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郭祥正詩歌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追和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二首(其二)郭祥正高臺不見鳳凰游,望望青天入海流。舞罷翠娥同去國,戰殘白骨尚盈丘。風搖落日催行棹,潮卷新沙換故洲①。結綺臨春②無覓處,年年芳草向人愁。[注]①故洲,指白鷺洲。②結綺臨春,南朝陳后主于都城金陵建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高數十丈,極為奢華。后主自居臨春閣,張貴妃等則居結綺、望仙,并從復道交相往來。劉禹錫《臺城》詩:“臺城六代競豪華,結綺臨春事最奢。”1.下列對這首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首句點題,鳳凰飛翔象征國運昌隆,詩人登上鳳凰臺卻不見鳳凰,感到失落。B.“望望”生動地寫出詩人頻頻瞻望青天的動作和姿態,側面體現了鳳凰臺的開闊。C.翠娥舞罷便離開國都,絲毫不顧戰亂使白骨盈丘,正體現了“商女不知亡國恨”之悲。D.尾聯化用劉禹錫詩句,寫出陳國繁華已然消逝,深切表達物是人非、昔盛今衰之慨。2.請從善用動詞的角度賞析詩歌頸聯。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苦雨行(宋)郭祥正①陰風黑塞云漫漫,虛空晝夜騰波瀾。群龍淫怒煩神官,銀河源源來未干。日月暗行天豈安,地下萬物泥潦氿。角鷹快鵠摧羽翰,小魚為風蛙為鸞。君子有憂心盤盤,欲上問天造化端。蒼天無路不可干,哀歌空屋聲何酸。【注】①郭祥正:宋代詩人,少負才名,仕途坎坷。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開篇寫陰風吹拂,烏云密布,天空昏暗無邊,為下文描寫苦雨作鋪墊。B.詩人發揮奇特的想象,以群龍發怒、銀河傾瀉,突出雨勢洶涌、連綿不絕。C.地下萬物被泥濘、積水所困,角鷹、快鵠濕翼難飛,側面刻畫了雨勢浩大。D.君子因為無路上天,無法干預下雨,只能在空屋中哀歌,聲音何其酸楚。4.清代沈祥龍說:“詠物之作,寄托遙深,非沾沾焉詠一物矣。”這一觀點在本詩中是如何得到印證的?請簡要分析。閱讀下面兩首宋詩,完成小題。晚晴鄭獬①人間久厭雨,最快是初晴。驟見碧林影,喜聞歸雁聲。乾坤一蘇醒,耳目兩聰明。寄語浮云意,休來污太清②。晚晴郭祥正③川漲那堪雨,今朝喜晚晴。幽花縈露重,濁水止蛙鳴。圩稻應全刈,村醪可強傾。吾雖無一畝,亦足慰平生。【注】①鄭獬:仁宗皇祐五年狀元及第,其人剛直。②太清:天空。③郭祥正:仁宗時舉進士,為官清廉。5.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兩詩頷聯都從視覺和聽覺的角度寫雨后天晴的景象,極富情趣。B.鄭詩第五句將上聯的意象收束在“乾坤”二字之中,意境開闊。C.郭詩頸聯詩人著意于眼前之景,集中筆墨寫農家之事,感染力強。D.兩詩均符合律詩起承轉合的章法,起承順暢,轉合自然,層次清晰。6.同樣寫晚晴,兩詩所表達的情感有何異同?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詩,按要求作答。懷友二首宋·郭祥正其一夕陽在窗戶,涼氣何處來 微風泛庭柯,蕭蕭歷空階。抱琴一寫之, 冰霜濺孤懷。但惜對樽酌,而無良友偕。聊將幽獨思, 滔滔寄長淮。其二晚坐庭樹下,涼颼經我懷。亦有樽中物,佳人殊未來。佳人隔重城,誰復為之儕。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滿階。想聞誦①聲作,崩騰滿江淮。[注釋]①誦,漢朝時,各地人民對某些好官常用民謠來稱贊他。7.下列對這兩首詩的理解與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詩人由“夕陽在窗”寫到“晚坐庭樹”,時間漸晚,聽“蕭蕭”之音,感涼風“經懷”。B.詩人懷友,第一首寫自己思念友人,第二首“佳人隔重城,誰復為之儕”兩句想象友人思念自己,虛實結合,感情深濃。C.懷友第一首由夕陽西下之景引得詩人抱琴抒懷,由“孤懷”過渡到懷念友人,“濺”字使詩人孤單的心境又添凄涼。D.