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李攀龍詩歌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平涼①李攀龍春色蕭條白日斜,平涼西北見天涯。唯余青草王孫路,不屬朱門弟子家。宛馬如云開漢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欲投萬里封侯筆,愧我談經鬢有華。【注】①平涼在漢唐盛世時并不屬于邊塞地界,明王朝時嘉峪關以外大片土地盡失,平涼漸漸成了邊塞。②漢苑:原指漢朝馬苑,這里借寫明代平涼府的大牧馬場。1.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雖然描繪的是冷落、寂寥的平涼春色,卻表現了自己初到塞北的喜悅之情。B.頷聯不露雕琢痕跡,貌似平淡無奇,實則在特定圖景中,包含著詩人對人世滄桑的深沉回顧和感嘆。C.頸聯撫今追昔,借助想象,用精練的語言描繪出軍隊在邊關塞外沙漠中馳騁作戰的圖景。D.本詩用詞準確、富有表現力,如“宛馬如云”,描繪出戰馬迅猛奔跑如彤云翻滾的情景,極具動態感。2.尾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簡要分析。古代詩歌閱讀郡齋明·李攀龍金虎署中誰大名,我今出守邢州城。折腰差自強人意,白眼那堪無宦情。世路悠悠幾知己,風塵落落一狂生。春來病起少吏事,擬草玄經還未成。注:金虎署,指刑部。3.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句寫詩人曾在刑部聲名顯赫,次句寫如今出守邢州,兩相對比突出了詩人失意之情。B.“折腰”句寫出了當時官場奴顏婢膝膝的丑態,“白眼”句則道盡了官場的人情淡薄。C.本詩的第三聯詩人在慨嘆知音難覓的同時,也寫出了自己在茫茫人世間的孤獨與渺小。D.作為詠懷詩,本詩用語率真質樸,自然流暢,情感亦豐富,包含了憤慨和感傷等情感。4.詩的最后兩句有何含義?請結合詩歌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初春元美①席上贈謝茂秦得關字李攀龍鳳城楊柳又堪攀,謝朓西園未擬還。客久高吟生白發,春來歸夢滿青山。明時抱病風塵下,短褐論交天地間。聞道鹿門②妻子在,只今詞賦且燕關③。【注】①王世貞,字元美。這首詩是李攀龍在王世貞的宴席上寫給謝茂秦的詩作。②山名。在今湖北襄陽境內。相傳漢末龐德公攜妻子隱居此山,采藥未還。③燕關,燕地的關塞,此指代北京城。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中“謝朓西園未擬還”一句以“謝朓”比謝茂秦,既切合其姓,又符合其詩人身份。B.頷聯中“滿”用字精巧,巧妙地表現了謝茂秦因久客他鄉、年事已高,故而思鄉情切。C.尾聯中寫謝茂秦雖已攜妻子歸隱,但作者仍希望其能在京城一展才華,實現自己的抱負。D.本詩句句敘述,但又化敘述為抒情,使事中生情,事更動人,情中有事,情更豐滿。6.有人評價“此詩雖為席間酬贈之作,但情真語摯”,請結合頸聯談談你的理解。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問題。塞上曲送元美①[明]李攀龍白羽②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斷接長安。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馬上看。【注】①元美,即王世貞(字元美),與李攀龍齊名,同為“后七子”領袖。②白羽:羽書,又名羽檄。古代征調軍隊的文書,插鳥羽示緊急,故名。7.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句運用比喻,以“霜“喻“白羽“,既形容鳥羽之白,又烘托塞外之寒,還暗示形勢逼人。B.次句運用擬人,以“胡烽不斷“比擬異族頻頻入侵,戰報直入朝廷,局勢之嚴峻盡在不言中。C.前兩句選用白羽、寒塞、胡烽、長安四組意象,強調軍情的緊急,為元美的出行渲染氣氛。D.第三句把邊塞的月夜寫得非常靜美,既襯托情意,暗示時間,又與下句“征人“看月相照應。8.本詩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請結合詩句分析。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歲杪放歌(節選)李攀龍勸君高枕且自愛,勸君濁醪且自沽。何人不說宦游樂?如君棄官復不惡。何處不說有炎涼?如君杜門復不妨。縱然疏拙非時調,便是悠悠亦所長。【注】李攀龍,明代文學家。嘉靖三十五年,任陜西按察司提學副使。到任不久,因難以忍受上司倨傲作風,辭官歸鄉,隱居白雪樓。歲杪,歲木。9.