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江西省南昌市名校聯盟中考二模語文試題一、選擇題1.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古代書法家創作追求自然之美, ,人類的活動也是他們汲取養分的源泉。據說唐代書法家張旭的草書創作正是受到公主與腳夫爭道,以及公孫娘舞劍的啟發。下列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的一項是( )A.無非在于師法自然景觀 B.只限定于師法自然景觀C.也就局限于師法自然景觀 D.并不只局限于師法自然景觀2.班級圍繞《無言之美》閱讀提示中的“欣賞藝術作品時,不僅要注意有形有象的部分,還要關注其中的‘空白’,懂得感受作品的‘無言之美’”發表觀點。下列發言與此不符合的是( )A.甲:藝術作品留一大部分讓欣賞者自己去領會,恰是其魅力所在。B.乙:美術作品應與實物比例完全一致,如相片一般,才能引起強烈的美感。C.丙:書法作品中的留白,也是一種含蓄的表達,能引起真切的美感。D.丁:《湖心亭看雪》文短情長,是運用文字進行含蓄表達的典范。3.班上組織“用一句話推薦一本我喜愛的名著”活動,四位同學各擬寫了一句話,其中內容有誤的一項是( )A.我推薦《儒林外史》,它雖無中心人物與主線情節,卻描繪了一幅士林“群丑圖”。B.我推薦《朝花夕拾》,它能讓你了解魯迅從幼年到青年時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歷程。C.我推薦《駱駝祥子》,它用生動活潑的天津市民口語,講述了青年祥子的墮落故事。D.我推薦《水滸傳》,它揭示了社會不公現象,展示了民間英雄反抗統治者的不屈精神。二、基礎知識綜合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大自然的神功偉力讓任何能工巧(jiàng) 都望塵莫及,所以古人視其為神圣的造物主,費盡心力地學習和模仿( )幾乎在所有形式的文學和藝術作品中,都可以找出古人贊美自然的大量例證。4.根據拼音寫漢字,給加點字注音。(1)(jiàng) (2)5.在括號內填入的標點符號是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許多書法家在感受自然偉力、 自然之美后,刻意把其領悟到的規律和價值轉移到書法的創作上。早期的書法理論都喜歡把各種自然現象來形容為書法之美。6.下列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項是( )A.明白 B.通曉 C.領略 D.解析7.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正確的一項是( )A.早期的書法理論都喜歡用書法之美來形容各種自然現象。B.早期的書法理論都喜歡用各種自然現象來形容書法之美。C.早期的書法理論都各種自然現象來形容書法之美。D.早期的書法理論都喜歡用各種自然現象來形容。三、詩歌鑒賞閱讀下面兩首古詩,完成下面小題。楊柳枝孫 魴暖傍離亭①靜拂橋,入流穿檻②綠陰搖。不知落日誰相送,魂斷千條與萬條。雨后池上劉 攽一雨池塘水面平,澹磨明鏡照檐楹③。東風忽起垂楊④舞,更作荷心萬點聲。[注]①離亭:路旁驛亭,地遠者稱離亭,近者稱都亭。②入流穿檻:指柳絲拂入流水,穿過亭檻。③檐楹:屋檐和廳堂前部的柱子,這里代指池邊的建筑物。④垂楊:楊柳。8.下列對詩歌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楊柳枝》前兩句用形象的語言描繪了柳枝“依依”的狀貌。B.《楊柳枝》中“離亭”與“魂斷”相互照應,暗示離愁。C.《雨后池上》前兩句寫雨后的池面,水平如鏡,池邊亭榭倒影清晰。D.《雨后池上》后兩句寫東風忽起,雨點紛紛灑落,充滿意趣。9.兩首詩用了不同的手法來刻畫楊柳,請選一首說說其手法及效果。四、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曾子固性矜汰①,多于傲忽②。元豐中,為中書舍人③,因白事都堂④,時章子厚⑤為門下侍郎,謂之曰:“向見舍人《賀明堂禮成表》,真天下奇作也。”曾一無辭讓,但復問曰:“比班固《典引》⑥如何?”