詩人情感由“滔滔寄長淮”到“崩騰滿江淮”,情感逐步強烈,奔放縱橫,近于李白。8.《懷友二首》 (其一) “夕陽在窗戶,涼氣何處來?微風泛庭柯,蕭蕭歷空階”描繪了一幅什么畫面?9.“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滿階。想聞誦聲作,崩騰滿江淮”這四句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感情?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訪隱者[宋]郭祥正一徑沿崖踏蒼壁,半塢①寒云抱泉石。山翁②酒熟不出門,殘花滿地無人跡。[注]①塢:山坳。 ②山翁:此處指隱者。10.在詩句中,與試題相呼應的最關鍵的一個字是 。11.結合第三、四句,賞析“隱者”的形象。答:12.下列詩句與這首詩所寄寓的情懷最相近的一項是A.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B.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C.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D.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鳳凰臺次李太白韻①郭祥正(宋代)高臺不見鳳凰游,浩浩長江入海流。舞罷青蛾同去國,戰殘白骨尚盈丘。風搖落日催行棹,湖擁新沙換故洲。結綺臨春②無處覓,年年荒草向人愁。注:①李白曾寫詩《登金陵鳳凰臺》結句“長安不見使人愁”。②《陳書·張貴妃傳》:南朝陳后主至德二年,于光昭殿前起臨春、結綺、望仙三閣。高數十丈,并數十間。后主自居臨春閣。張貴妃等居結綺、望仙,以復道交相往來。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詩是按李白原詩的韻和用韻次序寫的一首懷古詩,雖所抒情感有所不同,但有幾分李白神韻。B.首聯描繪眼前實景,“鳳凰”指傳說中的神鳥鳳凰,“不見鳳凰”暗示曾經的繁華盛世已然消逝。C.頷聯是虛寫,以“青蛾”借代美女,借歌伎被擄和戰遺白骨兩件事再現陳滅國的歷史。D.尾聯寫陳后主華美精致的樓閣已無處可尋,如今只剩一片荒草,讓人發愁。14.詩歌緣情而生,重在抒情,但宋詩往往情中有理,請結合本詩頸聯和尾聯兩聯對此加以分析。答案1.C 2.①“搖”“卷”富含動態,寫出“落日”消逝之快和潮涌浪急之態。②“催”意為催促,將風擬人化,寫出行人漂泊的無奈。③“換”寫出“故洲”到“新沙”的更替,蘊含著時光流逝與今昔變遷之意。【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和賞析的能力。C.“絲毫不顧戰亂使白骨盈丘,正體現了‘商女不知亡國恨’之悲”錯。翠娥因戰亂而被迫遠走他鄉,并非“絲毫不顧戰亂”,也不能體現“商女不知亡國恨”。故選C。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頸聯描繪眼前日落催行船、新洲換故洲兩幅圖景,傍晚起風了,風助浪勢,不斷地催送著那些船,便改換了故洲,如今只能見新洲了。“搖”,隨著風動,夕陽眼見下落,寫出“落日”消逝之快;“卷”,湖水卷來新沙,表明潮涌浪急之態。兩個動詞極富含動態;“催”,賦予風人的特點,運用了擬人手法。風助浪勢,不斷地催送著那些船向前,船不走也得走,寫出行人漂泊的無奈;“換”寫出“故洲”到“新沙”的更替,大自然的力量巨大,那湖水不斷地擁來新沙,日久天長,便改換了故洲的結構,如今只能見新洲而不見故洲了。蘊含著時光流逝與今昔變遷之意。3.D 4.①空中波瀾翻騰,日月暗行,展示了苦雨連綿,昏天暗地的場景,象征社會黑暗,動蕩不安。②角鷹、快鵠濕翼難飛,小魚、青蛙躍入空中,如鳳凰、鸞鳥一樣,象征賢人被貶,小人得勢。③這首詩運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社會現實的憂慮和無處控訴的悲憤。【導語】宋代詩人郭祥正的《苦雨行》以生動的筆觸描繪了連綿不斷的暴雨帶來的災難景象。詩中通過對陰風、黑云、暴雨等自然現象的描寫,展現了詩人對天災的憂慮和對民生疾苦的同情。“陰風黑塞云漫漫,虛空晝夜騰波瀾”形象地描繪了暴雨的猛烈和持續,而“日月暗行天豈安,地下萬物泥潦氿”則反映了暴雨對自然界和人類生活的嚴重影響。