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二句中以“勸君”開頭,直抒胸臆,既是詩人對世人的勸誡,也是詩人的自勉。B.詩人運用第二人稱“君”而不用“我”,更有利于抒情,感染力、鼓動性也更強。C.末二句是詩人的自謙之詞:歌聲疏拙,不合時宜,缺乏韻味,因為放歌非其所長。D.歲杪時分,最易令人心生感慨,這首詩正唱出了詩人的心聲,如同詩人的自畫像。10.中間四句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完成下面小題。白雪樓李攀龍①伏枕空林積雨開,旋因起色一登臺。大清河抱孤城轉,長白山邀返照回。無那嵇生成懶慢,可知陶令賦歸來。何人定解浮云意,片影瓢搖落酒杯。【注】①李攀龍(1514~1570):明代著名文學家,“后七子”之首,“白雪樓”系其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隱居時所筑別業,取“陽春白雪”之意以名。②長白山:地處山東鄒平南,章丘與淄博市之間,因山中常年云氣繚繞而得名。③懶慢:懶惰散漫,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又縱逸來久,情意做散,簡與禮相背,懶與慢相成。”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詩人伏枕四望,林間一片細雨空蒙,頓覺精神大作,于是決定登臺覽勝,不僅交代了寫作的相關背景,也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B.頷聯煉字精妙,“抱”與“邀”運用比擬手法,展現了眼前水山相依、日影返照的美麗風光,語言靈動傳神,畫面富有生氣。C.頸聯詩人以魏晉名士嵇康、陶淵明作比,點出自己與他們二人有著完全相同的精神氣質和人生選擇,委婉表達了其獨特的志趣和追求。D.本詩選取“空林”“浮云”“大清河”“長白山”極具畫面感的意象,營造出一種雄渾、壯闊的意境,引發讀者豐富的聯想和審美體驗。12.清代學者錢謙益《虞山詩約序》云:“古之為詩者,必有深情蓄積于內。”你覺得本詩蓄積著哪些“深情”?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明詩,完成下面小題。子與①病起,移書二美②、吳下群賢,爰修禊事踴躍勝游,遙為屬寄【明】李攀龍伏枕經春憶舊游,永和三日命扁舟。一時藝苑人亡恙,千載蘭亭事可求。吳下山川何蘊藉,王家兄弟本風流。獨憐搦管傳觴處,有客中原自白頭。注:①子與:徐中行,字子與,明代詩人。②二美:指詩人王世貞(字元美)、王世懋(字敬美)兄弟。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歌起句交代活動緣起,說徐子與久病初愈因想念朋友,于是模仿蘭亭集會,寫信邀請朋友在吳地聚會修禊。B.“永和三日”“蘭亭事”呼應了題中的“修禊”,使讀者通過對蘭亭盛事的聯想,感受這次聚會的熱鬧氣氛。C.“一時藝苑人亡恙”中“亡恙”一詞,既關聯徐子與身體恢復健康之事,也表達了詩人對朋友們的美好祝愿。D.“吳下”兩句融入王羲之蘭亭集會一事,以借該地勝景、王氏兄弟風流襯出吳下山川佳美、群賢畢至的盛況。14.詩歌的尾聯采用了哪些表現手法?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閱讀下面這首宋詞,完成小題。送皇甫別駕往開州李攀龍①銜杯昨日夏云過,愁向燕山送玉珂②。吳下詩名諸弟少,天涯宦跡左遷多。人家夜雨黎陽樹,客渡秋風瓠子河。自有呂虔刀③可贈,開州別駕豈蹉跎?【注】①李攀龍,明代著名文學家,被尊為“宗工巨匠”。此詩是李攀龍在友人皇甫汸被貶往開州時所作。②玉珂,原指馬勒上的飾品,此處指代遠行的皇甫汸。③呂虔刀,事見《晉書 王覽傳》,呂虔為三國魏刺史,有佩刀,相者謂三公可佩。虔以授王祥,祥又授王覽。后以之為稱誦輔相之語。15.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首聯以“銜杯”起句,緊扣“送別”的題意,隨后又點出了送別的時令與地點,一個“愁”字定下了全詩的情感基調。B.頷聯中的“天涯宦跡左遷多”是詩人對皇甫汸的開導之詞:做官被貶是常有的事,大可不必介意。此句表達了對友人被貶謫的失意之情的寬慰。C.頸聯中的“黎陽”和“瓠子河”均是皇甫汸前往開州的必經之地,夏日送別,詩人預計友人大約初秋可抵達被貶之所。D.詩歌尾聯主要運用用典和反問的手法,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勸慰和激勵,也流露出對官場黑暗的強烈不滿。E.就詩歌的章法、布局和構詞看,李攀龍的這首詩帶有盛唐送別詩的影子,但細細比較能發現李詩的別具妙旨處,可見他不是一味模仿。16.