章不答,語同列曰:“我道休撩撥!”蓋自悔失言也。徐德占⑦雖與子固俱為江西人,然生晚,不及相接。子固中間流落外郡十余年,迨⑧復還朝,而德占驟進至御史中丞。中丞在法不許出謁,而子固亦不過之。德占以其先進⑨,欲一識其人,因朝,路相值,迎接甚恭。子固卻立曰:“君是何人?”德占因自敘⑩。子固曰:“君便是徐禧耶?”頷之而去。[注]①曾子固:曾鞏,字子固,北宋南豐(今屬江西)人。性矜汰:性情驕傲自負。②傲忽:輕視別人。③中書舍人:官名。④都堂:指尚書省的議事廳。⑤章子厚:章惇,字子厚,宋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⑥《典引》:東漢班固作。⑦徐德占:徐禧,字德占,北宋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⑧迨:同“逮”,等到。⑨先進:指入仕較早且有地位和聲望的人。⑩自敘:自我介紹。10.解釋文中加點詞的含義。(1)白( ) (2)俱( ) (3)立( )11.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章不答,語同列曰:“我道休撩撥!”(2)因朝,路相值,迎接甚恭。12.從文中哪兩個細節可以看出曾鞏性情驕傲自負?五、名句名篇默寫13.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陋室銘》中描寫室內外綠意盎然的句子是“ , ”。(2)《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杜甫表達崇高理想的詩句是“ , ”。(3)《山坡羊·潼關懷古》中感慨歷史興衰、世事變遷的句子是“ , ”。六、現代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好家風是潤物無聲的力量李存山①好家風是潤物無聲的力量,值得我們好好涵養和傳承。②家風是家文化的靈魂,家庭是家文化的載體,家風的傳續是通過家教來實現的。因此,重視家庭、重視家教是傳承和弘揚優秀家風的前提。而優秀的家風并不局限于一家一姓,它不僅有助于一個家庭和家族的和睦興旺、代有才人出,還指向了“家國天下”的一體之仁,確立了以“立德、立功、立言”為人生價值的“三不朽”(《左傳》)。它所塑造的具有崇高人格的圣賢豪杰成為中華民族的杰出代表和人們稱贊效法的楷模。③《禮記·學記》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古時候以二十五家為閭,每閭有家塾;以五百家為黨,每黨有庠校;以一萬二千五百家為一遂,其學校稱為“序”。“國有學”是指在國都設立的“國學”,而國都以外的學校則稱為“鄉學”。其學又有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大學”兩個教育階段。在這套教育體制中,家塾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結合,而在家塾之前則純屬“家教”的范疇。因此,家教是這套教育體制的基礎,亦可說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④孟母教子堪稱中國母親優秀家教的一個杰出代表,孟母是平凡而又偉大的母親。雖然孟母教子的故事不止兩則,但是寫入《三字經》中的“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卻極具典型性。我們在童年時常聽母親教導我們“要學好”“要要強”,而“昔孟母,擇鄰處”正是母教中常說的“要學好”,“子不學,斷機杼”正是母教中常說的“要要強”。再往深處解讀,可以說中華民族的“厚德載物”精神就蘊含在“要學好”的母教中,“自強不息”精神就蘊含在“要要強”的母教中。⑤中國文化對家庭的重視,也反映在中國哲學的自然觀和世界觀中,即把整個世界視為一個大家庭,人與萬物都是天地所生,故而天地就是人與萬物共同的父母。如《易傳》所說:“天地感而萬物化生。”(《咸卦·彖傳》)《尚書·周書·泰誓》也說:“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因為人是萬物之靈,所以“天地之性(生),人為貴”(《孝經》);而人與萬物又都是天地所生,故人就應有“仁民愛物”或“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的道德自覺。