3.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D.“無法干預下雨”錯誤,此處的“干”意思是干謁、求見,此句詩意是,因為無路可通,君子無法干謁求見蒼天。故選D。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方式的能力。①原文“陰風黑塞云漫漫,虛空晝夜騰波瀾”描繪了空中波瀾翻騰之景,“日月暗行天豈安”寫出日月暗行,整體營造出苦雨連綿、昏天暗地的場景。這里用這樣的自然景象象征社會黑暗、動蕩不安,正如詩中所展現的陰沉、混亂的環境暗示社會的不穩定。②“角鷹快鵠摧羽翰”,角鷹和快鵠本是矯健善飛的鳥類,卻被摧折羽翅難以飛翔,象征賢人遭受打壓、被貶斥;“小魚為風蛙為鸞”,小魚和青蛙本平凡無奇,在此卻像鳳凰、鸞鳥一樣躍入空中,象征小人得勢、占據高位。③整首詩借自然景象和鳥類、魚蛙的遭遇等物,來表達詩人內心的情感,屬于托物言志。“君子有憂心盤盤,欲上問天造化端。蒼天無路不可干,哀歌空屋聲何酸”,直接表明詩人對社會現實懷有憂慮,且無處傾訴這種悲憤,借物抒發了自己的情志。5.C 6.同:兩首詩都表達了雨后天晴的喜悅之情。異:鄭詩借晚晴之景生發感慨,寄言浮云,還天空蔚藍清朗,表達了希望政治清明的愿望;郭詩寫自己雖無稻田,但看到糧食豐收也倍感欣慰,表現作者對百姓的關懷之情。【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與賞析能力。C.“著意于眼前之景”錯誤,郭詩頸聯并非詩人眼前之景,“應”“可”二字可看出是詩人認為可以割稻、喝酒,但還未發生。故選C。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相同:“人間久厭雨,最快是初晴”意思是長時間的下著雨,是人們最討厭的,最令人舒暢的是雨過天晴的時候。所以鄭詩表達了雨后天晴的喜悅之情。“川漲那堪雨,今朝喜晚晴”意思是川水上漲,怎能抵擋雨水的沖刷,如今早晨卻是晴朗的天氣,讓人欣喜。所以,兩首詩都表達了雨后天晴的喜悅之情。不同點:“寄語浮云意,休來污太清”意思是真想悄悄地告訴那些天上飄著的浮云,你別再來我這清明的天空。鄭詩借晚晴之景生發感慨,寄言浮云,還天空蔚藍清朗,表達了希望政治清明的愿望。“吾雖無一畝,亦足慰平生”意思是雖然我沒有一畝田地,但也足夠滿足我余生的安慰。郭詩寫自己雖無稻田,但看到糧食豐收也倍感欣慰,表現作者對百姓的關懷之情。7.B 8.通過“夕陽在窗”,“涼氣”乍來,“微風”吹來,蕭蕭之音在庭院、空階間響起,構成一幅傍晚庭院清冷蕭條(幽靜凄涼)畫面。 9.思念友人而不得見的惆悵,勉勵友人做好官獲得人民的贊頌。【解析】7.本題綜合考查對詩歌的鑒賞能力。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內容、情感、主題的鑒賞。這類題目解答時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經歷及本詩詞的寫作背景,逐句翻譯詩句,領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現手法。B項,“‘佳人隔重城,誰復為之儕’兩句想象友人思念自己”理解錯誤。這兩句的意思是:友人與我隔著重重的距離,那么誰又將是他的同輩之人呢?這兩句重在從對方“友人”處著筆,想他遠隔“重城”,沒有朋友相伴。是側重寫友人的“幽獨”,而非“想象友人思念自己”,表達的是作者對友人的懷念之情。故選B。8.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詩歌景物描寫的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生準確細致把握詩歌的內涵要點,通過對詩句的整體把握,側重于分析詩歌的思想內涵。詩中“夕陽在窗戶,涼氣何處來”,作者觀察仔細,抓住了“在窗的夕陽”“不知來自何處的涼氣”等這些極常見的意象,而“夕陽”給人以傷感,“涼氣”恰和李清照的《醉花陰》中“半夜涼初透”相似,給人的不僅有寒冷肌膚的觸感,更有內心之凄涼之感,這些常見的意象在作者的筆下便組合成一幅畫面,又兼有“蕭蕭”“空”等表現感覺的詞語,所以描繪了幽靜凄涼的環境與心懷。9.本題考查鑒賞詩歌思想情感的能力。