《明詩別裁集》評價這首詩體現了“雄渾沉雄”的詩風,請結合相關詩句對這一風格進行賞析。答案1.A 2.①“欲投萬里封侯筆”用典,引用班超投筆從戎之事,表達出作者愿意效法班超,在保衛祖國的征戰中建功立業的愛國情懷。②“愧我談經鬢有華”,詩人感到慚愧的是,大半生只空談治國濟民的經術,如今已兩鬢斑白,表達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壯志難酬的遺憾。【分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能力。A.“喜悅之情”錯誤。首聯抒發的是詩人因土地盡失而黯然神傷的情感。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尾聯“欲投萬里封侯筆,愧我談經鬢有華”意思是:想要投筆從戎到萬里外建功立業,封侯顯赫,但慚愧的是做學問的我已經兩鬢斑白了。作者從遐想中回到薄暮的平涼城,面對現實,作者引用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表示自己愿意效法班超,在保衛祖國的征戰中,建功立業。可是,如今已經雙鬢花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全詩展現的抒情主人公,是一個緬懷往昔、關注時事、立志報國,卻又力不從心的封建士大夫形象。從“欲投萬里封侯筆”中班超投筆從戎的典故入手分析詩人的情感,“愧我談經鬢有華”則抓關鍵詞,“愧”“鬢有華”,表達出詩人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壯志難酬的遺憾。3.C 4.①遠離官場:詩人因病或假借生病,不再關心官場之事;②皈依道家(或歸隱之心):“擬草玄經”表明了其皈依道家的心跡;③未能完全解脫的無奈:“還未成”透露出詩人仕宦之心已無,但還沒有完全解脫的無奈。【解析】3.此題考核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歌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意,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題中C項,“渺小”不當,詩中重點表現的是“孤單”。故選C。4.此題考核分析詩中的句子含義的題目,實際是分析詩歌的情感,答題時要先簡單的復述詩句的意思,然后結合全詩分析詩句表達得到情感,此題由“病起少吏事”分析“遠離官場”;通過“擬草玄經”分析“皈依道家”;根據“還未成”分析“未能完全解脫的無奈”等情感。【點睛】詩歌的情感分析的題目一直是考試的重點,但是考核的難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問題主要是不知道答題的突破口,答題時要注意結合詩中標題、注釋和詩中表情達意的重點句子作答,重點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詩歌中的重點詞語,這樣就能和給的答案無限接近,還要注意詩歌的抒情方式,根據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題時情感都要求結合詩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棄詩句。5.C 6.頸聯寫謝茂秦生逢明時卻無意出仕,以布衣身份廣交天下之士;①對謝茂秦不意功名、淡泊情懷的敬仰。②對謝茂秦明時不遇的惋惜。③對謝茂秦知交天下的稱頌。【解析】5.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綜合理解和賞析能力。C.“寫謝茂秦雖已偕妻子歸隱”錯誤,尾聯是說謝茂秦雖然目前游走京師,最終仍然要像隱士龐德公一樣,偕妻子高隱故鄉。故選C。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頸聯寫謝茂秦身處清明盛世,正是可以出仕為帝室效力的時候,他卻托病不起,甘以布衣終其身;雖然無官無祿,清寒貧苦,卻結交遍天下。上句對謝茂秦甘做布衣,不意功名,表達敬仰;其實暗含了作者對謝茂秦身處清明盛世卻懷才不遇的遭遇的同情和惋惜。下句對其以布衣身份結交天下,表達頌揚。7.B 8.①望月,表達了對團圓的渴望,表現征人懷念家鄉的愁情;②夜月之下無數“征人”“馬上”馳騁,雄壯的場面也表達了將士們立功邊塞的豪情;③又蘊含了希望元美勉力邊務,不辱使命的感情。【分析】7.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B.“運用擬人”理解錯誤,“胡烽不斷接長安”應是運用借代手法,“胡烽不斷”借指異族頻頻入侵,“長安”代指明朝都城北京。