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考語文詩歌專練----文同詩歌和①仲蒙夜坐文同宿鳥驚飛斷雁號,獨憑幽幾靜塵勞。風鳴北戶霜威重,云壓南山雪意高。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須遣酒爭豪。硯冰已合燈花老,猶對群書擁敝袍。【注】①題中“和”,讀hè,指唱和,和答。仲蒙是詩人的友人。1.下面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斷雁”“塵勞”等詞寫出孤雁哀號、塵世煩勞的景象,表現出詩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B.頷聯對仗工整,視聽結合,描寫了窗外北風呼嘯,霜氣肅殺,陰云密布,大雪將至的景象。C.“燈花”指燈芯燃燼所結成的花狀物,“硯冰已合燈花老”說明詩人夜深難眠,讀書時間之長。D.這首酬和詩結構嚴謹,前兩聯側重寫景,后兩聯側重抒情,前后內容緊密關聯,脈絡清晰。2.當代作家黎靖在《人生之貴》中提到“人以正為貴,心以靜為貴,欲以寡為貴,學以精為貴,情咀摯為貴”,你在這首詩中,能看到哪些可貴之處?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詩歌,回答問題。早晴至報恩山寺文同山石巉巉磴①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煙開遠水雙鷗落,日照高林一雉飛。大麥未收治圃晚,小蠶猶臥斫桑稀。暮煙已合牛羊下,信馬林間步月歸。注釋:①磴:石級。3.下面選項中對本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山石險峭,有一條依稀可辨的石級山路。人從拂面的松枝竹梢中穿過,露水打濕了衣裳,點明了時間、地點,使人身臨其境。B.頷聯和頸聯分別描寫登山后所見的優美景色和農家生活場景,閑適之中又隱隱蘊含著對官場世俗的厭惡。C.尾聯寫村莊晚景,暮靄籠罩,放牧的牛羊從山上下來了。作者騎在馬上,踏著月色,信步回到住處,以景結情,表現出一位畫家詩人作品中詩情畫意融為一體的藝術特色。D.本詩是一首七言近體詩,主要寫的是詩人從早至晚山游所見的情景。全詩以時間為順序,從清早寫到傍晚,結構清晰,極富有層次感。4.頷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景?有何作用?請簡要分析。5.本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列小題。新晴山月文同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畫地。徘徊愛其下,及久不能寐。怯風池荷卷,疾雨山果墜。誰伴予苦吟,滿林啼絡緯①。注:①絡緯:昆蟲名,即紡織娘,善鳴。6.對這首詩歌思想內容與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恰當的一項是( )A.首聯詩人從題中的“月”入筆,形象地寫出了林中月景,描繪生動,境界優美。B.頷聯寫詩人因“久不能寐”而獨自在月下徘徊,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苦悶之情。C.尾聯把昆蟲鳴叫與自己低吟詩歌相映照,寫得十分和諧,物我交融,別有興味。D.這首詩兩聯寫景,兩聯寫情,自然融合,酷肖唐代王維、孟浩然的山水詩風格。7.這首詩是如何寫景的 請結合詩句簡要賞析。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題。北齋雨后文同小庭幽圃絕清佳,愛此常教放吏衙。雨后雙禽來占竹,秋深一蝶下尋花。喚人掃壁開吳畫,留客臨軒試越茶。