鑒賞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題,即看標題、看作者、看注釋;抓詩眼(或詞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組織答案時,要用能夠準確表現作者情感特點和情感基調的詞語來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時要積累一些常見的詩歌情感規范用語。“瞻云云行天,步月月滿階”,這句話的意思是:詩人抬頭仰望夜空,看見云在天空中慢慢移動,獨自一人在寂靜的庭院中漫步,只有月亮灑滿臺階,由此可知,詩人是寂寞的,寫出了詩人因思念友人,見不到友人而產生的傷感惆悵的感情。“想聞誦聲作,崩騰滿江淮”中,根據注解“誦,漢朝時,各地人民對某些好官常用民謠來稱贊他。”可知“誦聲作”是對友人做好官獲得人民的贊頌的勉勵。10.踏 11.通過描寫隱者獨飲自己釀造的酒,足不出戶,門外落花滿地,無人造坊、無人灑掃的隱居生活,表現了隱者避世脫俗,隨性自然的情懷。(意思對即可) 12.A【解析】10.本考查對詩歌內容的分析能力。詩歌題目是“訪隱者”,主導是一種動態,對隱者的尋找,全詩中要從動作入手,可以找到“踏”字,將尋訪的姿態盡相展現。11.本題考查對詩作中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隱者的形象是避世的,自然的,做出這個判斷非常簡單。答題過程之中要注意基本步驟,從原詩中提取與隱逸有關的詞語,如獨飲、落花滿地不掃等細節,按照先分析后總結的順序整理答案即可。12.本題考查對詩歌情感的對比分析能力。A項與詩歌相同,都是隱逸情懷的表現,B項是對蜀道的畏懼以及對安寧的追求,C項是年老體衰的表現,D項是自我寂寞傷痛的表達。分析時對課本中所學詩歌的理解是關鍵。13.D 14.(1)頸聯描繪眼前日落催行船、新洲換故洲兩幅圖景,承接頷聯對陳滅國歷史的回憶,表達了對陳國滅亡,盛衰更替的感嘆,同時暗含發展不歇,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2)尾聯將曾經“結綺臨春”的繁華奢靡與如今荒草叢生的衰敗進行對比,表達了作者對世事變遷無常的慨嘆,對后主奢靡的批判諷刺,同時以陳的慘痛歷史揭示了“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為國者不能驕奢淫逸。【解析】13.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表達技巧和情感的能力。D.“讓人發愁”錯誤。樓閣的故址處,荒草年年發,清風徐來時,隨風飄動,如同在訴說著不盡的愁意,足夠讓人深省的了,而不是“讓人發愁”。故選D。14.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頸聯描繪眼前日落催行船、新洲換故洲兩幅圖景,夕陽西下時,刮起了風,滔滔長江中正行著幾條船,風助浪勢,不斷地催送著那些船向前、向前;西半天上,漸漸下沉的紅日也不時隨著云朵晃動著,仿佛要被那風搖落下來似的。這種景象,使詩人想到:大自然的力量真是巨大的,那湖水不斷地擁來新沙,日久天長,便改換了故洲的結構,如今只能見新洲而不見故洲了。頸聯先宕開一筆,然后又拉回到追念古昔的思路之上,承接頷聯對陳滅國歷史的回憶,表達了對陳國滅亡,盛衰更替的感嘆,同時暗含發展不歇,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理。 尾聯將曾經“結綺臨春”的繁華奢靡與如今荒草叢生的衰敗進行對比,詩人說:真是滄海桑田呀,豈止故洲如此?詩人進而又想到那陳后主于至德二年(584年)營造的結綺閣、臨春閣兩閣,它們都高數十丈,并數十間,門窗、欄檻之類。都是用檀香作成,又飾以金石、珠翠,如此華關、堅固的建筑,此時卻已不在了。與那尋歡作樂的陳后主一樣,都無處尋覓了。樓閣的故址處,荒草年年發,清風徐來時,隨風飄動,如同在訴說著不盡的愁意。諷諭之意于此已溢于言表,足夠發人深省的了。尾聯緊承上聯,并以感慨兼諷諭作結,同時以陳的慘痛歷史揭示了“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為國者不能驕奢淫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