景點的獨特經歷與感悟。要求:①先在橫線處填寫某個地方或某地風景,將題目補充完整;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④要寫出景點特色,融入個人情感與思考。參考答案1.【答案】 ①. 蕭蕭班馬鳴 ②. 海內存知己 ③. 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 ④. 曉駕炭車輾冰轍 ⑤. 零落成泥碾作塵【答案】2. ①sè ②絆 3. C4. 當代人雖享受著科技帶來的自由,但在喧囂的生活里,蠅營狗茍兀兀窮年。 5. B6.【答案】A【答案】7. C 8. ①. 示例:是一團不熄的爐火 ②. 永久地驅逐我心中的寒冷9.【答案】(1)“鋼鐵”是信念、意志、毅力。“鋼鐵是在烈火和驟冷中煉成的”,這“烈火和驟冷”指特殊的、艱苦的環境和條件,在小說中具體體現為艱苦的戰爭環境、異常惡劣的勞動條件及常人難以忍受的病痛。(2)選A,保爾在圣經課上問神父:為什么《圣經》上說的地球存在的時間和高年級的老師講的不一致?(選B,在神父家補考時,保爾為報復神父平日對他的不公,悄悄地往神父家的面團里撒了一把煙末)【答案】10. B 11. 相同點:都運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過自然景色表達內心的寧靜與愉悅。不同點:常詩“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是靜態描寫(或“側重從主觀感受出發”),直接點明景色對心靈的凈化作用;王詩“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以動寫靜, 展現對山水田園的喜愛與隱居之樂【答案】12. B 13. D14. BDF 15. 皇帝大怒,想要處死他,裴度、崔群等人竭力營救,他才被貶為潮州刺史。16. 示例:韓愈可能會對“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祗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其真不知馬也”等語句產生更深刻的共鳴。他一生才高卻多次被貶,雖有才華卻難遇明主,就像千里馬不遇伯樂。他因上疏論宮市、上表諫迎佛骨等,不被統治者理解,才華被埋沒,如千里馬“祗辱于奴隸人之手”。他多次遭遇貶謫,正是因為統治者不能識才用才,正如“其真不知馬也”所表達的,所以他會對這些語句有深刻共鳴。【答案】17. A 18. C19. 說法并不絕對偏激。理由:(1)這些用詞精準,立場鮮明。“低層次”“永遠代替不了”等貶義性詞語,直白有力地表明對AI詩歌藝術價值的否定態度,與材料三強調“情感”“隱喻”“精神世界”的核心觀點形成呼應;(2)對比強化觀點,將“AI詩歌”與“李白、杜甫”的創作并列對比,凸顯人類詩歌的不可替代性,呼應材料一中“人類詩歌難以被識別差異”的表象與材料三“情感本質差異”的深層矛盾。20. ①. 正方觀點:人工智能永遠無法取代傳統的詩歌創作。理由如下:詩歌不僅是文字的組合,更是人類情感和思想的表達,人工智能缺乏人類的情感體驗、價值判斷和想象力,無法完全模擬人類的情感和思想。 ②. 反方觀點:人工智能寫詩表現力驚人。優勢如下: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人類創作風格,快速生成大量詩歌,甚至在某些方面達到甚至超過人類的創作水平。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工智能在詩歌創作方面的表現將會越來越出色。(任意一方,言之成理即可)【答案】21. C 22. “默然”賦予長江以人的情感特質,仿佛它是一位沉默的智者,安靜而深沉;“洶涌”則描繪出江水奔騰的動態,展現出其強大的力量。這種動靜對比,讓讀者感受到長江表面平靜,實則蘊含著巨大能量,突出長江內斂而磅礴的氣勢。23. (1)豐富文章內容。文中講述杜甫、屈原、白居易、蘇軾等詩人在西陵峽口的故事,大大豐富了文章內容。(2)西陵峽口見證了無數文人的悲歡離合與創作歷程,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情感記憶,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蘊和歷史厚重感。(3)表達對屈原、杜甫、蘇軾等人的敬意。他們的經歷和作品,如同長江的支流,融入長江,奔騰不息,象征著他們的精神與長江一樣永恒。(4)深化文章主旨。借助與西陵峽口有關的歷史人文敘述,深化了文章主旨,表達出對自然永恒和人類精神力量的敬畏與贊美。24. 對長江壯闊永恒的自然力量的敬畏(熱愛); 對屈原、杜甫、蘇軾等文人精神與藝術成就的禮贊;借長江“收納”文人、承載文明的意象,抒發對歷史人文與自然交融共生的深沉感懷。25.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