野興漸多公事少,宛如當日在山家。注:此詩為文同任興元府時所作,文同,字與可,蘇軾的表兄,北齋是他的書齋。8.鄭板橋曾說自己和文與可的畫竹不一樣:“文與可畫竹, 。”9.對作品的理解和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A.中國古詩往往體現“詩中有畫”的特征,細讀宋代大畫家文與可的此詩,可見一斑。B.庭院小圃雨后之美景令文同陶醉,他常常忘卻政務,免去下屬們的工作,流連其中。C.“吳”指吳道子,“掃壁”是愛惜,也表明興致高,特別是掛壁上,細細端詳品味鑒賞。D.北齋雨后之美景與品茗賞畫之樂趣給予人漸多“野性”,令詩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10.此詩頷聯深為后人稱道,請任選一角度寫一段鑒賞文字。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紅樹①文同萬葉驚風盡卷收,獨余紅樹擬禁秋。已疑斷燒②生前嶺,更共殘霞入遠樓。楓岸最深霜未落,柿園渾變雨初休。勸君莫上青山道,妝點行人分外愁。【注】①紅樹:紅樹科灌木。②斷燒:原指耕者放火燒野草以肥田,亦泛指野火。11.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詩人善于煉字,首聯以“驚”“擬”賦予“萬葉”、紅樹以人的感情,“獨”寫出了紅樹的獨特姿態。B.紅樹給人以山火燃燒的錯覺,與天邊殘霞呼應,使色彩更豐富,增加了畫面的層次感。C.尾聯告誡紅樹不要長在青山中的道路上,因為這樣會受到行人的影響而平添憂愁。D.作者“以我觀物”,通過細膩的觀察和巧妙的手法塑造出帶有詩人主觀色彩的藝術形象。12.本詩善于“背面敷粉”,從側面來表現紅樹的神韻,請結合相關內容簡要賞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和子山春日雨中書事見寄(其二)文同青春①已破六十日,正好共攜歌管游。鶯花有意欲惱亂,風雨何事相淹留。南園彩棚映綠樹,西湖畫舫臨清流。幾時云陰得斂霽,愿把一樽相獻酬。【注】①青春:指春天。春季草木茂盛,其色青綠,故稱。13.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首聯寫進入春天已有一段時間,正是外出游覽、盡情享受歌舞音樂的好時節,與標題中的“春日”相照應。B.頷聯上句將鶯啼花開的美景與詩人懊惱、紛亂的心情作對比,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微妙變化。C.頷聯下句是詩人對天氣變化的抱怨,詩人渴望與友人一同攜手出游,然而風雨阻攔了詩人的計劃。D.尾聯表達了詩人對天氣轉晴的期盼,以及在晴好的日子里與友人共飲美酒、酬謝友情的愿望。14.請從藝術手法的角度對頸聯進行簡要賞析。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下面小題。讀淵明集文同吏人已散門闌靜,公事才休耳目清。窗下好風無俗客,案頭遺集有先生。文章簡要惟華袞①,滋味醇醲是太羹②。也待將身學歸去,圣時爭奈正升平。[注]①華袞:古代王公貴族的多彩的禮服。②太羹:不加五味的肉湯。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靜”“清”二字與結句“正升平”相呼應,強調正值盛世,天下太平。B.頷聯將場景從首聯的辦公環境切換至書房,聚焦在“案頭”的淵明集上。C.詩人借視覺的華美和味覺的醇厚,形象地表達自己讀淵明集的美妙感受。D.從詩人的角度來看,在盛世為官不應該選擇辭別官場、歸隱田園這條路。16.詩歌第三聯充分表達詩人對淵明集的喜愛之情,其他各聯也含蓄表達這種情感。請結合第一、二、四聯簡要分析。答案1.A 2.①心境淡泊寧靜。