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伐檀》 同步練習B卷 2024-2025學年高教版(2023)中職語文基礎模塊上冊一、語言文字運用1. 下列關于《伐檀》的文學常識,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A. 是《詩經·衛風》中的名篇,反映勞動人民的生活B. 作者是戰國時期的屈原,采用楚辭體創作C. 屬于“風”的范疇,是周代宮廷樂歌D. 運用重章疊句,增強詩歌的抒情效果2. 下列對《伐檀》中“縣”字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通“懸”,意為懸掛,如“縣貆”“縣特”均指掛著的獵物B. 指“縣城”,如“縣貆”意為縣城里的貉C. 是“懸掛”的簡化字,古今用法一致D. 通“獻”,意為進獻,如“縣貆”指進獻貉3. 下列句子中,與“河水清且淪猗”修辭手法相同的一項是( )A.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B.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C.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D.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4. 依次填入下列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詩歌通過________的質問,________了剝削者的貪婪本質,________了勞動人民的憤怒。A. 激烈 揭示 表達B. 強烈 揭露 抒發C. 猛烈 暴露 宣泄D. 劇烈 揭穿 傾訴5. 下列對“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特兮”的理解,最準確的一項是( )A. 指責剝削者不勞而獲,占有勞動者的獵物B. 詢問剝削者為何庭院中掛滿了獵物C. 表達對剝削者狩獵技巧的羨慕D. 暗示勞動者也應參與狩獵活動6. 下列關于《詩經》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 )A.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收錄西周至春秋詩歌B. “雅”分為大雅、小雅,多為民間歌謠C. “賦”是直陳其事,“比”是打比方,“興”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D. 對后世文學發展影響深遠7. 下列句子翻譯正確的一項是( )A. 坎坎伐輪兮——砍伐車輪發出坎坎的聲音B. 胡取禾三百囷兮——為何獲取三百捆禾C.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那些君子啊,不會白吃晚飯D. 河水清且直猗——河水清澈且平靜無波8. 下列對“重章疊句”的分析,錯誤的一項是( )A. 使詩歌節奏整齊,韻律和諧B. 通過重復強化情感,深化主題C. 每章內容完全相同,缺乏變化D. 體現《詩經》的結構特點9. 下列詩句中,與《伐檀》主題最接近的一項是( )A.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B.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C.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D.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10. 下列對詩歌藝術手法的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 以“伐檀”起興,直接表達對剝削者的憤怒B. 運用對比手法,突出勞動者與剝削者的差異C. 全詩直抒胸臆,缺乏含蓄之美D. 反語的使用削弱了批判力度二、文本探究1. 結構分析:全詩三章均以________的勞動場景開頭,形成________的結構,層層遞進地揭露剝削現象。2. 主旨概括:詩歌通過________________與________________的鮮明對比,批判了________的社會制度,表達了勞動人民的反抗精神。3. 翻譯句子:(1)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2)彼君子兮,不素飧兮!三、課內閱讀閱讀《伐檀》第三章,完成以下題目:坎坎伐輪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淪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鶉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1. 分析“河水清且淪猗”在詩中的作用。2. 詩中“縣鶉”與前文“縣貆”“縣特”有何聯系?3. 結合全詩,談談“不素飧兮”的諷刺效果。四、課外閱讀漢樂府《東門行》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他家但愿富貴,賤妾與君共哺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咄!行!吾去為遲!白發時下難久居?!?br/>1. 《東門行》與《伐檀》都反映了底層人民的生存困境,但其表現的反抗方式有何不同? 2. 分析《東門行》中“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與《伐檀》中“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在敘事角度上的差異。B卷答案一、語言文字運用1. D 2. A 3. B 4. B 5. A 6. B 7. C 8. C 9. B 10. B二、文本探究砍伐樹木 遞進勞動者 剝削者 不合理(1)不耕種不收割,為何獲取三百倉禾?(2)那些君子啊,不會白吃晚飯!三、課內閱讀 以河水清澈反襯社會不公,暗示勞動者的純潔與剝削者的污濁。“縣鶉”“縣貆”“縣特”均為獵物,體現剝削者的貪婪無度。“不素飧兮”表面肯定,實則諷刺,強化批判力度。四、課外閱讀1. 反抗方式不同:《伐檀》通過辛辣的諷刺與質問,表達對剝削者的不滿,是精神層面的批判;《東門行》中主人公“拔劍東門去”,以實際行動反抗生存困境,更具激烈的抗爭性,體現了被逼到絕境后的決絕。 2. 敘事角度差異:“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是從底層人民自身視角,直陳生活的貧困(無米無衣),屬“親歷者的困境自述”;“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是從勞動者視角,指向剝削者的不勞而獲,屬“對他人不合理行為的質問”。前者側重“自我困境的呈現”,后者側重“對剝削者的批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