故選B。8.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1)從整體上把握,這首詩是明人李攀龍寫的一首送別詩,元美此次出行,與防務有關,故詩人送詩為其壯行,詩中“征人”句即點送行之意。全詩僅四句,前三句著力寫景,渲染氣氛,為后一句抒情奠基。前兩句選用白羽、寒塞,胡烽、長安四組意象,強調軍情的緊急,為元美的出行渲染氣氛。下兩句以西山之月連接征人與京城,既表現征人不戀京城,竭力守邊,又希望元美能勉力邊務,不辱使命。(2)從詩中三、四句分析,“城頭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馬上看”中的月是邊塞詩中最常見的意象之一,月照邊關,使塞外景色更顯壯闊、悲涼、朦朧、凄清。詩中的“一片西山月”,不僅能襯托情意,而且能暗示時間,渲染氣氛。天下共一月,何必有西山東山、家鄉異地之分。詩中的“西山月”含意很深,其中“西山”與“邊塞”“胡烽”暗自相連,“月”又同下句“征人看月”情融意合,構成佳境。征人看月,蘊含著征人懷念家鄉的愁情與立功邊塞的雄心。“馬上看”寫戰士們騎馬奔赴塞外途中或巡邏邊境時,抬頭看見高懸空中的明月,表明他們思念遠方的家鄉,留戀美好的人生,但又時刻準備著為保衛祖國的大好河山誓死戰斗。【點睛】譯文:元美手持插著白羽的軍事文書,冒著霜凍的寒氣出行塞外。東北邊境的異族侵擾邊關,那報警的狼煙在相連不斷的烽火臺上一個個燃起,直抵京城。元美出行之時,正當拂曉,城頭上斜掛一彎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場惡戰又會在前線爆發。戍守邊關的將士們人未卸衣,馬未卸鞍,他們正焦急地翹首等待著京城的決策到來。9.C 10.反問、反復和對比。每句均先運用反問,強調世人皆說“宦游樂”“有炎涼”;再以“君”棄官不惡、杜門不妨與之對比,表現出“君(詩人)”鄙棄官位、超凡絕俗的可貴品質。兩個“如君”形成反復,一唱三嘆,突出了“君(詩人)”的美好形象。【解析】9.本題考查學生對詩詞綜合賞析能力。此類題綜合考查詩詞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個選項一個考點,幾乎涵蓋詩詞的所有內容,注意結合全詩進行分析,主要的錯誤是意象的含義不對,手法不準確,手法的解說和藝術效果的分析不對,語言方面主要是風格不正確,內容一般為曲解詩詞意思,答題時注意仔細辨析。C項,“缺乏韻味,因為放歌非其所長”賞析不正確。末二句意為:縱然歌聲粗疏笨拙,不合時宜,卻余韻悠悠,別有所長。看似自謙,實則自負。故選C。10.本題考查學生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此類題作答時首先要指出詩句運用的表達技巧,然后結合具體內容分析詩句是如何運用該表達技巧的,最后指出詩句運用該表達技巧有什么表達效果,或者抒發了什么情感。“何人不說宦游樂”“何處不說有炎涼”,采用了反問句式,用“何人不說”“何處不說”寫出人世常態,強調人人都認為“宦游樂”“有炎涼”;第二句以“復不惡”“復不妨”來與前一句的“宦游樂”“有炎涼”進行對比,體現出詩人認為“棄官”“杜門”遠遠好過世人皆覺“樂”的官場沉浮,也不必擔憂世間炎涼的人生態度,反映他厭棄官場,不被凡塵俗事拖累身心的高潔品格;兩個“如君”形成反復,音韻上一詠三嘆,有回環往復的效果,同時層層加深地渲染出詩人高潔的形象。【點睛】在詩詞鑒賞里,表達技巧往往就是表現手法、藝術手法。包括以下幾種:1.修辭手法:比喻、擬人、夸張、對偶、襯托、借代、對比。2. 表達方式:描寫、議論、抒情。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和懷古傷今。3. 寫作手法(表現手法):象征、聯想、想象、白描、襯托、對比、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11.B 12.①對高潔雅正志向的堅守。詩題用宋玉對楚王問時講述的“陽春白雪”故事展現了作者曲高和寡、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②對山林美麗風光的喜愛。頷聯將“大清河”“長白山”擬人化,“抱”“邀”二字傳神而富有情誼, 表達了詩人對眼前佳山秀水的依戀之情。③對隱居生活的向往。頸聯用嵇康和陶淵明的典故表達自己仰慕前代名士、 渴望歸隱林泉的人生追求。④對功名富貴的釋然。尾聯“浮云”暗用《論語》:“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之典,“片影瓢搖落酒杯”似要將功名富貴這些“浮云”都消融于酒中,笑醉當下,忘懷得失。【解析】11.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A.