因此,儒家的孝悌觀念的擴充,就指向了“家國天下”或“民胞物與”的一體之仁。如朱熹在討論《西銘》時所說:“人之一身,固是父母所生,然父母之所以為父母者,即是乾坤。若以父母而言,則一物各一父母;若以乾坤而言,則萬物同一父母矣。……古之君子,惟其見得道理真實如此,所以‘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推其所為,以至于能以天下為一家,中國為一人,而非意之也。”(《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答陸子美》)⑥優秀的家教,從來不是教孩子鼠目寸光、自私自利,而是教導孩子“要學好”,做個好人,“要要強”,做個胸懷寬廣、志向遠大、能為社會作出重要貢獻的人。前面提到的春秋時期“三不朽”之說,在中國文化中可以理解為一個“保姓受氏,以守宗枋,世不絕祀”的家族傳衍問題,更加被肯定的則是以“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即能為社會作出重要而持久的貢獻,為人生價值的“三不朽”。我們可以看到,在中國家文化的家教培養、家風傳承中,能夠在中國歷史上受人崇敬、彪炳史冊的杰出人物都是在“立德、立功、立言”等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的人。(選自2024 年11月《光明日報》,有刪改)14.下列對本文觀點與材料間的聯系,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引用了大量古代典籍中的說法,論證了我國重視好家風是從古至今一脈相承的。B.家風的傳續是通過家教來實現的,因此文章著力論證了家教的重要性。C.文章在論證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時,以孟母教子為例,運用了舉例論證的方法。D.《易傳》《尚書》等典籍中的說法直接表明了中國文化對家庭的重視。15.下列選項中,不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本文觀點的一項是( )A.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指出: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B.諸葛亮給兒子作《誡子書》,殷殷教誨盡現于一篇短文之中。C.《顏氏家訓》全面闡述修身、治家、為人處世及求學問道等方面的獨到見解。D.《傅雷家書》中傅雷以寫信的方式悉心教導兒子,展現出嚴謹細致的家風。16.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第④段的論證思路。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①自新一代人工智能問世以來,人工智能在文本生成上取得的進展有目共睹,可以按照人們的要求,完成包括糾正語法錯誤、摘編文章觀點、編制廣告文案等多種多樣的任務。用人工智能完成故事大綱、背景設定、人物形象等一系列工作,并在此基礎上生成具體的情節文本,則是對這些功能的綜合應用。近期,國內首部由人工智能創作而成的百萬字長篇小說發布,有關文學與人工智能的話題再度引發文學創作與研究領域的廣泛關注。②這并不是人們第一次感受到“機器”對于文學的沖擊。2017年,伴隨“小冰”的《陽光失了玻璃窗》出版,“駱夢”“風的指尖”等一批在網絡平臺活躍的“詩人”,被揭曉為“小冰”的“馬甲”。同一年,清華大學的“九歌”系統發布并在電視節目亮相,其產生的文本具有古典詩歌的形式,能夠遵守格律和用韻的要求,同樣讓人難辨真假。但在當今圍繞人工智能與文學的討論中,詩歌仿佛離場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技術名詞位居話題的中央,那就是“語言大模型”。通過將模型內部參數的規模提升到十億、百億的數量級,并在人類窮其一生也無法讀完的海量文本上進行訓練,大模型獲得了模仿人類生成各種文本的能力。無論是生成詩歌還是小說,又或是各類應用文,都只是其通用性的體現。