詩人雖倦于塵勞,卻能淡泊超然,內心寧靜,悠然自得。②性情豪邁灑脫。“霜威重”“雪意高”“遣酒爭豪”表現,詩人的豪邁氣概。③為學勤奮精進。墨水已結冰,燈花也即將燃盡,詩人卻仍然裹緊破舊的棉襖勤奮苦讀。④對友感情真摯。詩人將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與遠方的友人分享,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解析】1.本題考查學生對詩歌的賞析能力。A.“表現出詩人孤寂困苦的沉重心情”理解有誤。首聯是說,歸巢棲息的鳥兒驚動飛起,孤雁發出聲聲哀號。“我”獨自憑著幽雅的茶幾而坐,一洗白天的塵勞,表現出詩人超然的心境。故選A。2.本題考查學生理解詩歌內容、理解詩歌情感的能力。首聯“宿鳥驚飛斷雁號,獨憑幽幾靜塵勞”寫詩人在大寒之夜“獨憑幽幾”,雖倦于塵勞,卻能淡泊超然,“靜塵勞”寫出作者獲得內心的寧靜,悠然自得。頷聯“風鳴北戶霜威重,云壓南山雪意高”,寫在寒冷的書齋中,詩人心中仍然氣象萬千,有吞吐天地之氣勢。“霜威重”“雪意高”表現了詩人的豪邁氣概。頸聯“少睡始知茶效力,大寒須遣酒爭豪”則是寫作者深夜難眠,須要喝酒來抵御寒冷,并且酒興也能助豪氣干云,表現其“性格之豪邁”。尾聯“硯冰已合燈花老,猶對群書擁敝袍”則是寫硯臺里的墨水已經結冰,燈花也即將燃盡,詩人卻仍然裹緊破舊的棉襖勤奮苦讀,表現了詩人為學勤奮精進的品質。作為一首酬和詩,詩人將自己在大寒之夜的感受與遠方的友人分享,表明兩人感情深厚;同時這首詩也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3.B 4.遠處水上,淡煙消散,落下雙鷗;日照高林,野雞飛起。運用動靜結合的手法描繪出一幅色調鮮明、境界闊朗、生機盎然的遠水高林圖,烘托了靜謐恬淡的氛圍。表達了詩人山游所見的情景的熱愛與恬淡寧靜的意趣。 5.①對山游所見的情景的贊美與恬淡寧靜的意趣。②對農事的關心與對田園生活的熱愛。③清輝步月,信馬而歸的不舍。【解析】3.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B.“蘊含著對官場世俗的厭惡”錯,頷聯和頸聯主要表現對自然風光和田園生活的喜愛與向往,沒有對官場世俗的厭惡之情。故選B。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景物形象和作用的能力。“煙開遠水雙鷗落,日照高林一雉飛”,說遠處水上,淡煙消散,落下雙鷗;太陽照著高高的樹林,飛起一只野雞。描繪出一幅遠水高林,野鳥飛翔的畫面,色調鮮明闊朗,是全詩中的突出部分。詩歌寫了詩人早起登山,穿過松竹,望見煙水鷗鳥、日照高林、麥田桑葉等美景,描寫登山后所見的優美景色,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是詩情畫意的結合,體現出一種悠閑恬淡的風格,也反映出詩人內心的恬淡喜悅。5.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詩寫的是詩人從早至晚山游所見的情景。頷聯“煙開遠水雙鷗落,日照高林一雉飛”,說遠處水上,淡煙消散,落下雙鷗;太陽照著高高的樹林,飛起一只野雞。描繪出一幅遠水高林,野鳥飛翔的畫面,色調鮮明闊朗。此聯描寫登山后所見的優美景色,表達出詩人對山游所見的情景的贊美與恬淡寧靜的意趣。頸聯“大麥未收治圃晚,小蠶猶臥斫桑稀”,寫山村暮春、初夏之交的生產狀況。大麥沒有收割,整治菜園子已經晚了;春蠶還在喂養,桑樹也顯得枝葉稀疏。從這一聯詩看,作者對農家生活還是比較熟悉的。大麥收割前就得整治菜園子,春蠶也是到了吐絲做繭時才停止吃桑葉。此聯由寫景轉為農家生活的記事,表現了詩人對稼穡農事的關心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尾聯“暮煙已合牛羊下”,寫村莊中的晚景。