“細雨空蒙”有誤,原文“積雨開”是雨停了的意思;C.“完全相同”錯誤,上聯“無那嵇生成懶慢”說他沒有嵇康“懶慢”的性格特點;D.“雄渾、壯闊”概括不當。選取“空林”“浮云”“大清河”“長白山”等意象,營造出開闊蒼茫的意境。故選B。12.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注釋說“白雪樓”系詩人隱居時所筑別業,取“陽春白雪”之意命名的。此詩名曰《白雪樓》,用宋玉對楚王問時講述的“陽春白雪”故事展現了作者曲高和寡、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表明了詩人對高潔雅正志向的堅守。首聯首句詩人用“空林”“積雨”等意象,渲染雨天的空蒙色調和氣氛。頷聯,詩人將“大清河”“長白山”擬人化,一個“抱”字,凝練描繪大清河環繞孤城而流轉,生動而形象地描繪出孤城在大清河擁抱之下,更加嫵媚動人;一“邀”字,言長白山的夕陽余暉,為長白山主動邀請,從而使畫面有了一層暖意,營造出一種開闊蒼茫的意境,表達了詩人對眼前佳山秀水的喜愛和依戀之情。頸聯,詩人借嵇康拒仕、陶潛歸隱的歷史典故,流露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表達自己仰慕前代名士、渴望歸隱林泉的人生追求。尾聯,“片影瓢搖落酒杯”意為:似要將功名富貴這些“浮云”都消融于酒中,笑醉當下,忘懷得失。“浮云”一詞暗用《論語》:“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之典,詩人以物自喻,用“浮云”與“酒杯”作比,言靜觀所得,喻逍遙不羈,寄托出詩人放達超脫、曠達悠閑的心境。總之,全詩以擬人手法借景抒情,表達詩人對功名富貴的釋然,對得失忘懷的超然淡泊的心態。13.D 14.①以“憐”字,直抒胸臆,抒發了自己無法參與活動的心理狀態;②將吳地朋友聚會時“搦管傳觴”的盛況與自己的冷清作對比;③通過“自白頭”的夸張描寫,表達詩人身在中原無法參與盛事的羨慕和遺憾之情。【分析】1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賞析詩歌語言、技巧的能力。D.“融入王羲之蘭亭集會一事,以借該地勝景、王氏兄弟風流襯出”錯誤,結合詩歌標題和注視二可知,作者友人徐中行在吳地舉行集會,邀請二王兄弟等人參與,所以頸聯中實際是寫現下集會之地和與會之人,并非是“王羲之蘭亭集會”的“該地勝景”和“王氏兄弟”。故選D。1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作者在詩歌前幾聯中想象友人在吳地所舉行集會的盛況,而自己卻身在中原無法參與,所以在尾聯傾訴羨慕和遺憾之情。“獨憐搦管傳觴處,有客中原自白頭”,“憐”意思是“遺憾,惋惜”,屬情感詞,這屬于直接抒情,直接表達自己無法參與盛會的情感;“搦管”是吹奏管樂器,“傳觴”是指宴飲中傳遞酒杯勸酒,“搦管傳觴處”是作者想象友人集會的熱鬧盛況,而自己卻是“有客中原自白頭”,冷清寂寞,友人之處和自己之處形成鮮明對比;“自白頭”則是使用夸張的修辭,因無法參與友人的集會而“白頭”,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情況,這種夸大突出了自己對集會的羨慕以及無法參與集會的遺憾。15.AD 16.這首送別詩,雖有朋友離別時的惆悵感傷,但無低沉哀婉之態,詩人寬慰友人“雄渾沉雄”的詩風,頷聯是對友人的開導;頸聯想像友人旅途境況,境界開闊蒼涼,沒有一般送別詩的纏綿悱惻之意;尾聯以激昂鏗鏘之聲令人振奮。【解析】15.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對這首詩的賞析。A項“一個“愁”字定下了全詩的情感基調”錯,詩歌起句雖有詩友分別的淡淡愁云,但從全詩看,基調是強健豪邁的。D項詩歌尾聯沒有“對官場黑暗的強烈不滿”。16.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詩風賞析。“雄渾沉雄”的詩風,結合詩句內容賞析,頷聯是對友人的開導;頸聯想像友人旅途境況,境界開闊蒼涼,沒有一般送別詩的纏綿悱惻之意;尾聯以激昂鏗鏘之聲令人振奮。點睛:常見的詩歌風格:激越高亢、清婉秀麗、語言綺麗、語言平易等。清新自然用語新穎,不落俗套。如王維的山水詩。平淡質樸 選用確切的詞直接陳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飾,真切深刻,平易近人。如陶淵明的詩,李煜的詞。絢麗色彩絢麗,詞藻華麗,渲染氣氛,極盡鋪陳之能事。 如李商隱的詩。明快 斬釘截鐵。一語中的。如白居易的新樂府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