(摘編自《光明日報》)材料二:①人文學界對AI詩歌的討論,往往圍繞“AI能否寫詩”展開。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首先,如果將詩定義為真情實感的抒發,那么當前的AI 確實無法寫詩。因為真情實感意味著擁有心智,這樣的“強人工智能”迄今尚未出現。不過,即便出現“強人工智能”,寫的未必就是人類可理解的詩。因為“強人工智能”和人類是完全不同的智能體,它甚至可能沒有個體意識。就當下的AI而言,其存在形式是整體而非群體——根據馮·諾依曼結構,存儲器將參數分配給芯片進行運算,然后接收返還的結果。不同的AI之間算法機制不同,如果它們都能寫詩,其間的差別將遠遠大于人類世界中不同語言的詩歌。②那么,AI能不能寫詩?答案是肯定的。AI完全有可能寫出以假亂真的詩。事實上,AI詩歌比其創作的日常語言更容易通過圖靈測試(測試是否為人類的語言)。因為后者必須考慮現實經驗,在擬真度上有很高的要求。AI沒有身體,無法掌握人類的動作順序,在敘述時難免露出破綻,“具身認知”仍然是AI自然語言面臨的難題。詩歌可以回避這一點,因為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體,其目的主要在于審美而非實用。它可以采用片段化、陌生化的筆法,像“翠萍濕空梁,夜深飛去。雁起青天,數行書似舊藏處”“讓她坐到鏡中常坐的地方望著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滿了南山”這樣的經典詩句,我們就很難用日常的線性時間和因果邏輯去理解,而這樣的創作特點恰恰消解了AI面臨的障礙。(摘編自《光明日報》)材料三:①人工智能具有永生性,它通過不斷學習趨于完美的特質,恰恰使其離“仿人類主體”的目標愈來愈遠。因為真實的寫作者都不是完美的個體,他們的生命是有限的,無從被“編輯”或“優化”,故而才會癡迷于對死亡、孤獨這類話題的不懈追求。人類詩歌的一個核心母題,便是呈現人自身的精神“不完美”,比如恐懼、憂傷、愁怨,等等。缺乏情感意識的人工智能擬造出的孤獨書寫、死亡意識、痛感敘事,是把人類基于體驗獲得的生命感性與思想靈性,固化為基于數據和概率的技術理性,因此很多作品缺乏精神感染力和審美共通感,也無法抵達非理性想象力、潛意識、直覺等需要經歷命運磨礪才能頓悟的“真實”。②微軟科學家曾預言,人工智能發展下一步的突破重點之一,就是為其賦予情感,即人工智能創造。這相當于承認了人工智能目前還不能做到“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像人類作者那樣演繹一個生命主體獨特的呼吸節奏,擬現主體經驗和深層記憶“歷史化”的進程。因為不具備人的“意向性”,缺乏主體情思的人工智能詩歌疏離了基于“生活感悟、精神信仰、歷史意識、哲學思辨一類富含人文邏各斯底色的想象品格”(歐陽友權語),其計算、推演出的是“不自足”的擬真文本,即使模仿度再高,也難以企及“詩”的人文內核。從這個意義上說,目前的人工智能詩文本仍屬于“非詩”。(摘編自《光明日報》)17.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材料一表明,人工智能文學創作并非“機器”第一次對文學產生沖擊。B.語言大模型通過海量的文本進行訓練,獲得了模仿人類生成各種文本的能力。C.詩歌很難用日常的線性時間和因果邏輯去理解,這樣的創作特點恰恰消解了AI面臨的障礙。D.人工智能發展下一步的突破重點之一,就是為其賦予情感,目的是使其能夠寫出真正的詩來。18.結合三則材料,分析目前人工智能詩歌被認為屬于“非詩”的原因有哪些。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高郵食事蘇北①在高郵,印象最深的是吃了一次大肉圓。②高郵的大肉圓很好吃,特點是嫩。肉圓接近一個拳頭那么大,我輩書生,一般都是兩人分食一個。為何要做這么大呢?沒有道理可講,仿佛大肉圓就該這么大。③在高郵見薛師傅做大肉圓,仿佛看工藝師制作一件工藝品。也對,烹飪就是一種藝術。薛師傅不是廚師,他做菜純屬業余愛好,就像有人喜歡釣魚,有人喜歡遛鳥——他則喜歡做菜,尤喜做高郵大肉圓。④兒子來了客人,一般會提前一天跟老爺子說。第二天一早,薛師傅就上街。“做菜首先是選材。”要選前胛肉,在前胛肉中,選頭三刀。“第三刀最好。”