暮靄籠罩,放牧的牛羊從山上下來了。這一句的意境,是從《詩經·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句中化出來的。“信馬林間步月歸”,是說自己騎在馬上,踏著月色,信步回到住處。詩人走出村莊,在暮色中山上的牛羊正向村莊走去,自己則聽憑著馬兒信步而行,踏著月色歸來,寫出了信馬而歸的不舍。6.B 7.正面描寫:首聯和頸聯用極細微的筆墨,由高到低,動靜結合,聲色結合,描寫了月夜山林中高松、月影、荷卷、果落等幽美、靜謐的景色。側面描寫:頷聯和尾聯則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對林中夜景的留戀、喜愛之情。側面表現了景色的美麗宜人。【解析】6.本題綜合考查對詩歌的鑒賞能力,涉及了對詩歌的手法、內容、情感、主題的鑒賞。詩歌鑒賞考查范圍很廣,既有形象的鑒賞,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語言的賞析,如煉字、煉句、詩眼、語言風格,還有表達技巧的鑒賞,如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也有詩歌內容的理解,如背景、題材、作者等。常見的設題誤區主要有一下幾個:意象意境分析不當,基礎知識運用錯誤,詞句解說曲解原意,主題情感分析不當,手法分析張冠李戴等等。解答此類題目,讀懂詩歌是關鍵,要關注標題、作者、注釋以及關鍵詞等;審清題目要求,細讀選項劃出要點,即切分關鍵信息,最后正選排除巧妙用。B項,“表達了詩人內心的孤獨苦悶之情”錯誤。三、四兩句寫出了詩人在松下久久徘徊,不愿離去,更不愿匆匆入睡而要充分享受這良辰美景的心境。表達了對美景的留戀和喜愛之情。故選B。7.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能力。具體為鑒賞詩歌寫景的特點。解答此類題目,需要掌握常用的寫景的表達技巧,首先明確詩中使用了什么表現手法。然后結合詩句闡釋是如何使用這種表手法的。最后闡明此種表現手法的表達效果。詩歌景物描寫有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正面描寫技巧一般有動靜、視聽、遠近高低、虛實、點面、明暗、色彩的結合等。本詩寫景生動形象。其中第一句非常細膩生動地描繪了詩人站在松林中見到的月光透過高大的松樹枝葉只露出幾縷的美景,表現了松樹枝葉的濃密,漏下的月光的疏淡;第二句描繪了照在松樹上的月光,將婆娑的樹影投落到地上,勾畫了一幅斑駁的水墨青松圖。這兩句詩,都是寫月,但第一句寫月光的形,第二句寫月光的神。相對前兩句靜態美,五、六兩句“怯風池荷卷,疾雨山果墜”顯示動態的美,微風吹荷,山果墜地,整首詩寫景有聲有色,別具情趣。其中頷聯和尾聯詩人徘徊流連,連睡意都沒有了,最后添上詩人自己苦吟和絡絲娘鳴叫的合唱,一首月光交響曲進入了高潮。更從側面展現了當時景色之美。【點睛】詩歌鑒賞的選擇題對整個詩歌的綜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詩句的含義、詩句的手法還考核詩歌的情感,注意結合詩歌的內容進行分析。詩歌鑒賞中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表達方式、修辭手法以及表現手法。答題時注意分角度考慮,防止丟點。詩歌的藝術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現手法和修辭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懷、托物言志、懷古傷今,表現手法主要是對比、擬人、烘托、動靜、虛實、抑揚、用典等,修辭主要是比喻、擬人、對偶、借代、設問、反問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詩歌或某一部分,表現手法和修辭集中在某一聯詩句。