得有肥有瘦,肥瘦各占六四。必須人工剁,機器絞味減一等。切肉也有講究,細切粗斬——斬得過于細了,肉的纖維就被破壞了。⑤做大肉圓一定要加雞蛋,用雞蛋清最好。將打好的蛋清倒入斬好的肉中,加入切成米粒大小的生姜和小米蔥,以及糖、味精、鹽。攪拌時要多加水,這樣才嫩。大肉圓吃的就是一個嫩。⑥肉圓準備下鍋了。先備好一鍋水,將斬肉時削下來的肉皮放入水中與肉圓同燉——肉皮很重要,它是膠質,能增加湯的黏性。拌好的料抓在手里團成肉圓,兩只手要來回倒,邊倒邊蘸淀粉水——得用紅薯粉調,不能用菱粉和土豆粉。下鍋后,先是大火猛燉,之后文火慢煨,時間不能少于兩個小時。⑦做這個菜費工夫,但薛師傅樂在其中,仿佛傾注了某種感情。“做菜若不帶感情去做是做不好的。”⑧沾高郵湖的光,湖鮮當為高郵菜的重頭戲。正如薛師傅所言,做菜的重點是食材。沒有好的食材,說什么也沒有用。⑨比如酸菜黑魚片,這個菜并不稀罕,但高郵的酸菜黑魚片稀罕在魚是高郵湖野生的,每條都至少有七八斤。這樣的黑魚不多見。⑩又如紅燒汪丫,魚也要用高郵湖里野生的,一條大約在二三兩。野生的汪丫都很瘦,不像飼料喂養的,挺個大肚子。紅燒汪丫在大火猛攻之后,一定要文火慢燉。中途不能斷火,斷火再熱,魚肉必老,吃汪丫吃的也是一個嫩。因此,在上桌前,要用小火保溫。上桌之后,搛上一條,入口即化,鮮美無比。可用魚湯拌飯,那簡直是人間至味。我在高郵的祺菜館,多次吃過紅燒汪丫,每次都用鹵子拌飯,沒有比這更美妙的了。 高郵的朋友每年都會寄一份螃蟹給我。高郵湖的蟹當然沒有陽澄湖的有名,但也不差。高郵湖的蟹,個大,色青。我們知道,高郵湖是過水湖,水是活的。這里的蟹是天然生長的,吃的是浮游生物。有順口溜云:“殼是青的,肉是白的,毛是黃的,味是鮮的。” 高郵湖產蟹年頭久矣。蘇東坡肯定吃過高郵湖的螃蟹。南宋曾幾的《文游臺》詩云:“憶昔坡仙此地游,一時人物盡風流。香莼紫蟹供杯酌,彩筆銀鉤入唱酬。”有詩為證,假不了。 蟹不好保存,死蟹又吃不得,因此收到蟹后最好趕快消滅掉。通常,我第一頓清蒸兩只,配上姜醋,原汁原味地享受一番。第二頓買了豆腐回來,剔了蟹肉燴豆腐羹吃。 別蟹要有耐心,先將蟹腳掰下,用剔棒剔好,再將蟹殼剝開,分別處理蟹黃和蟹肉。將蟹殼等余料放在鍋里熬好原湯,潷去渣備用。鍋里放少許油,油熱后倒入姜米,放入別好的蟹肉和蟹黃,油中爆一下。將原湯倒入,再倒入豆腐。大火燒開,而后調小火咕嘟一會。盛上半碗,趁熱,用勺子小口吃。或者就著米飯,或者弄小半盅酒,邊抿小酒邊吃,皆極佳。 當然,高郵最有名的還數高郵咸鴨蛋。汪曾祺先生的散文《端午的鴨蛋》中的那句“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簡直成了高郵鴨蛋最著名的廣告語。 有一年,高郵名廚張寶年先生送了我兩箱咸鴨蛋。張先生對食材極為挑剔,因此我對這兩箱咸鴨蛋充滿期待。 當天晚上吃豆子稀飯,趕緊煮了鴨蛋就著吃。拆開一看,這鴨蛋果然不是市面上常見的真空包裝,每一枚都包了一層泥,泥微黑、松軟,內中似乎還混有少量的草木灰。去了泥,洗凈,放到鐵鍋里煮。煮好趁熱取出,也不切,敲破空的那一頭,輕輕一搗,蛋白細嫩,蛋黃通紅,其色極佳,似朱砂,入口潤滑綿厚,實在是大好。 我多次去過高郵,吃過的高郵美食無數。其實,高郵不僅有美食,其歷史文化也極為悠久,有兩千多年的建城史。高郵之名,即由“筑高臺,置郵亭”而來。 我和高郵的緣分,緣起于汪曾祺先生。沒有與汪先生的交往,就不可能對高郵有如此深厚的感情。記得1997年5月,我最后一次去先生家,帶著女兒。先生留飯,菜的種類不算多,記得有切香腸、鳳尾魚,最有特色的是糟泥螺——不知是不是從高郵捎來的。汪先生拿出一瓶白酒,讓我自己喝,他則喝葡萄酒。席間他拽著我女兒的羊角辮念起童謠:“小小子,坐門墩,哭鼻子,要媳婦……” 沒過多久——那年的5月16日,汪先生就去世了。轉眼,汪先生離開我們已經27年了。非常想念他。(選自《光明日報》,有改動)19.文章寫了高郵的食事種種,富有情趣。請結合文章內容完成下面表格。高郵食物 特點高郵大肉圓 (1)高郵湖鮮 食材好高郵咸鴨蛋 (2)20.下列對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由物及人,雖然高郵的食物讓作者無比眷戀,但這都緣起于與汪曾祺的交往。B.從對大肉圓食材的選擇這一細節可以看出,薛師傅對做這道菜傾注了很深的感情。C.文章的引用有詩句、散文中的句子、順口溜等,增添了可讀性,提升了思想深度。