答題時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結合詩歌內容分析為什么是這種手法,然后分析藝術效果。8.胸有成竹 9.B 10.頷聯寫北齋雨后之景,煉字極其精巧,“占”字、“尋”字,尤其傳神,“占”是占有之意,寫出鳥雀雨后的歡喜得意神情;用一“尋”字,與深秋相照應,寫出這時花事已少,那只蝴蝶飛來飛去,四處尋覓的情景,用字生動,合情合理。【解析】8.本題考查對成語的識記和對文學典故的了解。學生課下多讀書,豐富自己的學識和見聞。“胸有成竹”這個成語是從宋代晁補之《贈文潛甥楊克一學文與可畫竹求詩》中得來:“與可畫竹時,胸中有成竹。” 原意是畫竹子以前,心里已經有了竹子的形象;后用以比喻辦事以前,已經有全面的設想和安排。后來,鄭板橋引用這個成語,說自己和文與可的畫竹不一樣:“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9.本題考查理解詩歌內容的能力。要想讀懂一首詩歌所表達的內容,可以從詩歌的題目、詩歌的作者、下面小注等方面入手,還可以借助詩歌中某些表達情感的詞語、或借助某些傳遞情感的意象等去理解詩歌的內容。B項,“他常常忘卻政務,免去下屬們的工作”說法錯誤;“放吏衙”是“免去吏卒定時參見知府的慣例”的意思,而不是“免去下屬們的工作”,為了這里幽靜,文與可讓下屬免去虛套,而不是“他常常忘卻政務”。故選B。10.本題考查對詩句的賞析。賞析詩句,一般從詩歌內容、手法、效果三方面作答。其中手法比較廣,可以從修辭手法、表現手法,煉字、句式等方面入手。本詩,頷聯上承首句,扣住詩題,從內容上寫北齋雨后之景。從手法上講,“占”字、“尋”字,尤其傳神。鳥雀和蝴蝶最怕雨,雨后天晴,它們也最先出來活動,所以作者最先聽到竹上的鳥雀聲。特用“雙禽”兩字,不僅因為鳥雀常常成對而飛,還因為兩鳥對鳴,雙雙跳躍,更能見出鳥雀鳴叫的歡快悅耳,竹枝的搖曳多姿,如一鳥便有孤棲冷落之感。“占”是占有之意,寫出鳥雀的歡喜得意神情,如改“占”為“站”,那就寫成死鳥,索然無味了。深秋時節,蝶影已稀,故只寫一蝶。因為這時花事已少,所以那只蝴蝶飛來飛去,四處尋覓。文與可用字準確,把北齋雨后之景寫得富有生機。11.C 12.①首聯以萬葉在秋風中的表現來襯托其堅韌頑強。萬葉驚風,盡已卷收,紅樹卻耐得深秋的寒冷,側面襯托出紅樹不懼秋風、傲然獨立的姿態。②頷聯以獨特的心理和視覺感受來描摹紅樹的明麗絢爛。詩人懷疑紅樹之紅是山前的野火在燃燒,又以絢麗的殘霞來映襯紅樹,給人強烈的視覺沖擊。③頸聯用楓樹和柿樹之紅襯托紅樹,展現其傲霜斗秋的品格。④尾聯以詩人對行人的勸告側面表現紅樹獨特的風韻帶給人的愁緒。詩人勸告行人不要上青山道,行人會因看到紅樹而更添憂愁,側面反映出紅樹所構成的秋景是極為凄涼、蕭瑟且讓人愁思的,側面寫出紅樹的孤獨醒目而又令人生愁的神韻特點。【導語】在自然的畫卷中,秋天常常被賦予一種獨特的色彩與情感。它既有豐收的喜悅,也有落葉的蕭瑟;既有天高云淡的寧靜,也有寒霜冷雨的凄涼。文同的《紅樹》便是一幅描繪秋日景象的詩畫,詩人以細膩的筆觸捕捉了秋日紅樹的獨特之美,同時也融入了對時光流轉和人生旅途的深刻感悟。11.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告誡紅樹不要長在青山中的道路上”錯誤,不是告誡紅樹,而是告誡行人;“因為這樣會受到行人的影響而平添憂愁”錯誤,應為行人會受紅樹影響,更加憂愁。故選C。12.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側面描寫手法的能力。①首聯襯托紅樹堅韌頑強:“萬葉驚風盡卷收”描述了萬葉在秋風中被卷走的情景,而“獨余紅樹”表明只有紅樹留存,耐住深秋寒冷。