D.文章最后一段懷念汪曾祺,雖極為簡略,卻表達出作者對汪先生的深切懷念之情。21.文章第 段詳細描寫了作者吃蟹的過程,從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22.本文的語言也有汪曾祺散文“平淡自然,卻饒有趣味”的風格,請結合文章簡要說說。七、名著閱讀23.著名學者朱維之說:“《簡·愛》描寫了一個謙謹、堅強而有獨立精神的女性形象,在英國文學婦女畫廊中獨樹一幟。”請從“謙謹”“堅強”“獨立精神”三個關鍵詞中任選一個,結合小說內容進行分析。100字左右。24.閱讀科普作品,要體會其中蘊含的科學精神。下面是《昆蟲記》的選段,請分析其中所蘊含的科學精神。80字左右。這些昆蟲,有些是我的新朋,有的則是我的舊友,它們全都在我這里,擠在這方小天地之中,忙著捕食,采蜜,筑窩搭巢。另外,若是想要改變一下觀察環境,這也不難,因為幾百步開外便是一座山……山上有泥蜂們所偏愛的沙質土層,有各種膜翅目昆蟲喜歡開發利用的泥灰質坡面。八、作文25.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陜北有一位名叫牛玉琴的普通農村婦女,她的丈夫張加旺于1984年承包了一片沙荒地,決心將其變為綠洲。不久,張加旺因病故去,牛玉琴便帶著三個兒子繼續苦干。她不畏艱難,不懼風沙,用汗水和智慧,終于使11萬畝沙荒地披上了綠裝。讀完材料,你有哪些感悟?從中選擇感觸最深的一點,寫一篇記敘或議論性文章。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詩歌除外),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600字。參考答案1.D2.B3.C4. 匠 mó 5.。6.C 7.B8.D 9.示例一:《楊柳枝》采用擬人手法,把楊柳人格化,用極富感染力的方式表達離愁。(寫到借景抒情等手法亦可)示例二:《雨后池上》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寫出了楊柳飛舞的姿態,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效果。10. 討論,說 都,都是 站立,站著 11.(1)章惇不回答,對同僚說:“我說了不要挑逗他吧!”(2)趁著上朝,路上相遇的時候,(徐德占)迎接他時非常恭敬。 12.一是子厚夸贊他的《賀明堂禮成表》是天下奇作時,他非但不謙讓,反而自比班固《典引》;二是徐德占自我介紹完后,他僅僅點頭就走了。13. 苔痕上階綠 草色入簾青 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傷心秦漢經行處 宮闕萬間都做了土14.D 15.A 16.第④段先以孟母教子為例,再引出我們身邊的例子——母親對我們的教導,最后以說理論證的方式,論證母教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厚德載物”的精神。17.D 18.①當前的AI沒有心智,缺乏真情實感,而詩需要真情實感的抒發;②人工智能具有趨于完美的特質,而人類詩歌的核心母題是呈現人自身的精神“不完美”;③人工智能不具備人的“意向性”,缺乏主體情思,難以企及“詩”的人文內核。19. 嫩、拳頭般大 色香味俱佳(寫到“其色極佳”“入口潤滑綿厚”等兩點亦可) 20.A 21.①作者剔蟹極其細致,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有耐心的人;②作者吃蟹非常講究,可以看出他是一個熱愛生活、追求雅趣的人。(意思相近即可) 22.本文用語簡潔,自然流暢,如直言“非常想念他”,無過多的修飾語,因而讀起來平淡自然;中間穿插引用的詩句、順口溜、汪曾祺散文中的句子等,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23.示例:關鍵詞:獨立精神分析:簡·愛在與羅切斯特長時間接觸以后,發現他是一個正直、善良的人,逐漸對他產生了感情,但在舉行婚禮時,發現他還有一個瘋妻活著,于是毅然離去。在經歷了諸多磨難后,簡·愛面對唾手可得的幸福,由于對自我價值的堅守,依然選擇離去的行為,是獨立精神的體現。24.