通過萬葉與紅樹在秋風中的不同表現,側面襯托出紅樹不懼秋風、傲然獨立的姿態。②頷聯描摹紅樹明麗絢爛:“已疑斷燒生前嶺”體現詩人懷疑紅樹的紅是山前野火在燃燒,這是獨特的心理感受;“更共殘霞入遠樓”則是以絢麗殘霞映襯紅樹,從視覺上給人強烈沖擊,側面展現紅樹的明麗絢爛。③頸聯襯托紅樹傲霜斗秋:“楓岸最深霜未落”,此句提及楓樹和柿樹之紅,通過它們來襯托紅樹,暗示紅樹如同楓樹、柿樹一樣傲霜斗秋,展現其傲霜斗秋的品格。④尾聯表現紅樹獨特愁緒:“勸君莫上青山道”,詩人勸告行人莫上青山道,因為“妝點行人分外愁”,看到紅樹會更添憂愁,這從側面反映出紅樹構成的秋景凄涼、蕭瑟,讓人愁思,體現出紅樹孤獨醒目又令人生愁的神韻特點。13.B 14.①運用了想象的手法,描繪出詩人想象中的美好景象。通過對南園和西湖美景的想象,展現出春日的美好,表達了詩人對出游的期待。②運用顏色詞,增強了色彩感與畫面感,彩棚與綠樹相映成趣,展現出春日的生機與活力。【導語】文同的這首詩充滿春日的獨特韻味。詩中先點明春天已過去六十日,表達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同時流露出渴望與友人出游的急切心情。“鶯花有意”“風雨何事”運用擬人手法,將自然景象賦予情感,凸顯出詩人對風雨阻礙出游的無奈。“南園彩棚”“西湖畫舫”描繪出春日的美好景致,令人心生向往。全詩語言清新自然,借景抒情,生動展現出詩人對春日盛景的喜愛及對與友人相聚的期盼。13.本題考查學生分析鑒賞詩歌內容和藝術特色的能力。B.“將鶯啼花開的美景與詩人懊惱、紛亂的心情作對比”錯誤。“惱亂”的意思是打擾,這句話運用擬人手法,說鶯花有意擾亂詩人的心境,表現了詩人因無法出游欣賞美景而遺憾的心情。故選B。14.本題考查學生鑒賞詩歌煉句的能力。①頸聯運用了想象的手法。詩人在風雨無法出游的情況下,通過想象描繪出南園有彩棚與綠樹相互映襯,西湖上有畫舫靜靜地挨著清流的美好景象。這種想象中的畫面,是詩人內心渴望出游的體現,借由想象的美好場景,將詩人對出游的期待之情生動地展現了出來,讓讀者能深切感受到詩人對春日美好景致的向往。②此聯巧妙地運用了顏色詞來增強畫面感。“彩棚”的“彩”字和“綠樹”的“綠”字,形成了鮮明而絢麗的色彩對比,彩棚色彩斑斕,綠樹郁郁蔥蔥,二者相映成趣,仿佛一幅色彩豐富的春日畫卷展現在讀者眼前,充分展現出春日的生機與活力,使讀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好與蓬勃氣象,進一步強化了詩人對春日盛景的喜愛以及渴望置身其中的情感。15.A 16.①精選時機,鄭重其事。選擇在了卻公務,獨屬個人的清凈時刻,開始讀淵明集。 ②經常翻閱,情有獨鐘。書房中有許多高雅的作品,經常翻閱的是案頭的淵明集。 ③產生共鳴,心有戚戚。讀罷淵明集,詩人也許下了自己將來要歸隱田園的愿望。【解析】15.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A.“靜”“清”二字點明詩人閱讀淵明集時的環境和心境,無法與結句天下“正升平”構成呼應,也不能強調“正值盛世,天下太平”。故選A。16.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①精選時機,鄭重其事。從讀書時間的選擇看,“吏人已散”“公事才休”“靜”“清”表明選擇在了卻公務,獨屬個人的清凈時刻,開始讀淵明集。②經常翻閱,情有獨鐘。從讀書內容看,“文章簡要”“滋味醇醲”形象地表達自己讀淵明集的美妙感受,可見書房中有許多高雅的作品,經常翻閱的是案頭的淵明集。③產生共鳴,心有戚戚。從讀罷感受看,“也待將身學歸去”讀罷淵明集,詩人許下了自己將來要辭別官場、歸隱田園的愿望。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