示例: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法布爾堅持實地觀察。他把昆蟲當成了朋友,仔細地觀察它們,從而獲得了很多關于昆蟲的第一手材料,如泥蜂偏愛沙質土層,膜翅目昆蟲喜歡泥灰質坡面。這種積極探索、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25.例文一:那株倔強的綠蘿教室窗臺上的那盆綠蘿又蔫了。葉片耷拉著,像被烈日曬蔫的小傘,邊緣泛著不健康的黃。這是班主任交給我的任務,可我似乎總也養不好它。記得第一次見到它時,它剛從花店搬來,葉片油亮亮的,像抹了一層蠟。班主任說:“小語,這盆綠蘿就交給你照顧了。”我信心滿滿地點頭,卻沒想到接下來的日子會這么難熬。起初我熱情高漲,每天早早就到教室,用噴壺給葉子噴水。可沒過兩周,綠蘿就開始發蔫。我慌了神,水澆得更多,結果情況更糟。那天放學后,我蹲在花盆前,看著盆底滲出的水漬和發軟的莖干,眼淚不爭氣地掉了下來。“水澆太多會爛根的。”一個溫和的聲音在身后響起。是生物老師。她蹲下身,輕輕撥開土壤給我看那些發黑的根須。“植物和人一樣,需要恰到好處的關愛。”從那天起,我開始認真學習養綠蘿的知識。在筆記本上記下澆水的周期,用牙簽測試土壤濕度,甚至上網查資料到深夜。我發現原來綠蘿喜歡散射光,于是每天午休都把它搬到陽光適中的位置;知道它需要營養,就省下零花錢買了專用肥料。最難忘的是那個暴雨天。我擔心教室窗戶漏雨,冒雨跑回學校,果然看見綠蘿在窗邊瑟瑟發抖。我趕緊把它抱到講臺上,用紙巾一片片擦干葉子上的雨水。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牛玉琴在沙暴中護住樹苗的心情。現在,這盆綠蘿已經長出好幾條新藤,垂下的枝條像綠色的瀑布。每當我學習遇到困難時,抬頭看看它,就會想起生物老師的話:堅持不是蠻干,而是用心的付出。原來,生命與生命之間的守護,從來都不是單方面的給予。在照顧這株綠蘿的過程中,它也在悄悄滋養著我的成長。例文二:堅守的力量:從荒漠到綠洲的啟示陜北農婦牛玉琴用三十八年時間,將十一萬畝荒漠變成綠洲。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奇跡,向我們揭示了一個樸素的真理:平凡人的堅守,能夠創造非凡的價值。這種堅守不是一時的熱血,而是日復一日的積累,是面對困難時的不屈不撓。堅守需要時間的沉淀。敦煌莫高窟的修復師們,日復一日地面壁工作,用一支毛筆、一盞臺燈,讓千年壁畫重煥光彩。八步沙林場的“六老漢”,三十八年如一日地在沙漠邊緣植樹,用白發換來了綠蔭。這些平凡人的故事告訴我們,真正的改變從來不會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時間的醞釀。就像沙漠中的梭梭樹,第一年可能只長高幾厘米,但十年后就能固住一片流沙。堅守更需要智慧的傳承。牛玉琴的故事最動人的地方,不僅在于她個人的堅持,更在于她的孩子們接過了治沙的接力棒。這種代際傳承的精神,在塞罕壩林場同樣可見。三代務林人用五十五年時間,在荒漠上造出了百萬畝林海。他們用行動證明,堅守不是一個人的孤獨跋涉,而是一群人的薪火相傳。每一代人都為下一代人打下基礎,就像接力賽跑一樣,將改變的力量傳遞下去。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更需要這樣的堅守精神。外賣小哥在暴雨中準時送達的餐盒,鄉村教師在偏遠山區幾十年的堅守,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里的千萬次重復實驗……這些平凡人的堅守,正在改變著我們的世界。他們像沙漠中的點點綠意,終將連成希望的綠洲。牛玉琴們的故事告訴我們:偉大往往孕育在平凡之中,奇跡常常誕生在堅持之后。當我們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堅守初心,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就像那首老歌所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堅守的力量,終將讓所有的荒漠都變成綠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